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鉛彈自動落彈裝置

鉛彈自動落彈裝置

發布時間:2022-05-10 04:36:48

『壹』 格洛克手槍的保險裝置

格洛克手槍的內部保險由3個保險機構組成,分別是擊針保險、扳機保險和防跌落保險。擊針保險採用常規保險設計,其特點是只有當扳機連桿向後移動到一定距離後,才開始解脫擊針保險,進而釋放擊針,否則擊針將被擊針保險機構鎖死,無法打擊底火。扳機保險是格洛克手槍的一個特色。扳機保險位於扳機中間,呈片狀結構,與扳機連桿構成

一個整體部件,只有在扣壓扳機時才能使之解脫所有的保險機構。而一旦手指離開扳機,手槍隨即處於保險狀態。防跌落保險是通過扳機連桿後端的「十字架」 結構實現的,能防止手槍在跌落時由於猛烈的撞擊造成扳機和扳機連桿在慣性作用下後移而形成擊發。

格洛克公司認為以上3個獨立的保險機構已經足以應付各種突發情況下可能產生的危險,因此格洛克手槍的安全可靠性也是該公司所力捧的。

(1)鉛彈自動落彈裝置擴展閱讀:

格洛克手槍沒有外部保險,因此整支槍外表光溜溜的,非常適合隱蔽攜行和緊急狀態下快速拔槍,而這正是格洛克手槍設計思想的體現。不過傳統的手槍設計一般都有外部保險,而且很多人也習慣了有外部手動保險,因此在有些人看來,即使格洛克手槍的內部保險非常可靠,但沒有「手動保險」這個「人槍直接交流」的設計也是件「遺憾」的事,某種程度上會讓他們缺乏足夠的信心。

但爭議歸爭議,世界上大多數對安全極為重視的警察部門還是選擇了格洛克手槍,可見其內部保險機構確實經得住實戰的考驗。格洛克手槍還有引以為豪的「質量輕、便攜性好」的優點,由於採用聚合物材料減輕了全槍質量,當發射大口徑手槍彈時,劇烈的後坐力使得手槍槍口上跳難以控制,這時手槍質量過輕就不是件好事了。

『貳』 彈帶的作用以及彈帶材料的選擇有木有比較詳細的回答,字數越多越好。謝謝各位

彈帶

帆布制長條狀,上有多個布制小圓筒,每個圓筒裝一發子彈,形似彈葯帶,用以供應自動武器如機槍等的彈葯。槍械上彈裝置會從圓筒中將子彈逐一取出上膛發射,也會逐步移動彈帶。最早的彈帶由馬克沁機槍使用,現代機槍多使用脫落式金屬彈鏈。


『叄』 前裝槍的發火裝置

最初,前裝槍的發火裝置是在槍管上有—個通往葯室的開門,稱為火門或點火孔,任何火星或火源都可以用於點火。而後,發展到使用有助於點火的、山粉狀葯製成的點火繩或火絨。火繩或火絨夾在「c」形或「S」形夾頭里燃燒,夾頭裝在槍管尾端或槍托側面的樞軸上,通過轉動夾頭點燃槍管內的發射葯。這種發火方式使槍的觀察、瞄準和火力控製得到了初步發展。
火帽-鉛彈系統是一種使用擊發火帽發射鉛彈頭的前裝槍系統。射擊時,要帶上撞擊式火帽、火葯、鑄造的彈頭、火葯量具以及被甲布條。

『肆』 海桿怎麼釣草魚

草魚是四大家魚的一種,它的生長速度很快,個體普遍偏大,垂釣起來很有手感,所以被眾多釣魚人所青睞。但想要垂釣大草魚,需要到大水域里垂釣,這樣中大魚的幾率會大大的增加。下面,筆者簡單的給大家說說海竿大水域釣草魚的技巧,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一、釣位選擇

一般情況下,草魚主要在中上層水域里活動,但有時候,也會在底層水域覓食,所以,用海竿在大水面底釣草魚時,最重要的目的就是找對釣草魚的最佳位置,這樣才能有效提高中魚率。

在選位時,首先要了解草魚的活動規律。從草魚喜歡在水溫較高,溶氧量豐富的流動性感覺水域活動覓食這一特點來看,釣草魚的最佳位置,一般在出水口附近及含氧量較高的泄洪閘兩邊。

而底釣草魚,水的深淺也要根據水域的特點來選擇,深水區,水深在6~8米之間,而水較淺的地方,4~6米左右也是釣草魚的最佳水層。

在黃金秋季釣草魚,選進出水口的位置釣草魚,通常有著很好的收獲,用海竿垂釣,基本在離岸15~20米的地方玩底釣,這樣子收獲會大很多。

二、時間選擇

在大水域釣草魚,時間的選擇也很重要,通常在早晨微亮到11點左右,下午五點左右,凌晨11點到2點左右都是釣草魚的好時間。但想要底釣草魚有收獲,那麼在天剛亮的那段時間及11點左右,上魚率最高。

三、釣具配置

釣草魚,尤其是大水域里的草魚,海竿是最佳的一件釣具,可以投遠釣深增加釣獲率。而規格,一般情況下以3米的硬調海竿為釣友常用釣竿,在配置魚輪的時候,如果在水庫這種大水面垂釣草魚,一般要選5000的優質魚輪,這種情況下一定不能攤小便宜買便宜的輪子,不然會給你帶來很差的體驗,畢竟竿子斷了再買,也不是很貴,而魚輪,通常可以繼續用下去。

海竿在大水域釣草魚,一般我推薦用串鉤,這樣中鉤率會增加不少。一般情況下,選用10~12#左右伊勢尼鉤綁串鉤釣草魚,鉤距在15~20cm之間,每組串鉤拴3~4個鉤即可。關於釣線,自然是強度要高,不然就很容易出現斷線現象。

四、釣餌選擇

草魚雖然以草為名,但草魚並不僅僅只吃草,它也喜歡吃螞蚱、油葫蘆、蚯蚓、青蟲等蟲餌,像草莓、西紅柿、瓜果、桑葚在合適的季節也有不錯的效果。而微酸的糟食餌不僅能吸引鰱鱅,就連草魚,也無法拒絕這種味道。尤其是清香帶甜的嫩玉米粒,更是民間野釣草魚的最佳釣餌。

用串鉤釣草魚,可以掛草作餌垂釣,但效果並不是很好。最好是用剛灌漿的嫩玉米粒掛鉤,這種清香微甜的

『伍』 清朝時期火銃口能鄉下瞄準嗎

清朝以前的槍都叫做「銃」,比如說明朝的火繩槍被稱作「鳥銃」,能雙發的叫做「連子銃」,清朝以後,「鳥銃」改為鳥槍。值得一提的是,中國的火繩槍技術是從日本傳入的。

17世紀中葉,正值中國清朝初年,中國發明家戴梓發明了一種形似瑟琶的連珠
銑,這種連珠銃的火葯和彈丸均貯於銃背,共28發,以二機輪開閉,扳第一機時,
火葯及鉛彈丸自動落人筒中,第二機隨機轉動,摩擦燧石,點燃火葯發射鉛彈丸。
這種連珠銃實際上與近代的機械式機槍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國人加特林後來發
明的機械式機槍整整早一個世紀。但由於清朝政府極端保守,對漢人不太信任,從
而致使這一重大發明沒有被推廣和採用,使之只得「藏器」於家。

清代的鳥槍和抬槍其形制基本沿襲明代,沒有很大發展。特別是清代前期,一度政治較清明,戰事漸少,使得軍備廢弛,世人安於盛平年景。加上清朝統治者思想守舊,重騎射而輕火器,故對明末的一些先進火器,如「掣雷銃」、「迅雷銃」、「自生火銃」等沒有給予應有的重視和推廣使用,結果漸漸成了鮮為了人知的歷史遺物。康熙年間,有位兵士專家名叫戴梓,他曾發明了一種「連珠銃」,形狀類似琵琶,火葯和鉛彈皆貯藏在銃脊處,安裝機關可以開閉。銃有兩機相連,扳動第一機時,火葯彈丸自動落入槍管,同時第二機隨之轉動,磨擦燧石發火。這種「連珠銃」裝填一次可連續發射28發鉛彈,其性能類似近代的機關槍。這種武器在當時西方各國尚未出現,可以說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器了。同時期,戴梓還研製出「蟠腸鳥槍」和「沖天炮」,都堪稱當時火器之精品。但這些重大的發明創造並未引起清朝統治者的重視,更沒有得到利用和推廣。而戴梓本人也因受人陷害,被貶職充軍關外,遂使發明創制的兵器大多失傳。在清王朝統治的近300年間,我國的火器發展基本處於停滯狀態,而在同一時期的歐洲卻在火器發展方面,飛快地崛起,不斷吸收各家之長,大膽創新,研製出一代又一代新式火器,這就拉開了我國火器與西方火器的差距。當清政府高枕火繩槍,閉關自守,忙於盤剝百姓,爭權奪利,勾心鬥角的時候,西方國家新興的資產階級軍隊已經端起新式步槍,虎視眈眈地把爪牙伸向了昏昏欲睡的東方古國。

『陸』 明朝的「火器大神」發明出超前的武器,還發現了什麼

明朝的火器,出鏡率最高的就是三眼火銃。它在關寧鐵騎手中,屢挫後金,表現不俗。早期的三眼火銃的銃管只有32厘米,萬曆年間,有位大神改良了三眼火銃,銃管加長到41.6厘米,這意味著三眼火銃擁有更高的初速和射程,不僅如此,當時出現的火繩槍也與這位大神有密切的關系。這位火器大神,他是誰?此人就是--趙士楨。他到底有多厲害?他對明朝火器的改良又起到了什麼作用呢?

圖8 清代鳥槍兵 (火繩槍)

趙士楨發現明朝的軟肋,在清朝依舊沒有得到補救。滿清入關後,對於火器保持著矛盾的心理,一方面意識到火器威力強大,改良了紅衣大炮,射程和破壞力均有很大提升,另一方面懾於漢族人口眾多,加強火器管制,穩定滿清統治,與此同時,實行閉關鎖國,失去了東西方交流的機會,導致火器性能落後於西方國家,趙士楨的研發成果因此沒能開花結果,大展身手。

『柒』 誰有槍或步槍的發展史機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左輪手槍是什麼時候發明的

燧發槍在十七世紀由是法國人發明。它的基本結構如同打火槍,即利用擊錘上的燧石撞擊產生火花,引燃火葯。燧發槍的平均口徑大約為13.7毫米,由於還沒有發明後裝彈式火槍,所以這對當時的彈葯裝填技術做了很高的要求,按以前的裝填方法,裝填彈丸時,需將彈丸放到膛口,用木榔頭打送彈棍,推槍彈進膛,這是非常費時間的,在戰場上,就意味著浪費生命。後來,美國賓夕法尼亞周的槍械師創造了一種加快裝填法,使用浸蘸油脂的亞麻布或鹿皮片包著彈丸,裝入膛口,減少了摩擦.這種方法不僅加快了裝填速度,而且起到了閉氣作用,精度隨之提高,射程也提高了。

轉輪打火槍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裝槍,這種轉輪打火槍的零件主要有:帶鋸齒的鋼輪、鏈條、彈簧和擊錘等,擊錘頭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鋼輪表面的細齒與隧石摩擦而發火點燃火葯。射手射擊前,需用小板手卷鏈條,在卷鏈條的過程中將彈簧壓縮,彈簧張開帶動鋼輪旋轉,整個過程就像鬧鍾的發條。

燧發槍的發展歷程分為轉輪打火槍到燧發槍。

轉輪打火槍是人們在克服火繩槍種種不便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關於其誕生,卻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有人認為是德國鍾表師約翰·基弗斯發明了這種槍,也有人說是義大利科學家發明了轉輪式發火裝置,更有人活靈活現地說這種槍的發明者是一個偷雞者,並編出了這樣一個似乎可信的故事:這個偷雞賊經常在夜間去作樑上君子,他偷雞時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繩槍,但是,火繩槍又容易暴露目標,於是,他開動腦筋,發明了這種較為隱蔽的轉輪打火槍。

筆者反復查閱相關資料,認為德國鍾表師約翰·基弗斯發明轉輪打火槍的故事較為可信。故事中說,出身於16世紀初的基弗斯在鍾表界頗有名氣,他不僅能造出各種造型別致的精美手錶,對各種槍械也有濃厚的興趣,並親手製作過不少精美的火繩槍。一天,基弗斯家中來了個客人,客人在抽煙點火時,用的不是當時流行的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點火方式,燧石閃亮的火花瞬間引起了基弗斯的靈感,他把鍾表上那帶鋸齒的旋轉鋼輪與能夠產生火花的燧石相結合,憑著他的經驗和智慧,於1515年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轉輪打火槍。

基弗斯發明成功的轉輪打火槍引起德**方的關注,很快,這種槍便開始裝備德軍騎兵和步兵,1544年,德國與法國交戰,當時德軍騎兵裝備了轉輪打火槍,法**隊仍裝備火繩槍。戰斗進行中,突然風雨大作,裝備火繩槍的法軍幾乎沒能打出一槍一彈,而以轉輪打火槍為主要武器的德軍騎兵則越戰越勇,將法軍士兵打得落花流水。不久,屢遭失敗的法國國王也僱用了相當數量的同類騎兵,這些騎兵也配備了轉輪打火槍。這樣,轉輪打火槍慢慢成為騎兵的主要武器。

然而,轉輪打火槍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不僅結構復雜,造價昂貴,使用麻煩,而且在鋼輪上有污染時還不能可靠地發火,於是,人們又開始研製新的「點火」方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人發明了燧發槍,他們取掉了那個源於鍾表的帶發條鋼輪,而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星,引燃點火葯,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稱為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到16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備了這種撞擊式燧發槍。

門世紀初期,法國人馬漢又對燧發槍進行了重大改進,他研製成功可靠、完善的擊發發射機構和保險機構,從而成為當時性能最好的槍,為法國贏得了榮譽。法王亨利四世為此召他進宮,充任貼身侍從,專門為宮廷製造槍械,到17世紀中期,這種燧發槍已廣泛裝備法**隊,後來,這種隧發槍被世界各國仿製和採用,直到19世紀中期。

隧發槍有步兵隧發槍和騎兵燧發槍兩種,前者口徑19.8毫米,槍長1560毫米,槍重5.69千克,彈丸重32.1克;後者口徑17.3毫米,槍長1210毫米,槍重4.6千克,彈丸重21.3克。

17世紀中葉,正值中國清朝初年,中國發明家戴梓發明了一種形似瑟琶的連珠銑,這種連珠銃的火葯和彈丸均貯於銃背,共28發,以二機輪開閉,扳第一機時,火葯及鉛彈丸自動落人筒中,第二機隨機轉動,摩擦燧石,點燃火葯發射鉛彈丸。這種連珠銃實際上與近代的機械式機槍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國人加特林後來發明的機械式機槍整整早一個世紀。但由於清朝政府極端保守,對漢人不太信任,從而致使這一重大發明沒有被推廣和採用,使之只得「藏器」於家。

燧發槍機的替代品:撞擊式雷帽槍機燧發槍機持續使用了相當長的時間,但最終還是被稱為撞擊式雷帽的槍機和點火系統所取代。撞擊式雷帽更易於裝填彈葯,其抵抗惡劣天氣的能力和可靠性也更強,因此到了美國內戰時期,北部同盟軍和南部同盟軍都廣泛使用了撞擊式雷帽槍。

一種稱為雷酸汞或雷汞的化合物的發現,使撞擊式雷帽的出現成為可能。該化合物的化學式為Hg(ONC)2——它由汞硝酸和乙醇組成。

雷酸汞的爆炸性非常強,而且它對沖擊非常敏感。快速撞擊或者甚至用手指使勁按壓,都可能使其引爆。將少量雷酸汞放入預制的蓋帽中(約為橡皮大小的金屬帽),然後將蓋帽附加到噴嘴和導入槍管的管子上,蓋帽就可以點燃槍管中的火葯。

從燧發槍機到撞擊式雷帽槍機的轉換非常簡單,許多燧發槍都進行了此項改造。撞擊式雷帽槍機與燧發槍機在主彈簧、擊鐵、機心、阻鐵和阻鐵簧等方面都完全一樣。撞擊式雷帽槍機的擊鐵也與燧發槍機相同,同樣具有非擊發、半擊發和完全擊發三種位置。

不同的是,撞擊式雷帽槍機沒有燧石和扣簧。取而代之的是噴嘴,用來接納蓋帽,並且這個噴嘴還包含一段可以將火焰從蓋帽引到槍管中的主要火葯的管子。擊鐵改造為用來撞擊噴嘴上的蓋帽並將其覆蓋住,這樣噴嘴中的火焰就不會被風吹滅了。以下這些圖片可幫助您了解撞擊式雷帽槍機的結構:

撞擊式雷帽槍機的使用並沒有持續多長時間,大約只有50年。由於當時製造工藝的飛速發展,以低廉的成本將蓋帽、火葯和彈丸集成到單一的金屬外殼內已成為可能。而這正是我們今天所使用的子彈!

首先進行爆炸式點火技術激發試驗的是一個名叫亞歷山大·福希斯的蘇格蘭牧師。福希斯開始用的是器皿裝雷汞粉。後來把雷汞粉鋪在兩張紙之間。在進一步製作了紙卷「火帽」,這種發明大大加快了槍械的發射速度。

1808年,法國機械工包利應用紙火帽,並使用了針尖發火,1821年,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一種使用紙火帽的「引爆彈」。後來,有人在長紙條或亞麻布上壓裝「爆彈」自動供彈,由擊錘擊發。這樣一來,擊發槍就更完善了,到了19世紀,針刺擊發槍也誕生了。其最早出現在1840年,是德國人德萊賽發明的,故又稱為德萊賽針刺擊發槍。其技術特徵是:彈葯從槍管後端裝入,並用針擊發火。這種武器首先由普魯士軍隊裝備,在普魯士的三次王國統一戰爭中,其大放異彩,令丹奧法三國騎兵聞槍色變。與擊發技術的發展同步的是裝彈技術的發展。

早前的火槍,彈葯都是由槍管前面裝進去的,而後膛槍是子彈從槍械後面裝進去的。

18世紀末,新的槍械革命時代到來了。1779年,英國人發明了雷汞。很快,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發明了火帽,這對槍械來說,是在定裝彈出現前最大的兩個進步;從此以後槍手不用再擔心因為潮濕、下雨而無法擊發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將火帽套在火門上,然後扣動擊錘打擊就可以點火。這就是後膛槍。現代的所有槍支都可以稱的上是後膛槍。

在1840年的鴉片戰爭中,英軍標准配備的是著名的BROWNBESS前膛裝葯的滑膛燧石火槍,並非英軍上尉派垂克·佛格森於1776年就發明成功的後膛裝彈來福槍,該「佛格森」後膛裝彈來福槍是佛格森上尉在參加英軍鎮壓1776年的美國獨立戰爭中,在美國的前膛裝葯的肯塔基式線膛來福火繩槍的基礎之上研製成功的,英軍曾生產了100支這種新槍,裝備了由他本人率領的一支百人隊伍,有效射程提高到200米,最高射速每分鍾六發,但因他本人戰死,這種槍一直到1853年也沒有在英軍中推廣。而後來,1860年,美國首先設計成功了13.2毫米機械式連珠槍,開創了彈夾的先河。此槍槍托里有一個彈簧供彈艙直通槍膛。子彈可以由此一發一發裝進,自動輸送入膛。連珠槍的出現,使步槍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以前的火槍彈葯都是由槍管前面裝進去的,而後膛槍是子彈從槍口後面裝進去的.

18世紀末,新的槍械革命時代到來了。1779年,英國人發明了雷汞。很快,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發明了火帽,這對槍械來說,是在定裝彈出現前最大的兩個進步;從此以後槍手不用再擔心因為潮濕、下雨而無法擊發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將火帽套在火門上,然後扣動擊錘打擊就可以點火。著就是後膛槍.

現代的所有槍支都可以稱的上是後膛槍.

18世紀末,新的槍械革命時代到來了。1779年,英國人發明了雷汞。很快,蘇格蘭人亞歷山大-福希斯發明了火帽,這對槍械來說,是在定裝彈出現前最大的兩個進步;從此以後槍手不用再擔心因為潮濕、下雨而無法擊發的情況出現,只需要將火帽套在火門上,然後扣動擊錘打擊就可以點火。此外,雖然16世紀初線膛的來復槍(「膛線」英文為rifle,音譯為「來復」,所以線膛槍也叫「來復槍」)就已出現,但正如前面所說,因為前膛線膛槍的裝填速度實在太慢,因此一直沒有廣泛使用。——弗格森少校逝世半個世紀之後,19世紀上半葉,普魯士人N-德雷澤發明了後膛擊針槍,這是一個真正的革命。這種槍於1840年最早裝備普魯士軍隊,當時普魯士人把它作為最先進的秘密兵器,直到1848年才公開;它使線膛槍的射速達到了每分1-2發,而且,後膛槍和前膛槍相比,它終於可以讓士兵在卧倒、匍匐時裝填彈葯了,而前膛槍非站著裝填不可,何況線膛槍在射程、精度上的優勢早就超過了滑膛槍。

在幾次使用前膛槍的部隊被使用後膛槍的部隊打得稀爛的戰役之後,歐洲各國迅速換裝了這種武器;從遠古以來一直困擾著統帥們的問題——裝備遠程武器的部隊不擅近戰,近戰兵種又無法遠射——終於得到了徹底的解決:在此之前,只有極盛時期的拜占庭重騎兵作過這種嘗試(他們被要求同時使用劍矛和弓箭兩套武器),刺刀的發明部分地解決了這個問題;現在,用擊針的後裝線膛槍總算是在良好的射程、威力、精度之外又解決了裝填速度的問題,步兵的彈幕足以擋住一切向他們沖過來的近戰兵種,包括騎兵。此後,滑膛槍的歷史就結束了,騎兵也失去了它的存在意義。

從滑膛槍到線膛槍

早期的槍管,裡面都是滑溜溜的,所以,這些槍也被稱為「滑膛槍」。

當時使用的槍彈也多是一些大小不一的鐵粒或鉛丸,當彈丸和槍膛之間的空隙

過小時,裝填彈丸很費力,且不易裝填密實。若彈丸和槍膛之間的空隙過大,發射時密閉性不好,火葯氣體就會從這些空隙中泄漏出去,使槍的射擊准確度降低或射程減少。而且,即使彈丸和槍膛之間間隙很小,子彈離開槍口後,在空中飛行時仍像一個醉漢,不是東搖西晃,就是頭朝後翻跟頭,既打不遠,又打不準。

於是,滑膛槍就變成了線膛槍,也就是說,槍膛再也不是光光滑滑的了,而是

有了膛線,有了膛線,子彈就可以高速旋轉,從而在空中穩定飛行,指到哪裡打到哪裡。這里需要作一點小小解釋。膛線的英文單詞是「rifling」,這個詞源於古高地日耳曼語中的「riffilon」,原文為「波紋」、「細浪」。後來,又派生出「rifle」(線膛步槍)這個詞。不過,我國早年將「膛線」翻譯成了「來復線」,「線膛步槍」翻譯成了「來復槍」。

關於膛線,究竟誰是第一個發明者,眾說紛壇。據記載,奧地利維也納人凱爾奈曾發明了直膛線,不過,這種直膛線是為了加速從膛口裝彈,而不是為了使彈旋轉。英國伍爾威奇兵工廠的陳列室內保留有一些17世紀製造的線膛步槍,槍管里有明顯的旋轉膛線。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抗英部隊由於使用了線膛槍將裝備滑膛槍的英國人打得落花流水。15世紀末期,德國人研製出一種線膛槍。說得最為圓滿的可能是下列一則故事,我們不妨展開介紹。

1854年,英國測量員意特沃斯奉命改進槍的性能,正當他無計可施時,忽然間聯想到小孩玩的陀螺,他認為,陀螺之所以能旋轉,是因為它不僅圍繞著本身的軸線轉,而且陀螺軸線還圍繞著垂直軸線旋轉,轉得越快,站得就越穩,擺動角越小,因而不但保持方向不變,還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於是,他很快在槍管內刻制螺旋膛線。遺憾的是意特沃斯的成功試驗並沒有受到重視,他研製成功的意特沃斯步槍也無人問津。直到若干年後的1865年,另一位英國人梅特福在意特沃斯發明的膛線基礎上進行改進,才使膛線在槍上獲得泛的應用。隱藏在槍膛內的膛線,凹下去的小槽被稱為陰線,凸起來的則叫陽線,兩條相對陽線之間的垂直距離叫口徑,子彈頭的直徑比口徑稍大一些,這叫過盈,只有這樣才能使子彈頭嵌入膛線而旋轉。

作為一名曾發明過爆炸彈頭的發明家,梅特福發明淺陰線和稍帶圓角的陽線,這種膛線結構保證了膛線內不因使用黑火葯而堆積過多的火葯殘渣。應該說,梅特福膛線是一種黑火葯時代較為成功的膛線。

線膛槍的原理並不復雜。當子彈在火葯氣體的作用下嵌人膛線時,便沿著膛線向前運動,同時開始旋轉,旋轉的彈頭與陀螺相似,子彈軸相當於陀螺軸,彈道的切線,即彈頭離開槍口後的飛行方向相當於垂直軸。彈頭的轉速達每秒3000轉,它不但繞著彈頭做圓圈運動,且彈頭的軸線始終圍繞著彈道切線做錐形運動,從而能克服空氣阻氣,不斷向前飛去,保證彈頭穩定地向前飛行。因此,一顆小小的子彈竟能飛幾千米的距離,其道理就不難理解了。

膛線的條數多少常與槍的口徑大小有關,一般在3~12條之間,手槍、沖鋒槍、步槍等常為4條,口徑大一些的機槍是8條。膛線的方向有右旋和左旋兩類,現在一般均採用右旋,究其原因,不過是習慣而已。有了膛線,子彈頭離開槍口時的旋轉速度就可高達每分鍾旋轉20萬轉了,這樣就保證了彈頭足夠的飛行穩定性,保證了子彈的飛行距離。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槍均改成了線膛槍,滑膛槍也還在使用,如霰彈槍就採用滑膛,打獵用的獵槍由於要求的射擊距離不遠,又使用霰彈,故也採用滑膛槍。此外,箭形彈等一些特種槍彈也採用滑膛,因為它主要靠尾翼穩定,不需要線膛來幫助了。

從前裝槍到後裝槍

1866年7月3日,在易北河以西的薩多瓦地區展開了一場歐洲近代史上的空前大會戰,普魯士軍和奧地利軍以50萬的兵力進行爭奪德意志領導權的戰爭,在總參謀長毛奇的指揮下,普魯士軍以巧妙的戰術、猛烈的火力打敗了一直稱雄歐洲的奧地利軍。在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中,奧軍傷亡被俘4.5萬人,普軍僅損失約1萬人。普魯士戰勝了奧地利,為德國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盡管決定這次戰爭勝敗的因素很多,但這一條因素不可小視:普軍大量裝備了以後裝擊針槍為代表的先進武器,而奧軍使用的仍是前裝燧發槍。

早期的槍都是前裝槍,而且多是前裝滑膛槍,雖然也有人試用後裝的結構,但是因不能保證閉塞火葯燃燒氣體和操作不便而被放棄。前裝槍就是從槍口裝填彈葯的槍,一般由身管、槍機和握把(或槍托)組成。前裝槍從一些西方電影上還能常常見到:以法國著名作家雨果的《悲慘世界》改編的同名電影中曾有一個場面將前裝槍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電影中描寫了一場街頭巷戰,射手每打完一槍,都要迅速把槍遞給身後的人,換取一支裝好子彈的槍,而那個接過空槍的人又迅速將彈葯捅人槍膛,以供射手使用。

前裝槍有幾個特點:

(1)彈頭和火葯分別從槍口用通條或其他工具捅人槍膛

內,所以槍彈是分裝的;

(2)口徑一般比較大,在20毫米左右;

(3)槍尾端是封閉的,槍管內膛沒有刻制膛線;

(4)由於槍彈要從槍口裝人,裝填路線長,速度慢,裝填時,人體動作幅度大,槍管需在地上豎起來,操作強度大,容易暴露目標。

而後裝槍只需操作槍柄,使槍機前後滑動,即可裝彈與退膛,每分鍾能發射6~7發子彈,而且能以卧、跪。立或行進中多種姿勢重新裝彈和射擊。相比較,奧軍士兵的前裝槍,裝填彈葯時必須將槍管豎直,不僅費時費力,而且操作動作大,很容易暴露目標,每分鍾只能發射互~2發子彈。這就是說,一萬普軍槍手的火力相當於4~5萬奧軍槍手的火力,難怪奧軍戰敗呢?

最早嘗試槍械彈葯後裝的是法國人包利,他試用的子彈本身帶有點火裝置,但由於槍管尾端不密封,火葯氣體從後面跑了出來,因而失敗了。19世紀30年代,有人發明了一種紙殼定裝式槍彈,將彈丸、底火、發射葯合為一體,從而為後裝槍的誕生創造了條件。1835年,普魯士人德萊賽在軍方的支持下發明成功後裝式步槍,這種從身管後方裝填彈葯的槍由身管、槍機、發射機和槍托等組成,發射的就是紙殼定裝槍彈。使用時,射手用槍機從後面將子彈推人槍膛,扣動扳機後,槍機上的長桿形擊針即刺破紙彈殼,撞擊底火,引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由於這種槍發射時擊針穿破紙彈殼底部打擊底火,所以叫針刺發火槍。同時,由於這種後裝槍的子彈需要一發一發地裝人槍膛,所以也叫「後裝單發槍」。後裝單發槍比前裝槍裝填子彈方便,發射過程也大大簡化,它的射擊速度也比前裝槍提高了四五倍,同時還能在跑動或卧、跪射擊中重新裝填子彈,所以,當時的普魯士政府對德萊賽槍很重視,投人大量人力、物力秘密生產這種槍。

後裝單發槍採用擊針刺燃底火的方式以及定裝式槍彈,都和現代槍很相似,這說明這種槍對後世槍的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然而,從前裝改為後裝是一件較為困難的事。實現後裝槍必須解決幾個問題,首先要採用定裝式金屬彈殼槍彈,只有定裝槍彈才可以從槍尾裝填,早期的槍彈是

分裝的,德萊賽針刺發火槍採用的是紙殼定裝式槍彈,以後才過渡到金屬彈殼定裝式槍彈,採用金屬彈殼槍彈,彈殼可以膨脹,緊貼彈膛壁,解決了後裝槍的閉氣問題,而且在火葯氣體壓力下降後,彈殼又能自動收縮,彈殼收縮後與彈膛壁有一空隙,便於抽殼。其次,後裝槍上要有切實可靠的閉鎖裝置,防止武器射擊時,燃燒的火葯氣體從槍管尾端跑出來,若氣體跑了出來,沒有壓力也就無法推動彈頭向前運動。

從前裝槍轉變成後裝槍是一大進步,但是,早期的槍械是前裝槍,所以,習慣勢力總是百般挑剔和阻撓後裝槍的使用和裝備。據說,一位普魯士將軍非常討厭後裝槍,他在死時留下遺言,要求在他的墓地上用前裝滑膛槍放一陣槍聲,否則他死不瞑目。一個瑞士軍事代表團訪問普魯士時,檢閱了普魯士後裝槍部隊的瑞士將軍邊走邊嚷嚷道:「用嘴吃東西是高貴的(指前裝槍),瑞士射手從來不會卑賤到使用從尾部裝填的『灌腸槍』(指後裝槍)來射擊。」本文開始時所提到的發生在1866年的奧普大會戰終於給前裝槍的維護者以致命的打擊,戰後,法國、俄國和奧地利均爭先恐後地淘汰了前裝槍。在瑞士,當有人再次問那位把後裝槍叫做「灌腸槍」的將軍對後裝槍怎麼看時,這位將軍不得不說:「槍是前裝還是後裝都是一個樣,但吃東西是萬萬少不了嘴巴的。」不久,瑞士

軍隊決定換裝後裝槍,他再也沒有敢反對。

19世紀60年代,英美等國開始設計製造後裝連發槍,並相繼裝備部隊,這之後,許多國家競相製造,從而造出了許多種類繁多的槍。我國於1867年研製成功了美式後裝單發槍,其子彈為鉛彈,葯筒有紙和金屬制兩種。到19世紀70年代,我國已能仿製生產多種後裝單發槍。後來,我國又仿製了多種後裝連發槍。

後裝連發槍的特點是沒有儲存子彈的彈倉,也即時下所說的彈巢。根據彈倉在

槍身上的位置不同,通常又分為前托彈倉、後托彈倉和機巢彈倉。彈倉有固定式和可卸式兩種,固定彈倉使用較廣,常能容納5發子彈,採用彈夾做裝彈工具,可一次將子彈全部裝人彈倉。使用彈倉可大大地縮短裝彈時間,提高槍的發射速度,使射速達每分鍾10~12發。

從前裝槍到後裝槍,是槍技術的一大進步,也表明槍彈有了突破性的進展,所有這些,都為近代槍的問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捌』 1800年到1900年都有哪些火器

火器技術大發展

明代是兵器製造技術大發展的時期。明朝統治者非常重視兵器,特別是火器的生產、研製和應用,並用以裝備軍隊。如明成祖創建的神機營,與當時五軍營、三千營合稱京軍三大營,內衛京師,外備征戰,就是一支完全用火槍火炮裝備起來的機動部隊。明朝人不僅自己研究的火器種類繁多,還從西方引進了紅夷炮、鳥槍、佛郎機等先進火器,並大規模推廣使用,在對外戰爭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明代的火器,不僅種類繁多①,質量也不斷提高。其中尤以管形火器發展很快,如由簡單的火銃發展到各種類型的火槍和巨炮,由單管單發發展到多管連發,還創制或改進了較先進的槍炮瞄準裝置和擊發裝置等。管形火器取得發展後,逐漸取代了一部分傳統的拋石機和弓弩,使冷兵器和火器在軍隊裝備中的比例開始發生帶有根本性的變化。另一方面,由於當時火器的結構和性能還不完善,製造能力也很有限,不足以完全取代冷兵器,因此明代的冷兵器也有所進展,出現了一些新的創造發明。

明初的管形火器,通常稱做槍、銃、炮,爆炸性火器也常常稱做炮,在名稱上並沒有嚴格的區分。有些大型火炮,還尊稱將軍,如大將軍、二將軍、奪門將軍等。管形火器一般由鐵或銅鑄成圓筒形,口徑較大,身管較短,火葯由炮口裝填,用火繩發火,發射石彈、鉛彈和箭等。這時的火器還存在很多缺點,如裝填及發射緩慢費時,且射程不遠;體形笨重,不便於機動作戰;沒有刺刀之類的裝置,火器手缺少近戰和自衛能力;沒有瞄準裝置,命中率很低等。為了克服這些缺點,明中葉以後,一些火器研製家曾對這類火器做過許多改進。如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造兩頭銃,可旋轉連放,後來又創制出夾把銃、二眼銃至十眼銃等多管或多節銃。這類新型火銃可以單放、齊放或連放,部分地解決了裝填及射擊速度慢的問題。代宗景泰元年(1450),根據遼東戍軍的建議,曾將手把銃的木柄,增長為七尺,並安上矛頭,這樣在手銃施放後可用以與敵進行格鬥。後來還制有子母銃、劍槍、銃棍等。這種使火器和冷兵器相結合的設計,加強了士兵在短兵相搏時的主動性和自衛手段。嘉靖二十五年(1546)曾製造一種百出先鋒炮,上面有銳鋒,如戈形,長六寸,亦可像冷兵器的鐵槍一樣使用。上面提到的手把銃、子母銃、百出先鋒炮等,可說是近代安裝制式槍刺的先聲。為了減輕重量,以利於野戰,景泰四年(1453)曾將永樂時造的三十四斤大銃,改為重八斤的小銃,嘉靖時又造出一種千里銃,平時懸掛於腰間,遇敵舉手可放,更為輕便。另外,明中葉以後,部分火炮的炮彈,已由實心彈改進為爆炸彈,《武備志》所載八面旋風吐霧轟雷炮、飛蒙炮、龍雲霹靂猛火炮、毒霧神煙炮等,都是發射爆炸彈,以炮彈的碎片或噴出的毒火、毒煙殺傷敵人,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威力。

自十六世紀以後,中國的各種火器,不僅在原有基礎上繼續發展,而且傳入了一些外國火器,並經過仿製和創新,豐富了中國火器的品種,改進了火器的效能。明代由外國傳入的火器中,具有較大影響的是佛郎機炮和鳥嘴銃。「佛郎機」是當時對歐洲人的泛稱。正德十二年(1517)葡萄牙使臣乘艦船到達廣州,明朝官員在葡船上初次見到佛郎機炮。嘉靖元年(1522),五艘葡萄牙艦船停泊珠江口外並侵犯廣東新會。經過激戰,中方獲勝,繳獲艦炮二十餘門,於是佛郎機炮「始得而傳之」,「其銃以鐵為之,長五六尺,巨腹長頸,腹有長孔。以小銃五個,輪流貯葯,安入腹中放之。銃外又以鐵箍,以防決裂。海船舷下,每邊置四五個,於船艙內暗放之」①。《明史》記載:「白沙巡檢何儒得其制,以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千餘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有修孔。以子銃五枚,貯葯置腹中,發及百餘丈,最利水戰。駕以蜈蚣船,所擊輒糜碎。」②這種炮具有裝填便利、發射速度快和裝有瞄準具等優點,其構造與性能確實要比明朝原有火炮先進。嘉靖二年(1523),明朝由何儒負責在南京仿製成功佛郎機炮,此後,其他管形火器也陸續鑒此作了改進。鳥銃亦稱鳥嘴銃,是一種用火繩點火發射彈丸的單兵槍。嘉靖二十七年(1548)在東南沿海平倭寇的戰斗中繳獲了經日本改進的鳥銃,並仿製成功。《武備志》論述鳥銃與過去火銃不同的地方是,侵徹力強,命中精度好。它的缺點是,用火繩發火,遇風雨不便使用,又沒有刺刀,「執空銃與敵角必無辜」。神宗萬曆二十六年(1598),趙士禎仿製的嚕密銃也是一種單管火繩槍,但較鳥銃又有進步,除槍體輕便和改進了發火裝置外,銃尾部還裝有鋼刃,近戰可作斬馬刀用。趙士禎,字常吉,號後湖,浙江樂清人,約生於嘉靖三十一年(1552),約卒於萬曆三十九年(1611),曾任鴻臚寺主簿,中書舍人,是明代著名的火器研製家,撰有《神器譜》,《續神器譜》、《神器譜或問》等。他不僅研究、仿製而且創造了不少火器,如掣電銃和迅雷銃,均能連續發射,迅雷銃已近似近代多管式機關槍。此外,在十七世紀初還對鳥銃加以改進,創制了燧石槍。畢懋康在其所著《軍器圖說》中將燧石槍稱為自生火銃。據說這種槍的優點在於「風雨不飄濕,緩急皆可應手」。天啟至崇禎年間,徐光啟、李之藻、孫元化和焦勖等,積極學習和仿效西方火器理論和技術,聘請西方技術人員和工匠來華工作,培養中國鑄炮工匠,因而提高了研製西方火器的主動性、自覺性和科學性,並仿製出紅夷炮等威力強大的火器。焦勖《火攻挈要》、孫元化《西法神機》、畢懋康《軍器圖說》等都是較全面介紹西方火器科學技術並在明末清初的火器製造方面產生很大影響的重要著作。

在管形火器發展的同時,明代其他火器,也有很大進步,出現了許多傑出的發明創造。這一方面值得特別提出的是火箭的發展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宋元火箭,是把火葯包紮起來,捆綁在箭桿上,點燃後用弓弩射出去。這種火箭主要是利用火葯燃燒作用。後來,人們進一步認識到火葯燃氣向後噴射的反沖力,可以推動物體前進,於是應用這個原理造成了一些新型火箭。在明代,不僅弓弩火葯箭有所改進,而且利用噴射作用的火箭也有了更大的發展。茅元儀《武備志》等明代的文獻對此有很多精彩的記述。茅元儀,字止生,號石民,浙江歸安(今湖州市)人,約生於隆慶四年(1570),卒於崇禎十年(1637),曾任廣西兵備僉事,北直隸大名兵備副使,吏部主事等官職,博學多才,文武兼備,是晚明時期一位傑出的軍事將領和火器專家。所著《武備志》二百四十卷,引歷代兵書兩千餘種,其中《軍資乘》火攻篇《火器圖說》,系統總結了中國的火葯、火器技術,可以說是關於中國火葯火器的集大成之作。根據《武備志》和其他一些文獻記載,明代的火箭主要有以下幾方面的成就:

1.火箭的式樣增多。它的箭頭不只是普通的箭頭形狀,更有刀形箭頭、槍形箭頭、劍形箭頭、燕尾形箭頭等,名為飛刀箭、飛槍箭、飛劍箭及燕尾箭等。

2.同時發出的箭數增多。《續文獻通考》引《明會典》提到,明初兵仗局曾造「一窩蜂」、「神機箭」。《明史稿》載:「天順八年(1464),延綏參將房能言麓川破敵,用火器曰九龍筒,一線然則九箭齊發。」《武備志》載:「木桶箭貯神機箭三十二枚,名曰一窩蜂」,可射三百步,「匯流排一燃,眾矢齊發。勢若雷霆之擊,莫敢當其鋒者」。

3.二級火箭的雛形。《武備志》卷一二九載有一種叫做「飛空砂筒」的武器,「飛空砂筒制度不一」,一般用河內流出細沙,亦可用特製的石砂。「每斗用葯一升,炒過聽用。銃用薄竹片為身。外起火二筒,交口顛倒縛之。……前筒口向後,後筒口向前,為來去之法。前用爆竹一個,長七寸,徑七分,置前筒頭上,葯透於起火筒內。外用夾紙三五層作圈,連起火粘為一處。爆竹外圈裝前制過砂,封糊嚴密。頂上用薄倒須槍。如在陸地不用。放時先點向前起火,用大茅竹作溜子,照敵放去。刺彼篷上,彼必齊救,信至爆烈,砂落傷目無救。向後起火發動,退回本營。敵人莫識。」這可說是一種返回式火箭。盡管它實際上還不可能有理想的返回效果,但在設計思想和技術實踐上已經是一種二級火箭了。《武備志》還載有一種叫做「火龍出水」的火箭。其構造是用毛竹製成箭筒,作為龍身,前後安裝木雕的龍首龍尾。龍腹內裝有數支神機火箭,身外縛有四支起飛用的火箭筒。外縛火箭筒點燃後,推動火龍出水飛行,然後引燃腹內火線,再發射神機火箭,飛向目標。這也是一種二級火箭。二級火箭的創制,是我國明代火箭技術一大成就,也是現代多級火箭的先聲。

4.導彈的雛形。施永圖《武備心略》上記載了一種震天飛炮的火器:「其炮徑三寸五分,用篾編造。中用紙捍一筒,長三寸,內裝送葯。筒上安發葯,神煙葯線接著送葯。外以紙糊十數層,兩旁插鳳翅兩扇。順風點信,飛入賊營,葯發亂擊,身焦目瞎」,「其腹藏稜角數枚,一炮角發,釘人身上。其尖上加蘸虎葯 」。

5.航空的嘗試。美國科學家齊姆(H.S.Zim)在所著《火箭與噴射》(Rockets and Jets)一書中,記述了一個重要的發明故事:「約當十四世紀之末,有一位中國的官吏名叫萬戶(WanHoo,可能是官名,外國人誤為人名),他在一個坐椅的背後,裝上四十七個當時他可能買到的最大的火箭。他把自己捆在椅子的前邊,兩只手各拿著一個大風箏,然後叫他的僕人用火同時把這四十七個大火箭點著。他的目的是想借著火箭向前推進的力量,加上風箏上升的力量飛向前方。」①試驗結果當然是失敗了。但是這位萬戶的想法是很先進的,可以說與現代噴氣式飛機的飛行、太空梭和宇宙飛船的升空在原理上是一致的。所以齊姆稱他是「第一個企圖使用火箭作運輸工具的人」,又稱他是「第一次企圖利用火箭作飛行的人」。萬戶是最早甘冒風險,敢於為人類航空航天事業獻身的先驅者,是一位可敬的英雄。為了紀念他,現代科學家已用「萬戶」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個環形山。

明代還創制了地雷、水雷和定時炸彈等新型的爆炸性火器。如嘉靖年間(1522—1566),曾銑發明了一種能自動爆炸的地雷。《淵鑒類函》引《兵略纂聞》:「曾銑在邊又制地雷,穴地丈許,櫃葯於中,以石滿覆,更覆以砂,令與地平。伏火於下,可以經日。系其發機於地面。過著蹴機,則火墜葯發,石飛墜殺人。敵驚以為神。」此後又相繼發明了各種樣式的地雷,如《武備志》中就載有炸炮、自犯炮、伏地沖天雷、無敵地雷炮、萬彈地雷炮等十多種。其中無敵地雷炮用生鐵鑄造,形如圓球,大者可裝火葯三至五斗,用堅木封住雷口,並用竹竿由雷中引出火線,埋設於敵方必經之路。待敵進入雷區時,即點燃火線,將地雷引爆,藉以殺傷敵人。炸炮是用生鐵鑄造的踏發式地雷,大小如碗,還附有一種自動的鋼輪發火裝置。曾銑在西北守邊,戚繼光薊鎮練兵和守衛長城,都曾大量使用地雷。《熹宗實錄》載:天啟二年(1622)六月,遼東經略王在晉,「擺設空營大炮,最稱便捷。不用火然葯線。虜馬觸機,火即噴爇,賊不及避」。在防禦和作戰中,巧妙地使用地雷,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萬曆時的水底龍王炮,是一種用熟鐵為殼,定時爆炸的球形水雷。重四至六斤,內裝火葯五至十升。雷口插有信香、外殼包有牛脬製成的浮囊,並用羊腸作為通氣管通向水面浮筏,以防信香窒滅。施用時在水中順流漂放,待接觸敵船,信香燃盡後自行引爆①。宋應星《天工開物·佳兵》載:「混江龍:漆固皮囊裹炮,沉於水底。岸上帶索引機。囊中懸吊火石、火鐮。索機一動,其中自發。敵舟行過,遇之則敗。」明代發明的這類能自動爆炸的水雷,如「混江龍」,宋應星評論說:「然此終痴物也」,在實際作戰中,恐未得到廣泛的運用。

《淵鑒類函》引《兵略纂聞》:「曾銑在邊,置慢炮法。炮圓如斗,中藏機巧,火線至一二時才發,外以五彩飾之。敵拾得者,駭為異物,聚觀傳玩者牆擁。須臾葯發,死傷甚眾。」《續通典》也有同樣的記載。這是曾銑發明的一種巧妙的也是最早的定時炸彈。

由於火器的發展,明代軍隊如水兵營、步兵營、騎兵營、車營等都加強了火器的配備,拋石機等逐漸被管形火器所取代,但總的來說,冷兵器仍占相當大的比重,並且無論射遠或近戰,還是格鬥或護體所用的兵器,都有一定程度的進步。如長兵器中,槍和長柄刀的形制較宋代簡化,更加輕便適用。另外,還創制了許多雜式長兵器,如鎲鈀、馬叉、狼筅等。短兵器中的刀,有些在形制上吸取了日本刀的優點,並按步兵、騎兵、刀牌手的特點和戰斗要求加以改進,製成各種長刀、短刀和腰刀等。明代的防衛武器,也有所改進與發展,如鎧甲改為棉製,減輕了士卒的負荷,盾牌除與長、短兵器並用的以外,還發明了一些能與火器並用的,如虎頭火牌、無敵神牌等大型盾牌,用來掩護施放火銃和火箭。此外,自明英宗正統十二年(1447),總兵朱冕 創議用「火車備戰」以後,直到明末,先後曾試造多種多樣的戰車,如偏廂車、雙輪戰車、雷火車、木火獸、萬全車、火櫃攻敵車、塞門架器車等。其中除用於安營時作掩護或堵塞城門缺口者外,主要是火攻戰車,車上裝有火箭、火銃等火器,初步做到了火力、防護力和機動力三者的結合,展現了陸戰武器設計的新方向。但由於當時火器水平有限,物料也不夠堅固,人力、畜力推挽的車輛還要受到地形和道路條件的限制,所以這類戰車在實戰中往 往收效不大,還未得到廣泛的運用。

『玖』 槍為什麼變成了槍

應該屬於槍的演變史這方面的問題:
最早的管形射擊火器

提起槍的發明,一定得提到火葯。因為是火葯的出現才促成了槍的誕生,火葯
為兵器由冷兵器發展到熱兵器奠定了基礎。

火葯是中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唐朝初年,我國著名的煉丹家孫思邈在他的著
作《丹經》中提出了用硫磺、硝石和木炭混合煉丹的方法。當時,硫磺、硝石均是
用來治病的葯,這兩種葯和木炭和在一起能著火,因而將其稱為「火葯。

到了公元10世紀,火葯已被廣泛應用於軍事,在唐朝至北宋時期,軍隊已廣泛
使用霹靂火球、火葯箭、震天雷等火器。大約在公元905 年,中國最早的原始槍—
—「火槍」(或稱「火矛」)出現了,世界上第一幅細致地繪出「槍」的圖畫出現
在10世紀中葉繪在中國敦煌一幅絲綢圖上。這是一幅佛教圖,畫中如來在念佛,妖
女和她的惡魔們企圖使他分心,一枚手榴彈正要向他投去,同時還有一個頭上有3
條蛇的惡魔在用火槍向他瞄準。

最初的火槍用長竹作槍管,內裝火葯,點放後,噴出的火焰傷人。嚴格地說,
這時的火槍還不能稱之為槍,因為它沒有彈丸,所以,人們常將它稱為射擊火器。
盡管射擊火器不能稱為槍,但它卻是槍的鼻祖,為槍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據現有史料記載,最早研製和使用管形火器的是陳規,當時,他擔任德安(今
湖北安陸)知府。南宋紹興二年(11 32 年),北方的金朝軍隊經常南侵,這年,
有一群散兵游勇聚集在一位名叫李橫的旗幟下,四處搶奪,襲擾城鎮。有一天,李
橫帶著他的兵了攻打德安城,在這次戰斗中,陳規運用他發明的火槍組成一支60多
人的火槍隊,2 人~3 人操持一桿火槍,將李橫的部隊打得落花流水。當時,陳規
的火槍用大毛竹做槍管,內裝火葯,從尾後點火,火焰可噴出幾支遠。

陳規發明了最早的管形火器後,火槍不斷發展,到南宋末年的1259年,壽春府
(今安徽省壽縣)製造出「突火槍」,這種「突火槍」是一種比較接近現代槍的管
形火器,其「以巨竹為筒,內安子」,點燃火葯後,竹管中先噴出火焰,接著飛出
「於案」,並伴隨著很大的聲響。史料中沒有介紹「子案」是用什麼原料製成的,
但它卻是後來子彈的雛形,是兵器史上的一大創舉。

突火槍既有槍筒,又有「子案」(子彈),這就具備了槍的基本條件。不過,
這時的「槍筒」由竹或木製成,點燃後易開裂,威力也不可能很大,所以,金屬管
形火器後來的出現就成了必然。

我國最晚在13世紀發明了真正的槍。我國黑龍江曾出土了一支1288年生產的青
銅手槍,這支槍有互尺多長,8 斤重,是世界上已知的最古老的金屬管形火槍。

南宋至元,類似突火槍的火器曾盛行一時,隨著成吉思汗的西征,我國發明的
火葯。火器首先傳人中東。阿拉伯人仿照中國的突火槍,造出了木質管形射擊火器,
被稱為「馬達發」。

到明代,出現了多種類型的槍,其性能也大大提高。1355年,有一位名叫焦玉
的人獻給朱元津幾十支火龍槍,朱元璋讓大將軍徐達試放,其「勢若火龍,洞透層
草」,朱元璋看後很高興,認為「此槍取天下如反掌,功成當封大將軍」。10多年
後,朱元璋果然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王朝,而在這場奪取政權的斗爭中,火槍確
實發揮了很大作用。當時還有多管槍,有的可單管輪流發射,有的可多管同時發射,
這種多管槍堪稱現代機關槍和多管火器的先驅。

管形火器的發明,極大地影響和改變了戰爭的形式,使戰爭變得更加激烈和殘
酷。
從火門槍到火繩槍

從火門槍到火繩槍

公元14世紀,歐洲人和阿拉伯人展開了激烈的交鋒。戰爭中,阿拉伯人使用了
中國人發明的火葯兵器,使歐洲國家吃了大虧,這些歐洲人從戰爭中認識到,管形
火器確實威力很大,於是,紛紛學習製造火葯和火器,當時,歐洲國家工業技術水
平較高,所以,中國的管形火器在阿拉伯人手中沒有長足進步,在歐洲卻獲得了突
破性的進展。

最早的槍是火門槍,我國早期的小型火銃等都屬火門槍,所謂火門槍,就是在
槍上有一個點火的火門。火門槍結構很簡單,發射方式類似今天的爆竹,它有一個
鑄銅或熟鐵製造的發射管(即槍管),發射管的下端有一火門,用來點燃火葯,發
射管尾端接一稱之為「舵桿」的木棍或長矛,木棍或長矛便於射手握持、瞄準和控
制發射。

火門槍的發射一般需要兩個人。發射時,將黑色火葯從槍的膛口裝人,然後再
插入諸如石彈、鐵彈、銅彈或鉛彈一類的彈丸,接著用燒得紅熱的金屬絲或木炭點
燃火門里的火葯,從而將彈丸射出。發射時,兩名發射手分別負責瞄準和點火。

然而兩個人使用一桿火門槍,顯得很不方便,特別是騎兵,根本無法兩人操作,
德國的黑衣騎士是最早裝備和使用小型火門槍的軍隊,騎士們全都一人挎一支火門
槍。盡管這種槍在今天看來很落後,但在當時,卻產生了令人難以相信的威力。一
次,黑衣騎士與法國軍隊交戰,黑衣騎士用繩子把槍吊在脖子上,左手握槍,右手
點火,打完一次重新從膛口裝人火葯和彈丸。盡管德國火門槍命中率較低,操作麻
煩,發射效率低,但是,手持長矛和刀劍的法國士兵從來沒有見過這種能噴火飛彈
的新式武器,嚇得爭相逃脫。

然而火門槍實在太不方便了,當時,射手們這樣評價火門槍:「單人操作火門
槍,得有兩雙眼睛三隻手才行!」

為了使槍能夠單人方便地使用,一位英國人發明了一種新的點火裝置,用一根
可以燃燒的「繩」代替紅熱的金屬絲,並設計了擊發機構,這就是在歐洲流行了約
一個世紀的火繩槍。

火繩槍誕生後,火門槍需一手持槍,一手持燃燒物,根本無法瞄準而導致射擊
不準的缺陷被克服了。火繩槍的結構是,槍上有一金屬彎鉤,彎鉤的一端固定在槍
上,並可繞軸旋轉,另一端夾持一燃燒的火繩,士兵發射時,用手將金屬彎鉤往火
門里推壓,使火繩點燃黑火葯,進而將槍膛內裝的彈丸發射出去。由於火繩是一根
麻繩或捻緊的布條,放在硝酸鉀或其他鹽類溶液中浸泡後晾於的,能緩慢燃燒,燃
速大約每小時80毫米~120 毫米,這樣,士兵將金屬彎鉤壓進火門後,便可單手或
雙手持槍,眼睛始終盯准目標。據史料記載,訓練有素的射手每3 分鍾可發射2 發
子彈,長管槍射程大約100 米~200 米。

從火門槍到火繩槍,是槍械發展史上點火技術的一次重大突破,直至今天,火
繩槍的原理仍獲得廣泛的應用。

火繩槍的口徑約20毫米~30毫米之間,重量約5 千克~7 千克,彈丸重不到30
克,初速約240 米o 鈔,射程100 米~200 米,每3 分鍾發射2 發。重型火繩槍長
達2 米左右,重達12千克,需支在叉架上發射,彈丸重 30 克~45克,能擊中200
米外的目標。

火繩槍一在戰場上出現,立即引起各國軍隊的注意。很快,火繩槍就淘汰了火
門槍,成為相當長一段時期內的主戰兵器。當時,由於採用大群人馬進行戰斗,隊
形較為密集,故容易殺傷敵人。

西班牙人研製了一種後來在整個歐洲最負盛名的火繩槍——「穆什克特」火槍,
該槍長約1 .8 米~2 .月米,重約 8千克~11千克,子彈重約 32 克~50克,口
徑在 23 毫米以內,從槍口裝填彈葯,射擊時須放在叉形支架上,最大射程為250
米,能穿透當時騎兵的盔甲。對火繩槍戰術技術有獨到研究的西班牙將軍薩羅·德
·科爾多瓦在國王的支持下,於16世紀初建立起歐洲第一支正規的火槍步兵部隊,
這支部隊所有的官兵均使用「穆什克特」火繩槍。

科爾多瓦的這支火繩槍部隊最早被編成20個縱隊,每個縱隊1000~1250人,每
個縱隊又分成5 個連。後來,科爾多瓦又將他的火繩槍部隊採用步兵團的編隊體制,
每個步兵團轄3 個縱隊,步兵團由火槍兵和長矛兵混編而成,這種混編步兵團又稱
為「西班牙方陣」。在「西班牙方陣」中,火槍兵與長矛兵大體相等,後來火槍兵
逐漸增多,不過,火槍兵的月薪明顯比長矛兵多。

為了能夠更好地發揮火繩槍的威力,科爾多瓦又發明了一種具有重大意義的新
戰術——後退裝彈戰術,即一個火槍戰斗編隊一般有40個橫列,作戰時,列隊的槍
手依次齊射,爾後沿著排與排之間的空隙,一列接一列地依次退到後排裝子彈,這
一戰術彌補了火繩槍發射速率太慢的缺陷,從而保證了周而復始地連續不間斷的射
擊。

在發生於1525年2 月的帕維亞會戰中,科爾多瓦火槍兵首次同法國騎兵交手。
射手們占據有利地形,將火槍架在叉架上,當時,法國騎兵根本沒有將西班牙火繩
槍士兵放在眼中,他們仍然毫無顧忌地摧馬沖向西班牙陣地。

然而,戰爭的態勢很快發生了變化,西班牙火槍兵輪流射擊形成的持續火力將
法國騎兵一個個地打下了戰馬,法國騎兵方寸大亂,損失慘重。這之後,西班牙軍
隊依仗火繩槍的威力,徹底擊敗了在數量上占明顯優勢的法國軍隊,稱霸歐洲數十
年。之後,法國等國也相繼仿效,紛紛成立以火繩槍為主要武器步兵團,這樣,一
度衰落的步兵又重新獲得生機,並將不可一世的騎兵趕下了戰爭舞台主角的位置。

作為第一種可以真正用於實戰的輕型射擊武器,火繩槍的缺點也是明顯的,它
不能在風雨天使用,戰斗開始前和戰斗進行時,火繩必須始終燃著,不僅消耗量大,
而且非常容易發生危險,特別是在夜間作戰時,燃著的火繩所發出的光亮,無疑暴
露出己方所在地及作戰兵力的多少。

於是,人們又開始探索克服火繩槍缺點的新型武器.
轉輪打火槍與燧發槍

[color=Purple] 轉輪打火槍與燧發槍

轉輪打火槍是用燧石打火引燃的前裝槍,這種轉輪打火槍的零件主要有:帶鋸
齒的鋼輪、鏈條、彈簧和擊錘等,擊錘頭上有一隧石(即打火石),靠鋼輪表面的
細齒與隧石摩擦而發火點燃火葯。射手射擊前,需用小板手卷鏈條,在卷鏈條的過
程中將彈簧壓縮,彈簧張開帶動鋼輪旋轉,整個過程就像鬧鍾的發條。

盡管轉輪打火槍是人們在克服火繩槍種種不便的基礎上產生的,但是,關於其
誕生,卻沒有一個准確的說法。有人認為是德國鍾表師約翰·基弗斯發明了這種槍,
也有人說是義大利科學家發明了轉輪式發火裝置,更有人活靈活現地說這種槍的發
明者是一個偷雞者,並編出了這樣一個似乎可信的故事:這個偷雞賊經常在夜間去
作樑上君子,他偷雞時使用的主要工具就是火繩槍,但是,火繩槍又容易暴露目標,
於是,他開動腦筋,發明了這種較為隱蔽的轉輪打火槍。

筆者反復查閱相關資料,認為德國鍾表師約翰·基弗斯發明轉輪打火槍的故事
較為可信。故事中說,出身於16世紀初的基弗斯在鍾表界頗有名氣,他不僅能造出
各種造型別致的精美手錶,對各種槍械也有濃厚的興趣,並親手製作過不少精美的
火繩槍。一天,基弗斯家中來了個客人,客人在抽煙點火時,用的不是當時流行的
火柴,而是用古老的燧石摩擦點火方式,燧石閃亮的火花瞬間引起了基弗斯的靈感,
他把鍾表上那帶鋸齒的旋轉鋼輪與能夠產生火花的燧石相結合,憑著他的經驗和智
慧,於1515年研製成功了世界上第一支轉輪打火槍。

基弗斯發明成功的轉輪打火槍引起德國軍方的關注,很快,這種槍便開始裝備
德軍騎兵和步兵,1544年,德國與法國交戰,當時德軍騎兵裝備了轉輪打火槍,法
國軍隊仍裝備火繩槍。戰斗進行中,突然風雨大作,裝備火繩槍的法軍幾乎沒能打
出一槍一彈,而以轉輪打火槍為主要武器的德軍騎兵則越戰越勇,將法軍士兵打得
落花流水。不久,屢遭失敗的法國國王也僱用了相當數量的同類騎兵,這些騎兵也
配備了轉輪打火槍。這樣,轉輪打火槍慢慢成為騎兵的主要武器。

然而,轉輪打火槍並不是完美無缺的,它不僅結構復雜,造價昂貴,使用麻煩,
而且在鋼輪上有污染時還不能可靠地發火,於是,人們又開始研製新的「點火」方
式。

不久,居住在伊比利亞半島上的西班牙人發明了燧發槍,他們取掉了那個源於
鍾表的帶發條鋼輪,而是在擊錘的鉗口上夾一塊燧石,在傳火孔邊有一擊砧,如果
需要射擊時,就扣引扳機,在彈簧的作用下,將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門邊上,冒出火
星,引燃點火葯,這種擊發機構稱之為撞擊式燧發機,裝有撞擊式隧發機構的槍械
稱為撞擊式燧發槍。撞擊式燧發槍大大簡化了射擊過程,提高了發火率和射擊精度,
使用方便,而且成本較低,便於大量生產。到16世紀80年代,許多國家的軍隊都裝
備了這種撞擊式燧發槍。

門世紀初期,法國人馬漢又對燧發槍進行了重大改進,他研製成功可靠、完善
的擊發發射機構和保險機構,從而成為當時性能最好的槍,為法國贏得了榮譽。法
王亨利四世為此召他進宮,充任貼身侍從,專門為宮廷製造槍械,到17世紀中期,
這種燧發槍已廣泛裝備法國軍隊,後來,這種隧發槍被世界各國仿製和採用,直到
19世紀中期。

隧發槍有步兵隧發槍和騎兵燧發槍兩種,前者口徑19.8 毫米,槍長1560毫米,
槍重5 .69千克,彈丸重32.1克;後者口徑17.3 毫米,槍長1210毫米,槍重4 .
6 千克,彈丸重21.3 克。

17世紀中葉,正值中國清朝初年,中國發明家戴梓發明了一種形似瑟琶的連珠
銑,這種連珠銃的火葯和彈丸均貯於銃背,共28發,以二機輪開閉,扳第一機時,
火葯及鉛彈丸自動落人筒中,第二機隨機轉動,摩擦燧石,點燃火葯發射鉛彈丸。
這種連珠銃實際上與近代的機械式機槍的原理已非常相似,比美國人加特林後來發
明的機械式機槍整整早一個世紀。但由於清朝Government極端保守,對漢人不太信任,從
而致使這一重大發明沒有被推廣和採用,使之只得「藏器」於家。

在隧發槍縱橫戰場的200 年間,許多政治、軍事事件與燧發槍緊密相連,特別
是美國獨立戰爭的歷史,差點因隧發槍而改寫。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美國人民志願
組織成的一支民兵組織向英國殖民主義者打響了獨立戰爭第一槍。英美雙方均使用
燧發槍較量,從1775年4 月19日一直打到1783年9 月,英國Government被迫同意美國獨立。
在這次獨立戰爭的第3 年,即1777年10月的一天,英美雙方軍隊在相距100 ~300
碼的陣地上對峙,英國殖民軍神槍手福開森少校接到命令,讓他於掉一個美國重要
人物——北美十三州人民推舉的總司令華盛頓。有一天,美方陣地上出現了一個衣
著隨便的軍官,連一個衛兵都沒有帶,身旁僅站著一個副官模樣的人,當福開森端
著隧發槍罵陣時,這個漫不經心的美國人一直盯著英國陣地,絲毫沒有要逃離的樣
子,福開森認為他不可能是多大的官,不值得他這個神槍手去取他的性命,故沒有
開槍。後來,福開森得知,此人不僅是大官,而且竟是大名鼎鼎的華盛頓。試想當
時福開森開了槍,華盛頓也許會失去性命,那樣,美國的歷史真的可能會是另一個
模樣。刺刀走上槍身之路

刺刀走上槍身之路
火繩槍、燧發槍走上戰爭的舞台之後,人們以為長矛兵很快就會被淘汰,但戰
爭的實踐卻告訴人們,由於早期火槍射速太慢,重新裝填彈葯費時費力,所以,盡
管在16世紀的歐洲,沒有火槍的軍隊沒有膽量與裝備火槍的部隊較量,但是,很多
戰爭又是通過白刃戰決定勝負的。也就是說,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在戰場上起
決定作用的兵器仍然不是流行的火槍,而是老式的長矛和弓箭。所以,每次戰斗,
參戰雙方都既要有火槍兵,又要有長矛兵,這樣,管理、訓練起來十分不便。

能不能造出一種既有火槍功能,又有長矛功能的新兵器呢?這一問題像火花般
不斷在人們的腦海中閃現。終於,率部駐扎在法國東南部、瀕臨大西洋比斯開灣巴
榮納城的法國軍官馬拉謝·戴·皮塞居開始了最初的嘗試。「刺刀」一詞就由巴榮
納城(Bayonne )而得名。

皮塞居的靈感來自他的士兵。在一次戰斗中,因彈葯供應不上,士兵們撿起折
斷的長矛頭,塞進步槍的槍口,同敵人展開了白刃戰,皮塞居認為,應該為火槍兵
配備一種槍與矛相結合的兵器,這樣既可遠射,又能進行格鬥。1640年,世界上第
一支裝有刺刀的步槍終於在皮塞居領導下誕生了。這種早期刺刀是直形雙刃,刃部
長30厘米,錐形木柄邊長30厘米,那時的刺刀還不是裝在槍管下,而是直接插人滑
膛槍口內。

很快,皮塞居的步兵團全部換裝成裝有刺刀的制式步槍,成為第一支完全使用
火槍的部隊。1647年,皮塞居率部為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世奪取比利時的伊普雷城時,
他指揮部隊先用火力向列隊迎戰的比軍射擊,爾後命令上兵們裝上刺刀,對陣勢已
亂的敵軍發起沖鋒,與敵人展開面對面的肉搏戰,將對方打得落花流水,倉惶棄城。

1688年,法國陸軍元帥、軍事工程師沃邦又對刺刀裝置進行了改進,將刺刀套
在槍口外部,這樣,刺刀不僅使火槍在任何時候都具有自衛能力,而且不影響槍的
射擊功能。到1855年,刺刀就被普遍地裝於單兵槍械前,成為用於刺殺的鋒利兵器。

俄國著名將領蘇沃洛夫曾說過這樣一句名言:「刺刀見紅是步兵之魂。」1763
年,他開始任俄軍蘇茲達利步兵團團長,他極端重視刺刀戰,經過他的訓練,這個
步兵團成為俄軍戰鬥力最強的一個團。第二次俄土戰爭期間,蘇沃洛夫奉命攻打伊
茲梅爾要塞,這之前,俄軍已對這個設防堅固的城堡進行了長達兩個月的強攻,卻
一直未能攻破。蘇沃洛夫率領他的團隊到達後,借著夜幕沖過壕溝,爬上城牆,與
守衛的土耳其軍隊展開了白刃格鬥,經過一番激烈的戰斗,1 .5 萬名土軍士兵倒
在俄軍士兵的刀下,土軍不得已舉手投降。

到17世紀末,歐洲各國部隊普遍裝備I 刺刀,從此,火槍一身兼二任,長矛兵
很快便從步兵方隊中消滅了。

步兵上裝刺刀,不僅可以使持槍者在無彈葯及近距離與敵膠著無法發射火力時
用來刺殺敵人,更重要的是激發與培養軍人勇敢頑強的戰斗精神。在人民解放軍戰
史上,刺刀曾發揮過令人驕傲的戰績,至今,北京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內仍收
藏有一把把缺了口、捲曲的刺刀。這些刺刀反映的那場戰斗發生於抗美援朝戰爭中。
一次,有一支志願軍部隊向敵後猛插,切斷了敵人的逃路,我先頭部隊(3 連)在
書堂站與逃敵遭遇,敵人為逃命,用32架飛機、10多輛坦克和集團沖鋒向我3 連陣
地兇猛地撲來。這場激戰整整持續了8 個小時,最後,我3 連官兵的子彈打光了,
蜂擁的敵人佔領了山頭,把他們壓倒在山下。然而,勇士們沒有後退,他們裝上刺
刀,勇敢地向敵人沖去,將刺刀狠狠地插入了敵人的胸膛……盡管這個連的傷亡很
大,但他們卻打死了300 多名敵人。

20世紀70年代,美軍曾提出一個頗為新鮮的觀點,他們認為:在現代條件下,
刺殺是步兵最不重要的一種技能,刺刀只不過是一種開罐頭的工具而已。然而,1985
年1 月,美國陸軍又重新恢復了刺殺訓練。因為,美軍的有識之士認為:刺刀戰不
僅需要士兵有熟練的技巧,更需要士兵有堅強的意志,刺殺訓練除具有一定的實戰
用途外,更重要的是有助於培養現代條件下士兵最重要的勇敢戰斗精神。

20世紀中葉,隨著步槍本身的自動化和戰場上各種火力密度的增加,白刃戰已
明顯減少,刺刀的地位和作用確實已經下降,不過,作為一種面對面的格鬥兵器,
刺刀在軍隊中仍是一種必不可少的裝備,只是刺刀的結構和功能發生了一些變化。
現在研製和發展的軍用刺刀,刀身較短,多採用分離式,強調多用性。蘇聯研製的
AMK 自動步槍所配備的刺刀,不僅能當匕首和鋼鋸使用,而且其刀鞘和刀體還可組
合成剪鉗,用於剪鐵絲網,由於刀柄和刀鞘是用絕緣材料製成的,也可以用來剪斷
高壓電線.
讓林肯喪命的擊發槍

讓林肯喪命的擊發槍

4 月14日,是每個西方人都特別關注的日子,因為這一天是耶穌的殉難日。

1865年這天晚上8 點半,剛工作完了的林肯和夫人一同到達戲院看戲。戲演到
一半,負責總統安全的衛兵帕克因在包廂的過道里看不到精彩的演出,便私自下樓
找了一個座位。帕克沒有想到,他的所有舉動全被躲在陰暗處窺探時機的刺客蒲斯
看到了,蒲斯乘機悄悄地溜到樓上,隨後輕輕地拉開包廂的門,悄悄地溜進了包廂。
蒲斯右手緊握著一支大口徑手槍,左手拿著一把匕首。

在距離林肯總統1 .5 米遠的地方,蒲斯停了下來,悄悄地舉起了他手中的槍。
悄悄地,他對准了林肯的腦袋,扣動了扳機,子彈從林肯的左耳上方射入腦顱。只
見林肯身子稍向前傾了一下,便仰面倒下。

兇手行刺林肯總統的槍是一支11.8 毫米口徑的德林傑擊發槍。

所謂擊發槍,就是使用擊發火帽(底火)點燃火葯的槍械。擊發槍的發明是人
類克服這之前槍械缺點而誕生的。擊發槍誕生之前,盡管與火門槍、火繩槍相比,
隧發槍已有很大的進步,但是,隧發槍還是存在著點火時間長、底火裝置防水性能
差等等缺陷。所以,人們一直探索著研製一種新的槍械。

擊發槍由英國牧師亞歷山大·約翰·福賽思研究成功。作為一名鄉村牧師,學
識淵博的他在傳經佈道之餘,經常鑽研化學,常常搞點化學試驗,而且對槍也很有
研究。在一次試驗中,他提煉出一種灰褐色的晶狀粉末,這種粉末就是雷汞,雷汞
的性能很獨特,稍不留心,受到輕微撞擊便會發生爆炸。福賽思沒有被雷汞的「怪
脾氣」所嚇倒,而是一門心思想著如何把它派上用場。經過反復試驗,他終於發現,
雷汞對針刺、撞擊和熱作用都極敏感,可作為槍械理想的起爆葯。福賽思的設想得
到了一位名叫莫拉的好友的贊同。莫拉是倫敦古堡的主管,他邀請福賽思到倫敦做
試驗。1805年,福賽思終於用雷汞研製成功了擊發點火技術,這之後,他和蒸汽機
的發明人詹姆斯·瓦特合作,於1807年製成了世界上第一支擊發槍。這之後,福賽
思和瓦特進一步合作,研製了好幾種擊發槍。

很快,福賽思便放棄了鄉村牧師的職業,創立了福賽思專利槍械公司,大量生
產一種名為「香水瓶」的擊發槍。「香水瓶」式擊發槍很獨特,在擊發機構座板外
側確有一個如同香水瓶形狀的金屬罐,內裝底火葯,可繞軸轉動。當射手把發射葯、
墊片和彈丸由槍口裝填完畢後,「香水瓶」即轉動180o,瓶底朝上,這樣便有一定
量的雷汞灑到底火盤中,扣動扳機,擊錘打擊擊針,擊針撞擊底火盤,使雷汞起爆,
火焰經傳火孔點燃發射葯,將彈丸射出。

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福賽思的槍最早採用的是器皿裝雷汞,後來,他又把
雷汞鋪在兩張紙之間,進一步製作成紙卷「火帽」。1808年,法國槍械工程師包利
應用紙火帽,並使用針刺發火。從那時起,槍彈開始從分裝向定裝式過渡,只不過
彈殼是紙做的。1814年,英籍美國人齊舒亞·肖發明成功了銅制雷汞火帽,使擊發
點火技術又向前邁了一大步。1821年,英國伯明翰的理查斯發明了紙火帽的「引爆
槍」。1825年,美國人德林傑發明了採用擊發火帽的擊發手槍。

亨利·德林傑是美國著名的槍械工匠,他發明的擊發手槍外表很美觀,製作也
非常精緻,有各種型號。槍管短的有25.4 毫米,長的大約100 毫米;口徑最小的
為8 .38毫米,最大的為13.7 毫米。刺客蒲斯行刺林肯的手槍是11J 毫米口徑的
德林傑擊發槍,這種槍為單管固定結構,採用盒式閉鎖機,銅制。此槍攜帶方便,
結構簡單,特別適宜近距離緊急情況下使用。不過,由於兇手用他刺殺了美國人民
愛戴的總統林肯,所以,美國陸海軍都拒絕使用這種槍。

擊發槍後來還發展成多管擊發槍,一些美國西部牛仔常常身穿牛仔褲、頭戴大
沿帽、手握多管擊發槍,騎著駿馬到處行俠。這種多管擊發槍比單發擊發槍打得快。

擊發槍顯著提高了槍械的射擊可靠性,並有較好的防水性能,「瞎火」故障大
幅度減少。而使用燧發槍,平均每7 發子彈就會出現一次「瞎火」,採用擊發槍大
約發射200 發子彈才會出現一次「瞎火」現象。擊發槍的出現標志著槍的發展進人
了一個新的階段。

『拾』 請問明朝戚繼光軍隊抗倭時有沒有大量使用火器以及有沒有使用弩箭

有!!綜述:
戚繼光認為鳥銃也適宜騎兵使用,因此推斷戚家軍的火槍騎兵應當是以槍法准確著稱;八、戚繼光編煉的車營建制應該更接近朝鮮壬辰戰爭時期的明軍,孫承宗在戚家軍戰術的基礎上創建的車營編制比例和現代的裝甲師已無區別,是在平原地區和騎兵作戰的利器;九、袁崇煥的直屬部隊——明朝最精銳的「關寧鐵騎」,皆裝備有 5眼火繩槍,其火力突擊能力在當時天下無敵。
水兵營資料
人員編制:每營編2哨,共510人。戰船火器:大、中、小戰船10艘;大將軍炮4門;佛郎機40門;碗口銃30門;噴筒500個; 鳥嘴銃68支。
明朝水師
明朝水師綜述——明朝水軍實力在當時的世界上非常強大,綜合作戰能力可以列前七位,嘉靖到萬曆年間,僅僅在江浙一帶,戰船的型號就達到了二十一種,如果加上福建和兩廣,型號更是繁多。
隨著火器的大量應用,海軍戰術也隨之發生了重大改變,抗倭名將俞大猷適時提出「海戰不過是以大船勝小船,以大銃勝小銃;以多船勝寡船,以多銃勝寡銃。」,由此可見,明代的海戰很早就進入了近代的模式。在嘉靖年間,明軍的戰船一半以上的戰斗人員都使用火器,而到了萬曆年間,比例達到了99%。
中國海軍的裝備,主要以福船為主,誕生於福建沿海的一種船型的統稱,其底尖上闊,首尖尾寬兩頭翹。建材主要為福建的松、杉、樟、楠木。共有六號,海戰用的福船,是指一號和二號。按曾在1560年取得數次大勝的抗倭名將戚繼光雲:「福船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風勢,倭船自來矮小如我小蒼船,故福船乘風下壓,如車碾螳螂。斗船力而不在斗人力」據《武備志》雲「用火器與浪漕間,起伏盪漾,未必能中賊。即使中矣,亦無幾何,但可假次以嚇敵人之心膽耳。所恃者有二:發射佛朗機。是惟不中,中則無船不粉,一也。以火球之類於船頭,相遇之時,從高擲下,火發而賊船焚,二也」。由此可見中國海軍船型大,干舷高,在沖撞等近戰場合有明顯優勢。
明朝東征水師——[1]大福船:一號稱大福船,柁樓三重,底尖上闊,首尾高昂,能容百人「吃水太深,起止遲重」,機動性能不好;[2]二號福船:二號稱福船較一號稍小,「合常用之」。福船高大如樓,可容百人。底尖上闊,船首昂起張開,尾部高聳,吃水約3。5米,艦首備紅夷炮1門、千斤佛郎機6門、碗口銃3門,迅雷炮20門,噴筒60個,嚕密銃10支,弩箭500支,火葯弩10張,火箭300支,火磚100塊,及冷兵器上千。乘員64人,水手9人,戰士55人,據《武備志》描述,這種巨船設樓三層於上.其傍皆護板,護以茅竹,豎立如垣,其帆桅二道。中有四層。下層裝壓艙石,第三臣放置淡水櫃,第二層為士兵居住的地方。最上一層為露台,需從第三層的梯爬上,兩旁用板翼作欄,人靠在上面作戰,矢石火炮皆俯瞰而發。實為海戰利器。
福船的缺點是機動性能不好,「高大如城,非人力可驅,全仗順風順潮,而迴翔有所不便,又其吃水深,惟利空闊大洋,在裏海則易膠淺,須跟哨船接濟」。(《續文獻通考》)
[3]草撇船:福船型中的第三號稱為草撇船,又名哨船,比福船小。
[4]海滄船:福船型中的第四號稱為海滄船,和哨船差不多,比福船稍小,吃水約七八尺,風小時機動,配合福船。武器裝備有千斤佛郎機4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6,噴筒50,煙罐80,火炮10,火磚50,火箭200,葯弩6張,弩箭100。乘員53人,水手9人,戰士44人。
[5]蒼山船:海滄船中最小的叫蒼山船,又名蒼山鐵,船體較小,高出水面,吃水5尺,設有櫓,風順則揚帆,風息則盪櫓。此船輕便靈巧,主要用於追敵和撈取首級。裝備千斤佛郎機2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4把,噴筒40個,煙筒60個,火磚30塊,火箭100支,葯弩4張,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戰士33人,編三甲。第一甲佛郎機與鳥槍,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火銃:明代的火銃在元代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種類繁多,從明初的洪武手銃到以後的永樂手銃,造工越來越精細。永樂手銃口徑14-15毫米,誤差不超過1毫米;長度為35-36厘米,誤差不超過1厘米。由現存火器上的出廠編號做最保守的估算,當時明銃至少也有十六萬四千多支。明軍當中已經編成有專職使用火銃的部隊,號稱神機營。
明朝鳥槍的來歷:——從宋末元初開始,中國就有筒形發射式火器,稱之為火銃,但是性能並不是很高。公元1548年(明嘉靖二十七年),明軍在收復被葡萄牙人侵佔的雙嶼戰斗中,俘獲了一些善於製造火繩槍的日本人及槍枝。由馬憲、李槐等人,學習了製造火槍的方法,並在其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於公元1558年(明嘉靖三十七年)造出了「比西番尤為精絕」的中國第一批火繩槍一萬支,稱之為「鳥嘴銃」,即鳥槍。
火槍性能:明軍鳥槍——鳥槍槍管用熟鐵打造,重約5—6公斤,有準星、照門,安裝木托之上。銃口長出木托2寸,托後7寸向下彎曲,通條一根,重3兩,另有火繩,每次裝粒狀黑色火葯3錢,鉛子重3錢。火門有蓋,使用龍頭類火繩發火機。發射時將火繩點燃安入龍頭,右手開火門後緊握槍尾,用食指扣板機向後,龍頭落在火門,燃葯發射。《武備志》說:「後手不棄把,點火則不動,故十發有八九中,即飛鳥之在林,皆可射落,因是得名」,成為當時戰斗中的「利器」。
鳥槍口徑在9—13毫米之間,射程可達300米左右。槍全長112厘米—150厘米,和明代中葉以前的各種火銃(類似西方同時期的火門槍)相比,具有身管長、口徑小、重量輕、便於步、騎兵使用的特點。明代後期,鳥槍已經是明軍的主要裝備。每名鳥槍手配備火葯罐2個,一個裝發射葯,—個裝引火葯,攜帶鉛彈300發。

射擊戰術:明——早在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大將沐英征討雲南叛軍思倫發,根據敵象兵打前陣的特點,他命令「置火銃、神機箭為三行,列陣中,待象進,則前行銃箭俱發;若不退,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
這是最早的火器戰術,但並沒有做為制度流傳下來,西方和日本軍隊在十五世紀末期,開始使用火器並排輪放戰術,就時間上來講,比明軍晚了一個多世紀。
在明成祖時代,提出了一種「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作戰原則,神機營配合步兵、騎兵作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到神宗年間,火槍戰術分為兩種,一種是依託戰車,把鳥槍和佛郎機銃搭配在一起進行作戰;一種類似於日本的三段射擊,《明實錄》里邊記載:神機營銃手分三排站中間,刀手和槍手站在兩翼。
但隨著明朝的日趨沒落,在後來的實際運用中,明軍似乎沒有一次嚴格執行過這些戰術紀律,最典型的當屬薩爾滸之戰,明軍面對清軍騎兵沖鋒,立即「火器齊發」,然後就完了。
結論:在朝鮮戰爭中,明軍火炮技術和裝備水平占壓倒性優勢。火槍方面你追我趕,雖然最後在技術上也優於日本,但由於製造工藝和制度的原因,裝備水平和戰術素養不如日軍高。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明軍在火器運用上以火炮為主,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日軍的火槍優勢,這也是朝鮮戰爭中日軍竭力避免和明軍在平原進行野戰的重要原因之一。
火槍種類:
鳥銃:單兵火繩槍,明軍在俘獲的日本鐵炮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用熟鐵打造槍鳥銃:單兵火繩槍,明軍在俘獲的日本鐵炮基礎上加以研究改進。用熟鐵打造管,重約5—6斤,與火銃比增加準星照門,用扳機夾鉗火繩點火,安了彎型槍托,槍管細長,口徑比在50—70倍之間。火門有蓋,使用龍頭類火繩發火機,一根火繩可多次擊發不滅。

嚕密銃:單兵火繩槍,在嚕密國(土耳其)貢入的鳥槍基礎上創制。銃全長5—7尺,重6—8斤,管長4尺5寸,前安準星,後設照門,桑木或柳木製銃床。槍托尾部有鋼刃,敵人逼近時,即倒轉來作斬馬刀用。這銃射程遠,威力大,在結構上也優於鳥嘴銃。《武備志》說:「鳥銑:唯嚕密銃最遠最毒」。

佛郎機銃:大口徑火繩槍,介乎於炮槍之間。在繳獲的佛郎機(葡萄牙)人艦船中得到的火繩槍基礎上創制。有子銃9桿,可連續快速開火,重量比普通火繩槍重,但威力更大,射程更遠。
掣電銃:單兵火繩槍,明朝火器專家吸取魯密銃及佛郎機的優點自行創造。銃長約 6尺,重5斤,採用後裝子銃的形式,子銃6個。發火裝置與魯密銃不同,是撞擊式燧發槍,構造和性能與無大差異,主要是改進了發火裝置,將火繩點火法,改進為燧石發火。擊錘上夾燧石,扣板機龍頭下壓,因彈簧的作用與燧石磨擦發火。這樣不但克服了風雨對射擊造成的困難,而且不須用手按龍頭,射擊精度更為准確,並在各種情況下,隨時都可發射。且下面加有護圈。子銃預先裝填好,輪流裝入槍管發射,可以加快射擊速度。
迅雷銃:5管火繩槍,明朝火器專家趙士楨吸取鳥銃及三眼銃的優點自行創造近似近代多管式機關槍。。單管長2尺,正五菱形分布。5管各有準星火門,火線以薄鋼片隔。5管中有長木柄,中空成筒,內有火球一個,銃彈射畢可點火焰,柄端有槍頭,可近搏。柄有機匣引火,5管共用。銃前有牛皮牌套可保護射手。隨銃有叉架一個。跪姿使用,先射一彈,後轉72度射第二管,以此推。能連發五彈,至萬曆三十年經過改進的迅雷銃「戰酣連發」,可以一氣發射十八彈。
三眼銃:3管單兵手銃,由3支單銃繞柄平行箍合而成,成品字型,各有突起外緣,共用一個尾部,單銃口徑15毫米,全長350—450毫米,都有葯室和火門,可連射。射後可當錘擊敵。
四眼銃:4管單兵手銃,由4支單銃平行繞軸箍成,與三眼銃類似。
五排槍:5管單兵火繩槍,凈鐵打造槍管,每管重1斤4兩,長4尺,各有一個火門,可裝鉛彈4、5枚及火葯若干。5管平行排列,合安一個木柄,點火後5管依次射擊。
五雷神機:5管單兵火繩槍,管用鐵造,各長1尺5,重5斤,圍柄而排,有準星,管內裝葯2錢,鉛彈一枚,共用一個火門,槍管可旋轉,點火射擊後轉到下一火門,平射可達120步(每步5尺)。
七星銃:車載 7管銃,管用鐵造,長1尺3寸,7管平行排列,一管居中,6管圍繞,外有鐵皮,加箍三道,均有火葯彈丸,尾部合為一處,後按一根5尺長木柄。車輪徑1尺5寸,戰時7銃齊射,管口能高能低,威力較大。
十眼銃:單兵單管銃,管用熟鐵打造,重15斤,長5尺,中間1尺為實體,兩頭各長2尺為管,每頭平分5節,每節長4寸,有箍一道,火門一個,每節裝火葯和鉛彈一枚。用時先點一頭,依次發射,然後掉頭再發射另一條?
三連珠銃:單兵多發銃,銃管較長,分三段裝填,每段各有一個火門,逐段裝填,依次發射。
十連珠銃:10管銃,每管裝10彈,共100彈,10管繞軸平行,箍合成10管銃,射擊密集齊進之騎兵。
連子銃:連射單兵銃,銅鐵鑄造,尾安木柄,銃膛後有火葯,裝於一節一節之小紙筒中,共用一引線,每節火葯射一彈丸。銃筒中間豎插一鐵筒,彈丸依次裝滿,首枚彈丸於銃筒中,射後第二枚彈丸自動落下,由第二節火葯射發,如此反復可連射多發!
馬上佛郎機銃:騎兵用小型佛郎機,銃身短小,長154毫米,口徑28毫米,重1斤10兩和1斤12兩,有4道箍,第二和第三箍中間有方型圓孔,可栓繩。
震疊銃:倭寇戰明軍,見明軍舉槍便伏地,射閉前沖,使明軍無暇裝填。此銃則先發一彈,間隔後再發一彈,使倭寇不勝防。
鉛彈一窩蜂:多彈火槍,身用鐵鑄,口徑小身管短,能裝百枚小彈丸。槍小可挎腰而攜。用時先將前端鐵腳插於地,尾抵小木樁,使槍口昂。點火後百彈齊飛散射面大。
快槍:長柄火槍,長5.5尺,重5斤,前為鋒利槍頭,後接2尺長槍筒,有4道箍,內壁光滑,從口裝入三四錢火葯及鉛彈,筒後為長柄。用時先去槍頭,
1.5寸火線插入筒內,點發後再裝槍頭,同敵近戰而搏。
夾把銃:雙管單兵手銃,由兩個聯體單銃組成,中夾一長桿冷兵器,用多道箍與銃緊固。戰時先發銃彈,後為冷兵器近搏。
飛天神火毒龍槍:多用途單兵槍,身用銅鐵鑄造,管長1尺3,裝彈一枚,管安長柄,上有槍鋒,筒旁有毒火噴筒2個。敵遠可發彈射敵,敵近噴射毒火,敵至則以槍鋒格鬥。

大炮
萬曆年間明軍裝備的火炮,分為兩部分介紹,一是各式火炮性能,二是佛郎機炮詳述。一各式火炮性能
[1] 虎蹲炮:虎蹲炮是明代中葉將軍炮之一(明代將一些較大的炮封為將軍),創制於嘉靖年間。這種炮身長2尺,重36斤,上加鐵箍,並配備鐵爪、鐵絆。發射前用大鐵釘將炮身固定好。每發裝5錢重的小鉛子或小石子100枚,上面用1個重30兩的大石子或大鉛子壓住。虎蹲炮屬於中型火炮,和大將軍炮一樣是明軍炮兵中的主流裝備。一般架在廂車或是馬背上射擊,步兵使用,四個人操作,和大將軍炮不同的是,虎蹲炮體積輕,後座力較小,便於快速發射,而且炮彈屬於殺傷彈,一炮能打出百多小彈丸,是實施高密度面積打擊的利器。
[2] 飛礞炮:輕型毒殺火炮,身用鐵鑄造,長1尺多,口徑3寸,尾有一2尺3之木柄,炮彈圓柱型,長4寸,直徑2.5寸,內裝毒葯和鐵渣。彈底引信同向炮內,敵軍中彈瞬息即斃。
[3]滅虜炮:車載中型火炮,凈鐵打造,管長2尺,重95斤,有5道箍,射1斤鉛彈。用滅虜車載行,每車3門。

[5]大碗口銃:一種小型火炮,沒有瞄準具,身管短,射速慢,射程近。由於沒有瞄準具,命中率較低,北京軍事博物館現存一具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用銅鑄造的大碗口筒,口徑三寸四分七,長一尺一寸,重六十三斤。銘文為:「水軍左衛,進字四十二號,大碗口筒可見這種火器已用於水上作戰。
[6]飛雲霹靂炮:輕型爆炸性火炮,身用鐵造,射生鐵鑄造的球型爆炸炮彈!
[7]毒火飛炮:輕型火炮。身用熟鐵,長1尺多,裝葯10多兩,發鐵殼爆彈,彈內有5兩砒霜、硫磺、毒葯。其戰時鐵殼碎片擊殺敵人馬,毀其戰具,毒氣可毒殺敵軍人馬。
[8]千子雷炮:車載炮,身用銅鑄,口徑5寸,管長1尺8寸,內裝火葯6分,後裝細土2分,再裝填鉛彈二三升。炮身用鐵箍固定於4輪車上,前有隔板,抵近敵軍撤板而射。
[9]葉公神銃:車載炮,身用凈鐵打造,分天、地、玄三號。天字型大小神銃重280斤,長3尺5寸;地字型大小神銃重200斤,長3尺2寸,玄字型大小神銃重150斤,長3尺1寸。每炮有三輪炮車一輛,前有兩輪,輪高2尺5寸,後面有一輪,輪高1尺3寸,前高後低,炮口昂揚。
[10]攻戎炮:車載炮,下安兩輪,上置車箱,炮身嵌安其中,加鐵箍5道。車廂兩側各有鐵錨2個。用時鐵錨置地,用土壓實,以減後坐力。用騾馬拖曳,可隨軍機動。
[11]大將軍炮:大型火炮,身用生鐵鑄造,長三五尺,重五百斤,有多道加強箍,分大、中、小三種,發射7斤、3斤和1斤的鉛彈,用一輛車運載。車輪前高後低,可在車上直接發射,具有較大威力。
[12]無敵大將軍炮:每炮母炮載以炮車,配子炮3門,射時子炮裝入母炮,射畢取出。再裝填第二個子炮。每個子炮內有500鉛彈,散布可達20餘丈。
[13]威遠將軍炮(子母炮):類似現代的榴彈炮,射程遠、火力猛、威力大。且是輕型火炮,輕巧靈便,易於遠途征戰時拖運攜帶,尤其適用於地形復雜之處。《清史稿》載:子在母腹,母送子出,從天而降,層層碎裂,銳不可當,威力驚人……
大將軍炮

二佛郎機炮詳述[1]來歷及發展來歷:佛郎機炮是明正德年間(16世紀初)由西方傳入的一種新式火炮,即短管加農炮。
佛郎機大炮是一種鐵制後裝滑膛加農炮,整炮由三部分組成:炮管、炮腹、子炮。開炮時先將火葯彈丸填入子炮中,然後把子炮裝入炮腹中,引燃子炮火門進行射擊。相對紅夷大炮而言,佛郎機大炮的炮管較薄,口徑小(最大的一種也在85毫米以下),重量輕許多。佛郎機大炮獨有的炮腹相當粗大,一般在炮尾設有轉向用的舵桿炮管上有準星和照門。對於子母炮這種火炮的概念,大家可以想像成槍與子彈的關系,以現代的定裝葯槍彈為對照,空的子炮相當於彈殼,火門相當於底火,當子炮內裝入火葯與彈丸後就和子彈的功能一樣了,此外炮腹可視為槍支的彈膛。佛郎機大炮的結構可以概括為兩點:1.後裝炮 2.定裝彈葯。我們可以認為:佛郎機大炮不僅是後裝炮的祖先,而且是近代金屬定裝彈葯的原型。*
佛郎機大炮有4大優點:

一.射速快。以重型佛郎機大炮「無敵大將軍」為例「每炮母炮載以炮車,配子炮3門,射時子炮裝入母炮,射畢取出。再裝填第二個子炮。」根據實際操演,前三炮射擊總共費時不到20秒,這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

二.散熱快。由於後裝炮前後相通,空氣流通,且炮管較薄,易於散熱。散熱快可以使火炮增加持續射擊的能力,也減少了火葯自燃的可能性。

三.子炮的容量確定。容量決定了火葯的裝填量,因此不會發生因過填裝而導致的炸膛事故。

四.子炮是鐵鑄的,可以承擔一部分火葯壓力,使炮腹的壽命增長,此外子炮損壞了(多是出現裂縫)一個,不影響火炮的射擊性能。
限於當時的技術水平,佛郎機大炮也有一個無法克服的缺點:子炮與炮腹間縫隙公差大,造成火葯氣體泄漏,因此不具備紅夷大炮的遠射程。
應該說明朝是對佛郎機大炮十分重視的,但是進口的少,仿製的多,且仿製的火炮各種規格齊全,從千餘斤的多用途重型(要塞、野戰、戰艦)火炮「無敵大將軍」到百餘斤的大「佛郎機」,再到幾十斤的「小佛郎機」(可馱在馬上點放,自行火炮?),連士卒手中都有幾斤重「萬勝佛郎機銃」(配九個子銃)。明長城出土的各型佛郎機數量很大,是軍隊火器的主力。究其原因有三:1.佛郎機型火炮口徑小,發射開花彈威力不大,以發射霰彈為主,射速又快,近距離殺傷力極大,殺傷面積廣,是守城的利器。「無敵大將軍」炮可「每個子炮內有500鉛彈,散布可達20餘丈」。2.佛郎機型火炮對內膛的要求底,工藝簡便(三個部分是分開鑄造),用料少可以大量鑄造。3.由於不易炸膛,對放炮士卒的技術要求低,不必長時間的訓練(各種資料上顯示當時的火炮炸膛事故頻繁,惟獨少見佛郎機型火炮的相關記載)。
發展:嘉靖二年(1523年),明朝在南京仿製佛郎機,稱「大將軍」。經過研製改造,製成大樣、中樣、小樣三種,有銅鑄,也有鐵鑄。
大樣佛郎機身長2尺8寸5分,重300多斤。《武備志》將仿製的佛郎機分為5號。其中3號和4號是屬於輕型的。3號長四五尺,裝鉛子每個重5兩9錢,用葯6兩。4號長二三尺,裝鉛子每個重3兩,用葯3兩半。
1號和2號是屬於重型的。1號長八九尺,裝鉛子每個重1斤,用葯1斤。2號長六七尺,裝鉛子每個重10兩,用葯11兩。各式佛郎機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達五六里。1、2號佛郎機可用於水戰。要塞型佛郎機炮重達1000斤,威力遠超1、2號。
[2]數據性能:明代佛郎機炮是歐洲早期後裝炮的發展型,但又不同於現代的後裝炮。它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腹部膨大,留有長口,炮身外面用木包住,並加以防炸裂的鐵箍,另有子銃5個,在子銃內裝填彈葯,輪流安入腹部的長口內發射。
(註:子銃又稱提心炮,相當於火炮的葯室部分,它是一種比母銃身管稍細的又一炮管,與母銃身管一起構成雙重炮管。)因為採用子母銃分離方式,所以體重較輕,最輕者僅有150斤,重者達千斤。
《明史》記載佛郎機炮:「銅為之、長五六尺,大者重干余斤。小者百五十斤,巨腹長頸,腹商修孔,,以子銃五枚夕貯葯置腹中,發及百餘丈。
這種火炮的優點是以子銃預貯彈葯,不必臨時裝填,可加快發射速度。缺點是身管較短,和紅夷炮相比,不能有較遠的射程。[歐洲資料,短加農炮射程在340至2000米之間,在六七百米時命中率最高。]而中國因為罕遇歐洲那樣強大的海上對手,所以仿製的船用佛郎機炮彈重量比較輕,千斤巨炮在射程上可以與紅夷炮相比,達到兩三千米[有史料記載紅夷炮射程可達十里,即五千米,估計是設置在高城上的緣故,野戰或海戰很難達到]。
[3]佛朗機與紅夷炮的區別——紅夷炮:17世紀上半葉,明朝天啟年間(17」世紀20年代)從澳門葡萄牙人手上買來並仿製,這是一種前裝滑膛炮,即歐洲的寇非林長炮,廣泛用於當時英國與荷蘭的戰艦。
《明史》記紅夷炮之輸入及其形制性能:「其後(指輸入佛郎機炮以後),大西洋船至,夏得百炮,曰紅夷。長二丈余,、重者至三千斤,」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由此觀之,紅夷炮身管長度達二丈余,而佛郎機炮的身管卻只有「五六尺」(見上述引文),前者約為後者的四倍,、其射程之遠,威力之大,便是理所當然的。
同時,身管長大,其炮體重量亦必相應增大,否則難以保證炮身的結構強度,紅夷炮重至三千斤,佛郎機炮最重只有千餘斤,反之,炮體笨重是紅夷炮又一特點,也是其缺點所在。但射程遠威力大的優點卻使它能夠壓倒佛郎機炮而後來居上,正如時人所謂:「今紅夷銃法盛傳中國,佛郎機又為常技矣。」顯而易見,紅夷大炮作為長身管、遠射圈的重型火炮,與上述西方同時期的長炮是屬於同一類型的。有效射程最大已達2000碼,約1830米。
紅夷大炮:紅夷大炮是明代後期傳入中國的,也稱為紅衣大炮。紅夷者紅毛荷蘭也,因此大部分人認為紅夷大炮是從荷蘭進口的,其實當時明朝將所有從西方進口的前裝滑膛加農炮都稱為紅夷大炮,明朝官員往往在這些巨炮上蓋以紅布,所以訛為「紅衣」。具考證,當時明朝進口的紅夷大炮只有少量是從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口,後來因台灣問題與荷蘭人交惡,大多數是與澳門的葡萄牙人交易得來的,明朝當時的需求量巨大,葡萄牙人還做中間商將英國的艦載加農炮賣給中國。
明朝前期的自製大口徑火銃在原理上與這些紅夷大炮是完全相同的,都是前裝滑膛火門點火式的,但是具體做出來就大有區別了。明朝前期火銃多以銅為原料,內膛呈喇叭型,炮管顯得單薄,以其口徑而言炮管顯得太短,其外型基本上與現存最早的元代「碗口銃」相同。這種火銃與紅夷大炮相比火葯填裝量少,火葯氣體密封不好,因此射程近,此外容易過熱,射速也慢,以銅為材質雖然不易炸膛,但是費用教高(銅是鑄造貨幣的金屬),而且銅太軟,每次射擊都會造成炮膛擴張,射擊精度和射程下降非常快,作為武器而言壽命太短,唯一的優點是重量輕。在動輒重數千斤的紅夷大炮面前,明朝前期的火銃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大炮在設計上確實有其優點,它的炮管長,管壁很厚,而且是從炮口到炮尾逐漸加粗,符合火葯燃燒時膛壓由高到底的原理;在炮身的重心處兩側有圓柱型的炮耳,火炮以此為軸可以調節射角,配合火葯用量改變射程;設有準星和照門,依照拋物線來計算彈道,精度很高。多數的紅夷大炮長在3米左右,口徑110-130毫米,重量在2噸以上。
紅夷大炮最突出的優點是射程,對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環節,即使現今也不例外。明朝自製鐵火銃的最大射程不超過三里,而且要冒炸膛的危險;而一般三千斤的紅夷大炮可以輕松打到七八里外,史籍記載最遠可達十里!十里相當於現代五公里多,相當遠了,曾經對這個數據產生過懷疑,但是西方的同類型火炮的性能證明了這個數據是准確的(當時西歐各國已有領海這一概念,當時的領海是以海岸火炮的射程來定的,16世紀末期的領海是三海里,約合五點五公里)。遠射程的紅夷大炮結合開花彈,成了明朝末期對抗後金鐵騎的最強武器。當時的戰法為:將後金的騎兵誘入城頭紅夷大炮射程,然後用開花彈集火射擊,效果非常顯著,連努爾哈赤都被炸死。很長時間內,後金騎兵不敢進攻裝備有紅夷大炮的寧遠、錦州、山海關等戰略要地。
紅夷大炮在實戰中表現優異,引起了明朝的重視,除了進口以外還大量仿製,但是明朝末期國力不濟,無法鑄造和進口更多造價昂貴的紅夷大炮。但是紅夷大炮以逐漸成了明朝軍中重型火器的中堅力量,將原來的重型大口徑火銃淘汰。
開花彈:開花彈是爆炸性炮彈的別稱,因其爆炸時彈片四射,猶如花朵綻放得名。開花彈源於北宋火器「火球」(原字為「毛」字底加一「求」),外型渾圓,內盛火葯,裹以數層厚紙,點燃火葯引線「葯捻」後用拋石器投入敵陣,炸燒敵兵,南宋時改用鐵炮發射。「火球」的威力十分有限,原因有三:1.紙制的外殼無法形成彈片殺敵,只有炸和燒兩種功能。2.內部的火葯硝碳磺比例為60:22:18,與黑火葯比例75:15:10相差很大,爆炸威力大減。3.重量輕,材質薄,射程太近。為了克服這些缺點,鐵殼的「火球」出現了,這即為開花彈。開花彈具體的發明時間無法確認,推測應在發明了鐵殼的爆炸性火器「霹靂震天炮」和「火蒺藜」之後,大體在南宋後期。
明代開花彈被廣泛使用於同北方游牧民族的戰爭中,在此摘錄一條新聞:
「內蒙古自治區文物工作者日前在托克托縣境內發掘出土了20多枚明朝早期地雷,據稱,這是我國首次出土明朝地雷。這次出土的地雷為鐵鑄球體,大小規格分為兩種,大的直徑11厘米、重1.7公斤,小的直徑為8.5厘米、重0.8公斤,球體表面有一突出台體,高約0.6到0.7厘米,直徑約3厘米,檯面中間有一直徑約0.4到0.5厘米的圓型小孔,用以裝火葯和引爆火葯捻,當打開已經銹蝕的小孔時,還能倒出里邊的火葯。火葯均為黑色,其中有一枚較大的火葯為土灰色,且部分火葯呈米粒大小的顆粒狀。
當時明朝軍隊的火炮除了裝備開花彈,還裝備了實心彈(又稱「葡萄彈」)和霰彈。實心彈是由鐵或者鉛鑄造而成,少量是用石塊磨成球體,這種彈主要用於攻城洞穿城牆工事,射程遠但是對殺傷人員而言威力不大,除非直接命中,而一旦被實心彈直接命中的話非死即殘。再看霰彈,霰彈在當時是野戰火炮的大威力彈種,由數升鉛鐵小丸構成,射擊時可以形成彈幕,殺傷力極大,但是霰彈有一個致命的弱點,射程太近,一般不超過三里,開花彈是鐵殼,可以及遠,同時爆炸時威力大。
由於這些歐洲先進火器優

閱讀全文

與鉛彈自動落彈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傷害的後果是什麼意思 瀏覽:663
熱水器的塑料閥門怎麼卸掉 瀏覽:608
暖氣智能閥門有水珠 瀏覽:668
管道閥門有哪些品牌 瀏覽:29
忍3工具箱最新版 瀏覽:418
地熱管道充水時閥門開關 瀏覽:59
什麼牌子安檢設備好 瀏覽:522
暖氣上下閥門方向 瀏覽:899
打開空調閥門漏氣怎麼回事 瀏覽:857
常見的區域網硬體設備有哪些 瀏覽:472
儀器設備購置說明怎麼寫 瀏覽:465
北京超濾水處理設備哪裡有 瀏覽:63
閥門裡面的銅接管什麼材質 瀏覽:956
機械損耗怎麼算 瀏覽:679
筆記本如何輸出聲音設備 瀏覽:351
實驗室冷卻結晶的裝置圖 瀏覽:474
2516是什麼軸承 瀏覽:992
儀器製造課程設計微動裝置 瀏覽:635
修復儀器測量怎麼用 瀏覽:553
防雷裝置檢測資質取消 瀏覽: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