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风力发电机组机舱柜内压差传感器用来测那个部件的压差
气泵
传感器(英文名称:transcer/sensor)是一种检测装置,能感受到被测量的信息,并能将感受到的信息,按一定规律变换成为电信号或其他所需形式的信息输出,以满足信息的传输、处理、存储、显示、记录和控制等要求。
传感器的特点包括:微型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功能化、系统化、网络化。它是实现自动检测和自动控制的首要环节。传感器的存在和发展,让物体有了触觉、味觉和嗅觉等感官,让物体慢慢变得活了起来。通常根据其基本感知功能分为热敏元件、光敏元件、气敏元件、力敏元件、磁敏元件、湿敏元件、声敏元件、放射线敏感元件、色敏元件和味敏元件等十大类。
⑵ 1 船舶动力装置由哪些系统或装置所组成它们各自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船舶动力装来置包括三个主要部分自:主动力装置、辅助动力装置、其他辅机和设备.
1.
主动力装置,又称推进装置,是为船舶提供推进动力,保证船舶以一定速度的各种机械设备,包括主机及其附属设备,是全船的心脏.主动力装置包括主机、传动设备、轴系、推进器等.当启动主机,即可驱动传动设备和轴系,使推进器工作.当推进器,通常是螺旋桨,在水中旋转时就能使船舶前进或后退.
2.
辅助动力装置是用于提供除推进装置以外的各种能量,供船舶航行、作业和生活需要的装置,包括为全船提供电力、照明和其他动力的装置,如发电机组、副锅炉等.
⑶ 自动化技术在船舶工程中的应用
1. 机舱自动化发展历史及现状
舰艇装备武器、观导、通信系统的自动化、电子程控化是衡量舰艇现代化程度的主要尺度,而机舱自动化是当代舰船共同研发的课题。然而,由于舰船使用任务的差异,受其战术技术要求或和技术经济指标的制约,在船舶自动化设计上也会有不同的定位和取向。
舰艇机舱自动化设置的目的在于避免和防止船员判断和操作失当,贻误战机,其次为减轻船员大量重复体力消耗,进而提高其战斗力和生命力。民用船舶机舱自动化除安全可靠因素外,尤以追求船舶运行的经济性为目的。
从本世纪50年代机电设备单元(或单机)自动化在舰船上大量采用,1961年日本建成“金华山丸”号,实现机舱集中控制和驾驶室遥控主机,成为世界上第一艘自动化船。60年代中期发展无人值班机舱,出现了第二代自动化船,如1964年日本为丹麦建造的“赛灵月”号(SELEM DAM)65型油船。该船除了机舱集中控制和驾驶室遥控主机外,还有火灾探测及自动灭火装置。在机舱、驾驶室和船员居住区之间设有通信和报警装置。其后,各国船级社陆续出台了满足不同程度自动化分级的一人或无人值班机舱船舶的技术标准,从而使舰船机舱自动化纳入规范化。
2. 电站自动化系统的历史与发展
船舶电站是船舶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电站自动化是船舶自动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电站运行的可靠性、经济性及自动化程度对保证船舶安全、经济航行具有重要意义。随着船舶向大型化和多功能化发展,对船舶电站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而船舶电站在近几十年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发展的突出标志是自动化。
国外船舶自动化一开始大多是从电气部分着手,从最原始的手动本地操纵进化成手动遥控操纵,再进一步发展成半自动控制,最后发展到目前的最高水平的电站全自动控制的无人值班机舱。早在60年代初期,日本、德国、英国等国就有电站单元自动化装置,如:英国的MMF自并车装置,日本的XET自动并车装置和XPT自动负荷分配装置。到70年代中后期,人们在单元自动化装置的基础上,把它们系统地组合成成套电站自动化设备,系统可在集控室进行集中控制,如:“里言斯顿”号船上的SEPA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日本“星光”号船上电站自动化系统。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和推广应用,在80年代初期国外研制成功了微型计算机单机控制系统,如:用在我国“德大”轮上的日本大发公司配套的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广州远洋公司15000吨上使用的丹麦SEMCO公司的APM电动自动化系统。到80年代中后期,随着微机网络技术的日趋成熟,国外众多国家相继开发研制多微机分布式网络型自动化控制系统,如:西门子、AEG等国际著名的大公司近期的产品,是目前国际上最新技术产品。
我国在船舶电站自动化方面起步较晚,而且计算机技术发展和应用落后于国际水平。因此,在电站自动化技术方面存在很大差距。前儿年,国内研制生产并投入使用的电站自动化产品,在技术上大都相当于国外六七十年代的产品,是分立元件单元化控制装置,在测量、控制精度及性能稳定性和可靠性方面均不太理想。近几年,也有不少单微机电站自动化系统,但由于其存在着一旦微机出现故障则整个电站自动化功能将全部失效等这一系统性先天不足问题,因此这一产品的推广应用也受到限制。随着船舶向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对船舶电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一个高可靠性、功能齐全的网络型多微机分布式电站自动化控制系统将是未来船舶电站自动化的发展趋势。
3. 主机遥控系统的历史与发展概况
舰船机舱主机遥控系统是舰船机舱自动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几十年里,船舶机舱里只有个别的或局部的机组、系统采用自动化技术,从局部自动到全面自动化经历了一段较长的岁月。随着自动化装置的设计、制造和管理各方面的日趋成熟,单项和局部的自动化逐渐增多。1961年1月,日本建成世界上第一艘具有机舱集中监视报警和主机遥控装置的8000吨级“金华山丸”货船,只需一人值班,船员人数减少至37人。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此后,机舱集中监视报警和主机遥控系统得以了迅速发展。70年代中期起,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微机随即被用到船上。80年代微机迅猛发展,集成度不断提高,中央处理单元由4位、8位发展到16、32位以上。使微机在机舱集中监视报警和主机遥控系统中的应用得以迅速发展。
我国在70年代后期,紧跟世界轮机自动化发展步伐。1978年,万吨级货船“长顺”轮使用了自行设计制造的主机遥控系统。1990年诞生了我国第一套完整的网络型微机控制主机遥控系统(CY880型)。该系统成功地安装于我海军某综合补给船上。
⑷ 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研究生)毕业出来是干什么的
你好我是自动化专业的,检测是我们专业的对口考研方向。给你看看我们回学的专业课吧,答你就该知道备什么了。
复变函数
电路理论
电子线路cad
积分变换
数字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
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数字电子技术实验
自动化专业英语
可编程控制器
自动控制原理
电机原理
微机原理及应用
计算机仿真
信号与系统
现代控制理论
电子设计自动化
单片机应用技术
电气传动控制系统
电力电子技术
系统工程导论
专业前沿课程
人工智能导论
工厂电气控制技术
控制系统数字仿真
电力及拖动原理
自动化仪表
智能控制技术
微机控制技术
过程控制系统
生产实习
检测技术
过程控制方向综合实验
嵌入式系统创新设计
计算机控制综合实验
plc及网络控制实践
计算机通讯与网络
数字程序控制系统
复合材料质量检测与控制技术
模式识别导论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供电系统及电力网
工业控制网络
⑸ 在船舶电气设备中有哪些重要设备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船舶工业发展迅速,在较大程度上提升了电气设备自动化水平及整体性能,通过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结合我国具体国情自主创新,设备水平已经达到了国际领先标准。本文简要分析了船舶电气设备自动化现状及发展趋势,希望能够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意见。关键词:船舶电气 自动化 发展趋势0机械与工艺实践研究表明,在船舶中应用电气自动化技术,可以促使航运经济效益得到提升,航运安全得到保证,劳动环境及劳动生产率等得到提升与改善。特别是进入新时期之后,科学技术的不断革新,我国船舶工业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水平不断提升,更加紧密的结合机电设备,船舶机电合一目的得到实现。一、船舶电气设备自动化技术的应用现状分析(一)广泛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现阶段,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日趋成熟,也开始将计算机技术广泛运用到船舶电气自动化控制领域中。研究我国船舶电气自动化发现,基本上能够全局实现计算机自动化控制驾驶室、机舱以及货物装卸等诸多方面。(二)船舶自动化体系结构和功能研究发现,船舶综合自动化技术将多种系统综合起来,包括机舱自动化、航行控制自动化、机械操作自动化、货物装载自动化等方面,从结构组成角度来讲,则可以划分为工作母站、分控制系统及工作分站;通常情况下,在机舱总控制室设置一个工作母站,在驾驶室设置另一个,两个工作母站互相独立运行,单独操作及同时操作都可以满足。船舶类型及自动化程度的不同,也有差异化的分控制系统,一般来讲,包括自动导航系统、冷藏集装箱控制系统、泵阀控制系统等方面。(三)信息交互将先进的信号传输技术配备于工作母站及所有分控制系统中,构建一个系统完善的综合信息交互网络,将一定数量的工作分站嵌入到网络内部,从而有效监测与操控各个设备。同时,所有的工作分站又分别发挥控制窗口的作用,联网于上位船舶对外通讯设施,船舶之间与船案之间的信息交互借助于数据传输及电子邮件的方式实现,促使船舶能够更加安全可靠的航行,设备更加稳定高效的运行。二、船舶电气自动化应用关键技术在船舶控制领域中应用自动化技术,主要是通过若干个关键自动化技术所体现的,首先是在轴带发电机及电力推进系统中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其次是在主机控制系统中应用可编程控制器,且将人工神经网络故障诊断系统运用了过来。(一)电力电子技术在船舶电气自动化控制中应用电力电子技术,可以从轴带发电机及电力推进两个方面来理解。船舶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一项节能设施为轴带发电,通过主机主轴驱动作用,同步运转轴带发电机及主机,结合主机运行及海洋状况控制轴带发电机。可以用直流传动及交流传动来划分电力推进模式,科学技术的革新,交流推进技术逐步取代了直流推进,无换向交流电动机推进装置最为广泛运用。(二)自动监测报警系统在船舶自动化进程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为机舱自动检测报警系统,通过应用本系统,轮机值班员不需要巡回检测船舶主要设备的运行情况,且能够自动报警和记录打印;一般可以划分为计算机检测控制系统与常规仪表检测两个类型,从技术、功能角度来讲,计算机检测技术比传统仪表检测具有较大的优势,特别是应用了 DCS原理及人工智能,更加体现了计算机检测优势。(三)PLC技术现阶段,逐渐兴起了 PLC急速,其具有一系列优势,如逻辑运算能力较强、编程模式难度较小以及结构比较的简洁等,被广泛运用到工业领域,也应用到船舶自动化控制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运用于船舶中的 PLC技术,对其环境适应性有较高要求,需要能够适应恶劣的海洋状况,抗震、防潮功能等较为优越;操作维护起来比较简单,目前,电站自动化控制、起货机变速控制等运用到船舶自动化系统中,且具有不错的效果。三、船舶电气设备自动化系统发展趋势(一)监控综合化研究发现,现阶段船舶电气设备的通用化、模块化以及系列化目标已经实现,具体实践中,可以灵活组态,借助于触摸屏及控制屏幕的控制按钮,可以有效完成船舶的大量控制功能;这些基础技术,促进了系统监控综合化的实现。此外,因为有着不同的需求、先进程度以及性能水平等,在未来发展中,综合监控系统必然会取代单机单独控制系统,通过运用综合监控模式,多重冗余系统能够成功构建,促使系统、船舶的可靠稳定性得到提升。(二)系统网络化现阶段,在船舶自动化控制领域中,已经开始广泛运用数字化技术及现场总线技术,且不断成熟与提升,未来船舶发展将会采用集成化及网络化程度更高的现场总线技术,本技术能够促使控制系统与现场模块的双向信息交互有效实现。一般情况下,会将双层网络运用过来,分别为信息采集传输网络和控制信号传输网络,双冗余设计控制网络,促使系统运行的稳定性与可靠性得到保证。同时,为了分散误差与危险,会用若干个子网来划分系统,这些子网之间有密切关系,但是却互相独立,借助于网络互联技术,有效联接这些子网;如果有故障出现于一个子系统中,不会对其他子系统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连锁反应问题不会出现。在信息采集控制角度,各个子系统具有密切联系,促使总系统的高效性与全局性得到增强,同时,将设备网络冗余设计运用到系统中,在很大程度上增强了系统的性能与生命力。而应用的 HMI,因为具有图像展示及控制功能,可以促使系统的人性化、便捷化程度得到增强,数字化自动化技术逐步取代传统繁琐的人工操作,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提升。此外,电气自动化的发展与革新,研发利用了新一代大功率半导体电力电子器件,船舶设备的可靠性与节能性将会提升。四、结语综上所述,时代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革新,我国将会进一步发展提升电力自动化控制技术,那么随之发展船舶自动化技术,在提升自动化及智能化程度的基础上,贯彻绿色环保理念,创新我国船舶生产与应用,促使全船智能管理得到实现,保证船舶运行的经济性、安全性与可靠性。
⑹ 船舶自动化机舱的设备组成与作用
主要有柴油主机,辅机,舵机,海水淡化器,锅炉,压缩机等等。主机是带动螺旋桨前进的机器,也是机舱中最重要的机器,辅机是负责船上的电器等等,船上是有很多辅机的,压缩机是用于船上的冷库制冷用的,还有空调使用的。
⑺ 《自动化机舱的设备组成及作用》
摘要 亲,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⑻ 智能船舶机舱监控中运用异常检测的场景
智能船舶机舱监控中运用异常检测的场景有设备故障报警和实现对机舱故障的智能化诊断。船舶机舱监测报警系统是现代自动化船舶机舱中的最重要的基本设备。但到目前为止,该系统仅能对机舱中设备运行中发生的故障进行报警,至于故障的原因还需轮机员进行分析判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实现对机舱故障的智能化诊断,成为机舱自动化的新课题和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