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圖所示,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1)實驗所需要的器材除了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光屏
(1)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需要測量物距和像距,還要用到刻度尺(或光內具座).
(容2)調整實驗器材,使燭焰的中心位於凸透鏡的主光軸上,由圖可知,蠟燭的位置偏高,為了使像能成在光屏的中央,將蠟燭向下移動.
(或把凸透鏡、光屏向上移動).
(3)只將光屏向遠離凸透鏡的方向移動適當距離時,又在光屏上觀察到蠟燭清晰的像,說明物距不變,像距增大了,也就是眼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因此這隻眼鏡是凹透鏡;戴這種眼鏡人的眼睛的缺陷是近視,近視眼是晶狀體變厚,這種眼睛晶狀體的焦距正常人的要短.
(4)一次實驗不具備代表性,應採取同樣的實驗方案多做幾次,避免實驗現象的偶然性,才能保證結論的正確.所以應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再做幾組實驗,這樣的多次測量找到規律的一般性,探究實驗中還有很多,例如:研究光的反射規律時,改變入射光線方向,多測幾組數據;在「研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多次調節鉤碼的個數及位置等.
故答案為:(1)刻度尺(或光具座);(2)凸透鏡的主光軸;蠟燭;下;(3)近視;凹透鏡;短;(4)改用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再做幾組實驗;研究光的反射規律時,改變入射光線方向,多測幾組數據.
⑵ 在「測定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該實驗根據公式______進行測量;因此實驗中需
(1)測平均速度需要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錶,該實驗依據的原理是速度公式專v=
(2)斜面屬傾角越小,小車運動時間越長,越便於計時,因此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的坡度較小. (3)上半段路程s 1 =
小車通過上半程: v 1 =
全程的平均速度: v 2 =
由計算可知,v 1 <v 2 ,由此可見,不同路段上的速度只是不一樣的,物理學里說某一物體的平均速度多大時,必須指明在某一段路程(或某一段時間內)的平均速度. 故答案為:(1)v=
|
⑶ 某同學設計了一套實驗裝置,如圖所示。在水平桌面上放置一個斜面,讓小鋼球從斜面上滾下,滾過桌面後小鋼
(1)刻度尺來;(2)②用刻自度尺測量桌面到木板的豎直高度h;③用刻度尺測量鋼球的落點到鉛垂線的水平距離x;④ ![]() ⑷ 某同學用打點計時器研究物體自由下落過程中動能和勢能的變化,來驗證機械能守恆定律.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1)據該實驗原理和儀器的選擇可知:需用的儀器打點計時器、低壓交流電源(附導線)、鐵架台(附夾子)、重錘(附夾子)、紙帶、復寫紙,而在驗證時動能和重力勢能都有重錘的質量,所以重錘的質量不需要測量,即天平(附砝碼)不需要;打點計時器已在紙帶上打出點,能測出時間,所以秒錶不需要;需要測出下落的高度,即用到刻度尺,所以不需要的CG,還需要刻度尺. ⑸ 如圖所示,這是小明設計的「測量平均速度」的實驗裝置.回答下列問題:(1)這個實驗的原理是______.(2 (1)這個實驗的原理是v=
(2)選用的器材除小車、木板、墊塊和金屬擋板內處,還需容要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和秒錶. (3)實驗中,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的坡度較小. (4)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小車在OC段的路程: s=30cm+30cm+30cm=90cm=0.9m, 運動時間t=3s+2s+1s=6s, 小車的平均速度v=
故答案為:(1)v=
⑹ 如圖所示,是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裝置示意圖. (1)實驗所需要的器材除了點燃的蠟燭、凸透鏡、光
⑺ 實驗桌上有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其中的透明玻璃為平面鏡),還提供了一把刻度尺和相同大小的中國象棋棋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