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地表變形自動監測裝置

地表變形自動監測裝置

發布時間:2022-03-25 15:06:08

❶ 露天礦邊坡變形監測

上節曾論述過邊坡地質結構多不均一,而設計邊坡時,不能給邊坡所有地段都具有相同穩定性的邊坡角,如果那樣的話邊坡必然形成奇形怪狀,即使如此,也做不到保證各處邊坡具有相同的穩定性,因為我們做不到將邊坡各點地質結構都查清楚,因此再好的設計師也做不到所設計的邊坡百分之百不發生破壞,如果真是那樣的話,所設計的邊坡必然是保守的。最好的設計應該是允許有一定的破壞。設計的邊坡陡一些,節省一筆投資,在開采過程中允許發生一些破壞,而維修投資不超過節省的投資,這是最好的設計。既然露天礦邊坡在開采過程中允許發生一些破壞,最好的管理是能在發生滑坡之前知道什麼地方、什麼時候將發生破壞,以便採取預防性措施,或者避開,或者及早加固,解決這個問題的有效辦法是對邊坡變形進行監測。

邊坡變形監測工作,包括大面積邊坡岩體移動的觀測、邊坡表面或鑽孔內部岩體移動的觀測和地音監測等。

目前,在國內露天礦測量大面積邊坡岩體移動時,主要仍應用經緯儀、水準儀及鋼尺等測量工具;在國外,已應用了新型的激光測距儀、攝影經緯儀及各種電測儀器等。

測量邊坡表面或鑽孔內局部岩體移動的裝置,是大面積岩體移動觀測儀器的補充,這些裝置應用簡便,有的精度很高,還可配合自動記錄儀或遠距離監測裝置以及報警裝置使用,但它們只能應用於局部地段,一般量程均較小;有的安裝復雜、費用高,這些裝置用於長期測量時,易受大氣、振動作用等影響而降低精度。當岩體位移較大時,裝置易毀損失效。我國一些金屬露天礦自行設計、安裝了一些裝置,已初見成效。

滑坡預報是露天礦迫切要求解決的課題。這項工作目前還處於研究階段,特別是早期預報還難以達到,這主要是影響露天礦邊坡穩定性的因素比較復雜,目前還難以定量掌握,即使測得了某些有關的數據,也不易將這些數據與時間建立一定的關系。盡管如此,多年來在國外已陸續見有根據岩體移動速度變化、噪音率等而成功預報的報道,我國大冶鐵礦也於1979年7月成功地預報了滑坡,金川露天礦通過變形監測,超額地完成了露天採掘的任務。目前國內外都在從事這項研究工作,生產上需要的迫切性也必將促其日益發展。

邊坡變形監測工作不應僅在邊坡出現滑動跡象後才開始,對穩定性較差的重要邊坡,如邊坡上有重要建築物、站場、運輸干線等,應及早採用監測裝置,監測邊坡變形的動態,以便及時採取防治措施。

對於已開始滑動的邊坡應監測滑體的范圍、滑動的方向及滑動的速度,如滑落不可避免時,宜設置自動監測的警報裝置。

邊坡變形監測工作是一項細致、復雜、長期的工作。

細致性表現在由於對監測結果的精度往往要求較高,因而監測點的設置、監測儀器和裝置的安裝、使用、讀數等方面都要十分仔細。

復雜性表現在由於邊坡地質、采礦、變形特徵的多樣性,因而監測方法往往不應僅是單一的,而應結合具體條件,周密設計監測系統,採用多種監測方法。此外,復雜性還表現在監測數據分析解釋上往往是非常復雜的。例如同一位移值,對有的邊坡來說,仍能維持數月或經年不滑;但對另一些邊坡卻可能滑落已迫在眉睫。因此,必須結合具體地質條件綜合分析各種測定結果,才能得出比較正確的結論。

長期性一方面表現在監測工作應貫穿於露天礦整個生產過程的始終,應針對不同時期的邊坡特點,安排各種監測工作,逐漸積累經驗;另一方面,表現在對某些已開始的監測工作往往需長期堅持下去,特別是在雨季更應加強觀測,否則,會漏測具有重要分析價值的數據。

❷ 建築基坑周邊建築物的沉降警戒值是多少在具體什麼規范中有寫

施工技術第38卷(合挖深的3%。);地表沉降警戒值為49.0mm(合挖深的2%。)。4)基坑施工變形的模糊控制①根據牆體水平位移預測結果和當日變形速率指出:「較危險,請減小開挖步長r;②根據地表沉降預測結果和當日變形速率指出:「輕微異常,請加大土堤寬度」」;③已從上述,由於開挖步長£比分層厚度w對變形的影響更大,也更敏感,最終模糊控制器給出的控制指令為「減小開挖步長£」;④指令執行:現場施工人員根據指令,調整基坑施工參數:開挖步長從6m變為3m,這意味著無支撐暴露時間也自然相應減小。5)從上例對牆體位移和坑外周地表沉降進行智能控制的效果如圖8所示。日期,(月一日}a牆體水平位移f測點c2日期/(月一日)b地表沉降(測點s10)圖8牆體位移和地表沉降控制效果F_g18cor曲,lefktnf出一鯽waudi四place『and掣n帥dsud80esett】en婀n從圖8可見:①在2月4日前的牆體位移和坑外地表沉降量均為正常;②2月4日後,上兩項預測值將分別接近各自的警戒值,應適時考慮作上述的智能控制措施;③經採用上文所述的模糊控制(指調整基坑某一或某兩種控制措施後),可將牆體變位和地表沉降值控制在限定的允許值范圍以內,日後實際測得的監控值也與之相近;④如果2月4日後未及時施作變形控制,則後續施工變形的進一步惡性發展將不被允許,進而導致工程和周邊土工環境出現危險跡象。1.6工程應用實踐本項研究已在上海市和其它地區共4處地鐵車站等深大基坑的施工現場進行過演示、驗證和成功採用,效果良好,取得了顯著的技術經濟效益。2地鐵盾構施工的環境土工問題及其施工變形的智能預測與控制2.1盾構施工變形智能預測與控制的要求和方法2.1.1問題的提出就廣大軟土地區言,市區盾構隧道的環境土工問題,系指:由於地鐵區間隧道盾構掘進對土體的施工擾動,導致工程周邊土體走動(變形位移)和過大的地表隆起/沉降;當其達到/超過規定的警戒閾值時,將對工程附近要求保護的地面,地下建(構)築物造成一定的危害。為此,盾構機地下掘進在保證工程自身安全的同時,應密切關注其周邊土工環境的維護與安全,這已是業界的共識。由於盾構機具的進步和掘進施工經驗的積累,就上海市多年來的工程實踐,上類環境土工問題在一般情況下均能滿足(+1~一3cm)的要求(指盾構作業面前方地表土體的最大隆起量≤1cm;而盾構通過後的地表最大沉降量≤3cm);但由於復雜地質、水文條件的變化,遇盾構密封倉壓和注漿量等控制不佳時的不少區段和場合,對盾構施工變形進行有效的預測與控制,仍是一項當務之急。這也是此處研討的主題。試再以上海市為例,就目前盾構施工經驗言,一般情況下的環境維護問題雖如上述已不再突出,但在許多場合條件下,則仍有需要嚴格控制地表變形的特定要求,這些困難場合主要有:鬆散砂層、砂礫和卵石類地層;近距離上下平行或斜交的交疊隧道;雙圓盾構(DaT);盾構進出洞;小半徑急轉彎;超淺位掘進(淺覆土);過大的盾構糾偏;盾構從下方或居中穿越已建建(構)築物;同一區間,上、下行盾構錯時先後穿越,同向、並行或對向、交會掘進;這時,先築部分的地層土體和管片襯砌將承受二次反復性的過大擾動。影響土體隆起,沉降的主導因素(盾構主要施工參數):密封倉土壓(土壓平衡盾構)或泥水壓(加壓泥水盾構),關繫到盾構作業面前上方土層的隆起,沉降;排土量、注漿量,注漿壓力、地層土體後期蠕變形的歷時發展,關繫到盾構通過後的土層沉降;盾構行進姿態不佳時的糾偏——由於能做到隨偏隨糾,已不構成對地層損失的主要因素。其它,如:千斤頂頂推力、盾構掘進速度等等,均可歸屬於倉壓值控制之內;其二,如:同步注漿一般不會使時間延遲,故不致有早年所說的注漿滯後情況,通常也不再作二次壓密注漿。故此,此處後述的這些因素現均已不另設定為獨立的盾構施工參數。2.1.2盾構掘進施工的地層隆起,沉降及其影響因素盾構掘進中上方地表土層的橫向沉降槽/沉降舷。及其側上方土體的水平位移,如圖9a所示。沿盾構掘進縱向地表的隆起(盾構作業面前上方土體)和沉降(盾構通過時和通過後的後上方土體),如圖9b所示。地表橫向水平位移..J—《鼉斗爭務,二二二蘭斗氣∥\、、-0/左∞^『\十砘耥觚醐廣——利{b蕊蕊皿礎坳田——魯2a地表沉降槽與側向土體水平位移b沿隧道縱向地表的隆莛,沉降圖9盾構掘進地表變形示意Flg_9(hLlndsudaced曲Imad叩incedbv8「eldconmmcnon2.1.3盾構施工參數對地表隆,沉變形影響的現場測

❸ 開放式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的研究

史彥新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本文介紹了一種開放式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的構建方案。首先簡要敘述了開放式監測系統的概念,隨後從監測系統的形成、硬體組成和軟體設計3個方面進行了闡述,突出了監測系統開放、靈活的特點。

【關鍵詞】開放式系統地質災害監測地質災害預警

1前言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具有多學科交叉、應用性強、不斷發展變化等諸多特點,隨著高新技術和計算機網路技術的迅速發展,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技術也有了很大發展,系統化、網路化的開放式地質災害監測系統成為地質災害監測發展的必然趨勢。

所謂開放式監測系統,即採用開放的結構模式,採用統一標准或協議的一種軟體或硬體的平台。在硬體方面,只要符合統一標準的模塊,都可以接入該系統;在軟體方面,運用模塊化編程技術,結合模糊數學、專家系統、人工神經網路、小波分析等先進理論,根據不同的監測模型,採取不同的演算法,並制定統一的通訊協議,實現對各監測模塊的管理、監測數據的採集、監測信息的遠程傳輸、系統通訊等功能[1]

最近在地質災害預警關鍵技術方法研究與示範項目中,項目組在構建地質災害監測系統時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在巫山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站建立了基於鑽孔傾斜儀深部位移監測、GPS地表變形監測、TDR滑坡位移監測、孔隙水壓力監測等手段的開放式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該監測系統可實現一天24小時連續監測,監測數據可以從現場發送到數據處理中心,及時獲得監測結果,並實時發布[2]

2監測系統的形成

目前常用的地質災害(滑坡)預報方法,多為對位移監測數據序列進行數學方法處理,作趨勢性外推,這種處理方法受監測點選擇的隨機性和多種相關因素的綜合影響,准確性較低,在實際應用中往往不能達到預期效果。為了提高地質災害預測預報的准確性,必須對災害體進行多手段、全方位的監測,對監測信息進行綜合分析處理。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及對地質災害機理的深入研究,國內外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方法已逐漸向系統化、智能化方向發展,監測內容、方法、設備日趨多樣化,不只局限於對位移的監測,且已涉及地質災害誘發因素的監測及地溫、地聲、射氣濃度等地質災害間接因素類的監測。只有對災害體進行全方位的監測,並對監測信息進行綜合分析,才能極大地提高監測的有效性與准確性,為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提供堅實的數據基礎。

因此,為了全面了解災害體的位移變化情況及其他特徵值,如孔隙水壓力等,在巫山監測預警示範站構建了一套開放式地質災害監測系統,該系統對幾種監測儀器進行集成,從地表位移、地下位移、孔隙水壓力3個方面對災害體進行監測,完成各監測模塊的管理、監測數據的採集、傳輸,為綜合分析處理及實時發布監測結果奠定了基礎。

3監測系統的硬體組成

該監測系統在巫山監測現場安裝有4種感測儀器,4個監測模塊分別是:

(1)固定式鑽孔傾斜儀,監測鑽孔內地下形變位移;

(2)TDR滑坡位移監測儀,該儀器由自行研製,監測鑽孔內形變位置與位移;

(3)孔隙水壓力監測儀,該儀器由自行研製,監測鑽孔內土體的孔隙水壓力;

(4)高精度GPS,監測地表相對位移。

用於數據存儲、儀器管理及信息傳輸的是我們自行研製的TDR滑坡位移監測儀。該儀器既完成本模塊的監測任務,又兼當整個監測系統的數據採集裝置。其採用開放式工業控制的設計思想,以Windows作為操作系統,採用RS-232進行數據通訊,對各監測模塊進行管理,完成數據的採集、存儲,最後利用GPRS無線傳輸技術,將監測信息遠距離傳送到數據處理中心,存入上位計算機中,在數據處理中心完成監測數據的綜合分析處理,並實時發布監測結果。

該監測系統的硬體結構如圖1所示。

圖1開放式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硬體結構示意圖

4監測系統軟體設計

4.1各監測感測模塊自控軟體設計

各模塊自控軟體將控制模塊的定時工作和通訊協議的建立。各模塊自控軟體相對獨立,分頭設計,根據監測對象的不同,採用不同的演算法,完成監測、採集任務,同時負責本模塊通訊協議的建立。

4.2制定標準的通訊協議和特定的數據格式

通訊協議是現場監測感測儀與數據採集裝置及數據採集裝置與數據處理中心溝通的橋梁,當數據處理中心需要查看各模塊的監測數據及設定監測參數時,均需通過數據採集裝置,按照通訊協議上傳下達。

針對地質災害監測的實際情況,採用了主從機通訊方式,將數據處理中心計算機作為主機,監測系統的數據採集裝置作為從機,實現一發一收聯機通訊。在設定協議中,制定了4個位元組的控制狀態字,其中第一個位元組是前端站點呼叫控制字,保證每個站點上數據的獨立性;第二個位元組是設備號控制字,能准確地調用各個監測模塊的監測數據;第三個位元組是讀寫控制字;第四個位元組是握手應答控制字,呼叫並握手成功後,主從機之間即能相互傳送或接收數據。傳送數據過程中,設定一個表頭文件。在表頭文件中,首先用1個位元組表示儀器設備號,再用5個位元組表示數據時間,然後用3個位元組代表點號、孔號和孔深,最後用8個位元組存放監測數據。另外在修改各監測感測模塊的參數時,可以通過主機發送一個配置文件(*.dat)到從機,從機(數據採集裝置)接到這個配置文件,就會自動地去修改儀器參數,使各監測感測模塊按設定方式採集監測數據。

通訊協議簡述如下:

當監測系統啟動通訊程序後,接收數據處理中心的命令並按以下格式進行數據字頭文件的上傳。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當數據處理中心下傳監測參數時,以配置文件的方式進行通訊,系統接收命令後,按數據字頭文件格式下傳給各監測感測模塊。其中的第2、3項改為下次監測的啟動時間,第7項改為時間間隔,各監測感測模塊接到指令後,其自控軟體會控制監測儀按設定方式進行工作。

5結束語

以上所述的開放式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已在巫山地質災害監測預警示範站項目中得以實現,運行效果良好,並且隨著示範站的建設,基於其開放式的結構模式,會有更多的監測模塊接入到該監測系統中,使其技術更加成熟,功能更加完善。

參考文獻

[1]張青,史彥新.三峽庫區地質災害監測儀器的前景展望.環境與工程地球物理國際學術會議,2004,6

[2]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地質災害預警關鍵技術方法研究與示範項目設計書,2002,11

❹ 變形監測的成果表達式有哪些形式

1、簡述變形監測的任務和目的。(P1)
任務:確定在外力作用下,變形體的形狀、大小及位置變化的空間狀態和時間特徵。
目的:監測變形體的安全狀態,驗證有關工程設計的理論或地殼運動的假說,以及建立正確預報變形的理論和方法。
2、導致地表局部變形的原因有哪些?(P3,19-20);防止和減弱變形的措施有哪些?舉2例。 原因:人類開發自然資源活動(抽取地下水、採油和采礦等)會引起局部地表變形,如在人口密集地區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面沉降,地下采礦引起礦體上方岩層的移動,嚴重的會造成地面滑坡和塌方,危及人類生命財產安全。 措施:工程建築物的三維變形監測 滑坡體滑動監測
地下開采引起地表沉陷監測
3、簡述滑坡體滑動的主要因素。(P3,9-12)
內在因素:岩石介質的各向異性、岩石結構的高度非均勻性、地形地貌以及地應力的復雜性。 外在因素:地下水、降雨、溫度等因素變化以及人類活動的影響等。 4、簡述倒垂線法觀測壩頂位移原理。(P11,10-15)
利用鑽孔將垂線一端的鏈接錨塊深埋到岩基中,從而提供了在基岩下一定深度的基準點,垂線另一端與一浮體箱連接,垂線在浮力作用下拉緊,始終靜止於鉛直的位置,形成一條鉛直基準線。倒垂線的位置與工作基點相對應,利用安置在工作基點上的垂線坐標儀可測定工作基點相對於倒垂線的坐標,比較其不同觀測周期的值,可求得工作基點的位移。 5、舉例說明變形點的具體精度要求,舉三例。(P23)
(1)對於有連續生產線的大型車間,通常要求觀測工作能反映出2mm的沉陷量,因此,對於觀測點高程的精度,應在1mm以內。
(2)地鐵穿越隧道要控制地面沉降,可允許范圍根據不同情況為5-20mm
(3)懸索橋的基礎和錨碇的沉降變形只有幾毫米,主梁的中跨、塔頂的位移則幾厘米至幾十厘米 (4)樓體最大沉降一般應小於16mm
(5)高速磁懸浮列車架空軌道撓度應小於1mm (6)滑坡變形監測的精度一般在10-50mm
(7)特種工程設備一般要求變形監測的精度高達0.1mm 6

7、建築物變形主要包括哪些方面?P135
既包括地基沉降、回彈,也包括建築物的裂縫、傾斜、位移及扭曲等。 8、簡述砂土地基和粘土地基沉降特點。P135-136
(1)砂土地基:其沉降在施工期間已大部完成;可分4個階段: 第1階段是在施工期間,沉降速度較大,年沉降量達20-70mm;第2階段,沉降速度顯著減慢,年沉降量約20mm;第3階段,為平穩下沉階段,年沉降量約1-2mm;第4階段,沉降曲線基本水平,即達到了沉降停止的階段。
(2)粘土地基:沉降完成較慢,達到穩定時間較長,沉降在施工期間只完成了一部分。
9、在壓縮性地基上建造建築物時,其沉降原因有哪些因素?P136 (1)荷載影響 (2)地下水影響 (3)地震影響 (4)地下開采影響 (5)外界動力影響
(6)其它影響,如地基土的凍融、打樁、降水等。 10、建築物變形監測內容有哪些。P137 (1)建築物沉降監測 (2)建築物水平位移監測 (3)建築物傾斜位移監測 (4)建築物裂縫監測 (5)建築物撓度監測
11、建築物變形監測周期一般是如何確定的?P137
(1)沉降監測周期應能反映出建築物的沉降變形規律。如砂土層上的建築物,沉降在施工期間已大部分完成。根據這種情況,沉降監測周期應是變化的。在施工過程中,頻率應大些,一般有三天、七天、半月三種周期;到竣工使用時,頻率可小些,一般有一個月、兩個月、半年與一年等不同周期。
(2)在施工期間也可以按荷載增加的過程進行安排監測,即從監測點埋設穩定後進行第一次監測,當荷載增加25%時監測一次,以後每增加15%監測一次。
(3)建築物使用階段的觀測次數,應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而定。除有特殊要求外,一般情況下,可以在第1年監測4次,第2年2次,第3年後每年1次,直至穩定為止。
(4)觀測期限一般不少於如下規定:砂土地基2年,膨脹土地基3年,黏土地基5年,軟土地基10年。
12、建築物是否進入穩定階段的判別標準是什麼?P137
沉降是否進入穩定階段,應由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判定。對重點監測和科研觀測工程,若最後三個周期觀測中,每周期沉降量不大於2倍測量中誤差,可認為已經進入穩定階段。一般觀測工程若沉降速度小於0.01~0.04mm/d,可認為已經進入穩定階段,具體取值宜根據各地區地基土的壓縮性確定。當建築物又出現變形或產生可能出現第二次沉降的原因時,應對他重新進行監測。
13、簡述一般性高層建築變形監測採用的等級及精度要求。P138

布設監測點時,應根據建築物的大小、基礎形式、結構特徵及地質條件等因素確定。
(1)監測點應布置在建築物沉降變化較顯著的地方,並考慮到在施工期間和竣工後,能順利進行監測的地方; (2)在建築物的四周角點、中點及內部承重牆上均需埋設監測點,並應沿房屋周長每隔10~12m設置一個監測點,但工業廠房的每根柱子均應埋設監測點。
(3)由於相鄰影響關系,在高層和低層建築、新老建築連接處,以及在相接觸的兩邊都應布設監測點; (4)在人工加固地基與天然地基交接和基礎砌深相差懸殊出以及在相接觸的兩邊都應布設監測點;
(5)當基礎形式不同時,需在情況變化處埋設監測點,地基土質不均勻,可壓縮性土層的厚度變化不一等情況需適當埋設監測點;
(6)在振動中心基礎上要布設監測點,對於煙囪、水塔等剛性整體基礎上,應不少於3個監測點;
(7)當寬度大於15m的建築物在設置內牆體監測標志時,應設在承重牆上,並且盡可能布置在建築物的縱橫軸線上,監測標志上方應有一定的空間,以保證測尺直立;
(8)重型設備基礎的四周及鄰近堆置重物之處,即有大面積堆荷的地方,也應布置監測點; (9)沉降監測點的埋設標高,一般在室外地坪+0.5m較為適宜,但在布置時應根據建築物層高、管道標高、室內走廊、平頂標高等情況來綜合考慮。同時還要注意所埋的監測點要讓開柱間橫隔牆、外牆上的雨水管等,以免所埋監測點無法檢測而影響監測資料完整性; (10)在澆築基礎時,應根據沉降監測點的相應位置,埋設臨時的基礎監測點。 15、簡述全站儀3維監測原理。P151-152
為了減少量測儀器高誤差對成果的影響,提高高程測量精度,可採用無儀器高作業方法,其基本原理是,假設測站基準點高程為
,儀器高為,定向基準點高程為

❺ 為什麼要進行采空區監測

采空區會引起礦柱變形、岩移及地表塌陷等地質災害,空區突然垮塌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設備破壞,給礦山安全生產、礦山環境、人員生命財產構成嚴重威脅。對采空區進行監測預警對礦山的地壓災害予以提前預警預報,有利於礦山企業提前採取應對措施,避免災害性事故發生。
礦山之星采空區在線監測及預警系統通過建立適合礦山實際情況的地壓監測網,對地壓進行長期有效的監測,實現對采空區冒落以及地面沉降(或地表塌陷、地表變形)等采空區引起的地質災害進行有效的監測和預警。

❻ 變壓器在線監測裝置有哪些,所用到的技術是什麼

二、系統構成
典型系統包括:
主站計算機系統(軟體平台)
前端採集部分版
感測器部分(局部權放電感測器)
電纜本體感應取電部分
綜合檢測櫃
2.1 局部放電信號感測器
HFCT局放感測器由磁芯、羅高夫斯基線圈、濾波和取樣單元以及電磁屏蔽盒組成。線圈繞在高頻下具有較高導磁率的磁芯上;濾波及取樣單元的設計,兼顧測量靈敏度和信號響應頻帶的要求。為了抑制干擾,提高信噪比,並考慮到防雨、防塵等要求,羅高夫斯基線圈及濾波采樣單元都安裝在金屬屏蔽盒中。屏蔽殼設計有自鎖扣,可通過按壓開啟,最大化地提高了感測器安裝的便利性和運行過程中的安全性。HFCT感測器用於測量PD在定子繞組中的絕緣。

❼ 建築工程在基坑變形監測的相關時間及頻次的要求有哪些

(1)首次監測應在土方開挖前進行,取兩次觀測值的平均值作為初始數據。
(2)基槽回填土完成後停止進行監測。
(3)監測的頻次以反應工程進度對支護體及臨近建(構)築物安全度產生危害性影響的變形量為准,一般土方開挖期間每天測1~2次。土方完成後且邊坡穩定可以每周一次逐漸遞減至每月1次。
(4)應特別加強凍融,雨後及各種可能危及支護安全現象發生時的觀察和觀測。
(5)當變形趨勢明顯異常或接近最大允許變形量時應增加變形觀測頻次。

❽ 建築物沉降觀測用什麼儀器

靜力水準儀監測

應用原理

在使用中,多個靜力水準儀的測壓強腔體通過通液管串聯聯接至液位容器,由高精度硅晶芯體感測器測量,通過RS485信號傳輸到信號採集系統,通過壓力監測過程的信號變化傳輸至信號採集系統,通過分析計算,隨壓力測量的變化而同步變化,由此測出各測點的壓力變化量而分析地表的相對沉降高度。

產品用途

靜力水準儀是一種高精密液位測量儀器,用於測量基礎和建築物各個測點的相對沉降。應用工地包括大型建築物,如水電站廠、大壩、高層建築物、核電站、水利樞紐工程,鐵路、地鐵、高鐵等各測點不均勻沉降的測量 。

以上內容由 上海朝輝壓力儀器 提供關於靜力水準儀資料,希望對大家的使用有幫助。

閱讀全文

與地表變形自動監測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超聲波換能器數量怎麼選擇 瀏覽:427
製冷機怎麼不上水 瀏覽:298
閥門廠實踐總結 瀏覽:302
廣州閥門廠有限公司 瀏覽:483
圓形閥門怎麼樣開 瀏覽:198
氨氣製冷機吸氣閥門 瀏覽:238
空調製冷出水管不滴水怎麼回事 瀏覽:84
表格中的工具箱 瀏覽:88
怎麼能快速記住消防器材 瀏覽:581
對設備看聽聞觸是什麼 瀏覽:104
起重機機械故障有哪些 瀏覽:381
機床鑄造工藝圖怎麼畫 瀏覽:477
機械行業做什麼好 瀏覽:579
電氣裝置檢測報告 瀏覽:545
沒有逆轉錄儀器怎麼做 瀏覽:914
別克威朗儀表盤燈調亮怎麼調 瀏覽:716
北京泰誠機電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168
耐高溫導熱油管道閥門 瀏覽:320
磨床加工五金件 瀏覽:486
裝盤萃取實驗裝置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