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驗證分子在不斷運動,化學小組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A燒杯中盛有濃氨水,B燒杯中盛有滴加了幾滴酚酞溶
(1)分子是不斷運動的,濃氨水中的氨分子不斷運動,擴散到A燒杯中形成氨水,氨水顯鹼性,能使無色的酚酞試液變紅,故答案為:B燒杯中液體變紅;
(2)B燒杯中無色的酚酞試液變紅,有可能是空氣中成分使其變紅,應該做一個對照實驗,在大燒杯外邊,放一個小燒杯,燒杯內放入無色酚酞試液,不變紅,說明空氣中成分不能使酚酞試液變紅,取少量酚酞試液放入試管內,滴入幾滴濃氨水,如果變紅,說明是氨水能使酚酞試液變紅.
故答案為:(1)B燒杯中液體變紅;(2)在大燒杯外邊,放一個小燒杯,燒杯內放入無色酚酞試液,不變紅,說明空氣中成分不能使酚酞試液變紅,取少量酚酞試液放入試管內,滴入幾滴濃氨水,如果變紅,說明是氨水能使酚酞試液變紅.
B. 如圖(1)和圖(2)是兩個設計證明分子運動的實驗.在圖(2)的錐形瓶中的小瓶里裝著濃氨水,錐形瓶口用
無色酚酞試液是一種常用的酸鹼指示劑,具有遇鹼性物質變紅的特性.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出來的氨氣易溶於水形成的溶液顯鹼性.由設計的實驗來看,圖(1)在設計的實驗比較嚴密,如在大燒杯外放置一裝有無色酚酞試液的燒杯與大燒杯內的無色酚酞試液形成對比,而圖(2)設計的實驗符合微型化的特徵,用到的儀器比較少又節約了葯品.
兩個實驗裝置都有的不足之處是缺少對比試驗;
故答案為:
(1)錐形瓶口濾紙變成紅色;
(2)A燒杯中的酚酞溶液變紅;氨分子在不斷的運動,氨水可以使酚酞溶液變紅;
(3)圖(1)操作過程更嚴密,用葯品較多;圖(2)所用儀器較少,操作簡單,節約了葯品;
(4)缺少對比試驗.
C. 圖1是教科書上探究分子性質實驗的裝置圖,圖2是我縣化學老師針對圖1實驗的創新裝置.圖2的創新實驗操作步
(1)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揮發性氨氣遇到的酚酞試液變紅.實驗過程中可觀察到A、B裝置版內被酚酞溶液濕潤權的紗布都能變紅,實驗說明分子在不斷運動.
(2)對比創新改進前的實驗,改進後實驗的優點是能夠防止氨氣擴散到空氣中,污染大氣;能夠得出在不同溫度下分子運動的劇烈程度的差異.B裝置內被酚酞溶液濕潤的紗布變紅所需時間要比A裝置內被酚酞溶液濕潤的紗布變紅所需時間短,從而可證明溫度越高分子運動越快.
(3)圖2的創新實驗相對圖1來說,除(2)中所述的優點之外,還具有「①用密閉的U型管來代替半封閉的燒杯來做實驗,減少了因氨氣揮發而對空氣的污染,綠色環保.
②實驗中所需的葯品量較少,節約葯品.」的優點,但無法實現「③能得出分子具有的所有性質.」故選:B;
故答案為:(1)分子是在不斷運動的;(2)運動越快;(3)B.
D. 對實驗裝置的改進與創新,能夠提高學習化學的興趣和能力.某興趣小組同學進行了以下實驗設計(註:圖中部
(1)濃氨水具有揮發性,氨水能使酚酞變紅,此現象說明分子具有的性質是分子在不回斷運動.答
(2)①二氧化碳溶於水生成碳酸,碳酸能使濕潤的石蕊試紙變紅,故可看到兩條試紙出現的相同現象是 試紙變紅,又因為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故看到不同現象是下面的先變紅上面的後變紅.
②將燃著的木條放在支管口處,可觀察到的現象是木條熄滅,因為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
③綜合分析①和②現象,能夠總結出二氧化碳的性質有 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能和水反應生成酸.
(3)從圖示分析,鋅能和酸反應生成氣體,濃鹽酸能揮發出氯化氫氣體,氯化氫溶於水得到鹽酸,故A溶液為濃鹽酸,出現該現象的原因可能是 濃鹽酸有揮發性,會發出的氯化氫溶於大試管中的水又得到鹽酸,進而與鋅粒發生反應.
故答案為:(1)分子在不斷運動.
(2)①試紙變紅,下面的先變紅上面的後變紅.
②木條熄滅.
③二氧化碳不可燃、不支持燃燒,密度比空氣大,能和水反應生成酸.
(3)濃鹽酸,濃鹽酸有揮發性,會發出的氯化氫溶於大試管中的水又得到鹽酸,進而與鋅粒發生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