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引导板"级进模设计论文
自己做好点 能学到东西啊
⑵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标准教程的内容梗概
《多工位级进模设计标准教程》根据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特点和应用,详细分析了排样设计的原则和技巧,并进一步通过实例的讲解,阐述了多工位级进模结构的组成和类型,以及多工位级进模结构零部件的设计方法和技巧。该书从工程实际的角度出发,结合经过实践生产检验的具体实例,介绍了多工位冲裁级进模、多工位弯曲级进模、多工位拉深级进模的设计过程和要点,并汇集了来自一线工程师设计的15副多工位级进模典型结构,具有代表性和指导性,对读者有很好的启示和帮助。该书可供从事多工位级进模设计的技术人员和职业院校模具专业的师生使用。
⑶ 冷冲压模具设计实例
最新冲压新工艺、新技术及模具设计实用手册简介:
详细目录
第一篇 冲压概论
第一章 冲压工序的分类
第二章 冲压成形的特点
第三章 金属板材的冲压性能
第四章 成形极限图
第五章 冲压用材料及冲压机的选择
第六章 冲压加工的经济性
第七章 冲压生产中的声害控制
第八章 冲压生产的安全保护
第二篇 冲裁新工艺新技术与模具设计
第一章 冲裁变形机理
第二章 冲裁件的质量分析及合理间隙
第三章 冲裁件的工艺性
第四章 冲裁件的排样及计算
第五章 冲裁时的压力
第六章 冲裁刀口尺寸的计算
第七章 非金属材料的冲裁新技术
第八章 管件冲裁加工新技术
第九章 材料的经济利用
第十章 冲裁模具设计
第三篇 弯曲新工艺新技术与模具设计
第一章 弯曲变形过程及变形特点
第二章 最小弯曲半径
第三章 弯曲件的弹复
第四章 弯曲件的工艺性
第五章 弯曲件尺寸的计算
第六章 弯曲力的计算
第七章 弯曲模工作部分的设计
第八章 提高弯曲件精度新工艺
第九章 板料抑弯新技术
第十章 弯曲件的工序安排
第十一章 弯曲模具的设计
第四篇 拉深新工艺新技术与模具设计
第一章 拉深基本原理及工艺性
第二章 圆筒形件的拉深工艺计算
第三章 阶梯圆筒形零件的拉深新技术
第四章 锥形、半球形及抛物线形体的拉深新技术
第五章 盒形件的拉深新技术
第六章 带料连续拉深新技术
第七章 变薄拉深、温差拉深与软模拉深新技术
第八章 对向液压拉深与经向推力拉深新技术
第九章 大型覆盖零件拉深
第十章 压边力、拉深力与拉深功
第十一章 拉深筋
第十二章 典型零件拉深工序安排
第十三章 拉深的辅助工序
第十四章 拉深模具的设计
第五篇 成形新工艺新技术与模具设计
第一章 胀形新工艺
第二章 翻边新工艺
第三章 缩口与扩口新工艺
第四章 校平、整形与压印新工艺
第五章 旋压新工艺
第六章 曲面形状零件的成形新技术
第七章 板料特种成形技术
第八章 管材翻卷成形新工艺
第九章 成形模具设计
第六篇 挤压新工艺新技术与模具设计
第一章 冷挤压的分类与特点
第二章 冷挤压件质量分析及工艺性
第三章 毛坯的确定
第四章 冷挤压毛坯的软化处理与润滑处理
第五章 冷挤压件的变形程度和许用变形程度
第六章 冷挤压力的计算
第七章 冷挤压加工工序的设计
第八章 冷挤压件的典型工艺及工艺实例
第九章 冷挤压模具设计
第十章 温挤压新工艺与模具设计
第七篇 特种冲压模具的设计
第一章 冲模及冲模零件的分类
第二章 冲模主要零件设计
第三章 特种冲模的设计
第四章 模具制造工艺
第五章 计算机技术在冲模技术中的应用
第六章 一般资料与冲压模具常用标准件
第八篇 多工位精密自动级进模的设计
第一章 多工位精密自动级进模的排样设计
第二章 多工位精密自动级进模主要零件部分的设计
第三章 多工位精密自动级进模的自动检测与安全保护
第四章 多工位精密自动级进模的送料装置
第五章 多工位精密自动级进模的典型结构
第六章 多工位精密自动级进模的设计举例
第九篇 模具材料及热处理新工艺新技术
第一章 模具材料
第二章 模具材料的选用及许用应力
第三章 模具钢的热处理新工艺
第四章 模具表面硬化新技术
第十篇 冲压工艺规程的制订及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例
第一章 冲压工艺规程的制订
第二章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实例
⑷ 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跪求解答 1.简述多工位级进冲压概念,特点 2.简述多工位级进膜的模具零件的设
概念:级进模(也叫连续模)由多个工位组成,各工位按顺序关联完成不同
的加工,在冲床的一次行程中完成一系列的不同的冲压加工。一次行程完成以后,由冲床送料机按照一个固定的步距将材料向前移动,这样在一副模具上就可以完成多个工序,一般有冲孔,落料,折弯,切边,拉伸等等。
特点:
1.级进模是多任务序冲模,在一副模具内,可以包括冲裁,弯曲成型和拉伸等多种多道工序,具有很高的生产率;
2.级进模操作安全;
3.易于自动化;
4.可以采用高速冲床生产;
5.可以减少冲床,场地面积,减少半成品的运输和仓库占用;
6.尺寸要求极高的零件,不宜使用级进模生产.
设计原则:要求模具本身寿命长耐冲击,凸凹模、冲针要易于更换,要考虑自动送料,和皮带轮送件装置,卸料板要整体式,间隙稳定,尽量多且合理的布置导柱导套,
不知道你那压板是什么样的,有图的话发个看看
⑸ 冲床自动送料装置结构图和工作原理
给你介绍下NCF系列滚轮送料机的工作原理吧
送料机与冲床联机时,需要至少2个信版号:送料权、放松(2个信号来自冲床凸轮)
送料机PLC根据设定的送料长度,在收到送料信号后,输出信号到伺服放大器,伺服放大器控制电机运转,电机运转的度数由编码器反馈回伺服放大器,二者配合完成设定的送料长度传送。
当冲床到达下死点时,送料机PLC接收到放松信号,此时PLC输出1个信号驱动电磁阀动作,此电磁阀控制送料机气缸,气缸活塞动作,使送料机构上滚轮松开。
这就是送料机的主要工作过程,如此循环动作,完成冲压过程。
⑹ 设计冲压级进模结构时 先选择什么 是凹凸模 还是模架 有标准吗
当然是先排样了,再设计其它的零件
⑺ 拉伸级进模设计,双圈圆形3面切口凸模,与凹模,结构是怎样的,
网络文库里有一篇完整的文档:A侧管连续拉伸级进模设计。
⑻ 冲孔落料弯曲级进模设计的难点在哪
1.搜集必要的资料
设计冷冲模时,需搜集的资料包括产品图、样品、设计任务书和参考图等,并相应了解如下问题:
l)了解提供的产品视图是否完备,技术要求是否明确,有无特殊要求的地方。
2)了解制件的生产性质是试制还是批量或大量生产,以确定模具的结构性质。
3)了解制件的材料性质(软、硬还是半硬)、尺寸和供应方式(如条料、卷料还是废料利用等),以便确定冲裁的合理间隙及冲压的送料方法。
4)了解适用的压力机情况和有关技术规格,根据所选用的设备确定与之相适应的模具及有关参数,如模架大小、模柄尺寸、模具闭合高度和送料机构等。
5)了解模具制造的技术力量、设备条件和加工技巧,为确定模具结构提供依据。
6)了解最大限度采用标准件的可能性,以缩短模具制造周期。
2.冲压工艺性分析
冲压工艺性是指零件冲压加工的难易程度。在技术方面,主要分析该零件的形状特点、尺寸大小(最小孔边距、孔径、材料厚度、最大外形)、精度要求和材料性能等因素是否符合冲压工艺的要求。如果发现冲压工艺性差,则需要对冲压件产品提出修改意见,经产品设计者同意后方可修改。
3.确定合理的冲压工艺方案
确定方法如下:
l)根据工件的形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要求进行工艺分析,确定基本工序的性质,即落料、冲孔、弯曲等基本工序。一般情况下可以由图样要求直接确定。
2)根据工艺计算,确定工序数目,如拉深次数等。
3)根据各工序的变形特点、尺寸要求确定工序排列的顺序,例如,是先冲孔后弯曲还是先弯曲后冲孔等。
4)根据生产批量和条件,确定工序的组合,如复合冲压工序、连续冲压工序等。
5)最后从产品质量、生产效率、设备占用情况、模具制造的难易程度、模具寿命、工艺成本、操作方便和安全程度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比较,在满足冲件质量要求的前提下,确定适合具体生产条件的最经济合理的冲压工艺方案,并填写冲压工艺过程卡片(内容包括工序名称、工序数目、工序草图(半成品形状和尺寸)、所用模具、所选设备、工序检验要求、板料规格和性能、毛坯形状和尺寸等):;
4确定模具结构形式
确定工序的性质、顺序及工序的组合后,即确定了冲压工艺方案也就决定了各工序模具的结构形式。冲模的种类很多,必须根据冲件的生产批量、尺寸、精度、形状复杂程度和生产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选择,其选原则如下:
l)根据制件的生产批量确定采用简易模还是复合模结构。一般来说简易模寿命低,成本低;而复合模寿命长,成本高。
2)根据制件的尺寸要求确定冲模类型。
若制件的尺寸精度及断面质量要求较高,应采用精密冲模结构;对于一般精度要求的制件,可采用普通冲模。复合模冲出的制件精度高于级进模,而级进模又高于单工序模。
3)根据设备类型确定冲模结构。
拉深加工时有双动压力机的情况下,选用双动冲模结构比选用单动冲模结构好很多
4)根据制件的形状大小和复杂程度选择冲模结构形式。一般情况下,大型制件,为便于制造模具并简化模具结构,采用单工序模;小型制件,而且形状复杂时,为便于生产,常用复合模或级进模。像半导体晶体管外壳这类产量很大而外形尺寸又很小的筒形件,应采用连续拉深的级进模。
5)根据模具制造力量和经济性选择模具类型。在没有能力制造高水平模具时,应尽量设计切实可行的比较简单的模具结构;而在有相当设备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为了提高模具寿命和适应大量生产的需要,则应选择较为复杂的精密冲模结构。
总之,在选择冲模结构类型时,应从多方面考虑,经过全面分析和比较,尽可能使所选择的模具结构合理。有关各类模具的特点比较见表1-3。
5.进行必要的工艺计算
主要工艺计算包括以下几方面:
l)坯料展开计算:主要是对弯曲件和拉深件确定其坯料的形状和展开尺寸,以便在最经济的原则下进行排样,合理确定适用材料。
2)冲压力计算及冲压设备的初选:计算冲裁力、弯曲力、拉深力及有关的辅助力、卸料力、推料力、压边力等,必要时还需计算冲压功和功率,以便选用压力机。根据排样图和所选模具的结构形式,可以方便地计算出总冲压力,根据计算出的总冲压力,初选冲压设备的型号和规格,待模具总图设计好后,校核设备的装模尺寸(如闭合高度、工作台板尺寸、漏料孔尺寸等)是否符合要求,最终确定压力机型号和规格
3)压力中心计算:计算压力中心,并在设计模具时保证模具压力中心与模柄中心线重合,目的是避免模具受偏心负荷作用而影响模具质量。
4)进行排样及材料利用率的计算.以便为材料消耗定额提供依据。
排样图的设计方法和步骤:一般是先从排样的角度考虑并计算材料的利用率,对于复杂的零件通常用厚纸剪成3一5个样件.排出各种可能的方案,选择最优方案.现在常用计算机排样后再综台考虑模具尺寸的大小、结构的难易程度、模具寿命、材料利用率等几个方面的问题.选择一个合理的排样方案。确定出搭边,计算步距和料宽.根据标准板(带)料的规格确定料宽及料宽公差。再将选定的排样画成排样图,按模具类型和冲裁顺序打上适当的剖面线,并标注尺寸和公差。
5)凸、凹模间隙和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6)对于拉深工序,确定拉深模是否采用压边圈,并进行拉深次数、各中间工序模具尺寸分配,以及半成品尺寸计算等。
7)其他方面的特殊计算。
6.模具总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