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在楊氏實驗裝置中光源波長為640納米兩狹縫間距變大可以採取的辦法是
縮小雙縫間距
增大狹縫與接收屏的距離
⑵ 在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中,以波長入=587.6nm的黃色光照射雙縫時,在距離雙縫2.25米處的屏幕上產
解:△x=Dλ/d,d=Dλ/△x=2.64mm
⑶ 楊氏實驗中,以波長為500
光程差δ=xd/D
光程差改變與條紋移動有這樣的關系式:Δδ=Nλ(N為移動條紋的數目,λ為波長)
則N=Δδ/λ
一秒之內d的該變數為0.2mm,則Δδ=0.2*10^(-3)*d/D
將各個數據代入就可以得到N=5
⑷ 在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中,入射光波長為λ,若用折射率為n的介質薄片覆蓋住其中一個狹縫,觀察到中央亮紋
與未來使用介質薄片源相比,中央亮紋移動了五個亮紋距離,即與原來相比,加了介質薄片後,光程差增加了五個波長。設薄片厚度為d,則:
5λ=(n-1)d
d=5λ/(n-1)
當單色光經過雙縫後,在屏上產生了明暗相間的干涉條紋。當屏上某處與兩個狹縫的路程差是波長的整數倍時,則兩列波的波峰疊加,波谷與波谷疊加,形成亮條紋。當屏上某處與兩個狹縫的路程差是半個波長的奇數倍時,在這些地方波峰跟波谷相互疊加,光波的振幅互相抵消,出現暗條紋。
(4)在楊氏實驗裝置中已知光波長為擴展閱讀:
平行的單色光投射到一個有兩條狹縫的擋板上,狹縫相距很近,平行光的光波會同時傳到狹縫,它們就成了兩個振動情況總是相同的波源,它們發出的光在檔板後面的空間相互疊加,就發生了干涉現象。
假若光束是由經典粒子組成,將光束照射於一條狹縫,通過狹縫後,沖擊於探測屏,則在探射屏應該會觀察到對應於狹縫尺寸與形狀的圖樣。可是,假設實際進行這單縫實驗,探測屏會顯示出衍射圖樣,光束會被展開,狹縫越狹窄,則展開角度越大。在探測屏會顯示出,在中央區域有一塊比較明亮的光帶,旁邊襯托著兩塊比較暗淡的光帶。
⑸ 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中縫間距為d,單色光波長為λ,雙縫到屏之間的距離為L,求亮紋及暗紋間距 計算過程
亮紋及暗紋間距=雙縫到屏之間的距離L*光波長λ / 縫間距d
過程:
光程差=d*sinθ=d*x/L
光程差=m*λ
所以,x=L*m*λ/d
間距=L*(m+1)*λ/d-L*m*λ/d=L*λ/d
⑹ 如圖所示,在楊氏雙縫干涉實驗裝置中,其中一個縫被折射率為1.58的薄玻璃片遮蓋,在
(1.58-1)*d=7λ,d=0.0058毫米。
⑺ 楊氏雙縫實驗設入射光波長為a,為什麼結論中要用a
AD 白光作楊氏雙縫干涉實驗,屏上將呈現中央條紋為白色亮條紋而兩邊對稱出現彩色條紋,A對;用藍光作光源,屏上將呈現藍色亮條紋與暗條紋(即黑條紋)相間,B錯;如果改變兩條狹縫之間的距離,屏上的條紋必然改變,C錯;紫光作光源,遮住一條狹。
⑻ 在楊氏雙縫實驗中雙縫間距為0.45毫米光源波長為540納米要使光屏上條紋間距1.2
答案: 解析: 0.625μm。 提示: 光的干涉與衍射。
⑼ 在楊氏雙縫干涉實驗中,由雙縫S1、S2發出的光在屏上某點P疊加,若光波波長為600 nm,
光程差=2.1×10-2 mm,是光波波長的整數倍加半波長。
半波長,相消,暗條紋
⑽ 在楊氏雙峰干涉裝置中, 雙縫到屏幕的距 離為 D =2.00 m ,所用光的波長為 589 nm
△x=D入/d 入2=入*1.33 其餘不改變 △x=入2*D/d=3.44*1.33/10cm=0.45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