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縱擒裝置設計

縱擒裝置設計

發布時間:2022-06-12 12:24:48

㈠ 陀飛輪與同軸擒縱區別

一、發明時間不同抄

1、陀飛輪:在1795年發明的一種鍾表調速裝置。

2、同軸擒縱:於1974年發明的擒縱裝置。

二、發明人不同

1、陀飛輪:陀飛輪是瑞士鍾表大師路易·寶璣先生發明的一種鍾表調速裝置。

2、同軸擒縱:是一種由英國鍾表大師喬治·丹尼爾斯發明的擒縱裝置。

三、特點不同

1、陀飛輪:陀飛輪的創意在於,將鍾表核心的擒縱機構放在一個框架(Carriage)之內,使框架圍繞軸心——也就是擺輪的軸心規律性地做360度旋轉。這樣,原本的擒縱機構是固定的,因而當表擱置位置變化的時候,擒縱機構不變,造成了擒縱零件受力不同而產生了誤差;當擒縱機構360度不停地旋轉起來的時候,會將零件的方位誤差綜合起來,互相抵消,從而最大程度地降低誤差。

2、同軸擒縱:同軸擒縱建基於杠桿擒縱並加以改良,大大降低了能量流失的情況。這項發明被公認為杠桿擒縱之後,鍾表技術上的一大突破。同軸擒縱內含三層式同軸擒縱輪,能夠將鎖定功能與脈沖分開,從而免除了杠桿擒縱的滑動阻力,棘爪與棘爪之間亦無需添加潤滑油。

㈡ 擒縱裝置的同軸擒縱

擒縱機構是機械表的心臟,擒縱輪帶動擒縱叉一擒一縱,完成鎖接、傳沖、釋放的動作,將動力傳輸給擺輪,由擺輪完成時間的分配,達到調速的作用。可以說機械表的准確與否與擒縱機構有最大的關聯。
歷史上早期的擒縱機構都是英國人發明的,有丁字輪、工字輪等好幾種。後來寶璣發明了杠桿擒縱(既馬式擒縱),經過一些年的推廣和使用,漸漸取代了其他各種擒縱機構,成為所有表廠都使用的一種標准擒縱機構。
同軸擒縱是喬治.丹尼爾斯博士經過十五年的研製發明的一種新型擒縱機構,他的出發點是將擒縱輪與擒縱叉之間垂直方向的摩擦變為平行方向的,摩擦的改變使機械表傳統的3-5年一次的保養洗油延長至十年。同時因為同軸擒縱實現的基本條件是螺絲調校擺輪和無卡度游絲,這樣令同軸擒縱機芯可以輕松獲得天文台認證,得以走時精準。同軸擒縱剛一推出表壇既轟動,因為這是鍾表界100多年以來第一次有新的擒縱方式出現,結構幾乎是完美的,比起杠桿擒縱他是很先進的。

㈢ 擒縱裝置的介紹

由於樞輪一轉動並不能保證平水壼的水一定能穩定地注入受水壼中,所以必須有一種裝置保證這種情況一定發生,這種裝置稱為天衡,也就是擒縱裝置 。

㈣ 首先,來科普下什麼是歐米茄腕錶經常提到的同軸擒縱技術

在製表業的前期,可以說是「瑞士杠桿擒縱系統」統治的時代,那時的手錶普遍都會依賴杠桿擒縱裝置,持續了250多年的歷史。但是這種擒縱裝置存在諸多的弊端,其中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它的磨損問題。由於這種系統設計的不足,導致機芯在運作的時候會產生大量的摩擦與耗損,拖累手錶內部其他組件使之受到不同程度的額外消耗,時間長了對腕錶的功能與保養造成了重大的影響。然而經過數個世紀的無限探索,同軸擒縱技術開始嶄露頭角。

時間來到了1999年,這一年,對於歐米茄乃至整個鍾表業來說都是具有歷史紀念性的。在1999年歐米茄將同軸擒縱系統推向市場之前,它的發明者、英國傳奇製表師喬治•丹尼爾先生與來自歐米茄和斯沃琪集團技術部門的鍾表專家們精誠合作,使得同軸技術最終滿足了腕錶工業量化生產的需要。這也標志著,長期處於主導地位的瑞士杠桿擒縱系統宣告破裂,歐米茄從此進入了同軸機芯的歷史新篇章。

歐米茄同軸擒縱三大核心組件:擒縱叉;擒縱輪;無卡度游絲擺輪

擒縱輪:
三層式的同軸擒縱輪每年轉動超過5幾次,這種擒縱輪進一步優化了擒縱系統的精妙運轉,使自身與擒縱叉叉瓦之間的傳沖和鎖接過程得以分開進行,由此改進了動力的傳遞方式,極大地提升了腕錶的精準度和可靠性。

擒縱叉:
帶有三個紅寶石叉瓦的擒縱叉僅四千萬分之一克,輕若無物。歐米茄同軸擒縱系統的擒縱叉採用了全新設計,三個叉瓦的獨特幾何結構使動力可通過水平方向的推動傳遞。與瑞士杠桿擒縱系統的擒縱叉相比,這一革新的優勢顯而易見:杠桿擒縱系統的擒縱輪與擒縱叉叉瓦垂直接觸,且面積較大,在擒縱的滑動過程中會產生大量摩擦,因此必須經常補充潤滑油,使其保持最佳的潤滑狀態。然而同軸擒縱裝置可以極大的運作是的摩擦。

無卡度游絲擺輪:
設計避免了游絲同快慢夾之間的碰觸所產生的干擾,極大地增強了腕錶的抗震性。

歐米茄同軸擒縱機芯的優勢:

1.極大的延長的腕錶的維護保養周期
歐米茄同軸擒縱系統是透過水平的沖力來傳輸能量的。較小的接觸面及同軸擒縱推動動作大大減少了擒縱系統各個零件之間的磨擦,繼而減少了潤滑油的耗損,使得大大的延長了腕錶的耐用性。
2.持久穩定的精準性
歐米茄同軸擒縱系統的順時針沖力,則透過擒縱輪齒直接傳輸到擺輪滾軸上的叉瓦。因此,同軸擒縱系統具有更高的機械效率,確保了特久穩定的精準度,從而提供長久的卓越走時表現。
3.出色的抗震能力
將歐米茄同軸擒縱系統與無卡度游絲擺輪配合使用,腕錶速率便可藉由更改擺輪的轉動慣量以作調整,而非不斷地更改游絲的有效長度。由嵌入於圓形擺輪上的微型螺釘來實現這項調校。該設計不但改善了抗震性,更避免因碰觸游絲所導致的干擾。

㈤ NOMOS有自己的擒縱裝置嗎

有的,NOMOS 研發了自己的擒縱裝置

㈥ 擒縱裝置原理和設計的書籍

可以看下機械設計手冊中的間歇運動機構。

㈦ 擒縱裝置的原理

在受水壼的下方有二組槓桿裝置,其中一組的二端分別是樞衡與格叉,另一組則是樞權與關舌<圖三>。 在受水壼的下方有二組杠桿裝置,其中一組的二端分別是樞衡與格叉,另一組則是樞權與關舌。 格叉是用來頂住受水壺的活動橫桿,當受水壺所承受的水重量大於另一端用以平衡重量的樞衡時,格叉便被扳下使得受水壺下傾,而壓下啟動機件─關舌。 格叉是用來頂住受水壺的活動橫桿,當受水壺所承受的水重量大於另一端用以平衡重量的樞衡時,格叉便被扳下使得受水壺下傾,而壓下啟動機件─關舌。 關舌乃經由「天條」連結位於樞輪上方之「天衡」。 關舌乃經由「天條」連結位於樞輪上方之「天衡」。 「左天鎖」是用來阻止樞輪向前轉動的卡軋,此時受水壺內剩餘的水,借著重力加速度,牽動已松開的樞輪,樞輪即往前轉一輪輻,而此壺中的水也同時落入退水壺中。 整座水運儀象台就是靠著平水壼流出固定水量的水流而以等速均勻的方式一直間歇地運轉不停,所以水力是水運儀象台的動力來源,它帶動齒輪運轉,使整座天文鍾活動起來。

㈧ 歐米茄哪個系列機芯好

歐米茄系列手錶好的機芯有:

1、Calibre 321

Calibre 321以其精美復雜的設計而聞名,是1957年 Speedmaster中首次使用的機芯。不僅如此,它還被用於各種型號。

包括Speedmaster ST 105.003(該表款首次經過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的測試和認證,並在第一次美國太空行走時由宇航員Ed White佩戴)和Speedmaster ST 105.012。

2、19令(法分)機芯

這里先解釋一下「令」的意思:「令」是英文line的中文叫法、是鍾表的專門用語、是用於計量大小的長度單位(1令相當於2.256毫米)。

說回19令機芯,它是由Franois Chevillat(弗朗索瓦‧席維拉)設計而成:直徑: 43 mm;17鑽;擺幅:18000/小時。

19令自1894問世到1932停產的幾十年間,獲得了無數天文台大賽獎項也打破了無數的天文台比賽記錄。比如說在1936年的KEW的比賽中,他更獲得了97.8分的至今保持最高分數記錄的成績,堪稱「世界機械表最準的枚芯」。

3、30mm機芯

1939年,歐米茄推出第一款由Henri Kneuss(亨利‧諾伊斯)設計的30毫米機芯。據說,在當時的天文台比賽中分為懷表(大尺寸)和手錶(小尺寸)兩種,30mm正好處於懷表與手錶兩者之間的分界線。

也就是說,30mm是當時手錶的最大限制直徑。而這樣的尺寸不僅確保了零件的完美比例,也為機芯帶來了頂級的質量體現:發條盒和平衡擺的表面也盡可能擴闊設計,以確保最佳調校的性能。

30mm機芯有著難以置信的精準度,也因此被當時英國的皇家軍隊看重並投入使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他們曾大量訂購裝配了這款機芯的腕錶,作為英國海軍、陸軍、以及皇家空軍飛行員的裝備。

4、561機芯。

5系列機芯是歐米茄1950年代到70年代最著名、最成熟的代表作,其中551、561、564、751皆擁有COSC認證,更是被稱為OMEGA前石英時代最後的輝煌全自動系列。

機芯由Marc Colomb設計,表款直徑27.9mm;厚度5.55mm;24鑽 ;擺幅19800 A/h;動力儲存:48小時Chronometer。

5、8500型同軸機芯

2007年,歐米茄推出的一款由馬克-安德烈‧米克(Marc-André Miche)設計的自產8500機芯,這款機芯結合了喬治‧丹尼爾(George Daniels)的同軸擒縱系統。

這樣的設計打破了200多年不變的基礎製造理論,還非常有效降低了寶石部件之間的摩擦力,令腕錶在長時間運作之下仍然保持精密准確。

8500機芯內部搭載著聯結的雙發條盒(能確保更穩定的動力傳送)並設有自動上鏈裝置、配黃銅及鎢雙金屬擺陀(可作雙向上鏈,有效地減少了上鏈時間),同時還擁有60小時動力儲存。

因此,歐米茄在8500推出後便宣布旗下自製機芯全面改用搭載同軸擒縱裝置設計。這枚機芯可以說是歐米茄機芯發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㈨ 擒縱裝置的種類

擒縱機構是一種機械能量傳遞的開關裝置,這個開關受「計時基準的控制,以一定的頻率開關鍾表的主傳動鏈,使指標「停-動?相間並以一定的平均速度轉動,從而指示准確的時間。擒縱機構的功能可以從兩方面理解:「擒?,將主傳動的運動鎖定(擒住),此時,鍾表的主傳動鏈是鎖定的;「縱」,就是以震盪系統的一部分勢能,開啟(放開)主傳動鏈運動,同時從主傳動鏈中取回一定的能量以維持震盪系統的工作。擒縱機構是現代機械鍾表的核心,最初的擒縱機構誕生於15世紀,逐漸進化到如今的各種樣子。仍有數百種擒縱機構在現代鍾表上使。
在我國,鍾表製造工業的起步相對較晚,因此,我國鍾表上所採用的擒縱機構種類很少,如國產手錶都有採用「叉瓦式擒縱機構?也稱為「瑞士杠桿式擒縱機構?,是應用最廣泛的一種擒縱機構,它的性能和工藝性較好。國內鍾表文獻中,極少涉及到其他種類的擒縱機構,「叉瓦式擒縱機構成為我國手錶的傳統擒縱機構。
擒縱機構的工作原理一般都類似,它們都是從同一原始的擒縱機構進化而來。但這些進化的原因值得一提:都是為了減小擒縱機構對時間基準的影響。
現代機械鍾表上,計時其准主要有兩種:常用於時鍾的單擺以及常用於手錶的擺輪游絲系統;這兩種時間基準在自由震盪的條件下,周期穩定。由於控制擒縱機構工作需要消耗能量,而且自身的磨擦、空氣阻力等也導致能量的損耗,震盪系統需要通過擒縱機構不斷地補充損耗的能量,使擺輪(或單擺)達到能量輸入輸出的動態
平衡,這就是「傳沖?過程。
數理分析表明,這個「傳沖?過程會影響計時基準的周期,「傳沖期間,會產生一些隨機的計時誤差。但在特定條件下,這個過程對計時基準周期的影響可以減小或消除:
1.「傳部?或外部沖擊發生在平衡點(擺輪或單擺停擺時的位置)上時,計時周期不變;
2.增加自由震盪的區間,可有效減小「傳沖?這個「誤差區間?的相對大小;
3.對擺輪游絲系統來說,若能將擺幅控制在220度上,那麼,震盪系統無論受何種沖擊,震盪頻率不變。
上述條件是擒縱機構不斷改進的理論基礎。同軸擒縱機構、精密擒縱機構和恆力擒縱機構就是在上述幾種思想指導下對現有擒縱機構進行大量改進的新機構。

㈩ 擒縱裝置的擒縱器

這種機械裝置是來傳達主發條的動力到擺輪(Balance-wheel)的,它可以一次傳送少量能量,同時可防止主發條快速松開。在擺輪振盪頻率每小時28800次的表,其擒縱器的擒(locking)與縱(unlocking)動作一天進行692100次。
編輯本段 回目錄 擒縱器 - 產品結構擒縱器包括擒縱輪、馬仔(lever,或譯杠桿),擺輪與游絲。

閱讀全文

與縱擒裝置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銳志儀表盤最左邊顯示是什麼 瀏覽:694
糧食儀表測水分指針不動怎麼修 瀏覽:417
儀表盤不回位是什麼原因 瀏覽:516
博越空調最大製冷怎麼關 瀏覽:438
捆紮鋼筋電動工具 瀏覽:708
手康復治療超聲波什麼作用 瀏覽:673
圖紙上閥門怎麼表示 瀏覽:50
HASA設備怎麼拆 瀏覽:235
儀器作業員是干什麼的 瀏覽:656
儀錶板上車燈總開關亮是什麼意思 瀏覽:202
暖氣不打壓是不是外面的閥門打開 瀏覽:257
儀表可以轉的是什麼車 瀏覽:185
為什麼軸承鋼燒紅後變軟了 瀏覽:600
天津塘沽第五閥門廠 瀏覽:35
500g機械硬碟緩存多少 瀏覽:644
家庭轎車輪子軸承是什麼型號 瀏覽:103
機床控制電壓怎麼樣 瀏覽:405
鑄造廠的爐渣和爐灰怎麼處置 瀏覽:674
各種測溫設備怎麼安裝 瀏覽:375
實驗室模擬硫酸的工業製法的裝置 瀏覽: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