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安培有哪些成就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對電磁作用的研究 。1820年7月 ,H.C.奧斯特發表關於電流磁效應的論文後,安培報告了他的實驗結果 :通電的線圈與磁鐵相似 ;9月25日,他報告了兩根載流導線存在相互影響,相同方向的平行電流彼此相吸,相反方向的平行電流彼此相斥;對兩個線圈之間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討論。通過一系列經典的和簡單的實驗,他認識到磁是由運動的電產生的。他用這一觀點來說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質的磁性。他提出分子電流假說:電流從分子的一端流出,通過分子周圍空間由另一端注入;非磁化的分子的電流呈均勻對稱分布,對外不顯示磁性;當受外界磁體或電流影響時,對稱性受到破壞,顯示出宏觀磁性,這時分子就被磁化了。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有了實在的內容,已成為認識物質磁性的重要依據。為了進一步說明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1821~1825年,安培做了關於電流相互作用的四個精巧的實驗,並根據這四個實驗導出兩個電流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公式。1827年,安培將他的電磁現象的研究綜合在《電動力學現象的數學理論》一書中 ,這是電磁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經典論著,對以後電磁學的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安培在電學上的傑出貢獻,電流的單位安培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他曾研究過概率論和積分偏微分方程,顯示出他在數學方面奇特的才能。他還做過化學研究,幾乎與H.戴維同時認識到元素氯和碘 ;比 A.阿伏伽德羅晚3年導出阿伏伽德羅定律
② 安培是什麼時代得r
安培1775年出生在法國里昂,很小的時候就被發現才智出眾。安培的父親一開始曾教他學習拉丁文,但很快就發現安培的數學才能尤其出眾,而轉教其數學。但安培為了學習歐拉與伯努利的著作,還是堅持完成了拉丁文的學習。據安培自己後來回憶說,他的所有數學知識在18歲的時候就已經基本完成了。安培的興趣很廣泛,對歷史、旅行、詩歌、哲學及自然科學等多方面都有涉獵。
1801年他被聘為博各學院物理學與化學教授,為此不得不與年幼的兒子及生病的妻子分離。
1802年他在布雷斯地區布爾格中央學校任物理學和化學教授。
1804年他開始在巴黎科技工藝學校(polytechni school)任教,並在1807年成為那裡的數學教授。在這期間他發表了一些概率論及數學分析方面的論文。
1808年被任命為法國帝國大學總學監,此後一直擔任此職。
1814 年被選為帝國學院數學部成員;1819年主持巴黎大學哲學講座。
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磁效應,安培馬上集中精力研究,幾周內就提出了安培定則即右手螺旋定則。隨後很快在幾個月之內連續發表了3篇論文,並設計了9個著名的實驗,總結了載流迴路中電流元在電磁場中的運動規律,即安培定律。
1821年安培提出分子電流假設,第一次提出了電動力學這一說法。
1824年擔任法蘭西學院實驗物理學教授。
1836年,安培於法國去世。
③ 沃拉斯頓的電磁實驗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由於沃拉斯頓的成果並未發表,因此我們只能通過1821年初發表在皇家學會會刊上的一則簡報窺其一二。沃拉斯頓根據當時已知的電流磁效應猜測,電流可能會在通電導線周圍激發出一種以導線為圓心環繞其運行的「電磁流」,這種「電磁流」與磁鐵一樣具有方向性,從而沃拉斯頓預言,當兩根平行通電導線相互靠近,在雙方電磁流的相互作用下,導線會雙雙繞自身的中軸發生旋轉。
沃拉斯頓並不知道,就在幾個月前,法國科學家安培已經提出了一個類似的但更精緻的理論,即現在人們所熟知的安培右手定則,並進行了實驗驗證。同時由於力學的原因,沃拉斯頓本人所預言的導線自轉根本不可能被觀測到。更重要的是,沃拉斯頓提出的是導線繞自身的幾何軸線自轉,而法拉第發現的是導線以一個外部磁極為中心公轉,兩種運動受力方式完全不同,而其中隱含的對磁場與導線之間作用方式的認知更存在本質區別。
未提沃拉斯頓的實驗是因其並未公開
當然,也不能說法拉第的實驗與沃拉斯頓的工作完全沒有關系。在1821年9月3日的日記中,法拉第記載了一個用以驗證沃拉斯頓猜想的實驗,並明確寫到:「……無法使它(導線)如沃拉斯頓博士期待的那樣轉動,但會把它從一邊推斥到另一邊。」緊接著,法拉第在這一套實驗裝置的基礎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進實驗,其中最後一個就是後來引發爭議的電磁旋轉實驗。可見,沃拉斯頓的理論確實對法拉第起到了拋磚引玉的作用。然而在法拉第發表的論文中,對這一點隻字未提,甚至連一句對沃拉斯頓的致謝都沒有。而且在論文中,法拉第如實記載了9月3日的幾乎所有實驗,卻唯獨隱去了對沃拉斯頓猜想的驗證實驗,這更給人以欲蓋彌彰的印象。
這也正是在這次事件中法拉第最受詬病的地方。為此,法拉第曾致信沃拉斯頓,希望向他當面解釋。沃拉斯頓的回信措辭相當不客氣,但他還是同意給法拉第一個解釋的機會。關於這次會面的內容,沒有任何記載,但它似乎真的完全化解了沃拉斯頓的不滿。
在與一位朋友的通信中,法拉第這樣解釋他沒有提及沃拉斯頓工作的原因:「在這里,我本應很榮幸地提到沃拉斯頓博士關於導線圍繞其自身的軸旋轉的實驗……然而在我的驗證中它並不成功……然而沃拉斯頓博士尚未發表或公布他的理論,而我(也許是錯誤地)判斷,在這種情況下,我沒有權利提到它。」
沃拉斯頓的觀點在當時尚未發表,而更糟糕的是,它還是錯誤的。公開批評尚未發表的理論無疑要比對其保持沉默更為不妥。事實上,為了與沃拉斯頓溝通該問題,法拉第在第一次得到實驗結果後確實曾經登門拜訪過沃拉斯頓,只可惜沃拉斯頓當時剛好出門在外。另外,當時有消息稱安培在法國也做出了類似發現,並會很快發表。為了確保發現優先權,法拉第不得不馬上將論文付梓,並最終選擇不對沃拉斯頓的工作做任何評論。而沃拉斯頓在知道這一真相後自然也無話可說。
④ 1820年,安培在科學院的例會上做了一個小實驗,引起到會科學家的極大興趣,如圖所示,把螺線管沿東西方向
由圖知:電流由右後端流入,做前端流出,由右手螺旋定則知:A端為S極、B端為N極;
所以東西方向放置的螺線管會轉動起來,靜止時,A端將指向南極,B端將指向北極;
故選A.
⑤ (1)1820年,科學家安培設計了一個實驗
由右手螺旋定則可知,B端為N極;
法拉第經十年的努力,終於在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人類根據這一發現,發明了發電機.
故答案為:B,電磁感應現象.
⑥ 1820年 安培在科學院的例會上做了一個小實驗
1、1820年,安培在科學院的例會上做了一個小實驗,引起與會科學家的極大興趣.如圖所示,把螺線管沿東西方向水平懸掛起來,然後給導線通電,看到的現象是通電螺線管: A.仍保持在原來位置上; B.轉動後停在南北方向上;C.轉動後停在任意位置; D.不停地轉動下去. 盡量仔細些!!!
⑦ 安培是哪個國家的以及研究成果
安培,1775年生於德國里昂市。 安培最主要的成就是1820~1827年對電磁作用的研究 。1820年7月 ,H.C.奧斯特發表關於電流磁效應的論文後,安培報告了他的實驗結果 :通電的線圈與磁鐵相似 ;9月25日,他報告了兩根載流導線存在相互影響,相同方向的平行電流彼此相吸,相反方向的平行電流彼此相斥;對兩個線圈之間的吸引和排斥也作了討論。通過一系列經典的和簡單的實驗,他認識到磁是由運動的電產生的。他用這一觀點來說明地磁的成因和物質的磁性。他提出分子電流假說:電流從分子的一端流出,通過分子周圍空間由另一端注入;非磁化的分子的電流呈均勻對稱分布,對外不顯示磁性;當受外界磁體或電流影響時,對稱性受到破壞,顯示出宏觀磁性,這時分子就被磁化了。在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安培的分子電流假說 [1] 有了實在的內容,已成為認識物質磁性的重要依據。為了進一步說明電流之間的相互作用。 1821~1825年,安培做了關於電流相互作用的四個精巧的實驗,並根據這四個實驗導出兩個電流元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公式。 1827年,安培將他的電磁現象的研究綜合在《電動力學現象的數學理論》一書中 ,這是電磁學史上一部重要的經典論著,對以後電磁學的發展起了深遠的影響。為了紀念安培在電學上的傑出貢獻,電流的單位安培是以他的姓氏命名的。 他曾研究過概率論和積分偏微分方程,顯示出他在數學方面奇特的才能。他還做過化學研究,幾乎與H.戴維同時認識到元素氯和碘 ;比 A.阿伏伽德羅晚3年導出阿伏伽德羅定律。
⑧ 安培定律於什麼時候被發現的
1820年9月11日,法國科學院召開會議,主題是由物理學家阿拉果報告奧斯特關於電流能夠產生磁場的新發現。演示實驗讓大家目睹了電流作用磁針的現象。法國科學家們受到極大震動,他們一向認為電和磁沒有聯系的觀念在事實面前被擊得粉碎。
科學院會議結束之後,奧斯特的新發現不停地在安培的腦海里盤旋,他已經完全被這個新發現迷住了。於是,他一頭扎進實驗室沒日沒夜地忙活起來了。在實驗室,安培用不同的電源和導線反復進行實驗。有時候,他把導線折成方框後通上電流,有時又把導線對折再通電流,有時候,他還把導線做成螺旋形或圓形通以電流。
在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安培通過精心研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向科學院提交了三篇有關的研究論文,報告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發現:不僅電流對磁針有作用,而且兩個電流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在兩根平行的通電導體中,如果電流的方向相同,它們就互相吸引;電流的方向相反,它們就互相排斥。
沿著這個研究道路,安培繼續探索,在後來的研究中又取得了大量成果。1822年,他發現了電流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安培定律。同時,確定了判斷電流磁場方向的安培定則和判斷磁場對電流作用力方向的左手定則。
⑨ 安培定律於什麼時候被發現
1820年9月11日,法國科學院召開會議,主題是由物理學家阿拉果報告奧斯特關於電流能夠產生磁場的新發現。演示實驗讓大家目睹了電流作用磁針的現象。法國科學家們受到極大震動,他們一向認為電和磁沒有聯系的觀念在事實面前被擊得粉碎。
安培計安培是一位易於接受科學事實的科學家,他在討論過程中提出既然電流能夠像磁石一樣吸引小磁針,那麼由此可以推斷,導線中的電流也能夠相互作用。這一見解引起了與會的畢奧和阿拉果的極大興趣。會議結束後,他們一起找到安培,約好在科學院大門口見面。
安培剛到科學院門口不久,腦海中浮現出兩條平行導線中電流的作用問題。正想得入神,略微抬頭,突然發現前邊有一塊黑板,於是從口袋掏出一支粉筆在黑板上計算起來。這一切被等在科學院門口的畢奧和阿拉果看在眼裡。他們遠遠看見,安培正在用一支粉筆在一輛馬車的後車身上寫著,馬車在不停地走著,安培跟在後面不停地寫著。當他們跑到跟前時,已看見車身上寫得密密麻麻,此時,馬車走得越來越快,安培就跟著跑了起來。後來,馬車一轉彎就不見了,這時安培才發現,原來那是一輛馬車的後車身。安培懊喪地站在路中央,看著馬車帶著他那塊「黑板」載著他那密密麻麻的計算公式,漸漸地消失了。
科學院會議結束之後,奧斯特的新發現不停地在安培的腦海里盤旋,他已經完全被這個新發現迷住了。於是,他一頭扎進實驗室沒日沒夜地忙活起來了。在實驗室,安培用不同的電源和導線反復進行實驗。有時候,他把導線折成方框後通上電流,有時又把導線對折再通電流,有時候,他還把導線做成螺旋形或圓形通以電流。
在大量實驗事實的基礎上,安培通過精心研究,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就向科學院提交了三篇有關的研究論文,報告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發現:不僅電流對磁針有作用,而且兩個電流之間也有相互作用。在兩根平行的通電導體中,如果電流的方向相同,它們就互相吸引;電流的方向相反,它們就互相排斥。
沿著這個研究道路,安培繼續探索,在後來的研究中又取得了大量成果。1822年,他發現了電流之間相互作用的規律——安培定律。同時,確定了判斷電流磁場方向的安培定則和判斷磁場對電流作用力方向的左手定則。
安培計
⑩ 安培的貢獻是什麼
奧斯特的電流磁效應的發現報告,很快被譯成法文、英文和德文公開發表出來,並引起科學界的極大重視,紛紛轉向這方面的討論和研究,特別是當時的法國巴黎,成了研究中心。這個時候正在國外旅遊的法國物理學家阿拉果立即從瑞士返回巴黎,向法國科學院報告了奧斯特這一偉大發現的詳細情況。阿拉果的報告,引起了法國科學界強烈的反響。做出異乎尋常的反應的是在科學上極其敏感的科學家安培等人。
安培出生於法國里昂的一個商人家庭,從小就表現出驚人的記憶力和非凡的數學才能,完全靠自學獲得全面的教育。1793年,他父親被雅各賓黨人處死,之後他妻子去世,這些打擊使他一度陷入悲傷和苦悶。但對數學和自然科學的熱愛使他又振作起來。在聽到阿拉果對奧斯特發現的介紹後,他迅速重復了奧斯特的實驗並加以發展。在1820年9月18日、9月25日和10月9日科學院召開的會議上報告了他的重要發現。在隨後的幾年裡,他深入系統地研究了電磁學現象,提出安培力公式和分子電流假說。麥克斯韋把安培譽為「電學中的牛頓」。
安培在9月18日提出了磁針轉動方向與電流方向的關系服從右手定則,即現在所稱的安培右手定則。既然電流可以像磁石那樣吸引或排斥磁針,那麼兩段電流是否也像兩塊磁石那樣相互作用呢?在9月25日的報告里,安培用實驗證明了兩根平行載流導線,當電流方向相同時,相互吸引;當電流方向相反時,相互排斥。安培認為,磁作用本質上可歸結為電流間的作用。在10月9日的報告里,安培報告了他對各種彎曲載流導線相互作用的實驗研究結果。
在法國科學院10月30日的會議上,法國科學家比奧和薩伐爾報告了載流長直導線對磁針作用力的實驗結果。他們發現,這一作用力正比於電流強度,反比於它們之間的距離,作用力的方向則垂直於磁針到直導線的連線。拉普拉斯假設電流的作用歸結為電流元獨立作用之和,比—薩定律才被表示為微分形式。
在隨後的3個月里,安培集中研究了電流元之間相互作用力。為測定這種作用力,他以精巧的實驗技巧和高超的數學能力設計了4個「示零實驗」。在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和綜合後,他於12月4日提出任意2個電流元之間作用力的公式,即安培力公式。
安培是一個分子論者。在菲涅耳的批評和啟示下,1821年1月,他提出了分子電流假說。他認為,物體內部每個分子中的以太和兩種電流質的分解,會產生環繞分子的圓電流,形成小磁體;當有外部磁力作用時,它們呈規則排列,使物體呈現磁性。
類比於靜力學和動力學的區別,安培首次把研究動電現象的理論稱為「電動力學」。
其實安培本應該建立「首先發現電磁感應」的不朽功勛的。1832年法拉第宣布他發現了電磁感應之後,安培聲稱,實際上他在1822年就已經發現了一個電流能夠感應出另一個電流。
那為什麼安培未能發現電磁感應?
正如安培所言,早在1822年,他與德萊里弗在日內瓦做的實驗便證明了感應能夠產生電流。他們用銅環和馬蹄形磁鐵做實驗。在實驗中,他們兩人都已清楚地觀察到由於感應引起的吸引和排斥,使銅環發生偏轉。
當時,法拉第及其他研究者們正熱切期望和努力探索著電磁感應效應,安培本應該對他的發現大加宣傳,但是安培卻沒有這樣做。那麼,安培為什麼沒有利用這一發現以獲得他顯然渴望得到的不朽聲譽呢?在這一點上,各家眾說紛紜。羅斯把原因歸結為德萊里弗的年輕和缺乏經驗,以至於在描述這個實驗時沒有強調感應電流;而安培則是由於疏忽,沒有將他的發現探究到底。布倫德爾則簡單地認為安培沒有考慮1822年的實驗結果,因為他堅持的是分子電流的學說。霍夫曼則解釋為:安培發現感應現象,被他同時作出的關於同一導線上的電流元之間相互排斥的「發現」所掩蓋,使得安培忽視了感應現象。
其實,布倫德爾的陳述基本上是正確的,但令人難以理解,因為他沒有指出隱藏在安培行動背後的原因。
1821年9月,法拉第發現通電導線能繞磁鐵旋轉。不久,他又創制了著名的電磁旋轉器,並發表了批評安培理論的論文。對於新的發現和法拉第的批評,安培不能無動於衷,因為兩者似乎都觸動了他的新學說的基礎。此時,分子電流說對安培已變得極為重要,因此他決不能放棄它。這就導致了他對自己的電磁感應的發現極度輕視。實際上,當德萊里弗宣讀安培對該實驗的敘述時,安培就在日內瓦,當時他是完全能夠作出修正,然而他沒有這樣做。而對德萊里弗發表在《化學年鑒》上的文章他曾作過一些更改,但卻沒有修改對感應的敘述。這些事實為我們考察安培當時如何理解和對待感應實驗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在當時,安培為了保護他的分子電流理論,很想把同軸電流說否定掉。所以他把實驗中由感應所產生的同軸電流也試圖解釋為分子電流。
安培未能發現電磁感應的原因是安培把他的分子電流理論看得太重要了,而電磁感應只是他最後才希望發現的事情。如果他承認他已經在實驗中產生的同軸電流,那就會把他珍貴的理論置於無立足之地。因此,他做了他不得不做的事。他把他原來用以在同軸電流和分子電流之間作出選擇的(1821年完成的)實驗變成了一項毫無意義的練習。他1822年的實驗結論表明:無論他觀察到什麼,他都會堅持把它解釋成分子電流,或者至少是分子大小的電流存在的證據。他完完全全成了自己理論的囚徒。
試想,如果安培把他的理論暫時放一下,而將他1822年在日內瓦做的實驗全部准確地公布出來,那麼,法拉第肯定會重復這個實驗,而且憑著他的實驗天資,會馬上從中探索出用電流產生感應電流的必要條件,原電流和感應電流的方向,以及其他所有的與他在1831年獨立作出的電磁感應發現中得出的結果相似的結論。這樣,電磁感應有可能會提早幾年得到發現,而安培也就會得到「最早發現者」的榮譽,用不著在1832年懇求分享這一榮譽了。這里人們也許可以吸取重要的教訓。
鈍化
鈍化,是使金屬表面轉化為不易被氧化的狀態,而延緩金屬的腐蝕速度的方法。另外,一種活性金屬或合金,其中化學活性大大降低,而成為貴金屬狀態的現象,也叫鈍化。金屬的鈍化也可能是自發的過程(如在金屬的表面生成一層難溶解的化合物,即氧化物膜)。在工業上是用鈍化劑(主要是氧化劑)對金屬進行鈍化處理,形成一層保護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