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海洋結構動力學實驗裝置

海洋結構動力學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03-01 11:54:45

1. 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科研成果

著作名稱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時間 Homotopy Analysis Method in NonlinearDifferential equations Shijun Liao Springer&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Computational Logistics 2012 胡昊;史小寧等 Spinger 2012年 世博交通啟示錄 孫健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2年 結構非線性分析的二次攝動法 沈惠申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年 既有鐵路提速改造軟基動力性能分析與應用 徐永福 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2年 Computational Logistics 2011 胡昊;史小寧等 Spinger 2011年 船舶貿易與經營 陳飛兒,張仁頤,胡昊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2年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論 張璐璐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土力學和地基基礎 王建華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1年 旅遊房地產研究 胡昊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年 交通安全設計理論與方法 陸鍵 科學出版社 2011年 國際船舶貿易 張仁頤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公路交通安全設計理論與方法 陸鍵 科學出版社 2011年 電彈性理論 匡震邦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年 船體振動學 金咸定;夏利娟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年 船舶振動 金咸定;夏利娟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岩土工程可靠度理論 張璐璐 同濟大學出版社 2011年 土力學和地基基礎 王建華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11年 Progress in Modeling and Applications He, Q.;Shen, S.L. ASCE 2010年 遠程遙控氣壓沉箱技術與應用 李耀良;王建華;周香蓮;袁芬 中國工業建築出版社 2010年 人、船與海洋的故事 楊槱;陳伯真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年 高等級公路綜合養護評價與預測技術 陸鍵等 科學出版社 2010年 城市協作設計方法 北尾靖雅等著, 胡昊 譯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10年 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 Nonlinear Analysisof Plates and Shells Hui-Shen Shen (沈惠申)著 CRC Press,Taylor & Francis Group 2009年 智能運輸系統(ITS)規劃方法與應用 陸鍵 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9年 新型路堤填築新技術 徐永福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現代頂管施工技術與工程實例 瀋水龍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年 水下運載器操縱控制及模擬模擬技術 連璉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9年 力學與工程----21世紀工程技術發展與力學前沿研究 劉樺編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交通運輸經濟學 史小寧;胡微紅;胡昊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年 基於擾動狀態理論的若干岩土力學基礎問題研究 葛修潤 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 2009年 海岸工程水文學 喻國良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公路平面交叉口交通安全設計理論與方法 陸鍵 科學出版社 2009年 公路平交口交通安全保障技術指南 陸鍵 科學出版社 2009年 工程熱力學-重點英漢對照 楊海;車馳東;張小卿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9年 地下水滲流分析-基坑工程手冊第八章 瀋水龍 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009年 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英語 連璉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材料強度學 許金泉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9年 趣味剛體動力學 劉延柱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 滑坡模型試驗理論與實踐 羅先啟;葛修潤 水利電力出版社 2008年 海洋工程水動力學試驗研究 楊建民;肖龍飛;盛振邦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年 船舶與海洋工程環境載荷 (英)福爾特森;楊建民等譯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8年 輪船史 楊槱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年 近海平台管狀接頭強度分析 陳鐵雲;王德禹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年 帆船史 楊槱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年 船舶螺旋槳理論與應用 王國強;董世湯 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 2005年 船舶結構終極承載能力 陳鐵雲;王德禹;黃震球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5年 船舶原理(下冊) 盛振邦等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4年 船舶原理(上冊) 盛振邦等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3年 船舶與海洋工程風險評估 張聖坤;白勇; 唐文勇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3年 船舶興波阻力理論 劉應中 國防工業出版社 2003年 Beyand Pertarbation:Introction to the HomotopyAnalysis Method SHIJUN LIAO CRC Press LLC 2003年 高等流體力學(第二版) 劉應中;繆國平 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 2002年 資料來自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

2. 武漢理工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研究生復試考哪些

  1. 考察:船舶原理(四大內容),船舶結構力學,船舶設計原理。

  2.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專業介紹:

    該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創建於1946年,1978年開始招收研究生,198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85年被國際拖曳水池會議(ITTC)接受為成員單位,1996年建立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後流動站,1997年批准為交通部重點學科,2000年批准為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2001年被批准為國家級重點學科,2007年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批准為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本學科點是國內同類學科整體實力最強的學科之一,是我國內河船舶研究的主要力量,是華中、華南和西南地區最具實力的船舶與海洋工程技術領域高層次科研人才的培養基地。2001年,本學科高性能船舶及其關鍵技術,項目被列為國家「十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2007年,本學科「高性能船舶設計製造關鍵技術項目」被列為國家「十一五」、「211工程」、重點學科建設項目。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學科帶頭人及主要研究方向介紹:

    (一)船舶水動力性能研究及船型優化方向學科帶頭人:劉祖源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校長助理,中國造船工程學會理事、水動力學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船舶力學委員會委員,24屆國際船模拖曳水池會議(ITTC)船舶操縱性技術委員會委員。主持或參加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其他科研項目10餘項。目前主持在研“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各1項,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出版教材1本,專著1部。

    本方向主要圍繞高性能船舶、內河淺水船型、高速多體船、高速氣泡船等開展船舶操縱運動水動力計算及運動預報、船舶興波理論計算與船型優化、船舶粘性流場的湍流模式、螺旋槳理論設計、船舶傾覆機理等水動力性能方面的理論、數值計算和試驗等研究。

    (二)新船型開發與現代船舶設計方法方向

    學科帶頭人:陳順懷教授,博士生導師,2001-2003年間在日本九州大學從事博士後研究。近5年發表論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18篇,EI收錄2篇。獲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本方向側重於新船型開發與現代船舶設計方法研究。

    主要研究內河船型開發與標准化、高速船船型開發、江海直達運輸方式與船型研究、不確定性動態投資決策理論和應用、船舶多學科綜合優化設計技術、船舶幾何建摸技術、船舶產品數據管理技術等。

    (三)船舶先進製造技術與裝備方向

    學科帶頭人:王呈方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三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先進造船技術與自動化裝備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工作,完成了多項具有國際首創和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獲國家發明獎2項,省部級獎5項,中國發明專利2項,撰寫學術論文40餘篇,著作2部。

    本方向主要從事造船先進製造技術與工藝方法、船舶CAM開發與應用、造船自動化裝備、船舶高效生產模式及先進生產設計方法、船舶精度控制與先進測量技術、船殼板自動化成形技術等研究。

    (四)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直接設計法與可靠性研究方向

    學科帶頭人:吳衛國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理工大學交通學院院長、高速船舶工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兼任中國造船學會船舶力學委員會副主任、船舶振動雜訊與沖擊學組副組長。在各類學術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七次應邀出席國際會議並宣讀論文。主持和參加完成了20餘項國家和省部級及國防軍工科研課題,取得了國際先進和國內領先的科技成果十多項,獲國家科技進步二、三等獎各一項和省部級科技進步獎五項。目前正主持國家「863計劃」項目;高速三體船的關鍵技術研究;和國防基礎研究項目各一項。

    本方向致力於大開口船舶結構強度計算方法、高速船結構輕型化技術、船體結構可靠性研究分析及極限承載能力、現役船舶結構狀態檢測與風險評估、船舶振動預報與控制技術、艦船結構抗暴設計、船舶結構機械雜訊分析與控制原理、水下結構內部雜訊場預測、流體動力雜訊的產生機理與計算分析、高性能船舶雜訊預報與降噪設計方法等研究。

3. 海洋生物實驗室常用的設備

現在一般都有用膜分離設備,好像國 初科技有

4. 我是力學學生,想報考中科院力學所的水動力學與海洋工程重點實驗室,但是它不知道怎麼樣啊

我是力學所的,水動力那邊的項目都和中海油有關,現在在搞海洋油田研發方面,出路不錯,對流體力學或者結構力學感興趣的話可以報考。

5. 白勇的船舶與海洋結構力學理論與工程應用

1 發表學術專著「Marine Structural Design」,系統地將船舶力學與規范設計方面的基礎理論與工程應用整理成一本專著。這本專著是根據本人大量研究工作和科研成果編著的,也屬於全世界之首創。
2 編寫了 ABS 所發表的有關浮體結構(Floating Proction Installations,包括TLP、Spar、Semi 和FPSO)和鑽井平台(Mo、Semi‐submersibles和Jack‐up)的設計規范和許容標准。這些工作在海洋工程結構方面,有深遠的影響。在FPSO 的基礎理論方面有許多學術貢獻和學術論文,這些創新成果可以使船舶設計建造費用降低5%~10%。
3 在 ABS 擔任海洋技術部門經理期間,領導 ABS 的同行,在規范設計與應用方面有許多重要的創新成果,這些成果被有關設計院所、大專院校和造船廠廣泛使用。成功地應用這些學術成果與科學貢獻於工程項目,解決了許多工業界的實際問題。
4 密切聯系 MIT、加州大學、挪威科技大學、丹麥技術大學、大阪大學和廣島大學等世界著名學府,並進行了諸多關於海洋石油開采項目的合作。
5 主持300英尺水深的自升式海洋平台的基本設計,該平台最深可鑽采30000英尺,設計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6. 土木工程專業考研,選學校有點糾結,在中國海洋大學和湖南大學中搖擺不定。因為結構力學不是學的很好,所

先說說個人情況,考的華南理工,沒考上,調劑到中國海洋。
中國海洋比較好考,自然就沒有湖南大學好,看你怎麼想了。

7. 中船系統院海洋智能技術中心怎麼樣

很不錯,請參考: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主要從事艦船及水中兵器、海洋工程等領域的水動力學、結構力學和聲隱身的基礎研究與應用基礎研究,並致力於高性能船舶與水下工程的研究設計與開發,已成為全國規模最大、專業覆蓋面最廣的船舶科學研究,教育基地級別為省部級。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建有20多座大中型實驗室,設有船舶總體性能、結構性能兩個國家級檢測中心,科研能力和學術水平居世界前列。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現為國際船舶界兩大學術組織:國際船模試驗池會議(ITTC)、國際船舶和海洋工程結構會議(ISSC)的重要成員單位。
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在上海設有分部,現有職工800餘人,其中擁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高級科研人員300多人。是我國最早招收培養研究生的培養單位之一,現有四個碩士學科點、兩個博士學科點和和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8.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的研究方向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 :對淺吃水、超淺吃水肥大船型等進行了研究,目前正在進行高性能、高附加值船的船型研究。以「勝利二號」步行式鑽井平台(1995年國家科技發明二等獎)為代表的海洋平台和海上施工設備的研製成功與獲獎,表明在海洋結構物設計方面已形成了特色與優勢,有重要的發展前景。船舶與海洋結構物先進製造技術研究經過「211工程」的投入和建設,已獲較大進展。目前正以產學研結合的方式,完成國家經貿委的重大創新項目「船舶先進製造技術集成系統研究」。
海洋水下工程與科學:從事水下工程系統綜合技術、水下運載器的流體動力性能研究、水下運載器操縱與控制研究。在水下工程系統的設計和集成技術、非線性問題的求解、操縱控制等研究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本方向研究成果共獲國家和省部級榮譽和嘉獎10餘項。完成的「7103深潛救生艇」與「6000米深海拖曳觀察系統」分別獲國家科技進步一、二等獎。「HR-01無人遙控潛水器」、「MG-1型海底電纜埋設系統」、 「深海潛網設備和高產養殖技術研究」等均為有代表性研究成果。在潛水器、水下作業系統和水下技術等方面有很好的發展前景。
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力學:主要從事船舶與海洋工程結構物的環境載荷與流固耦合、新設計方法和強度分析方法、可靠性和全壽命風險評估與決策、疲勞斷裂與極限強度和船舶碰撞等研究。目前正在對海上超大型結構物、高技術高附加值船舶、大型艦艇、新型海洋平台等的重大結構力學問題進行研究。
船舶與海洋工程流體力學:主要研究內容包括船舶與海洋工程計算流體力學、船舶阻力、推進、耐波性、操縱性和海洋結構物流體動力載荷和運動響應等,涵蓋理論和試驗研究兩大方面。在水波與結構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上有創新的發展。在非線性淺水波與浮式結構物相互作用的研究中建立了新的數學模型和計算方法。對於船模與實船相關問題、特種螺旋槳性能計算和設計方法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深入的研究。目前正對超大型浮式海洋結構物流固耦合問題、流體力學中的逆問題和流體動力雜訊等進行研究,有望取得新的突破。

9. 中國海洋大學結構力學2試題及答案誰有啊,重點試題也行啊

http://jwc.ouc.e.cn:8080/jwwz/jwcpaper/papers.html

這兒,海大今年考題的教務處公示。
提前把以後要用的存下來把。

10.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本科學啥

「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涵蓋三個二級學科: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輪機工程、水聲工程。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創立於1943年的上海交通大學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伴隨祖國的日益強盛而取得了很大的進步。船舶與海洋工程具有強大綜合實力和技術(領域)覆蓋面相對完備的優勢,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在國內首創並率先建成眾多重大研究設施,在我國船舶與海洋工程的發展過程中創造出里程碑式的輝煌成就。已形成了一批在全國乃至世界領先的優勢學科,造就了一批以院士為核心的著名學科帶頭人,成為了我國學科門類齊全、綜合研究實力雄厚、獨具特色的船舶與海洋工程科研和教學基地,享有很高的學術聲譽。
輪機工程始建於1930年,前身是設立於交通部吳淞商船專科學校的輪機科,是我國工程教育史上最早的輪機工程專業。1960年開始招收研究生,是我國首批有權授予碩士學位的學科。1998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幾十年來,培養了大批船舶動力工程領域的棟梁之才。本學科承擔了多項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取得一定成果。
水聲工程於1958年在朱物華先生帶領下創立,重點研究船舶雜訊控制和預報,制訂了將基礎研究與海軍建設需要結合起來,將培養人才與科研攻關結合起來的發展方針。幾十年來,本學科不僅完成了多項國防重大項目,培養出大批研究人才,同時也發展了具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
在2003年全國一級學科的排名中,綜合學術隊伍、科學研究、人才培養和學術聲譽等四個方面的水平評估,上海交通大學在船舶與海洋工程一級學科中排名全國第一。
(1)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
通過長期的建設,本學科逐步凝練多個重要研究方向:
船舶設計製造: 主要研究領域有以下幾個方面:各類船舶的設計及新船型開發、數字化船舶設計製造、海洋平台及浮式生產系統的設計研究、海上施工技術與裝備設計研究、船舶先進製造技術研究、水上運輸系統的經濟技術論證。
船舶力學:在船舶與海洋工程CFD方法及應用研究;船舶與海洋工程現代強度理論與結構設計;船舶疲勞壽命與可靠性研究;船舶結構水彈性理論與分析方法;海洋環境與實海域船舶性能;船舶非線性水動力學等研究方面取得重大進步和拓展。
海洋工程:本方向包括各種海洋工程結構物的設計開發、水動力學、結構力學、非線性流體動力響應、模型試驗技術及相關理論等,涵蓋設計開發、理論與試驗研究等領域。通過基地建設,增強了深海平台的水動力性能的理論與試驗研究水平,並承接多項國家863項目和國際合作研究項目。
海洋水下工程與科學:在水下工程系統的設計和集成技術、非線性問題的求解、操縱控制等研究方面處於國內領先水平,獲國家和省部級榮譽和嘉獎10餘項。本方向以國際一流學科建設為目標,根據自身的特點,組建了水下運載器的流體力學性能研究,水下運載器操縱與控制研究,載運工具系統工程研究三個學科梯隊,完善了學科梯隊的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船舶主推進與輔助系統:船舶主推系統優化和監測故障診斷,船舶主機的電子控制和智能化。船舶海洋工程結構機械智能化,船舶輔助系統控制監測故障診斷,動力裝置雜訊振動分析控制。
水下探測技術:本學科在水下目標回聲預報及特徵提取方向進行了深入的研究。開發的水下目標回波特性計算的XX方法和相關軟體已經成功應用於我國XX聲隱身設計和XX目標強度實驗中。
(2)師資隊伍
通過「十五」重點學科建設,逐步建立起一支由院士、長江計劃特聘教授、教授領頭組成的學術水平高、知識與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的學術隊伍,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年輕學術帶頭人與科研、教學骨幹,為學科的可持續發展奠定了基礎。
本學科現有教授 32名、副教授19名。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長江計劃特聘教授2名、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2名、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獲得者2名。組建了以長江特聘教授廖世俊為梯隊負責人的「深海新型平台水動力性能和實驗方法研究」創新團隊,該團隊2005年被評為教育部創新團隊。師資隊伍中不僅有德高望重、知識淵博的老教授,更有一批富於創新精神、活躍在學科前沿的中青年學術骨幹。
(3)人才培養
本學科五年內招收碩士研究生163名,授予學位106名,招收博士生研究88名,授予學位38名。從2001年至今共獲得5篇國家百篇優秀博士論文,6名提名論文。
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正在實施中,部分系列優秀教材已編寫出版,創新人才實踐基地已基本形成,同實習單位建立長期的聯系、切實提高實踐教學的效果。船舶與海洋工程博士後流動站與掛靠於該站的企業博士後工作站得到了有序發展。為培養高水平研究人才提供了良好條件。
教學實踐、社會實踐和豐富多採的各類活動,是學生深入了解專業、了解社會的重要方式和載體,是「全面育人」思想的重要體現。
(4)科學研究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建設項目對接國家需求,面向科技前沿,在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的基礎研究、水下技術研究、應用基礎研究以及重大工程技術研究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國內領先、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承擔了國家973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面上項目、國家傑出青年基金、國家重點攻關項目,以及省部級科研項目和國際合作項目近百項,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多項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項,取得了多項專利,發表了大量高水平文章。
(5)國內外學術交流
本學科建設注重與國際著名大學和研究機構開展廣泛的交流和合作,大大提高了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的國際聲譽和影響,同時對促進我校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及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早日躋身國際知名行列起了重要的作用。
船舶與海洋結構物設計製造學科現有多名教授分別擔任國際上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最具權威的學術機構的各相關委員會的委員。
前一期的重點學科建設中,與荷蘭Marin研究中心、美國Texas A&M大學、日本橫濱國立大學等國外著名院校和研究中心開展了廣泛的合作交流工作,多次主辦國際學術會議。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通過國際招標,承擔20多項國際合作項目,並獲得了國際專家的極高評價。
(6)基地建設
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基地通過多年的建設已具備相當規模,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海洋工程水池為主體,與其它有關的配套設施船模拖曳水池、空泡水筒、結構力學實驗室、操縱性實驗室及水下工程水池組成一個設備先進、功能較齊全的試驗研究群體,構築了船舶與海洋工程領域進行重大科學研究和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基地。在2003年度國家科技部組織的全國工程與材料科學領域47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和5個部門優秀重點實驗室的綜合評估中,海洋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以其強勁的學科優勢及科研實力和業績,被評為優秀國家重點實驗室。
輪機工程二級學科建有柴油機—傳動—負荷系統試驗台、發動機電子控制試驗台、雙機並車試驗台、500KW可控硅直流電機調速型液力偶合器實驗台、30KW小型液力偶合器試驗台、空氣凈化與氣溶膠分離試驗台、計算機實時模擬試驗台、地下含水層儲能試驗台、海淡水製冰試驗台和可持續能源推進試驗台,裝備有激光全息、可編程式控制制、數字模擬等先進試驗設備。」
本科一二年級學基礎課,三年級開始學專業課。
具體學哪些專業課還要看你的方向是什麼。

閱讀全文

與海洋結構動力學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當前設備是什麼 瀏覽:252
美容光電儀器是指哪些項目 瀏覽:469
方舟裡面怎麼找到機床 瀏覽:678
鼎亞精密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846
尼爾機械紀元怎麼傳送 瀏覽:582
呈盈精機五金製品 瀏覽:141
解放儀表盤怎麼返回 瀏覽:76
軸承內孔是什麼配合 瀏覽:611
行車時儀表盤有嗡嗡的聲如何處理 瀏覽:552
電動工具廠家集中在哪 瀏覽:216
管道閥門布置要求 瀏覽:198
為什麼傳動裝置要設防護 瀏覽:730
捷豹儀表盤上的域是什麼意思 瀏覽:309
太陽能發自動跟蹤裝置製作 瀏覽:632
南通翔騰機械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60
水管的閥門怎麼分幾寸 瀏覽:497
三角閥門怎麼連接水龍頭 瀏覽:146
機床裝夾超重對機床有什麼影響 瀏覽:476
燃氣的閥門有什麼作用 瀏覽:771
機械廠噴漆環評收費多少 瀏覽: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