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传热实验装置,换热器水平放置有什么优点
可以依靠重力多次进行换热,要是竖直放置则只能依靠重力进行一次
B. 列管换热器中汽水换热时传热系数K是取值还是计算 如果取值怎么取 如果计算怎么计算
K值是需要计算得到的,其计算公式如下:
K=1/(1/h1+δ/λ+1/h2) W/(㎡·°C)
其中,h1,h2——围护结构两表面热交换系数,W/(㎡·°C);
δ——管壁厚度,m;
λ——管壁导热系数,W/(m·°C)。
墙体的传热系数K是表征墙体(含所有构造层次)在稳定传热条件下,当其两侧空气温差为1K(1℃)时,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平方米墙体面积传递的热量,单位为W/(M2.K)。即传热系数K是包含了墙体的所有构造层次和两侧空气边界层在内的。它表征了墙体保温系统的热工性能,有研究表明外墙传热系数的减少将明显的降低建筑能耗。
(2)列管换热器传热实验装置图扩展阅读
设计注意
冷热流体流动通道的选择
在列管式换热器内,冷热流体流动通道可根据以下原则进行选择:
(1)不洁净和易结垢的的液体宜走管程,因管内清洗方便;
(2)腐蚀性流体宜走管程,以免管束和壳体同时受腐蚀;
(3)压强高的宜走管程,以免壳体承受压力;
(4)饱和蒸汽宜走壳程,因饱和蒸汽比较清洁,对流传热系数与流速无关而且冷凝液容易排出;
(5)被冷却的流体宜走壳程,便于散热;
(6)若两流体温差较大,对于刚性结构的换热器,宜将对流传热系数大的流体通过壳程,可减少热应力;
(7)流量小而粘度大的流体宜走壳程;
流体进出口温度的确定
如果换热器以冷却为目的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已由工艺条件确定,而冷却介质的出口温度则需要选择。若选择较高的出口温度,可选小换热器,但冷却介质的流量要加大;反之要选择低的出口温度,冷却介质流量减少了,但要选大的换热器,因此冷却介质的出口温度要权衡二者的投资大小来确定。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传热系数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列管式换热器
C. 浮头式换热器和列管式换热器,U型换热器,管板式换热器有什么区别有各自的图吗 急!!求助!!谢谢!!
一、原理不同
1、浮头式换热器:一端不与壳体相连,该端称浮头。管子受热时,管束连同浮头可以沿轴向自由伸缩,完全消除了温差应力。
2、列管式换热器:在进行换热时,一种流体由封头的连结管处进入,在管流动,从封头另一端的出口管流出,这称之管程;另一种流体由壳体的接管进入,从壳体上的另一接管处流出。
3、U型换热器:U 形管式换热器仅有一个管板,管子两端均固定于同一管板上。
4、管板式换热器:管束两端管板采用焊接方法与壳体固定连接。
二、优点不同
1、浮头式换热器:管束可以抽出,以方便清洗管、壳程;介质间温差不受限制;可在高温、高压下工作,一般温度小于等于450度,压力小于等于6.4兆帕;可用于结垢比较严重的场合;可用于管程易腐蚀场合。
2、列管式换热器:高效节能;改层流为湍流,提高了换热效率,降低了热阻。
3、U型换热器:因其换热管成U形而得名。
4、管板式换热器:优点是结构简单,在保证相等传热面的条件下所需的壳体内径最小。
三、缺点不同
1、浮头式换热器:小浮头易发生内漏;金属材料耗量大,成本高20%;结构复杂。
2、列管式换热器:管子内壁清洗困难,管子更换困难,管板上排列的管子少。
3、U型换热器:管内清洗不便,仅宜用于管壳壁温相差较大。
4、管板式换热器:缺点是壳程与管程介质之间温差大时会产生较大的热应力,造成管子与管板结合处拉脱破裂而发生泄漏或管子失稳等,同时检修、壳程清洗也不方便^在一般场合应用广泛,怛也受到温差的限制。
D. 求列管式换热器结构图纸上的技术要求内容
你问题也提的太笼统了,告诉你几个,管程压强,
壳程压强.换热面积,使用温度等
E. 一列管式换热器,传热面积为12m2。拟用流量为3200kg/h的水逆流冷却流量为7500kg/h、初温为95℃的油
用t1=19℃算源:
Q=qm1×Cp1(T1-T2)
t2=t1+Q/(qm2×Cp2)
△tm=[(T1-t2)-(T2-t1)]/ln[(T1-t2)/(T2-t1)]
A计算=Q/(△tmK)<A实际
∴适用
F. 气-气列管换热实验中强化换热器传热的措施有哪些
1.采用传热系数高的材料
2.采用特型管
3.采用小径管,增加相同体积内容纳管数
4.提高换热器内气体流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