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日本鐵壺的歷史演變:揭秘日本鐵壺的發展歷史
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通茶) 而解之。茶最早起源於華夏,興盛於唐宋時期,日本則通過僧侶來華取經學法時對茶文化進行汲取。鐮倉幕府時期( 公元1185 年~1333 年)的高僧榮西禪師曾來華虔誠學法並習得宋時茶道,之後回到日本便寫下《吃茶養生記》,此書被奉為日本茶學經典,榮西禪師則被尊為日本的茶祖。
鐵壺隨幾百年日本茶道演變而成。一般說的日本鐵壺,在日本稱為鐵瓶或急須。在江戶時代天明期(1780 年代)的古文書中記載有鐵瓶,鐵壺在庶民間開始普及便是在這個時期,而到了幕府時期民間鐵壺的使用更加普遍。 鐵壺起初在日本茶道中被稱為鐵釜。鐵釜是沒有提梁和壺嘴的,煮沸的水要用竹勺舀出來。因為使用時極不方便,後來就有人在鐵釜的一面造出一個向外倒水的壺嘴,俗稱為流,又在釜的上面按了一個能將釜提起來的提梁,這樣的鐵容器就是鐵瓶,也就是現在的鐵壺。日本鐵壺分為南部壺與京都壺兩派:南部不是地理意義上的南部,而是指日本歷史上被姓南部的藩主統營的地域,其壺身與壺蓋一體鑄造,且古樸不加修飾,是尋常百姓家中的日用品。而京都壺,工藝精緻,常鐫刻漢詩詞及文人繪畫作為裝飾,供殷實家庭購買,其壺身和壺蓋並非通體鑄造,壺蓋是銅制的,屬於收藏品范疇,以龜文堂、龍文堂、金壽堂、光玉堂四大堂號為代表。其中,龍文堂是日本鐵壺史上第一家採用脫蠟法精鑄鐵壺的,名望影響日本及歐洲長達百餘年。蠟鑄法又稱脫蠟鑄造法,即先用蠟型雕刻成需要製作的形狀,經過附砂、烤模後,將蠟融出,從而形成砂模,澆鑄後將砂模打碎,取出成品。在龍文堂鼎盛時期,一年所造鐵壺也不超過一百五十把,所以後世流傳下來的當世鐵壺極為稀有。龍文堂的創始人四方龍文製成的算玉型鐵壺,上面鑄有靈芝圖案,色澤古樸,整體形態典雅敦厚,表面肌理斑駁淋漓,給人以渾朴之感。而波多野正平作為龍文堂家族二代釜師四方安平的其中一個得意門徒,在學藝大成後自立門戶為龜文堂,且不斷創新進取,除了堂內名釜師自成一格的壺風外,還有鑄造了波千鳥系列的以山水、鳥、蟲、獸、舟、橋、花、草、木為題材的鐵壺,且其壺的提梁一律採用龜文堂發明的S形可拆卸式提梁。四方安平的另一位門生秦藏六在掌握了師傅的蠟鑄法後對中國青銅器的文化研究極為熱衷,在他後來所制的鐵壺中總能隱約看到中國青銅器的影子,而且他還將西周時期青銅器上的圖騰紋樣鑄在自己的壺身和器件上,形成了其獨有的風格。藏六釜師雖然沒有創建自己的鐵壺堂號, 但他造的壺體上一般都有藏六居造藏六二世三世四世藏六造等章款,其壺身落款藏六一直代代相傳,也可等同於藏六堂。在日本幾乎家家戶戶都會使用鐵壺,鐵壺具高雅氣質和濃厚文化傳統,在當世多為茶道欣賞的雅玩之器,但其實用性也不可小覷。鐵壺具有極強的導熱性能。用鐵壺煮水水開後,由於壺本身的溫度還能繼續將水溫提高幾攝氏度,這一點溫度就可以使陳茶、老茶的香氣、湯色完全激發出來。而且被鐵壺燒開後的熱水具有一定的二價鐵離子,能夠軟化水質,使茶水入口更加順滑、清甜、厚實且飽滿。波多野正平初代所制的鐵壺所用的鐵都較為特殊,其表面都附有一層紅斑,這種紅斑鐵壺跟其他鐵壺相比,所軟化的水更為可口柔順,波多野正平初代小豆壺就是這種鐵質,盈盈一握的小壺只夠燒一壺水,這壺水的量只能泡一壺茶,但卻也保證了每一壺茶葉都能泡到最好的水。日本鐵壺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諸多壺上都鑄有漢字詩詞或漢字名言,有著中國書法繪畫和茶文化的影子,很多老壺的壺身上都鑄有漢字詩詞或漢字名言。如另一把波多野正平初代的蟹蘭花樣的鐵壺上另一面就是賴山陽的作品。而壺身或壺蓋上的堂號和釜師標志也都用漢字來落款,龜文堂初期多用直式或橫式的龜文堂龜文堂造等印記印在壺把下方與壺嘴對應處,底章則用正平之印龜文之印的四方章。日本鐵壺不僅極具文人氣質,而且裝飾華麗細節細膩。一般採用生鐵鑄造的日本鐵壺,部分鐵壺選用銅製作壺蓋是因為鐵的壺蓋一經蒸汽熏較易生銹,早期壺蓋材質中有一種由七種金屬熔鑄車制的壺蓋, 通稱七寶銅蓋,這種銅蓋看上去有紫銅、黃銅等好幾種有色金屬的顏色,有的還有浮雕式的自然凹凸肌理。日本鐵壺中的好壺一定是原壺配原蓋, 特別是名釜師的壺蓋, 都是與壺身渾然一體。所以,就連在壺蓋上的摘鈕都別具匠心,每個堂每個名釜師都具有其不同的風格。壺蓋的鈕座也同樣是別出心裁,花樣百出。日本鐵壺都是手工完成且每個都花費了釜師大量的心血,因為外形的唯一性,所以沒有一個鐵壺是一樣的,據說當年波多野正平做一把壺從定製到交工需要一兩年的時間,光定製就要當時一套房子的價格。但時至今日 ,那些極具盛名的製作大師幾乎都已不在人世了 ,日本鐵壺的製作高峰也已隨著二戰而中斷(因戰爭對鋼鐵的需要,日本幾乎將整體鐵壺作坊全部關閉)。目前,除了日本南部鐵壺仍有創作和生產,一直備受關注的京都壺在昭和年間已銷聲匿跡。現代的日本鐵壺,大多為工業產品或是旅遊紀念品,其精美程度和藝術成就也遠遠無法與當年相比。但據統計,日本老鐵壺生產總量在三十萬只左右,經歲月洗禮,如今保存下來的不到當初的一半了。曾經的日本鐵壺,如今已可被視為百年難得的珍貴古董。B. "陶范法"和"失蠟法"鑄造出來的銅器有何工藝特點
用陶范法鑄造青銅器,因工藝的原因,一定會有以下幾種痕跡:器壁薄厚不勻,器腹、底、足等部位有鑄痕,范與范合攏處的花紋部位有錯位現象,耳、足、鑒內殘存有紅或灰色的范土,很結實,用指甲摳不掉;腹、底部位會有排列較有規律的墊片。
以失蠟法鑄造的器物可以玲瓏剔透,有鏤空的效果。
(2)脫蠟鑄造表面怎麼樣擴展閱讀
1、陶范法的模和范只能用一次,青銅器會留下一些工藝痕跡,這是陶范法的特點。
范線:由於「外范」是分成多塊的,在「合范」時各范塊之間都會有一道小縫,澆鑄時這道小縫會在銅器表面上留有鑄痕,一般器物鑄造後要經過打磨,但在花紋多的地方不易打磨,器底一般不打磨,易看到范線。
墊片:在「合范」時為了調整內、外范的位置,要在內、外范之間墊上銅墊片。鑄造後這些銅墊片會留在青銅器的器壁上。由於墊片擺放時要避開有紋飾和銘文的部位,故墊片多見於青銅器的底部和下腹部。
氣泡:澆注時,會出現氣眼(即銅液未流到之處)。由於古代青銅熔液是採用木炭脫氧,並因當時工藝水平所限,鑄品中會出現大量氣泡和熔渣雜物。現代鑄造是採用磷銅脫氧,加上用熔模、翻砂,故鑄品密度好,可仿范線,但仿不好墊片。
鑄疣:澆注孔和通氣孔殘存的銅液,冷卻後就形成了鑄疣。
另外,有些封閉的部分,如足、耳的內范上常有角椎狀的突起,這突起的高度正好是所澆鑄的足、耳的厚度,所以澆鑄後,泥芯會封閉在鑄件的內部。
2、脫蠟法在中國的歷史要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最早採用脫蠟法鑄造的青銅器是楚共王熊審盂,此外,淅川下寺楚墓出土的春秋中期雲紋銅禁和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曾侯乙墓青銅盤尊也是失蠟法製作的典型器物。
經漢唐到明清,失蠟法被一代代匠人傳承和發揚,歷久不衰,直到如今,仍是常用的青銅鑄造技法。
C. 脫蠟鑄造 琉璃
熔模精密鑄造就是用易熔材料(例如蠟料和模料)製成可熔性鑄模,在其上塗覆若干層特製的耐火塗料,經過乾燥和化學硬化行程一個整體模組,再用蒸汽或熱水從模組中熔失熔模而獲得中空的型殼,然後將型殼放入焙燒爐中高溫焙燒,最後在其中澆注熔融的金屬等物質得到鑄件的方法。
通常所用的易熔模料是用蠟基製作,故也稱為「脫蠟鑄造」。用此方法獲得的鑄件與砂型鑄造相比,具有較高的尺寸精度和較小的表面粗糙度值,可實現少切削或無切削。
20年前,當楊惠珊看到法國的DAUM琉璃之後,誓將這種工藝帶回台灣,所以成立了琉璃工房。在台灣研發琉璃的製作技法時,中國還沒有琉璃工藝品,也沒有「琉璃」這樣的稱謂,出現在我們生活中的大多是平板裝飾玻璃、玻璃杯、K9水晶工藝品等。法國百年的琉璃品牌「Daum」是世界一線玻璃品牌中唯一以脫蠟鑄造工藝為主,而且工藝技術秘不外傳;琉璃工房的幾位創始人為了研發這門技術,費勁心血,甚至四處借貸投入了很多資金,花費近10年時間才將這門技術成熟和完善,然後有了材質的文化、傳說、美學系統等。
現在,琉璃工藝技術不再是秘密,以模仿起家做脫蠟鑄造的工廠遍地開花,甚至在地攤上可以買到廉價的壓制琉璃工藝品。不幸的是很多賣家,嘴裡流利地談論著琉璃的古文化,賣的作品卻絲毫讓人感受不到對文化的虔誠和對美的追求。
D. 什麼是脫蠟鑄造法
脫蠟鑄造是玻璃加工成形方法之一,其主要過程是將玻璃加熱到高溫使其具有流動性,流入預先制好的模殼內成形。由於模殼是經由加熱後脫除蠟模而製得,故稱脫蠟鑄造。
一、介紹
由於含氧化鉛的玻璃(俗稱人造水晶)具有鑽石般的高折光率及在高溫下的高流動性,因此,鑄造玻璃常選用人造水晶為材質。在目前的中國市場上,一般將上述脫蠟鑄造鉛水晶玻璃製品稱作琉璃。採用脫蠟鑄造法可製作出造型復雜精美的工藝品。[1]二、脫蠟精密鑄造法 脫蠟鑄造工藝是由古代鑄造工藝發展而來的。距今5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我國古代工匠就在青銅器的製造中廣泛採用了失蠟鑄造工藝。當時的工匠根據蜂蠟的可塑性和熱揮發性的特點,首先將蜂蠟雕刻成需要形狀的蠟模,再在蠟模外包裹黏土並預留一個小洞,晾乾後焙燒,使蠟模氣化揮發,同時黏土則成為陶瓷殼體,殼體內壁留下了蠟模的陰模。這時再將熔化的金屬沿小孔注入殼體,冷卻後打破殼體,即獲得所需的金屬鑄坯。現代失蠟鑄造技術的基本原理並無二致,只不過更加復雜精密。這主要體現在對蠟模的型位精確的要求更加嚴格。現代工藝中蠟模的獲得不只是對蠟的直接雕刻,還可以通過對金屬原模(版)的硅膠模壓得到陰模,再由硅膠陰模注蠟後得到蠟模。澆鑄材料也不再是黏土,而代以鑄造石膏。這樣的產品比古代的鑄件精細得多。流程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