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某實驗小組的同學在「探究綠色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實驗時,設計了上圖所示實驗裝置。他們進行了如下實驗
(1)水(2)光(3)蒸騰作用(4)③
❷ 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能用於探究光合作用()①需要水;②需要二氧化碳;③需要光;④需要葉綠體;⑤釋
植物光合作用自的條件是光和葉綠體,由不透明的錫箔片遮蓋的位置由於缺少光照,雖然有葉綠體,也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不能產生澱粉;而不被不透明的錫箔片覆蓋的部位滴加碘液呈藍色,說明不被不透明的錫箔片覆蓋的部位有澱粉生成;從而說明了光合作用製造澱粉,同時說明光合作用需要在有光的條件下才能進行. 故選A. |
❸ 雛鷹小組的同學為了探究植物的光合作用,設計了如圖的三個裝置:植物、培養液、隔板、光照等條件都完全相
(1)實驗前要對植物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除去葉片內原有的澱粉,如果葉片內殘留有以前光合作用製造的澱粉,實驗結果就會不明顯,為了排除原有澱粉的干擾,放到黑暗片一晝夜,植物不能進行光合作用,只進行呼吸作用消耗澱粉,原來的澱粉消耗完後,就不會干擾實驗,使實驗結果更加明顯. (2)甲組裝置與乙組裝置的區別是甲裡面是清水,乙裡面是氫氧化鈉溶液,由於氫氧化鈉溶液能吸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而清水沒有此功能,故甲、乙兩裝置內甲裡面有二氧化碳,乙裡面沒有二氧化碳.因此甲、乙兩裝置中葉片所處的環境,惟一變數是二氧化碳,故甲組與乙組起對照作用. (3)由於乙裝置,使植物所處的環境沒有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是進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所以乙裝置內的植物由於缺乏原料而不能正常進行光合作用,不能製造澱粉,因此遇碘不能變藍色.從光合作用的表達式:二氧化碳+水 光能 |
❹ 為了指導農業生產,某實驗小組對植物的光合作用進行了探究,設計如下裝置,分析回答問題:(1)實驗前,
(1)在綠葉在光下製造有機物實驗中,為了驗證綠色植物在光下能製造澱粉,必須先讓葉片內原有的澱粉運走耗盡,才能驗證葉片內的澱粉是綠色植物在光下光合作用製造的. (2)在實驗甲、乙兩裝置中,葉片甲的裝置內是清水,乙裝置內是氫氧化鈉溶液,由於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二氧化碳,所以甲、乙兩裝置的變數是二氧化碳. (3)酒精脫色:光照幾個小時後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含有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至葉片變成黃白色. 用清水漂洗後,滴加碘液,葉片變藍的是甲. (4)甲與乙,變數是二氧化碳,比較甲與乙,甲遇碘變藍,乙遇碘不變藍,可得出結論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甲與丙,變數是光,比較甲與丙,甲遇碘變藍,丙遇碘不變藍,可得出結論是: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 (5)在溫室中種植蔬菜,要使蔬菜產量得到提高,就要提高蔬菜的光合作用的效率,而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是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所以,向溫室中添加二氧化碳,適當增加光照時間,就可以提高光合作用的效率,從而提高蔬菜產量. 故答案為:(1)讓葉片內原有的澱粉運走耗盡;(2)二氧化碳;(3)葉綠素;甲; (4)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5)向溫室中添加二氧化碳,適當增加光照時間.
❺ 如圖所示是研究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實驗裝置,根據相關知識回答問題.(1)甲裝置試管中收集的氣體可以
(1)甲裝置用來驗證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氧氣,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該裝置放在溫暖的專光下,照屬射一段時間,試管中收集的氣體可以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表明收集起來的氣體有助燃作用,而氧氣能夠助燃.說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氣. (2)分析表中的結果,得出的結論是:光照越強,光合作用越強(或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 (3)光合作用只能在光下才能進行,呼吸作用有光無光都能進行;呼吸作用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吸收了.因此,利用乙裝置研究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時,為防止光合作用的干擾,應對該裝置進行遮光處理,一段時間後,玻璃管中紅墨水向左(或左方)移動. (4)農業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獲取光合作用製造的有機物,在農業生產上,要保證農作物有效地進行光合作用的各種條件.如合理密植、間作套種、增加光照強度、提高二氧化碳濃度等. 故答案為:(1)氧氣; (2)光照越強,光合作用越強(或光照越弱,光合作用越弱)(評分標准:寫實驗結果的不能給分,如「試管與台燈的距離越遠,產生的氣泡數目越少」) (3)遮光;左(或左方); (4)有機物;①合理密植;②間作套種.
❻ 為探究光合作用放出了氧氣,某同學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1)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回答:①為使實驗達
(1)①因為此裝置來證明光合作用的條件是光,因此就要將該裝置放在光下;②觀察是否有氣泡進入試管,如果有氣泡進入試管,說明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產生氧氣; ③氧氣有助燃的性質,此裝置中試管內收集到的氣體能夠使快要熄滅的衛生香復燃,說明試管內收集的氣體是氧氣,從而證明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氧氣. (2)根據光合作用的公式:二氧化碳+水 光 |
❼ 某興趣小組為探究植物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氫氧化鈉溶液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實驗步驟:暗處理→部分光照→光照→摘下葉片→酒精脫色→漂洗加碘→觀察顏色 (1)暗處理:把盆栽放到黑暗處一晝夜,目的是把葉片中的澱粉全部轉運和消耗.這樣實驗中用碘液檢驗的澱粉只可能是葉片在實驗過程中製造的,而不能是葉片在實驗前貯存. 部分光照:用黑紙片把葉片的一部分從上下兩面遮蓋起來,然後移到陽光下照射. 幾小時後,摘下葉片,去掉遮光的紙片. (2)開啟抽氣泵後,玻璃瓶內的空氣減少,外界空氣通過裝有濃氫氧化鈉的玻璃瓶再進入有葉片的玻璃瓶;空氣中的二氧化碳被氫氧化鈉溶液所吸收,玻璃瓶中的葉片就得不到二氧化碳;玻璃瓶外葉片可以正常的吸收二氧化碳;因此玻璃瓶內外的葉片是一組對照實驗,瓶外的葉片是實驗組,瓶內的葉片是對照組,變數是二氧化碳. (3)脫色:把葉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燒杯中,隔水加熱,使葉片中的葉綠素溶解到酒精中,葉片變成黃白色.便於觀察到澱粉遇碘變藍的顏色反應. (4)觀察現象,得出結論:稍停片刻,用清水沖掉碘液,觀察葉片顏色變化.B葉片分沒有變藍色,A葉片變成藍色.說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條件,綠葉在光下製造澱粉.還說明光合作用的產物是澱粉,該實驗還說明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故答案為:(1)黑暗(暗)有機物(澱粉)(2)對照二氧化碳 (3)水葉綠素(4)不變澱粉二氧化碳
與植物光合作用條件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換閥門管道下沉
發布:2025-05-21 17:01:12
瀏覽:210
單元樓暖氣閥門
發布:2025-05-21 16:59:45
瀏覽:407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