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自動控制原理的課程設計緊急求助!!!
這種課程設計,用matlab,最多1小時搞定,自己做吧。
要是有不清楚的問問還行,誰沒事做這么多
⑵ 自動控制原理課程設計
這個書上都有吧。k/s(0.2s+1),這不是都給了嗎,只剩k了。
二階系統,可直接用公式分析專。不屬過課程設計不應該這么簡單,這不是糊弄嗎,一會就搞定了。
如果自選題目,最好三階的,k(s/z+1)/[(s/p1+1)(一個二階)],matlab模擬得出K、零點、極點對系統輸出的影響。其實半天也搞定了
⑶ 自動控制原理設計矯正裝置
自動控制原理的
最快的時間,
最理想的
⑷ 已知單位負反饋系統的開環傳遞函數 , 試用頻率法設計串聯超前校正裝置,使系統的相位裕度 ,靜態速度誤差
s=tf('s'); %生成拉普拉斯變數s
G=10/(s*(s+1)); %生成開環傳遞函數
[mag,phase,w]=bode(G); %獲取對數頻率特性上每個頻率w對應的幅值和相位角
[Gm,Pm]=margin(G); %計算開環傳遞函數的幅值裕量和相位裕量
DPm=45; %期望的相位裕量
MPm=DPm-Pm+5; %校正網路需提供的最大相位超前
MPm=MPm*pi/180; %轉換為弧度表示的角度
a=(1+sin(MPm))/(1-sin(MPm)); %計算超前校正的分度系數
adb=20*log10(mag); %計算開環傳遞函數對應不同頻率的對數幅值
am=10*log10(a); %計算校正網路在校正後的剪切角度頻率處提供的對數幅值
wc=sphine(adb,w,-am); %利用線性插值函數求取對應-am處的頻率,即為校正後的 %剪切頻率wc
T=1/(wc*sqrt(a)); %求時間常數
at=a*T;
Gc=tf([at 1],[T 1]); %獲取控制器的傳遞函數
Gh=Gc*G;
figure,margin(Gh); %繪制校正後系統的Bode圖
grid
⑸ 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的自動控制原理的課程設計緊急求助!!!課程設計題目如下:(求整個設計) 設計依
嘻嘻,這個我會,我是電氣的
⑹ 比較模擬PID控制系統與模擬串聯超前校正對控制效果
pid控制器使用的控制方式就是超前滯後控制方式,比單純串聯超前校正方式效果要好啊。pid控制既能增加系統相位裕度,又能改善系統穩態性能,兼顧了超前,滯後校正的優點。
⑺ 什麼是相位超前校正概念
超前校正的目的是改善系統的動態性能,實現在系統靜態性能不受損的前提下,提高系統的動態性能。通過加入超前校正環節,利用其相位超前特性來增大系統的相位裕度,改變系統的開環頻率特性。一般使校正環節的最大相位超前角出現在系統新的穿越頻率點。
CPU的主頻與實際CPU的計算能力沒有直接關系,因為CPU的計算速度取決於CPU流水線的各種性能指標(緩存、指令集、CPU位數等)。雖然CPU的主頻並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於提高CPU的計算速度是至關重要的。
(7)基於相角裕度的系統超前校正裝置設計擴展閱讀:
常見的方法:
1、時鍾頻率
即主頻(也就是經常聽到的CPU主頻2.81GHz等),通常主頻越高,速度越快。但它只能在具有相同架構的機器上進行比較。對於異構系統,其有效性難以保證。
2、指令執行速度
在早期,衡量性能的一個重要指標是每次執行的加法指令總數(因為所有指令都以大致相同的速度或同等比例運行),以KIPS(每秒數千條指令)和MIPS(每秒百萬條指令)為單位。
3、等效指令的方法
隨著時間指令系統的發展,使用單個指令的MIPS值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出來,隨後出現了改進的Gibson混合指令速度法。它通過統計各種指令在程序中所佔的比例,進行轉換。
⑻ 什麼是相位超前校正、滯後校正、滯後超前校正,對系統性能的影響
超前校正的目的是改善系統的動態性能,實現在系統靜態性能不受損的前提下,提高系統的動態性能。通過加入超前校正環節,利用其相位超前特性來增大系統的相位裕度,改變系統的開環頻率特性。一般使校正環節的最大相位超前角出現在系統新的穿越頻率點。
CPU的主頻與CPU實際的運算能力並沒有直接關系,因為CPU的運算速度還要看CPU的流水線的各方面的性能指標(緩存、指令集,CPU的位數等等),雖然CPU的主頻不代表CPU的速度,但提高主頻對於提高CPU運算速度卻是至關重要的。
(8)基於相角裕度的系統超前校正裝置設計擴展閱讀:
常用方法:
時鍾頻率
即主頻(也就是常聽到CPU主頻2.81GHz等),通常主頻越高,速度越快。但只能夠在相同體系結構的機器上進行比較。對於異構系統而言,很難保證其有效性。
指令執行速度
在早期,我們經常使用每次執行的加法指令(由於當時各種指令的速度大致相同或等比例)總數作為衡量其性能的重要指標,其單位為KIPS(每秒千條指令)、MIPS(每秒百萬條指令)。
等效指令法
隨著時間指令系統的發展,使用單種指令的MIPS值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後來就出現了改進的吉普森混合指令速度法。它通過統計各類指令在程序中所佔的比例,進行折算。
⑼ 超前校正裝置和滯後校正裝置各利用校正裝置的什麼特性對系統進行校正
超前校正復裝置利用控制系統中制的超前校正方法的裝置,使用時需要獲得校正指標,一般用電阻和電容就可連接而成,即通過對系統引入相位超前校正環節來改變系統的頻率特性。
滯後校正裝置利用校正裝置的滯後相位特性(即相頻特性小於零)對系統進行校正。
(9)基於相角裕度的系統超前校正裝置設計擴展閱讀:
滯後校正對系統的影響:
1、系統的幅值穿越頻率減小;
2、幅頻特性在附近的斜率減小了,即曲線平坦了;
3、改善了系統的相位裕量和增益裕量,提高了系統的相對穩定性;
4、減小了系統的最大超調量,但上升時間等增大;
5、本身對系統的穩態誤差沒有影響,但由於對中高頻段幅值的衰減,所以可以提高低頻段的幅值,提高穩態性能。
參考資料:網路——超前校正裝置
網路——滯後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