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化学题目中问及“实验装置中的不足,并要求进行改进”时。答题思路是什么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要看是什么实验,如果有关气体的可以看其是否采取防倒吸装置,若是有版害气体则需要尾气处理权装置,看看有没有。
有的实验是缺少温度计或者玻璃棒之类的,只要多做做不同类型的实验题多看看就会自然的明白题意的。
希望能帮到你,
Ⅱ 如图所示是通过重物自由下落的实验来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关于本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从实验
A、打点计时器向右使用交流电,所以该实验可用4-6伏的交流电源,故A错误;
B、根据h=
1 |
2 |
1 |
2 |
1 |
2 |
Ⅲ 如图是某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个小车放在斜面的同一高度,然后用不同的
(1)木块运动的距离长短不仅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有关,还与物体的初始速度有关,因此在研究摩擦力对其运动距离的影响时,要控制木块的速度相同,即要用到控制变量法.由于用不同的力推木块,导致了木块的初始速度不同.故这种操作是错误的.
(2)根据实验现象可知,表面越光滑,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小车滑行的距离越远;
(3)小车从斜面的同一高度释放,从而使它们刚运动到水平面上时具有相同的速度.
(4)根据牛顿第一定律,如果平面光滑,小车将不受阻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
故答案为:(1)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块;(2)阻;远;(3)初速度;(4)匀速直线运动.
Ⅳ 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实验,酒精脱色后为什么要洗净
水城中学七年级同学为探究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条件,选择了一种盆栽斑叶植物作为实验材料,该植物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无叶绿体)界限清晰,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实验步骤:
步骤一:10:00时安装好实验装置,并将装置放在阳台上;
步骤二:15:00时将叶片A、B同时摘下,酒精脱色处理,然后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A、B两叶片的绿色部分都变蓝,非绿色部分无变化.
请分析回答问题:
(1)从实验装置看,该装置可探究的两个变量是______.请你说出探究其中任意一个变量的一组实验是______(回答提示:××和××是探究变量××的一组实验).
(2)实验现象说明A、B两叶片的绿色部分都含有淀粉.请你说出B叶片绿色部分淀粉的来源是______.
(3)实验现象表明实验失败,你认为如何改进实验操作步骤才能使实验达到预期效果______.
魔方格
题型:解答题难度:中档来源:聊城
答案(找作业答案--->>上魔方格)
(1)本题的选材是斑叶植物,这告诉我们材料的本身存在对照组,就是有叶绿体部分和无叶绿体部分,惟一变量就是叶绿体,该对照组是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叶绿体;从实验装置可以看出A叶片与B叶片所处的环境不同,A叶片在空气中有二氧化碳,而B叶片在塑料袋内,由于有固体氢氧化钠的存在,吸收袋内的二氧化碳,故B叶片处的环境中无二氧化碳,惟一变量是二氧化碳,由二氧化碳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故对照实验是探究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因此对照组应该是A叶片的与B叶片的绿色部分.
(2)由于B叶片所处的环境中没有二氧化碳,因为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按理B叶片的绿色部分应该没有淀粉产生,而实验中B叶片有淀粉产生,说明实验步骤中可能存在问题.通过分析实验步骤,实验时是将装置直接放在阳光下进行实验的,由于B叶片在装入塑料袋前已经进行光合作用,制造了有机物淀粉,所以原来制造的淀粉仍然能使碘液变蓝,使实验结果不明显出现错误.
(3)要排除B叶片内原有淀粉的干扰,可以在实验前将实验装置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在黑暗的环境里,植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进行呼吸作用,把原有的淀粉消耗尽,这样就不能干扰实验了.
故答案为:
(1)叶绿体和二氧化碳;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非绿色部分是探究变量叶绿体的一组实验(或叶片A的绿色部分和叶片B的绿色部分是探究变量二氧化碳的一组实验)
(2)实验前叶片光合作用形成的(或实验前叶片含有的)
(3)在实验前,将实验装置在黑暗处放置一昼夜
Ⅳ 图甲是研究“物体动能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让同一钢球从光滑斜面上不同的高度由静止
(1)甲图是研究动能大小影响因素的实验装置,在该图中的小球的大小是相同的,但所处的高度不同,即两情况下小球滚动到斜面底端的速度是不同的,故该实验装置是用来研究钢球的动能与其运动速度关系的装置.分析乙实验装置不难看出,两次的小球是相同的,斜面的高度也是相同的,但斜面底端平面的材料是不同的,且材料越粗糙,其阻力越大,小球在斜面上滚动的越近,即速度减小的越快;故该实验装置是用来研究运动的钢球速度减小快慢与阻力大小关系的实验装置.
(2)在甲图中,钢球之所以在下落过程中速度越来越快,这是由于受到重力的原因造成的,当钢球打击木块过程中,木块由静止变为运动,故该过程使得木块的速度增大,之后木块又因为受到摩擦力,速度逐渐减小;
从能量转化的角度看图甲,钢球下落时,其质量不变,高度减小,故其重力势能减小;同时,其质量不变,速度变快,故其动能变大,所以该过程是将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而打击木块做功的过程,实质是一个能量转移的过程.而木块克服摩擦力做功的过程,又是一个能量转化的过程,即该过程长消耗了机械能,产生了内能,即是将其能量转化为内能的过程;
由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故图甲中木块对地面的压力是不变的,其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也是不变的,即其所受到的滑动摩擦力是 一定的;同时,当我们观察到钢球撞击木块移动的距离SA大于SB时,即撞击木块距离越远,其对应的钢球对木块所做的功就越多,其所具有的动能就越大.
故答案为:(1)速度;动能;速度;速度减小的快慢;(2)受重力;增大;减小;重力势能;动能;内能; 一定;大.
Ⅵ 从实验结果看出,相同的雷诺数,管径相同的光滑管与粗糙管哪个阻力摩擦系数值大
(1)光滑管结果分析: 曲线表明,在湍流区内,光滑管阻力系数随雷诺数增大而减小,进入阻力平方区(也称完全湍流区)后,雷诺数对阻力系数的影响却越来越弱,阻力系数基本趋于不变。按本实验装置判断:该光滑管的阻力系数和雷诺数关系,近似适合柏拉修斯(Blasius)式,即 25.0Re3164.0=λ(5000<Re<1×105)。 (2)粗糙管结果分析: 曲线表明,在湍流区内,粗糙管阻力系数随雷诺数增大而减小,进入阻力平方区(也称完全湍流区)后,雷诺数对阻力系数的影响却越来越弱,阻力系数基本趋于不变。
Ⅶ 用右图所示装置进行中和热测定实验,请回答问题:(1)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______,从实
(1)中和热测定实验成败的关键是保温工作,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的作用是: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散失,根据量热计的构造可知该装置的缺少仪器是环形玻璃搅拌器,故答案为:保温、隔热、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热量散失;环形玻璃搅拌器; (2)Q=△H=-△Tcm=-3.4°C×4.18J/(g?℃)×100g═1421.2J=1.42KJ/mol,△H=-Q/n(H2O)=-56.8KJ/mol,热化学方程式为:
(3)反应放出的热量和所用酸以及碱的量的多少有关,并若用60mL0.25mol?L -1 H 2 SO 4 溶液跟50mL0.55mol?L -1 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生成水的量增多,所放出的热量偏高,但是中和热的均是强酸和强碱反应生成1mol水时放出的热,中和热相等;又醋酸是弱酸,电离过程吸热,所以用50mL0.50mol?L -1 醋酸代替H 2 SO 4 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反应前后温度的变化值会减小, 故答案为:不相等;相等;偏小. |
Ⅷ (1)如图甲所示为某同学所安装的“验证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装置,若在图示状态下开始做实验,请从该同
(1)故错误之处有:①应将电池改为交流电;②没有平衡摩擦力;③小车应靠近打点计时器端;④左端连接的细线应与木板平行
(2)由于每相邻两个计数点间还有4个点没有画出,所以相邻的计数点间的时间间隔T=0.1s,
设0到A之间的距离为x1,以后各段分别为x2、x3、x4、x5、x6,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公式△x=aT2可以求出加速度的大小,
得:x4-x1=3a1T2
x5-x2=3a2T2
x6-x3=3a3T2
为了更加准确的求解加速度,我们对三个加速度取平均值
得:a=
1 |
3 |
(0.0968+0.1033+0.1095)?(0.0774+0.0841+0.0905) |
9(0.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