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心理學的經典實驗有哪些
霍桑實驗
1924~1932年,以哈佛大學教授G.E.梅奧為首的一批學者在美國芝加哥西方電氣公司所屬的霍桑工廠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的總稱。
1924年11月,霍桑工廠內的研究者在本廠的繼電器車間開展了廠房照明條件與生產效率關系的實驗研究。研究者預先設想,在一定范圍內,生產效率會隨照明強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實驗結果表明,不論增加或減少照明強度都可以提高效率(有兩個女工甚至在照明降低到與月光差不多時仍能維持生產的高效率)。隨後,研究者又試驗不同的工資報酬、福利條件、工作與休息的時間比率等對生產效率的影響,也沒有發現預期的效果。
1927年梅奧等人應邀參與這項工作。從1927~1932年,
他們以"繼電器裝配組"和"雲母片剝離組"女工為被試,通過改變或控制一系列福利條件重復了照明實驗。結果發現,在不同福利條件下,工人始終保持了高產量。研究者從這一事實中意識到,工人參與試驗的自豪感極大地激發了其工作熱情,促使小組成員滋生出一種高昂的團體精神。這說明職工的士氣和群體內的社會心理氣氛是影響生產效率的更有效的因素。在此基礎上,梅奧等在1928~1932年中,又對廠內2100名職工進行了采訪,開展了一次涉及面很廣的關於士氣問題的研究。起初,他們按事先設計的提綱提問,以了解職工對工作、工資、監督等方面的意見,但收效不大。後來的訪談改由職工自由抒發意見。由於采訪過程既滿足了職工的尊重需要,又為其提供了發泄不滿情緒和提合理化建議的機會,結果職工士氣高漲,產量大幅度上升。為了探索群體內人際關系與生產效率之間的聯系,研究者在1931~1932年間進行了對群體的觀察研究。結果發現,正式群體內存在著非正式群體,這種非正式群體內既有無形的壓力和自然形成的默契,也有自然的領導人,它約束著每個成員的行為。
⑵ 欺詐游戲里提到的斯金納恐怖心理實驗是什麼
即斯金納箱。
斯金納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學實驗裝置。行為主義者斯金納1938年發明,並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
其基本結構:在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杠桿(大都是一塊金屬板),在杠桿旁邊有一個承受食物的小盒緊靠著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釋放器,其中貯有顆粒形食物。動物在箱內按一下杠桿,即有一粒食物從小孔口落入小盒內,動物可取食。
一隻白鼠禁食24小時後被放入箱內,開始它在箱內探索,偶爾按壓了杠桿,獲得食丸。白鼠開始可能並沒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復後,就形成了壓桿取食的條件反射。以後稍有改進,如外包隔音箱,食物釋放裝置由程序控制等,可測試動物能否學會按三次杠桿以得到食物,或間隔一定時間按壓杠桿才能得到食物。
對不同物種的動物,其設計稍有不同。該裝置實際是對桑代克迷箱的改進,後被用於研究動物學習能力和自我刺激與合作行為等心理學研究。已採用了電子線路,使用更方便。
(2)心理學經典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實驗意義: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於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後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
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在教學方面教師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並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⑶ 心理學有哪些著名實驗
心理學有名的實驗室很多的,一下列舉不完,這里僅就記得的一些著名心理學實驗列舉如下:
華生的恐懼情緒習得實驗、斯佩里的割裂腦實驗、米爾格萊姆的服從權威實驗、阿希的從眾實驗、津巴多的斯坦福監獄實驗、托爾曼的認知地圖實驗、哈洛的依戀實驗、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實驗、科勒的頓悟實驗、謝帕德的心理旋轉實驗、貝克斯頓等的感覺剝奪實驗、費斯廷格的認知失調實驗、凱利的暈輪效應實驗、班杜拉的觀察學習實驗……
⑷ 心理學經典實驗的介紹
一.羅森塔爾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偏遠的鄉村小學,並對學生們進行了一次小小的測試,並隨機選出了其中20%的學生。測試結束後,羅森塔爾告訴他們的老師, 這20%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有潛力,將來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八個月後,當羅森塔爾再次出現在這所學校時,他發現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家庭環境,智力等),被老師或其他人保以更高的期望的學生,能夠從這種期待中得到鼓勵,進而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成績。
二.延遲滿足實驗。
這是發展心理學家進行的一個實驗,實驗者召集了一些兒童,並分發給他們一些糖果,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吃,只能吃一顆,如果二十分鍾後再吃,則能夠吃兩顆糖果。一部分孩子禁不住誘惑,在拿到糖果的時候選擇吃掉;而另一部分孩子能夠抵住誘惑,吃到了兩顆糖果。
在隨後的跟蹤調查中,實驗者發現,能夠抵住誘惑,吃到兩顆糖果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更好,在事業或者工作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情緒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將一胎羊羔放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中,一隻在舒適的羊群中生活,另一隻則放在狼圈旁,不久,生活在狼圈旁的小羊因驚恐不能進食,漸漸死去。實驗者還將一隻狗關在籠子里,單獨給另一隻狗偷食,籠子中的狗因為吃不到食物產生了暴躁,焦慮,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神經性病態反應。
嫉妒,憤怒,焦慮,仇恨等負面情緒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生理平衡,引發一系列心理及身體上的連鎖反應。而對自身,對周圍的環境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四.斯坦福監獄實驗。
1971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監獄進行了一項實驗,由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擔任志願者。志願者分兩組,分別扮演「囚犯」和「看守人員」,「囚犯」和「看守」很快進入了角色:「看守」對「囚犯」進行毆打,恐嚇,威脅,「囚犯」則逆來順受。最終,實驗人員不得不提前退出,30%的「看守」被確認為虐待狂。
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魔鬼。
五.哈洛猴子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哈羅將小猴子從母猴子身邊帶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鐵猴子和一個布猴子。鐵猴子會每天給小猴子提供奶水,而布猴子除了觸碰起來舒服沒有其他任何作用。而結果卻是小猴子對布猴子的依賴性更強。
孩子對母親的依賴不是來源於奶水,而是通過和母親的親密接觸獲得安全感和依賴感,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不夠親密,那麼你就抱抱他吧。
⑸ 斯金納的鴿子實驗是什麼
斯金納箱試驗用鴿子和小白鼠都實驗過。其中一個實驗叫概率型獎勵,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多次按下按鈕,概率掉落食物。結果: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按鈕。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隨著概率越來越低,小白鼠按按鈕的學習行為沒有變化,直至40-60次按按鈕掉落一個食物,小白鼠仍然會不停按按鈕,持續很久一段時間。
同樣的,用鴿子做實驗,平均每5分鍾獲得變化時距的食物強化的鴿子,每秒能做出2-3次反應,連續反應長達15小時。
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始使用火箭攻擊英國,而盟軍當時還沒有類似的武器,因此斯金納又開始了他的試驗研究。他的研究(今天看來非常古怪)是一個絕對保密的軍事研究。他打算訓練鴿子,讓它們用啄的動作來控制火箭的飛行。後來這個控制由雷達來指揮,沒有用鴿子。
(5)心理學經典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斯金納在心理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發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規律。他設計的用來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裝置 「斯金納箱」,被世界各國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採用。
他在哈佛大學的鴿子實驗室名垂青史。他根據對操作性條件反射和強化作用的研究發明了「教學機器」並設計 了「程序教學」方案,對美國教育產生過深刻影響,被譽為「教學機器之父」。
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
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 (刺激)型名稱來自英文Stimulation。
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
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⑹ 心理學有哪幾大著名的實驗
羅森塔爾實驗
耐人尋味的心理實驗
國際心理學會議上的槍聲
感覺剝奪實驗
3對1規律
阿希實驗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
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
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
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
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
判斷共進行了18次。
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
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
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
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於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設想一下,你在這個實驗中會是什麼樣的表現
羅森塔爾實驗
「丑小鴨實驗」可能是翻譯不同。
在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森塔爾實驗」了。
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
他在實驗中發現的 羅森塔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實驗並不復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
⑺ 心理學儀器包括什麼
在心理學研究工作中用於呈現、控制、測量、計算、檢查的器具或設備。心理學儀器種類繁多,最簡單的如機械滑輪、音叉等,極復雜的如電子計算機等。隨著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心理學儀器也在不斷更新。
用實驗法探討心理學問題,儀器是不可或缺的工具。在心理實驗中,研究者藉助於儀器才能呈現刺激,施加實驗處理;對於無關刺激也只有藉助於儀器才能排除,以免干擾實驗結果。此外,儀器還可以幫助研究者觀測,記錄及對數據進行統計處理。即使用其他方法進行研究,儀器也是有益的輔助工具。
常用的心理學儀器有各種不同的分類法,一般可分為4類:①產生刺激的儀器,如速示器記憶鼓、色輪、閃光融合器、棒框調節器、復合器、深度知覺儀、測聽器、觸覺儀等。這些儀器雖然還有其他用途,但主要是用於呈現刺激的。②記錄反應的儀器,如反應時儀、多道記錄儀、斯金納箱、迷津、拉什利跳台、測謊器等。這些儀器主要用於記錄反應頻率、反應時間、反應強度和反應正誤等行為指標。③綜合性的儀器最主要的是電子計算機,它在心理學研究工作中,除用於統計處理數據外,還可呈現刺激,記錄反應,和對整個實驗過程進行程序控制,是具有多種用途的重要設備。④控制無關變數的裝置,如眼罩、暗室、隔音室、單向透光玻璃窗、閉路電視等。這些裝置的作用是使被試免受實驗變數之外的無關刺激的干擾。
根據研究課題的需要,利用儀器進行心理學研究有不少優點:①可以排除研究者的某些主觀因素的影響,使呈現刺激和記錄反應更加客觀、准確。②可以同時長時間地搜集多種資料。例如,藉助多道記錄儀可以同時記錄被試的脈搏、心跳、呼吸、皮膚電反應和腦電波變化等多種心理的生理指標。③可用於數量浩大、復雜的數據處理。計算機多元統計軟體包的進一步開發,將在心理學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④可用於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的模擬實驗。用儀器進行心理實驗研究的主要局限性在於儀器本身會干擾正在研究的心理和行為的表現。因為儀器也是一種刺激,並有暗示實驗目的的某些知覺線索,被試可能會感受到這些線索的意義而作出符合實驗情境的預期行為或產生不自然的行為。因此,藉助儀器所得出的實驗結果往往外在效度低,與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心理表現有一定的距離。
⑻ 心理學經典實驗視崖實驗(人類深度知覺能力是天生的嗎
感知覺是個體認知發展中最早發生的,吉布森運用視覺懸崖裝置研究嬰兒的深度知專覺,實驗結果發現屬,約從6個月起開始,嬰兒就具有深度知覺。後來的研究進一步表明,兩個月的嬰兒也對深度不同的刺激有不同反應。
這說明嬰兒的深度知覺不太可能是後天經驗的產物。
求採納。
⑼ 心理學上經典實驗中哪些影響最大
一.羅森塔爾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偏遠的鄉村小學,並對學生們進行了一次小小的測試,並隨機選出了其中20%的學生。測試結束後,羅森塔爾告訴他們的老師, 這20%的學生比其他學生更有潛力,將來能取得更高的成就。八個月後,當羅森塔爾再次出現在這所學校時,他發現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
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家庭環境,智力等),被老師或其他人保以更高的期望的學生,能夠從這種期待中得到鼓勵,進而增強自信心,提高學習成績。
二.延遲滿足實驗。
這是發展心理學家進行的一個實驗,實驗者召集了一些兒童,並分發給他們一些糖果,然後告訴他們:如果現在吃,只能吃一顆,如果二十分鍾後再吃,則能夠吃兩顆糖果。一部分孩子禁不住誘惑,在拿到糖果的時候選擇吃掉;而另一部分孩子能夠抵住誘惑,吃到了兩顆糖果。
在隨後的跟蹤調查中,實驗者發現,能夠抵住誘惑,吃到兩顆糖果的孩子學習成績往往更好,在事業或者工作中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三.情緒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將一胎羊羔放在兩個不同的環境中,一隻在舒適的羊群中生活,另一隻則放在狼圈旁,不久,生活在狼圈旁的小羊因驚恐不能進食,漸漸死去。實驗者還將一隻狗關在籠子里,單獨給另一隻狗偷食,籠子中的狗因為吃不到食物產生了暴躁,焦慮,進而引發了一系列神經性病態反應。
嫉妒,憤怒,焦慮,仇恨等負面情緒會影響生物的正常生理平衡,引發一系列心理及身體上的連鎖反應。而對自身,對周圍的環境能做出正確的判斷,才能提高自己的適應能力。
四.斯坦福監獄實驗。
1971年,美國著名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在斯坦福監獄進行了一項實驗,由斯坦福大學的學生擔任志願者。志願者分兩組,分別扮演「囚犯」和「看守人員」,「囚犯」和「看守」很快進入了角色:「看守」對「囚犯」進行毆打,恐嚇,威脅,「囚犯」則逆來順受。最終,實驗人員不得不提前退出,30%的「看守」被確認為虐待狂。
每個人都有可能變成魔鬼。
五.哈洛猴子實驗。
在這個實驗中,實驗者哈羅將小猴子從母猴子身邊帶走,取而代之的是一個鐵猴子和一個布猴子。鐵猴子會每天給小猴子提供奶水,而布猴子除了觸碰起來舒服沒有其他任何作用。而結果卻是小猴子對布猴子的依賴性更強。
孩子對母親的依賴不是來源於奶水,而是通過和母親的親密接觸獲得安全感和依賴感,如果你的孩子和你不夠親密,那麼你就抱抱他吧。
⑽ 關於心理學典型的實驗有那些
阿希實驗"是研究從眾現象的經典心理學實驗,它是由美國心理學家所羅門·阿希在40多年前設計實施的。所謂從眾,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阿希實驗就是研究人們會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他人的影響,而違心地進行明顯錯誤的判斷。
阿希請大學生們自願做他的被試,告訴他們這個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人的視覺情況的。當某個來參加實驗的大學生走進實驗室的時候,他發現已經有5個人先坐在那裡了,他只能坐在第6個位置上。事實上他不知道,其他5個人是跟阿希串通好了的假被試(即所謂的"托兒")。
阿希要大家做一個非常容易的判斷---比較線段的長度。他拿出一張畫有一條豎線的卡片,然後讓大家比較這條線和另一張卡片上的3條線中的哪一條線等長。判斷共進行了18次。事實上這些線條的長短差異很明顯,正常人是很容易作出正確判斷的。
然而,在兩次正常判斷之後,5個假被試故意異口同聲地說出一個錯誤答案。於是許多真被試開始迷惑了,他是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眼力呢,還是說出一個和其他人一樣、但自己心裡認為不正確的答案呢?
結果當然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從眾傾向,但從總體結果看,平均有33%的人判斷是從眾的,有76%的人至少做了一次從眾的判斷,而在正常的情況下,人們判斷錯的可能性還不到1%。當然,還有24%的人一直沒有從眾,他們按照自己的正確判斷來回答。一般認為,女性的從眾傾向要高於男性,但從實驗結果來看,並沒有顯著的區別。
設想一下,你在這個實驗中會是什麼樣的表現呢? 羅森塔爾實驗
"丑小鴨實驗"可能是翻譯不同。在心理學歷史上,有關期望和信心對人的影響的實驗,最著名的當屬"羅森塔爾實驗"了。1966年,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實驗,研究了教師對學生的期望對學生成績的影響。他在實驗中發現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不僅影響了人們的教育觀念,而且對人們的其他社會性行為都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羅森塔爾的實驗並不復雜:他來到一所鄉村小學,給各年級的學生做語言能力和推理能力的測驗,測完之後,他沒有看測驗結果,而是隨機地選出20%的學生,告訴他們的老師說這些孩子很有潛力,將來可能比其他學生更有出息。8個月後,羅森塔爾再次來到這所學校。奇跡出現了,他隨機指定的那20%的學生成績有了顯著提高。
為什麼呢?是老師的期望起了關鍵作用。老師們相信專家的結論,相信那些被指定的孩子確有前途,於是對他們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投入了更大的熱情,更加信任、鼓勵他們,反過來這些孩子的自信心也得到了增強,因而比其他的80%進步得更快。羅森塔爾把這種期望產生的效應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一位雕刻師,他耗盡心血雕刻了一位美麗的姑娘,並傾注了全部的愛給她。上帝被雕刻師的真誠打動了,使姑娘的雕像獲得了生命。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你對他人的期望會間接地產生多麼巨大的效果。我們以積極的態度期望別人,別人可能就會朝著積極的方向改進;相反,我們對他人的偏見也能產生消極的結果,尤其對那些缺乏自知和自控能力的未成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