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装置知识 > 在医学成像中检测装置的一般要求

在医学成像中检测装置的一般要求

发布时间:2022-04-19 20:35:56

1. 医学影像设备有哪些

1、CT,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是利用精确准直的X线束、γ射线、超声波等,与灵敏度极高的探测器一同围绕人体的某一部位作一个接一个的断面扫描,具有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等特点,可用于多种疾病的检查,根据所采用的射线不同可分为:X射线CT(X-CT)、超声CT(UCT)以及γ射线CT(γ-CT)等。

2、CR,即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

计算机X线摄影指的是用光激励存储荧光体作为探测器的X射线投影成像方法,同时也代指使用该种成像方法的医疗成像设备。

3、DR,即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

DR指在计算机控制下直接进行数字化X线摄影的一种新技术,即采非晶硅平板探测器把穿透人体的X线信息转化为数字信号,并由计算机重建图像及进行一系列的图像后处理。DR系统主要包括X线发生装置、直接转换平板探测器、系统控制器、影像监示器、影像处理工作站等几部分组成。

4、磁共振

是医学影像学的一场革命,生物体组织能被电磁波谱中的短波成分如X线等穿透,但能阻挡中波成分如紫外线、红外线及长波。人体组织允许磁共振产生的长波成分如无线电波穿过,这是磁共振应用于临床的基本条件之一。

5、DSA,即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是一种新的X线成像系统,是常规血管造影术和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通过DSA处理的图像,使血管的影像更为清晰,在进行介入手术时更为安全。

2. 急需一篇关于”医学影像先进设备”的论文

目的:通过组建简便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实现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诊断报告书写计算机化、标准化。 方法:CT、MRI和Sun Advantage Windows(简称AW)2.0工作站连接成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连接成以太网(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PACS。Advantage Viewer Server/Client 1.01软件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结果: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易机图像处理、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 NT)不同格式图像(Adv和Dic)在DICOM3.0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图像交流,以及诊断报告的书写与共享打印等功能。结论:PACS提高了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方便了工作、科研和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规范化、计算机化的诊断报告质量优于人工书写报告。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数字化、标准化、网络化作业已经进入医学影像界,并以奔腾之势迅猛发展,伴随着一些全新的数字化影像技术陆续应用于临床,如CT、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正电子体层成像(positive electron tomography, PET)、计算机放射摄影(computed radiography, CR)及数字放射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等,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的网络化已逐步成为影像科室的必然发展趋势,同时在客观上要求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的计算机化、标准化、规范化。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 PACS)和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应运而生并得到了快速发展,使整个放射科发生着巨大变化,提高了影像学科在临床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概述
PACS是近年来随着数字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进步而迅速发展起来的、旨在全面解决医学图像的获取、显示、存贮、传送和管理的综合系统〔1-4〕。PACS分为医学图像获取、大容量数据存贮、图像显示和处理、数据库管理及用于传输影像的局域或广域网络等5个单元〔2,4〕。
PACS是一个传输医学图像的计算机网络,协议是信息传送的先决条件。医学数字影像传输(DICOM)标准是第一个广为接受的全球性医学数字成像和通信标准,它利用标准的TCP/IP(transfer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网络环境来实现医学影像设备之间直接联网〔3〕。因此,PACS是数字化医学影像系统的核心构架,DICOM3.0标准则是保证PACS成为全开放式系统的重要的网络标准和协议。
1998年我院放射科与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GE Hangwei Medical Systems,简称GEHW)合作建成医学影像诊断设备网络系统,它以DICOM服务器为中心服务器,按照DICOM3.0标准将数字化影像设备联网,进行医学数字化影像采集、传输、处理、中心存储和管理。
材料与方法
一、系统环境
(一)硬件配置
1. DICOM服务器:戴尔(Dell) PowerEdge 2300服务器(奔腾Ⅱ400MHz CPU,128MB动态内存,9.0GB热插拔SICI硬盘×2,NEC 24× SCSI CD-ROM,Yamaha 6×4×2 CD-RW×2,EtherExpress PRO/100+网卡;500W 不间断电源(UPS)。
2. 数字化医学图像采集设备:螺旋CT:GE HiSpeed CT/i,DICOM 3.0接口;磁共振:GE Signa Horizon LX MRI,DICOM 3.0接口。
3. 医学图像显示处理工作站:Sun Advantage Windows(简称AW)2.0,128MB 静态内存,20 in (1 in=2.54 cm)彩显,1280×1024显示分辨率,DICOM 3.0接口。
4. 激光胶片打印机:3M 怡敏信(Imation) 969 HQ Dual Printer 。
5. 医学图像浏览终端:7台,奔腾Ⅱ350~400MHz / 奔腾 Ⅲ450MHz CPU,64~128MB内存,8MB显存,6GB~8.4GB硬盘,15 in~17 in显示器,10Mbps 以太网(Ethernet)网卡,Ethernet接口。

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 来自: 第一范文网
6.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打印服务器:2台图像浏览终端兼作打印服务器。
7. 激光打印机:惠普(HP) LaserJet 6L Gold×2。
8. 集线器(HUB):D-Link DE809TC,10Mbps。
9. 传输介质:细缆(thinnet);5类无屏蔽双绞线(UTP);光纤电缆。
10. 网络结构:星形总线拓扑(star bus topology)结构。
(二)软件
1. 操作系统:螺旋CT、MRI、AW工作站:UNIX;DICOM服务器:Windows NT 4.0 Server(英文版);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Windows NT 4.0 WorkStation(中文版)。
2. 网络传输协议:标准TCP/IP。
3. 网络浏览器:Netscape Communicator 4.6。
4. 数据库管理系统:Interbase Server/Client 5.1.1。
5. 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开发软件:Borland C++ Builder 4.2。
论文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来自

6. 医学图像浏览终端:GEHW Advantage Viewer Server/Client 1.01。
7.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GEHW医疗诊断报告1.0。
8. 刻录机驱动软件:Gear 4.2。
(三)系统结构
螺旋CT、MRI和AW工作站按照DICOM3.0标准通过细缆连接到主干电缆(细缆)上形成总线拓扑结构的DICOM网络;DICOM服务器与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通过双绞线以集线器(HUB)为中心连接成星形拓扑结构的Ethernet网络;二者再通过集线器连接成星形总线拓扑结构的PACS。螺旋CT、MRI、AW工作站各自通过光纤电缆与激光胶片打印机相连,进行共享打印。本PACS由如下各子系统构成:

CT/I:GE Hispeed CT/I; AW 2.0: SUN Advantage Windows 2.0; MRI: GE Signa Horizon LX MRI; DICOM: 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s in medicine; Ethernet 网络:以太网络;T-BNC:同轴电缆接插件T型连接器;terminator: 终结器;transceiver:收发器;UTP:无屏蔽双绞线;thinnet coaxial cable:细同轴电缆

1. 数字化图像采集子系统:从螺旋CT、MRI等数字化影像设备直接产生和输出高分辨率数字化原始图像至DICOM服务器,供中心存储、打印、浏览及后处理。
2. 数字化图像回传子系统:将中心存储的图像数据回传给螺旋CT、MRI等数字影像设备,供打印、对比参考及后处理(三维重建等)。
3. 医学图像处理子系统:在AW工作站及各图像浏览及诊断报告书写终端上进行调节窗宽/窗位、单幅/多幅显示、局域/全图放大、定量测量(CT值、距离、角度、面积)、连续播放和各种图像标注等。
4.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子系统:书写规范、标准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
5. 图像中心存储子系统:图像短期内(5~7天)保存在DICOM服务器的硬盘中,当图像数据累积到一定数量(650MB)时,将其刻录到CD-R(compact disk-recordable,刻录盘)盘片上作为长期存储。
二、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
医学图像浏览及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使用的软件包是由航卫通用电气医疗系统有限公司(简称GEHW)提供的Advantage Viewer Server/Client 1.01。该软件以Windows NT Server/Workstation 4.0为操作平台,分为服务器端和客户端两部分:服务器端软件负责完成医学图像的传输、中心存储、数据库管理等任务;客户端软件具有医学图像浏览和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
服务器端软件包括图像浏览、图像管理、光盘数据库和系统设置4个模块。(1)图像浏览模块具有简单的图像浏览功能;(2)图像管理模块包括存储、删除、图像输出等子模块,在这些子模块中通过以患者姓名、年龄、性别、CT号、检查序号、检查类型、检查日期等为关键词在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查询所需图像并进行相关处理;(3)光盘数据库模块储存有每张光盘图像检索信息以备查询;(4)系统设置模块管理各输入输出设备的IP地址等。
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具有强大的图像处理功能,可以通过网络从DICOM服务器硬盘、光盘上调阅所需图像,并进行图像浏览和后处理。它包括窗宽窗位、图像、几何、网络、显示格式、连续播放等功能模块:(1)窗宽窗位模块通过预定义、用户自定义及精确设定窗宽窗位,使图像得到最佳显示,另外还可以通过鼠标左键进行调节;(2)图像功能模块可以对图像进行放缩(1~300倍)、滤波、对比度(-100~100)、旋转(0~360°)、三原色(RGB)色彩处理;(3)几何功能模块可以将图像垂直或水平翻转、加网格、负片处理、定量测量(CT值、距离、面积、角度)及标注等。经过后处理的图像可以直接输出至诊断报告系统或以不同文件格式存盘以供制作幻灯片。

医学影像存档与通讯系统的开发与初步应用 来自: 第一范文网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软件镶嵌于医学图像浏览软件内,可以在浏览图像后直接书写诊断报告。医疗诊断报告主窗体上的输入项如姓名、性别、年龄、CT号、检查序号及检查日期可直接从数据库获取,报告日期由系统自动生成,科别、报告模板等项通过下拉菜单选择。检查所见、印象两项可直接从诊断支持库提取正常或常见病、多发病的检查所见、印象,直接或经局部修改后形成诊断报告主体。程序提供了撤消、剪切、复制、粘贴、清除、全选、字体等编辑功能。该软件可输出4种格式的诊断报告,其中可包含1~2幅典型图例。用户可通过1个或多个关键字段检索和调阅诊断报告。
结果
在上述PACS的硬件设备安装、组网完成后,在基础网络连接(TCP/IP)和DICOM水平传输这2个层次上,对PACS进行整体调试,成功地实现了数字化图像在PACS内的传送、中心存储、易机图像处理、不同操作系统(UNIX和Windows NT)不同格式图像(Adv和Dic)在DICOM3.0标准水平的相互兼容和影像交流,以及PACS内影像诊断报告的书写、共享、打印等功能。1999年初PACS正式用于我科的CT及MRI室,显著提高了科室的工作效率及管理水平。
讨论
数字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医学影像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推动了医生工作模式的变革:要求医生逐渐习惯于在显示器的荧光屏上观看医学图像;通过计算机检索和调阅医学图像,并且调节窗宽窗位;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获取所需的医学图像及诊断报告等相关信息。
一、传统的医学图像处理方式存在的问题
(1)保存胶片需要很大的存放空间。(2)在显影、定影、冲洗、烘干、归档等环节上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3)胶片库手工管理效率低,查询慢且容易把胶片归错档。(4)数年后由于胶片的老化使其上的图像变得模糊不清,给再次查阅和科研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5)把CT、MRI等图像硬拷贝到胶片上,固定的窗宽、窗位已经丢失了大部分原始信息,保留的只是操作医师认为有用的信息,图像无法后处理,丢失了对病人复诊和其他医师认为是有用的诊断信息。
二、PACS在影像学科中的应用价值
(1)利用PACS网络技术,在CT、MRI等影像科室之间能快速传送图像及相关资料,做到资源共享,方便医师调用、会诊以及进行影像学对比研究,更有利于患者得到最高的诊断治疗效益。(2)PACS采用了大容量可记录光盘(CD-R)存储技术,实现了部分无胶片化,减少了胶片使用量和管理,减少了激光相机和洗片机的磨损,降低了显定影液的消耗,节省了胶片存放所需的空间,降低了经营成本。(3)避免了照片的借调手续和照片的丢失与错放,完善了医学图像资料的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4)可在不同地方同时调阅不同时期和不同成像手段的多幅图像,并可进行图像的再处理,以便于对照和比较,为从事医学影像学工作的医务人员和科研人员提供方便的工作、科研和学习的条件。(5)有利于计算机辅助教学,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运用PACS可无损失地储存图像资料,待日后调阅发现有价值且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图像,标上中英文注释,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成教学幻灯片,采用大屏幕多媒体投影仪示教。
规范的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功能,可打印出图文并茂的影像诊断报告。
三、诊断报告规范化、计算机化
(1)基本项目要求规范化。诊断报告中反映病情的一般项目齐全,备查项目比较完整。(2)报告的专业术语规范化。内容表述清楚,主次分明,先描述阳性征象,后描述阴性征象,先描述主要病变,后描述次要病变,描述部分与结论一致。(3)基本格式规范化。先一般项目,再描述图像情况,然后作结论表述,最后还有做其他进一步检查的建议。
医学影像诊断报告系统与人工书写相比较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1)医学影像诊断报告书写系统可以更加完整地保存各种影像诊断数据资料,避免重复性劳动。(2)报告格式规范,字迹清楚,克服了手工书写报告字迹潦草的缺陷〔5〕。(3)可打印出图文并茂的影像诊断报告。(4)患者查询及科研病例的统计分析快捷。
PACS为放射学与计算机及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科学,单靠放射学家或计算机及网络专家单方力量很难完成设计及使用任务,因此多方合作极为重要。

3. 评价一副医学图像应考虑哪些因素

医学影像的质量取决于成像方法、设备特点、操作者选用的参数以及被检者的配合等等。影像质量是由对比度、模糊度、噪声、伪影及畸变等多种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临床上经常考虑的是某一组织器官及其周围组织的关系,事实上,多数成像方法对某一组织器官的可见度取决于这个关系而不是整个影像的总体特征。每一种成像系统的任务是将具体的组织特征转换为影像的灰度梯度和颜色。如果有足够的医用放射技术对比度,这些组织器官将成为可见。

1.对比度对比度的意思就是有差异的程度。对比度是影像的最基本特征,表现为不同的灰度梯度、光密度或颜色。其图像对比度的产生与物体本身的对比、成像设备特性及成像过程中媒介传递特性决定。

2. 模糊度理想情况下,物体内每一个小物点像应为一个边缘清晰的小点。然而实际上,每个小物点的像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展,就影响是降低了小物体和细节的对比度,从而影响了空间分辨力。

3. 噪声图像噪声是指图像中可观察到的光密度的随机出现的变化,在图像中的表现为斑点、颗粒、网纹或雪花等。

CR系统的影像噪声组成是复杂的,例如有x线量子噪声、IP斑点、激光扫描点数大小、A/D到D/A转换产生的噪声,数字图像处理参数FR、DE、RA等都是噪声的影响因素。量子检测效率也是一项评价因素。

4.伪影也称伪像,它是在图像中出现的并不表示真实解剖结构的图像。伪影并不一定影响结构可见度,但它会使一幅图像部分模糊或者被错误地理解为解剖特

征,造成误诊。

5.畸变一幅医学图像不仅应该使体内的结构成为可见,还应对它们的大小、形状和相对位置、重要的影像细节给出确切的印象。然而各种成像方法都有可能会引起这三个因素不同程度的改变,这就是畸形(失真),所以就需要把这些因素控制在一个动态范围内。

6.均匀度指均匀物体所产生的影像密度的均匀程度。

在很多情况下,改变使用的成像参数,可以改善某种图像质量参数,但又常常影响另一特征,如x线摄影中,增加仟伏可以增强某些细节的可见度,但却使对比度分辨力降低。

7.成像技术标准为满足诊断学要求所必需的成像技术的合理组合。

8.对比度阀、数字驱动级别、照度、极限分辨差别、JND指数、亮度、亮度范围、P-值、标准灰度显示函数、标准亮度级别等也是可检测的各种成像质量因素。

4. 核医学成像原理

核医学成像系统又称放射性核素成像(RNI)系统,所检测信号是摄人体内的放射性核素所放出的射线,图像信号反映放射性核素的浓度分布,显示形态学信息和功能信息。核医学成像与其他影像学成像具有本质的区别,其影像取决于脏器或组织的血流、细胞功能、细胞数量、代谢活性和排泄引流情况等因素,而不是组织的密度变化。它是一种功能性影像,影像的清晰度主要取决于脏器或组织的功能状态,由于病变过程中功能代谢的变化往往发生在形态学改变之前,故核医学成像也被认为是最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检查手段之一。
早期开发的核医学成像仪器是放射性核素扫描仪。CT技术问世后,将放射性核素扫描与CT技术结合起来,开发出发射型计算机体层扫描术(ECT)。ECT技术不仅能动态观察脏器的形态、功能和代谢的变化,而且能进行体层显像和立体显像。ECT可分为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SPECT)与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体层(PET)两类,两者的数据采集原理不同。
PET/CT是将最先进的PET和CT的功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全新的功能分子影像诊断设备。PET通过使用代谢显像剂、乏氧显像剂等药物,可以将肿瘤病灶的代谢信息表达出来,通过这些信息可以容易地确定肿瘤组织和正常组织及病灶周围的非肿瘤病变组织的界限,以及肿瘤病灶内瘤细胞的分布情况,真正做到以生物靶区为基础制定放疗计划。CT能够精确提供肿瘤病灶解剖结构。PET/CT融合的图像既能提供精确的解剖结构图像,又能提供生物靶区的材料。使用PET/CT制定放疗计划对于临床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分子影像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5. 生物医学成像目前存在的问题

说到现代医学成像,相信许多知友都不陌生。胸片、B超、CT甚至是MRI,在国内的各大医院都已经较为普及。那么,问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们为什么需要医学成像呢?以及,我们从医院拿到的各种医学成像结果,都有哪些意义呢?

对于一个患者而言,医生需要清楚地了解病人体内到底出了什么状况(当然浅层的皮外伤不算)。中医有望闻问切,西医发展了自己的解剖学及各种生理参数的检查。但是,仅凭简单的皮外探查与患者自述,对于许多疾病仍然难以确诊,因此各大中医院也都相继引入了现代医学诊断技术。西医方面虽然以外科手术见长,辅以各类检查如活检、血常规、尿检等,然而手术对人体伤害较大,且各类检查难以确定病变的具体部位。因此,我们需要能够在对病患伤害较小或无伤害的前提下,了解他们体内的生理结构与病变部位的方式。

可是,我们的肉眼是看不到体内的结构与病变的,因为可见光的穿透力太小,在人体组织内衰减极快。一层薄薄的眼睑就能让你轻松面对太阳而不被亮瞎,要利用可见光范围内的电磁波去探查数十毫米乃至数十厘米深度的人体内部组织结构,几乎是不太可能的。但是科学家与工程师们发明了各种奇技淫巧来解决这个问题:

1. 内镜
内镜的原理最为简单:既然从外面看不到,那咱就从里面看。

将一根能够传递光路的导管通过各种人体孔道,我们就能够从体外直接观测到体内的组织结构与病变。听起来很简单,然而内镜技术已经整整发展了近两个世纪,直至今日仍然不是一件让患者及医护人员那么舒心的检查。即使是胃镜,患者的也时常会因为本能的口腔反射,想要试图将进入食道的外来异物呕出,导致检查过程十分痛苦。更别说会对许多患者造成心理阴影的肠镜与阴道镜。目前前沿的研究正在尝试胶囊内镜,具有不错的潜力,能够大大降低患者的痛苦。但是目前并不实用,并且在成像清晰度、具体成像部位及分辨率与传统内镜相比有着较大的限制。例如,对于肝脏、肾脏等实质性器官(就是人家是实心的不是空心的),内镜就完全无能为力了。

上图即为肠镜的简单示意图(来源:肠镜检查_benxu_新浪博客)。不知道你们看了觉得怎么样,我反正看的都疼。

2. X射线成像
既然可见光的穿透性不强,那咱就来点强的咯……

可见光是波长在400~760nm之间的电磁波。根据公式,光子能量,其中c为光速,h为普朗克常数,为波长,为频率。简而言之,就是波长越短,光子的能量越高,大致上而言穿透性也越强。既然几百纳米的波长太长,那就来点几纳米的:X射线。下图是电磁波光谱的一个简单示意图(来源:网络)。

X射线最初由威廉·伦琴于1895年发现的。传言是伦琴意外发现了在黑屋中的胶片感光了。在排除阴极射线的可能性后,他认为这是一个“未知”的射线,于是命名为X射线。并且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他作死地用X射线照了照自己的手,发现能神奇地看到骨骼……因此X光成像便被广泛用于观察骨骼直到现在。传说这张就是伦琴给自己老婆拍的第一张X射线照片:

为什么我要说“作死”二字,我将会后面X光与CT章节详细描述X射线的危害。

至于CT,其全称是Computed Tomography,即计算断层成像。目前医院当中主要以X射线为主,所以这里将以X-CT为例来介绍CT技术。

6. 医学影像论文发表都有哪些要求

创新医学网上对医学影像论文有详细的解释说明。

本文将从医学影像融合的必要性、可行性、关键技术、临床价值及应用前景5个方面进行探讨。

1 医学影像融合的必要性

1.1 影像的融合是技术更新的需要 随着计算机技术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广泛应用,新技术逐渐替代了传统技术,图像存档和PACS的应用及远程医疗的实施,标志着在图像信息的存储及传输等技术上已经建立了新的模式。而图像后处理技术也必须同步发展,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和创新,才能更好更全面地发挥影像学的优势。影像的融合将会是后处理技术的全面更新。

1.2 影像的融合弥补了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目前,影像学检查手段从B超、传统X线到DSA、CR、CT、MRI、PET、SPECT等,可谓丰富多彩,各项检查都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在成像中又都存在着缺陷,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CT检查的分辨率很高,但对于密度非常接近的组织的分辨有困难,同时容易产生骨性伪影,特别是颅后窝的检查,影响诊断的准确性;MRI检查虽然对软组织有超强的显示能力,但却对骨质病变及钙化病灶显示差;如果能将同一部位的两种成像融合在一起,将会全面地反映正常的组织结构和异常改变,从而弥补了其中任何一种单项检查成像的不足。

1.3 影像的融合是临床的需要 影像诊断最终服务于临床治疗;先进的检查手段,清晰的图像,有助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而融合了各种检查优势的全新的影像将会使诊断更加明确,能够更好地辅助临床诊治疾病。

2 医学影像融合的可行性

2.1 影像学各项检查存在着共性和互补性为影像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尽管每项检查都有不同的检查方式、成像原理及成像特征,但它们具有共同的形态学基础,都是通过影像来反映正常组织器官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以及病变的解剖、病理和代谢的改变。而且,各项检查自身的缺陷和成像中的不足,都能够在其他检查中得到弥补和完善。例如:传统X线、CT检查可以弥补对骨质成像的不足;MRI检查可以弥补对软组织和脊髓成像的不足;PET、SPECT检查则可以弥补功能测定的不足。

2.2 医学影像的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为影像的融合提供了方法和手段 现在,数字化技术已充分应用于影像的采集、存储、后处理、传输、再现等重要的技术环节。在首要环节即影像的采集中,应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包括:(1)同步采集数字信息,实时处理;(2)同步采集模拟信号,经模数转换装置转换成数字信号;(3)通过影像扫描仪和数码相机等手段,对某些传统检查如普通X线的胶片进行数字转换等;将所采集的普通影像转换成数字影像,并以数据文件的形式进行存储、传输,为进一步实施影像融合提供了先决条件。

3 医学影像融合的关键技术

信息融合在医学图像研究上的作用一般是通过协同效应来描述的,影像融合的实施就是实现医学图像的协同;图像数据转换、图像数据相关、图像数据库和图像数据理解是融合的关键技术。(1)图像数据转换是对来自不同采集设备的图像信息的格式转换、三维方位调整、尺度变换等,以确保多源图像的像/体素表达同样大小的实际空间区域,确保多源图像对组织脏器在空间描述上的一致性。它是影像融合的基本。(2)影像融合首先要实现相关图像的对位,也就是点到点的一一对应。而图像分辨率越高,图像细节越多,实现对位就越困难。因而,在进行高分辨率图像(如CT图像和MRI图像)的对位时,目前借助于外标记。(3)建立图像数据库用以完成典型病例、典型图像数据的存档和管理以及信息的提取。它是融合的数据支持。(4)数据理解在于综合处理和应用各种成像设备所得信息,以获得新的有助于临床诊断的信息

7. 在医学成像中检测对象能量源检测装置是三个主要方面,被检对象是已定目标请讲讲对能量源和检测装置的要求

咨询记录 · 回答于2021-09-29

8. 3. 医学仪器的通用要求是什么

要在有效期之内使用过了,有效期就不能使用了。

9. 医学影像设备的种类分哪几种

医学影像设备按成像方法分为:X线成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成像、超声成像、专热成像属、光学成像CT、DR、乳腺机都为X线成像。CT全称computered tomography。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DR是数字化X线机,乳腺机时一种阳极为钼的特殊X线机,即软X线机。CT是进行横断面扫描的。片子的空间分辨率高。DR为重叠影像,片子清晰度高。
2、录像机的种类:按质量等级分类可分为: 广播级录像机、专业级录像机、家用录像机;按使用的磁带宽度分类:2吋磁带录像机(50.8)、1吋磁带录像机(25.4)、3/4吋磁带录像机(19)、1/2磁带录像机(12.7)、1/4吋磁带录像机(6.3)

10. 在医学成像中检测对象能量源检测装置是三个主要方面,被检对象是已定目标请讲讲对能量源和检测装置的要求

一些成像的检测的对象能量或者检测到一些装置是主要的三个方面,一般在主要的这个方面进行检查,检查好了以后才能进行正常的操作。

阅读全文

与在医学成像中检测装置的一般要求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测试ESD的叫什么仪器 浏览:347
电话营销设备哪个好 浏览:845
水龙头阀门断里面怎么办 浏览:899
自制自动水平装置 浏览:782
清洗机床表面油污用什么效果最好 浏览:326
湖北全自动移栽设备哪里有 浏览:671
滚动轴承如何导课 浏览:458
温针治疗用什么仪器 浏览:511
磁粉检测装置包括 浏览:634
制冷机加什么样的油 浏览:285
什么叫做机械臂手 浏览:131
鹤壁制冷维修多少钱 浏览:114
氯气采用什么阀门 浏览:804
研发仪器计入什么科目 浏览:88
用什么仪器才能远程观察身体 浏览:120
管道安装阀门检验要求 浏览:981
劳动车轮胎轴承怎么换 浏览:711
铸造面比较广用什么涂料 浏览:109
燃气管道阀门试验记录 浏览:75
管道阀门爆裂的原因 浏览: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