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有關實驗室常用儀器的使用注意事項
化學實驗常用儀器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一、容器與反應器
1、可直接加熱
(1)試管
主要用途:①常溫或加熱條件下,用作少量試劑的反應容器。
②收集少量氣體和氣體的驗純。
③盛放少量葯品。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可直接加熱,用試管夾夾住距試管口1/3處。
②試管的規格有大有小。不加熱時,試管內盛放的液體不超過容積的1/2,加熱時不超過1/3。
③加熱前外壁應無水滴;加熱後不能驟冷,以防止試管破裂。
④加熱時,試管口不應對著任何人。給固體加熱時,試管要橫放,管口略向下傾斜。
⑤不能用試管加熱熔融NaOH等強鹼性物質。
(2)蒸發皿
主要用途:①溶液的蒸發、濃縮、結晶。
②乾燥固體物質。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盛液量不超過容積的2/3。
②可直接加熱,受熱後不能驟冷。
③應使用坩堝鉗取放蒸發皿。
(3)坩堝
主要用途:用於固體物質的高溫灼燒。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把坩堝放在三腳架上的泥三角上直接加熱。
②取放坩堝時應用坩堝鉗。
③加熱後可放在乾燥器中或石棉網上冷卻。
④應根據加熱物質的性質不同,選用不同材料的坩堝。
2、墊石棉網可加熱
(1)燒杯
主要用途:①用作固體物質溶解、液體稀釋的容器。
②用作較大量試劑發生反應的容器。
③用於過濾、滲析、噴泉等實驗,用於氣密性檢驗、尾氣吸收裝置、水浴加熱等。
④冷的乾燥的燒杯可用來檢驗氣體燃燒有無水生成;塗有澄清石灰水的燒杯可用來檢驗CO2氣體。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常用規格有50mL、100mL、250mL等,但不用燒杯量取液體。
②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使其受熱均勻;加熱時,燒杯外壁應無水滴。
③盛液體加熱時,不要超過燒杯容積的2/3,一般以燒杯容積的1/2為宜。
④溶解或稀釋過程中,用玻璃棒攪拌時,不要觸及杯底或杯壁。
(2)燒瓶
主要用途:①可用作試劑量較大而有液體參加的反應容器,常用於各種氣體的發生裝置中。
②蒸餾燒瓶用於分離互溶的、沸點相差較大的液體。
③圓底燒瓶還可用於噴泉實驗。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應放在石棉網上加熱,使其受熱均勻;加熱時,燒瓶外壁應無水滴。
②平底燒瓶不能長時間用來加熱。
③不加熱時,若用平底燒瓶作反應容器,無需用鐵架台固定。
(3)錐形瓶
主要用途:①可用作中和滴定的反應器。
②代替試管、燒瓶等作氣體發生的反應器。
③在蒸餾實驗中,用作液體接受器,接受餾分。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滴定時,只振盪不攪拌。
②加熱時,需墊石棉網。
3、不能加熱
(1)集氣瓶(瓶口邊緣磨砂)
主要用途:①與毛玻璃片配合,可用於收集和暫時存放氣體。
②用作物質與氣體間反應的反應容器。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不能加熱。
②將瓶口與毛玻璃片塗抹一層薄凡士林,以利氣密。
③進行燃燒實驗時,有時需要在瓶底放少量水或細沙。
(2)廣口瓶、細口瓶(瓶頸內側磨砂)
主要用途:①廣口瓶用於存放固體葯品,也可用來裝配氣體發生器(不需要加熱)。
②細口瓶用於存放液體葯品。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一般不能加熱。
②酸性葯品、具有氧化性的葯品、有機溶劑,要用玻璃塞;鹼性試劑要用橡膠塞。
③對見光易變質的要用棕色瓶。
(3)滴瓶
主要用途:用於存放少量液體,其特點是使用方便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滴管不能平放或倒立,以防液體流入膠頭。
②盛鹼性溶液時改用軟木塞或橡膠塞。
③不能長期存放鹼性試劑。
(4)啟普發生器
主要用途:固—液不加熱制氣體反應的反應器。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不可加熱,也不能用於劇烈放熱的反應。
二、計量儀器
1、粗量儀器
(1)量筒
主要用途:①粗略量取液體的體積(其精度可達到0.1mL)。
②通過量取液體的體積測量固體、氣體的體積。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有10mL、25mL、50mL、100mL、200mL、500mL等規格的,量筒規格越大,精確度越低。
②量筒無零刻度。
③量液時,量筒必須放平,視線要跟量筒內液體的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水平。
2、精密量度儀器
(1)滴定管
主要用途:①准確量取一定體積的液體(可精確到0.01mL)。
②中和滴定時計量溶液的體積。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酸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鹼性試劑;鹼式滴定管不能盛放酸性試劑、具有氧化性的試劑、有機溶劑等。
②使用前要檢驗是否漏水。
(2)容量瓶
主要用途:配製一定體積濃度准確的溶液(如物質的量濃度溶液)。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頸部有一環形標線,瓶上標有溫度和容器,常用規格有50mL、100mL、250mL、500mL等。
②使用前要檢驗是否漏水。
③不用來量取液體的體積。
3、計量器
(1)托盤天平
主要用途:用於粗略稱量物質的質量,其精確度可達到0.1g。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稱量前調「0」點:游碼移零,調節天平平衡。
②稱量時,兩盤墊紙,左物右碼。易潮解、有腐蝕性的葯品必須放在玻璃器皿里稱量。
③稱量後:砝碼回盒,游碼回零。
(2)溫度計
主要用途:用於測量液體或蒸氣的溫度。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①應根據測量溫度的高低選擇適合測量范圍的溫度計,嚴禁超量程使用。
②測量液體的溫度時,溫度計的液泡要懸在液體中,不能觸及容器的底部或器壁。
③蒸餾實驗中,溫度計的液泡在蒸餾燒瓶支管口略下部位。
④不能將溫度計當攪拌棒使用。
三、乾燥儀器
1、乾燥管
主要用途:內裝固體乾燥劑,用於氣體的乾燥或接入容器,防止物質吸收水汽或CO2等。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球體和細管處一般要墊小棉花球或玻璃絨,以防止細孔被堵塞
②氣體從口徑大的一端進入,從口徑小的一端流出
③用乾燥管之前,務必檢查一下乾燥管是否是通的。
2、乾燥器
主要用途:用於存放乾燥的物質,或使潮濕的物質乾燥。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很熱的物體稍冷後放入。
②開閉器蓋時要水平推動。
③不能使用液體乾燥劑(如濃硫酸),一般用無水氯化鈣或硅膠等。
四、其他常用化學儀器
1、酒精燈
主要用途:化學實驗室中的常用熱源。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盛酒精的量不得超過容積的3/4,也不得少於容積的1/4。
②絕對禁止向燃著的酒精燈中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③熄滅時用燈帽蓋滅,不能用嘴吹滅。
④需要獲得更高的溫度,可使用酒精噴燈。
2、洗氣瓶
主要用途:用以洗滌氣體,除去其中的水分或其他氣體雜質。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使用時要注意氣體的流向,一般為「長進短出」。瓶內加入的液體試劑量以容積的1/3為宜,不得超過 。
3、漏斗
主要用途:
(1)普通漏斗
①向小口容器中注入液體。
②用於過濾裝置中。
③用於防倒吸裝置中。
(2)長頸漏斗
①向反應器中注入液體。
②組裝氣體發生裝置。
(3)分液漏斗
①分離互不相溶的液體。
②向反應器中滴加液體。
③組裝氣體發生裝置。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
①不能用火直接加熱。
②長頸漏斗下端應插入液面以下。
③分液漏斗使用前需檢驗是否漏水。
(4)玻璃棒
主要用途:常用於攪拌、引流,在溶解、稀釋、過濾、蒸發、物質的量濃度溶液配製等實驗中應用廣泛。
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攪拌時避免與器壁接觸。
❷ 邁克耳遜干涉儀的分束板應使反射光和透射光的光強比接近1:1這是為什麼
反射光和透射光要形成干涉條紋,如果2者強度不等,在干涉條紋的暗紋處,就不能完全相互抵消,不利觀察.
❸ 科學史上有哪些瘋狂的實驗
答:其他答主已經提到了很多瘋狂的實驗事例,艾伯菌再說一個,我認為非常瘋狂的科學實驗——大型強子對撞實驗。
實驗目的
大型強子對撞實驗,絕對是人類科學史上最為野心的實驗之一。
因為 該實驗的目的,就是探尋我們世界的本質規律,研究宇宙開端時的情景, 探索 空間的額外維度,找到微觀世界的基本單位; 每一個目的,都看得出這項實驗的野心。
世界上最大的對撞機,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位於瑞士和法國交界的侏羅山地下100米深處,周長近27公里,在2008年初次運行,運行時需要兩座核電站來提供電力。
實驗原理
在粒子物理學中,強子(質子和中子)已經算是基本粒子了(其實強子還可分為誇克,但因為誇克禁閉,使得誇克無法獨立存在)。
但是科學家們並不甘心,想藉助強子對撞機,把兩束質子流加速到光速的99.99999991%,然後發生碰撞,相互碰撞的質子會生成其他基本粒子,其中就有人類未發現過的粒子,以此 探索 物理學中的基本規律。
實驗難度
截止目前為止,LHC耗資已經超過100億美元,有80多個國家的上萬名科學家為之工作。
LHC的製造難度也是相當巨大的,周長近27公里的主體結構,埋藏在地下100米深的地方,還要使加速磁場線圈處於零下-271.3℃(1.9K)的環境中,內部真空度比月球還低十倍。
實驗撞擊瞬間,產生的高溫達10萬億度,能模擬宇宙誕生後不久的宇宙狀態,撞擊時每秒產生數TB數據流,每次實驗的數據,利用分布式超級計算機網路,都得處理數月甚至數年的時間。
實驗隱患
LHC在2008年運行前,在全世界范圍還掀起過一陣輿論,說大型強子對撞實驗,可能會撞擊產生微型黑洞,然後黑洞會吞沒地球.
不過這一擔心很快被科學家的解釋打消了,因為LHC加速的是微觀粒子,其質量遠遠小於普朗克質量(約10^-5g),而小於普朗克質量的物體是不會形成黑洞的,就算形成了黑洞,也會因為霍金輻射在瞬間蒸發掉。
實驗成果
目前為止,LHC已經發現了眾多基本粒子,其中包括著名的上帝粒子(希格斯玻色子);對粒子物理學,尤其是標准模型理論的意義非常重大。
我國研究
在2014年,北京高能物理研究所擬備建造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簡稱CEPC),周長達100公里,碰撞能量至少是歐洲大型強子對撞機(LHC)的7倍。
這一提議當時在國內引起廣泛爭議,支持者主要從建造對撞機,對中國科研的促進作用進行了論證;反對者則認為當前建造對撞機不符合國情,因為按照預算,CEPC的總耗資達數百億,甚至超過1000億人民幣。
2016年,CEPC的建造已經開始招標,地點設在廣東省南部的深汕特別合作區,預計2028年投入使用,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塔斯基吉(Tuskegee )梅毒實驗
這是在1932年到1972年在阿拉巴馬州的塔斯基吉進行的一項臨床研究, 為了觀察梅毒的傳播和發病過程,399名黑人男性梅毒患者與沒有梅毒的201個黑人男性對照組被欺騙接受實驗,受試驗者沒有獲得知情同意,被告知有血液疾病可以接受免費醫療。沒有對梅毒患者進行任何治療,病人被欺騙並接受了安慰劑治療,即使後來青黴素已經可以有效治療梅毒。在研究結束時,只有74名實驗對象還活著。其中28人死於梅毒,100人死於梅毒並發症,40名實驗對象的妻子被感染梅毒,19名兒童出生時患有先天性梅毒。
Milgram實驗
該實驗由耶魯大學心理學家 Stanley Milgram於1963年設計,背景是納粹份子 Adolf Eichmann被審判過程中強調自己在犯下罪行的過程中只是在 「 執行命令」。 這個實驗過程本身不算瘋狂,但是實驗結論較震驚: 普通人都會服從權力或權威,即使命令其做違背個人良知的事情。
實驗設計:志願者被告知協助老師考核學生,考核過程中學生每次出錯則由協助者(實際上是實驗對象)電擊一次學生,電擊電壓由45V起,學生每出錯一次點擊電壓提高15V,同時學生被點擊後會發出不同程度痛苦叫聲(實際沒有點擊,只是播放錄制的聲音),協助者(實際上是實驗對象)被告知這樣有利於學生學習。結果發現: 盡管不情願, 相當高比例的人會完全服從指令, 65%的協助者(實際上是實驗對象)最後 的 電擊學生的電壓達到了 450V,所有的都超過了300V,如果這電壓是 真的,那將是致命的。
這個實驗證明: 普通人——在權威人士的命令下——會給完全陌生的人執行明顯致命的電擊。這些令人不安的發現既揭示了人類理智與行為的局限性,也引發了一場倫理爭議,使得現在也無法深入 探索 這一領域。
為了解當人不知道自己是實驗對象時,是否也服從權威。1966年有一個 「致命護士」實驗 :醫生電話要求夜班護士給病人服用最大劑量兩倍 的未經批准 葯物 (提前被換成糖丸,但護士不知情)。令人恐懼的是,22名護士中有21人執行了醫生的要求。護士們已經在知道用葯過量,而且違反了醫院的規定:通過電話和使用未經批準的葯物。這項研究表明,權威光環會給人的道德判斷帶來重大影響。
我來說一個,有點恐怖。
它是現實版的《生化危機》!
1979年4月一天,前蘇聯工業重鎮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市突然發生了一件離奇的事。
一家醫院里被送來了三個症狀極為相似的病人:發高燒、頭痛胸悶、喘不過氣。
醫生一開始以為是肺炎,但症狀發展很快,第二天凌晨,3個人已經有2人死亡。另一個口鼻都流出帶血粘液,很快也昏迷死亡。
很快,市裡的其它醫院里被這樣的患者擠滿了,他們都發著高燒,不斷咳嗽,有的甚至皮膚上長出恐怖的黑色水泡。
難道,一場可怕的,從未被發現的病毒正在流行?
短短一天已經有數十人死亡,醫院的停屍房裡,堆滿了屍體。
很快,線索指向了城市32區,一家陶瓷廠,發現哪裡很多人穿著防護服正在消毒。
政府很快放出消息,這是一家私人屠宰場,宰殺了被污染的豬肉,人們吃了就得病了。
人們根本不相信,豬肉能致人死亡。
後來N年之後的調查最終讓真相大白。
原來這里有一座秘密的軍用武器工廠,里邊生產的武器正是蘇聯人從臭名昭著的731侵華部隊手裡截獲的新型生化武器:炭疽。
原來在事發前一天,這家炭疽武器加工廠,在生產過程中,因為疏忽大意,一個過濾器在拆下後未被安裝回去,工廠就啟動了生產。於是,炭疽粉末藉助風勢,最終釀成了這場慘劇。
按照潛逃美國的前蘇聯原生化部門副主任的說法,這次事故造成至少有105人喪生,而確切數字未知,後來這位官員專門就此寫了一本書,名字就叫《生化危機》。
本想在戰場上讓敵人聞名喪膽,沒想到最後自食惡果。可憐,可悲,可嘆!
在人類科學史上,曾經有過兩次著名的「費城實驗」,第一次費城實驗即富蘭克林在1752年在費城用風箏收集驗證雷電的屬性。而第二次發生在1943年的「費城實驗」則更加驚心動魄,號稱人類史上最誇張、最瘋狂的實驗,比富蘭克林玩風箏那次要出名得多,無數文章、電影、電視節目都介紹和討論過它。
1943年十月,美國國家海軍在費城非常機密的進行一次了人工磁場試驗,即著名的『費城實驗(The Philadelphia Experiment)。據很多報道,這次實驗順利地把一艘名叫「埃爾德里奇號」的驅逐艦和這艘艦上的所有船員都送進了另一個空間。
實驗發生時,船隻周圍形成巨大磁場,隨即只見艦船被一層綠光籠罩,而艦只與船員們也很快從人們的視線中消失不見。而實驗終止時,該艦被移送到479千米以外的諾福克碼頭。事後,參與實驗的一些船員留有實驗的殘留反應,不斷的消失與重現。費城實驗的主要負責人在實驗幾天之後就自殺身亡,留下的遺言稱實驗與相對論有關。
費城實驗發生時,一些目擊者稱,當時看到船員出現惡心狀況和無法分辨方向,並且一些船員突然消失,而還有船員被嵌入牆中,與船上的鋼板融合,是否還生還都有待考證。
據其他參與過實驗的一些科學家稱,足夠強力的磁雲足以重新排列物質分子的結構,並使其瞬間轉移到另外的時空。
費城實驗被人們津津樂道了半個多世紀,拍攝出無數版本的電影電視,並據說證明了愛因斯坦統一場理論,展示了電磁彎曲時空的可能性。
大家回答的很好,我就說個比較詭異的科學實驗。是有關靈魂驗證的。
關於靈魂的傳說只古到今爭論不休,可是沒有幾個人做實驗驗證,也不知道該怎麼驗證。
人們首先問靈魂是什麼?靈魂和意識有什麼區別?
這些問題貌似活人是回答不了的。
但有個科學家很瘋狂,用自己生命驗證人死後到底還有意識嗎?
這個人就是法國化學家拉瓦錫,被稱為現代化學之父。
拉瓦錫生活在法國大變動的革命時期。法國大革命極為激進,一言不合就砍頭,高峰期每天能殺上千人。
拉瓦錫由於政治觀念異於當時的執政派,就被拉去砍頭。
拉瓦錫一想,橫豎都是死,還不如用自己的生命給科學做個貢獻。他與劊子手約定,頭顱被砍下之後,看看自己的眼睛能眨多少次,算一下每次的時間間隔,起碼就可以證明人死後意識還能存在多久。
執行當天,一共殺了快30人,拉瓦錫是第四個。當他身首異處之後,眼睛足足眨了11次,每次按兩秒算,也是22秒。這首次證明人頭落地後,人還尚存意識。
但是這個實驗飽受爭議,目前沒有官方記載,只是當時圍觀者的流傳。但是可信度還是比較高的,據有關記載,當時多位圍觀路人均表示的確存在此事。
現在科學家研究發現 人頭落地後,其意識最長可以停留五分鍾,原因就在於頭顱中的血液還有氧氣可供大腦消耗。
這個實驗並沒有完美證明人死後是否存在意識。
但還有一個更瘋狂的實驗企圖證明人意識的存在。
這就是靈魂21克的實驗。
在20世紀初,美國一名醫生Dr. Duncan MacDougall,想到了證明靈魂的方式。
他認為如果靈魂存在應該也是具有質量的,倘若把瀕臨死亡的人放在稱上,他死後體重若有改變,就會證明其靈魂出竅,這樣就可以根據生死的體重差別計算靈魂的重量,從而間接證明靈魂的存在。
話不多說,說干就干,這名醫生找到了6位瀕死的患者作為樣本,把絕症患者放到自己設計很靈敏的稱床上。
但是實驗誤差很大,測量了六個人,只有一個人的數據可以用,其他五個死時不斷顛動和抽搐,導致稱床無法記錄死前死後的體重。
只有一個人的數據很完美,這個人就是第一個死者,死前很平靜。
他足足觀察了4個小時,記錄下死者前後的體重變化是28克,除去液體揮發,最終得出的數據是21克,這就是靈魂21克的來源。
可是這個實驗的真實嚴謹性飽受爭議。科學家認為,除了液體揮發,氣體也在揮發。還有一些能量的釋放,這些東西都無法量化。這嚴格就無法證明靈魂的重量。
但是靈魂21克的說法就傳播開來了,現在很多書籍借用未經證實的實驗數據來表達某些觀點。
現在科學家認為,靈魂21克純屬無稽之談。實驗漏洞層出不窮,靈魂是否存在首先是個大問題,靈魂即便存在,它是否是物質還是很大的問題。
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科技 可以用來發展生產力,維護世界和平。但一些不端的人出於各種邪惡的目的,也會惡意使用各種 科技 ,出現很多瘋狂的實驗,在科學史上, 科技 走偏甚至變得邪惡的實驗也並不少見。
例如,人類的微生物研究可以用來治療疾病,造福人類,但在瘋狂和邪惡的人手中,可以轉變為對人類生命的嚴重威脅,特別是一旦投入到軍事方面的應用。
例如,在二戰期間,日本臭名昭著的731部隊,就進行了大量細菌戰實驗。他們在實驗中使用無辜中國平民來進行活體實驗,培養致病細菌。在戰區內散布病菌,促使瘟疫的發生和流行,造成我國大量民眾的傷亡。
日軍在太平洋戰爭中,也進行了大量生物戰的應用,培養淋病,梅毒等病毒對當地平民進行感染,從而對敵方軍隊傳播,用以殺傷和削弱對方士兵的士氣和戰鬥力,這種實驗實在是令人不齒。
美國「明尼蘇達飢餓實驗」,一個人長期處於飢餓狀態,除了能減肥,還會發生什麼?想減肥的人,可以看一看這個。
1944年,二戰中的歐洲戰場不僅打的十分艱難,還遇到一個巨大問題:資源缺乏。
說白了,大家都沒吃的。美國就在考慮一個問題,就算是仗打贏了,這么多難民都等著吃飯, 如果要救援他們,多少糧食夠呢?
這是個復雜的問題,一位名叫Ancel Keys的博士,就發起了一項研究:飢餓會對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於是,他設計了一個實驗,招募了36名男性志願者。這 些人身體 健康 ,意志堅定,願意獻身於科學事業。
實驗為期一年,3個月的觀察期,6個月的飢餓實驗,3個月的恢復期。
實驗被安排在了明尼蘇達大學 體育 館下的宿舍中,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小房間,平時都是在一起 娛樂 、工作,學習。
第一階段的3個月是觀察期,實驗團隊給志願者每人每天兩頓飯, 一共含有3200大卡的熱量。 志願者每天都要正常的學習和工作,還要保證一周有35公里的步行運動量。
應該說,第一階段是很正常的飲食和生活。
到了第二階段,飢餓實驗正式開始。
所有志願者的飲食每天都被嚴格限制在1570大卡,主要都是蔬菜和麵包,很少能吃到肉。同時,他們的生活習慣不變, 每天依然要學習、工作,以及每周不少於35公里的步行運動量。
那麼這段時間的情況有什麼變化呢?挑一些重要的說一說。
開始的幾天,志願者都出現了體力下降和精神萎靡的情況。而且,他們開始反應遲鈍,警惕性降低,很難注意力集中。
隨著實驗的繼續,志願者們開始出現腸胃不適、失眠、頭暈、水腫、脫發、怕冷、耳鳴、視線模糊、體溫降低、排便減少等等狀況。
最開始的時候,咖啡和口香糖是無限量提供的。飢餓的志願者開始瘋狂的喝咖啡嚼口香糖,實驗人員不得不限制數量(有人一天嚼了400根口香糖)。
所有人都開始明顯變得消瘦,越來越像骷髏一樣。
除此之外,志願者的情緒和性格也發生了變化。
他們開始變得情緒波動大,抑鬱,容易暴怒。一些焦慮的人開始啃指甲、過量吸煙。志願者們談論的話題不再是自己喜歡的,不管是政治軍事還是美女,都不再談論了。 他們的話題只剩下了一個,那就是食物。
很多人開始研究食譜,收集餐具,甚至有人能盯著一張食物的照片發呆2小時。
慢慢的,有人開始出現了精神異常,有一位志願者絕望到想要自殘離開實驗,後來他真的切斷了自己的三根手指。
還有一位志願者開始做夢吃人肉,某一天實在受不了了,他跑出去偷吃了大量的冰激凌。當研究人員質問他的時候,這個人先是痛哭流涕,後來又暴力威脅研究人員。 他不得不被送到了精神病院,恢復飲食,治療之後才痊癒。
堅持了半年的飢餓實驗終於結束了,志願者開始進入恢復期。
這段時間,他們無論怎麼吃都會覺得自己還是很餓,暴飲暴食到會被送去醫院急診。一直到實驗8個月之後,志願者們才基本恢復了正常。
這次實驗給專業研究人員帶來了什麼,我們不去深究了,只說一說減肥的問題。
通過節食進行減肥現在非常流行,還時不時爆出「一個月瘦20斤」的消息。但是,通過飢餓的方式減肥,並不是什麼好辦法,人的生理心理都會受到損害,而且,快速減肥的後果往往是快速反彈,沒什麼意義。
減肥還是要靠長時間的堅持,細水長流的運動鍛煉加上合理的飲食搭配,別著急。
照片可能嚇到大家了,趕緊去吃點東西壓壓驚吧……
1:人猿實驗
其實人猿雜交的實驗,是否真的存在,這一點不好確定,因為這個事情是在1927年的時候,白俄羅斯的一封報紙上被曝出來的,這封報紙上稱蘇聯人曾經進行過人猿雜交的實驗,而且這個消息已經報道之後,立刻引起了轟動性的效應。
2:瓜地馬拉梅毒試驗
瓜地馬拉梅毒試驗,是美國在1946年到1948年之間,展開的醫學實驗,但這個實驗有一個問題,就是參與的人員,都毫不知情,所以這些人就是徹徹底底的小白鼠,那麼在全部的實驗過程當中,大概有696名男性和女性接種了梅毒。
另外實際上從1932年的時候,美國公共部門就為一些感染梅毒的人免費治療,但實際上治療只是口號,真正目的還是實驗,但紙包不知火,這個事最終還是被曝光,為此美國保密了40餘年的梅毒實驗,也讓全世界感到震驚,後來美國政府在2010年的時候,正式發表致歉,並且保證再也不展開,違反國際法的人類實驗了。
3:瘋狂的火箭車
其實我們都知道一個事,就是人是不能承受過快的加速和減速的,那麼有人就曾經思考過,到底人類能承受多大的加速度呢?這個人就叫約翰·斯坦普,約翰·斯坦普是一位醫生,這位醫生製造了一個瘋狂的火箭車,這個火箭車的時速,達到了每小時1000公里。
這位醫生坐在這輛火箭車上,然後開始了劇烈的加速,那麼在極短的時間之內,這輛車的速度達到了1010公里,結果這位醫生在整個過程當中,承受了大約35個G的加速度,最後這位醫生不僅骨折,腦震盪,就連眼部的血管都爆了,但這位醫生的實驗是值得的,他為後來人提供了寶貴的數據......
沸水治肺炎
1846年弗吉尼亞州彼得堡的沃爾特·F·瓊思,害怕黑人奴隸的肺炎會傳染給家人,急於要找到治療傷寒性肺炎的治療方法,雖然對醫學不是很懂,但是平常喜歡思考,結合日常生活中看到的一些現象——各種動物的皮肉經過沸水一過,總是變得白白凈凈的,便認定沸水能驅趕體內寒氣,殺死細菌。出於對科學態度的嚴謹,沒有即可大規模在黑人奴隸身上使用,而是挑選的兩個做實驗,他每隔四小時將沸水倒在患有傷寒性肺炎的裸體奴隸的背上,時間分秒誤差他都非常嚴謹、認真的對待,最後實驗結果是:他經過對實驗者表情,以及每個毛孔細致入微的觀察,堅定認為沸水燙背有效的治療了肺炎,但是還不夠完美,有其副作用,因為它會把人燙死!
把針插入人腦漿中的反應
1874年,愛爾蘭僕人瑪麗·拉弗蒂來到辛辛那提好撒瑪利亞醫院的Roberts Bartholow博士治療她的癌症。Roberts Bartholow博士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研究機會,他切開了患者的頭,取下其頭蓋骨,並將針電極插入暴露的腦部物質中。他將實驗描述如下:
當針頭進入大腦物質時,她抱怨頸部劇烈疼痛。為了得到更多明確的反應,我把電流的強度增加了......她的面容表現出極大的痛苦,她開始哭泣。很快,她左手伸出,就好像抓住她面前的一些物體一樣; 手臂目前被陣攣性痙攣激動; 她的眼睛固定不動,瞳孔廣泛擴張; 嘴唇是藍色的,她嘴裡發誓; 她的呼吸變得嘶啞; 她失去了意識,左側猛烈地痙攣。驚厥持續了五分鍾,昏迷成功。她從襲擊開始後的二十分鍾內恢復了意識,並抱怨一些虛弱和眩暈。
- Bartholow博士的研究報告
世界上最長的實驗-瀝青滴漏實驗,這個實驗的瘋狂之處在於幾代科學家的薪火相傳,從1927年開始,到現在已經91年了。
實驗從1927年開始。
澳洲昆士蘭大學的教授帕內爾為了向學生證明瀝青不是固體而是液體,設計了這個實驗。
在帕內爾執掌這個實驗期間,瀝青滴落裝置總共滴落了三滴瀝青。但在他去世以後,這個裝置就被人遺忘了。 直到梅因斯通來到昆士蘭大學,他發現了這個蒙塵的裝置,並決定繼續這個「偉大」的實驗。
在接手的第二年,第四滴瀝青就成功滴落,但梅因斯通因為剛剛結婚,還在度蜜月而錯過了這個時刻。而且接下來的第四、第五滴也都因為種種原因而錯過。
在他因為喝了一杯咖啡而錯過了第七滴瀝青之後,他為滴落裝置安裝了一套攝影設備。本以為這波可以很穩,在第八滴瀝青快要滴落時,梅因斯通還十分放心的去英國出差。
在英國時,他的同事告訴了他一個好消息和一個壞消息 。
好消息是瀝青成功滴落,而且攝像頭也拍下了這一幕,但壞消息是攝像機的儲存設備壞了,影像沒有被保存下來。
回到昆士蘭的梅因斯通痛定思痛,更換了多個高清攝像頭,還將實驗過程放到網上進行直播,好讓全世界的人們共襄盛舉。
但讓人遺憾的是,第九滴瀝青在2014年年初滴落,而梅因斯通在2013年的8月就去世了。
讓人稍顯安慰的是,梅因斯通生前曾有幸觀察了瀝青滴落的全過程。
來自歐洲都柏林的聖三一大學在2013年的7月拍下了瀝青滴落的瞬間。因為聖三一大學從1944年開始也在進行類似的實驗,並首次拍下了滴落的整個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