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創新中學初三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來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實驗步驟是:①檢查裝置的氣
(1)紅抄磷燃燒的現象是劇烈燃燒,發黃光,產生大量白煙,放熱;當紅磷與氧氣反應完全後,廣口瓶內氧氣耗盡,由於生成物是固體,導致瓶內氣體壓強減小,所以打開彈簧夾時,水倒流到廣口瓶中,倒流進的水約占廣口瓶體積的五分之一;由此得出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五分之一;
(2)實驗時,沒有先用彈簧夾夾緊橡皮管,裝置漏氣,因此發現紅磷燃燒的同時,導氣管另一端有氣泡產生;裝置內的部分空氣逸散出來,就會導致進入集氣瓶中水體積大於五分之一;
(3)如果實驗中因紅磷量不足,而氧氣沒有完全消耗或因裝置漏氣而在冷卻,過程中進入少量空氣或未冷卻至室溫而打開彈簧夾或燒杯中的水太少等,都可能出現進入集氣瓶中水的體積不到總容積的五分之一的結果.故答案為:①③④⑤.
故答案為:(1)劇烈燃燒,發黃光,產生大量白煙,放熱、有水進入集氣瓶; 空氣中氧氣約占其體積的五分之一
(2)氣泡,大於,紅磷燃燒時瓶內氣體受熱膨脹逸出冷卻後進入的水多於五分之一
(3)①③④⑤
② 今年10月,我市化學教師在全省初中化學實驗創新競賽上獲大獎,如下實驗是其獲獎作品之一:實驗裝置:
(1)①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能支持燃燒或氧化性 (2)分子能不斷運動; 打開汽油瓶蓋能聞到汽油的氣味等;(答案合理即可) (3)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舊知識探究新知識;環保;操作簡單;趣味性;保護學生的健康(答案合理即可) |
③ 中考理化生實驗是怎樣的
一、重視探究題知識點
①常見氣體的探究。
②常見物質的探究。實際上是下列常見離子的探究:CO3-、SO4-、Cl-、NH4+、Cu2+、Fe3+、Mg2+、Ag+、Ba+、Ca2+等。需要熟記探究這些離子所需的試劑及看到的現象。
③黑色粉末的探究。
④物質是否為催化劑的探究。如Fe2O3是否可以做氧化氫制氧氣的催化劑。
⑤離子作用的探究。如明礬起凈水作用,是明礬中哪種離子起作用。
⑥溶液酸鹼性的探究。
⑦溶液相互反應後,所得溶液中溶質成分的探究問題。
二、每年必考的實驗知識
氣體發生裝置、收集裝置、凈化裝置、乾燥裝置的選取及連接問題。
學生應熟悉實驗室制H2、CO2、O2的發生裝置,收集裝置的選取,氣體中所含雜質H2O的證明、除雜方法等。實驗室製取氣體的發生裝置,收集裝置的選取原理也要熟知。
三、計算題要鞏固典型題型
如化學反應方程式與溶液中溶質質量分數相結合的計算題,鐵礦石煉鐵型計算題,解決生活實際的方程式計算題,金屬與酸反應生成氫氣的計算題,圖表型、圖像型分析計算題。
四、關注與生活相關的知識及社會熱點
如水及其污染和防治,化學與環境污染,葯品與健康及今年的限塑令、節能等與生活緊密相關的知識,應該清楚地了解。雪災、地震、奧運會、洪水等是今年的熱點,包括地震中水的處理方法、消毒劑的選用、南方雪災中融雪劑對環境的影響,以及奧運會火炬材料、燃料的性能等。
④ 中小學科技創新實驗室的建設中小學科技創新實驗室的教學和管理
l、加強學校科普教育陣地和設施建設。學校要設置科普宣傳櫥窗、科技活動室等,有條件的學校可設科技成果展示室,為學生提供開展科技活動的場所,並購置必要的科技製作器材和設備。學校的圖書館、實驗室、科技活動室、微機室等場所在課余時間要對參加科技活動的學生開放。學校的廣播站、網站要定期開設科普節目,宣傳科普知識,積極營造濃厚的科技教育氛圍。
2、廣泛開展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學校要在學年初制定當年的科普活動計劃,組織學生參加各種適合其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的科普活動。每年要圍繞全國、全省重大科普活動主題(科技周、科普日等),至少組織一次以上的全校性科普活動。平時利用班級、團隊活動,在學生中廣泛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節約資源能源、心理健康、安全避險等科普活動。要積極組織學生參加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科技傳播活動、小小科普志願者社區行動等普及性科技活動。
3、積極開展「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活動。各中小學要成立科技興趣小組,為學生提供必要的活動條件,指導學生開展車模、航模等科技小製作和科技小發明活動,撰寫科技小論文,激發學生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支持鼓勵學生申報發明專利,要把學生參加科技活動的表現作為全面評價學生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內容。
4、組織開展青少年科技競賽活動。積極組織中小學生參加全國、全省的「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青少年機器人競賽」、「中小學生電腦製作競賽」等活動,培養中小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鼓勵有興趣、學有餘力的高中學生參加數學、物理、化學、生物、信息學五個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發現和培養一批學有專長的優秀學生。進一步加強對科技競賽活動的管理,確保競賽活動的公平、公正。
⑤ 中小學校園創新實驗室整體解決方案
《香港理工大學創新樓方案動畫》網路網盤免費資源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pJ59xrk_FWp7FyEHXgLSVQ
⑥ 中小學科技創新實驗室的建設中小學科技創新實驗室的指導思想和目標
1、指導思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提高中小學生的科學素質為根本宗旨,因地制宜,分類指導,講求實效,堅持普及與提高相結合、課內和課外相結合、學習與實踐相結合。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通過科技教育,使學生掌握必要的科技知識,激發學生對科學技術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引導學生樹立科學思想、科學態度,逐步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了解國內外科學技術發展的狀況,為今後創造性地參與科技活動和社會實踐打下基礎。
2、主要目標。以推動學校科技教育的發展,廣泛開展多種形式的科普教育活動,提高中小學生科學素質為主要目標。具體目標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能力水平來確定。小學階段重點是使學生對科學探究感興趣,初步形成科技意識,初步養成勇於探索、追求新知、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動手動腦能力。初中階段重點是使學生形成科技實踐中的合作精神和創新精神,能主動獲取與生活和周圍環境有關的現代科技基礎知識,並對一些科學現象進行描述,培養學生的參與能力、動手能力和解決社會實際問題的能力,學會一定的科技技能。高中階段重點是使學生形成較高的科學理想,培養實事求是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態度,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發展學生的特長,促進學生個性自主和諧的發展和身心素質的全面提高。
⑦ 一個初中物理創新實驗方案
一、實驗名稱:探究帶電體吸引不帶電的輕小物體
二、實驗設計思路:
初中物理電學是一個重點,也是一個難點。
對於剛剛接觸到電學的學生來說,
應該說是即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生
活中天天都要用到電,
陌生的是電是看不著摸不到的東西,
太抽象了。
所以這個實驗的思路就是讓學生能直接地感受到電的真實存在。
而書
上的實驗是用的紙屑做的實驗,
這個實驗好是好,
但是紙屑被吸引到
帶電體後,又會掉落飛散開來,所以學生很難理解「吸引」的意思。
所以我設計了的這個實驗即能直觀地讓學生看到吸引的實驗情況,
又
能用在後面的電荷間的相互關繫上,一舉兩得。
三、實驗目的:探究帶電的物體能夠吸引輕小物體。
四、
實驗所涉及的科學道理:
摩擦過的帶電的物體能夠吸引輕小
物體。
五、實驗操作步驟:
1
、將兩片小紙片穿在細線上,吊在鐵架台上,讓其靜止;
2
、用絲綢摩擦玻璃棒,讓玻璃棒帶電;
3
、
用帶電的玻璃棒靠近紙片,
讓學生府觀察發生的現象;
(注意,
此時不能讓玻璃棒破到小紙片,以免讓小紙片帶電)
4
、由此得出結論:通電的物體能夠吸引不帶電的輕小物體。
六、實驗裝置的圖片:
七、實驗所需器材:
鐵架台一個、
絲綢一塊、
玻璃棒一根,
細線一根、
小紙片、
剪刀。
八、實驗效果及其它需要說明的問題:
實驗效果:
該實驗我已經在教學中運用了五六年了,
效果相當的
好,不僅能讓學生掌握帶電體吸引輕小物體的「吸引」的含義,
消除
書上紙屑亂飛引起學生的思維混亂的問題,
還能夠為後面的研究電荷
間的相互關系做好理論及實驗准備。且該實驗的實驗器材簡單易找,
所以我個人覺得值得推廣。
⑧ 中小學科技創新實驗室的介紹
中小學科技創新實驗室是普通教育學校為開展中小學生科學素養培育而開設的實驗室。這類實驗室有別於傳統的教學實驗室,以開放性實驗為主,採取小班化的教學形式,是中小學生科技創新教育的主要場所。
⑨ 高中創新實驗室研究報告有什麼用
10點出針織,現在的學生最重要的不僅僅是培養理論能力,而且要培養實踐能力,所以說高中創新實驗室主要是應該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