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機械外骨骼原理是什麼呀
機械外骨骼原理就是用高功率密度的驅動裝置,非剛性連接套裝在人體外,輔助人類肢體運動。是一種柔性、智能驅動系統。
有幾個特點,
首先,在力學傳動原理上,與汽車的助力轉向系統類似;載重汽車最早使用液壓助力轉向系統,現在也有液壓與機電混合,或者單純電動的助力轉向系統,有的轎車上也開始採用啦。通俗地說,就是原來要用100牛頓·米的扭矩轉動汽車的方向盤,有了助力裝置,將可能用10牛頓·米的扭矩就可以轉動汽車的方向盤了。
然後機械外骨骼的動力驅動系統應當非自鎖,通俗地說,就是人強制扭動就能對抗助力系統的驅動,避免助力系統非正常驅動而造成被驅動人體骨折。例如汽車雨刮、汽車電動鎖、汽車車窗驅動系統,一般是採用蝸輪傳動副,本身就有自鎖特點,簡單地說,當切斷電源,就不能用手轉動雨刮,對於助力系統,就將人的姿態給「定格」下來了。
機械外骨骼的動力驅動系統最難實現的關鍵是要重量輕,驅動力矩大而且非「自鎖」,且不說在動力系統的設計上,非「自鎖」的驅動裝置功率密度一定要遠遠低於「自鎖」的驅動裝置;這套裝置既要能輔助老年人和運動障礙人士搬運重物、攀爬樓梯,又要求自重輕;同時要求可靠性高,動力壽命長,簡單地說,就是平均發生故障的時間長,不產生惡性人體傷害事故。
以中國一般的工業基礎能力,一套機械外骨骼的總重量低於200公斤都困難,所以就沒有實用價值。對於非作戰的、日常生活實用的機械外骨骼系統自身的重量,工業發達國家可以做到50公斤的數量級,其價格同時也居高不下。這就是功率密度和功率重量指標。
機械外骨骼系統的驅動系統基本上都是高強度、加工精確、十分耐磨、韌性好的金屬材料,碳纖維之類的復合材料沒有多少用武之地,國內的冶煉水平差距巨大;加工的機床設備國內差距也一樣遙遠。例如要使用非圓曲面的齒輪加工、缸體研磨、優秀的熱處理等等先進加工手段。
通常的旋轉電動機驅動系統、液壓動力系統,都可以用於機械外骨骼,從發展上來看,可以是傳統的諧波撓性傳動機構、歷史悠久的記憶合金、新興的人工肌肉。
氣動機構不適合於應用在這種場合。
因為北京的李海峰不樂意開展相關的工作,她手下閑置的機床不允許加工示範裝置,她指揮物業公司嚴密限制相關的准備工作,就不多談了。
中國的工業基礎薄弱,
連輕武器都做不過西方工業發達國家,
咋去做高功率密度的裝置??
去詐騙國家的錢,炮製論文倒是好題材。
這個領域沒有啥好研究挖掘的,基礎工業上去後,一切就水到渠成啦。
追問………………囧……
回答表面材料還有人體適配性都是題外話題,無關緊要。
金屬材料冶煉要領先,機械加工要准確,刀具與加工設備要過硬。
其他運動模擬、動力學、運動干涉驗證模擬等等都是騙人的把戲。
過去早就全面回答過啦,去網路網站知道欄目檢索就有了。
這些專業國外是有限制地,專業有管制,關鍵實驗室不給非結盟國家留學生進入,
華裔的企圖和習慣,價值觀念,慣用手法,地球人都知道,就別裝了。
李海峰就是危害國家安全的高官!!!!!
在中國,沒有關系、沒有背景、沒有後台,你想去做尖端科技、軍事工業,妄想罷了。
Ⅱ 機械外骨骼用了哪種仿生學
外骨骼式機器人是目前機器人研究中的前沿領域,是各發達國家爭先研究回的課題之一,答特別是應用於軍事上的單兵作戰之中。本文作者基於人體仿生原理設計了一種外骨骼式機器人。 首先,根據人體手臂生理結構和仿生學來設計外骨骼機械手臂的機械結構。機械結構包括小臂機構、大臂機構和肩部機構,在設計中採用CAD/CAE技術,利用Pro/E三維軟體建立了外骨骼機械手臂的三維模型,並在設計時考慮外骨骼機械手臂所需要完成的各項功能。
Ⅲ 外骨骼可以用來背負系統,負重
防務巨頭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已經從美國陸軍手中接過一份價值110萬美元的合同,測試新一代「人類負重外骨骼」(HULC)系統。該系統是一種模仿人體結構特點設計的外穿型機械骨骼,內部配備有液壓傳動裝置和可像關節一樣彎曲的結構設計,不但能夠直立行進,還可完成下蹲和匍匐等多種相對復雜的動作。HULC系統的動力源為兩塊總重量3.6公斤的鋰聚合物電池。在一次充滿電後,HULC可保證穿著者以4.8公里/小時的速度背負90公斤重物持續行進一個小時。而穿著外骨骼的奔跑沖刺速度可達到16公里/小時。 新式的外骨骼系統裝備有更加先進的軟體、更耐用的電池,並採用適用度更廣的設計。這種外骨骼系統可配備不同型號的裝甲鋼板、製冷/加熱系統和感測器。雖然性能先進,但HULC系統的控制並不復雜,無需通過操縱桿或其他機械裝置進行控制,先進的攜帶型微型計算機可以讓這種外骨骼與士兵們的運動保持協調一致,就像是一台隨身攜帶的智能化「人體起重機」。
Ⅳ 什麼是機械外骨骼
機械外骨骼或稱動力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是一種由鋼鐵的框架構成並且可讓人穿上的機器裝置,這個裝備可以提供額外能量來供四肢運動。
別稱:強化服、動力服(Power Suit)、動力裝甲(Power armor或Powered armor)、Exoframe、Hardsuit或Exosuit等。憑借這套「服裝」,人類就可以成為所謂的「鐵人」。
動力外骨骼更傾向於軍用,除了能夠增強人體能力的這一基本功能外,還要具有良好的防護性、對復雜環境的適應性以及輔助火力、通信、偵查支持等軍用功能。
(4)外骨骼機械裝置擴展閱讀:
機械外骨骼的特點是輕量柔軟
「你可以想像一個像蜘蛛網一樣的東西緊緊的結合你的貼身褲子,」設計和建造這款機器護甲的研究小組負責人、美國哈佛大學維斯研究所機器人學研究學者康納·沃爾什(Conor Walsh)這樣說道。
這套衣服並非第一款測試的機械外骨骼,盡管它可能是目前為止最舒服的。類似這種帶有堅硬的金屬和塑料外套的外骨骼已經用於幫助癱瘓人群擺脫輪椅,但它們仍然是笨重的機器。
這套服裝比其它人造外骨骼要更輕,因為它不包含任何堅硬的結構,主要是有專門設計的纖維織物組成。新設計的外骨骼更類似於增強者而非輔助者。
它比堅硬的假肢外骨骼要更輕,重量只有7.5千克(並不包括驅動人造「肌肉」的 氣源)。同時,這套服裝依賴於人類行走時腿部的運動——它的特色在於在合適的時刻增加額外的動力或者力量。
Ⅳ 機械外骨骼是什麼
機械外骨骼,往往可以和動力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混用,它是一種可以穿戴的動力裝置。。甲蟲和蝦這類節肢動物身體表面的那一層硬殼就是外骨骼,主要起保護和支持作用;而動力外骨骼則是指那些自帶動力的、可穿戴的機械設備,它可以讓步兵變成裝甲戰車,或者讓截肢的人或者老人重新生龍活虎。 早在1960年,通用電氣就開始了機械外骨骼的研究,但是當時他們開發的設備只有一隻手。麻省理工學院(MIT,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從1978年也開始了研究,但是目前看起來比較有希望的是美國國防部承包商雷神(Raytheon)公司開發的XOS,有望能未來幾年內進行戰場實驗。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近期推出的「人類負重外骨骼」相比,XOS功能更強大一些。 除了軍方外,動力外骨骼在民用領域也大有可為。日本築波大學的機械人專家山海嘉之(Yoshiyuki Sankai,一譯「三階吉行」)和他的同事們研製的HAL,是人體輔助義肢(Hybrid Assistive Limb)的縮寫,主要用於醫療領域,幫助殘障者行動和傷患復健,以及為護士們助力,已經有了上市的產品。日本東京農工大學開發的一種動力外骨骼瞄準老人這一市場,希望能夠幫助老人完成一些體力勞動。
Ⅵ 機械外骨骼的關節靈活度怎麼樣
機械外骨骼的關節靈活度是比較好的。
人們一直在研究機械外骨骼的重量,目前關節靈活度還是比較好的。機械外骨骼是一種可以讓人像穿衣服一樣穿上去的機器裝置,還能提供其他能量來幫助四肢運動。它的發明主要用在軍事,廣泛意義上用來幫助老弱和使用義肢的人。我國就康復醫用外骨骼要比國外的商業領域發展得更好,而且會花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方面,讓機械外骨骼真正能幫助到患者。從科研人員的角度來看,機械外骨骼更大的問題在於安全性,而不是靈活性。機械外骨骼的柔性驅動硬體、仿生結構設計和減重一直處於重點研究的方面。
機械外骨骼的關節靈活,能讓人搬動50斤以上的物體。現在機械外骨骼的運用並不多,相信在未來會大放異彩。
Ⅶ 單兵外骨骼原理
單兵外骨骼在設計原理上被分為動力外骨骼和被動式外骨骼兩種,前者顧名思義具有助力能力,能通過電動馬達、氣動裝置、控制桿、液壓等機械裝置來增強四肢力量和提高人體耐力,是單兵外骨骼研發的終極目標,也是科幻電影最樂於表現的一種裝置。
在7月的中國軍民融合技術裝備博覽會,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公司首次展示了一種動力外骨骼系統,可幫助士兵背負35千克和搬運50千克的物品,適用於單兵高原負重巡邏、山地巡邏和單兵偵察等任務,顯示出我國在動力外骨骼的研製上已經居於世界領先水平。
(7)外骨骼機械裝置擴展閱讀:
中國單兵外骨骼系統模擬 額定背負:負荷35公斤
額定搬運:負荷50公斤
額定背負負荷35公斤情況下,平地步速4.5公里/小時,平地行走續航里程20公里。
202所依託兵器集團研發實力,其外骨骼在系統完成度上明顯要略勝一籌。202所研製的外骨骼系統完成度較高,已經基本超越原理樣機和工程樣機的階段。202所的外骨骼系統能夠做出一些諸如地面匍匐等較為復雜的動作,在安裝上前向搬運輔助裝置後,還能舉起50公斤重物。
Ⅷ 中國的部隊有裝備外骨骼機械人嗎
應該沒有,就算有也是不公開的絕密!不過美國和日本倒是有一些具體型號!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下屬伯克利仿生公司就研製出了「人類負重外骨骼」(HULC),它是一種通過外力來滿足士兵對機械性和支持性需要的機器人裝備!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近日推出一種可大幅度增加士兵負重能力的金屬骨架。這種新型裝備的全稱為「人類負重外骨骼」(簡稱HULC),是一種能夠通過提供外力來滿足士兵對機動性和支撐性需要的機器人技術裝備。美國士兵經常負載過重的戰斗載荷,這就增加了對身體的壓力,使得士兵們精疲力竭。而HULC可以把這種重量通過電池驅動的金屬骨骼轉移到地面上。先進的攜帶型微型計算機可以使得這種外骨骼與士兵們的運動保持協調一致。HULC的這種完全非捆綁式、液壓驅動的人形外骨骼使得士兵們的行動坐卧毫不費力。洛·馬公司介紹稱,HULC系統的最大負重量可以達到90.7千克。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近日推出一種可大幅度增加士兵負重能力的金屬骨架。這種新型裝備的全稱為「人類負重外骨骼」(簡稱HULC),是一種能夠通過提供外力來滿足士兵對機動性和支撐性需要的機器人技術裝備。洛·馬公司介紹稱,HULC系統的最大負重量可以達到90.7千克。美國士兵經常負載過重的戰斗載荷,這就增加了對身體的壓力,使得士兵們精疲力竭。而HULC可以把這種重量通過電池驅動的金屬骨骼轉移到地面上。先進的攜帶型微型計算機可以使得這種外骨骼與士兵們的運動保持協調一致。HULC的這種完全非捆綁式、液壓驅動的人形外骨骼使得士兵們的行動坐卧毫不費力。據介紹,HULC是一種模仿人體結構特點設計的外穿型機械骨骼,內部配備有液壓傳動裝置和可像關節一樣彎曲的結構設計,不但能夠直立行進,還可完成下蹲和匍匐等多種相對復雜的動作。不過,HULC的控制並不復雜,無需通過操縱桿或其他機械裝置進行控制。而且,HULC穿戴起來也非常方便,完全脫下只需30秒的時間。試驗顯示,穿上HULC後能夠明顯降低人體對氧氣的消耗量。據統計,在試驗人員穿戴上HULC並背負36.7千克重的物資以每小時3.2公里的速度行進時,其對氧氣的消耗量量可比不穿HULC時減少大約15%。而對氧氣的消耗量增大,會比較容易導致疲勞。HULC動力源為兩塊總重量3.6千克的鋰聚合物電池。在一次充滿電後,HULC可保證穿著者以4.8公里/小時的速度背負90千克重物持續行進一個小時。而穿著HULC的沖刺速度則可達到16公里/小時。洛·馬公司目前還在不斷地改進這種HULC系統,以使美國士兵起碼可以負載約100千克的重物,提高他們有效完成任務的能力。
Ⅸ 機械外骨骼原理全攤的人 可不可以使用可以可以使用嗎
機械外骨骼或稱動力外骨骼(Powered exoskeleton),是一種由鋼鐵的框架構成並且可讓人穿上的機器裝置,這個裝備可以提供額外能量來供四肢運動。別稱:強化服、動力服(Power Suit)、動力裝甲(Power armor或Powered armor)、Exoframe、Hardsuit或Exosuit等。憑借這套「服裝」,人類就可以成為所謂的「鐵人」。
動力外骨骼更傾向於軍用,除了能夠增強人體能力的這一基本功能外,還要具有良好的防護性、對復雜環境的適應性以及輔助火力、通信、偵查支持等軍用功能。
動力服是設計成用來保護穿戴者的,例如為了保護士兵或建築工而設計,或設計用來進行救援身處險境的人員上。廣泛一些的用途則是用來做為義肢與幫助老弱者行動。其它的用途則是用來進行救援行動,就像在一棟要倒塌的建築物里,這個裝置可以提供給工人很大的力量來舉起重物,同時保護它不被落下的碎石砸傷。在日本,有銀行為需常搬運沉重鈔票及硬幣的員工配備外骨骼,以降低身體負擔。
科幻作品中也有眾多作品將動力服拿來發揮,例如《星艦戰將》中機動步兵的動力服;《鋼鐵俠》中的動力服;《浩劫殺陣》系列、《輻射》系列、《哥斯拉》系列的噴射傑格(38式機動戰斗服傑格)、《戰錘40000》《warframe》或《星海爭霸》中的太空陸戰隊身穿的動力裝甲等等。
Ⅹ 機械外骨骼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該技術的原理是什麼
機械外骨骼的材料組成包括鈦合金、納米材料等尖端材料,同時也包括柔性紡織材料這樣的常規材料,其技術原理非常復雜,涵蓋了仿生技術、微能源技術、感測器技術等共十多個領域,但是簡單概括起來就是,藉助微能源技術來供能、感測器技術來感應穿戴者的實時動作,從而為穿戴者實現“動能增幅”。
機械外骨骼的動能增幅原理,是由一環扣一環的多種尖端技術共同作用而成的,首先是要在材料技術、仿生技術、控制技術的基礎上打造出這樣一副機械外骨骼的結構,其次則是藉助感測器技術、機器人技術、傳動技術、嵌入式技術來感應並配合穿戴者的實時動作,最後則是藉助微能源技術、數字電路技術來為穿戴者的動作供能——這樣才最終實現“動能增幅”。
顯而易見,光是把這些技術的名字羅列出來,本身就已經是長篇大論了,如果大家有興趣了解更詳盡的機械外骨骼技術原理,可以去查詢相關的期刊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