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科學家根據什麼發明了潛水艇
科學家根據鯊魚製成了潛水艇 ,在魚的身體內部有一個器官叫做魚鰾,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水泡當魚鰾鼓起來時,浮力增加魚 就能浮到水面。
人們根據沉浮原理成功地製造了潛水艇,這種能在水下作戰的艦艇在歷次海戰中都顯示其戰鬥力,它能下潛離水面深達500米,具有良好的隱蔽性和續航力,能從水下襲擊水面艦船和岸上目標,也能作偵察、布雷和運輸等。
最初,人們也是將石頭或鉛塊等重物裝進潛艇,使潛艇下沉,卸掉石頭或鉛使潛艇重浮水面,這種潛艇當然不能下潛太深,而且費事,上浮後再要下潛,則又要從岸上取得石頭。
後來改進了,用浮箱充水取代石頭,使潛艇下沉,要上浮時,用壓縮空氣通入浮箱排水,並可通過調節使艇身周圍海水的比重相等就能保持潛艇在水中一定深度,不浮不沉,這種潛艇非但省事得多,而且可以控制潛水深度,自由沉浮。
現代又用核動力作為推進動力製成核潛艇,水中排水量達到萬噸以上,水下續航力達20萬海里,自持能力達2~3月。從原始的潛艇到現代的核潛艇都是以沉浮原理作為基礎。然而,早在人類出現以前,許多水中動物已經具有很好的潛水本領,具有令人贊嘆的浮箱系統結構。
2. 科學家根據魚鰾發明了什麼
潛水艇
相關知識:
1680年,義大利發明家博列里通過對魚類的觀察,結果發現大多數魚能依靠鰾的縮小或膨脹來調節身體的比重,因而在水中可以自由下沉或上浮。當魚想要浮起來時,放鬆肌肉,使鰾變大,鰾內充滿了空氣,魚所受到的浮力就增大,這樣魚也就能浮起來了;如果收縮肌肉,鰾變小了,浮力也同時減小,魚就下沉;鰾內一定量的氣體還可以使魚的比重與水環境的比重保持相等,這樣魚就能停留在那裡,不上升也不下降了。
依照魚鰾的工作原理,博列里製造出了一艘潛水艇,艇內裝有一個由皮革製成的潛水袋,利用從皮革袋中排水或注水來控制潛水艇的沉浮。這就是最早的潛水裝置。
現代潛水艇的外殼和內殼之間有一個專門的水艙,叫做壓載水艙,這是潛水艇的沉浮裝置。有時為了使潛水艇能夠迅速地上浮或下沈,在現代潛水艇內還專門設置了速潛水艙。
這些年來,潛水艇發展很快,下潛的深度大大增加,速度也大大提高。美國和法國的潛水器已經創深潛11000米的世界紀錄,這有利於人類更全面地知道海洋的環境與海底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