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給試管中的固體碳酸氫銨加熱,實驗現象是什麼
有刺激性氣味生成,這種刺激性氣味可以使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生成的氣體為氨氣
B. 高錳酸鉀製取氧氣並用排水法收集的現象,主要是加熱裝置的現象和收集裝置的現象,還有實驗結論。謝謝
現象:
加熱裝置內:固體減少,紫紅色固體逐漸變為黑色。
收集裝置內:導管口有氣泡冒出,生成的無色氣體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結論:加熱KMnO4分解放出O2。
C. 加熱固體制備氣體的裝置反應物和反應條件的特徵是什麼
(1)初中常見的發生裝置分三種,即固體和固體加熱裝置、固體和液體不加熱裝置、固體和液體加熱裝置,B裝置屬於固體和液體不加熱製取氣體裝置,反應物是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是常溫不加熱;
(2)試管內一開始有空氣,所以一開始排出的氣泡是由空氣形成的,當氣泡連續均勻冒出後才說明空氣被排凈了,再進行收集;
(3)A是固體和液體不加熱發生裝置,適應於用反應物為固體和液體來製取氣體,D是向下排空氣法收集氣體可知H 2 符合,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Zn+2HCl═ZnCl 2 +H 2 ↑;點燃該氣體燃燒火焰呈淡藍色,罩在火焰上方冷而乾燥的燒杯壁有水出現,可說明為氫氣.
答案:
(1)反應物是固體和液體,反應條件是常溫不加熱;
(2)一開始排出的氣泡是由空氣形成的;
(3)Zn+2HCl═ZnCl 2 +H 2 ↑;點燃該氣體燃燒火焰呈淡藍色,罩在火焰上方冷而乾燥的燒杯壁有水出現,可說明為氫氣.
D. 取少量氯化銨固體放在試管中加熱,這個實驗的現象和結論是什麼
現象:試管底部固體減少,接近試管口出現白霧,又凝結成晶體附於試管壁 結論:氯化銨加熱易分解
E. 實驗室固體與固體加熱的裝置用的是試管鐵架台和酒精燈,一個試管口向上翹,一個平放,兩者有什麼區別
向上翹起的,是加熱反映過程中不會產生水氣,
平放或者管口稍微向下的,是加熱反映過程中會產生水氣,水氣在管口凝結,如果不向下,就會迴流,致使試管炸裂
F. 氯化銨固體加熱實驗現象與碘升華現象相似嗎
應該不是升華現象,碘固體加熱直接生成氣體,是相態變化不涉及化學反應。而氯化銨加熱分解涉及到分解反應有化學變化。
G. 取少量氯化銨固體放在試管中加熱,這個實驗的現象和結論是什麼
現象:試管底部固體減少,接近試管口出現白霧,又凝結成晶體附於試管壁
結論:氯化銨加熱易分解
H. 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實驗現象 分析
實驗現象分析:
1、加熱裝置內:固體減少,紫紅色固體逐漸變為黑色。
2、收集裝置內:導管口有氣泡冒出,生成的無色氣體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3、結論:加熱高錳酸鉀分解放出氧氣。
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
(8)固體加熱裝置實驗現象擴展閱讀:
加熱高錳酸鉀製取氧氣的注意事項:
1、試管口略向下傾斜:防止冷凝水倒流回試管底部炸裂試管;
2、葯品平鋪在試管的底部:先預熱,之後可以將酒精燈的外焰對准裝有葯品部位定向加熱
3、鐵夾夾在離管口約1/3處;
4、導管應稍露出橡皮塞:便於氣體排出(大約0.5cm);
5、試管口應放一團棉花:防止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並堵塞導管,使所製得氣體無法較好排出;
6、排水法收集時,待氣泡均勻連續冒出時再收集(剛開始排出的是試管中的空氣,此時收集氣體不純);
7、實驗結束時,先移走導管,再熄滅酒精燈:防止水槽中的冷水倒吸進熱的試管引起試管炸裂;
8、用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氣體時,導管伸到集氣瓶底部:以便把空氣排盡。
I. 化學里固體加熱型裝置和固液加熱型裝置圖
這個指的是反應物的類型和反應的條件:固固加熱型是指一種固體和另一種固專體在加熱的條件下進屬行化學反應,例如:氯酸鉀與二氧化錳在加熱的條件下反應生成氧氣和氯化鉀(反應中二氧化錳作為催化劑)。
固液不加熱型是一種固體和一種液體在不加熱的條件下進行化學反應,例如:雙氧水(也叫過氧化氫)液體與二氧化錳固體在不加熱的情況下就能發生反應生成氧氣和水(反應中二氧化錳同樣作為催化劑)。如圖:
(9)固體加熱裝置實驗現象擴展閱讀:
固體的加熱注意事項:
試管:
①試管口稍向下傾斜(加熱NH4Cl除外)
②試管要預熱 ③酒精燈要對准固體部分加熱蒸發皿:①要注意充分攪拌
②適用於固體的烘乾或灼燒,用試管夾夾在距試管口 1/3處。給試管預熱,然後對葯品部位集中加熱。加熱時,試管要橫放,管口略向下傾斜。
坩堝:
①先小火加熱,後強火灼燒
②適用於高溫加熱固體
③坩堝種類有瓷坩堝、氧化鋁坩堝等,加熱熔融強鹼只能在鐵坩堝中進行。
J. 初中實驗液體加熱和固液加熱裝置圖和注意事項
給試管里的固體加熱,應該先進行預熱.
給試管里的液體加熱,也要進行預熱,同時注意液體體積最好不要超過試管容積的1/3.加熱時,使試管傾斜一定角度(約45°角).在加熱過程中要不時地移動試管.為避免試管里的液體沸騰噴出傷人,加熱時切不可讓試管口朝著自己和有人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