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某学生为了验证苯酚、醋酸、碳酸的酸性强弱,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B中的实验现
(1)仪抄器B内发生的反应是袭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生成的苯酚在低温下溶解度不大,所以看到的现象出现溶液变浑浊,故答案为:溶液由澄清变浑浊;
(2)二氧化碳通入到苯酚钠溶液发生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方程式为: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故答案为: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3)因为醋酸易挥发且酸性强于苯酚,所以挥发的醋酸对碳酸与苯酚酸性强弱造成干扰,A、B之间应该加一个洗气瓶,加入饱和NaHCO3溶液,吸收挥发的醋酸,故答案为:在A、B之间连接一个洗气瓶,加入饱和NaHCO3溶液,吸收挥发的醋酸.
B. 某学生为了验证苯酚、醋酸、碳酸的酸性强弱,设计了如图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1)仪器B中的实验现
(1)溶液由澄清变浑浊
(2)c
6
h
5
ona+h
2
o+co
2
→
c
6
h
5
oh
+nahco
3
(3)在a、b之间连接一个洗气瓶,加入饱和nahco
3
溶液,吸收挥发的醋酸
试题分析:(1)醋酸与石灰石反应生成co
2
,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的。因此co
2
通入到苯酚钠溶液中会生成苯酚,所以仪器b中的实验现象是溶液由澄清变浑浊。
(2)由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的,而苯酚的酸性又强于碳酸氢纳的,所以co
2
与苯酚钠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氢纳,则仪器b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
6
h
5
ona+h
2
o+co
2
→
c
6
h
5
oh+nahco
3
。
(3)因为醋酸易挥发,所以生成的co
2
气体中含有醋酸,醋酸也能和苯酚钠反应生成苯酚,因此实验设计不严密。要改正只需要在a、b之间连接洗气装置,洗气液为饱和nahco
3
溶液,吸收挥发的醋酸即可。
C. 实验证明醋酸与碳酸酸性强弱 实验步骤
步骤:向盛有少量Na2CO3粉末的试管里加入少量乙酸溶液。
现象:可以看到试管里有气泡产生,这是CO2
结论:说明乙酸的酸性强于碳酸。根据酸性较强的酸制取酸性较弱的酸的道理。
D. 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完成比较乙酸、碳酸和苯酚的羟基中氢原子的活泼性实验.(1)利用如图所示仪器组装
(1)比较乙酸、碳酸和苯酚的羟基中氢原子的活泼性,实验目的是证明酸性:乙酸>碳酸>苯酚,根据强酸制取弱酸的原则,须设计酸性:乙酸>碳酸>苯酚,即乙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A连接D;将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中,二氧化碳、水和苯酚钠反应生成苯酚和碳酸氢钠,所以C连接F,
故答案为:D(或E);E(或D);F;
(2)在试管F之前增加了一个盛有饱和NaHCO3溶液的洗气装置,目的是将二氧化碳中的乙酸洗去,防止乙酸与苯酚钠反应,
故答案为:饱和NaHCO3.
(3)反应(Ⅰ)为醋酸与碳酸钠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
反应(Ⅱ)是二氧化碳与苯酚钠溶液的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
(Ⅲ)中苯酚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碳酸氢钠、苯酚,由于苯酚的溶解性较小而析出,
故答案为:2CH3COOH+Na2CO3=2CH3COONa+CO2↑+H2O;C6H5ONa+CO2+H2O=C6H5OH+NaHCO3;产生白色沉淀.
E. 化学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以下实验:(1)验证醋酸、碳酸和苯酚溶液的酸性强弱的探究实验.利用如图1所示的
(1)利用醋酸能够与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证明乙酸的酸性大于碳酸的酸性,然后把生成的二氧化碳通入苯酚钠溶液中,苯酚钠溶液变浑浊,证明碳酸的酸性强于苯酚的酸性,实验装置图为:;C6H5O-+CO2+H2O→OH+HCO3-;CO32-+2CH3COOH=2CH3COO-+CO2↑+H2O;
(2)①图示装置可通过调节A管的高度,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将A管提高,右管中水面上升,与电石接触发生反应;将A管降低,右管中水面下降,水与电石脱离接触,反应停止;实验室通过电石与水的反应制取乙炔:CaC2+2H2OCa(OH)2+C2H2↑,
故答案为:调节水面高度以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CaC2+2H2OCa(OH)2+C2H2↑;
②乙炔含有不饱和键,能够与高锰酸钾溶液发生了氧化还原反应,使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故答案为: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氧化;
③乙炔含有碳碳双键,能使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发生了加成反应,
故答案为: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加成;
④乙炔等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必须检验其纯度,以免发生爆炸;因乙炔中含碳的质量分数较大,在燃烧时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
故答案为:检验乙炔的纯度;火焰明亮并伴有浓烈的黑烟.
F. 某学生为了验证苯酚、醋酸、碳酸的酸性强弱,设计了如图所示实验装置: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B中的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