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嘉興南湖區教師招聘考試小學科學范圍是怎麼樣的初中科學知識還是小學的
小學科學是啟蒙課程階段,初中科學是入門課程階段,並將其細化為地理、生物、物理、化學四門學科,中小學在科學上相互交叉的內容,涉及到物理方面的最多,所以我代表科學學科的教師發言 .由於時間比較倉促,所以舉例都是以物理學科為主,其他的學科沒有涉及,但反映的問題都是一樣的.
中小學科學課目之間的關系應該是相互依靠、前後延續的。但目前兩者的關系卻是
1、相互之間的忽視
我在教學的時候,遇到學生不太懂的地方就會說:「這些東西到高中,你們就會學到的。」將問題丟給高中的教師,相信大家也偶爾會和我一樣小學的老師將問題留給初中教師,初中教師將問題留給高中教師,,由於對小學科學課程缺乏應有的了解「不管你小學科學教師怎麼教,我初中教師都是重頭再來,當你小學沒學過。」這就是中小學科學之間的互不往來的現狀.
2、知識體系的重疊
中小學科學有些內容很相似,如電路、電磁鐵等課程,甚至課本上的小實驗、教學內容都很相似。但由於相互之間的陌生,導致小學要麼學得過深,要麼學得過淺,初中要麼重復小學的教學,要麼脫節於小學科學教學。
3、專業術語上的差別
小學知識需要跟初中接軌,尤其不能在小學階段給學生建構一些錯誤的概念。初中老師對「重量」一詞非常的敏感,而學生就是帶著「重量」進入初中段的。我並不是說小學教師教錯了,而是小學課程上就寫「空氣的重量」一詞。教師對課程的術讓喚語上不了解,比如我們物理上說動力、阻力;小學上說重點,
介於上面的幾點,我們科學學科的教師對問題進行了研討:
以小學「神奇的機械」為例:選這節的原因是小學的教師在教授這部分感覺難度很大,教得並不得心應手,學生在掌握上有難度;我們初中的教師在這部分也有同感,甚至感覺不到學生在小學曾經學過。
這是小學這部分的課程要求;
單元
課 標 描 述
教 材 呈 現
知識要點
過程與技能要點
科學與生活實際聯系
第一單元
神奇的機械
(一)科學內容
2、運動與力(3)簡單機械
3.1了解一些簡單機械的使用,如斜面、杠桿、齒輪、滑輪,知道利用機械可以提坦穗凱高工作效率。
(二)探究過程與技能
1.對科學探究的理解
1.5知道在科學探究過程的各個環節,需要探究者之間的相互合作、交流與分享。
2.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方法
2.2收集證據
●能針對問題,通過觀察、實驗等方法收集證據。
●尊重事實,對收集到的證據能做好原始記錄,並注意保留且不隨便塗改原始數據。
2.5結論與拓展
●能把探究過程中習得的知識、過程與方法運用於新的情境中
(三)科學與生活的聯系。
1.對待科學學習
1.5願意合作與交流
4.對待科學、技術和社會的關系
4.1喜歡用學到的科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改善生活。
4.2關心日常生活中的科技新產品,關心與科技有關的社會生活。
1、機械的概念及作用。
2、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的結構特徵
3、杠桿、滑輪、族頌輪軸、斜面的作用
4. 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裝置的結構
5、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裝置的功能
1.實驗探究:杠桿、滑輪、輪軸、斜面的作用
2. 實驗探究:鏈條傳動和齒輪傳動裝置的特點
1.杠桿、滑輪、輪軸、斜面在生產生活中的廣泛運用
2.傳動裝置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
可以看出,小學在這部分涉及的面比較廣,杠桿、滑輪、斜面、輪軸、齒輪都有涉及。
「通過實驗探究,學會使用簡單機械改變力的大小和方向。」
屬「經歷」和「獨立操作」水平層次。實驗探究杠桿的原理。實驗探究動滑輪、定滑輪、滑輪組的原理。會使用這些簡單機械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初中的物理僅僅涉及到了滑輪、杠桿,研究的內容看似變少了,但深度相對增加了許多,重點在機械的原理,和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小學科學教學很多時候是使用、實踐、體驗一些科學事件,而初中階段很多時候是解釋、分析這些科學事件。這就是兩者在知識能力上的差別,有些知識需要在初中里加深、完善,有些知識卻需要我們小學科學教師完善的。因此我們中小學教師必須通過相互面對面的交流、研討,才能更好的彼此了解,在各自的教學中做到心中有數,什麼時候可以留白到初中,什麼時候需要我們完善;初中的老師也會了解學生在學習之初有哪些基礎,那些可以一帶而過,那些必須要重點講授。
這是課程標准上的不同,造成學生學習困難的還有教師和學生對這部分的陌生,學生缺少必要的感性認識,包括初中的學生不知道鍘刀、羊角錘,鐵杴為何物,學生沒有感性的認識,自然在學習的過程中有很大的困難,這也和現在的孩子對生活缺少必要的觀察、動手操作的機會有關。對這部分我們教師就必須找到實物給學生看,起碼上學生在圖片上認識他們,通過圖片、實驗、視頻等多角度進行教學,可以減少學生學習的一部分困難。
這部分的考試評價應該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小學的這部分課本並沒有像初中有杠桿的示意圖的教學,但還有判斷杠桿是省力、費力、等臂杠桿,甚至判斷指甲刀是什麼杠桿,我個人認為超出了小學生的能力范圍,所以教師就不得不多講,無形中增加了學生的學習困難。
小學學習的的這部分內容,到初三的時候才重新被拾起,中間經歷了三年的時候,學生在知識上的遺忘是我們初中教師面臨的最大的問題,所以我們初中教師才會有前面提到過的「不管你小學是否學過,我都重新再來」 小學教師所教的內容如何被初中教師喚起呢?但靠讓學生死記硬背,完成階段的學習任務,是否缺乏教育的遠見?
小學的科學老師面對4們學科的綜合教學,對教師的要求很高,要精通4門學科,這在我們初中的教師也很難勝任,我們初中的教師只是在自己的專業上稍強一些,希望通過類似的研討活動能幫助小學教師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同時我們也對小學的科學有一定的了解,相互你不補足,增加了解是我們今天最大的收獲。
在相互交流中,我們也產生了一些新的想法:
小學階段有很多科學實驗活動,中學的生物、物理、化學實驗是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的環節,中小學實驗之間的銜接如何進行?對小學科學學科來說,培養小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是第一位的。進入初中科學後,情感態度價值觀被淡忘,學生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不高,情感態度價值觀的銜接?
小學教師,你們的知識、能力、情感培養,對我們初中科學教育很有幫助,沒有小學科學的堅實鋪墊,就沒有初中科學教育的騰飛。期待下一次的交流活動。
2. 小學科學題:自行車的把手和輪軸分別是甚麼簡單機械
自行車上的杠桿、輪軸知識。
①自行車上的杠桿
A、控制前輪轉向的杠桿:自行車的車把,是省力杠桿,人們用很小的力就能轉動自行車前輪,來控制自行車的運動方向和自行車的平衡。
B、控制剎車閘的杠桿:車把上的閘把是省力杠桿,人們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車閘以較大的壓力壓到車輪的鋼圈上。
②自行車上的輪軸
A、中軸上的腳蹬和花盤齒輪:組成省力輪軸(腳蹬半徑大於花盤齒輪半徑)。
B、自行車手把與前叉軸:組成省力輪軸(手把轉動的半徑大於前叉軸的半徑)。
C、後軸上的齒輪和後輪:組成費力輪軸(齒輪半徑小於後輪半徑)。
3. 小學自製教具圖片及做法 一等獎
關於小學自製教具圖片及做法一等獎如下:
袁運強是三鄉鎮新圩小學科學教師。主要獲獎:2019年廣東省小學科學教師實驗操作與創新技能競賽一等獎、創新實驗獎,2021全國中小學優秀自製教具展評活動一等獎。
作品介紹:
「齒輪傳動系列創新教具」分別有自製砂輪切割機模型、多功能齒輪傳動探究裝置、時鍾模型以及修正帶模型。藉助自製的砂輪切割機,直觀化了真實的砂輪切割機的工作原理,以此來創設真實的問題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這樣就可以很好的解決傳統相對運動狀態教學中單純依靠學生想像完成相對運動的理解這一難題,讓原本比較抽象難以理解的相對運動狀態可以直觀的展示在學生面前,將抽象的相對運動改為了可視化的現場實驗,學生更容易理解相對運動的不同狀態了。
同時,相對運動演示儀還可以通過改變兩個無線攝像頭的不同位置,模擬所有相對運動的場景,也可以實現相對速度的對比和小車運動速度的測量等運動實驗。
4. 如何組裝小學五年級的科學課軸輪
架好輪軸支架,用細繩吊砝碼,另一端用測力計,有三種情況:
1、大輪帶動小輪,省力。
2、同輪,不省力也不費力。
3、小輪帶動大輪,費力;輪越大,越省力。
由一系列齒輪組成的齒輪傳動系統稱為輪系。根據輪系中各軸線是否平行,可將輪系分為兩大類,即平面輪系和空間輪系。
平面輪系,各輪的軸線都是互相平行的,即全部由圓柱齒輪組成的輪系;空間輪系,輪系中至少有一個輪的軸線與其他輪的軸線不平行,即輪系中含有圓錐齒輪或蝸桿傳動。
根據輪系運轉時,其各個齒輪的軸線相對於機架的位置是否都是固定的,將輪系分為定軸輪系和周轉輪系兩大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