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最新物理學成就
中國古代的物理學成就——易經
生物是完全不同於非生物的特殊實物,非生物形成了自然現象,而生物是形成生命現象(社會、意識、思想、特異功能、心靈感應、智力、生命力、靈魂、生物能等現象)的主體。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性能和現象,因此一定有不同的組成和結構。我們已經知道,分子構成細胞,細胞構成生物。在分子之間和細胞之間還有氣物質,就是虛物炁體,這些就是經絡穴位物質。具體地說,生物是由固態的骨肉發甲、液態的體液(津血)、氣態的呼吸消化道、炁態的經絡穴位共四個系統組成的統一的有機整體。固液氣三態構成生物的肉身系統,炁態經絡構成生物的意識系統。四態齊全才能構成活生生的生物,缺一不可,而且炁態才是決定生命活動的關鍵系統,沒有了炁態系
時空觀的先進性 在歐洲,人們對時間和空間的認識是割裂的,孤立的,直到20世紀初,相對論才把空間和時間科學地統一起來。但在中國古代,遠在先秦時期,不少哲人就把空間和時間聯系起來考慮。戰國時期成書的《管子·宙合》篇,把時間稱為「宙」,空間稱為「合」,其中說,「天地,萬物之橐,宙合又橐天地」,意思是說,萬物都包涵在天地之內,而天地又包涵在時空的「宙合」之中。墨家對時空的認識又有了新發展,他們把空間稱為「宇」,包括東南西北、四面八方的各種不同場所和方位,把時間稱為久,「宇久」就是現代的宇宙。
物質無限可分論的最旱提出者 戰國的惠施已經認識到「至小無內,謂之小一」,意思是說物的構成單位沒有內部的極限,是無限小的。與惠施同時代的辯者還用具體比喻來說明物質的無限可分性,即「一日之捶,日取其半,萬世不竭」。這種物質不可窮盡的觀點,比古希臘的原子論更深刻地反映了自然界的辯證本性。
對雪花晶體的認 識古代歐洲對雪花晶體的認識始於13世紀,阿爾伯特斯於1260年提到「雪花是星狀的。」但對雪花晶體六角對稱性的認識,西方直到開普勒才實現。1611年,開普勒在《把六角形的雪花作為新年禮物》的論文中肯定了雪花的六角晶體結構。中國古人對雪花晶體六角對稱性的認識始於西漢的韓嬰,公元前135年,他在《韓詩外傳》中說:「凡草木花多五齣,雪花獨六齣」。這比歐洲要早十幾個世紀。
利用振動原理製成的噴水魚洗 噴水魚洗,一個類似銅盤的器物,其外緣上有一對稱豎起的雙耳。當盆內盛水時,如來回摩擦銅盆的雙耳,會產生嗡嗡的響聲,同時有水柱從水面升起。早在中國五代時期,晉國被遼國戰敗,晉皇帝投降時(946年)曾向遼太宗貢獻了一個能噴水的雙魚瓷盆,這是我國古籍記載中最早的噴水魚洗。銅質噴水魚洗的出現則在北宋後期,在宣和年間(1119—1125)還出現了能噴水的瑪瑙質魚洗。
魚洗噴水的原理是振動,一種規則的類似圓柱形板的板振動。振動從雙耳傳到側壁,產生垂直於水面的橫向振動,使水面濺起水花。
西方對板振動的研究始於18世紀下半葉德國的克拉尼。為使板振動變為可見,他在金屬板上撒上一層薄砂,然後敲擊金屬板使它振動,板上的細砂就移到那些不振動的波節線上。他由此畫下的各種振動圖形就是克拉尼砂圖。中國的噴水魚洗比克拉尼振動板早7個世紀。
對共振現象的認識與實驗 我國古代很早就對共振現象有記述,公元前3世紀—4世紀的《莊子》一書就記載了調瑟時發生的共振現象。這種基音與泛音共振現象的發現比西方早得多,歐洲直到15世紀才由達·芬奇首次進行共振實驗。《墨子·備穴篇》還記述了共振現象的具體應用:在城牆根下每隔幾米,挖一個坑,坑內埋置容量為70升—80升的陶瓮,瓮口蒙上皮革。若有敵人挖地道攻城,可以根據各陶瓮聲響情況,確定敵人挖掘的位置和方向。
中國古代不僅很早就懂得共鳴現象,還掌握了消除共鳴的方法。唐代著作《劉賓客嘉話錄》記載了這方面的一個故事:洛陽某和尚的房裡掛有一個磬,經常自鳴發聲,和尚因此驚憂成疾。一天朋友曹紹夔來訪,發現磬的自鳴是由寺院的鍾聲引起的,就用銼把磬銼磨了幾下,果然,鍾再響時磬不再自鳴了。
世界上最早的游標卡尺 公元初年,王莽變法改制,製作了一種銅卡尺。它長14.22厘米,分固定尺和活動尺兩部分。尺的正面刻有寸、分等刻度。從原理、性能、用途看,這個游標卡尺同現代的游標卡尺十分相似,但它比西方科學家製成的游標卡尺早1700多年。
常平架裝置 公元4世紀前成書的《西京雜記》記載了長安工匠丁緩發明的被中香爐。當將香爐中的檀香木塊點燃後,可以把香爐隨便放進被子里,不僅不會燒壞被子,連香爐灰也不會撒出來。奧妙在於爐內有一種叫「常平架」的裝置,它由內外兩個金屬環組成,兩環用轉軸聯結,外環又通過另一轉軸與外架聯結。這種常平架裝置在近代航海磁羅經、電羅經上有廣泛應用。歐洲直到16世紀才出現常平架裝置,比中國晚了1600多年。
物理相關的中國的世界第一還有許多,如磁偏角和磁傾角的發現、對太陽能的利用、潛望鏡、透光銅鏡、光的直線傳播、小孔成像、十二平均律等方面的發明和發現,都是在世界上最早的
Ⅱ 一個洗臉盆能玩出什麼花樣古時候的洗臉盆有什麼黑科技
古代的洗臉盆叫「洗」,闊口窄底,深度較大 ,兩側還有「耳朵」。於今天的洗臉盆很像。先秦時期,「洗」多是銅制,底部通常還有雙魚紋飾,稱為「魚洗」。洗手的時候,看著水下的魚兒,別有一番趣味。
什麼地方的水跳得最高?是盆壁震動幅度最大的地方,稱為波腹。古人也許不知道波腹,但是知道原理,所以通常會把鯉魚放在波腹處,這樣水看起來就像是從魚嘴裡出來一樣,構思絕妙!
Ⅲ 大家知道魚洗嗎它為什麼會發聲音呢
古代盥洗用具,金屬制。形似現在的臉盆。盆底裝飾有魚紋的,稱「魚洗」;盆底裝飾兩龍紋的,稱「龍洗」。這種器物在先秦時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噴水的銅質魚洗大約出現在唐代。它的大小像一個洗臉盆,底是扁平的,盆沿左右各有一個把柄,稱為雙耳;盆底刻有四條鯉魚,魚與魚之間刻有四條河圖拋物線。魚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緩慢有節奏地摩擦盆邊兩耳,盆會象受擊撞一樣振動起來,盆內水波盪漾。磨擦得法,可噴出水柱。當兩手搓雙耳時,產生兩個振源,振波在水中傳播,互相干涉,使能量疊加起來,所以這些能量較大的水點,會跳出水面。這是符合物理學的共振原理的。魚洗的製作,無疑涉及到固體振動在液體中傳播和干擾的問題。我國有些博物館,珍藏有這種珍貴的古代魚洗。
構造:
魚洗演示儀是由青銅澆鑄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洗臉盆,盆底有四條「漢魚」浮雕,魚嘴處的噴水裝飾線從盆底沿盆壁輻射而上,盆壁自然傾斜外翻,盆沿上有一對銅耳。
演示現象:
當盆內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濕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可觀察到伴隨著魚洗發出的嗡鳴聲中有如噴泉般的水珠從四條魚嘴中噴射而出,水柱高達幾十厘米。
原理:
從振動與波的角度來分析是由於雙手來回磨擦銅耳時,形成銅盆的自激振盪,這種振動在水面上傳播,並與盆壁反射回來的反射波疊加形成二維駐波。
理論分析和實驗都表明這種二維駐波的波形與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狀等邊界條件有關。我國漢代已有魚洗,並把魚嘴設計在水柱噴涌處,說明我國古代對振動與波動的知識已有相當的掌握。
根據經書記載,倒入半盆水,雙手用力往復摩擦盆的雙耳,未久,發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兩尺多高,並發出震卦爻時的古音,而與黃鍾之聲一致。傳說此物曾於古代作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發出轟鳴聲,眾多魚洗匯成千軍萬馬之勢,傳數十里,敵兵聞聲卻步。魚洗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制器技術,已達到高超的水平。現在仿古製做的震盆盆內刻有龍形,故亦稱龍洗。
Ⅳ 中國古代的「魚洗」有什麼神奇之處
唐宋時期,中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根據殼體振動的一般道理,發明出一種比較神奇的「噴水魚洗」。這種「洗」與其他的「洗」不一樣,這種「洗」只要人們用雙手去猛烈摩擦「洗」的雙耳,就會發出「嗡嗡」的聲音,過不了一會兒。「洗」里的水就會噴起來,如萬道噴泉。當時的人們不懂其中的科學道理,認為這是「神仙顯靈」。
這種能變「魔法」的奇妙魚洗,在洗的底部都刻有4條魚的花紋,雕刻得非常精緻。魚鱗和魚尾都惟妙惟肖,就如4條真的大鯉魚一樣靜靜地卧在水底。人們在洗里盛滿水後,用雙手沾上水使勁摩擦洗外面的「雙耳」,洗里就會立即發出響亮的「嗡嗡」聲,過一會兒後,洗里出現了美麗的浪花,這時就會水珠四濺,如無數條噴泉。洗里的4條「大鯉魚」就像在水裡歡呼跳躍,真如洗里的魚顯了神通。如果人們摩擦的越快,洗發出的聲音就會越來越響,水花四射。這種具有中華民族傳統特徵的魚洗,曾多次被帶到國外展出,成為世界博覽會上最受歡迎的展品之一。
Ⅳ 魚洗共振盆原理解出來了嗎
你說的是魚洗嗎?是真的!!古代盥洗用具,金屬制。形似現在的臉盆。盆底裝飾有魚紋的,稱「魚洗」;盆底裝飾兩龍紋的,稱「龍洗」。這種器物在先秦時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噴水的銅質魚洗大約出現在唐代。它的大小像一個洗臉盆,底是扁平的,盆沿左右各有一個把柄,稱為雙耳;盆底刻有四條鯉魚,魚與魚之間刻有四條河圖拋物線。魚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緩慢有節奏地摩擦盆邊兩耳,盆會象受擊撞一樣振動起來,盆內水波盪漾。摩擦得法,可噴出水柱。當兩手搓雙耳時,產生兩個振源,振波在水中傳播,互相干涉,使能量疊加起來,所以這些能量較大的水點,會跳出水面。這是符合物理學的共振原理的。魚洗的製作,無疑涉及到固體振動在液體中傳播和干擾的問題。我國有些博物館,珍藏有這種珍貴的古代魚洗。 構造: 魚洗演示儀是由青銅澆鑄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洗臉盆,盆底有四條「漢魚」浮雕,魚嘴處的噴水裝飾線從盆底沿盆壁輻射而上,盆壁自然傾斜外翻,盆沿上有一對銅耳。 演示現象: 當盆內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濕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可觀察到伴隨著魚洗發出的嗡鳴聲中有如噴泉般的水珠從四條魚嘴中噴射而出,水柱高達幾十厘米。 原理: 從振動與波的角度來分析是由於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形成銅盆的自激振盪,這種振動在水面上傳播,並與盆壁反射回來的反射波疊加形成二維駐波。 理論分析和實驗都表明這種二維駐波的波形與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狀等邊界條件有關。我國漢代已有魚洗,並把魚嘴設計在水柱噴涌處,說明我國古代對振動與波動的知識已有相當的掌握。 根據經書記載,倒入半盆水,雙手用力往復摩擦盆的雙耳,未久,發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兩尺多高,並發出震卦爻時的古音,而與黃鍾之聲一致。傳說此物曾於古代作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發出轟鳴聲,眾多魚洗匯成千軍萬馬之勢,傳數十里,敵兵聞聲卻步。魚洗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制器技術,已達到高超的水平。現在仿古製做的震盆盆內刻有龍形,故亦稱龍洗。
Ⅵ 大學物理實驗都有哪些
Ⅶ 魚洗噴水的秘密是什麼
魚洗是我國古代的一種盥洗用具,由青銅澆鑄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現在的洗臉盆。盆底裝飾有魚紋浮雕的,稱「魚洗」;盆底裝飾兩龍紋浮雕的,稱「龍洗」。這種器物在先秦時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噴水的銅質魚洗大約出現在唐代。它的大小像一個洗臉盆,底是扁平的,盆沿左右各有一個把柄,稱為雙耳;魚嘴處的噴水裝飾線從盆底沿盆壁輻射而上,盆壁自然傾斜外翻。
魚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緩慢有節奏地摩擦盆邊兩耳,盆會像受擊撞一樣振動起來,盆內水波盪漾。摩擦得法,可噴出水柱。當兩手搓雙耳時,產生兩個振源,振波在水中傳播,互相干涉,使能量疊加起來,所以這些能量較大的水點,會跳出水面。這是符合物理學的共振原理的。魚洗的製作,無疑涉及固體振動在液體中傳播和干擾的問題。我國有些博物館,珍藏有這種珍貴的古代魚洗。
現在許多城市的科技館里都有魚洗,同學們可以親自去試一試。往盆內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濕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可觀察到伴隨著魚洗發出的嗡鳴聲中有如噴泉般的水珠從四條魚嘴中噴射而出,水柱高達幾十厘米。
為什麼一個銅盆就能噴水呢?想必你已經猜到了,對,就是摩擦力在作怪。
從振動與波的角度來分析是:由於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形成銅盆的自激振盪,這種振動在水面上傳播,並與盆壁反射回來的反射波疊加形成二維駐波。
理論分析和實驗都表明這種二維駐波的波形與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狀等邊界條件有關。我國漢代已有魚洗,並把魚嘴設計在水柱噴涌處,說明我國古代對振動與波動的知識已有相當的掌握。知識點共振現象
共振是物理學上一個運用頻率非常高的專業術語。共振的定義是兩個振動頻率相同的物體,當一個發生振動時,引起另一個物體振動的現象。共振在聲學中亦稱「共鳴」,它指的是物體因共振而發聲的現象,如兩個頻率相同的音叉靠近,其中一個振動發聲時,另一個也會發聲。
共振不僅在物理學上運用頻率非常高,而且,共振現象也可以說是一種宇宙間最普遍和最頻繁的自然現象之一,所以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這么說,是共振產生了宇宙和世間萬物,沒有共振就沒有世界。共振現象在生產生活中也被廣泛應用,樂器暫且不論,我們每天看的電視和收聽的收音機就是根據共振原理而接收信號的。
Ⅷ 龍喜盆的原理是什麼
原理:
從振動與波的角度來分析是由於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形成銅盆的自激振盪,這種振動在水面上傳播,並與盆壁反射回來的反射波疊加形成二維駐波。
理論分析和實驗都表明這種二維駐波的波形與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狀等邊界條件有關。我國漢代已有魚洗,並把魚嘴設計在水柱噴涌處,說明我國古代對振動與波動的知識已有相當的掌握。
根據經書記載,倒入半盆水,雙手用力往復摩擦盆的雙耳,未久,發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兩尺多高,並發出震卦爻時的古音,而與黃鍾之聲一致。
傳說此物曾於古代作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發出轟鳴聲,眾多魚洗匯成千軍萬馬之勢,傳數十里,敵兵聞聲卻步。魚洗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制器技術,已達到高超的水平。現在仿古製做的震盆盆內刻有龍形,故亦稱龍洗。
(8)下圖是魚洗的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中國古代的編鍾、「透光」古銅鏡和龍洗等器物是古代科技的結品,它們藝術上奇呈異采,技術上巧奪天工,都源自科學上的深刻奧秘。尤其是龍洗,勝似一個科學實驗室,一個科學聚寶盆,蘊藏著豐富的科學現象和深刻的科學原理。
龍洗,顧名思義便是皇帝蠱洗用具。搓水柱與祈福有關系。把這個「中國一絕」拿到旅遊景點或一切閑逸人員較多的地方去營業,它就可以變為「賺錢一絕」。
龍洗是我國著名文物之一,它不僅具有較高的文化價值,更有深刻的科學價值,它是我國古代成功利用摩擦激發流固耦合非線性振動的範例龍洗是古代用以盛水盥洗的器皿。相傳公元10-13世紀, 工匠特為皇宮製造的, 因盆內有龍紋而稱為龍洗,後成為一種民間娛樂用品。
Ⅸ 魚洗噴水什麼原理
古代盥洗用具,金屬制。形似現在的臉盆。盆底裝飾有魚紋的,稱「魚洗」;盆底裝飾兩龍紋的,稱「龍洗」。這種器物在先秦時期已被普遍使用,而能噴水的銅質魚洗大約出現在唐代。它的大小像一個洗臉盆,底是扁平的,盆沿左右各有一個把柄,稱為雙耳;盆底刻有四條鯉魚,魚與魚之間刻有四條河圖拋物線。魚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緩慢有節奏地摩擦盆邊兩耳,盆會象受擊撞一樣振動起來,盆內水波盪漾。摩擦得法,可噴出水柱。當兩手搓雙耳時,產生兩個振源,振波在水中傳播,互相干涉,使能量疊加起來,所以這些能量較大的水點,會跳出水面。這是符合物理學的共振原理的。魚洗的製作,無疑涉及到固體振動在液體中傳播和干擾的問題。我國有些博物館,珍藏有這種珍貴的古代魚洗。
構造:
魚洗演示儀是由青銅澆鑄而成的薄壁器皿,形似洗臉盆,盆底有四條「漢魚」浮雕,魚嘴處的噴水裝飾線從盆底沿盆壁輻射而上,盆壁自然傾斜外翻,盆沿上有一對銅耳。
演示現象:
當盆內注入一定量清水,用潮濕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可觀察到伴隨著魚洗發出的嗡鳴聲中有如噴泉般的水珠從四條魚嘴中噴射而出,水柱高達幾十厘米。
原理:
從振動與波的角度來分析是由於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形成銅盆的自激振盪,這種振動在水面上傳播,並與盆壁反射回來的反射波疊加形成二維駐波。
理論分析和實驗都表明這種二維駐波的波形與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狀等邊界條件有關。我國漢代已有魚洗,並把魚嘴設計在水柱噴涌處,說明我國古代對振動與波動的知識已有相當的掌握。
根據經書記載,倒入半盆水,雙手用力往復摩擦盆的雙耳,未久,發生共振,盆里的水居然分成四股水箭向上激射出兩尺多高,並發出震卦爻時的古音,而與黃鍾之聲一致。傳說此物曾於古代作為退兵之器,因共振波發出轟鳴聲,眾多魚洗匯成千軍萬馬之勢,傳數十里,敵兵聞聲卻步。魚洗反映了我國古代科學制器技術,已達到高超的水平。現在仿古製做的震盆盆內刻有龍形,故亦稱龍洗。
Ⅹ 關於魚洗原理的問題!!(回答是共振的免看)
魚洗奇妙的地方是,用手緩慢有節奏地摩擦盆邊兩耳,盆會象受擊撞一樣振動起來,盆內水波盪漾。摩擦得法,可噴出水柱。當兩手搓雙耳時,產生兩個振源,振波在水中傳播,互相干涉,使能量疊加起來,所以這些能量較大的水點,會跳出水面。這是符合物理學的共振原理的。魚洗的製作,無疑涉及到固體振動在液體中傳播和干擾的問題。
原理:
從振動與波的角度來分析是由於雙手來回摩擦銅耳時,形成銅盆的自激振盪,這種振動在水面上傳播,並與盆壁反射回來的反射波疊加形成二維駐波。
理論分析和實驗都表明這種二維駐波的波形與盆底大小、盆口的喇叭形狀等邊界條件有關。我國漢代已有魚洗,並把魚嘴設計在水柱噴涌處,說明我國古代對振動與波動的知識已有相當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