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最新的航母上飛機降落緩沖裝置是什麼
那請你說說,你除了知道好像存在這種東西外還知道什麼? 你說的「土」是鋪在甲板上增大摩擦來「咬住」飛機的輪胎? 還是就整塊放在甲板上,等飛機撞上去「吸能」? 但我怎麼想都覺得不靠譜。 更何況已經裝備的最新航母上也絕對只有攔截索和攔截網。 總結情況有3種:1、你胡說。 2、你誤信了一個假消息(但原因是你缺乏軍事常識)。3、那是真事,但我和「goldflower123」這等老鳥居然聞所未聞!難以置信。 我最多隻能善良地選擇「2」
『貳』 艦載機在航母上起降有沒有什麼輔降系統戰機上有沒有安裝一些在航母上准確降落的電子設備或輔助系統
你說的助降系統二戰就有了,現在的民航飛機上都有全自動的助降系統,理論上可以自動降落,但是因為降落階段設計到的變數太多,任何電腦系統都無法處理,只能靠人的決策,因此自動巡航可以,但是降落階段必須切斷自動操作系統進行人工操作,航母上的降落更加危險,自動系統最多隻能是輔助,比如光學透鏡助降系統。
『叄』 航空母艦的飛機怎樣降落
有三道阻攔索,貼在甲板上,在航母尾部。海軍的飛機尾部有掛鉤,靠掛鉤掛住阻攔索減速。如果三個阻攔索都沒掛住從再飛起。就是說靠繩子拉著的。
『肆』 著艦攔阻裝置是什麼,航母艦載機降落攔阻裝置原理
你開車的時候地上有一根繩子,是會碾過去還是被絆倒? 攔截索也一樣,沒被勾到的攔截索安穩的放在地面上,不是像絆馬索似地拉起來,當然擋不到飛機 你說的攔截索懸空的問題,事實上,只要高度低於輪子一半的繩索都是可以被輪子碾過去的,畢竟是軟的..你可以隨便找個輪子試驗下,設計攔截索的人不會沒考慮到這個問題,你看那個高度和輪子半徑比低不少 當然通常大多數情況下都是碾不到攔截索的,畢竟飛機降落是仰角降落的,少數情況下碰到了了也能過去
『伍』 殲15降落航母是自動控制么 看了一些國外的例子 都是航母雷達自動引導控制飛機降落
殲15在遼寧號上降落也是在航母引導系統的協助下完成的。這套系統中國已經有了,內只是綜合性能上是否先進,還容得通過後續的試驗才能得出結論。
但航母引導系統並不是完全自動控制的。即使外軍也是一樣。艦載機在航母上降落的整個過程,必須要飛行員「親歷親為」才行。引導系統只能起到協助的作用,這就像民航客機上的自動駕駛儀在降落時類似,能不能盡量不用~~至於說艦載機的復飛,則也從另一個側面說明了這個問題,因為艦載機在航母上降落幾乎是個一瞬間的過程,如果降落失敗需要復飛,這時通過所謂的「自動控制」系統提示飛行員,那就太遲了。
『陸』 在航母上飛機怎麼起降
飛機在航空母艦上降落,尤其是在夜間或在天氣不好的情況下,是最困難的飛行技巧。以美國航空母艦為例子,降落過程是這樣的:首先回歸的飛機要進入環繞母艦的環型航線以降低飛行高度和速度。在降落時飛機的速度要降低到幾乎失速的地步。飛行員將放下起落架,襟翼與空氣減速板,將捕捉鉤伸出,維持一定的速度和下滑速率。
在航空母艦的後部有4條攔截索。降落的飛行員必須捕捉鉤掛上其中一條。在最佳情況下他應該掛上第三條,假如他掛上前兩條,那麼他的下降角度太平,假如他掛上最後一條,那麼他的下降角度太陡。
當飛機達到平衡時,在攔截索阻力的作用下,使飛機動能迅速下降,最多前沖60米至90米就能完全停滯下來。
飛行員會依照甲板上地勤人員的指示將發動機的推力降低並且離開降落區。在緊急情況下,比如飛機的掛鉤損壞時,飛機無法使用攔阻索降落停下來,在甲板上可以拉起攔截網來協助飛機迫降。
在緊急情況下,尾部著艦鉤放不下來,而機上燃油又已耗盡無法再復飛時,還可在降落區臨時架設攔機網。攔機網高約4.5米,寬略大於攔阻索,由多股高強度尼龍帶組成。飛機沖到網上之後,連機帶網僅滑出40米至50米便會停止。當然,採用攔機網只是一種應急措施,因艦載機撞網後會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壞。
美國航空母艦的攔截索緩沖器可使30噸重的艦載機以140節的速度著艦後滑跑91.5米停止。艦載機停下後,攔截索自動復位,迎接下一架著艦機的到來。
20世紀50年代以前,航空母艦由站在飛行甲板左端的著艦引導官雙手持旗打信號指揮飛機著艦。但噴氣式飛機上艦以後,這種方法已不適用。
1952年,英國海軍中校格特哈特從女秘書對著鏡子搽口紅的動作中得到啟發,設計出了早期的光學助降裝置,也就是助降鏡。它是一面大麴率反射鏡,設在艦尾的燈光射向鏡面再反射到空中,給飛行員提供一個光的下降坡面,飛行員沿著這個坡面並以飛機在鏡中的位置修正誤差,直至安全降落。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美國海軍又研製出了全自動助降系統,它通過雷達測出飛機的實際位置,再根據航空母艦自身的運動,由航空母艦計算機得出飛機降落的正確位置,再在指令計算機中比較後發出誤差信號,艦載機的自動駕駛儀依據信號修正誤差,引導艦載機正確降落。
航空母艦上的飛機起飛
『柒』 戰機是如何在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的
?
1945年12月3日,英國「吸血鬼-I型」戰斗機實現了噴氣式飛機在航空母艦上的首次起降。那麼,戰機是如何在航空母艦上起飛和降落的?
不具備垂直起降能力的戰機在航空母艦上主要有兩種起飛方式,即彈射起飛和滑躍起飛。
航空母艦上的調度員引導戰機對准彈射軌道???
一架戰機被彈射器彈射升空的瞬間。另一架戰機正在彈射軌道起點等待起飛,注意飛機後面的偏流板已豎起
彈射起飛必須在有彈射器的航空母艦上進行。彈射起飛時,准備起飛的艦載機要預先將平尾上偏,襟翼下偏。接著飛機滑行進入彈射位置,將安裝在前起落架上的彈射拉桿連接到彈射器拖曳裝置上,並使飛機固定在彈射器動力沖程的初始端。飛行員把油門加到起飛位置,彈射器工作。當牽制桿上的釋放部件的載荷達到釋放值時,飛機被釋放,開始彈射加速滑行。滑行到彈射器沖程末端,達到起飛離艦速度,飛機自動脫離彈射器飛離航空母艦。整個彈射過程不超過2.5秒。彈射起飛時的過載是很高的,可以達到5.5倍重力加速度,這要求飛機和飛行員都足夠強壯才行。
艦載機在沒有彈射器的航空母艦上起飛的方式是滑躍起飛。滑躍起飛時,飛行員先握緊剎車把手並將油門加到最大,然後松開剎車把手,飛機以最大推力加速滑行。飛行甲板終端的一塊上翹斜板,會在飛機離艦前的瞬間,為其提供一個向上的動量,以避免飛機達到平飛速度之前墜入海中。甲板上翹的角度越大,滑跑距離越短,但對飛機發動機、飛機結構強度的要求也越高。俄羅斯「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甲板的上翹角度為12°左右,英國「無敵號」航空母艦甲板最初的上翹角度為7°,後改為12°。目前大部分滑躍甲板的上翹角在12°~15°之間。理論計算表明,採用滑躍起飛,在同等重量、同等推重比的情況下,飛機的起飛滑跑距離比採用普通跑道可縮短50﹪左右。
「庫茲涅佐夫號」航空母艦的起飛跑道有左右兩條,交於艦艏,設有3個起飛點,左跑道兩個,起飛距離既可為195米,也可為105米。艦載機離艦後即轉入艦艏前方飛行,飛機重心的運動軌跡呈「凹」字形,即先下沉後上升。在此過程中,飛行員要不斷向後拉駕駛桿,使飛機由下沉轉入上升。
正准備降落到航空母艦甲板上的戰機,注意尾部的著艦鉤已經放下
不論什麼航空母艦,艦載機在航空母艦上降落的方式大同小異。艦載機歸航後,先進入圍繞航空母艦的環型航線,逐漸降低飛行的高度和速度。降落條件成熟時,艦載機先沿斜甲板延長線進入著艦航線,隨後飛行員放下起落架、襟翼與減速板,伸出尾鉤,維持一定的速度和下降速率,准備降落。降落時一般落在斜甲板上。由於斜甲板與起飛甲板之間有一個6°~13°的夾角,所以航空母艦的航跡總是向右偏移,飛行員要不斷修正航向,這個動作稱為「對中」。
航空母艦的著艦區一般設有四根攔截索,飛行員必須將飛機後部壓低,以保證至少能鉤住其中的一根。攔截索是由液壓制動的,它可以在2秒鍾和50米內使飛機停下來。最佳情況是鉤上第三根攔截索(從離進場方向最近的一根開始算),假如鉤上前兩根,說明下降角度太陡,假如鉤上最後一根,那麼下降角度又太平。降落時,飛行員必須將發動機的推力始終保持在最大推力的85%~90%,如果飛機沒有鉤上攔截索,飛行員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加速離開甲板,重新回到降落航線。這個過程就叫「逃逸復飛」。
如果出現緊急情況,飛機無法復飛,作為應對降落特殊情況的最後手段,攔阻網將被派上用場。攔阻網一般安裝在著艦斜甲板的前端,是一個高6米左右的巨大尼龍網,能使速度小於325千米/時的飛機停住。攔阻網是艦載機著艦的最後一道屏障,但此時飛機的速度絕對不能太快。
?
?
『捌』 中國航母艦載機自動降落技術秘密
你好!其實這項技術並不算是秘密,難卻是在應用上,在海上天氣狀況惡劣,要避免人為失誤和海況對設備的影響是非常難做到的,這需要大量的實驗和矯校。這絕不是我們實驗上的,激光測距,雷達測距,電子引導,空速儀,穩定儀等這樣簡單的事。即使是在地面上能完成自動降落,也並不代表上艦能行。舉個例子艦載機起飛最理想的情況就是在迎風下起飛。而降落時往往是側風時多。美軍航母上的自降系統是個綜合系統,風向,水溫,洋流,航速,艦艇穩定,壓載穩定器,姿態監控,綜合計算機等一系列系統的綜合數據,傳輸到導航和飛行員,飛機上才能完成起降的工作。而這些都是在數萬小時的起降中得來的數據支持下研發的。 所以自降技術中國的路還很漫長。加油中國航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