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國旗的設計者是誰
我國的國旗,設計者是曾聯松。
曾聯松,是浙江瑞安人,畢業於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經濟學,1938年5月,曾聯松經同學黃大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之後,歷任第五屆、第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1999年10月19日,曾聯松在上海病逝,骨灰存放在當地龍華烈士陵園。
曾聯松設計的國旗方案,最初並沒有入選,但是在田漢的堅持下被收錄了。不過,審議組整體審核的時候,經過多輪討論,將大五角星中的鐮刀斧頭標志去掉,改成現在四個小五角星圍繞一個大五角星的圖案,也就是今天我們所見的國旗樣式。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一致通過國旗議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誕生,曾聯松也由此成為五星紅旗設計者。
充滿愛國激情的熱血青年
從學生時代起,曾聯松就是一位充滿愛國激情的熱血青年。他眼見舊中國倍受外強蹂躪,金甌殘缺,滿目瘡痍,民不聊生,真是心如火焚。「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他曾和愛國學生一起,走上瑞安街頭,宣傳抵制日貨。
1935年,他又在南京勇敢地參加了響應北京「一二·九」學生運動的集會遊行,並且在黨的引導下,開始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他親眼目睹親身體驗過軍閥割據、八年離亂,以及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白色恐怖給中國人民帶來的巨大災難。抗日戰爭勝利後,國民黨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和平統一要求,悍然發動內戰,又把中國人民投入水深火熱之中。
當解放戰爭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全國絕大多數城鄉已經得到了解放,人民共和國像一輪噴薄欲出的太陽,正出現在東方地平線上的時候,他是多麼地激動和興奮啊!他同全國人民一樣,盼望著一個嶄新的人民政權的誕生。
B.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國旗的設計者
不是一個人設計的,是一個集體構思來的。
關於國徽設計問題,近十多年來眾說不一、爭論不斷,這兩年又再度升溫。
中華讀書報曾刊出的三篇文章,對國徽設計作出三種陳述--
1997年10月1日,該報選登了《建築師梁思成》(林洙著)一書中有關國徽設計的內容,題為《梁思成、林徽因設計國徽始末》,文章說:「1950年6月23日,召開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大會。在毛主席提議下,全體代表以起立方式一致通過了梁思成所領導的林徽因參加設計的國徽圖案。」
同年10月15日,該報登出一封來信,題為《任繼愈先生投書本報指出,國徽設計者應是高庄》,來信說:「據我所知,國徽設計者是清華大學的一位青年教師,他叫高庄(男)。」「國徽最後選定了高庄的設計,並經中央政治局通過。」
1998年2月6日,該報又刊出題為《國徽設計者到底是誰》的文章,提出「國徽設計涉及好幾個方面、有近一年的過程,它是多方面參與、階段性完成的、集體創作的成果。但是,參與創作者的不同分工和責任還是可以劃分得很清楚的,主體創意:張仃;圖紙成稿:清華大學營建系;模型定型:高庄。」
為探解國徽設計之究竟,筆者特地到全國政協檔案處和清華大學,查閱了國徽設計的歷史檔案。
毛澤東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
1949年6月16日,周恩來主持召開了新政協籌備會常委會第一次會議,決定在常委會領導下設立6個工作小組。第6小組的任務是研究草擬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等方案,組長馬敘倫,副組長葉劍英、沈雁冰。
1949年7月10日,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擬就《徵求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啟事》,對國徽設計提出要求:「(甲)中國特徵;(乙)政權特徵;(丙)形式須庄嚴富麗。」該啟事聲明,徵集國旗、國徽圖案及國歌辭譜的截止日期是當年的8月20日。
1949年8月5日,第6小組決定請徐悲鴻、梁思成、艾青三位專家為國旗國徽初選委員會顧問。8月24日,第6小組討論國徽應征圖稿,提出「收到的作品太少,且也無可採用者,已另請專家擬制,俟收到圖案之後,再行提請決定。」9月14日,第6小組傳達毛澤東對國旗、國徽設計的意見:「國旗上不一定要表明工農聯盟,國徽上可以表明。」
9月25日晚8時,毛澤東、周恩來在中南海豐澤園召開會議,協商國旗、國徽、國歌等問題。據記載,這次會議上,大家對國徽應征圖稿都不滿意。毛澤東最後說:國旗決定了,國徽是否可慢一點決定,原小組還繼續設計,等將來交給政府去決定。
9月27日召開的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討論並通過了國旗、國都、紀年、國歌4個決議案。大會主席團決定,邀請專家另行設計國徽圖案。
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收到了政協的邀請,分別組成了由梁思成、林徽因領導的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組和以張仃為首的中央美術學院設計組,展開設計競賽。
兩個專家組提出首輪方案
在新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之前,清華大學營建系和中央美術學院的一些專家就已著手進行國徽設計。
1949年9月25日,張仃、鍾靈提出5個與政協會徽相似的國徽圖案,說明書寫道:「齒輪,嘉禾的結合,代表工農聯盟。」「襯景及五角紅星,代表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共產黨的領導,及共產主義的光芒普照全球。」「地球上面將我國版圖顯露出來,表現了我國特徵--地域遼闊廣大。」
也大約在這個時候,清華大學教授林徽因、莫宗江提出了一個國徽圖案,被要求修改並參加復選。經過清華大學教授鄧以蟄、王遜、高庄、梁思成的協助,10月23日提出修改方案,寫出說明書:「擬制國徽圖案以一個璧(或瑗)為主體;以國名,五星,齒輪,嘉禾為主要題材;以紅綬穿瑗的結襯托而成圖案的整體。……璧是我國古代最隆重的禮器,周禮:『以蒼璧禮天』。說文:『瑗,大孔璧也。』這個璧是大孔的,所以也可以說是一個瑗。荀子大略篇說:『召人以瑗』;以瑗召全國人民,象徵統一。璧或瑗都是玉制的,玉性溫和,象徵和平。……大小五顆金星是採用國旗上的五星,金色齒輪代表工,金色嘉禾代表農。……」
政協決定,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之一設計國徽
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後來又提出一個仿政協會徽形式而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一個國徽圖案。這個方案與上述兩個方案於1950年6月10日送到第一屆全國政協第五次常務委員會討論。政協常委會對這三個方案均不滿意,但對國徽圖案中採用天安門表示肯定,決定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之一,設計國徽。
馬敘倫、沈雁冰在1950年6月21日寫出的《國徽審查組報告》中,對6月10日的這次會議有明確記載:「計得有仿政協會徽擬制的五個圖案(張仃、鍾靈方案--筆者注),亦仿會徽形式而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一個圖案,另有以民族形式擬制的兩個圖案(林徽因、莫宗江方案--筆者注),一並送請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審定。經常委會認為均未恰當,指示以第二種方式為主,加以修正,另制圖案。」
在全國政協檔案處現存的國徽設計圖稿中,筆者沒有找到這個被馬敘倫、沈雁冰稱為「仿會徽形式而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圖案,但據現有文字檔案可知,該方案天安門色彩鮮艷、寫實,形象是斜透視的。
6月11日國徽組召開會議,對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提出的「仿會徽形式而以天安門為主要內容」的圖案進行討論。
張奚若介紹道:「昨天我參加第五次常務會議,感覺天安門這個圖式中的屋檐陰影可用綠色,房子是一種斜紋式,但是有人批評它像日本房子,似乎有點像唐朝的建築物,……後來我與周總理談過後,認為採取上述圖樣房子是必須加以修改的。」
梁思成發言:「我覺得一個國徽並非是一張圖畫,亦不是畫一個萬里長城、天安門等圖式便算完事。……而天安門西洋人能畫出,中國人亦能畫出來的。故這些畫家所繪出來的都相同。然而並非真正表現出中華民族精神,採取用天安門式不是一種最好的方法。最好的是要用傳統精神或象徵東西來表現的。同時在圖案處理上感覺有點不滿意,即是看起來好像一個商標,顏色太熱鬧庸俗,沒有庄嚴的色彩。」
張奚若、沈雁冰提出不同意見,認為天安門代表了五四運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最後,這次會議原則上通過國徽採用天安門圖形。此後,清華大學營建系與中央美術學院的專家們又開始了新一輪的設計競賽。
新一輪設計競賽展開
6月15日,張仃拿出其新設計的國徽圖案(張光宇、周令釗提供技術意見,曹肇基助理繪圖),並寫出說明書:「一、紅色齒輪,金色嘉禾,象徵工農聯盟。齒輪上方,置五角金星,象徵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二、齒輪嘉禾下方結以紅帶,象徵全國人民大團結,國家富強康樂。三、天安門--富有革命歷史意義的代表性建築物,是我五千年文化,偉大,堅強,英雄祖國的象徵。」
說明書中還附上一份設計人意見書,針對梁思成的觀點提出意見,摘錄如下:
一、關於主題處理問題:
梁先生認為:天安門為一建築物,不宜作為國徽中構成物,圖式化有困難,宜力避畫成一張風景畫片,要變成次要裝飾。
設計人認為:齒輪、嘉禾、天安門,均為圖案主要構成部分,尤宜以天安門為主體,即使畫成風景畫亦無妨……不能因形式而害主題。
二、關於寫實手法問題:
梁先生認為:國徽造型最好更富圖式化、裝飾風,寫實易於庸俗。
設計人認為:自然形態的事物,必須經過加工才能變成藝術品。但加工過分或不適當,不但沒有強調自然事物的本質,反而改變了它的面貌。……。
三、關於承繼美術歷史傳統問題:
梁先生認為:國徽圖案應繼承美術上歷史傳統,多採用民族形式。
設計人認為:梁先生精神是好的,但繼承美術上歷史傳統,應該是有批判的。我們應該承繼能服務人民的部分,批判反人民的部分……
四、關於色彩運用問題:
北京朱牆、黃瓦、青天,為世界都城中獨有之風貌,庄嚴華麗,故草案中色彩,主要采朱、金(同黃)、青三色,此亦為中國民族色彩。但一般知識分子因受資本主義教育,或受近世文人畫影響,多厭此對比強烈色彩,認為「不雅」。……實則文人畫未發展之前,國畫一向重金、朱,敦煌唐畫,再早漢畫,均是如此。更重要的是廣大人民,至今仍熱愛此豐富強烈的色彩,……倘一味強調「調和」,適應書齋趣味,一經高懸,則黯然無光,因之不能使國徽產生壯麗堂皇印象。
從檔案中可以看到,6月11日國徽組同意採用天安門圖形之後,在周恩來總理的提示下,梁思成已接受以天安門為題材設計國徽,並將天安門設計成正立面圖案。梁思成並不反對採用中國古建築中最見的金、朱二色,在林徽因、莫宗江1949年10月23日提出的方案中,這兩種色彩均已採用。
6月15日晚8時國徽組召開會議,討論清華大學新繪制的3幅圖案和中央美術學院張仃方案。梁思成發言:「周總理提示我,要以天安門為主體,設計國徽的式樣,我即邀請清華營建系的幾位同人,共同討論研究。我們認為國徽懸掛的地方是駐國外的大使館和中央人民政府的重要地方,所以它必須庄嚴穩重。」
梁思成還提出:(1)國徽不能像風景畫。「我們的任務是要以天安門為主體,而不要成為天安門的風景畫,外加一圈,若如此則失去國徽的意義。」(2)國徽不能像商標。(3)國徽必須庄嚴。
田漢提出不同意見:「梁先生最要避免的是國徽成為風景畫,但也不必太避免。我認為最要考慮的是人民的情緒……梁先生的離我們遠些,張先生的離我們近些。所以我認為他們兩位的意見需要統一起來。」
這次會議決定將清華大學設計的國徽圖案中的兩幅進行合並:「將梁先生設計的國徽第一式與第三式合並,用第一式的外圈,用第三式的內容,請梁先生再整理繪制。」
6月16日,梁思成拿出新修訂的圖案,國徽審查小組再次開會,將這一方案與張仃方案進行比較。沈雁冰寫出《國徽審查小組報告》:
贊成梁思成新作圖樣(金朱兩色、天安門、五星)者,計有:張奚若、鄭振鐸、廖承志、蔡暢、邵力子、陳嘉庚、李四光(李未到,然昨天已表示贊成此圖之原始草樣)。
邵力子於贊成該圖樣時,提一意見,主張把梁的原始草樣之一與此次改定之樣綜合起來,使此改定樣的天安門更像真些。
贊成的理由:梁圖庄嚴,藝術結構完整而統一,(邵力子說張圖美麗而梁圖庄嚴)。
田漢、馬夷老,說兩者各有所長。……
雁冰曾詢在組以外見過此兩圖者之意見,或言張圖美麗,或言梁圖完整,而覺得兩圖都不理想。
在年長的一輩人中間,對於張圖意見較多,對於梁圖意見較少。……。
由於一些評委又提出修改意見,梁思成再次組織人員修訂圖稿,於次日寫出說明書,摘錄如下:
這次的設計是以全國委員會國徽小組討論所決定採用天安門為國徽主要內容之一,而設計的。
因為天安門實際上是一個龐大的建築物,而它前面還有石橋、華表等許多復雜的實物,所以處理它的技術很需要考慮。掌握象徵化的原則必須:
(一)極力避免畫面化,不要使它成為一幅風景畫。這就要避免深度透視的應用,並避免寫真的色彩。
(二)一切需圖案化象徵化,象徵主題內容的天安門,同其他象徵的實物的畫法的繁簡必須約略相同,相互組成一個圖案。
……
圖案內以國旗上的金色五星和天安門為主要內容。五星象徵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全國人民的大團結;天安門象徵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五四運動的發源地,與在此宣告誕生的新中國,以革命的紅色作為天空,象徵無數先烈的流血犧牲。底下正中為一個完整的齒輪,兩旁飾以稻麥,象徵以工人階級為領導,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以通過齒輪中心的大紅絲結象徵全國人民空前鞏固團結在中國工人階級的周圍。
……用純金色浮雕的手法,處理天安門,省略了繁瑣的細節與色彩,為使天安門象徵化,而更適合於國徽的體裁。紅色描金,是中國民族形式的表現手法,兼有華麗與庄嚴的效果。採用作為國徽的色彩,是為中國勞動人民所愛好,並能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
國徽圖案的最後通過
1950年6月20日,國徽審查小組召開會議,最後一次評審清華大學營建系與中央美術學院分別提出的方案,最終確定清華大學營建系梁思成、林徽因等8位教師設計的國徽方案中選,並送政協大會表決。
在這次會議的記錄上,筆者看到,鄭振鐸、張奚若、沈雁冰認為清華大學方案「在藝術上非常成熟,結構完整而統一。」周恩來對清華大學方案評論道:「圖下面帶子聯結一起,象徵著工農團結。」周恩來與馬敘倫提出,清華大學方案「金色和紅色表現了中國特點」,中央美術學院方案「紅紅綠綠,雖然明朗,但不夠庄嚴。」
這次會議還討論了國旗、國歌、國徽中選方案的褒獎問題。馬敘倫認為清華大學中選方案(二圖)是由中央美術學院最初繪有天安門的方案(六圖)改造而來的,提出褒獎時要重視這一因素:「二圖與六圖盡管體系性質不同,但二圖的圖樣是由六圖改造而成的,所以最初造意與描仿畫下來的都不能不獎,給獎章紀念冊都不成問題,獎金多少,望大家考慮。」
鄭振鐸、張奚若提出不同意見。鄭振鐸認為不能只考慮天安門這一因素:「最初的圖不但有天安門,而且國旗也包括在內,這點在給獎時應提起注意。」
鄭振鐸顯然注意到了,清華大學雖不是最早採用天安門形象的,但卻是最早、並始終把國旗上的五星設計入方案的,而正是把天安門置於五星紅旗之下,才充分體現了政權特徵。
張奚若更是坦率地說:「這不是大家分錢的問題,而是對當選者一個隆重獎勵,並表示對國徽尊重。第六圖雖有天安門,並非個人創造,而是抄政協徽章的內容。我主張當選者獎給一千萬元,其他則是另一個問題,可酌情給二等獎。」
馬敘倫、沈雁冰最後提出:「當選國旗、國徽、國歌都一律獎給一千萬元,此外採用有天安門作內容的(造意的)獎給五百萬,照著畫下來的也獎五百萬元。」大家一致同意。
清華大學營建系獲得了國徽設計一等獎,並領到了一千萬元(舊幣)的獎金,又根據周恩來總理的意見,改進了國徽的稻穗細部形象。1950年6月23日,全國政協一屆二次全體會議上,毛澤東主席親自主持通過決議,同意國徽審查組的報告和所擬定的國徽圖案。
國徽圖案通過之後,梁思成向中央推薦清華大學營建系雕塑教授高庄來完成國徽立體浮雕模型的設計塑造任務。生性耿介的高庄在塑造模型時,認為國徽方案中尚有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就上書毛澤東:「主席,你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家,但不是一個藝術家……」。毛澤東主席同意了高庄的意見。
從7月初到8月中旬,高庄經過一個半月的辛勤勞動,終於完成了國徽模型的設計塑造工作,中央同意了高庄所作的國徽浮雕模型。1950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簽署中央人民政府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說明:「國徽的內容為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中國人民自「五四」運動以來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
在新中國成立一周年前夕,國徽終於誕生了。
1950年國徽設計任務完成之後,梁思成自撰《梁思成小傳》,動情地寫道:「他自己(梁思成以第三人稱寫作此文--筆者注)所引為最光榮的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是清華大學營建系教師們的集體創作,而他是其中的一個。」
國徽採用清華大學營建系設計的方案,本應是不爭的事實。可是,八十年代以來,關於國徽的設計,卻出現諸多「版本」,幾成「公案」。
共和國國徽的誕生史不應再被訛傳下去了。
筆者不禁想起當年張奚若在討論褒獎國徽中選方案時的發言:「這不是大家分錢的問題,而是對當選者一個隆重獎勵,並表示對國徽尊重。」
回答者:易伊 - 魔法師 五級 1-8 11:09
--------------------------------------------------------------------------------
▲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6月16日,全國政協籌備會議首次會議上,決定成立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小組,並向全國發出徵稿啟事。一個月內就收到國內外應徵稿件1920件,圖案1992幅。
應征的國旗方案也各具特色,如陳嘉庚設計的國旗是鐮刀斧頭旗;郭沫若設計的國旗是兩個長條,象徵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長江和黃河;朱德設計的國旗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嵌有紅五角星,象徵晴朗的天空。這些圖案經過認真挑選,選出38幅圖案印發給政協代表,讓大家評議。最後確定其中的復字第32號圖案,經毛澤東審查通過並在9月27日的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通過作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這面國旗的設計者曾聯松,是上海一名普通的經濟工作者。國旗的寓意是:一顆大星引導在前,幾顆小星環繞其後,形成眾星拱北斗之勢,大星即為中國共產黨,小星代表中國人民,黨和人民團結戰斗,從勝利走向勝利。在確定小星的數目時,他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人民包括四個階級,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所以他決定以四顆小星代表廣大人民。
從此,五星紅旗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政務院邀請有關人士開會討論國徽設計問題。按中央規定,組成國徽的素材為國旗、天安門、齒輪、谷穗與紅綬帶,而完美的組合則需要依靠藝術家們的政治和藝術修養。會上,清華大學建築系教授高庄的發言語驚四座、擲地有聲:「在塑造國徽模型時,我有一個願望,就是想使我們的國徽更庄嚴、更明朗、更健康、更堅強、更程式化、更統一;並賦予更高的民族氣魄和時代精神,以冀我們國徽的藝術性提到國際水平,永放光芒。」當時,由清華大學梁思成教授等人設計的國徽平面圖案,已由政協代表大會審議通過。
1950年6月28日,中央人民政府第八次會議通過了政協提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設計圖案的說明》。當然,這個圖案仍是平面的,盡管畫出了凹凸部分的明暗陰影,但也難以代替立體的模型,經梁思成力薦,高庄教授承接了塑造國徽浮雕、設計立體模型的重任。
高庄教授在動手製作國徽雕塑時,經過細心推敲,反復揣摸,發現平面圖案個別構件的位置、紅授帶的動感以及稻麥穗的弧度與造型要做一些修改,才能使國家的象徵———國徽盡善盡美。但要做出修改,又談何容易。國徽平面圖案業已經全國政協、中央人民政府通過,哪怕是細微修改,連國徽平面圖案設計負責人梁思成教授也不敢貿然同意。再說,國徽立體模型要在當年國慶節前完成,任務重,時間緊,若再作修改,萬一有什麼意外,其政治責任與嚴重後果無人能夠承擔。但高庄教授本著對黨和國家的忠誠,對藝術一絲不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力排眾議,堅持己見。為了求得理解與支持,他還給毛主席寫了一封態度誠懇、意見直率的信,坦言自己的看法與建議。毛主席虛懷若谷,同意了高庄的修改意見,並交由周總理具體處理。彭真同志還到清華園傳達了毛主席和中央領導採納高庄教授建議的信息,並看望了高庄教授。此後一個多月即6月底至8月中旬,高庄教授率領助手傾注心力,冒著酷暑,夜以繼日地工作,終於完成了國徽浮雕模型。相對於平面模型,立體模型的禾穗並列向上,或剛或柔,象徵著全國各民族的團結共存和蒸蒸日上;紅綬帶有規律地穿梭,與天安門城牆呼應,給人以堅強、安定的印象。此外,天安門的大小、華表的位置等也做了一些修改。總之,國徽立體模型是政治性、藝術性、自然性和歷史性4個標準的完美統一體,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雄偉氣魄和時代精神。8月18日,國徽審查組通過了國徽的浮雕模型。其後,莫宗江先生據此浮雕繪制了國徽方格墨線圖和國徽斷面圖。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頒布命令,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至此,庄嚴、神聖、富麗而且完美無憾的國徽正式誕生!
回答者: wnc7188 - 大魔導師 十三級 1-8 11:12
--------------------------------------------------------------------------------
國 旗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是五星紅旗,旗面為紅色,長方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四顆小星環拱在一顆大星的右面。大星象徵中國共產黨,小星象徵廣大人民,表示億萬人民團結在中國共產黨周圍。
我國的國旗的在廣泛發動群眾的基礎上設計而成的。1949年7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籌委會向全國以及海外僑胞徵求國旗設計方案,一共收到2992個方案。經過反復討論、挑選,最後選種現在使用的這個方案。他的設計者是當時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的曾聯松。
國旗、國歌都是祖國的象徵,熱愛、尊重國旗和國歌,是愛國主義的具體表現中共中央宣傳部擬定了《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升掛的暫行辦法》,在這個辦法中除規定什麼地方什麼場合應該掛國旗外,還對國旗的掛法做出了具體的規定,要求在國旗和其他旗幟並掛時,國旗的位置比其他旗幟高。升國旗必須到桿頂,降國旗時不得落地。在慶祝集會上升旗時,應由一人持旗,二人護旗,參加者行注目禮。國旗和國旗圖案不得做工商業品的標記、裝飾、廣告、圖案,不得做機關、團體、學校的證章、紀念章、及徽章。
國 徽
中國的國徽圖案內容包括國旗、天安門、齒輪和麥稻穗,象徵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地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的誕生。1950年6月18 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圖案及對圖案的說明。同年9月20日,毛澤東主席命令公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根據黨中央的指示,清華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成立了國徽設計小組。著名教授張仃、周令釗都參加這個小組,在全國范圍內徵集了數白幅國徽方案,經過反復比較,並由美院的教授加工,設計成現在的國徽圖案。在國徽中,天安門圖案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徵,齒輪、麥稻穗象徵工人、農民階級。國旗上的五星,代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全國人民大團結。
C. 五星紅旗的設計師
五星紅旗」原來被稱為「紅地五星旗」,是在1949年7月由上海現代經濟通訊社的曾聯松設計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簡稱「人民政協」、「新政協」)從全國各地的2992件作品中選出,在兩次的精細篩選後,有38幅設計入圍,最後第32號曾聯松設計的「紅地五星旗」拔地而出,然而因為原方案的大五星中央鑲有鐮刀與錘子,一些人認為與前蘇聯的國旗類似,中國作為主權國家應擁有獨特易識別的國旗圖案,經過幾番考慮後決定取出鐮刀與錘子的圖案,將設計改名為「五星紅旗」。
1949年6月16日,新政協籌備會決定成立國旗、國徽圖案初選委員會,並於當年7月14日至8月15日在《人民日報》等報紙上發表徵求啟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期間,初選委員會將收到的3012幅圖案選了38幅印發全體代表討論。經全體代表分組討論後,9月25日晚,毛澤東主席召開國旗、國徽、國歌、紀年、國都協商座談會。關於國旗的問題,毛澤東主席指出,五星紅旗這個圖案表現革命人民大團結,將來也要大團結,因此,現在也好,將來也好,又是團結,又是革命。
1949年9月27日,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的《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中,第四點規定:「全體一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為紅地五星旗,象徵中國革命人民大團結。」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都、紀年、國歌、國旗的決議》和政協主席團通過的制旗辦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為五星紅旗,長方形,紅色象徵革命,其長與高為三與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綴黃色五角星五顆,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大團結,星用黃色象徵紅色大地上呈現光明。一星較大,其外接圓直徑為旗高3/10,居左;四星較小,其外圓直徑為旗高1/10,環拱於大星之右側,並各有一個角尖正對大星的中心點,表達億萬人民心向偉大的中國共產黨,如似眾星拱北辰。旗桿套為白色,以與旗面的紅色相區別。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由毛澤東在天安門廣場首次升起。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百零四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是五星紅旗。」以後,歷次憲法均保留這個規定。
1990年6月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並由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發布主席令,予以公布,自1990年10月1日起實行。
為維護國旗的尊嚴,國家發布《國旗》和《國旗顏色標准樣品》兩項國家標准,規定了國旗的形狀、顏色、圖案、製版定位、通用尺寸、染色牢度等技術要求,並宣布於1991年12月1日起正式實施。
曾聯松——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五星紅旗設計者。
王大珩——國旗標准倡議人,國旗和國旗顏色國家標准主要起草人。
李玉坤——國旗法倡議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提案人。
孫秀如——國旗和國旗顏色國家標准主要起草人,國旗升掛裝置國家標准主要起草人,香港、澳門區旗國家標准主要起草人。
賀嗣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標准化的設計與製作的參與者
曾聯松(1917-1999),浙江瑞安人,少年青年時代就讀於瑞安縣小學、瑞安中學。1936年考入中央大學(1949年更名南京大學)經濟系。後參加抗日救亡聯合會,投身革命。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地下活動。1949年,全國政協向全國公開徵集國旗、國徽的圖案。曾聯松從報上獲知後,設計了「五星布成橢圓形,大星導引於前,小星環繞於後,恰似眾星拱北斗的五星紅旗」。
D.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究竟是如何誕生的
眾所周知,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是一個非常普通的公民。而國旗的誕生也非常的光榮,給這個國家增添了一抹紅色的色彩。在解放戰爭勝利之後,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也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一些公告。而這其中曾聯松設計並且也提交了自己的國旗樣稿,在經過一致審核之後,把國旗的樣子敲定了下來。
在讓人振奮的同時,也讓人無限的感慨,自己生在中國真的是莫大的一種榮幸。無論身處何地,只要自己是中國公民,都能夠感受到國家給每一個公民帶來的福利。而且無論是什麼時候在看到國旗升起的那一瞬間,胸腔裡面彷彿迸發出了無限的熱血。這就是對於五星紅旗的一份敬仰,在高掛於蒼穹的那一瞬間,也代表著每一個人對國家的那一份熱忱。
E. 中國國旗是誰設計的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曾聯松是一名來自浙江瑞安的普通民眾。隨著中國共產黨在解放戰爭中取得勝利,新政治協商會議籌備會在1949年7月發出了徵集國旗圖案的通告,曾聯松設計並提交了他的國旗樣稿。在2992幅(一說為3012幅)應征國旗圖案中,曾聯松的設計被選入38幅候選草圖。經過多次討論和少量修改,他的設計被選為了新政權的國旗。
二、國旗的含義:
國國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國共產黨,四顆小五角星代表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四個階級。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星呈黃色,表示中華民族為黃色人種。五顆五角星互相聯綴、疏密相間,象徵中國人民大團結。每顆小星各有一個尖角正對大星中心點,表示人民對黨的向心之意。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旗面為紅色象徵革命。旗上的五顆五角星及其相互關系象徵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人民大團結。星用黃色是為著在紅地上顯出光明,四顆小五角星各有一角正對著大星的中心點,表示圍繞著一個中心而團結。
F. 混日子的人遇到對的人可以改變嗎
「差不多就行,那麼認真幹嘛」
「別較勁了,這樣就可以了,不要那麼高的要求」
「這件事我忘了,再說吧,不差這一點」
有沒有覺得這些話很熟悉。
這就是職場典型的混日子,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做事不認真,沒標准、沒要求,覺得做什麼都差不多就行。
而這樣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好下場!
前幾天,單位有一個同事被開除了,原因很簡單,工作不認真,做什麼都在湊和,領導說:你這樣天天在我公司里混日子,工資照發不誤,但是你的工作都沒有做好,對不起這份薪水,公司不養閑人,也不養你這種混日子的人。
聽過一句話:越努力,越幸運。同樣,做事情或者做工作,越是糊塗,越是不認真,運氣也會越來越差。
所以,不管是做什麼樣的工作,必須有一個認真的工作態度,才能把工作越做越好,職位才能越來越高,薪水才能越來越多。
國慶期間看了一部爆燃的電影《我和我的祖國》,裡面的第一個故事,講的是開國大典的前夜,林治遠做為國旗旗桿的設計者,要完成國內首創的電動升旗裝置來升起國旗。
這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卻困難重重,大到整個升旗的電動裝置,小到電線,不能出現任何一點紕漏,必須是萬無一失,林治遠排除萬難,用絕對專業的技術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突破層層阻礙,在最後一刻圓滿解決了出現的問題。
雖然我們做為一個普通人不會像林治遠一樣承擔那麼重要和偉大的任務,但是他工作中認真負責的態度是每一個職場中人所必須也應該具備的基本要求。
做為一名職場中人,做到以下三點可以有效克服「混日子」。
1、 不斷提高個人執行力
執行力是指有效利用資源、保質保量的達成目標的能力。直白點說就是一個人是否能夠快速而且完美的做好一件事的能力。
曾經看過一個故事:有個農夫一早起來,要去耕田,當他走到田地時,卻發現耕耘機沒有油了。打算立刻去加油的,突然想到家裡豬還沒喂,於是轉回家去。在經過倉庫時,望見旁邊馬鈴薯可能正在發芽,於是又走到馬鈴薯田去。
路途中經過木材堆,又記起家中需要一些柴火;正當要去取柴的時候,看見了一隻生病的雞躺在地上……這樣來來回回跑了幾趟,這個農夫從早上一直到太陽落山,油也沒加,豬也沒喂,田也沒耕……很顯然,最後他什麼事也沒有做好。
上面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執行力差的人總是會被很多因素所干擾,無法順利的完成既定目標。
在我們日常的工作中其實了經常會遇到農夫所經歷的事情,早上到辦公室一堆的事情等著做,要統計、要寫公文、要開會、要去會計那報帳等等,諸多事宜。
如果沒有計劃,沒有目標,想起什麼干什麼,手邊有什麼就做什麼,肯定是不行的,如果不改變,不提高執行力,長此以往,不僅該乾的工作完不成或者做不好,還會把自己弄得焦頭爛額。
做不好職責范圍內的工作,還總是忙忙碌碌,給人的感覺是雜亂無章,混日子。
所以,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執行力才是最終解決問題的辦法,首先要做好目標設定;其次要有詳細的工作計劃;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是要統籌而且合理的安排時間,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效率。
2、 脫離舒適區
「舒適區」這個詞屬於高頻詞語,總是出現在各種公號的文章中。那到底什麼是「舒適區」呢,每個人的自我,都有一個習慣了的舒適區域,如果離工這個區域,就會感覺到不安和緊張,一般來說是一個人為構想出來的區域,能夠使人保持安全感和免受不舒服的感覺的邊界。
前段時間張泉靈的名字引起了廣大網友的注意,為什麼?因為她是央視名嘴嗎?央視名嘴很多,但這並不是她上熱搜的原因。
張泉靈不斷走出自己的舒適區,一次次的挑戰自己,從央視辭職,去做了投資人,還有綜藝節目的導師,她不停的去開拓新的區域,不斷的走出舒適區,同樣她也得到了她想要的,一次次提升自己,證明著自己。
職場中我們也要勇敢的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完成曾經不敢想的工作,或者是不原意承擔的責任。
同事小吳是辦公室的司機,工作比較單一,前幾年公車改革,車輛減少,人員閑置,領導安排小吳去辦公室做內勤,工作內容與司機大相徑庭,小吳馬上提出自己除了開車對其他工作都不熟悉,拒絕承擔更多的工作。
後來,小吳天天無所事事,到處找人聊天,領導找其談話也沒有效果,無奈只能讓他提前離職。
如果不去走出舒適區,嘗試接觸新的事物和工作,是不能勝任現代化的辦公要求的,一個囿於自己舒適區的人,是終將會被別人所取代和淘汰的。
所以勇敢的走出去,接觸新事物、新工作,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素質,能勝任更多的工作,心理才有底氣,才不會天天混日子。
3、 用積極的心態去工作
現在很多職場中人心態很不好,總是覺得工作誰干都一樣,幹嘛非要我去呢,別人能幹就讓別人去,反正我不去。
還有一些人心態不積極、不陽光,總是覺得自己的才能不被領導賞識,好像別人都欠了他一樣,心態頹喪。
很多人看起來每天是來上班了,可是那個工作狀態卻差強人意,對於領導交待的工作也是馬馬虎虎、湊湊合合,差不多就行了。
上述這些消極的情緒長期下去,不僅會影響工作狀態和工作效率,甚至還會影響身體健康。
對待一些不認同的問題,要積極的調整心態,換個解決來看待問題,遇到問題首先要從自身找到原因,其次在改變自己的基礎上,將心態調整好,不僅有利於工作,也有利於自己的身心健康。
心態積極了,工作起來自然就不一樣,效率會提高、質量會變好,好運自然就會降臨,適當的調整和放鬆心態,多去看一些正面、積極的事情,遠離負能量。
因此,有一個正能量、積極向上的心理狀態,不抱怨、不放棄,
G. 《我和我的祖國》中你覺得誰的演技最好
我覺得是黃渤!!!無愧於影帝的稱號。
《我和我的祖國》中黃渤飾演的林治遠時任市建設局技術負責人,同時也是天安門廣場旗桿設計安裝者。開國大典那年,馬麗生還是一名小學五年級的學生。後來,他成了原市政工程局計劃處處長、市政工程總公司副總工,又成了《北京市市政工程總公司志》的主編。北京市政集團的前身、原北京市市政工程總公司留下來的大量歷史資料中,詳細記錄了這段與開國大典息息相關的故事。
黃渤飾演的「林治遠」也讓觀眾看到了黃渤另外的一面,那就是,原來黃渤不搞笑的時候,會是一位認真、較真起來讓你都覺得難纏覺得害怕的主。這樣努力的黃渤真是讓人心生敬畏!
H. 國旗、國徽的設計者是誰
我國的國旗,設計者是曾聯松。曾聯松,是浙江瑞安人,畢業於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經濟學,1938年5月,曾聯松經同學黃大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之後,歷任第五屆、第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1999年10月19日,曾聯松在上海病逝,骨灰存放在當地龍華烈士陵園。
雖然國旗和國徽比較常見,但是他們都代表著國家,都有配套的法律規定,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都對其作出嚴格說明。製作國旗和國徽也有嚴格的要求和標准,如《GB 15093-2008 國徽》就規定了國徽的樣式、材質及色彩。2004年9月30日,為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5周年,國家郵政局還特意發行了一套《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國微》特種郵票。
國旗和國徽雖然常見,但是他確實庄嚴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主權的象徵和標志,所以尊敬愛護國旗和國徽,人人有責。
I. 新中國國旗的設計者是誰
新中國國旗的設計者是曾聯松。
1949年7月,32歲的曾聯松在上海設計了國旗圖案——五星紅旗。
五顆金星的結合圖形,大小呼應,疏密相間,形成了一個橢圓形,這恰恰和我國疆土的幾何圖形類似,既表現了中國地理特徵,也顯得平穩和諧,明朗而有氣勢。
人物生平
1917年,曾聯松出生在浙江省溫州市瑞安縣(現瑞安市)。
1936年,考入中央大學(今南京大學)經濟系。
1938年5月,曾聯松經同學黃大明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
1949年10月1日,五星紅旗隨著新中國的誕生飄揚在天安門廣場的上空。1950年,曾聯松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這是黨和人民給他的崇高榮譽。
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1999年10月19日,曾聯松在上海病逝,骨灰暫放在當地龍華烈士陵園。2004年9月曾聯松的骨灰正式入葬上海嘉定長安墓園。電影《共和國之旗》就是講他的故事。
J. 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是誰
一、五星紅旗的設來計者自是曾聯松。
二、五星紅旗的設計經歷及曾聯松簡介
曾聯松(1917-1999),浙江瑞安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圖案設計者。
少年青年時代就讀於瑞安縣小學、瑞安中學。1936年考入南京大學前身中央大學的經濟系,後參加抗日救亡聯合會,投身革命。1938年參加中國共產黨,積極從事地下活動,擔任中央大學學生地下黨支部書記工作。曾任五屆上海市政協委員、六屆上海市政協常委。
1949年,全國政協向全國公開徵集國旗、國徽的圖案。曾聯松從報上獲知後,設計了「五星布成橢圓形,大星導引於前,小星環繞於後,恰似眾星拱北斗的五星紅旗」。
1949年9月25日,五星紅旗得到毛主席的肯定,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一致通過國旗議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誕生。
10月1日,五星紅旗隨著新中國的誕生飄揚在天安門廣場的上空。1950年,曾聯松應邀到北京參加國慶觀禮,這是黨和人民給他的崇高榮譽。曾任上海市政協常委。1999年10月19日,曾聯松在上海病逝,骨灰暫放在當地龍華烈士陵園。2004年9月曾聯松的骨灰正式入葬上海嘉定長安墓園。電影《共和國之旗》就是講自身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