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俄羅斯BMP3步兵戰車的防護性能怎麼樣
俄羅斯BMP-3步兵戰車作為俄羅斯第三代履帶式步兵戰車,也是最優秀的一款步戰車,早在上個世紀80年代初就開始了研製工作,直到1986年正式投產並裝備俄軍。該型步戰車相比俄軍之前的BMP-2步兵戰車第二代步兵戰車有了極大的提高。目前俄軍裝備的是BMP-3最新改進型的BMP-3M型,這款型號較之前無論在火力、防護、機動性還是戰斗效能方面都有了較為全面的提升。在火力上雖然採用的仍是100毫米2A70火炮,但由於其裝備了自動裝填機,大大提高了炮射導彈的射機速。此外,其裝備的新款「維斯娜」-K觀瞄系統在解決原有校準精度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火炮的命中精度。
雖然改進後BMP-3M主要提高了其火力性能與射擊精度,但就其性能而言ZBD-04步兵戰車卻是更勝一籌。據8月12日《解放軍報》的報道,我軍某部使用新型步戰車,也就是ZBD-04步兵戰車在實彈考核中可以達到90%以上的命中率,甚至如果按規定進行操作可以接近100%命中率,這相比俄軍的BMP-3型80%的命中率要出色很多。ZBD-04步兵戰車,是中國繼原有的86式步兵戰車後自主研製一款新型第二代履帶式步兵戰車,雖然看上去俄軍已是第三代,但實際上二者卻處於同一水平。如果對該型步戰車有所了解的人都會發現,該車武器系統可謂極盡奢華,炮塔上裝備的是一款100毫米口徑火炮和30毫米口徑自動機關炮,同時還安裝有1挺7.62毫米並列機槍,有人一定會問這些裝備看上去似乎與俄制步戰車基本一樣,但04A為何還會優秀呢?
答案就在其配備的火控系統上面了,04A在炮塔上04A配備了車長上反式穩定周視觀瞄鏡,裝有獨立熱像儀,炮長觀瞄鏡等各類觀察裝備,大大提高了車長的戰場感知能力,有利於指揮成員更好的進行作戰。除此之外,該車還配備了自動跟蹤模塊,該模塊使戰車具備激光制導、自動跟蹤和信息智能化管理等多項功能,這套系統也保證了戰車可在全天候、全時段遠距離觀察與作戰,而這套系統也使得其火控性能遠超俄制的BMP-3,總體而言我軍步戰車已有能力與俄軍一較高下,甚至在不久之後還可撼動BMP-3還是世界最強步戰車的寶座,這一系列的成就都讓國人感到了一絲的欣慰,也讓我們更加驕傲。
Ⅱ 俄羅斯有哪些先進的自行火炮
2S35「聯盟」SV自行火炮系統在保留全自動裝填無人炮塔的同時,採用了單炮管的傳統布局。該炮身管長度比2S19更長,炮口制退器改為西方常見的多室沖擊式,火炮的反後坐裝置有裝甲包覆防護,炮身配裝有熱護套、抽煙裝置以及炮口測速裝置,炮塔後部有一個全自動彈葯搬運裝卸系統,供彈車可自動向自行榴彈炮的彈艙補充彈葯,補充一個彈葯基數僅需十幾分鍾。俄羅斯最先進自行榴彈炮,世界上第一款使用全新概念的火炮。
Ⅲ 西方坦克炮口裝的裝置是什麼呀
校炮,或者是檢查炮膛用的
Ⅳ 蘇聯克里瓦克級導彈護衛艦有哪些動力裝置
俄羅斯克里瓦克級導彈護衛艦「克里瓦克」級導彈護衛艦共有三種型號: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Ⅰ型21艘、Ⅱ型ll艘、Ⅲ型7艘,共計39艘:Ⅰ型和Ⅱ型是專為遠洋反潛作戰而研製的,而Ⅲ型則為邊防部隊沿海巡邏所用。
「克里瓦克」級艦採用寬體結構,提高了整個平台的穩定性,便於使用武器,攜帶燃料及彈葯均有明顯增加。它與傳統驅護艦的長寬比差別較大,達8.82:1,所載彈葯量在當時是首屈一指的(導彈裝載量達44枚,續航力為4600海里/節)。
該級艦採用了全燃動力裝置,艦上共裝有4台燃氣輪機,2台為巡航機組,2台為加速機組。
「克里瓦克」Ⅰ型護衛艦長123.4米,寬14.7米,吃水4.6米;標准排水量3100噸,滿載排水量3800噸;動力裝置採用4台燃氣輪機,總功率6.9萬馬力,最大航速32節。
艦上的武器裝備有:2座四聯裝SA-N-4艦空導彈、l座四聯裝SS-N-14反潛導彈、2門雙管76毫米火炮、2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2座12管RBU-6000型火箭深彈。
該型艦雷達、聲納設備眾多,性能比較先進;尤為突出的是該艦電子戰設備性能相當突出:4台16管或10台10管幹擾火箭、Ⅰ部拖曳魚雷誘餌、2部「罩鍾」電子戰系統和2部「坐鍾」電子戰系統。
Ⅱ型與Ⅰ型相比,艦的長度和寬度沒有變化,且航速、續航力及動力裝置也基本相同;主要改進是將2座76毫米火炮改為100毫米火炮,並配上了先進的指控系統,可全自動操縱。
Ⅲ型與前兩型在艦體、排水量、動力系統、航速、續航力等方面大致相仿,但在武器裝備上差別較大。Ⅲ型艦拆除了l座四聯裝SS-N-14反潛導彈發射架、SA-N-4艦空導彈發射架和l座100毫米火炮,加裝了l架卡-25艦載反潛直升機、2座6管30毫米火炮及火控雷達等。
Ⅳ 校炮器是什麼
屬於光學校正儀器,其特徵是它主要由基準機械主軸(1)和調校裝置(2)組成,所述的基準機械主軸(1)的一端插入炮管中,它的另一端安裝有第一校準基準發生裝置(3);調校裝置(2)設有第二校準基準,並能根據第一校準基準進行調整使它們重合的光學裝置(6)以及一個與所述的光學裝置(6)聯動的瞄準基準裝置(7);所述第一校準基準輸出導光口(4)與所述第二校準基準輸入導光口(5)的中心連線與基準機械主軸(1)軸線相互垂直。它解決了目前校炮受氣候環境影響大、精度低的問題,具有結構簡單,全天候工作、調校快速方便的優點。
Ⅵ 俄羅斯BMP-3M步兵戰車有什麼特點
該車是俄羅斯近年來在BMP-3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步兵戰車,它是根據阿聯酋的需求改進和生產的。
BMP-3M的所有改進都可以用於BMP-3標准型步兵戰車,這對於新老用戶來說,都比較適用,動力裝置換裝成新型UTD-32T柴油發動機,最大功率為485千瓦,其機動性能比BMP-3有了較大提高。
車體前上部和車體兩側都加裝了附加裝甲,該車的防護能力足以抵禦150米處發射而來的12.7毫米穿甲彈的攻擊,也能抵禦120毫米迫擊炮在近程上爆炸產生破片的攻擊;另一種爆炸反應裝甲還可抵禦反坦克彈葯的攻擊。
原來駕駛員配備的TNPO-170A潛望鏡與TVNE1-B夜視鏡換裝成TVK-1多效潛望鏡,該型潛望鏡在晝夜都能使用,以避免來回更換的麻煩,而且視距的增長有助於駕駛員的安全。
原來位於炮座基部的1D16-2激光測距儀經常因射擊產生的震動而導致故障,而乘員進行校準時又要在車外進行,這樣不但費時、費力,而且也不安全,因此用「索什」瞄準鏡將其取代。
「索什」瞄準鏡具有激光測距儀和制導100毫米炮射導彈的激光照射功能,鏡座裝有穩定裝置,具有1倍、4倍和14倍的3種選擇倍率,夜間的選擇倍率為5.5倍。同一鏡座還裝有「春天」-K型瞄準裝置、熱成像儀和AST-B目標自動跟蹤裝置,該裝置鎖定目標後可根據畫面的移動,自動操作武器的跟蹤和瞄準,無須炮長手動操作。
「索什」瞄準鏡在6500米處即可辨別主戰坦克大小的目標,及早瞄準可增加行進間的命中概率。車長的TKN-3MB觀察潛望鏡也可由TKN-A1觀察儀取代,該型觀察儀備有主動脈沖照明,可進行遠距離觀察與測量,或及早發現敵人的光電設備來源,距離可達3000米,執行主動模式時TNK-A1觀察儀的觀察倍率為2倍,被動模式時的觀察倍率為4.96倍。
雖然BMP-3的改進項目多達十幾項,但它的武器未做變動,只是在炮塔的左側增裝了反坦克導彈自動裝彈機,此處原來為反坦克導彈儲彈架,現將其改裝在左後側。自動裝彈機能夠容納3枚導彈,裝彈速度為每枚5秒,導彈從儲彈架補充到自動裝彈機內需要1分鍾的時間。
BMP-3M步兵戰車還配備了IUSSH-688計算機輔助系統和千克M-3M空調系統。計算機輔助系統將各種感測器獲得的資料通過顯示器顯示給駕駛員,也可支援武器和火控系統,並將其狀況顯示給炮長。
另外,BMP-3M步兵戰車的一項重要改進是加裝了「競技場」-E主動防護系統,該系統全重為900千克。它通過炮塔頂部的1具毫米波雷達感測器,它可在左右各150度、高低-5度至+15度范圍內探測到以每秒70~700米的速度來襲的導彈或火箭彈頭,並以合適的時機啟動環繞炮塔上的1塊爆炸反應裝甲,撞擊目標,其反應時間僅為0.07秒,但若是遇到假目標,該系統則不會啟動,它會嚴格按照規定的程序動作。
Ⅶ 有多少國家仿製過前蘇聯的T-55
蘇聯、捷克斯洛伐克以及波蘭共生產T-54/T-55坦克50000輛左右,約佔全世界二次世界大戰後坦克總產量的三分之一。直到1981年,蘇聯鄂木斯克坦克廠(ОмскийТанковыйЗавод)仍在生產T-55坦克,而此時T-62坦克早已停產。
.越南T-54/T-55坦克
越南的一些T-54/T-55坦克裝有用螺栓連接的附加裝甲,目的在於提高防護力。
9.波蘭生的T-54/T-55坦克
該坦克的外部儲物箱位置與蘇式坦克不同,包括炮塔械邊的矩形儲物箱和炮塔左後邊的小型儲物箱。1978年,許多T-54/T-55坦克火炮上方裝有箱形激光測距儀;1979~1980年,該坦克底盤被改裝成特種武器平台。
10.印度T-54和T-55坦克
印度的一些T-54坦克的ДШКМ式12.7mm高射機槍被M2HB式12.7mm勃朗寧機槍所取代;在100mm火炮炮管上裝有類似L7式火炮炮管上的抽氣裝置的薄鋼板管,以便使這些坦克與巴基斯坦59式坦克相區別。
11.以色列T-54和T-55坦克
該坦克是在1967和1973年中東戰爭中繳獲的,其中許多坦克均進行了改裝,改進項目包括:用105mm線膛炮取代了100mm線膛炮,並列機槍換成7.62mm勃朗寧機槍,12.7mmДШКМ式高射機槍換成M2HB式12.7mm勃朗寧機槍,加裝了新的火控系統、電子設備、空調設備、新型電台(安裝在炮塔內後部)、美國步兵電話(安裝在車體後部),在裝填手位置處加裝了7.62mm勃朗寧機槍,發動機排氣口改成向前傾斜,裝有備用履帶,安裝滅火系統和新型夜視設備。經過以上改進的T-54/T-55坦克稱為T1-67坦克。
12.以色列T-54/T-55坦克
這是1984年公布的型號,除了先前對T-54/T-55坦克的改進項目外,還包括將發動機換成美國通用汽車(General Motors)公司的8V-71T發動機(功率為448kW,即609馬力),傳動裝置改為新型半自動液力機械傳動裝置,裝有與以色列M60和梅卡麗坦克一樣的新型空氣濾清器,在車體和炮塔上回裝有Blazer反應裝甲,車上裝有卡迪拉克·蓋奇·達信(Cadillac Gage Textron)公司的武器穩定系統,EI-OP公司計算機化的莫塔德(Motador)火控系統、新型車長指揮塔、紅外探測器、車長、炮長和駕駛員的被動夜視設備、各咱外部儲物箱、新的側傳動裝置和改進的懸掛裝置,用方向盤代替操向桿。
經過上述改進的T-54/T-55坦克以及經過現代化改進的T-62坦克可供出口。
13.裝有RO 105mm L7式火炮的T-55坦克
英國皇家兵工廠(Royal Ordnance Factory)用其全套L7A3式105mm火炮設備改裝了1台T-55坦克並在埃及進行過試驗。
14.泰萊達因·大陸汽車公司對T-54/T-55坦克的改裝
美國泰萊達因·大陸汽車公司通用產品分部(General Procts Division of Teledyne Continental Motors)1984年底接受埃及陸軍關於現代化改造T-55坦克的合同。改造後的T-55坦克裝有105mm火炮、AVDS-1790-2C發動機(功率為551kW,即750馬力)、CD-850傳動裝置,泰萊達因2880型「平衡肘內肘內安裝的液氣懸掛裝置」。其他改進還有炮口校正裝置、車長微光潛望鏡、炮長激光測距儀和數字式火控瞄準鏡及三防裝置。任選設備包括火炮動力驅動控制裝置和穩定系統,功率為1kW的探照燈和駕駛員夜視儀。
15.羅馬尼亞T-54/T-55坦克
見「羅馬尼亞T-55改進型主戰坦克」條目。
16.埃及T-54坦克
見「埃及拉姆塞斯2型主戰坦克」條目。
變型車
搶救車
該搶救車凈重32t,乘員3~5人,在裝載平台上裝有1台備用發動機,車後裝有駐鋤,車上還裝有潛渡設備,吊車可起吊1t重物。由於車上未安裝絞盤,牽引力有限。
該車的蘇聯名稱為БТС-2中型坦克牽引車,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2.T-54(A)裝甲搶救車
該搶救車系民主德國研製,其制式裝備包括引桿、全部搶救工具、提升重量為1t的可拆式吊車、輻射報警設備和化學戰劑探測器。該車未安裝絞盤和駐鋤,但可以安裝潛渡筒,需要時還可以在車前安裝ПТ-54型或ПТ-55型掃雷滾輪。
3.T-54(Б)裝甲搶救車
該搶救車系民主德國研製,與T-54(A)相似,但在車體後部設有拖救繩托架,車前有一保護板。該車也未安裝絞盤和駐鋤,車重32t,乘員3~5人。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4.T-54(B)裝甲搶救車
該搶救車系民主德國研製,車重34t,乘員3~5人車上有一儲物平台,備有潛渡筒,車後裝有駐鋤,車前裝有推土鏟和1架重型伸縮式吊車,最大起吊重量為2t。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5.捷克斯洛伐克T-55裝甲搶救車
該車稱為MT-55裝甲搶救車,類似於T-55-T裝甲搶救車,但車長有一位於車體右側的指揮塔,與T-54/T-55坦克車長指揮塔相似。車上裝有紅外探照燈,1挺7.62mm機槍,車前可以安裝掃雷滾輪,吊車能從載貨平台上卸下裝載的修理備件。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6.波蘭T-54/T-55裝甲搶救車
波蘭以T-54或T-55坦克底盤為基礎,至少發展了WZT-1和WZT-2兩咱裝甲搶救車。WZT-1裝甲搶救車相當於蘇聯的БТС-2中型坦克牽引車,但稍有差別;WZT-2是新設計的,相當於蘇聯的БТС-3。詳見「裝甲搶救車和修理車」部分。
7.捷克斯洛伐克MT-55架橋車
該車是捷克斯洛伐克為替換MT-34架橋車研製的,裝有1個剪式橋,架橋和收橋用液壓系統操作。橋架在車前,橋長18m,有效跨度16m,最大承載能力為50t,車重37t,乘員2人。詳見「裝甲架橋車」部分。
8.民主德國BLG-60架橋車
該車是民主德國和波蘭聯合研製的,供兩國使用,替換捷克斯洛伐克的MT-55架橋車。車上裝有剪式橋,橋在車前架設,橋長21.6m,有效跨度20m,最大承載能力為50t,車重37t,乘員2人或3人。詳見「裝甲架橋車」部分。
Ⅷ 中國航空發展過程
初教-5教練機,我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初級教練機,原型為蘇聯雅克-18教練機。雅克-18是由前蘇聯雅克福列夫設計局於1946年設計生產的雙座初級教練機
初教-6串列雙座螺旋槳教練機,長期服役於我國空軍及地方航校,至今仍然是我國初級教練機的主力^,
殲-5由沈飛工業公司研製,是單座單發高亞音速噴氣式戰斗機,主要用於晝間截擊,具有一定的對地攻擊能力。殲-5是仿製蘇聯的米格-17Ф(米格-17F)殲擊機,米格-17F型51年9月首飛,52年底開始大量生產。首飛的試飛員是吳克明,當時殲-5被稱為56式,直到1964年才改稱殲-5
飛行員在殲-5旁談話——請注意當時帶有軍銜的蘇式軍裝
殲教-5是在殲-5甲的基礎上改型設計的全天候雙座噴氣教練機,由成都飛機工業公司負責
殲-6殲擊機,原型為蘇聯米格-19殲擊機,是第二代戰斗機,也是第一代超音速戰斗機。殲-6多次擊敗比自身強大的敵方戰斗機,不管戰斗的具體情況如何,這些戰績是值得我們銘記的。在蘇聯,米格-19很快就被米格-21取代了,實際上很多飛行員都是由米格-15/17直接改飛米格-21的。但在中國大陸,大批生產的殲-6和殲-6甲等始終是空軍和海軍航空兵60、70年代主力戰機,長期活躍於國土防空作戰,目前還裝備有一定數量,主要用於訓練
殲教-6由沈陽飛機廠研製,於66年開始研製,1970年11月6日首飛|
殲-12輕型戰斗機是我國第一種完全依靠本國技術力量進行設計和製造的噴氣戰斗機。它擺脫前蘇聯系列飛機的設計格局,為我國獨立自主研製戰斗機奠定了良好基礎。但由於殲-12的一系列致命弱點,它最終夭折,從未正式服役
轟-5前線輕型戰術轟炸機,是我國從蘇聯引進的伊爾-28(IL-28)噴氣轟炸機的仿製品。該機採用兩台渦輪噴氣發動機,平直翼型,在當時是相當先進的一種前線轟炸機。機頭的玻璃艙是領航員及轟炸手座艙,為導航和光學轟炸瞄準提供了良好視野.
轟電-5,機尾有加裝的天線
轟-5的機頭,機頭裝有23-1型23mm固定機炮。23-1機炮初速680米/秒,射速800發/分。尾部炮塔有兩門相同型號的機炮
轟-6轟炸機,原型為蘇聯的著名中型噴氣轟炸機圖-16。該機採用兩台圖曼采夫渦輪噴氣發動機,翼型後掠,1948年開始研製,直到1990年還有少量在蘇軍中服役。uY;z%/ 第一架轟-6原型機於66年10月完成,用於靜力試驗。1968年12月24日,毛主席生日前夕,採用國產渦噴-8發動機的轟-6首飛成功,69年批量投產。由於我國之後一直未能獲得更好的替代機型,轟-6服役至今,並仍在繼續改進生產之中
運-5運輸機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製造的運輸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負責,其原型為蘇聯40年代設計的安-2運輸機。盡管運-5服役已有40年之久,但它飛行穩定、運行費用低廉,至今仍是中國最常見的運輸機。運-5的另一個優點就是它可以以非常低的速度穩定飛行,且起飛距離僅僅為170米
直-5是我國製造的第一種多用途直升機,也是新中國直升機科研應用的開端。研製初期代號「旋風25」,原型為蘇聯米-4直升機。1958年2月,哈爾濱飛機工業公司按照蘇聯提供的全套圖紙資料開始仿製米-4。1958年12月14日首次試飛,1959年初由國家鑒定委員會正式驗收,投入批生產
直-5有一種武裝直升機改型。機腹加裝了一個12.7mm機槍槍塔,兩側攜帶火箭發射器
1960年代,由於蘇聯援助的取消、專家的撤離,解放軍空軍試驗用的拉-17無人靶機嚴重缺失,國家下決心搞自己的無人靶機,從而促生了長空一號。長空一號(CK-1)高速無人機由位於巴丹吉林沙漠的空軍某試驗訓練基地二站在1965年~1967年成功定型,主要負責人是被譽為「中國無人機之父」的中國工程院院士趙煦將軍
解放軍陸軍航空兵擁有少量的米-6(北約代號「吊鉤」)重型運輸直升機。據信這些直升機是在1970年向蘇聯購買的,直到近期才開始向公眾公開了少量信息。米-6巡航速度為250千米/小時,航程620千米,最大載重12噸。據說有三架已經墜毀,剩餘的使用壽命已到期
安-30是從安-24系列發展而來的航空測繪飛機,原型為軍用的安-26型。安-30於1974年首次試飛,除蘇聯使用外,還出口到中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古巴、越南、捷克、哈薩克斯壇等國
殲-7戰斗機,原型為蘇聯於1961年轉讓的米格-21F-13,分代為第二代噴氣戰斗機,第二代超音速戰斗機,有多種改型
是殲-7Ⅲ(按空軍新的編號方法稱為殲-7C),該型號項目又稱殲-7大改,以米格-21MF為藍本,目的同樣是改變殲-7系列航程短、雷達作用距離短、火力弱等缺點。我國於1979年以多架殲-6為交換,從埃及換回了一架MF型。米格-21MF和比斯的性能與早期的米格-21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廣泛裝備於蘇聯、東歐、印度等。遺憾的是,我國的殲-7Ⅲ卻不能說是成功之作
殲-7E和殲-7MG是我國殲-7高中空、高速全天候殲擊機的兩種改進型,而MG型又是由E型發展來的出口型。這兩種改型是對米格-21系列機動性改進的重大嘗試,事實證明這一改型是相當成功的
殲教-7,是我國在殲-7基礎上發展的雙座教練機,由貴州航空工業集團負責研製。81年起貴州航空集團以殲-7II戰斗機為原型開始研製工作,85年7月首飛,87年定型。裝備部隊後用於作為殲-7、殲-8戰斗機飛行員的飛行訓練
強-5單座雙發超音速攻擊機,國內稱「強擊機」,由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其主要任務是近距空中支援和對地攻擊,也可進行對空自衛作戰。強-5的研製過程動盪曲折,堪稱我國自研軍用飛機中頗有曲折性和戲劇性的一幕。
運-7是我國在前蘇聯安-24型的基礎上研製生產的雙發鍋輪螺旋槳中短程運輸機。運-7是西安飛機工業公司研製生產的雙發渦漿支線運輸機,於1970年12月25日首飛上天
運-8運輸機由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為中型四發渦輪螺槳多用途運輸機,原型為蘇聯安-12。該機可用於空投、空降、運輸、救生及海上作業等多種用途。1960年起,運-8由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設計,74年12月25日,該機01號原型機首次試飛。後西安飛機工業公司將02、03號兩架原型機散裝件、技術資料和專用部分工藝裝備等,轉交陝西飛機製造公司,繼續進行試制。02、03號原型機分別在75年12月、77年1月試飛成功
運-11是我國哈爾濱飛機廠研製的一種輕型雙發多用途運輸機。哈飛於1974年4月提出設想,1975年1月開始設計,1975年12月30日Y-11原型機首次試飛成功。運-11實現了當年設計,當年試制,當年上天的目標。1977年4月3日設計定型投入生產
運-12是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原哈爾濱飛機廠)在運-11基礎上進行深入改進的發展型號,很快成為了中國航空工業界一個在商業上較為成功的機型。該機於80年初開始研製。經過兩年時間、1100多飛行小時試飛定型
水轟-5型水上反潛轟炸機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用於中近海域海上偵察、巡邏警戒、搜索反清等任務,也可監視和攻擊水面艦艇。50年代初我國曾引進6架蘇聯別-6水上飛機,但不足以滿足海軍的各種需要。1968年水轟-5的研製正式得到批准,70年完成總體設計,次年總裝出第一架原型01號。1971年就以110%的設計載荷達到並超過全機靜強度破壞試驗的技術要求,並總裝成功
殲-8戰斗機是我國在殲-7,即米格-21的基礎上獨立進行重大改進研製而成的高空高速戰斗機,北約編號「長須鯨」。J
沈飛公司在殲-8的基礎上研製了殲-8Ⅱ飛機。1984年6月12日,原型機首飛成功。88年3月18日,殲8Ⅱ設計定型,在沈陽召開隆重慶功大會。當時的中央軍委副秘書長劉華清和國防科工委,空、海軍領導參加了大會,可見軍方希望之高。同年10月15日,軍工產品定型委員會正式批准殲8Ⅱ飛機設計定型
教-8,我國新一代初級教練機。為了給解放軍裝備先進的噴氣初級教練機,1982年洪都集團公司成立了教練機方案組,以石屏為方案組組長,後任主要設計師。通過研究比較,結合我國具體情況,洪都集團提出「提高訓練效率,降低訓練費用」的研製思路,基本性能要求和適應不同國家需要的兩種訓練體制,得到廣泛認同。1986年,我國決定與巴基斯坦合作研製教-8。巴基斯坦方面投資了25%,並負責生產前機身等部位。1987年7月,教-8開始具體設計。89年1月開始製造原型機,共製造5架原型機(3架試飛,2架用於靜力試驗),001與003號原型機分別於1990年11月26日和91年10月首飛。隨後15架預生產型開工,並在1992年7月首飛。因此實際上教-8分為國內型和外銷型號
殲轟-7「飛豹」,對外名稱FBC-1,是由我國於80年代開始自行設計研製的中型戰斗轟炸機。該機主要裝備海軍航空兵,是解放軍作戰飛機中耀眼的新星。該機由中國西安飛機工業公司負責研製
殲-7MFmp0
FC-1戰斗機於2003年8月勝利首飛!FC-1戰斗機已正式命名為「梟龍」。,
國產化的蘇-27將命名為殲-11#_
蘇-30多用途戰斗機是俄羅斯蘇霍伊設計局在蘇-27基礎上改進而成的戰斗轟炸機。其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初,最初的兩架原型機在80年前首飛,被命名為蘇-27PU或蘇-30>|
我國於70年代末購進了14架法國航宇工業公司研製的SA321「超黃蜂」大型多用途直升機,交由海軍航空兵部隊使用。該機型在法國於1966年開始交付使用,裝備後成為我國第一代艦載機。隨後,我國開始在「超黃蜂」得基礎上仿製直-8H=V
直-9輕型多用途直升機是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公司引進法國專利、研製生產的。用於人員運輸、近海支援、海上救護、空中攝影、海上巡邏、魚群觀測、護林防火等,並可作為艦載機使用。軍事用途包括偵察、近距火力支援、反坦克、搜索救護、反潛、偵察校炮及通訊-&3
直-11型機由昌河飛機工業集團公司和中國直升機設計研究所共同研製,屬於軍民通用型多用途直升機。直-11的仿製原型為由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原法國宇航公司)研製的AS350「松鼠」(squirrel)多用途輕型直升機。可用於教練、偵察、救護、緝私、消防、旅遊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市場前景ULr
中國於1984年7月與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簽訂購買24架S-70「黑鷹」直升機的合同,1984年11月首批4架「黑鷹」運抵中國天津。該機由美國西科斯基公司研製,在美軍中的編號為UH-60,是美軍目前裝備數量最多的通用直升機,用途廣泛,改型繁多|"
「小羚羊」輕型直升機由原法國宇航公司(現歐洲直升機公司法國分公司)和英國韋斯特蘭直升機公司共同研製。qN.L 解放軍選定了當時已不算最先進的「小羚羊」直升機。法國宇航公司當時以為遇上了大客戶了,非常投入,並預計中國首批將訂購24架「小羚羊」。不想解放軍由於軍費所限,只在80年代初訂購了一批8架SA342L1型「小羚羊」,88年交付,讓西方大跌眼鏡。此後解放軍再也沒有增購過「小羚羊」。86年陸軍航空兵組建後,「小羚羊」全部歸入陸航部隊}Y
卡-284EXz
目前,伊爾-76是我軍唯一的真正意義上的大型運輸機,而運-8等只能算中小型運輸機。由於尚無法立即仿製伊爾-76,只可以依賴進口。但經費的短缺又使得采購量較小,還要減去日常維護、訓練、故障的數量,我軍可用的大型運輸機可以說是嚴重不足。因此仿製或研製大型運輸機,迫在眉睫juT
ASN-206多用途無人駕駛飛機是由西北工業大學西安愛生技術集團研製的。該機於1994年12月完成研製工作
殲-10,按西方劃分戰斗機的方法,屬於典型的第三代戰斗機。殲-10將是我國第一種自行設計的、裝備部隊使用的第三代戰斗機,第一種自行設計的、真正兼有空優/對地雙重作戰能力的作戰飛機。遺憾的是,自1984年殲-10正式啟動,至今仍未正式服役。(}[l* 殲-10在製造出第一架原型機後很長的時間里,都面臨著只有洋人發動機可用的尷尬局面。截至2004年1月,莫斯科Salyut公司已經完成了為期兩年的向中國出口AL-31FN發動機的合同,共提供了54台AL-31FN。原計劃2002年國產渦扇將順利定型,但一直到2004年,國產渦扇發動機方才傳來捷報,殲-10終於有望獲得一顆「國產心」。
中國第一批就進口了60架米-17,編號為917、927、937、967、987字頭的五位數。導致這一交易的直接原因是美國在1989年後拒絕出售更多的S70「黑鷹」直升機給中國,於是中國向俄羅斯訂購了相比之下價格非常便宜的米-17。1991年首批24架米-17到貨,1995年前又有35架交貨,且為米-171改進型。中國進口的米-17部分裝有六個外掛架,可攜帶炸彈、布雷器、火箭發射器等。另外這些米-17並沒有俄羅斯自己使用的米-8TV上的12.7mm機槍、座艙裝甲、發動機尾氣紅外抑制裝置。
陸軍的米-8有的用於專人運輸,因此沒有攜帶武器,尾梁下也沒有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而米-17主要用於空降突擊運輸,因此多數有武器系統和箔條/紅外誘餌發射器[)
解放軍空降兵部隊正在登機。圖中可見空降兵分隊的標准裝備,包括折疊托自動步槍,以及狙擊步槍、雙管燃燒彈發射器等支援火力
米-17發射火箭彈,注意發射器尾部噴出的火焰在導向板的作用下偏離機體
米-17尾梁特寫,注意天線和紅外誘餌發射器
文革前夕我國空軍受到政治思想和部分上層人物鼓吹的影響,於67年4月啟動「小殲」的研製計劃。計劃突出新殲擊機要小、輕、靈,按當時「開展空中游擊戰」的設計思想,本意是要研製一種高機動靈活,短距起降,維護簡單,造價低廉的小型戰斗機。69年南昌飛機製造廠正式接受了研製任務,次年3月正式定名「殲-12」。由我國著名航空設計師陸孝彭同志(下圖)任主設計師。原型機於1970年12月首飛成功,73年9月向中央領導做匯報表演,當時葉劍英元帥贊譽其為「空中李向陽」。名如其機,殲-12飛機機動性確實相當不錯,參加試飛的飛行員贊嘆有加
Ⅸ 俄羅斯「彼得大帝」號導彈巡洋艦的攻擊武器是什麼
該艦的對艦攻擊武器主要是:SS—N—19反艦導彈,射程可達450公里,速度1.6馬赫:採用慣性加雷達主動尋的制導,可以進行超視距對艦攻擊。當進行超視距攻擊時,由該艦所載卡一25B直升機進行中繼制導,20個導彈發射裝置可以多枚發射,對敵艦進行飽和攻擊。
該艦的防空火力很強,它由SA—N一6艦空導彈、SA—N一4艦空導彈、SA—N一9艦空導彈、CADS—N一1彈炮結合近程防空系統和艦炮,構成五層防空火力網。
其中SA—N一6艦空導彈系統共有12個裝在甲板下面的垂直發射箱,每個發射箱配8枚導彈,總計96枚導彈,這種導彈射程為100公里,速度6馬赫,垂直發射裝置可以同時發射12枚導彈,對付12個同時出現的來襲目標;2組SA—N一9艦空導彈八聯裝發射艙,射程45公里,速度2馬赫,備彈128校;2座雙聯裝SA—N一4艦對空導彈擔負該艦的中距離點防禦任務,這種導彈射程為15公里,速度2.5馬赫,全艦備有40枚這種導彈。
此外還有1座雙聯裝130毫米自動對空、對海兩用火炮與其配合使用,擔負中距離對空防禦任務。該艦的對空末端防禦是6座CAD3—N一1彈炮結合近程防空系統,兩座在前甲板,4座在後甲板。該系統由8枚SA—N一11艦空導彈、一座雙聯裝30毫米艦炮、一部中心火控雷達和光學測距儀組成。
導彈射程為8公里,火炮為兩公里,火炮射速為4500發/分。它可以在全艦的四周形成密集的彈幕,有效地抗擊那些突破了前幾道防空火力的來襲目標,保證本艦的安全。
該艦所採用的導彈垂直發射裝置克服了以往艦艇發射導彈所存在的既復雜又費時的重復裝填所帶來的弊端,大大提高了發射導彈的效率,使其打擊威力提高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Ⅹ 俄羅斯士兵進入中國步戰車內體驗如何
最近幾天在俄羅斯舉辦的坦克兩項賽可是吸引了所有軍事迷的目光,中國參賽的96B坦克在比賽中威風八面,讓俄羅斯坦克顏面盡失。本屆坦克大賽有兩個看點,第一個就是敘利亞參賽的坦克組是直接從戰場上下來的,實戰經驗豐富,是軍迷心中的英雄,該坦克組的參賽其實也是向西方宣布,政府軍還有閑心參加比賽,政府軍不是像美國宣稱的那樣快頂不住了。
中國的ZBD05型兩棲戰車是世界上唯一服役的滑水型高速兩棲登陸戰車,水上最高速度可以達到驚人的40公里/小時,這個世界最快的兩棲戰車紀錄已經保持很多年了,至今無人能破,讓中國海軍陸戰隊感到了無敵最寂寞。當俄羅斯士兵進入到ZBD05的最艙時,不禁高呼起來。
原來ZBD05可不單單是速度快這么簡單,其武器系統、通訊系統、顯示系統、觀瞄系統統統都是世界上最先進,面對座艙內的先進儀器、按鈕,和顯示屏幕,俄羅斯士兵徹底蒙了,高喊:這不是科幻大片里才有的嗎?聽到士兵的驚呼,就連美麗穩重的紅星電視台的女記者都趕緊進入座艙,想看看到底有多麼先進。目前,「海上登陸」比賽的第一階段比賽已經結束。在40攝氏度的高溫下,中國參賽隊伍發揮極為出色,經過7個波次的艱苦較量,不服輸的俄羅斯代表隊終於俯首稱臣,中國參賽的三個隊分列前三名,中國軍人好樣的!
來源:兵器次元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