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和我的祖國升旗故事是真的嗎
這個故事講的是在開國大典之前,負責電動升旗裝置的新中國第一代工程師林治遠在開國大典裝備審核時說出電動升旗裝置不能確保萬無一失,於是接到上級通知,指出之前的裝置時間設計與國歌總時間長度不能完全吻合,必須要在明早六點前修改完善,做到萬無一失。林志遠頂著國內首次和上級的超高要求所帶來的巨大壓力,在人民群眾的協助之下,最後完成了阻斷裝置的重新製作,成功將阻斷裝置的材質煉成了鋼。並不顧自身的恐高症,爬到高達21米的旗桿頂端親自進行了安裝焊接,並最終讓國旗順利升空。
從林志遠身上,我們學到了舍棄個人利益、顧念國家榮耀的精神;從人民群眾身上,我們學到了不計個人得失,一心幫助別人的精神。這部影片還講述了第一枚原子彈的發射、香港回歸祖國、抗日戰爭勝利等中國歷史上許多具有深刻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這些事件中所展示的巨大的愛國主義情懷也都深深打動了我。作為21世紀的少年,我們熱愛我們的祖國,我們更要向無數歷史先輩一樣盡自己所能保衛我們的祖國,只有這樣,才能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
㈡ 《我和我的祖國》中你覺得誰的演技最好
我覺得是黃渤!!!無愧於影帝的稱號。
《我和我的祖國》中黃渤飾演的林治遠時任市建設局技術負責人,同時也是天安門廣場旗桿設計安裝者。開國大典那年,馬麗生還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後來,他成了原市政工程局計劃處處長、市政工程總公司副總工,又成了《北京市市政工程總公司志》的主編。北京市政集團的前身、原北京市市政工程總公司留下來的大量歷史資料中,詳細記錄了這段與開國大典息息相關的故事。
黃渤飾演的「林治遠」也讓觀眾看到了黃渤另外的一面,那就是,原來黃渤不搞笑的時候,會是一位認真、較真起來讓你都覺得難纏覺得害怕的主。這樣努力的黃渤真是讓人心生敬畏!
㈢ 林治遠為什麼爬旗桿
為了更貼近人物,親自完成攀爬旗桿。
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天安門廣場做最後一次試驗時意外發生了。負責阻斷電流的裝置——阻斷球不穩定,升降裝置不能保證自動斷電。此時距開國大典僅剩六個小時。怎麼辦?林治遠不加思索來到天安門廣場,克服恐高的心理,冒死爬上二十二米高的旗桿,完成阻斷裝置的焊接。
經過連夜的搶修,國旗電動升降裝置恢復正常。
角色介紹:
林治遠演員黃渤,身為負責開國大典升旗儀式中電動升旗桿的設計者,他卻無法保證「萬無一失」,因為這同樣是新中國第一個電動升旗裝置,是他自主研發設計、還沒有經過足夠多的實驗檢測。他不斷的克服重重困難,向來恐高的他最終克服心理障礙。
爬上20多米高的廣場旗桿,解決了技術問題。
老方演員耿樂,開國大典升旗儀式的備用升旗手,只有林治遠電動升旗失敗,他才有可能直接參與啟動人工升旗的工作。作為順利升旗的最後一道堅實保障,他把保障順利升旗這件事看得比個人的榮譽甚至生死更重要。
㈣ 我和我的祖國第一段第一個人物是誰
我和我的祖國主要人物有林治遠、高遠、方敏、陳冬冬、朱濤、蓮姐、張北京、沃德樂、哈扎布等。
1、黃渤飾演的林治遠是第一個故事中的主人公,開國大典設計電動升旗裝置的工程師。從看見他出現在屏幕上到電影結束二十幾個小時後的現在,我的眼前始終有一個戴著眼鏡的胖子的身影揮之不去。
㈤ 五星紅旗,是怎樣誕生的呢它的設計者是誰
1949年6月15日,全國政協會議籌備會在解放不久的北平正式成立,該會所擔負的籌備工作中,就包括制定新中國的國旗這項重要任務,並指定由籌備會的第六小組負責.這個小組的成員有16人,他們是:馬敘倫,葉劍英,張瀾,郭沫若,陳嘉庚,馬寅初,蔡暢,李立三,張奚若,廖承志,田漢,鄭振鐸,歐陽予倩,翦伯贊,錢三強,沈雁冰.
7月4日,第六小組召開第一次會議.這次會議決定:登報公開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和國歌詞譜;設立國旗,國徽圖案評選委員會和國歌詞譜評選委員會.評選工作除由小組成員分別參加外,還聘請了徐悲鴻,梁思成,艾青等專家參加.
7月14日至8月15日,《人民日報》,《解放日報》,《新華日報》等報刊刊登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徵求國旗圖案的消息迅速地向全國,向海外傳開.許多人在工余時間,攤開稿紙,開始了設計工作.他們精心設計,繪制出一幅又一幅各具特色的圖案,標上詳細的說明,寄到了北京.他們把設計繪制國旗圖案作為一件光榮,崇高的事情,以傾注自己對新中國無限熱愛的心意.
有一位當年曾沖殺在戰場上的戰士,在一篇文章里詳盡記敘了人民解放軍戰士怎樣在陣地,在戰壕里討論應征國旗圖案的情景:"我們利用戰斗空隙,就在陣地上,戰壕里,在槍炮聲中討論了這三幅圖樣(應征國旗圖樣),討論會開得非常熱烈,大家不光對國旗圖樣各抒己見,還談了不少激動人心的感想.""有的戰士無比興奮地說:'徵求國旗圖樣的意見,說明新中國很快就要成立了,等新中國成立那天,我要握著槍戴上立功獎章,在國旗下庄嚴地照一張像.'不少老戰士還用豐富的想像力,描繪著新中國成立後的美好前景,憧憬著未來的共產主義幸福生活……"
在國外,千千萬萬愛國僑胞熱切注視著祖國大地上翻天覆地的變化,蔣家王朝的覆滅,新中國的誕生,令他們欣喜若狂.當他們知道祖國在向自己的兒女徵求國旗設計圖案時,抱著深切的愛國之情,傾注了中華民族子孫的赤子之心,精心地設計出一幅幅國旗圖案,從美洲,印尼,馬來亞,朝鮮……飛向祖國北京.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里,政協籌備會國旗審查小組,就收到了應征國旗圖案2992幅,其中從遙遠的美洲寄來的國旗圖案有23幅.
這一切,充分表達了全國各族人民和海外僑胞熱烈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擁護祖國新政權的意願.
現在的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是一位默默無聞,長期從事計劃,財務工作的同志.他叫曾聯松.曾聯松原籍浙江瑞安,少年時代曾酷愛書畫,寫得一手好字.
曾聯松反復閱讀《人民日報》,《新華日報》,《解放日報》等報刊徵求國旗圖案的通知後,從人們常說的"盼星星,盼月亮"中得到啟發:中國共產黨——難道不正是中國人民的大救星么!於是,他決定以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他設想:以一顆大星導引於前,幾顆小星環繞於後,像眾星拱北斗,大五角星象徵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徵廣大人民,人民緊緊地環繞在黨的周圍,團結戰斗,從勝利走向勝利.他還把五角星設計為黃色,這不僅與象徵革命的紅色相協調,像紅霞一片,金光燦燦,色簡而庄嚴,且也表達了中華兒女黃色人種的民族特徵.
環繞大星之後的小星,應該是幾顆呢 曾聯松想到我們偉大祖國有著三千多年燦爛文化,還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書中指出人民在當時包括有四個階級: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就決定以四顆小星象徵廣大人民.接著,曾聯松又經過反復推敲,苦苦構思,確定五顆金星恰當的位置.他曾設想把大星置於旗面的當中,小星環繞在大星的四周.這樣,視若端莊,但是天地不夠開闊,視覺局促,凝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勾劃,熬過了許多個不眠之夜.近一個月過去了,有一次,他把五星挪向旗面的左上方,頓覺視野開闊:旗面猶如千里之廣,金星居高臨下,光彩閃耀,彷彿使人看到了星光映照大地,燦爛輝煌.
五顆金星的結合圖形,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這恰恰如我國疆土的幾何圖形類似,即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徵,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而有氣勢.
為了使整個圖案更加突出全國人民緊密地團結在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周圍這一征,曾聯松設計了每個小星的中心點都通過自己的一個星尖,跟大星的中心點聯成一線,把中國共產黨是全中國人民的領導核心這個歷史的結論顯示在旗上.
色彩以紅色為主,似紅霞滿天.紅色表達熱烈的感情,像征革命;配以黃色,燦爛輝煌,一片光明.
從美學的角度來衡量,曾聯松的設計也頗具特色.他自己曾總結出這樣幾點:
簡與繁——五星的構圖注意了以簡勝繁,以一當十.如果把許多特徵一一羅列出來,未免流於纖細,或者失之繁復,反而難以顯示庄嚴簡潔.
小與大——五星所形成的橢圓形,寓有祖國疆土之意,畫面雖有限,但聯想是廣闊的.所謂"物小蘊大,意趣無窮".
賓與主——五星中的大星與小星,當然不是指現實生活中的賓主關系,但具有顧盼呼應之情,協調和諧之趣.
靜與動——五星的安置,如果處於旗面的中央,由於絕對均衡,則靜
止呆滯,缺乏生動姿態;置於左上角,則昂然起升,靜中寓動,使畫面活躍,而且居高臨下,帶有向外伸展的氣勢,使視野開闊,"咫尺之內,覺千里之遙".
長與寬——這是指比例關系.《條例》中規定,"形式為長方型,長寬三與二之比".按此構圖,旗面能適合美感的要求.旗面呈長方形,五星體呈橢圓形,兩者均向左右舒展,取勢協調.橢圓形作為一個整體,還給人團聚完整和飽滿的感受.
橢圓形中,大星的一個角尖正向上方,使大星顯得安定莊重,穩如泰山.而四顆小星因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中央,則顯得錯落多變,生動活潑.大星外接半徑和小星外接圓半徑的比例是三比一之比,使大小比例關系比較協調.大星和小星之間有一定間距,顯得虛實結合,山安泉注.
橢圓形結體僅占旗面1/4左右,這樣的比例關系使重點集中,旗面開朗.
整個旗面上的五角星,橢圓形和長方形相互結合,比例較為協調,構圖比較緊湊,在整體中富於變化而又能取得統一.
紅與黃——色彩也會引起人們的聯想和感情的反應.紅色為暖色或熱色,赤日,紅光能表達庄嚴熱烈,如革命的積極斗爭行為.此外,紅色也會引起希望,活躍和喜愛.黃色也是暖色,能表達優美,溫和,珍貴,而往往與金色聯系起來.我們看到黃色的五星,便有金光閃閃的聯想感受.——這就是曾聯松當年設計構思的基本情況.
1949年8月中旬,曾聯松將設計好的五星紅旗圖案稿寄給了全國政協籌備會.8月中旬,政協籌備委員會在北京飯店的413號會客室,設立了國旗圖案臨時選閱室,將所有應征的設計稿集中陳列,請評選委員會成員和專家們選閱.參加選閱的同志,提出評選國旗應注意三點:一是要有中國特徵(如地理,民族,歷史,文化等);二是要有政權特徵(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三是要以庄嚴簡潔為主.經過初選,應徵稿件的設計構思符合上述三點要求的,大約有四類:鐮錘交叉並加五角星;嘉禾齒輪並加五角星;以二色或三色橫條或豎條組成旗面,於左上角或中央置鐮錘或五角星或嘉禾齒輪;旗面為紅色或2/3為紅色,1/3為白,藍,黃各色,加紅色或黃色五角星.在評選中,著名戲劇家田漢拿起五星紅旗圖案草稿說:"依我看,這個設計是不錯的."多數人也覺得這個設計美麗大方,而且寓意也好.評選委員會從來稿中精選出38種國旗草圖,編成《國旗圖案參考資料》提供全國政協第一次全體會議討論.
9月25日晚,毛澤東同志召開了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在這次會上,毛澤東同志拿著五星紅旗的圖案說:這個圖案表現我國革命人大團結.現在要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代表聽取了毛澤東同志的意見,經過反復討論,9月26日,全國政協一屆全體會議國旗,國徽審查組,通過了第323號設計圖案(即國旗圖案參考資料中第32號草圖)為當選圖案.在這之前的五星紅旗圖案,大星中還有鐮刀,斧頭.決議通過之前,國旗,國徽審查組對這一設計圖案作了局部修改,並對國旗圖案的意義作了統一說明.9月27日,周恩來同志代表會議主席團,提出國旗等四個決議草案,請出席政協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進行表決.決議草案中,有關國旗的部分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出席會議的全體代表,一致通過了上述決議.
關於國旗圖案意義的說明,新華社以答讀者問的形式於11月15日公開發表.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的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五角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黃色較白色明亮美麗,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這是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在形式上也顯得緊湊美觀.……
㈥ 開國大典的電動國旗是誰做的
開國大典電動旗桿設計師林治遠做的。
林治遠,號裕民。1913年2月9日出生於天津,廣內東潮容陽人。北京市政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旗桿設計者。
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所用的旗桿,由林治遠親手設計施工完成。
(6)開國大典升旗裝置設計人擴展閱讀
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對旗桿製作進行了具體分工,自動升旗方案由林治遠來具體落實。
林治遠接到任務後,與有關技術人員一起研究自動升降的開關設施。他們首先設計出這樣一個方案:國旗自動升降,升降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國歌奏完後,國旗升到頂端並自動停止。
根據這個方案,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設施來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只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並自動斷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治遠
㈦ 電影《我和我的祖國》主要講述了什麼內容
第一個故事《前夜》,是在開國大典前夕,作為升旗設計師的林治遠(黃渤),如何克服困難,最終保障新中國的第一面國旗順利升起的故事。黃渤演技確實一流,把那種作為普通技術人員的使命感,演得很到位。當他在旗桿頂上,把阻斷球焊好時,觀眾都長舒了一口氣。代入感真的挺強的。
第二個故事《相遇》,是以我國每一顆原子彈研究為背景的,講了一個叫高遠(張譯)的科研人員,為完成保密任務,突然從女友面前消失,最終為國捐軀的故事。多年之後,當已結婚的女友在電視上看到高遠的照片時,才明白事情的真相。想必,那一刻,她也終究原諒了他的不辭而別吧。
第三個故事《奪冠》,講的是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並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的背景,而最動人的是兩個小學生的友誼。男生冬冬熱愛打乒乓,女生要出國了。
可是電視正在直播女排的比賽,為了保證鄰居們看電視,男生錯過了跟女生最後的告別。女生把乒乓球留在窗檯上。多年之後,冬冬成了乒乓球世界冠軍,女生成了歸國物理學家,他們在女排再次奪冠時相逢……
第四個故事《回歸》,講的是香港回歸前夕,外交官為准時升起國旗與英方不屈不撓的談判,而升旗手也為此反復練習,警隊也為此校正時間換帽徽……匯集到一起,就是要在那一刻,讓香港回到祖國的懷抱,晚一秒都不行。
第五個故事《北京你好》,講的是2008年的奧運。一個貧嘴的計程車司機張北京(葛優),婚姻破裂,跟兒子關系也不好。但運氣好抽到一張開幕式的門票,原本想送給兒子作為生日禮物,沒想到半道被一個從四川汶川來的孩子「強買」了。
原來那孩子的父母曾是參與修建鳥巢的農民工,在地震中不幸遇難,孩子想看看爸爸安裝的欄桿。張北京最終把票送給他……
第六個故事《白晝流星》,就是講的是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的事。草原的兩個孩子,沒了父母,成天游手好閑,老支書決定帶著他們走上正軌。在飛船著陸的時候,兩個孩子看到了傳說中的《白晝流星》,明白了人生的真諦。
第七個故事《護航》,講的是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式中的女飛行員。飛行員呂瀟然(宋佳),因素質過硬,為了保證閱兵的萬無一失,被安排能處理各種應急突發情況的「備份」成員。據說呂瀟然的原型,就是女飛行員陶佳莉……
角色介紹
1、林治遠演員黃渤
身為負責開國大典升旗儀式中電動升旗桿的設計者,他卻無法保證「萬無一失」,因為這同樣是新中國第一個電動升旗裝置,是他自主研發設計、還沒有經過足夠多的實驗檢測。他不斷的克服重重困難,向來恐高的他最終克服心理障礙,爬上20多米高的廣場旗桿,解決了技術問題。
2、老方演員耿樂
開國大典升旗儀式的備用升旗手,只有林治遠電動升旗失敗,他才有可能直接參與啟動人工升旗的工作。作為順利升旗的最後一道堅實保障,他把保障順利升旗這件事看得比個人的榮譽甚至生死更重要。
㈧ 《前夜》對應的歷史事件是什麼
《前夜》對應歷史事件:1949年10月1日開國大典。
開國大典前夜,天安門廣場旗桿的設計師林治遠(黃渤飾),要保證五星紅旗電動升旗萬無一失。
為了完美地達到這一標准,林治遠爭分奪秒進行實驗。然而,當一切准備就緒時,旗桿頂端的阻斷球,卻因常年銹蝕而爆裂!
最後,一位老教授獻出實驗室的最後一塊鎳,解決了開國大典升旗儀式的燃眉之急。
簡評:
以開國大典為背景的《前夜》,是最富有歷史感的一個。
《前夜》改編自真實的歷史事件,描繪了開國大典前夜設計師林致遠緊張檢查調整電動升旗裝置,確保萬無一失的場景。片中有關旗桿裝置原理的講述,運用了快速的場景切換,使得整個風格變得明快活潑,頗有些趣味。
開頭採用了小的插敘,將林致遠被訓斥和他調試模擬旗桿結合在一起,表現出大典前夜裝置仍然不能保證萬無一失的情形,渲染出時間緊任務重的氛圍,為後面的緊張情緒做鋪墊。
㈨ 升國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開國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陳紅年擔任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因為開國大典時升旗用的電動升旗裝置,是由當時冀北電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設計的,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20多年裡,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電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電力公司一位領導把胡其俊叫到一邊,說組織上決定交給他一個光榮任務,從明天起接替陳紅年在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
胡其俊聽後又是高興,又是激動,又是擔心。高興、激動的是自己這個在舊社會吃不飽飯的窮苦人,成了新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擔心的是這是由毛主席親自升起過的五星紅旗,由自己來擔負升旗任務,怕不能勝任。
第一次升國旗恰逢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個國慶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開國大典以來每年一次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頭天傍晚,胡其俊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不時地起身看看鬧鍾,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剛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桿底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展平,然後遙望天邊,等著太陽出來。當第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胡其俊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比喝了半斤二鍋頭還帶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