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生化处理篇:活性污泥法——CAST工艺
CAST工艺,全称循环式活性污泥技术,是基于序批式活性污泥工艺的改进。其核心包括生物选择器与污泥回流装置的增设以及时序调整,旨在提高处理效率与可靠性。该技术在反应器内完成污水处理,通过间歇式运行,结合曝气与非曝气阶段,实现生物反应与泥水分离。其特点是循环性、间歇性与高效的生物处理能力,平均出水水质能够达到BOD小于10mg/L、SS小于10mg/L、总氮小于5mg/L以及总磷小于1mg/L,还具备除磷脱氮功能。
CAST工艺的核心在于其循环运行的特性,通过设置不同的反应区,如生物选择器、缺氧区与好氧区,以提高脱氮除磷效果。在工艺中,DO浓度梯度的自然形成促进了高效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在活性污泥絮体表面,DO值较高,好氧菌与硝化菌占主导;而在絮体内部,缺氧环境促进反硝化菌的活动,实现生物脱氮。尤其在低温条件下,确保曝气过程中的混合液DO值达到2mg/L以上,以补偿低温对微生物活性的不利影响。
CAST工艺的核心组件为间歇式反应器,其结构包括生物选择区A、兼氧区B与主反应区C,通过交替的曝气与非曝气过程完成生化反应与泥水分离。一个完整的周期包括进水、曝气、沉淀、水闲置等工序。在运行过程中,A、B两区通过吸附作用去除部分污染物,使C区进水相对稳定,活性污泥回流至A区进行生物选择。为了确保系统连续运行,工程应用中至少应设两座CAST池。
CAST工艺由美国Goronszy教授开发,其原理在于在间歇式反应器中交替运行曝气与非曝气过程,集中实现生物反应与泥水分离。与SBR工艺相比,CAST工艺投资成本较低,运行稳定,对有机物去除效果好,适用于城市污水处理。作为SBR工艺的改进型技术,CAST工艺通过独特的设计与运行模式,有效提升了污水处理效率与质量,成为适用于多种污水处理场景的解决方案。
『贰』 好氧除COD,2000mg/l降到500mg/l,怎么设计工艺,在厌氧UASB之后
算一下需氧量,还得看一下NP的比例。
一般BOD按1.47倍数即可,要充分考虑氧的实际转化效率。氨氮的需氧量大,可能要4.57kg/kg。
容积负荷,你可以做两段到三段接触氧化,第一段做到1-3kg,最后一段做到0.5-1k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