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一段時間後,水沿導管緩慢上升,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實驗
A、反應過程中有氣體的生成、吸收、反應會引起裝置內壓強變化,氣球專體積會發生變屬化,故A正確; B、廣口瓶中吸收二氧化氮氣體生成硝酸溶液PH<7,生成的一氧化氮氣體會和廣口瓶中的氧氣反應生成二氧化氮,重復進行吸收、反應最終反應結束,故B正確; C、廣口瓶內發生反應3NO 2 +H 2 O=2HNO 3 +NO,2NO+O 2 =2NO 2 ,故C正確; D、試管中能發生分解反應,濃硝酸見光分解反應為,4HNO 3 =4NO 2 ↑+O 2 ↑+H 2 O,故D錯誤; 故選D. |
㈡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做《驗證動量守恆定律的實驗》,已知兩球的質量分別為m1、m2(且m1>m2),關於
A、實驗需要測出小球的質量與水平位移,需要的實驗器材是天平與刻度尺、圓規,實驗不需內要測時容間,不需要秒錶,故A錯誤;
B、白紙鋪好後在實驗過程中不能再移動,故B正確;
C、不管是入射小球還是被碰小球,它們開始平拋的位置都是O點,圖中P是入射小球不發生碰撞時飛出的落地點;N是被碰小球飛出的落地點;M是入射小球碰撞後飛出的落地點,由於它們都是從同一高度做平拋運動,運動的時間相同,故可以用水平位移代表水平速度,故需驗證表達式為:m1?OP=m1?OM+m2?O′N,故C錯誤.
D、P是m1碰撞前的落點,M是m1碰撞後的落點,如果N是m1的落點,則該同學實驗過程中必有錯誤,故D正確;
故選:BD.
㈢ 某小組同學利用如圖實驗裝置,進行「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實驗.(1)如圖,比較甲、乙兩圖得到的結論是_
(1)將光屏的右半部分向前後翻折,就不會看到反射光線,只有當整個光屏為一回平面時,才能夠答看到反射光線,因此可得出結論: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2)由實驗數據可知,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且反射角始終等於入射角;
(3)當光逆著原來的反射光線入射時,反射光線也逆著原來的入射光線反射出去,即將一束光貼著紙板沿圖中FO射到O點,光將沿圖中的OE方向射出,這說明在反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故答案為:(1)反射光線、入射光線與法線在同一平面內;(2)反射角隨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反射角始終等於入射角;(3)EO;可逆.
㈣ 某同學用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做了兩個實驗:一是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二是研究勻變速直線運動.該同學取
①每相鄰兩計數點間還有4個點未標出,計數點間時間為0.1s
利用勻變速直線運動的推論
v5=
x46 |
t46 |
1 |
2 |
x56?x45 |
t2 |
㈤ 某同學按照下圖裝置進行實驗,用導管將甲乙兩個集氣瓶相連,在玻璃管A的下端緊系一個氣球,先用止水夾夾
紅磷燃燒時消耗甲瓶中的氧氣而使瓶中的壓強減小,當打開止水夾K時,瓶內壓強小於外界大氣壓,則空氣從玻璃管A中進入而使氣球膨脹氣球變大;實驗完畢,集氣瓶內的紅磷不再燃燒,剩餘的氣體主要是氮氣,說明氮氣不支持燃燒,並能觀察到氮氣是無色的; 故答案為:氣球變大;紅磷燃燒時消耗甲瓶中的氧氣而使瓶中的壓強減小,當打開止水夾K時,瓶內壓強小於外界大氣壓,則空氣從玻璃管A中進入而使氣球膨脹;無色氣體,在一般情況下不支持燃燒. |
㈥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裝置進行驗證動量守恆的實驗:
還需要測量出桌面到底面的距離h。應滿足的關系是
㈦ 某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紅磷燃燒法測定空氣中氧氣的體積分數」的實驗(A、B為兩個集氣瓶,且B中充
A、A瓶中不需要放入水,A瓶中的氧氣被紅磷消耗後瓶內壓強減小,冷卻到室溫後打開止水夾,B瓶中的水被倒吸入A瓶中,而不是一開始就放入水,故A錯誤;
B、燃燒匙中必須放入足量的紅磷,使A瓶中的氧氣完全被消耗,故B正確;
C、A瓶中氧氣被消耗,裝置冷卻後A瓶內壓強減小,再打開止水夾,B瓶中的水被倒吸入A瓶中,故C正確;
D、進入水的體積約等於氧氣的體積,所以此實驗能得出「氧氣約占空氣體積
1 |
5 |
㈧ 某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進行實驗(圖中a、b、c表示止水夾).請按要求填空:(1)利
(1)該裝置的最大特點是可以控制反應的發生和停止,葯品一般是固體和液體在常溫下能反應,實驗室用鋅和稀硫酸製取氫氣,Zn+H2SO4=ZnSO4+H2↑,鋅難溶於水,氫氣難溶於水,當將裝置中的導氣管關閉後,生成的H2使裝置中的氣壓增大,從而使固體和液體分離,使反應停止,所以能用圖中的裝置製取氫氣;金屬銅能稀硝酸在常溫下發生反應生成硝酸銅、一氧化氮和水,即3Cu+8HNO3=3Cu(NO3)2+2NO↑+4H2O,屬於固體和液體混合反應不需要加熱的反應,所以能用圖中的裝置制備,
故答案為:H2、NO;
(2)濃鹽酸有揮發性,所以製取的氯氣中含有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極易溶於水生成鹽酸,鹽酸和品紅溶液不反應,但氯氣與水反應生成的次氯酸具有漂白性,將氯氣滴入品紅溶液中溶液褪色,實驗Ⅰ結論合理;氯氣中含有氯化氫氣體和碳酸氫鈉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氯氣和水反應也生成鹽酸,所以實驗Ⅱ無法判斷是哪部分的鹽酸,所以不合理,
故答案為:實驗Ⅰ結論合理,實驗Ⅱ結論不合理,因為製取的氯氣中含有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溶於水後能與碳酸氫鈉粉末反應產生氣泡,不能說明酸性是氯氣和水反應生成的產物造成的;
(3)①銅和濃硝酸反應生成硝酸銅、二氧化氮和水,方程式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故答案為:Cu+4HNO3(濃)=Cu(NO3)2+2NO2↑+2H2O;
②二氧化氮能和水反應,則燒杯內氣體的壓強會減小,小於外界大氣壓,燒杯中的溶液會倒流於試管丁,所以先關閉止水夾 ab,再打開止水夾 c,使燒杯中的水進入試管丁,
故答案為:ab;c;雙手緊握(或微熱)試管丁使試管中氣體逸出,二氧化氮與水接觸後即可引發燒杯中的水倒流到試管丁中.
㈨ (2014濟南)小明同學利用如圖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1)小明選用玻璃板而不選
(1)用玻璃板代替抄平面襲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透過玻璃板確定像的位置;
(2)因為物體與像的大小相等,因此甲、乙蠟燭必須高度、粗細完全一樣,否則無法比較物體與像的關系;
(3)在尋找蠟燭甲的像的位置時,眼睛應在玻璃板放有蠟燭甲的一側觀察;
(4)無論如何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能與像重合,說明玻璃板與水平桌面不垂直時,像也不和桌面垂直,所以不會重合;
(5)由於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而普通玻璃的兩面都能反射光,能成兩個像,所以通過玻璃板該同學看到了同一個蠟燭的兩個像.可以換較簿的玻璃板.
故答案為:(1)便於確定像的位置;
(2)高度、粗細相同;
(3)甲;
(4)玻璃板與桌面不垂直;
(5)玻璃的兩個表面同時反射,每個表面成一個像;換較簿的玻璃板.
㈩ (2014長寧區二模)某同學利用性狀分離比的模擬實驗裝置,進行如下實驗,從甲、乙兩個容器中各隨機抽出
A、甲、乙兩個容器分別代表某動物減數分裂過程中的兩對同源染專色體,A錯誤;
B、小屬球的顏色和字母表示等位基因的種類,B錯誤;
C、該實驗模擬的是減數分裂過程中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C正確;
D、每個容器中兩種的小球數量需相等,且甲乙兩個容器中小球的總數也要相等,D錯誤.
故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