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用DIS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点击实验菜单中“力的相互作用”.把两个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
A、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如果不同时变化,则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就不会总是相等,故A正确;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不同的物体上,故B错误; C、D、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故C正确,D正确; 故选ACD. |
Ⅱ (Ⅰ)如图为“用DIS(位移传感器、数据采集器、计算机)研究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的实验装置. (1)在该
I、(1)因为要探索“加速度和力的关系”所以应保持小车的总质量不变,钩码所受的重力作为小车所受外力; 故答案为:小车的总质量,小车所受外力. (2)①由于OA段a-F关系为一倾斜的直线,所以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 ②由实验原理:mg=Ma,得: a=
而实际上是: a′=
故答案为:①在质量不变的条件下,加速度与外力成正比,②C, II、Ⅱ、(1)①红表笔和电表的“正”插孔相连,黑表笔和电表的“负”插孔相连. ②对欧姆表进行欧姆调零,具体操作是:将红黑表笔对接,调节欧姆调零电阻,使指针指在最右端零刻度线处; ③由图2(a)所示多用电表可知,欧姆表示数是4×1Ω=4Ω. 故答案为:①正,②将红、黑表笔短接,调整调零旋钮调零;③4. (2)为减小误差,实验多次测量,根据题目要求可知,实验时应采用电流表的外接法,滑动变阻器应使用分压接法,由图2所是电路图可知,符合要求的实验电路是D. 故选D. (3)①使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档位,接通电源,逐个测量各元件、导线上的电压,若电压等于电源电压,说明该元件或导线断路故障. ②使用多用电表的电阻档位,断开电路或拆下元件、导线,逐个测量各元件、导线上的电阻,若电阻为无穷大,说明该元件或导线断路故障. 故答案为:①使用多用电表的电压档位,接通电源,逐个测量各元件、导线上的电压,若电压等于电源电压,说明该元件或导线断路故障; ②使用多用电表的电阻档位,断开电路或拆下元件、导线,逐个测量各元件、导线上的电阻,若电阻为无穷大,说明该元件或导线断路故障. |
Ⅲ 如图(a)为“用DIS研究加速度和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装置.某同学用此装置验证在质量不变的情况下,加
(1)图线AB段基本是一条直线,而BC段明显偏离直线,造成此误差的主要原因是钩码总质量过大,大于小车的总质量,故D正确;
(2)将车内的沙子转移到桶中,就保证了M+m不变,即系统的总质量不变,研究对象是整个系统,a=
F |
M+m |
mg |
M+m |
1 |
M+m |
1 |
M+m |
Ⅳ 在“用DIS探究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中,装置如图(a)所示.(1)本实验是通过______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
(1)通过改变钩码的个数可以改变对小车的拉力;通过位移传感器测得小车的v-t图象,v-t图象的斜率等于小车的加速度.
(2)由图(b)所示a-
1 |
M |
Ⅳ “DIS实验”的原理是什么
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实验是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的简称,DIS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技术已被引入到上海市二期课程改革的试点教材中。
(1)DIS实验中所用到的设备绝大多数是以二十世纪前沿科技作为技术理论支撑,二十世纪下半叶得到实际应用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装备。其中包括:
微型计算机、传感器、数据采集器和软件。
其中数据采集器与计算机以串行方式通信,采用四路并行输入,可同时接插四种传感器。
传感器中包括电流、微电流、电压、温度、声波、位移、力、磁、光电门等多种设备。
这套设备的特点是能快速、准确、动态地采集实验信息,并实现数字化显示,由计算机辅助进行分析处理。
(2)实验误差可以分为两类: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传统实验中的绝大部分需要人工读取记录实验数据,因而偶然误差在整个实验误差中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而DIS实验可以自动采集实验数据,因而基本消除了偶然误差。
“DIS实验”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的实验,与传统物理实验比较在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的侧重点上已经有了明显的差异:
第一,对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对事物和现象的仔细察看、了解,它是思维的知觉,智力活动的门户和源泉。传统物理实验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要求很高,它要求学生(1)观察仪器的刻度;(2)观察仪器的构造;(3)观察仪器的铭片,了解仪器的名称、规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条件等;(4)观察实验装置的安装;(5)观察实验操作过程;(6)观察实验现象等等。实验过程较长,需要多次观察,重复测量,有利于培养学生有耐心、不厌倦的良好心理品质和观察习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DIS实验对观察能力的培养在所需要观察的项目上少了许多。比如:在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物体的s—t图和v—t图的实验中,用传统仪器做,需要通过观察了解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测量方法,打点计时器的构造、使用方法等。而DIS实验则不需要观察上述仪器的刻度、构造、使用方法,用运动传感器连接数据采集器,通过计算机就可以直接得到图象。实验操作的过程也相对缩短,但在观察现象的同时要求学生观察s—t和v—t图象,找出规律。即将积极的思维活动寓于现象观察之中。两者相比,传统实验侧重于培养细致、认真、耐心等观察习惯;DIS实验则侧重于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探究能力。
第二,对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能力的培养
“学生应初步具备的实验能力,主要是学会正确使用仪器进行观察、测量和读数,……”这是现行教材教学大纲的要求。传统物理实验当然要十分重视这方面能力的要求。首先要分清仪器的量程,待测量不能超过量程;其次仪器的精确度必须符合实验要求;另外还要了解仪器使用的基本要求。对DIS实验而言,这方面的能力要求显然就降低了许多。它只要求学生基本了解各种探头、传感器的使用方法,会选择合适的探头、传感器进行数据的采集就可以了。至于读数、精确度等都由仪器本身来完成。比如在“气体压强和体积的关系”这个实验中,传统做法要用天平称量活塞和框架的总质量,还要用刻度尺测注射器全刻度的长度以求活塞的截面积,因此必须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和刻度尺的读数方法等。而DIS实验则不须上述测量,只要利用压强传感器,通过数据采集器直接显示压强的数值并做出图象(见附图)。因此,在正确选择和使用仪器能力的培养方面,DIS实验已不再作为侧重点。
Ⅵ 用计算机辅助实验系统(DIS)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如图是把两个测力探头的挂钩钩在一起,向相反方
A、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同时作用的,故A正确 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故B错误 C、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确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不能进行力的合成,故D错误 故选AC. |
Ⅶ 在“用DIS研究加速度与力的关系”的学生实验中,实验装置图如下所示. (1)本实验采用了______传感器(
(1)本实验采用了位移传感器,代替了打点计时器,用DIS可以测小车的加速度. (2)①a图线中当F≠0时物体的加速度a=0,即只有当F增大到一定值时物体才开始具有加速度,故在物体保持静止的时候其所受的静摩擦力等于绳子的拉力,所以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没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够.故选B. 从b图可知在拉力F=0时物体的加速度不为0,即合外力不为0,B图纵轴的截距大于0,说明在无拉力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大于0,即在平衡摩擦力时,长木板倾角过大(平衡摩擦力过度).故选C. 故选BC. 故答案为:(1)位移(2)BC. |
Ⅷ 用dis研究小车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实验中,位移传感器是发射器还是接收器
(1)发射器(2分)(2)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重物的质量(3)② ① 解析 分 析: (1)发射器是移动的,接收器是固定的,,所以B属于发射器 (2)操作中为了使绳子上的拉力等于小车所受外力大小,应该使小车与滑轮之间的细线与轨道平行;在该实验中实际是:mg=(M+m)a,要满足mg=Ma,应该使重物的总质量远小于小车的质量. (3)乙同学测得的力是绳子的拉力,故图像是一条直线,为①;而甲同学实验中只有当小车的质量远大于重物的质量时才满足,所以为② 考点: 考查了用DIS研究小车加速度与所受合外力的关系”实验 点评: 本题的难点在于图像的判断,实验装置虽然有所变动,但是实验原理、实验方法、操作细节等是一样的,故任何实验明确实验原理是解答实验的关键.
Ⅸ 用DIS实验系统做“验证牛顿第三定律”的实验,点击实验条目中“力的相互作用”.如图(a),把两个力探头
A、B、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体上,效果不能抵消,合成无意义,故不能合成,故A错误,B错误;
C、D、观察分析两个力传感器的相互作用力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可以看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大小相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一定同时变化;故C正确,D正确;
故选CD.
Ⅹ 用DIS实验研究在作用力一定的情况下,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时,我们用了如图所示的装置.(a)图中P是挂在
实验中将复将打点计时器改为位移传感器制,其它装置不变,故1是 小车,2是 位移传感器
实验中砝码重力提供合力,为固定物理量不能变化,不需要测量,而小车质量为自变量,需要用天平测量.
表格中数据明显为乘积相等,故为反比关系.
故答案为:(a)小车 位移传感器 天平(b)A (c)在作用力一定的情况下,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