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用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m1

用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m1

發布時間:2022-04-21 19:20:02

Ⅰ 用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牛頓第二定律(交流電頻率為50Hz): (1)如圖乙所示是某同學通過實驗得到的

(1)0.20 0.40 (誤差在0.02范圍內均可得分);(2) ①如圖(圖線作內成折線或曲線均不容能得分)②AB

Ⅱ 用如圖1實驗裝置驗證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m2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m1上拖著的紙帶打出一系列的

(1)由於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沒有畫出,所以相鄰的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
根據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求出點5的瞬時速度:v5=

0.2160+0.2640
2×0.1
m/s=2.4m/s.
(2)在0~5過程中系統動能的增量△EK=
1
2
(m1+m2)v52=
1
2
×0.2×2.42J=0.576 J.
系統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為(m2-m1)gx=0.1×9.8×(0.384+0.216)J=0.588 J.
(3)本題中根據機械能守恆可知,mgh=
1
2
mv2
即有:
1
2
v2=gh,所以
1
2
v2-h圖象中圖象的斜率表示重力加速度,
由圖可知,斜率k=9.7,故當地的實際重力加速度g=9.7m/s2
故答案為:(1)2.4
(2)0.576;0.588
(3)9.7

Ⅲ 用如圖甲實驗裝置驗證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m2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m1上拖著的紙帶打出一系列的

(1)打點計時器使用交流電源,實驗時,先接通電源,再釋放紙帶.故B、C錯誤.
故選BC.
(2)v5=

x46
2T
(21.60+26.40)×10?2
2×0.1
m/s=2.4m/s,
則系統動能的增量△Ek=
1
2
(m1+m2)v52=
1
2
×0.2×2.42J=0.576J≈0.58J.
得出的結論: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
(3)根據(m1?m2)gh=
1
2
(m1+m2)v2,解得g=
m1+m2
2h(m2?m1)
v2.
故答案為:(1)BC(2)0.58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3)g=
m1+m2
2h(m2?m1)
v2

Ⅳ 用如圖1(甲)所示的實驗裝置來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為消除摩擦力的影響,實驗前必須進行平衡摩擦力.(1)

(1)小車由靜止下滑,說明重力沿斜面的分力大於摩擦力,因此平衡過度回,所以該同學的操作答不正確,正確的操作應該為逐漸調節木板不帶定滑輪的一端,給小車一個初速度,小車能夠帶動紙帶勻速下滑.
(2)如果這位同學先如(1)中的操作,導致平衡摩擦力過度,因此當小車上還沒有掛砂和砂桶時,小車應該就已經有加速度了,故圖象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3)由題意可知兩計數點之間的時間間隔為:△T=4T,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推論有:
s3?s1=2a1△T2
s4?s2=2a2△T2
則a=

a1+a2
2
[(s3+s4)?(s1+s2)]
64T2

根據勻變速直線運動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得:
vB=
xAC
2△T
0.0183+0.0121
2×0.08
=0.19m/s
故答案為:(1)該同學的操作不正確.
應該這樣操作:逐漸調節木板不帶定滑輪的一端,直到給小車一定的初速度,小車能沿木板作勻速直線運動;
(2)C;
(3)
[(s3+s4)?(s1+s2)]
64T2
;0.19m/s.

Ⅳ 用如圖1實驗裝置驗證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物體m1用一輕繩繞過定滑輪與m2相連.現將m2從高處由靜

(1)根據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瞬時速度大小等於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可知打版第5個點時權的速度為:
v5=

(21.60+26.40)×0.01
2×0.1
=2.4m/s
(2)物體的初速度為零,所以動能的增加量為:△Ek=
1
2
m
v
2

Ⅵ 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驗證動量守恆定律.先將質量為m1的小球A從斜槽軌道上端無初速釋放,經軌道末端水平拋出

(1)碰撞前A的速度:v=

OP
t
b
t

與B球碰撞前瞬間A球的動量:PA=m1v=
m1b
t

(2)要驗證動量守恆定律定律,即驗證:m1v1=m1v2+m2v3
小球離開軌道後做平拋運動,它們拋出點的高度相等,在空中的運動時間t相等,上式兩邊同時乘以t得:m1v1t=m1v2t+m2v3t,
得:m1OP=m1OM+m2ON,
將OM=a,OP=b,ON=c代入可得:m1b=m1a+m2c
答:①與B球碰撞前瞬間A球的動量是
m1b
t

②A與B碰撞過程中,動量守恆的表達式是m1b=m1a+m2c

Ⅶ 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m2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m1上拖著的紙帶打出一

①由於每相鄰兩個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沒有畫出,所以相鄰的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
根據在勻變速直線運動中時間中點的瞬時速度大小等於該過程中的平均速度,
可知打第5個點時的速度為:
v5=

0.2160+0.2640
2×0.1
=2.4m/s,
②物體的初速度為零,所以動能的增加量為:
△EK=
1
2
(m1+m2)v52=
1
2
×0.2×2.42J=0.58J
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等於物體重力做功,故:△EP=W=mgh=0.59J;
由此可知動能的增加量和勢能的減小量基本相等,因此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
③本題中根據機械能守恆可知,mgh=
1
2
mv2
即有:
1
2
v2=gh,所以出
1
2
v2-h圖象中圖象的斜率表示重力加速度,
由圖可知,斜率k=9.7,故當地的實際重力加速度g=9.7m/s2
故答案為:①2.4,②0.58,0.59,③9.7.

Ⅷ 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m2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m1上拖著的紙帶打出一系

(1)由於每相鄰兩個計抄數點間還有4個點沒有畫出,所以相鄰的計數點間的時間間隔T=0.1s,
根據某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等於中間時刻的瞬時速度求出點5的瞬時速度:v5=
0.2160+0.2640
2×0.1
m/s=2.4m/s.
(2)在0~5過程中系統動能的增量△EK=
1
2
(m1+m2)v52=
1
2
×0.2×2.42J≈0.58J.
系統重力勢能的減小量為(m2-m1)gx=0.1×9.8×(0.384+0.216)J≈0.60J.
故答案為:(1)2.4;(2)0.58;0.60.
0

Ⅸ 用如圖a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物塊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m2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m1上拖著的紙帶打

(1)根據瞬時速度等於平均速度,則有:v2=

x13
2T
=
0.216+0.264
0.2
m/s=2.4m/s.
在0~2過程中系統動能的增量△EK=
1
2
(內m1+m2)v22=
1
2
×0.2×2.42J≈0.58J.
系統重力勢容能的減小量為(m2-m1)gx=0.1×9.8×(0.384+0.216)J≈0.60J.
(2)計數點2時m2物塊所在位置為零勢面,計數點3時m2的重力勢能為:EP=-m2gh=-0.15×0.264×10=-0.40J;
(3)根據系統機械能守恆有:(m2-m1)gh=
1
2
(m1+m2)v2
1
2
v2=
m2?m1
m1+m2
gh
知圖線的斜率k=
m2?m1
m2+m1
g=
5.82
1.20

解得g=9.7m/s2
故答案為:(1)0.58,0.60;(2)-0.40J;(3)9.7.

Ⅹ 用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m2從高處由靜止開始下落,m1上拖著的紙帶打出一

(1)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有:
v5=

x46
t46
=
0.216+0.264
2×0.1
=2.4m/s;
(2)系統動能的增量為:△EK=Ek5-0=
1
2
(m1+m2)v52=
1
2
×(0.05+0.15)×2.42=0.58 J.
系統重力勢能減內小量為:△Ep=(m2-m1)gh=0.1×9.8×0.6000m J=0.59 J
在誤差允許的范圍內,m1、m2組成的系統機械能守恆
(3)由於△EK=Ek5-0=
1
2
(m1+m2)v52=△Ep=(m2-m1)gh
由於(m1+m2)=2(m2-m1
所以得到:
1
2
v2=
g
2
h
所以
1
2
v2-h圖象的斜率k=
g
2
=9.7m/s2
故答案為:(1)2.4;(容2)0.58、0.59;(3)9.7.

與用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驗證m1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驅動裝置的功能和作用是什麼情況 瀏覽:526
天然氣管道2個閥門 瀏覽:799
貴陽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67
小車儀表盤里的黃燈是什麼意思 瀏覽:554
預作用系統有無末端試水裝置 瀏覽:909
東莞中柯五金製品 瀏覽:308
空間裝置畢業設計感想 瀏覽:282
如何繞過qq設備鎖 瀏覽:226
來暖氣了打開閥門順序 瀏覽:262
五金件振動研磨拋光機廠家直銷 瀏覽:221
設備基礎垂直運輸怎麼計算 瀏覽:250
製冷站系統圖紙怎麼看 瀏覽:843
軸承外徑平均直徑怎麼算 瀏覽:860
全自動氮吹裝置自動升起樣品盤 瀏覽:456
斷橋鋁窗戶五金件什麼牌子好 瀏覽:822
gps工具箱導入電腦版 瀏覽:422
中國有哪些機械技術是借鑒日本 瀏覽:436
家用天然氣閥門在哪裡 瀏覽:94
儀器能量是什麼 瀏覽:274
暖氣總管閥門多少錢 瀏覽:969
© Arrange www.fbslhl.com 2009-2021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