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幫忙說下乳酸的製作方法和酸奶的制備過程
准備材料:
1、任意品牌酸奶一杯/袋/盒(第一次作「引子」)
2、白砂糖兩大勺(冰糖、蜂蜜、不加糖都可以)
3、牛奶一大袋(500g,據說含抗生素的牛奶作不出酸奶,不知真偽)
4、另備干凈容器一個(飯盒啦,無油、無水、密封,透明漂亮者為上選)
製作過程:
1、5勺酸奶(引子)放入容器
2、2勺糖放入容器(愛吃甜的多放,想減肥、不怕酸的不放),後加也可以,不過我是先放,主要是捨不得酸奶「破相」
3、到入牛奶,攪拌均勻
4、加蓋,放到溫度高一點的地方(原參考值:攝氏30度需12小時,我家18度時,早上做晚上吃,晚上做早上吃,真的是「吃」而不是「喝」,目前我家牛奶消耗量成倍增長)
5、耐心地等上12個小時左右,打開蓋子(中間不許偷看!)…凝固得象豆腐腦似的,就成功了,應該用平湖如鏡來形容
6、先別著急品嘗,先留出5大勺酸奶做引子
呵呵,其實簡單地說就是:5勺酸奶+2勺糖+1袋牛奶攪拌均勻,靜置12小時左右即可
加上應市的水果再冰鎮一下味道會更好,不過一定要先留下「白」酸奶做引子
復雜版本:
原料:
純牛奶500ml(經多次實驗,完達山紙盒純牛奶最好)原味酸奶125ml(作菌種用,實驗證明萬家寶原味酸奶最好)
工具:
電飯鍋、帶蓋瓷杯、勺子、微波爐(也可以用其他方法加熱牛奶,但用微波爐不僅速度快,而且加熱溫度好掌握)
製作方法:
1.將瓷杯(連同蓋子)、勺子放在電飯鍋中加水煮開10分鍾消毒
2.將杯子取出倒入牛奶(7分滿,牛奶如果是新開封的,本身已消毒得很好,可以不用煮開消毒),將牛奶放入微波爐加熱,以手模杯壁不燙手為度。
如果是塑料袋裝的牛奶,最好煮開後晾至不燙手,再做下一步。
3.在溫牛奶中加入酸奶,用勺子攪拌均勻,蓋蓋。
4.將電飯鍋斷電,鍋中的熱水倒掉,將瓷杯放入電飯鍋,蓋好電飯鍋蓋,上面用干凈的毛巾或其他保溫物品覆蓋,利用鍋中余熱進行發酵。
8-10小時後,低糖酸奶就做好了~~如果是晚上做的,第二天早晨就能喝到美味的酸奶了~~
成功的酸奶呈半凝固狀,表面潔白光滑,沒有乳清(淡黃色透明液體)析出,聞之有奶香味,如不怕胖又喜歡甜食,可在吃前加砂糖。不可在發酵前放糖。
自製酸奶由於不能密封,所以儲存時間也要比市場上賣的時間短,放在冰箱里只可以儲存2-3天,隨做隨喝更好啊~~
注意事項:
1.所用菌種酸奶不可以用加入果料的,更不可用果味酸奶。
2.牛奶加熱的溫度如過高,會殺死酸奶中的乳酸菌造成發酵失敗,如溫度過低又會造成發酵緩慢,以摸著不燙手為度(微波爐加熱常常會造成受熱不均,應該用勺子攪拌一下再試溫度)。
3.不可用電飯鍋的保溫檔進行發酵,因為保溫的溫度過高,保溫發酵時,電飯鍋必須斷電。如果在冬天制酸奶,可以把瓷杯放在暖氣上發酵。
4.發酵容器用帶蓋瓷杯最好,硬塑料杯子也可,但如被子質量不過關的話,加熱消毒時容易變形。蓋子很重要,乳酸菌是厭氧菌,無氧環境更有利於發酵。
5.容器消毒最好不用消毒液,因為如果沖洗不幹凈,會殺死乳酸菌,使發酵失敗。加熱消毒是最安全的方法。
6.有抗奶(含有抗生素)或還原奶(用奶粉還原成的牛奶)都不適合作製作酸奶的原料。
7.菌種酸奶因為質量不穩定偶爾也會造成發酵失敗。
http://..com/question/3697034.html
2. L-乳酸生產工藝
我公司一直生產L-乳酸,工藝保密,大概工藝流程如下:
菌種培養--三級擴大培養--住發酵--過濾--濃縮---酸化----離心---膜過濾--樹脂、活性炭脫色--濃縮---灌裝
3. c3h6制備乳酸
可以的;
CO2與H2O可以在光合作用下產生葡萄糖,然後葡萄糖厭氧發酵,產生乳酸;
如果是中學題目,可能答案是不能,說的理由是元素組成不搭配,就是比例不對,但是他沒有考慮可以產生O2以彌補,不一定是化合反應;
實際的生產是可以的
4. 年產五萬噸乳酸設計一個發酵罐容積一般為多少啊,大約能要幾個急需,謝謝!
5w噸乳酸 按照80收率得 生產6.25w噸乳酸。按照濃度100g/l 發酵濃度(已經很高啦。)得62500*1000*10L發酵液。平均每年生產30批。每批發酵液12500000L。208330噸.
但是你要看你實際生產批次。 得率。而且最少是兩個罐子。 請結合實際計算吧。哈哈。
5. 關於生物發酵
工業相關報紙上應該有介紹 不過都是大概值,確切得好像知道得都不清楚吧!
6. L-乳酸的生產方法
一、分於式或結構式
二、物化性質
無色或淺黃色粘稠液體。熔點16.7℃(右旋體和左旋體的熔點均為53℃,外消旋體的熔點為18℃),沸點122℃(1.87~2.0kPa),相對密度1.2060(25℃),折射率1.4392。能與水、醇、甘油混溶,微溶於乙醚,不溶於氯仿和二硫化碳。能隨過熱水蒸氣揮發,常壓蒸餾則分解。濃縮至50%時部分轉變為乳酸酐,故85%~90%的乳酸產品中一般含有10%~15%的乳酸酐。具有強吸濕性。
三、反應方程式
四、原料、規格及消耗定額(生產1t產品所用原料,以kg計)
乳酸鈣 98% 1493
硫酸 40%~50% 1260
五、工藝流程說明及操作步驟
1.復分解
將乳酸鈣投入反應釜中,加入少量水,加熱溶解後,濃度調節至13°Be(100℃測定)。在攪拌下緩緩加入40%~50%的硫酸,使乳酸鈣轉化為乳酸與硫酸鈣(用氯化銨和草酸銨校正終點)。放置4h,使反應完全。過濾,濾液為稀乳酸。
2.脫色、濃縮
在上述的稀乳酸中加入0.2%的活性炭脫色,過濾,取濾液減壓濃縮至13°Be(85℃測),過濾,濾液為粗乳酸(50%)。
3.離子交換及精製
將粗乳酸先用強酸性苯乙烯系陽離子樹脂001×7,再用弱鹼性苯乙烯系陽離子樹脂001處理,除去所含的鐵、鈣、硫酸根、氯化物等離子,過濾,濾液抽入濃縮釜中減壓濃縮,過濾,得成品。
六、產品質量指標
外觀: 無色或微黃色稠厚液體
含量/%: ≥80
氯化物/%: ≤0.01
硫酸鹽/%: ≤0.02
鐵鹽/%: ≤0.002
重金屬/%: ≤0.001
灼燒殘渣/%; ≤0.10
七、用途及前景
乳酸是用途很廣的有機酸,可作於釀造、醫葯、皮革、卷煙、化工、食品、印染等方面。日本乳酸的用途分配大致是:釀造用約佔20%,食品用約佔50%,乳酸衍生物用約佔10%,皮革等工業用約佔20%,我國的用途分配也大致相同。
乳酸及其鈉鹽、鈣鹽等衍生物無毒,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劑。硬脂醯乳酸鹽用作乳化劑;乳酸鈉用於靜脈注射;合成乳酸代替天然發酵乳酸用於乳酪及其它奶製品,使牛奶和奶油酸化和凝結。這三方面的用途使美國乳酸的產量倍增。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乳酸的潛在市場很大。
八、其它
乳酸大鼠口服LD50為3730mg/kg,小鼠為1810mg/kg。
集體圖片流程請看以下地址
轉自:中國化工大全
http://www.da99.com/content/2005/0215-70.htm
7. 乳酸的流程工藝是什麼
一、分於式或結構式 二、物化性質 無色或淺黃色粘稠液體。熔點16.7℃(右旋體和左旋體的熔點均為53℃,外消旋體的熔點為18℃),沸點122℃(1.87~2.0kPa),相對密度1.2060(25℃),折射率1.4392。能與水、醇、甘油混溶,微溶於乙醚,不溶於氯仿和二硫化碳。能隨過熱水蒸氣揮發,常壓蒸餾則分解。濃縮至50%時部分轉變為乳酸酐,故85%~90%的乳酸產品中一般含有10%~15%的乳酸酐。具有強吸濕性。 三、反應方程式 四、原料、規格及消耗定額(生產1t產品所用原料,以kg計) 乳酸鈣 98% 1493 硫酸40%~50% 1260 五、工藝流程說明及操作步驟 1.復分解 將乳酸鈣投入反應釜中,加入少量水,加熱溶解後,濃度調節至13°Be(100℃測定)。在攪拌下緩緩加入40%~50%的硫酸,使乳酸鈣轉化為乳酸與硫酸鈣(用氯化銨和草酸銨校正終點)。放置4h,使反應完全。過濾,濾液為稀乳酸。 2.脫色、濃縮 在上述的稀乳酸中加入0.2%的活性炭脫色,過濾,取濾液減壓濃縮至13°Be(85℃測),過濾,濾液為粗乳酸(50%)。 3.離子交換及精製 將粗乳酸先用強酸性苯乙烯系陽離子樹脂001×7,再用弱鹼性苯乙烯系陽離子樹脂001處理,除去所含的鐵、鈣、硫酸根、氯化物等離子,過濾,濾液抽入濃縮釜中減壓濃縮,過濾,得成品。 六、產品質量指標 外觀: 無色或微黃色稠厚液體 含量/%:≥80 氯化物/%:≤0.01 硫酸鹽/%:≤0.02 鐵鹽/%:≤0.002 重金屬/%:≤0.001 灼燒殘渣/%;≤0.10 七、用途及前景 乳酸是用途很廣的有機酸,可作於釀造、醫葯、皮革、卷煙、化工、食品、印染等方面。日本乳酸的用途分配大致是:釀造用約佔20%,食品用約佔50%,乳酸衍生物用約佔10%,皮革等工業用約佔20%,我國的用途分配也大致相同。 乳酸及其鈉鹽、鈣鹽等衍生物無毒,是安全的食品添加劑。硬脂醯乳酸鹽用作乳化劑;乳酸鈉用於靜脈注射;合成乳酸代替天然發酵乳酸用於乳酪及其它奶製品,使牛奶和奶油酸化和凝結。這三方面的用途使美國乳酸的產量倍增。隨著食品工業的發展,乳酸的潛在市場很大。 八、其它 乳酸大鼠口服LD50為3730mg/kg,小鼠為1810mg/kg。 集體圖片流程請看以下地址
8. 酸乳生產線上需要哪些機械
⑴ 原料乳的質量要求
用於製作發酵劑的乳和生產酸乳的原料乳必須是高質量的,要求酸度在18°T以下,雜菌數不高於500 000cfu/ml。,乳中全乳固體不得低於11.5%
⑵ 酸乳生產中使用的原輔料
① 脫脂乳粉 用做發酵乳的脫脂乳粉要求質量高、無抗生素和防腐劑。脫脂奶粉可提高幹物質含量.改善產品組織狀態,促進乳酸菌產酸,一般添加量為1%~1.5%。
② 穩定劑 在攪拌型酸乳生產中,通常添加穩定劑。常用的穩定劑有明膠,果膠和瓊脂,其添加量應控制在0.1%~0.5%。
③ 糖及果料 在酸乳生產中,常添加6.5%~8%的蔗糖或葡萄糖。在攪拌型酸乳中常常使用果料及調香物質,如果醬等。在凝固型酸乳中很少使用果料。
⑶ 配合料的預處理
① 均質 均質處理可使原料充分混勻,有利於提高酸乳的穩定性和稠度使酸乳質地細膩.口感良好。均質所採用的壓力一般為20~25 MPa。
② 殺菌 目的在於:殺滅原料乳中的雜菌,確保乳酸菌的正常生長和繁殖,鈍化原料乳中對發酵菌有抑製作用的天然抑制物;使牛乳中的乳清蛋白變性,以達到改善組織狀態,提高黏稠度和防止成品乳清析出的目的.殺菌條件一般為:90~95℃,5 min。
⑷ 接種
殺菌後的乳應馬上降溫到45℃左右,以便接種發酵劑。接種量根據菌種活力、發酵方法、生產時間的安排和混合菌種配比而定。一般生產發酵劑,其產酸活力在0.7%~1.0%之間,此時接種量應為2%~4%。加入的發酵劑應事先在無菌操作條件下攪拌成均勻細膩的狀態,不應有大凝塊,以免影響成品質量。
9. 發酵型乳酸菌飲料的實驗室生產操作過程
酸奶製作——可以讓孩子了解化學變化,也可以自做自吃自做的酸奶,有意思。
工具和原材料:
1、酸奶種子一瓶(可以用萬家寶的原味的,雖然比較貴,但是據說它的菌種比較好;其他的沒有試過。無論用什麼酸奶作種子,一定要原味的),純牛奶750-1000ml,根據你准備的容器大小,隨意(一瓶125ml的萬家寶酸奶,最多可以一次做2kg)。
2、廣口瓶一個(消毒)
3、攪拌棍一根(消毒)
4、水桶一隻
5、保溫材料(一個海綿枕頭,或者其他什麼的,沒有,就用兩塊浴巾也可以。)
6、填充材料一件(浴巾一塊)
7、保鮮袋一個或者保鮮膜一張
8、熱水袋一個
製作過程:
1、把酸奶從冰箱拿出來,回溫到室溫(提高乳酸菌活性),備用。
2、把純牛奶在熱水,(袋裝的,只要溫熱就可以了,70-80度;如果是1kg裝
的盒子的,要用開一點的,90-98度)泡3-5分鍾,使純牛奶加熱到40度左右(有利於乳酸菌生長)。
3、在溫牛奶期間,准備好一個用來做酸奶的瓶子(我用的是雀巢400g的一個大廣口瓶,一次可以做750ml),沸水消毒;攪拌棍一根,沸水消毒。並且把熱水袋裡面灌一些熱水,備用。
4、把牛奶從熱水中拿出,擦乾表面水份(防止倒牛奶的時候,流入瓶子,污染牛奶),倒入廣口瓶。打開酸奶,按照6%-10%的配比,加入酸奶種子(750ml大概加60ml,半瓶左右酸奶),用攪拌棍攪拌均勻,蓋上保鮮膜或者保鮮袋,擰緊瓶口
5、在水桶里依次放入保溫材料、熱水袋、廣口瓶,最後用浴巾把空隙填滿,蓋上蓋子,壓上重物。
6、等待6-8個小時
7、拿出廣口瓶,看到牛奶已經成雞蛋糕樣子,說明製作成功
10. 乳酸的生產方法
發酵法的主要途徑是糖在乳酸菌作用下,調節pH值5左右,保持大約50或60dm;C發酵三到五天得粗乳酸。
發酵法的原料一般是玉米、大米、甘薯等澱粉質原料(也有以苜蓿、纖維素等作原料,有研究提出廚房垃圾及魚體廢料循環利用生產乳酸的)。乳酸發酵階段能夠產酸的乳酸菌很多,但產酸質量較高的卻不多,主要是根黴菌和乳酸桿菌等菌系。不同菌系其發酵途徑不同,可分同型發酵和異型發酵,實際由於存在微生物其它生理活動,可能不是單純某一種發酵途徑。
發酵法分同型發酵和異型發酵。 合成方法制備乳酸有乳腈法、丙烯腈法、丙酸法、丙烯法等,用於工業生產的僅乳腈法(也叫乙醛氫氰酸法)和丙烯腈法。
(1)乳腈法
乳腈法是將乙醛和冷的氫氰酸連續送入反應器生成乳腈(或直接用乳腈作原料),用泵將乳腈打入水解釜,注入硫酸和水,使乳腈水解得到粗乳酸。然後再將粗乳酸送人酯化釜,加入乙醇酯化,經精餾、濃縮、分解得精乳酸。美國斯特林化學公司及日本的武藏野化學公司均採用此法合成乳酸。
(2)丙烯腈法
丙烯腈法是將丙烯腈和硫酸送入反應器中水解,再把水解物送人酯化反應器中與甲醇反應;然後把硫酸氫銨分出後,粗酯送入蒸餾塔,塔底獲精酯;再將精酯送入第二蒸餾塔,加熱分解,塔底得稀乳酸,經真空濃縮得產品。
(3)丙酸法
丙酸法以丙酸為原料,經過氯化、水解得粗乳酸;再經酯化、精餾、水解得產品。該法原料價格較貴,僅日本大賽路公司等少數廠家採用。反應如下:
CH3CH2COOH Cl2-→CH3CHClCOOH NaOH—→CH3CH(OH)COOH NaCl (1)氯丙酸酶法轉化
東京大學的本崎[6]等研究利用純化了的L-2-鹵代酸脫鹵酶和DL-2-鹵代酸脫鹵酶分別作用於底物L-2-氯丙酸和DL-2-氯丙酸,脫鹵製得L-乳酸或D-乳酸。L-2-鹵代酸脫鹵酶催化L-2-氯丙酸,而DL-2-鹵代酸脫鹵酶既可催化L-2-氯丙酸,又可催化L-2-氯丙酸生成相應的旋光體,催化同時發生構型轉化。
(2)丙酮酸酶法轉化
從活力最高的乳酸脫氫酶的混亂乳桿菌DSM20196菌體中得到D-乳酸脫氫酶,以無旋光性的丙酮酸為底物可得到D-乳酸。
工業生產乳酸方法主要是發酵法和合成法。發酵法因其工藝簡單,原料充足,發展較早而成為比較成熟的乳酸生產方法,約占乳酸生產的70以上,但周期長,只能間歇或半連續化生產,且國內發酵乳酸質量達不到國際標准。化學法可實現乳酸的大規模連續化生產,且合成乳酸也已得到美國食品和葯品管理局(FDA)的認可,但原料一般具有毒性,不符合綠色化學要求。酶法工藝復雜,其工業應用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