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設計實驗,探究「影響壓力作用效果的因素」,從圖可以看出,小明控制不變的量是
壓力
,能得出的結論是:
壓力一定,受力面積越小壓力的作用效果越明顯;要使瓶子倒放時與正放時產生相同的作用效果,最簡單的方法是:
從倒放的瓶中倒出適量的水
B. 下表是小莉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分別測得水和鹽水在不同深度時,壓強計(U形管中是水)兩液柱的液面高度
(1)由表格可得,深度從30mm到90mm時,兩側液面高度差從28mm到84mm,逐漸增大,說明壓強在增大.而3、4兩組數據液體深度相同,鹽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鹽水壓強比水大,說明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
(2)研究的時候需要按照控制變數法,保證深度和密度不變,改變金屬盒的方向,來測量壓強大小.
故答案為:(1)增大;密度;(2)液體深度;液體密度.
C.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應進行的操作是()A.使光線
A、使光線沿著BO方向射向鏡面,只能研究光路是否可逆,不能研究反射光線版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不符權合題意.
B、測量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隻能比較反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關系,不能研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不符合題意.
C、改變入射光線與ON的夾角,只是改變了入射角的大小,板A、B和ON仍在一個平面內,不能研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不符合題意.
D、沿ON向後轉動板B,這樣板B與ON和A不在同一個平面內,這樣就可以研究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符合題意.
故選D.
D.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研究牛頓第一定律(1)指出實驗中應控制不變的相關因素:(請指出其中兩個)①_____
(1)為了研究摩擦力對小車運動狀態的影響,因此要求同一小車從斜面的同一高度滑下三種接觸面改變的是小車所受到的阻力,由此得出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故答案為:①同一小車、同一斜面;②小車下滑時的高度.
(2)小車從同一高度釋放,具有相同的重力勢能,下滑時,重力勢能轉化為動能,動能相同,小車的質量不變,小車的速度相同.
故答案為:小車在滑至水平面時具有相同的速度.
(3)給出的三種材料:毛巾、棉布、木板可見,它們的粗糙程度是毛巾大於棉布,棉布大於木板.在這三種材料上面,小車滑行的距離大小關系為:毛巾小於棉布,棉布小於木板,這就表明:平面越光滑,摩擦力就越小,小車前進的距離就越大.
故答案為:小車所受的阻力越小,其運動的距離越遠.
(4)若接觸面完全光滑,即沒有摩擦阻力,小車將保持原速度做勻速直線運動;
故答案為:做勻速直線運動.
(5)牛頓第一定律的前提條件是物體不受力的作用,所以它不能由實驗得出來,而是通過分析事實,再進一步概括、推理得出來的.
故答案為:實驗推理.
E. 下表是小莉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分別測得水和鹽水在不同深度時,壓強計兩液柱的液面高度情況. 序號
(1)1、2、3三組數據液體的深度不同,液體的密度相同,壓強不相等,可得出結論:同種液體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比較表中序號為3、4兩組數據,液體的深度相同,液體的密度不同,壓強也不相等,因此可得出的結論是同一深度,不同液體的壓強還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2)要研究在同一深度,同種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是否相等,需要改變探頭橡皮膜的方向.
故答案為:(1)增大;密度;(2)方向.
F. 2.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浮力與什麼因素有關的實驗. (1)步驟a、b、c可以探
圖呢?沒有圖怎麼幫你解答。快用手機將圖拍了傳上來。
G. 下表是小莉同學用如圖所示裝置分別測得水和鹽水在不同深度時,壓強計(U形管中是水)兩液柱的液面高度情
(1)用手按壓強計的橡皮膜和將橡皮膜放人酒精中,所起的效果是一樣的,都會給橡皮膜一個壓強,使U型管內水面出現高度差.所用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2)進行調節時,只需要將軟管取下,再重新安裝,這樣的話,U形管中兩管上方的氣體壓強就是相等的(都等於大氣壓),當橡皮膜沒有受到壓強時,U形管中的液面就是相平的;
(3)由表格可得,深度從30mm到90mm時,兩側液面高度差從28mm到84mm,逐漸增大,說明壓強在增大.而3、4兩組數據液體深度相同,鹽水密度比水的密度大,所以鹽水壓強比水大,說明液體壓強與液體密度有關.
(4)研究的時候需要按照控制變數法,保證深度和密度不變,改變金屬盒的方向,來測量壓強大小.
(5)金屬盒在30mm深處水的壓強:p=ρgh=1×103kg/m3×10N/kg×0.03m=300Pa.
故答案為:(1)A;(2)B;(3)增大;密度;(4)液體深度;液體密度;金屬盒的方向;(5)300.
H.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探究反射光線與宿舍床簾是否在同一平面內
【解來析】 試題分析:在研源究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是否在同一平面內時,利用兩塊活動板 A 、 B ,在控制入射光的位置不變時,改變板 B ,觀察當 AB 不在同平面上時,能否在板 B 上能否看到反射光。 A 板是用於顯示入射光的,轉動板 A 不符合邏輯,本實驗是研究反射光隨入射光變化的規律。改變入射光線與 ON 的夾角是研究反射角與入射角關系的。 考點:光的反射定律實驗
I. 小明在課外用如圖所示裝置做小孔成像實驗:(1)如果易拉罐底部小孔是三角形,則他在半透明紙上看到的像
(1)成像抄物體是蠟燭,所以像是蠟襲燭的倒立像.
(2)在探究像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大小有關時,必須控制擋板與小孔的距離不變,改變物體的大小,結合表格可知1、4、7或2、5、8(或3、6、9)符合;
由1、4、7或2、5、8(或3、6、9)可知,像隨物體的增大而增大,故可得結論:物體到小孔的距離一定時,物體越大,所成的像越大.
(3)分析比較1、2、3(或4、5、6,或7、8、9)三次實驗的數據可知,物體的大小不變,擋板與小孔的距離變大,而像變小;故可得結論:當物體大小一定時,物體倒小孔距離越大,所成的像越小.
(4)小孔成像的大小還與小孔到光屏的距離有關,我們可以用雙筒製成可以移動的光屏來探究,即改變小孔到光屏的距離觀察光屏上的像是否變化.
故答案為:(1)D;
(2)1、4、7(或2、5、8或3、6、9);當物體到小孔的距離一定時,物體越大,所成的像越大;
(3)當物體大小一定時,物體倒小孔距離越大,所成的像越小;
(4)小孔到光屏的距離;用雙筒製成可以移動的光屏;改變小孔到光屏的距離觀察光屏上的像是否變化.
J. 小明用如圖所示的裝置探究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
(1)圖甲中物體在空氣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4N,說明物體的重力G=4N;圖丙中物體浸沒在濃鹽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1N,則物體浸沒在濃鹽水中的浮力為4N-1N=3N;
(2)浮力的大小除與液體的密度有關外,還與物體排開的液體體積有關,在乙、丙實驗中沒有對物體浸入液體中的體積進行控制,導致結論不準確.
故答案為:
(1)4;3;
(2)不對;實驗中沒有控制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