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古人是怎樣保持水鍾里的水以固定速度往下流的
水鍾是整個古代世界報時的標准方式,它於公元前6世紀傳入中國。水鍾曾在雅典等城市成為一道常見的景觀,如今在這些城市中已發現公元前35年左右建造的「城鍾」的遣跡。這種鍾的運行由一塊浮標控制,當水從底部的一個小出口慢慢流出時,浮標也一點點地下沉。浮標大概與一根圓桿相連接,圜桿在下沉時使指示柄隨之移動。從水井台階的磨損程度可以看出,人們每天都要給蓄水池倒滿水。我國古代用的「銅壺滴漏」,是使水從高度不等的幾個容器里依次滴下來,最後消費l最低的有浮標的容器里,根據浮標上的刻度也就是根據最低容器里的永位來讀取時間。這樣,無形的時間就轉換成有形的尺寸了,光陰自然可以用寸來計量。那銅壹漬漏中的最低容器里的水位,是由高處的水一滴一滴流下來,經過長r—j一1llt帽■iI時間的積累而形成的,所以銅壺滴漏的計時原理實質上就是水滴總數的自動累計。希臘也擁有較為精緻的水鍾,亞歷山大的發明家克特西比烏斯於公元前270年左右製造的水鍾即為一例。這台水鍾的水流由多個活塞進行精確控制,能驅動從響鈴和活動木偶到鳴禽等各種自動裝置——這或許就是最早的布穀鍾。雅典的「風之塔」是天文學家安德羅尼卡於公元前1世紀初所建,內部有一隻復雜的水鍾,時間在刻度盤上顯示,圍繞刻度盤轉動的圓盤可顯示恆星運行和一年中太陽在各星座中間運行的軌跡。水鍾在希臘和羅馬宮廷發揮了最為寶貴的作用,在那裡,水鍾被用來確保發言者講話不超時;如果議程臨時中斷,譬如中途研究一下文件等,就要用蠟將出水管堵住,直到發言重新開始。在羅馬舉行運動會時,水鍾被用來為賽跑計時。ll世紀,阿拉伯的工程師在西班牙的托萊多建造了一對大水鍾,鍾上有兩個容器,月滿時,水慢慢注入;月缺時,水慢慢排F。這對水鍾華麗而精巧,可能是當時最精確的計時儀器了,歷時百年而無須校正。精密的機械西歐人一直宣稱,時鍾製造業的第二次飛躍——機械鍾的發明是由他們完成的。1321年,在法蘭西魯昂附近的一座修道院內,大鍾上的一台機械曾奏出聖詩的曲調,這台機械很可能是一隻時鍾。大約在同一時期,偉大的義大利詩人但丁在他的長詩((神曲中明白無誤地描述過一隻引人注目的時鍾。不過,在中國漢代,科學家張衡就發明了「水運渾天儀」,它是世界上最早的一個能自動報時的儀器,儀器兩旁各站有一個木頭做的小人,每過一刻鍾,小人就敲一下儀器。這種能夠自動報時的儀器比歐洲機械鍾的發明至少要早600多年。「水運渾天儀」除了計時之外,更主要的功能是解釋張衡的「渾天說」的天文理論。這台儀器的主體是一個大球,用一根鐵軸貫穿球心,這根鐵軸就相當於地球的自轉軸,軸與球的兩個交點則相當於地球的南北極。大球的最外圈圓周長約4.4米,鑲上一道銅,相當於赤道。另外,大球表面還分別刻有黃道、南北極、二十四個節氣、二十八星宿和E1月星辰等。儀器靠漏壺流水的力量推動齒輪,帶動大球緩慢地旋轉,一天轉一圈。到了晚上,人們從儀器上可以看到星星的起落,和實際天象幾乎完全吻合。19世紀初期,世界鍾表製造技術更加完備,出現了專門製造鍾表的店鋪,當時的鍾表製造業已經能夠製造出各種報時鍾、擺鍾等。表上的指針也從原來的一針、二針發展到三針、四針,可以計El、時、分、秒。在故宮里,現在還存放著一座我國自己製造的大座鍾。它高約6米,鍾後有樓梯,供人上弦和撥針時使用。這座鍾表的機件雖然又重又大,可是計時卻十分精確。每逢整時刻打點的時候,聲音非常洪亮。【■■】人奠聱—囊奠曲囊蠢1.太啊月亮和星星古代,人們仰望天空來判斷時間。太陽顯示日期,月亮顯示月份。
『貳』 古代有那些機器人
中國最早機器人
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56年東周時期,中國人就已發明了古代機器人。當今世間,只要談及機器人,言必歐美、東洋;然而可曾知道世界上最早制出古代機器人的,是我們中國人。我國制出的古代機器人不僅精巧,而且用途也很廣泛,有各式各樣的機器人。會 跳舞的機器人、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持賺錢的機器人和會捉魚的機器人……等,應有盡有。
會跳舞的機器人
我國唐朝的段安希說:西漢時期,漢武帝在平城、被匈奴單於冒頓圍困。漢軍陳平得知冒頓妻子閼氏所統的兵將,是國中最為精銳驃悍的隊伍,但閼氏具有妒忌別人的性格。於是陳平就命令工匠製作了一個精巧的木機器人。給木機器人穿上漂亮的衣服,打扮得花枝招展,並把它的臉上擦上彩塗上胭脂,顯得更加俊俏。然後把它放在女牆(城牆上的短牆)上,發動機關(機械的發動部分),這個機器人就婀娜起舞,舞姿優美,招人喜愛。閼氏在城外對此情景看得十分真切,誤把這個會跳舞的機器人為真的人間美女,怕破城以後冒頓專寵這個中原美姬而冷落自己,因此閼氏就率領她的部隊棄城而去了。平城這才化險為夷。 會唱歌吹笙的機器人。唐代的機器人更為精巧神奇,唐朝人張騖在《朝野全載》中說:洛州的殷文亮曾經當過縣令(相當於「縣長」),性格聰巧,喜好飲酒。他刻制了一個木機器人並且給它穿上用綾羅綢緞做成的衣服;讓這個機器人當女招待。這個「女招待」酌酒行觴,總是彬彬有禮。 會賺錢的機器人。唐朝時,我國杭州有一個叫楊務廉的工匠,研製了一個僧人模樣的機器人,它手端化緣銅缽,能學和尚化緣,等到缽中錢滿,就自動收起錢。並且它還會向施主躬身行禮。杭州城中市民爭著向此缽中投錢,來觀看這種奇妙的表演。每日它竟能為主人撈到數千錢,真可稱為別出心裁,生財有道。
會捉魚的機器人
唐代的機器人還用於生產實踐。唐朝的柳州史王據,研製了一個類似水獺的機器人。它能沉在河湖的水中,捉到魚以後,它的腦袋就露出水面。它為什麼能捉魚呢?如果在這個機器人的口中放上魚餌,並安有發動的部件,用石頭縋著它就能沉入水中了。當魚吃了魚餌之後,這個部件就發動了,石頭就從它的口中掉到水中,當它的口合起來時,它銜在口中的魚就跑不了啦,它就從水中浮到水面。這是世界上最早用於生產的機器人。 此外,在《拾遺錄》等書中,還記載了古代機器人登台演戲、執燈伴瞎等機巧神妙。
國內
西周時期,中國的能工巧匠偃師就研製出了能歌善舞的伶人,這是中國最早記載的機器人。 春秋後期,中國著名的木匠魯班,在機械方面也是一位發明家,據《墨經》記載,他曾製造過一隻木鳥,能在空中飛行「三日不下」,體現了中國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 公元前2世紀,亞歷山大時代的古希臘人發明了最原始的機器人—自動機。它是以水、空氣和蒸汽壓力為動力的會動的雕像,它可以自己開門,還可以藉助蒸汽唱歌。 1800年前的漢代,大科學家張衡不僅發明了地動儀,而且發明了計里鼓車。計里鼓車每行一里,車上木人擊鼓一下,每行十里擊鍾一下。 後漢三國時期,蜀國丞相諸葛亮成功地創造出了「木牛流馬」,並用其運送軍糧,支援前方戰爭。
國外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鍾表技術發明廠自動機器玩偶,並在大阪的道頓掘演出。 中國古代機器人
1738年,法國天才技師傑克·戴·瓦克遜發明了一隻機器鴨,它會嘎嘎叫,會游泳和喝水,還會進食和排泄。瓦克遜的本意是想把生物的功能加以機械化而進行醫學上的分析。在當時的自動玩偶中,最傑出的要數瑞士的鍾表匠傑克·道羅斯和他的兒子利·路易·道羅斯。1773年,他們連續推出了自動書寫玩偶、自動演奏玩偶等,他們創造的自動玩偶是利用齒輪和發條原理而製成的。它們有的拿著畫筆和顏色繪畫,有的拿著鵝毛蘸墨水寫字,結構巧妙,服裝華麗,在歐洲風靡一時。由於當時技術條件的限制,這些玩偶其實是身高1米的巨型玩具。現在保留下來的最早的機器人是瑞士努薩蒂爾歷史博物館里的少女玩偶,它製作於200年前,兩只手的十個手指可以按動風琴的琴鍵而彈奏音樂,現在還定期演奏供參觀者欣賞,展示了古代人的智慧。 19世紀中葉自動玩偶分為兩個流派,即科學幻想派和機械製作派,並各自在文學藝術和近代技術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1831年歌德發表了《浮士德》,塑造了人造人「荷蒙克魯斯」;1870年霍夫曼出版了以自動玩偶為主角的作品《葛蓓莉婭》;1883年科洛迪的《木偶奇遇記》問世;1886年《未來的夏娃》問世。在機械實物製造方面,1893年摩爾製造了「蒸汽人」,「蒸汽人」靠蒸汽驅動雙腿沿圓周走動。 進人20世紀後,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得到了更多人的關心與支持,一些適用化的機器人相繼問世,1927年美國西屋公司工程師溫茲利製造了第一個機器人「電報箱」,並在紐約舉行的世界博覽會上展出。它是一個電動機器人,裝有無線電發報機,可以回答一些問題,但該機器人不能走動。1959年第一台工業機器人樣機(圓坐標)在美國誕生,開創了機器人發展的新紀元。
編輯本段典型代表
木牛流馬
三國時,諸葛亮製作的木牛流馬是膾炙人口的,可惜失傳於世。傳說諸葛亮的木牛流馬可以不吃不喝,卻能馱運糧食行走自由。魏兵很是羨慕,奪得木牛流馬後也仿製了許多,用來馱糧食。結果被蜀兵截住,把嘴內的機關一扳,木牛流馬個個不能走動,魏兵再次奪回去也無法驅趕,反而損失掉很多糧食。 木牛流馬
引引
指南車
傳說遠古時蚩尤與炎帝交戰,蚩尤施法降霧,使人不辨方向,打敗了炎帝。炎帝向黃帝求援,黃帝便製造出指南車,在霧中也能指示方向,於是就打敗了蚩尤。 據記載,東漢時張衡也曾製造過指南車。三國時期,馬鈞在魏國擔任給事時,曾與人就指南車之事是否屬實發生爭論。魏明帝因此下令,讓馬鈞造指南車。馬鈞果然造出了一輛指南車,車上有一小木人,不論車子如何前進、後退、轉彎,木人的手一直指向南方。南朝劉宋開國皇帝劉格,曾繳獲一部指南車,修復內部機件後,車上的小木人就會自動指向南方。南齊皇帝蕭道成命祖沖之造指南車,祖沖之設計了一套銅制齒輪傳動機構,與另一位能人造的指南車比試,結果那人比輸了,就只好把自己的車燒掉了。
記里鼓車
中國漢末魏晉時期出現了記里鼓車。記里鼓車分上下兩層,上層設一鍾,下層設一鼓。記里鼓車上有小木人,頭戴峨冠,身穿錦袍,高坐車上。車走10里,小木人擊鼓1次,當擊鼓10次,就擊鍾1次。宋朝有個叫盧道隆的人,也製造過記里鼓車。 記里鼓車
他製造的記里鼓車有兩個車輪,還有一個由6個齒輪組成的系統。車輪轉動時,齒輪系統就隨之運動。車輪向前轉動 100圈即前行600米,為當時的1里路,這時車上中平輪剛好轉1周,輪上有一個凸輪作撥子,撥動車上木人手臂,使木人擊鼓1次。車上還有上平輪,中平輪轉10周,上平輪轉1周。上平輪轉1周則撥動木人,擊鍾1次,使人知道已行路10里。 記里鼓車和現代汽車上的計程器作用一樣,它是古代利用齒輪傳動來記載距離的自動裝置。
編輯本段史料考證
1700多年前,三國時蜀漢丞相諸葛亮發明了木牛流馬,可是,木牛流馬究竟是一種什麼樣的運輸工具呢?千百年來人們提出各種各樣的看法,爭論不休。 查考史書,《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三國志·後主傳》記載:「建興九年,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上述記載明確指出,木牛流馬確實是諸葛亮的發明,而且木牛流馬分別是兩種不同的工具,從木牛流馬使用的時間順序來看,先有木牛,後有流馬,流馬是木牛的改進版。 給《三國志》作注的南北朝時期的裴松之,在注中引用了現在已經失傳的《諸葛亮集》中有關木牛流馬的一段記載,對木牛的形象作了描繪,對流馬的部分尺寸作了記載,但是因為沒有任何實物與圖形存留後世,使得後人對木牛流馬的認識始終是鳳毛麟角、雲山霧罩。 諸葛亮造出木牛流馬200年後,南北朝時期的科技天才祖沖之據說造出了木牛流馬。《南齊書·祖沖之傳》說:「以諸葛亮有木牛流馬,乃造一器,不因風水,施機自運,不勞人力。」 令人難以理解的是,他同樣也沒有留下任何詳細的資料。 但是關於祖沖之造出木牛流馬的記載為自動機械的觀點提供了佐證,這是關於木牛流馬的一個主要觀點,認為三國時利用齒輪製作機械已為常見,後世所推崇的木牛流馬,應該是一種運用齒輪原理製作的自動機械。在陝西省漢中市勉縣的黃沙鎮,史料記載這里是諸葛亮當年造木牛流馬的地方。據考證,諸葛亮當年在8年北伐中,木牛流馬總共用過3次,木牛流馬就是從這里出發,走過250公里的棧道,到達前線祁山五丈原。
『叄』 古代中國人民有多智慧,還出現了下列黑科技嗎
古代中國勞動人民是非常智慧的,在中華幾千年的歷史中涌現了非常多的」黑科技「。下面就跟隨小編一起來盤點看看吧!實際上咱們老祖先的腦洞和技藝遠遠超乎想像。
一:空調軟卧特快專列——轀輬車
你能想到早在兩千年前的秦朝,就已經出現了類似於今天的」空調車「的發明嗎?只不過那個時候它的名字叫做轀輬車。《史記》中記載,始皇崩於巡遊途中,趙高與李斯謀劃秘不發喪,「置始皇居轀輬車中,百官奏事上食如故」。秦始皇陵挖掘出土的器物中就有轀輬車的原型。
轀輬車為當時的皇家高級用車,它的外面一層車窗的窗板上遍布著微小的孔洞,內層車窗則能開閉自如,這樣的設計使車內溫度能得到一定范圍的調控,故而名為轀輬車(溫涼車)。而說它是軟卧是因為車內鋪滿了軟墊,可坐可卧,不僅舒適而且製作精美。
水運儀象台
而所有這些自動機械裝置全部是由整座儀器的動力機構的運轉完成的。動力機構依靠水的恆定流量,不斷推動水輪從而帶動了整台儀器的機械運轉。也因此被稱為「水運儀象台」。但是最終不幸毀滅於蒙古滅金的戰爭之中。
上述這些僅僅只是冰山一角,那些充滿了創造力和想像力的古老智慧是舉之不盡的。我們應該記住,我們今天取得的科技成就絕不是一蹴而就的,那是華夏民族數千年智慧與心血的結晶。
『肆』 舉例說明我國古代的自動裝置
傳說中最早的機器人 諸葛亮的 木牛流馬
在南方河邊常見的利用水力的 水車
。。。。。。
『伍』 古代有哪些計時工具
圭表、刻漏、沙漏、水運儀象台、大明殿燈漏等。
1、圭表
圭表是古代漢族科學家發明的度量日影長度的一種天文儀器,圭表直立於平地上測日影的標桿和石柱,叫做表;
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測定表影長度的刻板,叫做圭。當太陽照著表的時候,圭上出現了表的影子,根據影子的方向和長度,就能讀出時間。
2、刻漏
刻漏引又稱漏刻﹑漏壺,是中國古代的漏水計時器。漏壺主要有泄水型和受水型兩類。早期的刻漏多為泄水型。水從漏壺底部側面流泄,使浮在漏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下降,由漏箭上的刻度指示時間。
後來創造出受水型,水從漏壺以恆定的流量注入受水壺,浮在受水壺水面上的漏箭隨水面上升指示時間,提高了計時精度。
為了獲得恆定的流量,首先應使漏壺的水位保持恆定。其次,向受水壺注水的水管截面面積必須固定,水管採用「渴烏」(虹吸)原理,便於調整和修理。
3、沙漏
因刻漏冬天水易結冰,故有改用流沙驅動的。《明史·天文志》載明初詹希元創造了「五輪沙漏」。後來周述學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個輪子。
宋濂(1310~1381)著《宋學士文集》記載了沙漏結構,有零件尺寸和減速齒輪各輪齒數,並說第五輪的軸梢沒有齒,而裝有指示時間的測景盤。
4、水運儀象台
水運儀象台是北宋時期蘇頌、韓公廉等人發明製造的以漏刻水力驅動的,集天文觀測、天文演示和報時系統為一體的大型自動化天文儀器。
標志著中國古代天文儀器製造史上的高峰,被譽為是世界上的最早的天文鍾。
水運儀象台的構思廣泛吸收了以前各家儀器的優點,尤其是吸取了北宋初年天文學家張思訓所改進的自動報時裝置的長處;
在機械結構方面,採用了民間使用的水車、筒車、桔槔、凸輪和天平秤桿等機械原理,把觀測、演示和報時設備集中起來,組成了一個整體,成為一部自動化的天文台。
5、大明殿燈漏
大明殿燈漏是中國鍾表史上最為著名的計時儀器之一,由元代著名科學家郭守敬創制。
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李約瑟博士在研究了歐洲鍾表與中國宋代水運儀象台後,曾在他的《中國天文鍾》一文中斷言「中國天文鍾是歐洲中世紀天文鍾的直接祖先」。歐洲最早出現機械鍾是1320~1350年間。
它的工作原理屬漏水計時,而造型似宮燈,放置於皇宮的大明殿,所以稱之為大明殿燈漏。古文獻《元史 天文志》對它有專條記敘,試作今譯如下:
燈漏高一丈七尺(合今尺五米四),它的框架用金製作。上部有彎曲的梁,梁的中間是一顆雲珠,雲珠二側有象徵日月的球體,日在左,月在右,雲珠之下再懸有一顆珠子。這曲梁的兩端各裝有龍頭,龍的嘴能張合,龍的眼珠能轉動,用這樣的動作顯示燈漏內的水流是快了還是慢了。
曲梁的下面有一中梁,在中樑上,一左一右有兩條戲珠的龍,它們隨著珠子的下降或上升而俯仰,用這樣的姿態顯示燈漏內的水位是否適應運行的需要。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圭表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刻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沙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水運儀象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明殿燈漏
『陸』 古代的計算工具有哪些
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上中國曾經在早期計算工具的發明創造方面寫過光輝的一頁。遠在商代,中國就創造了十進制記數方法,領先於世界千餘年。
到了周代,發明了當時最先進的計算工具——算籌。這是一種用竹、木或骨製成的顏色不同的小棍。計算每一個數學問題時,通常編出一套歌訣形式的演算法,一邊計算,一邊不斷地重新布棍。中國古代數學家祖沖之,就是用算籌計算出圓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間。這一結果比西方早一千年。
珠算盤是中國的又一獨創,也是計算工具發展史上的第一項重大發明。這種輕巧靈活、攜帶方便、與人民生活關系密切的計算工具,最初大約出現於漢朝,到元朝時漸趨成熟。珠算盤不僅對中國經濟的發展起過有益的作用,而且傳到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地區,經受了歷史的考驗,至今仍在使用。
中國發明創造指南車、水運渾象儀、記里鼓車、提花機等,不僅對自動控制機械的發展有卓越的貢獻,而且對計算工具的演進產生了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例如,張衡製作的水運渾象儀,可以自動地與地球運轉同步,後經唐、宋兩代的改進,遂成為世界上最早的天文鍾
記里鼓車則是世界上最早的自動計數裝置。提花機原理對計算機程序控制的發展有過間接的影響。中國古代用陽、陰兩爻構成八卦,也對計算技術的發展有過直接的影響。萊布尼茲寫過研究八卦的論文,系統地提出了二進制算術運演算法則。他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二進製表示法就是中國的八卦。
『柒』 控制和自動化技術的發展經歷了哪些時期
關於控制和自動化技術發展但是其上可以分為四個歷史時期:
(1) 自動化裝置的出現和應用(18世紀以前)
古代人類在長期的生產和生活中,為了減輕自己的勞動,逐漸利用自然界的動力(水力、風力等)代替人力、畜力,以及用自動裝置代替人的部分繁雜的腦力勞動和對自然界動力的控制。
(2)自動化技術形成時期(18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
社會的需要是自動化技術發展的動力。自動化技術是緊密圍繞著生產﹑軍事設備的控制以及航空航天工業的需要而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工業上的應用,是以瓦特的蒸汽機調速器作為正式起點。1788年﹐瓦特為了解決工業生產中提出的蒸汽機的速度控制問題﹐把離心式調速器與蒸汽機的閥門連接起來﹐構成蒸汽機轉速調節系統﹐使蒸汽機變為既安全又實用的動力裝置。此時的自動化裝置是機械式的,而且是自力型的。
(3)局部自動化時期(20世紀40~50年代)
在1943~1946年,美國電氣工程師J.埃克脫(Eckert)核物理學家J.莫奇利(Mauchly)為美國陸軍研製成世界上第一台基於電子管和數字管的計算機(Electronic Digit Computer)——電子書子積分和自動計數器(ENIAC)。隨後人們對計算機進行了多次改良,使之更加實用。同時,電子計算機的發明,為20世紀60~70年代開始的在控制系統廣泛應用程序控制和邏輯控制以及應用數字計算機直接控制生產過程,奠定了基礎。目前,小型電子數字計算機或單片機已成為復雜自動控制系統的一組成部分,以實現復雜的控制和演算法。
(4)綜合自動化時期(20世紀50年代起末至今)
在這個時期,經典控制理論已不能滿足復雜工業化的需求,現代控制理論應運而生,得到了迅速的發展,並形成了許多各分支。
『捌』 現代自動化裝置與古代自動化裝置的本質區別 自動化技術和理論形成的標志是什麼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已發送到郵箱,請注意查收!
『玖』 古人用的水鍾有哪些類型
根據等時性原理滴水記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把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裝滿(受水型)。
中國的水鍾,最先是泄水型,後來泄水型與受水型同時並用或兩者合一。自公元85年左右,浮子上裝有漏箭的受水型漏壺逐漸流行,甚至到處使用。
(9)古代的自動裝置擴展閱讀:
據埃及朝官阿門內姆哈特的墓誌銘記載,此人曾於公元前1500年前後發明了水鍾,一種"漏壺"。容器內的水面隨著水的流出而下降,據此測出過去了多少時間。這類時鍾對祭司特別有用,因為夜裡他們需要了解時間,不致錯過在神廟內舉行宗教儀式和獻技活動的既定時刻。
精度不一的各類鍾表至少已在人世間存在了4000年。埃及人是最早進行此類嘗試的民族,他們製作過星鍾圖,用它來查看哪顆星星已經升起,然後計算夜間的時刻。後來,他們造出了為白天計時的影鍾,隨著日出合日落,一條橫桿的影子逐漸越過一串記號。
法老塞提一世於公元前1300年前後統治埃及,在他的陵墓中就曾發現一套製造影鍾的器械。日晷就是以這種簡單的影鍾為原形製作的。羅馬人對今天我們所熟知的那種日晷加以改進,甚至製造過攜帶型旅行用鍾。
『拾』 古代計算工具有哪些
有算籌、算盤。
1、算籌
根據史書的記載和考古材料的發現,古代的算籌實際上是一根根同樣長短和粗細的小棍子,一般長為13--14cm,徑粗0.2~0.3cm,多用竹子製成。
也有用木頭、獸骨、象牙、金屬等材料製成的,大約二百七十幾枚為一束,放在一個布袋裡,系在腰部隨身攜帶。需要記數和計算的時候,就把它們取出來,放在桌上、炕上或地上都能擺弄。
2、算盤
算盤,又作祘盤,珠算盤是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珠算盤起源於北宋時代,北宋串檔算珠。算盤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發明創造的一種簡便的計算工具。
中國是算盤的故鄉,在計算機已被普遍使用的今天,古老的算盤不僅沒有被廢棄,反而因它的靈便、准確等優點,在許多國家方興未艾。
因此,人們往往把算盤的發明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由於珠算盤運算方便、快速,幾千年來一直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普遍使用的計算工具,即使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盤的作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剛剛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通過,珠算正式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也是我國第30項被列為非遺的項目。
(10)古代的自動裝置擴展閱讀:
1、算籌的計算規則
按照中國古代的籌算規則,算籌記數的表示方法為:個位用縱式,十位用橫式,百位再用縱式,千位再用橫式,萬位再用縱式等等(到搜狗可以查)這樣從右到左,縱橫相間,以此類推,就可以用算籌表示出任意大的自然數了。
由於它位與位之間的縱橫變換,且每一位都有固定的擺法,所以既不會混淆,也不會錯位。毫無疑問,這樣一種算籌記數法和現代通行的十進位制記數法是完全一致的。
2、算盤的計算規則
從右往左分別是個,十,百,千,萬,十萬,以此類推。最右邊第一豎排,下面五個珠子代表一二三四五。當到五時,就撥動上面一個珠子。下面一個珠子代表一。上面一個珠子代表五。當第一豎排滿十了就進到十位。同理。後面也一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盤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算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