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測試裝置的靜態特性是什麼
靜態特性有線性度、量測范圍和量程、遲滯和重復性、靈敏度、分辨力和閾值、穩定性、漂移和靜態誤差。
信號與系統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為了真實地傳輸信號,系統必須具備一些必要的特性,通常用靜態特性和動態特性來描述。靜態特性反映的是當信號為定值或變化緩慢時,系統的輸出與輸入的關系,它可以用一個相應的代數方程來描述。靜態特性在過程式控制制系統中定義為穩態時控制過程被控參數與控制變數之間的關系。
(1)測試裝置能檢測輸入信號的最小變化擴展閱讀
1、線性度
線性度(線性度又稱為「非線性誤差」),該值越小,表明線性特性越好。
2、分辨力
測量裝置和標準的測量解析度、刻度限制、或最小可檢出的單位。它是量具設計的固有屬性,並通常以測量或分類的單位來呈現。數據的分類數常稱為分辨比率,因為它描述了對觀測到的過程變異,能夠可靠的被區隔為多少類別。
3、閾值
分類
PS閾值,在PS中的閾值,實際上是基於圖片亮度的一個黑白分界值,默認值是50%中性灰,即128,亮度高於128(<50%的灰)的會變白,低於128(>50%的灰)的會變黑(可以跟濾鏡中的其它――高反差保留,再用閾值效果會更好)。
AE閾值,閾值可以理解為值域,即是因變數的取值范圍,在after effects中,比如圖層的透明圖閾值為0-100。當輸入信號低於門限時,增益就會按一定的壓縮比例放大或縮小。
絕對閾值,刺激物只有達到一定強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覺。這種剛剛能引起感覺的最小刺激量,叫絕對感覺閾值(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
4、靜態誤差
誤差的幅值和方向是恆定的,或者是按一定規律緩變的(變化周期大於裝置調整周期),即不需要考慮時間因素對誤差的影響。
5、漂移誤差
分析測試儀器由於供電電源電壓不穩,電子學元件老化,光電倍增管暗電流大,環境溫度變化,室內氣流騷擾、室內空氣濕度大,儀器接地地線不牢,周圍房間有大功率設備起動或停運等諸原因,造成分析儀器示值不穩所引起的分析測試結果與理論實際數據的偏差。
㈡ 什麼是汽車的感測器,對汽車來說它起到一個什麼作用
車用感測器是汽車計算機系統的輸入裝置,它把汽車運行中各種工況信息,如車速、各種介質的溫度、發動機運轉工況等,轉化成電訊號輸給計算機,以便發動機處於最佳工作狀態。車用感測器很多,判斷感測器出現的故障時,不應只考慮感測器本身,而應考慮出現故障的整個電路。因此,在查找故障時,除了檢查感測器之外,還要檢查線束、插接件以及感測器與電控單元之間的有關電路。
現代汽車技術發展特徵之一就是越來越多的部件採用電子控制。根據感測器的作用,可以分類為測量溫度、壓力、流量、位置、氣體濃度、速度、光亮度、干濕度、距離等功能的感測器,它們各司其職,一旦某個感測器失靈,對應的裝置工作就會不正常甚至不工作。因此,感測器在汽車上的作用是很重要的。
汽車感測器過去單純用於發動機上,現在巳擴展到底盤、車身和燈光電氣系統上了。這些系統採用的感測器有100多種。在種類繁多的感測器中,常見的有∶
:反映進氣歧管內的絕對壓力大小的變化,是向ECU(發動機電控單元)提供計算噴油持續時間的基準信號;
:測量發動機吸入的空氣量,提供給ECU作為噴油時間的基準信號;
:測量節氣門打開的角度,提供給ECU作為斷油、控制燃油/空氣比、點火提前角修正的基準信號;
:檢測曲軸及發動機轉速,提供給ECU作為確定點火正時及工作順序的基準信號;
:檢測排氣中的氧濃度,提供給ECU作為控制燃油/空氣比在最佳值(理論值)附近的的基準信號;
:檢測進氣溫度,提供給ECU作為計算空氣密度的依據;
:檢測冷卻液的溫度,向ECU提供發動機溫度信息;
:安裝在缸體上專門檢測發動機的爆燃狀況,提供給ECU根據信號調整點火提前角。
這些感測器主要應用在變速器、方向器、懸架和ABS上。
變速器:有車速感測器、溫度感測器、軸轉速感測器、壓力感測器等,方向器有轉角感測器、轉矩感測器、液壓感測器;
懸架:有車速感測器、加速度感測器、車身高度感測器、側傾角感測器、轉角感測器等;
下面來認識一下汽車上的主要感測器。
空氣流量感測器是將吸入的空氣轉換成電信號送至電控單元(ECU),作為決定噴油的基本信號之一。根據測量原理不同,可以分為旋轉翼片式空氣流量感測器(豐田PREVIA旅行車)、卡門渦游式空氣流量感測器(豐田凌志LS400轎車)、熱線式空氣流量感測器(日產千里馬車用VG30E發動機和國產天津三峰客車TJ6481AQ4裝用的沃爾沃B230F發動機)和熱膜式空氣流量感測器四種型式。前兩者為體積流量型,後兩者為質量流量型。目前主要採用熱線式空氣流量感測器和熱膜式空氣流量感測器兩種。
進氣壓力感測器可以根據發動機的負荷狀態測出進氣歧管內的絕對壓力,並轉換成電信號和轉速信號一起送入計算機,作為決定噴油器基本噴油量的依據。國產奧迪100型轎車(V6發動機)、桑塔納2000型轎車、北京切諾基(25L發動機)、豐田皇冠3.0轎車等均採用這種壓力感測器。目前廣泛採用的是半導體壓敏電阻式進氣壓力感測器。
節氣門位置感測器安裝在節氣門上,用來檢測節氣門的開度。它通過杠桿機構與節氣門聯動,進而反映發動機的不同工況。此感測器可把發動機的不同工況檢測後輸入電控單元(ECU),從而控制不同的噴油量。它有三種型式:開關觸點式節氣門位置感測器(桑塔納2000型轎車和天津三峰客車)、線性可變電阻式節氣門位置感測器(北京切諾基)、綜合型節氣門位置感測器(國產奧迪100型V6發動機)。
也稱曲軸轉角感測器,是計算機控制的點火系統中最重要的感測器,其作用是檢測上止點信號、曲軸轉角信號和發動機轉速信號,並將其輸入計算機,從而使計算機能按氣缸的點火順序發出最佳點火時刻指令。曲軸位置感測器有三種型式:電磁脈沖式曲軸位置感測器、霍爾效應式曲軸位置感測器(桑塔納2000型轎車和北京切諾基)、光電效應式曲軸位置感測器。曲軸位置感測器型式不同,其控制方式和控制精度也不同。曲軸位置感測器一般安裝於曲軸皮帶輪或鏈輪側面,有的安裝於凸輪軸前端,也有的安裝於分電器(桑塔納2000型轎車)。
爆震感測器安裝在發動機的缸體上,隨時監測發動機的爆震情況。目前採用的有共振型和非共振型兩大類。
㈢ 什麼是感測器的靜態特性它有哪些性能指標如何用公式表徵這些性能指標
感測器的靜態特性是指:對靜態的輸入信號,感測器的輸出量與輸入量之間所具有相互關系。
因為這時輸入量和輸出量都和時間無關,所以它們之間的關系,即感測器的靜態特性可用一個不含時間變數的代數方程,或以輸入量作橫坐標,把與其對應的輸出量作縱坐標而畫出的特性曲線來描述。
簡單來說就是指檢測系統的輸入為不隨時間變化的恆定信號時,系統的輸出與輸入之間的關系。
性能指標:線性度、靈敏度、遲滯、重復性、漂移、測量范圍、精度、解析度、閾值、穩定性等等。
下面選幾個參數做下介紹:
線性度:指感測器輸出量與輸入量之間的實際關系曲線偏離擬合直線的程度。
靈敏度:靈敏度是感測器靜態特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其定義為輸出量的增量Δy與引起該增量的相應輸入量增量Δx之比。它表示單位輸入量的變化所引起感測器輸出量的變化大小。如果靈敏度S值越大,說明感測器越靈敏。
遲滯:感測器在輸入量由小到大(正行程)和輸入量由大到小(反行程)變化期間其輸入輸出特性曲線不重合的現象稱為遲滯。也就是說,對於同一大小的輸入信號,感測器輸出信號的差值即為遲滯。
漂移:感測器的漂移是指在輸入量不變的情況下,感測器輸出量隨著時間改變而發生變化的現象,這就是漂移。
(3)測試裝置能檢測輸入信號的最小變化擴展閱讀:
主要作用
人們為了從外界獲取信息,必須藉助於感覺器官。
而單靠人們自身的感覺器官,在研究自然現象和規律以及生產活動中它們的功能就遠遠不夠了。為適應這種情況,就需要感測器。因此可以說,感測器是人類五官的延長,又稱之為電五官。
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世界開始進入信息時代。在利用信息的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要獲取准確可靠的信息,而感測器是獲取自然和生產領域中信息的主要途徑與手段。
在現代工業生產尤其是自動化生產過程中,要用各種感測器來監視和控制生產過程中的各個參數,使設備工作在正常狀態或最佳狀態,並使產品達到最好的質量。因此可以說,沒有眾多的優良的感測器,現代化生產也就失去了基礎。
在基礎學科研究中,感測器更具有突出的地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進入了許多新領域:例如在宏觀上要觀察上千光年的茫茫宇宙,微觀上要觀察小到fm的粒子世界,縱向上要觀察長達數十萬年的天體演化,短到 s的瞬間反應。
此外,還出現了對深化物質認識、開拓新能源、新材料等具有重要作用的各種極端技術研究,如超高溫、超低溫、超高壓、超高真空、超強磁場、超弱磁場等等。顯然,要獲取大量人類感官無法直接獲取的信息,沒有相適應的感測器是不可能的。
許多基礎科學研究的障礙,首先就在於對象信息的獲取存在困難,而一些新機理和高靈敏度的檢測感測器的出現,往往會導致該領域內的突破。一些感測器的發展,往往是一些邊緣學科開發的先驅。
感測器早已滲透到諸如工業生產、宇宙開發、海洋探測、環境保護、資源調查、醫學診斷、生物工程、甚至文物保護等等極其之泛的領域。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從茫茫的太空,到浩瀚的海洋,以至各種復雜的工程系統,幾乎每一個現代化項目,都離不開各種各樣的感測器。
由此可見,感測器技術在發展經濟、推動社會進步方面的重要作用,是十分明顯的。世界各國都十分重視這一領域的發展。相信不久的將來,感測器技術將會出現一個飛躍,達到與其重要地位相稱的新水平。
㈣ 在計數器技術指標中為什麼要規定被測信號幅度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第
5
章
電子計數器
教學目的與要求
時間與頻率的測量是最基本的測量之一,也是目前精度最高的測量。
本章介紹了測量時間與頻率的基本儀器——電子計數器,要求掌握其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
關鍵詞彙
通用計數器
(universal counter)
、分頻器
(diverder)
、周期
(period)
、時間間隔
(time interval)
、頻率比
(frequency ratio)
、穩定度
(stability)
、多周期平均測量
(multiple-period average measurement)
5.1
概述
在自然界中,特別是在電子計數值中,周期性現象是非常普遍的。
所謂周期性現象,
就是物體、
物理量經過相等的時間又重復出現相同狀態的現象,
單位
為
Hz
(赫茲)
。例如,鍾擺在一秒內向左、右各擺動一次;正弦信號經過一個周期
T
又重復
出現等。頻率ƒ是相同現象在單位時間內重復的次數,單位為
s
(秒)
。
顯然,周期
T
和頻率ƒ,是描述同一現象的兩個參數,它們的關系為
1
f
T
(
5-1
)
在電子技術中,頻率是一個基本參數。頻率與其它許多電參量的測量方案、測量結果
都有十分密切的關系。從式(
5-1
)可知,我們只需要測出一個參數,就可以得到另一個參
數。用以測量頻率和周期的方法有很多,
常用的有:比較法測量、
利用電路頻率特性測量和
電子計數器測量。其中,
利用電子計數器測量來進行測量周期和頻率的精度高、速度快、使
用簡單,因而得到了廣泛應用。
5.1.1
電子計數器的分類
電子計數器的功能很多,歸納起來主要有三種:測量周期、測量頻率和測量時間。
(
1
)按功能的不同,電子計數器可以分為四大類
①通用計數器
通用計數器具有多種測量功能,一般具有測頻、測周、測時間、測多
周期平均、測頻率比、測任意時間間隔內的脈沖個數以及累加功能。
②頻率計數器
只具有測量頻率這一單一功能,
但其測量頻率的范圍很寬。
如
Macroni
公司的
2240
型微波頻率計數器的測頻范圍為
10Hz
~
20GHz
。
③時間間隔計數器
是以測量時間間隔為基礎的計數器,用以測量電信號之間的時間
間隔,也可以用來測量一個周期信號的周期、脈沖寬度、占空系數、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
④特種計數器
具有特殊功能的計數器。包括可逆計數器、預置計數器、序列計數器
和查值計數器等。
(
2
)按直接計數的最高頻率可分為四類
①低速計數器
最高計數頻率為
10MHz
。
②中速計數器
計數頻率范圍為
10
~
100MHz
。
③高速計數器
計數范圍大於
100MHz
。
④微波計數器
計數頻率范圍在
1
~
80GHz
。
5.1.2
電子計數器的主要性能指標
(
1
)
測試功能
說明該儀器所具備的所有的計數功能。
一般具有測量頻率、
測量周期、
測量頻率比、測量時間間隔、累積脈沖個數以及自校等功能。
(
2
)測量范圍
說明該儀器測量的有效范圍。對於不同功能的測量,測量范圍的含義
也不同。測量頻率時,指頻率的上限和下限;
測量周期時,指能准確測量的最大時間和最小
時間。例如,
E312A
型電子計數器的測頻范圍是
10Hz
~
10MHz,
測周范圍是
10
s
~
0.4
s
。
(
3
)
輸入特性
電子計數器通常具有
2
~
3
個輸入端,
在測量不同的項目時,
信號經不
同的輸入通道進入儀器。
輸入特性標明電子計數器與被測信號源相連的一組特性參數,
常常
包括以下幾項。
①輸入靈敏度
一般指儀器正常工作時的最小輸入電壓,
通用電子計數器的靈敏度一般
在
10
~
100mV
內。
②最大輸入電壓
指儀器在正常工作時所允許輸入的最大電壓值,
超過這個電壓值,
儀
器將不能正常工作,甚至損壞。
③輸入耦合方式
一般有
AC
、
DC
兩種耦合方式。
DC
耦合適用於低頻脈沖或隨機脈沖信
號的測量。
④觸發斜率選擇和觸發電平選擇
觸發斜率分為「
+
」和「
-
」
,用以選擇被測信號的上
升和下降沿來觸發。觸發電平調節決定了被測信號的觸發點。
㈤ 怎樣測量輸入失調電流,利用輔助運放的方法,原理是什麼
運算放大器(簡稱「運放」)的作用是調節和放大模擬信號。常見的應用包括數字示波器和自動測試裝置、視頻和圖像計算機板卡、醫療儀器、電視廣播設備、航行器用顯示器和航空運輸控制系統、汽車感測器、計算機工作站和無線基站。
理想的運放
理想的運放如圖1所示。通過電阻元件(或者更普遍地通過阻抗元件)施加的負反饋可以產生兩種經典的閉環運放配置中的任何一種:反相放大器(圖2)和非反相放大器(圖3)。這些配置中的閉環增益的經典等式顯示,放大器的增益基本上只取決於反饋元件。另外,負反饋還可以提供穩定、無失真的輸出電壓。
電壓反饋(VFB)運放
電壓反饋運放與前文介紹的理想運放一樣,它們的輸出電壓是兩個輸入端之間電壓差的函數。為設計用途,電壓反饋運放的數據表定義5種不同的增益:開環增益(AVOL)、閉環增益、信號增益、雜訊增益和環路增益。
負反饋可以改變AVOL的大小。對高精度放大器來說,無反饋運放的AVOL值非常大,約為160dB或更高(電壓增益為10,000或更高)。
圖1:理想的運放。
AVOL的范圍很大,在數據表中它通常以最小/最大值給出。AVOL還隨著電壓電平、負載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但這些影響都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計。
當運放的反饋環路閉合時,它可以提供小於AVOL的閉環增益。閉環增益有信號增益和雜訊增益兩種形式。
運算放大器(簡稱「運放」)的作用是調節和放大模擬信號。常見的應用包括數字示波器和自動測試裝置、視頻和圖像計算機板卡、醫療儀器、電視廣播設備、航行器用顯示器和航空運輸控制系統、汽車感測器、計算機工作站和無線基站。
理想的運放
理想的運放如圖1所示。通過電阻元件(或者更普遍地通過阻抗元件)施加的負反饋可以產生兩種經典的閉環運放配置中的任何一種:反相放大器(圖2)和非反相放大器(圖3)。這些配置中的閉環增益的經典等式顯示,放大器的增益基本上只取決於反饋元件。另外,負反饋還可以提供穩定、無失真的輸出電壓。
電壓反饋(VFB)運放
電壓反饋運放與前文介紹的理想運放一樣,它們的輸出電壓是兩個輸入端之間電壓差的函數。為設計用途,電壓反饋運放的數據表定義5種不同的增益:開環增益(AVOL)、閉環增益、信號增益、雜訊增益和環路增益。
負反饋可以改變AVOL的大小。對高精度放大器來說,無反饋運放的AVOL值非常大,約為160dB或更高(電壓增益為10,000或更高)。
圖1:理想的運放。
AVOL的范圍很大,在數據表中它通常以最小/最大值給出。AVOL還隨著電壓電平、負載和溫度的變化而變化,但這些影響都很小,通常可以忽略不計。
當運放的反饋環路閉合時,它可以提供小於AVOL的閉環增益。閉環增益有信號增益和雜訊增益兩種形式。
信號增益(A)指輸入信號通過放大器產生的增益,它是電路設計中頭等重要的增益。下面給出了電壓反饋電路中信號增益的兩個最常見的表達式,它們被廣泛用在於反相和同相運放配置中。
圖2:反相放大器(a)和非反相放大器(b)是兩種經典的閉環運放配置。
對於反相放大器,A=-Rfb/Rin
對於同相放大器,A=1+Rfb/Rin
其中,Rfb是反饋電阻,Rin是輸入電阻。
雜訊增益指運放中的雜訊源增益,它反映了放大器的輸入失調電壓和電壓雜訊對輸出的影響。雜訊增益的等式與上述同相放大器的信號增益等式相同。雜訊增益非常重要,因為它被用來確定電路穩定性。另外,雜訊增益還是在波特圖中使用的閉環增益,波特圖可以向電路設計工程師提供放大器的最大帶寬和穩定性信息。環路增益等於開環增益與閉環增益之差,或者等於輸入信號通過放大器並由反饋網路返回至輸入端的總增益。
圖3:(a)波特圖上的開環增益和雜訊增益曲線;(b)電流反饋運放的頻率響應。
電壓反饋運放的增益帶寬積
理想運放的增益和帶寬都是無限大的。最常見的真實運放採用電壓反饋,這種運放的增益和頻率在被稱為「增益帶寬積(GBW)」的特性中是有關系的。電壓反饋運放中的這種關系允許電路設計工程師通過控制反饋電阻(或者阻抗),在帶寬和增益之間進行折衷。
對數響應曲線(波特圖)給出了電壓反饋運放的增益隨頻率的變化關系,並有助於解釋GBW。從直流到由反饋環路的主極點決定的頻率之間,增益是恆定不變的。在該頻率之上,增益以6dB/8倍程或20dB/10倍程的速率衰減。這稱為單極或者一階響應。6dB/8倍程的衰減速率意味著如果頻率升高一倍,增益就會減半。電壓反饋運放的這種特性使電路設計工程師可在帶寬和增益之間進行折衷。
在一個波特圖中畫出運放的開環增益和雜訊增益曲線,兩者的交叉點決定了最大帶寬或放大器的閉環頻率(fCL)(圖4)。這兩條曲線的交叉點在波特圖增益軸(縱軸)上處於比最大增益小3dB的位置上。事實上,雜訊增益漸近地逼近開環增益。漸近響應和真實響應在fCL上下各一個倍程上之差將為1dB。
圖4:(a)運放的輸入失調電壓;(b)運放的輸入偏置電流。
電流反饋(CFB)運放
在電流反饋運放中,開環響應是輸出電壓對輸入電流的響應。因此,與電壓反饋運放不同,電流反饋運放輸入和輸出之間的關系不是用增益表示,而是跨阻來表示,單位為歐姆。但更常見的是採用跨阻表示,因此電流反饋運放也被稱為跨阻放大器。電流反饋運放的跨阻在500kΩ~1MΩ之間。
與電壓反饋運放不同,電流反饋運放沒有恆定的增益帶寬積。也就是說,當增益隨著頻率增加而滾降時,滾降速度不等於6dB/8倍程。電流反饋運放可以在較寬的增益范圍內保持高帶寬,但這是以反饋阻抗的選擇有限制為代價的。例如,其中一個限制就是電流反饋運放的反饋環路中不允許有電容,因為電容會使高頻下的反饋阻抗降低,從而導致振盪。由於同樣原因,雜散電容也必須控制在運放的反相輸入端周圍。另外,電流反饋運放頻率響應曲線的斜率特性要比電壓反饋運放的好,雖然雜散電容會削弱電流反饋運放的這個優勢。
電流反饋運放和電壓反饋運放的不同特性還體現在其它方面。例如,電流反饋運放具有獲得最大帶寬的最佳反饋電阻值。增大反饋電阻會導致帶寬降低,而降低電阻則將減小相位餘量,並導致放大器不穩定。電流反饋運放的數據表提供在一個增益范圍內所對應的最佳反饋電阻值,以及電源電壓值以便使放大器具有最大帶寬,這對設計過程很有幫助。最佳反饋電阻值對許多因素都比較敏感,甚至對運放的封裝類型也敏感。數據表可能根據封裝是小外形IC(SOIC)封裝還是雙列封裝(DIP),給出不同的電阻值。
運放的重要特性
如果運放兩個輸入端上的電壓均為0V,則輸出端電壓也應該等於0V。但事實上,輸出端總有一些電壓,該電壓稱為失調電壓VOS。如果將輸出端的失調電壓除以電路的雜訊增益,得到結果稱為輸入失調電壓或輸入參考失調電壓。這個特性在數據表中通常以VOS給出。VOS被等效成一個與運放反相輸入端串聯的電壓源。必須對放大器的兩個輸入端施加差分電壓,以產生0V輸出。
VOS隨著溫度的變化而改變,這種現象稱為漂移,漂移的大小隨時間而變化。漂移的溫度系數TCVOS通常會在數據表中給出,但一些運放數據表僅提供可保證器件在工作溫度范圍內安全工作的第二大或者最大的VOS。這種規范的可信度稍差,因為TCVOS可能是不恆定的,或者是非單調變化的。
VOS漂移或者老化通常以mV/月或者mV/1,000小時來定義。但這個非線性函數與器件已使用時間的平方根成正比。例如,老化速度1mV/1,000小時可轉化為大約3mV/年,而不是9mV/年。老化速度並不總是在數據表中給出,即便是高精度運放。
理想運放的輸入阻抗無窮大,因此不會有電流流入輸入端。但是,在輸入級中使用雙極結晶體管(BJT)的真實運放需要一些工作電流,該電流稱為偏置電流(IB)。通常有兩個偏置電流:IB+和IB-,它們分別流入兩個輸入端。IB值的范圍很大,特殊類型運放的偏置電流低至60fA(大約每3µs通過一個電子),而一些高速運放的偏置電流可高達幾十mA。
單片運放的製造工藝趨於使電壓反饋運放的兩個偏置電流相等,但不能保證兩個偏置電流相等。在電流反饋運放中,輸入端的不對稱特性意味著兩個偏置電流幾乎總是不相等的。這兩個偏置電流之差為輸入失調電流IOS,通常情況下IOS很小。
總諧波失真(THD)是指由於放大器的非線性而產生的基頻的諧波分量。通常情況下只需要考慮二次和三次諧波,因為更高次諧波的振幅將大大縮小。
THD+N(THD+雜訊)是器件產生雜訊的原因,它是指不包括基頻在內的總信號功率。大多數的數據表都給出THD+N的值,因為大多數測量系統不區分與諧波相關的信號和雜訊。THD和THD+N都被用來度量單音調(single-tone)正弦波輸入信號產生的失真。
一個更有用且更嚴格的失真度衡量指標是互調失真(IMD),它可度量由雙音調(two-tone)交互干擾的結果而不僅僅是一個載波所產生的動態范圍。根據不同應用,一些二階IMD分量可能可以濾除,但三階分量的濾除則要更困難些。因此,數據表通常給出器件的三階截取點(IP3),這是三階IMD效應的一種最基本度量方式。因為三階串擾產物引起的信號損壞在許多應用中(特別是在無線電接收機中)都非常普遍,而且很嚴重,所以這個參數十分重要。
1dB壓縮點代表輸出信號與理想輸入/輸出傳輸函數相比增益下降1dB時的輸入信號電平。這是運放動態范圍的結束點。
信噪比(SNR)定義了從最大信號電平至背景雜訊的RMS電平的動態范圍(以dB為單位)。
其它特性在射頻(RF)應用中變得非常重要。例如,動態范圍是器件能承受的最大輸入電平與器件能提供可接受的信號質量的最小輸入電平之間的比,如果器件的輸入電平處於這兩點之間,則器件可提供相對線性的特性(在放大器的限制條件下),若輸入電平不在這兩點之間,器件就會產生失真。
運放的類型
運放的供電
第一款單片運放正常工作所需的電源電壓范圍為±15V。如今,由於電路速度的提高和採用低功率電源(如電池)供電,運放的電源正在向低電壓方向發展。
盡管運放的電壓規格通常被指定為對稱的兩極電壓(如±15V),但是這些電壓卻不一定要求是對稱電壓或兩極電壓。對運放而言,只要輸入端被偏置在有源區域內(即在共模電壓范圍內),那麼±15V的電源就相當於+30V/0V電源,或者+20V/–10V電源。運放沒有接地引腳,除非在單電源供電應用中把負電壓軌接地。運放電路的任何器件都不需要接地。
高速電路的輸入電壓擺幅小於低速器件。器件的速度越高,其幾何形狀就越小,這意味著擊穿電壓就越低。由於擊穿電壓較低,器件就必須工作在較低電源電壓下。
如今,運放的擊穿電壓一般為±7V左右,因此高速運放的電源電壓一般為±5V,它們也能工作在+5V的單電源電壓下。
對通用運放來說,電源電壓可以低至+1.8V。這類運放由單電源供電,但這不一定意味必須採用低電源電壓。單電源電壓和低電壓這兩個術語是兩個相關而獨立的概念。
運放的工藝技術
運放主要採用雙極性工藝技術,但在要求在同一晶元中集成模擬和數字電路的應用中,採用CMOS工藝的運放工作得很好。JFET有時在輸入級採用,以增加輸入阻抗,從而降低輸入偏置電流。FET輸入運放(無論是N溝道還是P溝通)允許晶元設計工程師設計出輸入信號電平可擴展至負電壓軌和正電壓軌的運放。
由於BJT是電流控制型器件,所以輸入級中的雙極晶體管總是汲取一些偏置電流(IB)(圖7)。但是,IB會流經運放外部的阻抗,產生失調電壓,從而導致系統錯誤。製造商通過在輸入級採用super-beta晶體管或通過構建一個補償偏置輸入架構,來解決這個問題。super-beta晶體管具有極窄的基極區,該基極區所產生的電流增益要比標准BJT中的電流增益大得多。這使得IB非常低,但這是以頻率響應性能降低為代價的。在偏置補償輸入中,小電流源被加在輸入晶體管的基極,這樣,電流源可提供輸入器件所需的偏置電流,從而大幅減小外部電路的凈電流。
與BJT相比,CMOS運放的輸入阻抗要高得多,從而使該電流源輸出的偏置電流和失調也小得多。另一方面,與BJT相比,CMOS運放具有更高的固有失調電壓和更高的雜訊電壓,特別是在頻率較低的情況下。
按應用對運放進行分類
晶元製造商利用不同的電路設計和工藝技術來強調針對特定應用的某些運放特性。上表列出了這些運放類型的常用術語,以及它們的特性和應用范圍。
㈥ 什麼是感測器的靜態特性和動態特性
感測器的性能指標
在檢測控制系統和科學實驗中,需要對各種參數進行檢測和控制,而要達到比較優良的控制性能,則必須要求感測器能夠感測被測量的變化並且不失真地將其轉換為相應的電量,這種要求主要取決於感測器的基本特性。感測器的基本特性主要分為靜態特性和動態特性。
1) 反映感測器靜態特性的性能指標
靜態特性是指檢測系統的輸入為不隨時間變化的恆定信號時,系統的輸出與輸入之間的關系。主要包括線性度、靈敏度、遲滯、重復性、漂移等。
(1) 線性度:指感測器輸出量與輸入量之間的實際關系曲線偏離擬合直線的程度。
(2) 靈敏度:靈敏度是感測器靜態特性的一個重要指標。其定義為輸出量的增量Δy 與引起該增量的相應輸入量增量Δx 之比。它表示單位輸入量的變化所引起感測器輸出量的變化,顯然,靈敏度S 值越大,表示感測器越靈敏.
(3) 遲滯:感測器在輸入量由小到大(正行程)及輸入量由大到小(反行程)變化期間其輸入輸出特性曲線不重合的現象稱為遲滯。也就是說,對於同一大小的輸入信號,感測器的正反行程輸出信號大小不相等,這個差值稱為遲滯差值。
(4) 重復性:重復性是指感測器在輸入量按同一方向作全量程連續多次變化時,所得特性曲線不一致的程度。
(5) 漂移:感測器的漂移是指在輸入量不變的情況下,感測器輸出量隨著時間變化,此現象稱為漂移。產生漂移的原因有兩個方面:一是感測器自身結構參數;二是周圍環境(如溫度、濕度等)。最常見的漂移是溫度漂移,即周圍環境溫度變化而引起輸出量的變化,溫度漂移主要表現為溫度零點漂移和溫度靈敏度漂移。
溫度漂移通常用感測器工作環境溫度偏離標准環境溫度(一般為20℃)時的輸出值的變化量與溫度變化量之比
(6) 測量范圍(measuring range)
感測器所能測量到的最小輸入量與最大輸入量之間的范圍稱為感測器的測量范圍。
(7) 量程(span)
感測器測量范圍的上限值與下限值的代數差,稱為量程。
(8) 精度(accuracy)
感測器的精度是指測量結果的可靠程度,是測量中各類誤差的綜合反映,測量誤差越小,感測器的精度越高。
感測器的精度用其量程范圍內的最大基本誤差與滿量程輸出之比的百分數表示,其基本誤差是感測器在規定的正常工作條件下所具有的測量誤差,由系統誤差和隨機誤差兩部分組成
工程技術中為簡化感測器精度的表示方法,引用了精度等級的概念。精度等級以一系列標准百分比數值分檔表示,代表感測器測量的最大允許誤差。
如果感測器的工作條件偏離正常工作條件,還會帶來附加誤差,溫度附加誤差就是最主要的附加誤差。
(9) 解析度和閾值(resolution and threshold)
感測器能檢測到輸入量最小變化量的能力稱為分辨力。對於某些感測器,如電位器式感測器,當輸入量連續變化時,輸出量只做階梯變化,則分辨力就是輸出量的每個「階梯」所代表的輸入量的大小。對於數字式儀表,分辨力就是儀表指示值的最後一位數字所代表的值。當被測量的變化量小於分辨力時,數字式儀表的最後一位數不變,仍指示原值。當分辨力以滿量程輸出的百分數表示時則稱為解析度。
閾值是指能使感測器的輸出端產生可測變化量的最小被測輸入量值,即零點附近的分辨力。有的感測器在零位附近有嚴重的非線性,形成所謂「死區」(dead band),則將死區的大小作為閾值;更多情況下,閾值主要取決於感測器雜訊的大小,因而有的感測器只給出雜訊電平。
(10) 穩定性(stability)
穩定性表示感測器在一個較長的時間內保持其性能參數的能力。理想的情況是不論什麼時候,感測器的特性參數都不隨時間變化。但實際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多數感測器的特性會發生改變。這是因為敏感元件或構成感測器的部件,其特性會隨時間發生變化,從而影響了感測器的穩定性。
穩定性一般以室溫條件下經過一規定時間間隔後,感測器的輸出與起始標定時的輸出之間的差異來表示,稱為穩定性誤差。穩定性誤差可用相對誤差表示,也可用絕對誤差來表示。
2) 反映感測器動態特性的性能指標
動態特性是指檢測系統的輸入為隨時間變化的信號時,系統的輸出與輸入之間的關系。主要動態特性的性能指標有時域單位階躍響應性能指標和頻域頻率特性性能指標。
㈦ 放大電路靜態測試、動態測試分別用什麼儀器為什麼
先介紹,在回答
放大的概念
「放大」的本質是實現能量的控制,即能量的轉換:用能量比較小的輸入信號來控制另一個能源,使輸出端的負載上得到能量比較大的信號。放大的對象是變化量,放大的前提是傳輸不失真。
放大電路
amplification circuit
增加電信號幅度或功率的電子電路。應用放大電路實現放大的裝置稱為放大器。它的核心是電子有源器件,如電子管、晶體管等。為了實現放大,必須給放大器提供能量。常用的能源是直流電源,但有的放大器也利用高頻電源作為泵浦源。放大作用的實質是把電源的能量轉移給輸出信號。輸入信號的作用是控制這種轉移,使放大器輸出信號的變化重復或反映輸入信號的變化。現代電子系統中,電信號的產生、發送、接收、變換和處理,幾乎都以放大電路為基礎。20世紀初,真空三極體的發明和電信號放大的實現,標志著電子學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20世紀40年代末晶體管的問世,特別是60年代集成電路的問世,加速了電子放大器以至電子系統小型化和微型化的進程。放大電路的基本形式有3種:共發射極放大電路,共基極放大電路和共集電極放大電路。在構成多級放大器時,這幾種電路常常需要相互組合使用。
現代使用最廣的是以晶體管(雙極型晶體管或場效應晶體管)放大電路為基礎的集成放大器。大功率放大以及高頻、微波的低雜訊放大,常用分立晶體管放大器。高頻和微波的大功率放大主要靠特殊類型的真空管,如功率三極體或四極管、磁控管、速調管、行波管以及正交場放大管等。
放大電路的前置部分或集成電路元件變質引起高頻振盪產生"噝噝"聲,檢查各部分元件,若元件無損壞,再在磁頭信號線與地間並接一個1000PF~0.047霧的電容,,"噝噝"聲若不消失,則需要更換集成塊。
1 放大電路良好工作的基礎是設置正確的靜態工作點。因此靜態測試應該是指放大電路靜態偏置的設置是否正確,以保證放大電路達到最優性能。
2 放大電路的動態特性指對交流小信號的放大能力。因此動態特性的測試應該指放大電路的工作頻帶,輸入信號的幅度范圍,輸出信號的幅度范圍等指標。
3 可以明確你的問題范圍後再詳細談。
㈧ 不同個體的生物電信號差異能檢測出來嗎
生物信號可反映生物體的生命活動狀態,因此,生物信號的採集與處理是生物科學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物信號的表現形式具有多樣性,如:既有物理的聲、光、電、力等類的變化;又有化學的濃度、氣體分壓、PH等的變化,其特點是信號微弱、非線性、高內阻、干擾因素多等等。這些特徵對於生物信號的採集與處理的研究及運用十分重要。
傳統的生物信號採集與處理系統是由功能不同的電子儀器及手工測量工具組合而成,如:由前置放大器,示波器,記錄儀,分割規,尺,計算器等構成。由於近年計算機工業的飛速發展,特別是微型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以及計算機生物信號採集與處理軟體的開發,使得經過放大的生物電信號輸入計算機進行觀察、測量、處理和儲存成為可能,而且更為方便、精確。因此,生物信號採集與處理系統逐漸變為以計算機和相應軟體為採集處理核心的數字化系統。
數字化生物信號採集與處理系統與傳統的生物信號採集系統相比,生物信號的記錄和分析的准確性、實時性、可靠性有了很大的提高。而且更多的參數可以靈活設置,並隨時方便的改變,使採集的數據能夠共享和進行復雜的多維處理,從而大大提高了系統的性能和實驗質量,簡化了實驗過程。
一個完整的生物信號採集與處理系統一般包括:生物信號的引導;生物信號的放大;生物信號的採集;生物信號的記錄與處理四部分。
(一)生物信號的引導
生物信號的一般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電信號,如心電、腦電、肌電和細胞電活動(動作電位,靜息電位);另一類是非電信號,如體溫、血壓、呼吸、心音、肌肉的收縮、二氧化碳分壓、氧分壓、PH值等等。在一個生物信號的採集與處理系統中電信號的採集需要合適的電極引導,非電信號的採集需要合適換能器將其轉換成電信號。因此,電極和換能器是各種生物醫學測量中必不可少的關鍵部分,它們的特性往往決定了測量系統的質量。
1.電 極
電極是連接測量系統和生物體不可缺少的元件。採集生物電信號時需要合適的電極,電極的性能優良與否,電極的類型選擇是否適合將直接影響電信號的採集結果。
(1)電極的種類:電極的種類很多。根據安放的位置,可分為體表電極、皮下電極及植入電極;根據電極形狀,可分為板狀電極、針狀電極、螺旋電極、環狀電極;根據電極的粗細,可分為,粗(宏)電極與微電極;根據製作材料,可分為金屬電極、玻璃電極、乏極化電極等。在生物電信號的引導中,常根據各種實驗的不同要求選用不同類型的電極。
(2)常用的電極:
① 普通金屬電極? 這類電極一般用鉑(白金)、金、銀、合金(鎳、銅、鋅)、不銹鋼等金屬製作而成。金屬電極的外形可以根據實驗要求製成各種形狀。ECG、EMG、EEG及神經干復合電位等的檢測一般均用此類電極。
② 乏極化電極? 當電極進入生物體組織或與生物的組織表面相接觸時,會在電極和組織之間出現半電池電動勢。如果電極中有電流流過,則還會出現極化電位。極化電位可隨電極中流過電流的大小而變化,電流越大、極化電位越大。半電池電位與極化電位的總和電位差稱之為電極電位。這種電位影響生物信號的檢測,使波形畸變、失真,也影響刺激的精度等。為了解決這一問題一般用Ag-AgCl乏極化電極。這類電極在電生理學實驗中常作為刺激電極,也用於精確的生物電信號的檢測。其工作原理是:當直流電通過Ag—AgCl電極刺激活組織時,正負離子分別向陰極及陽極移動。但不是吸附在電極表面使之極化,而是與電極發生化學反應。使極化現象不再發生,刺激脈沖或引導的生物電信號也就不會失真。Ag-Cl電極所發生的電化學反應表達式如下:
陽極上: Ag-e ————Ag+
??????? Ag+ ———— AgCl↓
陽極上:AgCl+e —--- Ag↓+Cl-
Cl-+Na+ —--- NaCl
銀—氯化銀電極的缺點是Ag-Cl對活組織有毒性作用,因而不能直接將它與活組織接觸,而應通過瓊脂鹽橋或脫脂棉線中介,這樣既能導電又避免直接與組織接觸。
③ 微電極? 微電極是用於測量細胞生物電活動的微型電極。這種電極的尖端直徑僅為0.5~5μm。微電極有兩種類型:一類是金屬微電極,另一類是充灌了電解質溶液的玻璃微電極。金屬微電極多採用0.3~O.5mm不銹鋼絲或鎢絲,經過特殊方法處理而製成。這種電極除尖端外,其它部分是絕緣的。玻璃微電極一般選用高熔點、高電阻率和膨脹系數低的硬質毛細玻璃管,國外一般採用Pyrex毛細玻璃管,國內一般採用GG-17毛細玻璃管。經過凈化處理後毛細玻璃管,用已經商業化的微電極拉制儀拉製成玻璃微電極,其內一般充以3M KCl溶液作為電解質。微電極通常有很高的電阻,一般在5~40MΩ范圍。由於電學上的差異,玻璃微電極通常用來測量低頻生物電信號,而金屬微電極一般用來測量高頻生物電信號和作為刺激電極。
(3)選擇電極時應注意的事項:
A.電極材料與生物組織的相容性:一方面是要求電極材料對組織無害,另一方面是生物組織內環境對電極工作(尤其慢性實驗時)沒有影響。
B.使電極的接觸阻抗盡可能的小。降低接觸電阻相當於降低了信號源阻抗,使得對放大器輸入阻抗的要求降低,放大器選擇范圍加寬。一般增大電極面積可以降低接觸電阻,但同時會降低空間解析度。
C.注意電極的機械性質和幾何形狀對生物體狀態的影響。
D.盡量使用半電池電位和極化電壓小的電極。使用雙電極時應用同一種材料,使半電池電位近似相等。
2.換能器
換能器又稱感測器,是將能量從一種形式轉換成另一種形式的感測元件。換能器對於生物醫學的基礎研究和教學起著重要的作用,是非電信號精確測量不可缺少的部分。由於生物體的特殊性,所以生物換能器在性能和結構上必須滿足下列要求:
(1)換能器本身具有良好的技術性能,如:靈敏度、信雜訊比要高,線性好,零點漂移低等等。
(2)換能器對被測對象的影響要小,不會給被測對象的生理活動帶來負擔,其形狀和結構應該符合被測對象的解剖結構。
(3)換能器本要有足夠的絕緣和耐腐蝕及不會給生物體帶來有害影響。
換能器的種類很多,原理各異。其選擇參見相關章節內容。
二、生物電信號的放大
由於大多數生物電信號的電位幅值很小,通常需要經過放大才能被觀察儀器及記錄儀器測量到。因此,在生物信號的採集過程中必須對引導的生物信號進行放大。
放大器的選擇
用於生物電信號放大的任何一個放大器,必須考慮其頻率響應、雜訊水平及輸入阻抗三個基本
技術參數。這三個參數是保證所放大的信號清晰、真實的前提。在實際測量時,應根據被測信號的性質選擇合適的放大器。例如,使用微電極記錄生物電信號時,應選擇低雜訊、高輸入阻抗(大於1 000 MΩ)的放大器。其次根據需要放大信號的大小、性質、選擇恰當的靈敏度、時間常數、高頻濾波,才能不失真地把生物電信號放大,並記錄下來。
放大器靈敏度、時間常數和高頻濾波的選擇
(1)靈敏度? 應以觀測儀器、記錄儀器能清晰分辨所測信號的為准。
(2)時間常數? 時間常數是決定放大器低端頻率主要指標。正確地選擇時間常數,可使所需放大的信號逼真、清晰、穩定。一般測量快速交變信號時選擇較小的時間常數,測量慢速交變信號時選擇較大的時間常數。
(3)高頻濾波? 可將所檢測的生物電信號中不需要的高頻成份或雜訊濾掉。這樣可使所測信號的主要頻率成份能夠得到很好的放大。正確的選擇放大器高頻濾波,可提高儀器的解析度,使圖像更為清晰。一般情況下,高頻濾波的選擇應是輸入信號高頻端的兩倍左右。
部分生物電信號測量時放大器的靈敏度、時間常數、高頻濾波的選擇
三、生物電信號的採集
在傳統的生物信號處理系統中,經過放大的生物電信號可輸送到示波器或記錄儀進行觀察、記錄和測量。為了能正確重現被測生物信號,示波器、記錄儀應具有足夠高的頻率響應、合適的振幅動態范圍、良好的線性、適當的阻尼特性及足夠高的靈敏度與良好的穩定性。記錄器可選用墨水式記錄儀、噴墨筆式記錄儀、光線示波器或X-Y記錄儀,也可選用多通道磁帶記錄儀、示波器專用照像機等。
基於計算機的生物信號採集與處理系統的數據採集是將電極及換能器引導、轉換並放大的模擬信號轉變為數字信號,並將其輸入計算機的過程。在進行數據採集時,需注意以下問題:
1. 采樣頻率(fs)的選擇:采樣時間間隔的倒數為采樣頻率, 即fs=1/T。為使信號采樣後能不失真的還原,fs的選擇必須滿足:采樣頻率必須不低於信號最高頻率的兩倍。即:fs≥2fH
例如:生物信號的頻率范圍是20Hz-20KHz,對其采樣時,選取的采樣頻率應滿足:fs≥40 KHz。
2.多路采樣時通道數與采樣頻率的關系:由於計算機對多通道信號採集和處理是分時進行的,因此,通道數越多,同樣的情況下每個通道可選擇的最高采樣頻率就越低。
3.解析度與輸入信號的范圍關系:解析度,即,所能測出信號的最小變化量,該變化量越小,則稱解析度越高。因此,解析度越高,可測量信號的最大值就越小,即,信號的輸入范圍越小。
四、生物信號的處理與記錄
傳統的生物信號處理主要是根據記錄儀和示波器照相機等記錄裝置記錄到的圖形,通過分割規、米尺、積分儀、計算器等進行手工計算。基於計算機的生物信號採集與處理系統的數據處理,由於生物信號被轉換成數字信號輸入計算機,所以,對信號的處理都是以數字方式由計算機進行。計算機內部的存儲器能夠使數據暫時或長久存儲,並可隨時輸出、顯示或用於計算,使得被測信號能容易地進行多次處理、顯示和比較,因此,與傳統的信號處理方式相比,基於計算機的生物信號採集與處理系統的數據處理更快,更精確,更靈活。
基於計算機的生物信號採集與處理系統常用的信號處理方法:
1.信號運算:
(1)微分和積分:使用運算放大器,可實現模擬電路對信號的微分或積分,用計算機通過某種運算完成對信號的微分或積分則更為簡單、直接。
(2)迭加平均:生物信號測量中常常出現信號幅質很小而雜訊很大的情況,使得有用的信號淹沒在雜訊之中,難以測量和處理。如果信號和雜訊頻譜不一致,可以用濾波的方法分離出有效信號,但如果信噪比太小,效果不一定好;如果雜訊和信號頻譜重疊,濾波不在適用。這種情況使用迭加平均的方法可以抑制雜訊,提高信噪比。
迭加平均是對具有確定參考點的重復信號多次迭加,然後取平均值。這種方法使用的條件是:雜訊具有隨機特性,信號具有重復特性,兩者互不相關。由於信號是有規律的,所以,迭加後信號增強,而雜訊是隨機的,所以,迭加後大部分相互抵消。迭加N次後,信號幅度增加N倍,而雜訊則衰減到原來的1/N。迭加平均法一般用於誘發生物電的測量。
(3)凍結顯示:所謂凍結顯示是可以使某一段波形在顯示屏上做任意時間的停留。這種顯示方式非常便於屏幕分析和測量。
(4)頻譜分析:任何信號都可以看成是不同頻率的正弦波的疊加,頻譜分析就是以組成信號的正弦波的頻率為變數研究信號特性的方法。
在生物信號的測量中,我們記錄到的多數信號都是隨時間變化的信號,在生物醫學工程上稱為時域信號。頻譜分析中的信號是頻域信號,在頻域里分析信號可使一些在時域中無明顯特徵的信號在頻域里能出現明顯特徵,這是頻域分析的最大優點。除此之外,頻域分析還有使復雜計算簡單化等優點。
對於離散時間信號,從時域到頻域的轉換要進行繁瑣的迭加計算,而使用計算機進行快速傅里葉變換(FFT)可方便完成這一運算過程。
頻域分析廣泛用於生物醫學信號的處理之中,如腦電圖的檢查,心電信號的分析等等。
信號經過計算機處理以後,一般將處理結果輸出到列印機,可打出具體數據或圖形。
五、干擾的處理
干擾是生物信號採集過程經常遇到問題,尤其是在電生理實驗中常見的、對生物電信號測量有著很大影響的電現象。輕者可使被測信號畸形,重者可導致實驗無法正常進行,因此,排除干擾是電生理實驗中經常遇到的、非常重要的工作之一。干擾的種類很多,排除干擾的基本原則是准確尋找出干擾源,然後採取相應的措施加以排除。電磁干擾是電生理實驗中最常見的干擾之一,解決電磁干擾的最好辦法是採用金屬屏蔽。既可以將實驗對象置於屏蔽裝置之中,也可以將實驗儀器加以屏蔽。其次,測量儀器良好的接地和採取合適的濾波也是解決電磁干擾的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許熄銘等 譯·生物醫學換能器---原理與應用·第一版·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2.徐叔雲,卞如濂,陳修主編·葯理學實驗方法·第三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3~145
3.周衍椒等 主編·生理學方法與技術·第一版·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
物理療法是指應用各種物理因素作用於人體,以防治疾病的方法,臨床上常簡稱為理療。物理療法除有治療作用外,也被廣泛地應用於疾病的診斷,如超聲波、肌電圖、紅外線熱象圖等。物理療法歷史悠久,三千多年前我國已有礦泉療法的記載。本世紀70年代以來,磁療法、激光療法、射頻療法等發展超速,擴大了理療的適應證。提高了療效,特別是近年來生物反饋療法的逐步推廣及紅外技術、納米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可以預見,理療在臨床治療與康復中的地位將進一步得到重視。根據物理因素的來源,理療可以分為如下兩大類:人工物理因素療法和自然物理因素療法。
回答者:grand_master - 魔法學徒 一級 8-24 17:46
評價已經被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