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人教版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測試題 答案 科學啊
用斜坡將重物升高,是我們常用的一種提升重物的簡單方法,這其中一定有它的道理。
回答這是利用的斜面原理,可用於克服垂直提升重物之困難。
傾角越小,斜面越長則越省力,但費距離。
㈡ 將某綠色植物放在特定的實驗裝置中
首先A正確呼吸作用同時進行。也就是說此時的3.00是凈光合作用量,總光合作用是3.00+3.50=6.50.晝夜不內停地照它是可以生長容的。如果晝夜交替12小時,5度積累是0.50(每小時,總共是12個小時)10度是1.00, 15度是1.50, 20度是1.75, 25度是1.5,30度是0.5,35度是負0.5.所以B也正確。如果晝夜不停地光照,那麼只需看光合作用量,既光照下吸收的二氧化碳。可以看出25度是3.75是最大的。而不是30度,答案出來了,C項是錯誤的。由分析B項易知D是錯誤的,它弄反了。
㈢ 在一天中陽光下物體影子長短變化是有規律的,什麼時候最短,什麼時候最長
五下"沉和浮"單元的科學概念有哪些? 答:五下"沉和浮"單元的科學概念有:● 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 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 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 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 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入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 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物體受到的重力就上浮;小於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2.五下"熱"單元的科學概念有哪些? 答:五下"熱"單元的科學概念有:● 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 ● 熱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遞,不同物質傳遞熱的本領是不同的。 ● 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 ● 大多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都具有受熱時體積膨脹,遇冷時體積縮小的性質。 3.五下"時間的測定"單元的科學概念有哪些? 答:五下"時間的測定"單元的科學概念有:●"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延伸的。 ●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計時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 4.五下"地球的運動"單元的科學概念有哪些? 答:五下"地球的運動"單元的科學概念有:●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 ●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 ●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是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 ●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 ●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球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一、晝夜交替現象:在地球上看到晝和夜不停的交替出現,我們可以提出這樣的幾種假說:1、地球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2、太陽不動,地球圍著太陽轉。3、太陽不動,地球自轉。4、地球圍著太陽轉,同時自轉。要判斷哪種假說是正確的,我們首先要在地球上確定一個區域,確定作為太陽和地球的工具,再來進行實驗。實驗後發現這四種假說都能使地球上的某一區域出現晝夜交替的現象,單是晝夜交替不能確定哪種假設是正確的,我們得尋找新的更多的證據。 二、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歷史: 觀點和學說,地心說:古希臘天文學家托勒密提出、地球是球體、地球處於宇宙中心靜止不動、太陽圍著地球轉。日心說: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著作《天體運行論》、地球是球形、地球是運動的,每24小時自轉一周、在太陽是不動的,地球圍著太陽轉。 三、證明地球在自轉: 將擺和它的支架放在一個圓形的底盤上,擺擺動時轉動底盤,擺擺動的方向並沒有隨著底盤的轉動而改變,而是基本不變。日心說發表300年後,傅科利用傅科擺證明了地球在自轉。他發現:隨著時間的推移,地面上刻度盤的方向與擺的方向發生的偏移,由於擺的方向能保持不變,所以只能說明地球在自己轉動。傅科擺作為地球自轉的證據,已為世界所公認。 四、誰先迎來黎明: 地球在自轉,自轉的方向不同,各地迎來黎明的時間和順序也不同。當我們坐在行駛的火車內看外面不動的樹時,樹的運動方向正好與我們的運動方向相反。我們處於運動的地球上,看到原本不動的太陽自東向西(順時針運動),則我們原本轉動的地球的運動方向正好是太陽運動的相反方向,自西向東(逆時針運動)。我們可以通過世界時區圖來判斷時間。世界時區圖是以地球的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成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法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0度經線向東180度為東經,向西180度為西經,第隔15度為一個時區,每相鄰兩時區相差1小時。在地圖上越是東面(右邊)的城市,越先見到太陽。知道東面的城市算西面的城市的時間,要減去時間差,知道西面的城市算東面城市的時間,要加上時間差。北京處於東八區,紐約處於西五區,相差13個小時,北京是白天時,紐約是黑夜。 五、北極星不動的秘密:地球是圍繞著地軸進行轉動的,因為夜晚看天空北極星是不動的,它在地軸的北部延長線上。地軸是傾斜的,因為我們看到的北極星是在偏向於北部的天空中而不是在頭頂正中。在一年四季里地軸傾斜的方向是不變的,因為一年時間里在天空我們看到的北極星都是不動的,它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地軸一直指向於北極星。 六、地球在公轉嗎: 地球公轉的證據是:一、人們在不同夜晚的同一時間觀察天空中的星座時發現,天空中星座的位置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由東向西移動,如北斗七星。二、人們在觀察遠近不同的星星時產生的視覺上的相對位置差異――恆星的周年視差,也能證明地球在公轉。我們在地球上觀看兩顆遠近不同的星星時,不同的季節兩顆星之間的相對距離和位置發生了變化。 七、為什麼一年有四季: 在春夏秋冬不同季節的正午,古人發現在同一地點的桿子在地面上的影子長度是不一樣的。其中春秋季影子適中,夏季最短,冬季最長,這與太陽在天空中的高度有關。陽光的直射和斜射造成了地球上不同地區氣溫的不同同,春秋季陽光直射點在赤道地區,赤道地區最熱,南北兩半球陽光是斜射的,所以春秋季氣溫適宜。北半球夏天時陽光的直射點在北半球,南半球在斜射的,陽光要弱,所以北半球地夏天南半球是冬天。北半球是冬季時陽光的直射點在南半球,北半球陽光是斜射的,陽光要弱,所以南半球是夏天,南北兩半球的季節正好相反。四季形成的原因是陽光在地球上直射點位置的變化而形成的。 八、極晝極夜現象的解釋: 在地球的南北兩極,半年時間是白天半年時間是晚上,而且南北兩極正好相反。主要的原因是地球是傾斜的,太陽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在公轉過程中傾斜於太陽的一端在地球自轉時一直能被太陽光照亮。地球的運動:自轉:自西向東、逆時針,繞著地軸且傾向於北方,大約24小時為一周期,用傅科擺來證明,產生了晝夜交替、北極星不動等現象。公傳:自西向東逆時針繞著太陽轉,一年為一周期,用恆星的周年視差、不同季節同一時間天空中星座的位置的移動來證明。產生了四季、南北極的極晝極夜現象。在認識地球的運動過程中還有一些有趣的現象如日照冬短夏長、地球公轉的軌道是橢圓形等。點正確嗎?寫出你的理由。
㈣ 人工光源對昆蟲有什麼影響
昆蟲的趨光性 趨光性就是生物對光刺激的趨向性。在趨光反應的研究中,人們已經獲得幾種不同的作用光譜,並發現有些次要刺激因素如溫度、亮度和化學物質對很多趨光性有一定影響;另外,有許多昆蟲對光刺激表現特有的趨性形態,如目標趨性,保留趨性、光背反應和光腹反應等等。 某些昆蟲對光刺激產生定向運動的行為習性。 趨向光源的為正趨光性,背離光源的為負趨光性。 夜行性昆蟲的趨光性多數非常明顯,如夜蛾、金龜子。其中「飛蛾撲火」最為人們熟知。 現代研究認為,夜行性昆蟲的趨光性與其導航方式有關。它們通常是以月亮為導航坐標的,且飛行時不是垂直於月光,而是呈斜交;而燈火會讓它們誤認為是月亮,結果就會以螺旋形漸近線的軌跡飛向燈火。
人們利用人工光源對昆蟲的影響,可以用人工光源殺蟲,還可以用來養蟲。頻振式殺蟲燈、黑光燈的光源,可以誘殺昆蟲。普通日光燈管,.可以用在養蟲箱中,給昆蟲補光,以達到養蟲的目的。有些昆蟲是根據晝夜交替的時長比例來調節激素分泌的。因此。冬季如果不補光。昆蟲就會進入越冬。一些科學實驗,也會需要研究晝夜的時長比例對昆蟲生長的影響,也需要用日光燈補光。紫光燈可以用來殺蟲,常見於誘殺蚊蠅的裝置中。
㈤ 已經知道太陽東升西落,晝夜交替現象是由什麼引起的法國物理學家博科用什麼做實驗證實了地球在什麼
「太陽東升西落、晝夜交替「的現象是由於地球自轉引起的。
物理學家傅科用一個質量很大的球體(下端有尖頭)、長度很長的金屬絲構成的裝置——傅科擺做實驗,證實了地球在自轉。
㈥ 小學五、六年級下冊科學實驗匯總
科學五下復習資料
第一單元 沉和浮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回憶:課上蘋果切成不同大小塊,沉浮狀態不變的實驗
3、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
4.物質世界中,有的物體沉,有的物體浮;兩個(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體積相同時,重的物體容易沉在,輕的物體容易浮;輕重相同時,體積大的容易浮,體積小的容易沉。
5.(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回憶:潛水艇有一個很大的壓載艙,打開進水管道,壓載艙里就注滿水,潛水艇重量增加,所以可以迅速下潛。排出水,重量減輕就上升。
6、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回憶:改變橡皮泥形狀,橡皮泥能浮在水面。我們會發現,改變形狀浮在水面上的橡皮泥排開水的量比沉入水底(實心)的橡皮泥排開水的量較多。
7、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9.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塊往水中壓,手能感受到水對小船和泡沫塑料塊有一個(向上)的力,這個力我們稱它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體)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12、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時就(下沉);
14、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15、(液體的性質)可以改變物體的沉浮。
16、(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
回憶:馬鈴薯在一定濃度的鹽水中浮起來了
17、(不同液體)對物體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19、(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第二單元 熱
1.加穿衣服會使人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給人體(增加了熱量),而是衣服能阻擋我們身體熱量的散失。
2.冷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會變化)。
3.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
回憶幫助:我們經歷過的實驗
4.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
回憶:各小組模擬空氣微粒運動的表演
5.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例如(銻)和(鉍)這兩種金屬就是熱縮冷脹的。
6.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這就是(熱傳遞)。
7.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
幫助理解:你能分別舉幾個熱傳導、對流、熱輻射的例子嗎?
8.(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9.(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所以可以做保暖材料。(空氣)是一種(熱的不良導體)。
第三單元 時間的測量
1. 藉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比如看太陽等
2.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
3.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4、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是根據(日影長度)製成的(計時器)。
5、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製作(水鍾)用來計時。
6、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7、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鍾計時更加准確。
8、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9、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10、(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
11、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製成了(擺鍾),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12、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13、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
14、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15、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於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16、(機械擺鍾)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第四單元 地球的運動
1、(晝夜交替現象)的出現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3、(「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
4、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5、(「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它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
6、(天體的東升西落)、(晝夜交替)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7、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
8、(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9、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
幫助回憶:地球上怎樣的線分別是經線和緯線。
10、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12、天空中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1、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
12、(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13、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14、(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15、(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16、(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17、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
18、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
20、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
21、(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
六年級下冊
放大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具有放大物體圖像的功能;
放大鏡的放大倍數是不同的,放大的倍數和鏡面的凸度有關,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數就越大。球形的透明體放大的倍數是最大的;
隨著放大鏡倍數的增加,不僅觀察對象的圖像會變大,所獲得的信息也會更多,同時視野變小;
自然界中許多物體都是晶體結構,晶體具有一致的幾何形狀;
兩個凸透鏡的組合可以把物體的圖像放得更大;
宇宙中的天體是不斷運動和變化的,月相、日食、月食等現象是天體之間的相對運動造成的。
㈦ 求小學科學筆記急 急 急
小學科學五年級下冊復習要點
●《沉浮》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物體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斷物體沉浮有一定的標准。
2、(同種材料)構成的物體,改變它的(重量和體積),沉浮狀況不改變。
3、物體的沉浮與自身的(重量和體積)都有關。
4、(不同材料)構成的物體,如果(體積)相同,(重)的物體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體積小)的物體容易沉。
5、(潛水艇)應用了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變物體(排開的水量),物體在水中的(沉浮)可能發生改變。
7、鋼鐵製造的船能夠浮在水面上,原因在於它(排開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裝載量)也隨之增大。
9、(上浮物體)和(下沉的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們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測力計)測出浮力的大小。
10、物體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體(浸人水中的體積)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1、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於重力)時就(上浮);當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於重力)時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體,浮力(等於)重力。
12、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構成它們的(材料)和(液體的性質)有關。
13、(一定濃度)的液體才能改變物體的沉浮,這樣的液體有很多。
14、比(同體積)的水(重)的物體,在水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水(輕)的物體,在水中(上浮)。
15、(比同體積的液體重)的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比同體積的液體輕的物體,在液體中上浮。
觀察實驗
1. 不同物體的沉浮受什麼影響;同一物體的沉浮受什麼影響。。
簡答題:
1.物體在水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物體在液體中的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動熱》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有多種方法可以(產生熱)。
2、加穿衣服會使人體感覺到熱,但(並不是衣服)給人體(增加了熱量)。
3、水受熱以後(體積會增大),而(重量不變)。
4、水受熱時體積膨脹,受冷時體積縮小,我們把水的(體積)的這種變化叫做(熱脹冷縮)。
5、(許多液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變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6、物體由冷變熱或由熱變冷的過程中會發生(體積)的變化,這可以通過我們的(感官)感覺到或通過(一定的裝置和實驗)被觀察到。
7、(氣體)受熱以後體積會脹大,受冷以後體積會縮小。
8、常見的物體都是由(微粒)組成的,而微粒總在那裡不斷地(運動)著。物體的(熱脹冷縮)和(微粒運動)有關。
9、(許多固體和液體)都有(熱脹冷縮)的性質,(氣體)也有熱脹冷縮的性質。
10、有些固體和液體在一定條件下是(熱縮冷脹)的,例如(銻)和(鉍)這兩種金屬就是熱縮冷脹的。
11、熱是一種(能量)的形式,熱能夠從物體(溫度較高)的一端向(溫度較低)的一端傳遞,從溫度高的物體向溫度低的物體傳遞,直到兩者溫度相同。
12、熱傳遞主要通過(熱傳導)、(對流)和(熱輻射)三種方式來實現。
13、通過(直接接觸),將(熱)從一個物體傳遞給另一物體,或者從物體的一部分傳遞到另一部分的傳熱方法叫(熱傳導)。
14、(不同材料)製成的物體,(導熱性能)是不一樣的。
15、像(金屬)這樣(導熱性能好)的物體稱為(熱的良導體);而像(塑料、木頭)這樣(導熱性能差)的物體稱為(熱的不良導體)。
16、(熱的不良導體),可以(減慢)物體熱量的散失。
17、(空氣)是一種(熱的不良導體)。
科學實驗:
1、三種狀態的熱脹冷縮的實驗。
2、製作保溫杯的材料以及他們的作用。
●《時間的測量》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時間」)有時是指(某一時刻),有時則表示一個(時間間隔)(即時長)。
2、鍾表以(時、分、秒)計量時間,鍾面上的(秒針)每轉動(一格),表示時間流逝了(1秒鍾),秒針轉動(一圈)則表示時間流逝了(1分鍾)。
3、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對(相同時間)(時長)的主觀感受會不一樣,但時間是以(不變的速度)在延伸的。
4、藉助自然界有規律運動的事物或現象,我們可以(估計時間)。
5、時間可以通過對(太陽運動周期的觀察)和(投射形成的影子)來測量,一些(有規律運動的裝置)也曾被用來計量時間。
6、在遠古時代,人類用天上的(太陽)來計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晝夜交替)自然而然成了人類最早使用的(時間)單位——(天)。
7、陽光下物體(影子的方向、長短)會慢慢地發生變化。(「日晷」)與(「圭表」)是根據(日影長度)製成的(計時器)。
8、在一定的裝置里,水能保持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人類根據這一特點製作(水鍾)用來計時。
9、通過一定的裝置,流水能夠用來(計時),因為(滴漏)能夠保持水在一定的時間內以穩定的速度往下流。
10、我們可以控制(滴漏的速度),從而使水鍾計時更加准確。
11、滴水計時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利用特殊容器記錄水漏完的時間(泄水型);另一種是底部不開口的容器,記錄它用多少時間把水接滿(受水型)。
12、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在尋求精確的計時方法,隨著科學和技術的發展,人們製作的(計時工具)越來越精確。
13、計時工具准確性的提高要靠(設計、材料)等的改進。
14、雖然像(日晷)、(水鍾)以及(燃油鍾)、(沙漏)等一些簡易的時鍾,已經可以讓我們知道大概的時間,但是人們總希望有更精確的時鍾。(擺鍾)的出現大大提高了時鍾的(精確度)。
15、同一個單擺每擺動一次所需的時間是相同的。根據(單擺的等時性),人們製成了(擺鍾),使時間的計量誤差更小。
16、擺的擺動快慢與(擺繩的長度)有關。同一個擺,擺繩越長擺動越慢,擺繩越短擺動越快。
17、擺的擺動快慢與(擺長)有關。
18、同一個擺,擺長越長,擺動越慢,(擺長越短),擺動越(快)。
19、注意擺繩的長度不等於擺的長度,(擺長)是指支架到(擺錘重心)的距離。
20、(機械擺鍾)是(擺錘)與(齒輪操縱器)聯合工作的。
科學實驗:
1、擺的研究實驗。
2、水鍾實驗,尤其是影響水鍾記時准確的因素有那些?
3、關於擺長的研究。
●《地球的運動》單元解讀:
科學概念
1、(晝夜交替現象)有多種可能的解釋。
2、(晝夜現象)與(地球和太陽的相對圓周運動)有關。
3、(「日心說」)和(「地心說」)中有關地球及其運動的觀點都可以解釋(晝夜交替現象)。
4、擺具有(保持擺動方向不變)的特點。
5、(「傅科擺」)擺動後,地面的刻度盤會與擺的擺動方向發生偏移,這可以證明(地球在自轉)。
6、(傅科擺)是歷史上證明地球自轉的關鍵性證據。
7、(天體的東升西落)是因(地球自轉)而發生的現象。
8、地球自轉的方向與天體的東升西落(相反),即(逆時針)或(自西向東)。
9、(地球的自轉方向)決定了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東邊早)西邊晚。
10、不同地區所處的(經度差)決定了地區之間的(時差)。
11、人們以(地球經線)為標准,將地球分為(24個時區)。將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經線,定為(0度經線)。從0度經線向東180度屬東經,向西180度屬西經。經線每隔(15度)為(一個時區),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就相差1小時。
12、天空中星星圍繞(北極星)(順時針)旋轉,北極星相對「不動」,是(地球自轉)產生的現象。
13、從(北極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可推測出(地軸是傾斜的)。
14、(恆星的周年視差)證明地球確實在圍繞太陽(公轉)。其他的證據也可以證明這一點。
15、在圍繞某一物體(公轉)時,在(公轉軌道的不同位置)會觀察到遠近不同的物體存在(視覺位置差異)。
16、(四季的形成)與(地球的公轉)、(地軸的傾斜)有關。
17、(極晝和極夜現象)與(地球公轉)、(自轉)和(地軸傾斜)有關。
18、(地軸傾斜角度的大小)可以影響(極晝極夜)發生的地區范圍。
19、地球確實在(自轉和公轉),證據不僅有來自(人造地球衛星)的觀測,還有來自(觀察或實驗)的多種現象。
20、地球自轉的方向是逆時針(自西向東),周期為(24小時),地球圍繞(地軸)自轉,地軸是(傾斜)的。
21、與地球自轉相關聯的現象有:(晝夜現象),(不同地區迎來黎明的時間不同),看上去(北極星不動)等。
22、(恆星周年視差)是歷史上證明地球公轉的關鍵性證據。公轉過程中,地軸傾斜方向保持不變,因此形成了(四季)和(極晝極夜現象)。
㈧ 什麼科學實驗可以證明地球自轉
三百多年以前伽利略接受羅馬教廷的審判,當他被迫承認地心說的時候,有人記載說,伽利略喃喃自語道:"可是地球仍然在動啊!"伽利略是否說過這句話已經不可考,按理說後人杜撰的成分比較大。很難想像有人聽見了伽利略低聲說出的"異端"言論,並且把它記錄了下來,更何況當時伽利略已經神志不太清醒。聖經說大地是不動的;而現在,即使是小學三年級的學生也知道地球存在自轉和公轉。那麼,一個問題是,如何觀察到地球的運動--比如自轉呢?
150年前的實驗
時間回溯到1851年的巴黎。在國葬院(法蘭西共和國的先賢祠)的大廳里,讓·傅科(Jean Foucault)正在進行一項有趣的實驗。傅科在大廳的穹頂上懸掛了一條67米長的繩索,繩索的下面是一個重達28千克的擺錘。擺錘的下方是巨大的沙盤。每當擺錘經過沙盤上方的時候,擺錘上的指針就會在沙盤上面留下運動的軌跡。按照日常生活的經驗,這個碩大無朋的擺應該在沙盤上面畫出唯一一條軌跡。
實驗開始了,人們驚奇的發現,傅科設置的擺每經過一個周
期的震盪,在沙盤上畫出的軌跡都會偏離原來的軌跡(准確地說,
在這個直徑6米的沙盤邊緣,兩個軌跡之間相差大約3毫米)。 "地球真的是在轉動啊",有的人不禁發出了這樣的感慨。
自轉和慣性
傅科的這個擺的是一個演示地球自轉的實驗。這種擺也因此被命名為"傅科擺"。傅科擺為什麼能夠演示出地球自轉呢?簡單的說,因為慣性。
通常,我們說"地球具有自轉"的時候,我們並沒有明確出它到底相對於什麼自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沒有參照物,談論運動是不可想像的。還沒有辦法在空間中打上一根釘子作為絕對的參照物,因此,我們只能依靠較遠的、看起來似乎是靜止的天體作為參照物。事實上,那些天體也絕不是"空間中的釘子",只不過因為它們實在太遙遠了,我們不妨--事實上恐怕也是唯一的選擇--把它們作為參照物。以遙遠的恆星作為參照物,一個物體不受外力作用的時候,將一直保持它的運動狀態。這也是牛頓第一定律的內容。
擺是一種很有趣的裝置。給擺一個恰當的起始作用,它就會一直沿著某一方向,或者說某一平面運動。如果擺的擺角小於5度的話,擺錘甚至可以視為做一維運動的諧振子。
現在,考慮一種簡單的情況,假如把傅科擺放置在北極點上, 那麼會發生什麼情況呢?很顯然,地球在自轉--相對於遙遠的恆星自轉。同樣,由於慣性,傅科擺的擺錘相對於遙遠恆星的運動方向(平面)是不變的。(你可以想像,有三顆遙遠的恆星確定了一個平面,而傅科擺恰好在這個平面內運動。由於慣性,當地球以及用來吊起擺錘的架子轉動的時候,擺錘仍然在那個平面內運動)那麼什麼情況發生了呢?你站在傅科擺附近的地球表面上,顯然會發現擺動的平面正在緩緩的轉動,它轉動的速度大約是鍾表時針轉動速度的一半,也就是說,每小時傅科擺都會順時針轉過15度。
如果把傅科擺放置赤道上呢?那樣的話,我們將觀察不到任何轉動。把擺錘的運動看做一維諧振(單擺),由於它的運動方向與地軸平行,而地軸相對遙遠的恆星是靜止的,所以我們觀測不到傅科擺相對地面的轉動。
現在把傅科擺移回巴黎。擺錘的運動可以分解為沿地軸方向的和與之垂直方向上的兩個分運動。後者會產生相對地面的旋轉(正如北極的傅科擺)。這兩個分運動合成的結果是,從地面上的人看來,傅科擺以某種角速度緩慢的旋轉--介於傅科擺在北極和赤道的角速度之間。(也可以從科里奧利力的角度解釋,得出的結論是一樣的)如果在北極的觀測到傅科擺旋轉一周的時間是A(A=24h),那麼在任意緯度γ上,傅科擺旋轉一周所需的時間是A/sinγ。對於巴黎,這個數字是31.8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