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用DIS做驗證牛頓第三定律的實驗,點擊實驗菜單中「力的相互作用」.把兩個力探頭的掛鉤鉤在一起,向相反
A、用力與反作用力總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如果不同時變化,則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就不會總是相等,故A正確; B、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在兩個不同的物體上,故B錯誤; C、D、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條直線上,故C正確,D正確; 故選ACD. |
Ⅱ (Ⅰ)如圖為「用DIS(位移感測器、數據採集器、計算機)研究加速度和力的關系」的實驗裝置. (1)在該
I、(1)因為要探索「加速度和力的關系」所以應保持小車的總質量不變,鉤碼所受的重力作為小車所受外力; 故答案為:小車的總質量,小車所受外力. (2)①由於OA段a-F關系為一傾斜的直線,所以在質量不變的條件下,加速度與外力成正比 ②由實驗原理:mg=Ma,得: a=
而實際上是: a′=
故答案為:①在質量不變的條件下,加速度與外力成正比,②C, II、Ⅱ、(1)①紅表筆和電表的「正」插孔相連,黑表筆和電表的「負」插孔相連. ②對歐姆表進行歐姆調零,具體操作是:將紅黑表筆對接,調節歐姆調零電阻,使指針指在最右端零刻度線處; ③由圖2(a)所示多用電表可知,歐姆表示數是4×1Ω=4Ω. 故答案為:①正,②將紅、黑表筆短接,調整調零旋鈕調零;③4. (2)為減小誤差,實驗多次測量,根據題目要求可知,實驗時應採用電流表的外接法,滑動變阻器應使用分壓接法,由圖2所是電路圖可知,符合要求的實驗電路是D. 故選D. (3)①使用多用電表的電壓檔位,接通電源,逐個測量各元件、導線上的電壓,若電壓等於電源電壓,說明該元件或導線斷路故障. ②使用多用電表的電阻檔位,斷開電路或拆下元件、導線,逐個測量各元件、導線上的電阻,若電阻為無窮大,說明該元件或導線斷路故障. 故答案為:①使用多用電表的電壓檔位,接通電源,逐個測量各元件、導線上的電壓,若電壓等於電源電壓,說明該元件或導線斷路故障; ②使用多用電表的電阻檔位,斷開電路或拆下元件、導線,逐個測量各元件、導線上的電阻,若電阻為無窮大,說明該元件或導線斷路故障. |
Ⅲ 如圖(a)為「用DIS研究加速度和力、質量的關系」的實驗裝置.某同學用此裝置驗證在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加
(1)圖線AB段基本是一條直線,而BC段明顯偏離直線,造成此誤差的主要原因是鉤碼總質量過大,大於小車的總質量,故D正確;
(2)將車內的沙子轉移到桶中,就保證了M+m不變,即系統的總質量不變,研究對象是整個系統,a=
F |
M+m |
mg |
M+m |
1 |
M+m |
1 |
M+m |
Ⅳ 在「用DIS探究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裝置如圖(a)所示.(1)本實驗是通過______來改變對小車的拉力
(1)通過改變鉤碼的個數可以改變對小車的拉力;通過位移感測器測得小車的v-t圖象,v-t圖象的斜率等於小車的加速度.
(2)由圖(b)所示a-
1 |
M |
Ⅳ 「DIS實驗」的原理是什麼
DIS(Digital Information System)實驗是數字化信息系統實驗的簡稱,DIS作為一種現代化教學技術已被引入到上海市二期課程改革的試點教材中。
(1)DIS實驗中所用到的設備絕大多數是以二十世紀前沿科技作為技術理論支撐,二十世紀下半葉得到實際應用的具有較高科技含量的裝備。其中包括:
微型計算機、感測器、數據採集器和軟體。
其中數據採集器與計算機以串列方式通信,採用四路並行輸入,可同時接插四種感測器。
感測器中包括電流、微電流、電壓、溫度、聲波、位移、力、磁、光電門等多種設備。
這套設備的特點是能快速、准確、動態地採集實驗信息,並實現數字化顯示,由計算機輔助進行分析處理。
(2)實驗誤差可以分為兩類:系統誤差和偶然誤差。傳統實驗中的絕大部分需要人工讀取記錄實驗數據,因而偶然誤差在整個實驗誤差中佔了相當大的比例。而DIS實驗可以自動採集實驗數據,因而基本消除了偶然誤差。
「DIS實驗」是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行的實驗,與傳統物理實驗比較在培養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側重點上已經有了明顯的差異:
第一,對觀察能力的培養
觀察是對事物和現象的仔細察看、了解,它是思維的知覺,智力活動的門戶和源泉。傳統物理實驗對學生觀察能力的要求很高,它要求學生(1)觀察儀器的刻度;(2)觀察儀器的構造;(3)觀察儀器的銘片,了解儀器的名稱、規格、使用方法和使用條件等;(4)觀察實驗裝置的安裝;(5)觀察實驗操作過程;(6)觀察實驗現象等等。實驗過程較長,需要多次觀察,重復測量,有利於培養學生有耐心、不厭倦的良好心理品質和觀察習慣,以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
DIS實驗對觀察能力的培養在所需要觀察的項目上少了許多。比如:在研究勻速直線運動物體的s—t圖和v—t圖的實驗中,用傳統儀器做,需要通過觀察了解刻度尺的最小刻度、測量方法,打點計時器的構造、使用方法等。而DIS實驗則不需要觀察上述儀器的刻度、構造、使用方法,用運動感測器連接數據採集器,通過計算機就可以直接得到圖象。實驗操作的過程也相對縮短,但在觀察現象的同時要求學生觀察s—t和v—t圖象,找出規律。即將積極的思維活動寓於現象觀察之中。兩者相比,傳統實驗側重於培養細致、認真、耐心等觀察習慣;DIS實驗則側重於培養學生在觀察中思考探究能力。
第二,對正確選擇和使用儀器能力的培養
「學生應初步具備的實驗能力,主要是學會正確使用儀器進行觀察、測量和讀數,……」這是現行教材教學大綱的要求。傳統物理實驗當然要十分重視這方面能力的要求。首先要分清儀器的量程,待測量不能超過量程;其次儀器的精確度必須符合實驗要求;另外還要了解儀器使用的基本要求。對DIS實驗而言,這方面的能力要求顯然就降低了許多。它只要求學生基本了解各種探頭、感測器的使用方法,會選擇合適的探頭、感測器進行數據的採集就可以了。至於讀數、精確度等都由儀器本身來完成。比如在「氣體壓強和體積的關系」這個實驗中,傳統做法要用天平稱量活塞和框架的總質量,還要用刻度尺測注射器全刻度的長度以求活塞的截面積,因此必須了解天平的使用方法,天平和刻度尺的讀數方法等。而DIS實驗則不須上述測量,只要利用壓強感測器,通過數據採集器直接顯示壓強的數值並做出圖象(見附圖)。因此,在正確選擇和使用儀器能力的培養方面,DIS實驗已不再作為側重點。
Ⅵ 用計算機輔助實驗系統(DIS)做驗證牛頓第三定律的實驗,如圖是把兩個測力探頭的掛鉤鉤在一起,向相反方
A、作用力與反作用力是同時作用的,故A正確 B、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同時產生、同時變化、同時消失,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故B錯誤 C、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故C正確 D、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不能進行力的合成,故D錯誤 故選AC. |
Ⅶ 在「用DIS研究加速度與力的關系」的學生實驗中,實驗裝置圖如下所示. (1)本實驗採用了______感測器(
(1)本實驗採用了位移感測器,代替了打點計時器,用DIS可以測小車的加速度. (2)①a圖線中當F≠0時物體的加速度a=0,即只有當F增大到一定值時物體才開始具有加速度,故在物體保持靜止的時候其所受的靜摩擦力等於繩子的拉力,所以出現此現象的原因是沒有平衡摩擦力或摩擦力平衡不夠.故選B. 從b圖可知在拉力F=0時物體的加速度不為0,即合外力不為0,B圖縱軸的截距大於0,說明在無拉力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大於0,即在平衡摩擦力時,長木板傾角過大(平衡摩擦力過度).故選C. 故選BC. 故答案為:(1)位移(2)BC. |
Ⅷ 用dis研究小車加速度與所受合外力的關系實驗中,位移感測器是發射器還是接收器
(1)發射器(2分)(2)小車的質量遠大於重物的質量(3)② ① 解析 分 析: (1)發射器是移動的,接收器是固定的,,所以B屬於發射器 (2)操作中為了使繩子上的拉力等於小車所受外力大小,應該使小車與滑輪之間的細線與軌道平行;在該實驗中實際是:mg=(M+m)a,要滿足mg=Ma,應該使重物的總質量遠小於小車的質量. (3)乙同學測得的力是繩子的拉力,故圖像是一條直線,為①;而甲同學實驗中只有當小車的質量遠大於重物的質量時才滿足,所以為② 考點: 考查了用DIS研究小車加速度與所受合外力的關系」實驗 點評: 本題的難點在於圖像的判斷,實驗裝置雖然有所變動,但是實驗原理、實驗方法、操作細節等是一樣的,故任何實驗明確實驗原理是解答實驗的關鍵.
Ⅸ 用DIS實驗系統做「驗證牛頓第三定律」的實驗,點擊實驗條目中「力的相互作用」.如圖(a),把兩個力探頭
A、B、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作用在不同的物體上,效果不能抵消,合成無意義,故不能合成,故A錯誤,B錯誤;
C、D、觀察分析兩個力感測器的相互作用力隨時間變化的曲線,可以看出作用力與反作用力一定大小相等,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大小一定同時變化;故C正確,D正確;
故選CD.
Ⅹ 用DIS實驗研究在作用力一定的情況下,加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時,我們用了如圖所示的裝置.(a)圖中P是掛在
實驗中將復將打點計時器改為位移感測器制,其它裝置不變,故1是 小車,2是 位移感測器
實驗中砝碼重力提供合力,為固定物理量不能變化,不需要測量,而小車質量為自變數,需要用天平測量.
表格中數據明顯為乘積相等,故為反比關系.
故答案為:(a)小車 位移感測器 天平(b)A (c)在作用力一定的情況下,物體的加速度與物體的質量成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