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英國物理學家盧瑟福1919年通過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由此發現了______.
盧瑟福第一次用α粒子轟擊氮核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因此圖中為放射源發出的α粒子, 該核反應方程為:
故答案為:質子,α粒子,
|
❷ 盧瑟福通過什麼實驗發現質子
(1)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發現質子,並首次實現原子核的人工轉變 (2)盧瑟福第一次完成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實驗裝置中銀箔的作用是剛好阻擋α粒子打到熒光屏,但是不能阻擋其它粒子的穿過,這樣可判斷是否有新的粒子產生試驗中根據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恆,明確了新產生的粒子就是氫原子核.故ABC錯,D正確. 故選D 故答案為:(1)氮,人工轉變;(2)D
❸ 質子是誰通過什麼實驗發現的
質子是盧瑟福發現的。當年盧瑟福是用這種方法發現質子的:陰極射線轟擊氫,結果使氫原子的電子被打掉,變成了帶正電的陽離子,它實際上就是氫的原子核。盧瑟福推測,它就是人們從前所發現的與陰極射線相對的陽極射線,它的電荷量為一個單位,質量也為一個單位,盧瑟福將之命名為質子。
❹ 布拉凱特發現質子
(1)He+N→O+H(2)氮原子核很小,α粒子很難擊中它,照片拍攝得越多,α粒子擊中氮核的情況被拍攝到的幾率就越大.(3)不可行.因原子核被擊中的幾率極低,而且加速入射粒子需要一定的能量.
❺ 下面是歷史上發現原子內部結構的幾個著名實驗的裝置圖,其中發現質子的裝置是() A. B.
A、A圖通過α粒子轟擊氮核得到質子,是發現質子的裝置.故A正確. B、B圖是陰極射線偏轉內,從而確容定陰極射線是電子流,該裝置是發現電子的實驗裝置.故B錯誤. C、C圖α粒子的散射實驗,得出了原子的核式結構模型.故C錯誤. D、D圖α粒子轟擊鈹核得到中子的實驗,該裝置是發現中子的實驗裝置.故D錯誤. 故選A. |
❻ 質子誰發現的
盧瑟福
盧瑟福被公認為質子的發現人。1918年他任卡文迪許實驗室主任時,用α粒子轟擊氮原子核,注意到在使用α粒子轟擊氮氣時他的閃光探測器紀錄到氫核的跡象。盧瑟福認識到這些氫核唯一可能的來源是氮原子,因此氮原子必須含有氫核。他因此建議原子序數為1的氫原子核是一個基
❼ (多選題)如圖所示為盧瑟福發現質子的實驗裝置.M是顯微鏡,S是熒光屏,窗口F處裝有銀箔,氮氣從閥門T充
A、盧瑟福通過用α粒子轟擊氮核發現了質子,根據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恆可知A正確; B、C:裝置中A為放射源,放出的為α粒子,由於F處裝的銀箔剛好能阻止α粒子穿過,因此沒有充入氮氣之前無質子產生,不可能在S上見到質子引起的閃爍,故B正確C錯誤; D、充入氮氣後,α粒子轟擊氮核產生質子,質子穿過銀箔,引起熒光屏S的閃爍,故D錯誤; 故選AB. |
❽ 質子、中子是誰發現的 核反應方程分別是什麼
質子由盧瑟福1918年發現。盡管盧瑟福預言了中子的存在,但是,直到12年以後的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才在卡文迪許實驗室里發現了中子。
盧瑟福用α射線粒子轟擊氮核首次實現了原子核的人工轉變。這是發現質子的核反應方程式:
查德威克用α射線粒子轟擊鈹,這是發現中子的核反應方程式
❾ 盧瑟福通過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發現了質子.(1)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______核,第一次實現了原子核的_____
(1)盧瑟福用α粒子轟擊氮核發現質子,並首次實現原子核的人工轉專變 (2)盧瑟福第一次完成了原屬子核的人工轉變並發現了質子,實驗裝置中銀箔的作用是剛好阻擋α粒子打到熒光屏,但是不能阻擋其它粒子的穿過,這樣可判斷是否有新的粒子產生試驗中根據質量數和電荷數守恆,明確了新產生的粒子就是氫原子核.故ABC錯,D正確. 故選D 故答案為:(1)氮,人工轉變;(2)D |
❿ 質子電子中子是誰發現的啊
質子的發現:
1917年,歐內斯特·盧瑟福做實驗發現,使用α粒子撞擊氮原子核,可以提取氫原子核。盧瑟福因此推斷,氫原子核是氮原子核與所有更重的原子核的基礎材料。由於這重要結果,盧瑟福被公認為質子的發現者。
電子的發現:
1899年,湯姆孫實驗團隊做光電效應實驗與熱離子發射實驗測得於先前陰極射線等同的荷質比,這意味著這些實驗所涉及的粒子都是電子。由於湯姆孫建議電子為組成物質的基礎粒子,並且做實驗確切證實他的論述,他被公認為電子的發現者。
中子的發現:
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在做了用α粒子轟擊硼的實驗中發現了中子,
圖中+-號代表不可分割的最小正負電磁信息單位-量子比特(qubit)
(名物理學家約翰.惠勒John Wheeler曾有句名言:萬物源於比特 It from bit
量子信息研究興盛後,此概念升華為,萬物源於量子比特)
註:位元即比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