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心理學有哪幾大著名的實驗
羅森塔爾實驗
耐人尋味的心理實驗
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的槍聲
感覺剝奪實驗
3對1規律
阿希實驗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
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
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
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
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
判斷共進行了18次。
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
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
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於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設想一下,你在這個實驗中會是什麼樣的表現
羅森塔爾實驗
「丑小鴨實驗」可能是翻譯不同。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森塔爾實驗」了。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他在實驗中發現的 羅森塔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實驗並不復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貳』 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大多數人卻沒有
一、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
心理學家做過一個關於從眾現象的實驗。心理學家請大學生作為他的被試,,6人一組,並告知是做視力實驗。
當最後一名被試來到現場時,5名被試(其實是托)已經坐好。實驗是拿一張畫了直線的紙和另一張紙上的3條直線做對比,找出等長的那一條。
兩次正確的判斷過後,5名假被試異口同聲地選擇錯誤答案,真被試則會疑惑。結果顯示,33%的被試選擇是從眾的,76%的被試至少有過一次從眾行為。
跟著趨勢走,並不是一件壞事。但是不能盲目跟風,要獨立思考、判斷自己適合什麼、需要什麼,具體問題更是要具體分析。
比如領導問你一件事的意見,千萬不要說什麼「我和誰的想法一樣」,領導希望聽到更多的聲音和看到更多的角度,而不是異口同聲的「臣附議」。
我們聽過「三個臭皮匠賽過一個諸葛亮」這句話,也請不要忘記「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中」這句話。
知乎高贊問答: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很多人卻沒有?(建議收藏)
二、和自己獨處的能力
也有很多人思考地很多,但是到需要判斷、做出選擇的時候卻遲遲不能下決心,還是不夠了解自己。當然,也有可能是知識的匱乏。
所以,我們需要與自己獨處的時間,一是了解自己,二是獲取知識,讓自己快速成長,成為更優秀的人。
很多人害怕獨處,害怕被人說不合群,不惜改變自己的好習慣,隱藏自己的優點,犧牲自我成長的時間,也要融入到一個「集體」中去,這實在不劃算。
如果領導讓你單獨處理一件事或者去出差,你也需要別人陪同,那公司要你幹啥,明明一個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
知乎高贊問答: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很多人卻沒有?(建議收藏)
三、獲取幸福的能力
我們終其一生不管是追求金錢、地位、感情,最終都是想要獲得幸福,生活得快樂。看起來這一點很簡單,但其實獲取幸福也是一項技能。
現在很多人年紀輕輕,就假裝什麼都不想要。覺得對生活失去了興趣,什麼都不想干。工作也是說辭職就辭職,完全不考慮將來。
如果真的是這樣,那麼我們努力掙錢,辛苦奮斗又有什麼意義呢?直接隨便地度過一生不就好了。
我有兩個個獲取幸福的秘訣:一是少點期待,等真正得到了再開心,會感受到實實在在的驚喜,不會因為先滿腔期望而後感到失望。
二是想得到的都努力去爭取,主動出擊。比如工作中有想做的項目,我會主動提出並提前做好方案。
知乎高贊問答:什麼能力很重要,但很多人卻沒有?(建議收藏)
總之,這3種能力會讓我們生
『叄』 美國心理學家阿希在什麼時間做過三重線實驗
阿希通過「線段實驗」(1955-1956)來進行他的研究。他讓被試坐在一張有七到九個人的桌子旁,真正的被試只有一個,其他的幾個人都是為配合實驗而故意安排的助手。阿希首先讓他們看一張卡片,卡片上有一條直線,之後再看第二張卡片,卡片上有三條不同長度的直線,其中有一條很明顯的是和第一張卡片上的直線長度相同,而這群人被要求輪流回答第二張卡片上哪一條直線的長度是和第一張卡片的長度相等,此時這名被試是坐在倒數第二個位子。這個答案是很明顯的,而在大部分的試驗中每個人會給予相同的答案,但在某一些被操縱的試驗中,阿希的「助手」被指示要給予一個錯誤的答案,而阿希則在觀察這樣的情況會引發受試者怎樣的從眾行為。
『肆』 從眾效應的原因分析
一般說來,群體成員的行為,通常具有跟從群體的傾向。當他發現自己的行為和意見與群體不一致,或與群體中大多數人有分歧時,會感受到一種壓力,這促使他趨向於與群體一致的現象,叫做從眾行為。
從眾現象在我們生活中,比比皆是。大街上有兩個人在吵架,這本不是什麼大事,結果,人越來越多,最後連交通也堵塞了。後面的人停了腳步,也抬頭向人群里觀望……
美國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十分傳神的文字,來描述人的從眾心理:
突然,一個人跑了起來。也許是他猛然想起了與情人的約會,已經過時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麼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來,向東跑去。另一個人也跑了起來,這可能是個興致勃勃的報童。第三個人,一個有急事的胖胖的紳士,也小跑起來……十分鍾之內,這條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來。嘈雜的聲音逐漸清晰了,可以聽清「大堤「這個詞。「決堤了!「這充滿恐怖的聲音,可能是電車上一位老婦人喊的,或許是一個交通警說的,也可能是一個男孩子說的。沒有人知道是誰說的,也沒有人知道真正發生了什麼事。但是兩千多人都突然奔逃起來。「向東!「人群喊叫了起來。東邊遠離大河,東邊安全。「向東去!向東去!
看來,從眾心理對人的影響確實很大。造成人產生從眾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在群體中,由於個體不願標新立異、與眾不同感到孤立,而當他的行為、態度與意見同別人一致時,卻會有「沒有錯」的安全感。從眾源於一種群體對自己的無形壓力,迫使一些成員違心地產生與自己意願相反的行為。
不同類型的人,從眾行為的程度也不一樣。一般來說,女性從眾多於男性;性格內向、自卑感的人多於外向、自信的人;文化程度低的人多於文化程度高的人;年齡小的人多於年齡大的人;社會閱歷淺的人多於社會閱歷豐富的人。
從眾行為表現在方方面面,工作中、生活中、學習中,都有所表現。我們了解人的從眾心理,並恰當地處理其行為,是很有意義的。有的領導意見本是錯誤的,有些員工由於懼怕反對而對自己今後不利,而違心地投了贊成票,結果後面的人都跟著投了贊成票。如果這時,你能堅持住,是會對單位今後的工作有益的;有的老師的一個解題方法本來不是最佳的,由於很多學生不反對,而導致絕大部分學生效仿老師的那種解題方法。如果你這時能提出自己比老師的方法更好的解題方法,那不是會使很多學生少走彎路嗎?因此,不管是領導還是老師,了解了人的從眾心理,對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工作,是很有幫助的。 一個老者攜孫子去集市賣驢。
路上,開始時孫子騎驢,爺爺在地上走,有人指責孫子不孝;爺孫二人立刻調換了位置,結果又有人指責老頭虐待孩子;於是二人都騎上了驢,一位老太太看到後又為驢鳴不平,說他們不顧驢的死活;最後爺孫二人都下了驢,徒步跟驢走,不久又聽到有人譏笑:看!一定是兩個傻瓜,不然為什麼放著現成的驢不騎呢?
爺爺聽罷,嘆口氣說:「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咱倆抬著驢走了。」
這雖然是一則笑話,但是卻深刻地反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習焉不察的一種現象――從眾效應。所謂從眾效應,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總是傾向與跟隨大多數人的想法或態度,以證明自己並不孤立。研究發現,持某種意見的人數的多少是影響從眾的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人多」本身就是說服力的一個明證,很少有人能夠在眾口一詞的情況下還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 在研究從眾現象的實驗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阿希實驗」。
1952年,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設計實施了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他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它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它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壓力是從眾的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系統內,誰作出與眾不同的判斷或行為,往往會被其它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某個系統內的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很好的說明了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准,完成這些工作量後,就會明顯的鬆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准。這樣,一個人幹得太多,就等於冒犯了眾人;但幹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幹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拋棄。為了免遭拋棄,人們就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只會採取「隨大流」的做法。
巴菲特在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985年的年報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聖·彼得對他說:「你有資格住進來,但為石油大亨們保留的大院已經滿員了,沒辦法把你擠去。」
這位大亨想了一會兒後,請求對大院里的居住者說句話。這對聖·彼得來說似乎沒什麼壞處。於是,聖·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請求。這位大亨攏起嘴大聲喊道:「在地獄里發現石油了!」大院的門很快就打開了,裡面的人蜂擁而出,向地獄奔去。
聖·彼得非常驚訝,於是請這位大亨進入大院並要他自己照顧自己。大亨遲疑了一下說:「不,我認為我應跟著那些人,這個謠言中可能會有一些真實的東西。」說完,他也朝地獄飛奔而去。
一味盲目地從眾,可以扼殺一個人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能否減少盲從行為,運用自己的理性判斷是非並堅持自己的判斷,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
小澤征爾有一次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評委交給他一張樂譜。演奏中,小澤征爾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了不和諧的地方,以為是演奏家演奏錯了,就指揮樂隊停下來重奏一次,結果仍覺得不自然。
這時,在場的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他的錯覺。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權威,他不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沒錯,於是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喊聲一落,評委們立即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又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堅信自己的判斷。
大多數都認為從眾行為扼殺了個人的獨立意識和判斷力,因此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但實際上,對待從眾行為要辨證地看。
『伍』 美國心理學家阿希的三重線實驗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
那麼,人們為什麼會從眾呢?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我們對規范的主流社會影響所作出的反應。遵循主流社會規范(即大多數人認同的)往往可以得到獎賞和正向激勵。第二個原因是我們對信息的社會影響所做出的反應。尊重規范並不是人們從眾的唯一原因,人們從眾還因為團體可以提供有價值的信息。第三個原因是,當任務有難度時從眾現象會增加。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於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陸』 心理學的實驗那些比較有名氣的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所謂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於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設想一下,你在這個實驗中會是什麼樣的表現呢? 羅森塔爾實驗
"丑小鴨實驗"可能是翻譯不同。在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森塔爾實驗"了。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他在實驗中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羅森塔爾的實驗並不復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為什麼呢?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有前途,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信任、鼓勵他們,反過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他的80%進步得更快。羅森塔爾把這種期望產生的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師,他耗盡心血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並傾注了全部的愛給她。上帝被雕刻師的真誠打動了,使姑娘的雕像獲得了生命。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你對他人的期望會間接地產生多麼巨大的效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別人,別人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我們對他人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尤其對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
『柒』 如何稱從眾效應
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從眾效應(eonformity)是指人們自覺不自覺地以多數人的意見為准則,做出判斷、形成印象的心理變化過程。
這是指作為受眾群體中的個體在信息接受中所採取的與大多數人相一致的心理和行為的對策傾向。從眾是合乎人們心意和受歡迎的。不從眾不僅不受歡迎,還會引起災禍。例如,車流滾滾的道路上,一位反道行駛的汽車司機;彈雨紛飛的戰場上,一名偏離集體、誤人敵區的戰士;萬眾屏氣靜觀的劇場里,一個觀眾突然歇斯底里的大聲喊叫……公眾兒乎都討厭越軌者,甚至會對他群起而攻之。
假如每一片雲都一模一樣,「黃山雲海」又怎能令人稱奇?假如每朵花都如出一轍,那梅菊又怎能在文人筆下生輝?假如每棵樹都懼高怕危,松柏又怎能在萬綠叢中鶴立雞群?自然界如果從眾,我們將喪失許多美麗;人如果一味從眾,也終將跌人失敗的谷底。
有這么一個實驗:某高校舉辦一次特殊的活動,請德國化學家展示他最近發明的某種揮發性液體。當主持人將滿臉大鬍子的「德國化學家」介紹給階梯教師里的學生後,化學家用沙啞的聲音對同學們說:「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種具有強烈揮發性的液體,現在我要進行實驗,看要用多長時間能從講台揮發到全教室,凡聞到一點味道的,馬上舉手,我要計算時間。」說著,他打開了密封的瓶塞,讓透明的液體揮發……不一會,後排的同學、前排的同學、中間的同學都先後舉起了手。不到2分鍾,全體同學舉起了手。
這時,「化學家」一把把大鬍子扯下,拿掉墨鏡,原來他是本校的德語老師。他笑著說:「我這里裝的是蒸餾水!」
這個實驗生動地說明了同學之間的從眾效應——看到別人舉手,也跟著舉手,但他們並不是撒謊,而是受「化學家」的言語暗示和其他同學舉手的行為暗示,似乎真的聞到了一種味道,於是舉起了手。
在一個晴朗的夜晚,滿天星斗,許多人站在車站站台上等待即將到來的火車。此時,一個人仰著脖子晃動著腦袋往天上尋看,在一旁的人好奇的以為他看到了人造衛星、流星或不明飛行物,也跟著向天空東張西望。其實,這位先生只是脖頸酸痛,他是在做放鬆活動,並非觀察天空。那些跟著仰望星空的人實際上是被從眾效應左右了。
積極的從眾效應可以互相激勵情緒,做出勇敢之舉;消極的從眾效應則互相壯膽干壞事——如看到別人亂穿馬路,不少人也跟著走捷徑。有人正是利用從眾效應來行騙人之術,最生動的例子是玩所謂的「三張牌」,讓人押寶。猜紅桃A在哪裡,可押50元、100元、200元。此時總有三五個人搶著參與,而不明真相的人不知道他們是「托兒」,被從眾效應激化,也參加押寶。當然,結果肯定要輸——因為最初參與的三五人同莊家全是一夥的。
在研究從眾現象的實驗中,最為經典的莫過於「阿希實驗」。
1952年,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設計實施了一個實驗,來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他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做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那個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的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壓力是從眾的一個決定因素。在一個系統內,誰做出與眾不同的判斷或行為,往往會被其他成員孤立,甚至受到嚴厲懲罰,因而某個系統內成員的行為往往高度一致。美國霍桑工廠的實驗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工人們對自己每天的工作量都有一個標准,完成這些工作量後,就會明顯的鬆弛下來。因為任何人超額完成都可能使管理人員提高定額,所以,沒有任何人去打破日常標准。這樣,一個人幹得太多,就等於冒犯了眾人;但幹得太少,又有「磨洋工」的嫌疑。因此,任何人幹得太多或者太少都會被提醒,而任何一個人冒犯了眾人,都有可能被拋棄。為了免遭拋棄,人們就不會去「冒天下之大不韙」,而只會採取「隨大流」的做法。
巴菲特在貝克夏·哈斯維公司1985年的年報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石油大亨正在向天堂走去,但聖·彼得對他說:「你有資格住進來,但為石油大亨們保留的大院已經滿員了,沒辦法把你擠進去。」
這位大亨想了一會兒後,請求對大院里的居住者說句話。這對聖·彼得來說似乎沒什麼壞處,於是,聖·彼得同意了大亨的請求。這位大亨攏起嘴大聲喊道:「在地獄里發現石油了!」大院的門很快就打開了,裡面的人蜂擁而出,向地獄奔去。
聖·彼得非常驚訝,於是請這位大亨進入大院並要他自己照顧自己。大事遲疑了一下說:「不,我認為我應跟著那些人,這個謠言中可能會有一些真實的東西。」說完,他也朝地獄飛奔而去。
還有這樣一個故事:小澤征爾有一次去歐洲參加指揮家大賽,在進行前三名決賽時,評委交給他一張樂譜。演奏中,小澤征爾突然發現樂曲中出現了不和諧的地方,以為是演奏家演奏錯了,就指揮樂隊停下來重奏一次,結果仍覺得不自然。
這時,在場的權威人士都鄭重聲明樂譜沒有問題,而是他的錯覺。面對幾百名國際音樂權威,他不免對自己的判斷產生了動搖。但是,他考慮再三,堅信自己的判斷沒錯,於是大吼一聲:「不,一定是樂譜錯了!」他的喊聲一落,評委們立即向他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試探指揮家們在發現錯誤而權威人士又不承認的情況下是否能堅信自己的判斷。
大多數人都認為從眾行為扼殺了個人的獨立意識和判斷力,因此是有百害而無一利的。但實際上,對待從眾行為要辨證地看。能否減少盲從行為,運用自己的理性判斷是非並堅持自己的判斷,是成功者與失敗者的分水嶺。
『捌』 社會心理學經典實驗線段長度評估試驗是有誰設計的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7%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5%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
『玖』 從眾的從眾的研究範式
研究從眾有幾種主要的經驗方法,其中最早的是謝利夫( M. Sherif,1935)的研究,他的興趣在於考查群體是怎樣形成規范的。他利用自主運動效應,認為群體將會建立起成員願意服從的規范。
讓被試進入一個黑暗的房間,給被試看一個發光點,要求他判斷光點移動的距離。事實上,光點是靜止不動的,但是,對於在黑房間里,注視著光點的被試來說,光點似乎在移動,這種運動叫做自主運動效應(autokinetic effect),又稱游動效應或似動錯覺。被試所看到的運動距離因人而異,但對於一個特定的人來說則是一致的。
當個體報告了光點移動的估計距離之後,他同一個或兩個新的被試再進入黑暗房間,繼續估計光點移動距離,並大聲報告估計距離,這樣做的目的是讓其他群體成員都能聽到。很有意思的是,群體成員的估計數逐漸接近,一段時間後,第一個個報告說,他看到了同其他組員一樣的移動距離!。這樣,雖然在開始的時候,組員對所知覺的移動距離判斷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是在研究結束時,全體成員所報告的運動距離,已經很接近了。
謝利夫的研究發現,後來再要求被試單獨在黑暗房間里判斷運動道離時,他的估計與群體的最後估計距離基本相同。謝利夫認為,這些研究表明,在模糊的情景中,群體會逐步建立規范邢標准,並且各個群體成員會形成適合於群體信息影響或群體信息壓力的觀點。 阿希認為,謝利夫實驗中的被試之所以從眾的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所要判斷的刺激是模糊的。為此,阿希(S.E, Asch,19 51)設計了一個研究從眾的獨特方法,即將人們置於其他群體成員的意見之中,稱為阿希實驗。
當被試走進實驗室時,已經有六個其他被試坐在那裡了,他們都是實驗助手 。因為其他人都是圍著桌子坐的,真正被試也就挑了張桌子旁邊的空位置坐下來。實驗者進來告訴所有被試,這個實驗是有關精確性和視知覺的。他向被試們顯示了兩張卡片。怎其中70張卡片上只有,P條線,另一張卡片有A、B、c三條線。單條線實-際上是25. 40厘米,A線段是22. 23厘米,B線段是25. 40厘米,c線段是20. 32厘米。實驗者告訴被試說,他們的任務是要從三條線中找出與單線相匹配的長度相同的線段。倒數第二個回答的人是真正的被試。實驗者要求每個被試輪著講出匹配線條的字母,第一個被試講「B」,,第二個被試也認為B戰是正確的回答,下面四個被試都講B,輪到那個真正的被試了真正的被試也說B。下一次嘗試以同樣的程序開始,實驗者向被試顯示了,5.08厘米的標准線條。在真正的被試之前的其他人都將5. 08厘米的線條與標准線條相匹配。真正的被試也這樣做。下一次嘗試中,實驗者顯示了一條 7. 62厘米的標准線條。其餘三條線分剮是,A=9. 53厘米,B=10. 80厘米,C=:7. 62厘米:真正的被試認為7.62厘米是正確的回答,然後第一個被試報告說正確的答案是A線。真正的被試正在懷疑第一個被試哪兒出了毛病,』因為明顯c是正確回答真正的被試可能正要嘲笑第一個被試時,第二個被試十分仔細地看了看線條,-說、「A線是正確的」。真正的被試驚訝的搖著椅背。」接著,在真正的被試前面的所有被試都堅定地報告說A線條是正確的答案, 此時輪到真正的被試。
這就是阿希設計研究從眾的實驗程序。實際上開頭五個被試是都實驗的「助手」,主試早就告訴他們該如何回答。在18次嘗試中,有12次他們都一致地給出錯誤的回答。倒數第二個被試才是真正的被試。
阿希之所以採取線條判斷的任務,因為他發現,當要求人們單獨判斷線條時,即沒有群體影響時,他們幾乎沒有什麼錯誤地就能完成任務。這個情景與謝利夫的情景是不同的。在謝利夫的研究中沒有正確的答案:一個人所知覺的光點運動距離與另一個人所知覺的距離本身差別就很大。然而,阿希發現他的被試三分之一以上時間附和了群體不正確的觀點,即使當他們知道群體是錯誤的,也會這樣做。當面對群體一致的不正確觀點時,絕大多數被試至少從眾一次,只有四分之一被試能夠堅持自己正確的意見。 (一)個體的處境
當個體期望將來還需要與該群體交往,與個體認為將來不會再與該群體交往相比,前者更會從眾。當個人認為該群體對他具有較大的吸引力,與個體認為該群體對他沒有什麼吸引力相比,前者更會從眾。個體在群體中所處地位相對較低,與個體在群體中處於較高地位相比,前者更會從眾。另外,權威人士的行為有較大的影響力(Driskell& Mullen,19 90)。並且,當個體感覺到群體對他沒有完接受時更會從眾。這類個體主要是從眾於群體的規范性壓力,因為他們主要關心的是群體是否能接納他們,而不是為了從群體那裡得到信息。阿希(1956)的研究也發現,自尊水平較低的被試從眾可能性更大。因為他們擔心受到群體的拒絕和懲罰。
(二)個體的能力
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他就不大可能去從眾。例如,羅森伯格的實驗(19 61)中,讓一半被試得到結果反饋,這些反饋表明,他們對於判斷線條的長度有較高的能力;而另一半被試聽到的反饋說,他們的判斷能力較差。然後,讓被試處於阿希式的實驗情景中,那些認為他們有能力完成任務的被試,比那些認為無能力完成任務的被試從眾程度要低。雖然在羅森伯格的研究中,規范性壓力可能影響被試的反應,但是信息性壓力起著很大的作用。如果個體認為他在完成某個任務方面能力低下,他就傾向於從群體那裡獲得信息,而認為自己能力較高的被試這種傾向就比較微弱。
(三)性別差異
女性比男性更容易產生從眾行為,不同性別的從眾行為在各個國家略有不同,但基本一致,女性比男性更易從眾。這種在從眾方面的性別差異被認為是由「社會化過程」引起的(Eagly,1987)。因為在社會化過程中,人們往往教育男孩要「成為一個獨立思考者」,「凡事要依靠自己」,而在培養女性時卻不強調這些內容。
(四)文化差異
個體的文化背景會影響從眾行為。一些跨文化研究發現,某些民族比其他民族更易產生從眾行為。舉例來說,米爾格拉姆(19 61,1971)對挪威和法國被試進行的研究表明,社會化影響了從眾行為。與法國被試相比,挪威被試頻率很高地一致從眾,這些結果指出,從眾行為受到個體所處的社會、文化和歷史條件的影響。 (一)群體的規模
阿希(19 51)對群體的規模如何影響從眾十分感興趣。為了研究這個問題,他改變了真正的被試所處的群體人數,用l,2,3,4,……,8和15個「助手」來進行實驗。阿希發現,當群體規模增加至由 4個「助手」組成時,從眾程度增加了。在要求對線段進行比較的實驗中,當被試只受到一個人的反對時,他的意見基本上不受影響;當面臨著兩個以上的反對者時,他的從眾性會大大增加,並傾向於對群體的壓力讓步,有將近13%的次數,被試的回答是錯誤的;當面臨 3個人的多數時,實驗對象的錯誤接近33%;在面臨 4個人的多數時,實驗對象的錯誤最多達到35%,隨後的從眾量就持平了。所以,人數是15人組成的群體,從眾的程度與3人或4人組成的群體相差無幾。
這些發現看起來似乎難以理解,但是,如果用我們前述的信息性和規范性群體壓力來考察,就一目瞭然。如果個體是對群體規范性壓力作出反應的話,他們主要關心群體是如何反應的,然後模仿這種反應。當五個人的群體中其餘四人都以一致的方式做出某種行為,他就很容易了解規范是什麼。『對他來說,群體規模的增加另沒有使辨別群體規范變得更困難。所以,從規范性影響角度上,當群體的規模增加到 4人以上,人們不能期望從眾程度也會相應增加。另一方面,如果個體主要關心的是從群體那裡獲得信息的話,給出肯定回答的人數越多,,真正的被試對這個答案的正確性信心也越足。所以,當信息的影響發揮作用時,我們認為群體規范與從眾有著線性的關系,群體規模越大,從眾的程度也越大。而阿希用的是十分簡單的實驗任務,為了找到正確答案,個體不需要從群體處獲得許多信息。因為四個左右成員的回答,就足以使他知道規范是什麼了。
(二)群體的一致性
一般情況下,群體一致性水平越高,群體的凝聚力越大,從眾的壓力也越大,人們的從眾行為就越有可能發生( M. M. Hogg,1992)。相反,群體的分歧有損於群體的力量,同樣有損於迫使成員從眾的力量。
三、任務的特點
為了回答被試對某些任務要比另一些任務是否更易產生從眾行為這個問題,社會心理學家進行了一系列研究。研究結果表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特別是模糊的、困難的任務與較容易的、較清楚的任務相比,人們在完成前者時表現出更多的從眾行為。
當任務是困難的或者是模糊的時候,被試就把群體作為信息的來源;當任務比較容易或者清楚時,較容易或者清楚時,在從眾中,群體的規范性壓力應起著主要作用,因為此時,被試不再需要答案是否正確的信息。於是,人們可以看到,任務的性質不僅決定了從眾程度,而且也影響了個體將要對之反應的群體壓力的形式。
其次,當任務要求個體在聽到其他群體成員反應之前,私下記錄自己最初的反應時,從眾減弱了。
再次。當問題涉及說出對圖畫的個人偏愛,與任務是要在觀點中找到一個正確答案相比,前一種情況下,被試表現出較少;少的從眾。其他研究者也發現,在觀點項目方面比視覺刺激方面,被試表現出更多的從眾行為。個人的偏愛和視覺刺激的一個共同點是這兩種形式都不需要社會現實性。
『拾』 關於心理學典型的實驗有那些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所謂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於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設想一下,你在這個實驗中會是什麼樣的表現呢? 羅森塔爾實驗
"丑小鴨實驗"可能是翻譯不同。在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森塔爾實驗"了。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他在實驗中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羅森塔爾的實驗並不復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為什麼呢?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有前途,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信任、鼓勵他們,反過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他的80%進步得更快。羅森塔爾把這種期望產生的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師,他耗盡心血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並傾注了全部的愛給她。上帝被雕刻師的真誠打動了,使姑娘的雕像獲得了生命。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你對他人的期望會間接地產生多麼巨大的效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別人,別人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我們對他人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尤其對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