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如圖1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實驗器材有:帶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屏、刻
(1)刻度尺可以測復量制物體的距離,刻度尺的作用是便於測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
透明的玻璃板,可以觀察到玻璃板的另一側.即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蠟燭B,確定像的位置;
(2)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
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後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觀察,直至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
(3)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現,說明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
(4)平面鏡成等大的像,當蠟燭A向玻璃板靠近,蠟燭A的像不變;
(5)如果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像和物體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無論如何移動蠟燭B,都不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故答案為:(1)位置;(2)前;等效替代;(3)虛;(4)不變;(5)無論怎樣移動B,都不能與A的像完全重合.
B. 如圖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該實驗採用薄透明平板玻璃作為平面鏡,是為了能確定______,
(1)使用平面鏡時,只能成像,而不能透光,不容易確定像的位置,用玻璃時,既能成像,又能透光,便於確定出像的位置,而且能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故答案為:像的位置;像與物的大小.
(2)實驗時,如果像與蠟燭沒有完全重合,就去測量像距,這樣會造成測量距離與物距不相等,所以等觀察蠟燭B與蠟燭A所成的完全重合後再去測量;
故答案為:重合.
(3)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故答案為:A.
(4)由表格中的數據可知,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與相對應的蠟燭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是相等的.
因此,平面鏡成像時,像距與物距是相等的.
故答案為:像距與物距是相等的;
C.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12所示。(1)僅從有利於實驗的角度出發,該實驗需要的
(1)暗 (2)像看的更亮一些 (3)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物距 (4)比較像物內大小關系容 (5)A
D.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M是玻璃板,A、B是兩支相同的蠟燭,A蠟燭是「物」。
BC。
E. 如圖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實驗器材有:帶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
(1)刻度尺可以測量物體的距離,刻度尺的作用是便於測量:像與物到鏡面的距專離; 透明的玻璃屬板,可以觀察到玻璃板的另一側.即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蠟燭B,確定像的位置; (2)①當玻璃板越薄,兩個反射面成像距離越近,可以近似看成一個像,使實驗簡單化.所以選擇2mm的玻璃板; ②實驗時採用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一支蠟燭放在玻璃板的前面並點燃,另一支放在玻璃板的後面,當玻璃板後面的蠟燭和玻璃板前面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時可以比較物像大小關系. (3)平面鏡成像實驗時,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發現光屏上並沒有像,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4)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關於平面鏡對稱,如果玻璃板沒有放正,蠟燭的像與蠟燭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蠟燭成的像不與蠟燭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故答案為:(1)刻度尺;位置;(2)2;大小;(3)不能;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4)蠟燭B與蠟燭A的像不能重合.
F. 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中.①此實驗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點,便於通
(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時,用比較薄是玻璃板,玻璃板前後兩個版反射面成像幾乎重合,可以簡權化實驗.所以選擇2mm的玻璃板. (2)實驗的過程是這樣的:點燃蠟燭後把它放在玻璃板前的某一位置處,再把一支沒有點燃的蠟燭移到跟前面那支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在紙上記下兩蠟燭位置,用直線把這兩個位置連起來,用刻度尺測量它們分別到平面鏡的距離.對於上述過程,只有一組實驗數據得出的實驗結論很具有偶然性.一般要進行多次實驗,總結的實驗結論才具有普遍性.所以這個同學的做法不恰當. (3)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時,除了測量物距和像距之外,還必須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 (4)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關於平面鏡對稱,如果玻璃板沒有放正,蠟燭的像與蠟燭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蠟燭成的像不與蠟燭重合. 故答案為:①2;②兩蠟燭位置;不合理;僅憑一次實驗具有偶然性,不具備普遍性;③像與物;④不能確定像的位置. |
G.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實驗時除了圖所示器材外,還需要:鉛筆、直
(1)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需要點燃蠟燭;因此實驗時除了圖所示器材回外,還需要:鉛筆、直答尺和火柴. (2)實驗時玻璃板要豎直放置,即垂直於桌面,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後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就無法比較像與物的大小. (3)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還可以透過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後面B蠟燭,便於確定像的位置和大小,而平面鏡無法解決這些問題. (4)實驗時選用刻度尺的作用是探究像與物到平面鏡的 距離關系. (5)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平面鏡成的像與物大小相同,和物到鏡的距離無關,人們感覺到的近大遠小是一種視覺效果,不影響真實的大小.所以將蠟燭A逐漸遠離玻璃板,它的像不變. 故答案為:(1)火柴;(2)垂直;(3)便於觀察像的位置;(4)距離;(5)大小;不變. |
H. (2013大連二模)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用兩個相同的蠟燭A和B做實驗
(1)選用大小相同的兩個蠟燭,是為了用蠟燭B代替蠟燭A,來比較像物的大小關系. (2)實驗專中將A蠟燭點燃後比屬較亮,黑暗的環境和蠟燭的對比度大,蠟燭成像更清晰; (3)探究平面鏡成像時,要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其目的是進行多次實驗來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4)如果選擇貼膜的這塊玻璃板做實驗,A蠟燭的像會更亮一些,但由於玻璃板較厚,會使像距偏大較多. 故答案為:(1)像與物的大小關系;(2)更亮一些;(3)具有普遍性;(4)A蠟燭的像會更亮一些;像距偏大較多.
I. 如圖甲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 1 )直尺的作用是便於比較物與像______的關系.( 2 )兩根等
(1)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但尺並不是測量像、物的大小用的,而是測像到鏡的距離、物到鏡的距離,然後比較二者關系用的. (2)兩只蠟燭大小相同,後面的蠟燭又和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就證明了像與物大小相同,所以兩只蠟燭等長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關系用的. (3)因為光屏只能接收實像,不能接收虛像,所以光屏不能接收到的燭焰的像,所以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 (4)為了確定像的位置,讓蠟燭A的像和蠟燭B重合,既能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也能觀察到B蠟燭,實驗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 (5)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用2mm厚的. (6)平面鏡所成的像和物體關於平面鏡對稱,如果玻璃板沒有放正,蠟燭的像與蠟燭不在同一水平面上,所以蠟燭成的像不與蠟燭重合,所以有可能找不到像. (7)平面鏡成像的特點是物像等大,將蠟燭向靠近鏡面的方向移動,像的大小不變. (8)不合理,因為一次實驗就得出結論,偶然性較大,不能找到普遍規律;應該多次改變蠟燭的位置,多測幾組數據(至少要測三組以上)得出的結論才具代表性. (9)取兩只蠟燭,一隻點燃在玻璃板前,一隻不點燃,在玻璃板後,使後面的蠟燭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後面蠟燭的位置就是前面蠟燭的像的位置,這是一種等效替代的方法. 故答案為:(1)到平面鏡的距離;(2)像與物的大小;(3)虛;(4)確定像的位置;(5)2;(6)有可能找不到像;(7)不變;(8)不合理;只從一組數據不能找到普遍規律,至少要測三組以上;(9)用另一隻等大的蠟燭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等效替代.
J. 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1)僅從有利於實驗的角度出發,該實驗需要的環
(1)實驗最好在比較黑暗的環境中進行,增加與環境的對比度; (2)實驗中將回E蠟燭點燃後比較亮,答黑暗的環境和蠟燭的對比度大,蠟燭成像更清晰; (3)像的亮度一定,若將另一側的蠟燭點燃,結果使得玻璃後面太亮,更不容易發生反射,像與背景的亮度差異變小,所以像會更不清晰; (4)本實驗是一個探究性實驗,多次實驗的目的是為了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避免結論的偶然性;因此,在後幾次的實驗中,必須改變物體在平面鏡前的位置,即物距的大小; (5)本實驗是為了探究蠟燭與其像的大小關系和位置關系,點燃只是為了增加亮度,因此燭焰不是我們研究的對象,故只有A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1)暗;(2)像看的更亮一些;(3)使結論更具有普遍性;物距;(4)比較像物大小關系(5)A.
與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水暖排氣閥門
發布:2025-09-23 00:21:03
瀏覽:69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