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由美國Ritchre提出的「作物環境綜合系統」,也就是「CERES系統」是什麼
1、 精確農業的概念及簡介
20世紀後半期世界農業的高速發展,除了依靠生物技術的進步和耕地面積、灌溉面積的擴大外,基本上是在化肥與農葯等化學品和礦物能源的大量投入條件下獲得的。但由此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壤生產力下降、農產品和地下水污染、水體富營養化等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國際社會的廣泛關注,並推動了農業可持續發展和精確農業理論的產生和發展。"精確農業"是"Precision Agriculture"、"Precision Farming"、"Site-specific Farming(Agiculture)"等名詞的中譯。[4]精確農業是現代信息技術(RS,GIS,GPS),作物栽培管理技術,農業工程裝備技術等一系列高新技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重要的現代農業生產形式和管理模式,其核心思想是獲取農田小區作物產量和影響作物生產的環境因素(如土壤結構、土壤肥力、地形、氣候、病蟲草害等)實際存在的空間和時間差異信息,分析影響小區產量差異的原因,採取技術上可行,經濟上有效的調控措施,改變傳統農業大面積、大樣本平均投入的資源浪費作法,對作物栽培管理實施定位,按需變數投入。它包括精確播種,精確施肥,精確灌溉,精確收獲這幾個環節。而精確農業的興起對合理施肥提出了新的理論和技術要求。從化肥的使用來看,化肥對糧食產量的貢獻率佔40%,然而即使化肥利用率高的國家,其氮的利用率也只有50%左右,磷30%左右,鉀60%左右,肥料利用率低不僅使生產成本偏高,而且造成地下水和地表水污染、水果蔬菜硝酸鹽含量過高等環境問題。總之施肥與農業產量、產品品質、食品和環境污染等問題密切相關。精確施肥的理論和技術將是解決這一問題的有效途徑。
2、 精確施肥(變數處方施肥)
2.1精確施肥的必要性
"土壤--作物--養分"間的關系十分復雜。雖然我們已確定了作物生長中必不可少的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但作物需求養分的程度因植物的種類不同而有差別。即使是同一種作物,不同的生長期對各種養分的需求程度差別也很大。苗期是作物的"營養臨界期",雖然在養分數量方面要求不多,但是要求養分必須齊全和速效,而且數量足夠。很多作物在營養"最大效率期"對某種養分需求數量最多,營養效果最好,同一作物不同養分的"最大效率期"不同,不同作物同一養分的"最大效率期"也不同。不同養分具有"養分不可替代性"即作物的產量主要受最少養分含量那個養分所限制,而這個最少的養分不能被其它養分所代替。為消除"最小養分率"的限制,大量的使用化肥,而這又造成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所以為取得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適應不同地區、不同作物、不同土壤和不同作物生長環境的需要,變數處方施肥是我們未來施肥的發展方向。
2.2精確施肥
我們認為精確施肥是將不同空間單元的產量數據與其他多層數據(土壤理化性質、病蟲草害、氣候等)的疊合分析為依據,以作物生長模型、作物營養專家系統為支持,以高產、優質、環保為目的的變數處方施肥理論和技術。精確施肥是信息技術(RS,GIS,GPS),生物技術,機械技術和化工技術的優化組合。按作物生長期可分為基肥精施和追肥精施,按施肥方式可分為耕施和撒施。按精施的時間性分為實時精施和時後精施。
3、理論及技術體系
3.1土壤數據和作物營養實時數據的採集
對於長期相對穩定的土壤變數參數,象土壤質地、地形、地貌、微量元素含量等,可一次分析長期受益或多年後再對這些參數做抽樣復測,在我國可引用原土壤普查數據做參考。對於中短期土壤變數參數,象N,P,K,有機質、土壤水分等,這些參數時空變異性大,應以GPS定位或導航實時實地分析,也可通過遙感(RS)技術和地面分析結合獲得生長期作物養分豐缺情況。這是確定基肥、追肥施用量的基礎。20世紀90年代以來,土壤實時采樣分析的新技術、新儀器有了長足的發展進步。
3.1.1基於土壤溶液光電比色法開發的土壤主要營養元素測定儀,在我國已有若干實用化的產品推廣。
3.1.2基於近紅外(NIR)多光譜分析技術、半導體多離子選擇效應晶體管(ISFET)的離子敏感測技術的研究已取得了初步的進展和研究成果[5,6]。
3.1.3基於近紅外(NIR)光譜技術和傳輸阻抗變換理論的土壤水分測量儀在我國已經研製成功[7,8]。
3.1.4基於光譜探測和遙感理論的作物營養監測技術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進展。
用植物光譜分析方法診斷植物營養水平具有快速、自動化、非破壞性等優點,但診斷專一性不夠,解譯精度也有待提高。在作物N營養與作物光譜特性方面,無論是多光譜被動遙感,還是激光熒光雷達主動遙感的研究和應用都已較為成熟[9,10,11],在外觀未發現缺氮症狀時,已能區分作物的N素營養水平。日本首先研製了葉綠素計應用於田間作物氮素營養水平診斷及指導施肥,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據日農機新聞1999年又報道了一種自動化施肥裝置,在水稻生長期間,可根據其葉子進行判斷,自動調節施肥量,用分光感測器分析水稻生長情況,同時用GPS系統導航,任何人都能進行操作。但植物中P、K和微量元素的營養水平與作物光譜特性的關系研究較少。國內外研究發現基於現在的儀器設備條件下,在嚴重缺磷時,光譜分析才能用作物磷營養診斷[12];鉀只能區分3~4級營養水平[13]。但隨著一系列地球觀測衛星的將在近幾年發射,衛星影像空間解析度和光譜解析度的提高,遙感技術將在作物營養監測的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3.2差分全球定位系統(DGPS)
無論是田間實時土樣分析,還是精確施肥機的運作,都是以農田空間定位為基礎的。全球定位系統(GPS)為精確施肥提供了基本條件。GPS接收機可以在地球表面的任何地方、任何時間、任何氣象條件下至少獲得4顆以上的GPS衛星發出的定位定時信號,而每一衛星的軌道信息由地面監測中心監測而精確知道,GPS接受機根據時間和光速信號通過三角測量法確定自己的位置。但由於衛星信號受電離層和大氣層的干擾,會產生定位誤差,美國提供的GPS定位誤差可達100米,所以為滿足精確施肥或精確農作需要,須給GPS接受機提供差分信號即差分定位系統(DGPS)。DGPS除了接收全球定位衛星信號外,還需接收信標台或衛星轉發的差分校正信號。這樣可使定位精度大大提高。我們在實驗中用的美國GARMIN公司的GPS12XL 接受機,接收差分輸入後可達到1~5的定位精度。現在民用DGPS已完全能滿足精確施肥的需要。現在的研究正向著GPS-GIS-RS一體化,GPS-智能機械一體化方向發展。日本最近實驗利用GPS定位插秧機、GPS定位自動施肥機,誤差在10cm以內[14,15]。
3.3決策分析系統
決策分析系統是精確施肥的核心,直接影響精確施肥的技術實踐成果。決策分析系統包括地理信息系統(GIS)和模型專家系統二部分。GIS用於描述農田空間屬性的差異性;作物生長模型和作物營養專家系統用於描述作物的生長過程及養分需求。只有GIS和模型專家系統緊密結合,才能制定出切實可行的決策方案,這也使現在國內外GIS集成的研究熱點。在精確施肥中,GIS主要用於建立土壤數據、自然條件、作物苗情等空間信息資料庫和進行空間屬性數據的地理統計、處理、分析、圖形轉換和模型集成等。作物生長模型是將作物及氣象和土壤等環境作為一個整體,應用系統分析的原理和方法,綜合大量作物生理學、生態學、農學、土壤肥料學、農業氣象學等學科的理論和研究成果,對作物的生長發育、光合作用、器官建成和產量形成等生理過程與環境和技術的關系加以理論概括和數量分析,建立相應的數學模型。它是環境信息與作物生長的量化表現。通過作物生長模型我們可以得出任意生長時期作物對土壤生長環境的要求,以便採取相關的措施。在這方面美國的科學家們綜合考慮大氣-土壤-作物之間的相互作用,早在20世紀70年代研製出大型作物模擬模型CERES(覆蓋了玉米、小麥、高粱、大豆、花生等12種作物),國內高亮之等系統的完成了水稻模型RICEMOD[16]。但這些模型在生理生態模擬方面仍比較簡單,其機理性、適用性有待於進一步發展和提高。我國20世紀80年代就就開發了作物營養專家系統,但無論是作物肥料效應函數模型為基礎的專家系統,還是測土施肥目標產量模型,都屬於統計模型,不同的統計模型計算的施肥量相差3倍以上[16]。以作物生理機理為基礎的作物營養模擬模型有待於進一步發展和提高。
3.4控制施肥
現在有二種形式,一是實時控制施肥。根據監測土壤的實時感測器信息,控制並調整肥料的投入數量,或根據實時監測的作物光譜信息分析調節施肥量[18,19]。二是處方信息控制施肥。根據決策分析後的電子地圖提供的處方施肥信息,對田塊中肥料的撒施量進行定位調控。
4.理論技術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方向
土壤數據採集儀器價格昂貴,性能較差,不能分析一些緩效態營養元素的含量,而遙感由於空間解析度和光譜解析度問題,使遙感信息和土壤性質、作物營養脅迫的對應關系很不明確,不能滿足實際應用的需要。隨著高解析度遙感衛星服務的提供(1~3m),加強遙感光譜信息與土壤性質、作物營養關系的研究和應用將是近幾年精確施肥研究的熱點和重點。 DGPS的定位精度已完全能滿足精確施肥的技術需要,雖DGPS導航自動化施肥或耕作機械已有研究,但DGPS與GIS資料庫結合進行自動化機械施肥還有待於進一步發展,同時GPS-RS-GIS也正趨向於一提化。 作物模型和專家系統方面,除進一步加強作物營養機理和生理機理研究外,模型的適用性和通用性方面應於精確施肥緊密結合,因為現在許多模型需要的變數過多或普通方法難以測定,即模型需要進一步簡單化和智能化。
5.中國發展精確施肥的思考
精確施肥在中國的必要性。我國的化肥投入突出問題是結構不合理,利用率低。化肥投入尤其是磷肥的投入普遍偏高,造成養分投入比例失調,增加了肥料的投入成本。[20]我國肥料平均利用率較發達國家低10%以上,氮肥為30-35%,磷肥為10-25%,鉀肥為40-50%。肥料利用率低不僅使生產成本偏高,而且是環境污染特別是水體富營養化的直接原因之一,眾所周知的太湖、滇池的富營養化,其中來自肥料面源污染負荷高達1/3-1/2。隨著人們環境意識的加強和農產品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的轉變,精確施肥將是提高土壤環境質量,減少水和土壤污染,提高作物產量和質量的有效途徑。
『貳』 遼寧黑山地區有用發酵床養豬的朋友嗎
畜禽養殖、有機生活垃圾、有機污泥的固液廢棄物零污染處理裝置介紹
本公司生產的有機廢棄物動態發酵塔,是公司技術人員經過多年潛心研究開發的一套符合我國國情,將城鄉發展中所急需解決的農村養殖場的糞便、城市生活垃圾、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等有機廢物完全無害化,資源化處理的裝置。
一. 工藝介紹
本工藝是靜態好氧堆肥化處理技術向動態好氧堆肥化處理技術一個飛躍,即在有氧條件下,好氧菌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機物氧化成簡單的無機物,同時釋放出可供微生物生長活動所需的能量,而另一部分有機物則被合成新的細胞質,使微生物不斷生長繁殖,產生出更多生物體的一個吸收、氧化、釋放、合成的過程。
本工藝是國內領先的堆肥處理工藝,適合各類不同規模有機廢棄物的三化處理。
本工藝最終真正實現了畜禽養殖、有機生活垃圾、有機污泥的固液廢棄物零污染的處理,並由養殖廢棄物處理的單一投入,轉向經濟產出生產有機肥,可形成一條畜禽養殖業的新型環保產業經濟鏈。
方案一:
將出欄的糞水沖入大糞池中集中收集,由污水泵將糞水抽送到螺旋機與谷殼粉或者糠粉和返料進行混合(在螺旋機中完成),通過混合後的物料由斗式提升機提升到好氧動態發酵塔塔頂,物料從塔頂進入發酵塔內部。
發酵塔又分為一次發酵塔和二次發酵塔(串聯式),從一次發酵塔發酵完成後的物料,再由提升機提升至二次發酵塔頂進入塔內,進一步對物料進行發酵處理。經過一個周期後(7天左右),從二次發酵塔出來的物料就已經達到了無害化,並且是優質有機肥的原料。從二次發酵塔出來的物料在穩定倉進一步腐化降溫除去水份後,一部分可運至有機肥加工系統做成有機肥,另一部分可以作為返料重新進入堆肥處理下一個循環過程。
物料在塔內部可實現零能耗翻堆,生物能除濕滅害,連續進出料,自動控溫供氧,動態好氧發酵,全過程不產氨和硫化氫等惡臭物質,不受氣候條件和環境溫度影響,均勻保持塔內溫度在60度左右,工藝條件穩定,滅害完全,腐化徹底。
圖一:方案一工藝流
方案二:
出欄的豬糞水自然流至集糞池,再由集糞池進沼氣池進行厭氧發酵產沼氣,產生的沼氣可以用作自身沼液的加溫(冬天)和農戶自用。產沼氣之後的沼液可以做葉面肥出售或使用,沼渣由污水泵抽送到螺旋輸送機與谷殼或糠粉和返料進行混合。混合之後的物料由斗式提升機運送到發酵塔塔頂,由塔頂進入塔內部進行好氧堆肥。後續處理工藝與方案一大致相同。
圖二:方案二工藝流程
方案三:
將污水處理產出的有機污泥與谷殼或糠粉在攪拌機中進行攪拌混合,由提升機輸送至發酵塔塔頂。後續處理工藝與方案一基本相同。此工藝有效解決了污水治理產生的有機物泥的處理問題。
圖三:方案三工藝流程
方案四:
將農村生活有機垃圾進行粉碎,由皮帶傳輸機送至提升機,再輸送至發酵塔塔頂。後續處理工藝與方案一基本相同。
圖四:方案四工藝流程
二. 工藝創新和特點
本工藝能(一種牲豬養殖廢棄物零污染的處理方法—專利申請號ZL2009100443126.6)實現自動調劑、穩定傳送、連續排出,全自動化控制生產物料,並自動供氧、調溫、除濕,利用好氧生物菌產生的生物能對養殖場的糞尿等有機廢棄物實現零污染、零排放的無害化處理,而且能耗低於達諾滾筒發酵設備1%,低於其它發酵設備工藝5%。
本工藝具體有以下特點:
1.能耗低:充分利用好氧發酵過程中好氧生物菌的生物能,處理每立方生豬糞便達到"三化"要求的電耗控制在2KWH以內。
2.發酵快:利用發酵過程酶的催化作用,合理選擇酶和底物的科學比例,使腐化速度提高20%左右。
3. 自動化程度高:專利技術(一種新型圓柱多棱多層發酵塔--專利號ZL200620052973.0)發酵塔,能夠實現處理廢棄物在堆肥腐化過程中零能耗翻堆,生物能除濕滅害,自動控溫供氧,將堆肥靜態發酵向動態發酵轉化,實現了堆肥發酵工業化生產的新飛躍,為堆肥發酵動力學理論研究定性向定量轉化創造一個契機,解決了其它工藝長期困擾的問題。可連續進料和出料,實現堆肥過程式控制制自動化,有機廢棄物堆肥生產產業化,降低了勞動強度,優化了工作環境。科學地多次重復利用能源,達到提高熱能利用和節能減排的作用。
4.適用范圍廣:裝置結構獨特,適應范圍廣,不受環境溫度和氣侯條件的影響,在北方嚴寒的冬天一樣可以對各類有機廢棄物進行好氧發酵堆肥化處理。
5.除臭能力強:發酵處理過程中無厭氧性惡臭氣體產生,不產生二次污染。
6. 可深度處理:一種復合長效精製有機肥機械化生產工藝(申請號200810031404.1)技術專利,添補了有機廢物堆肥化工業控制生產商品有機肥的空白。實現了有機肥生產,由作坊式槽式堆放發酵、翻堆機翻堆供氧落後工藝,向生產工業化,控制自動化,規模產業化轉化。
三. 工藝比較
工藝方法 相關指標
環境條件 氣候條件 周期 資源化 成本 勞動強度
(工日/噸) 能耗
(kwh/噸) 產值
(元/噸) 效益
(元)
畜禽養殖場廢棄物
零污染處理工藝 污染物及時處理、
無積累、無惡臭 不受氣候影響 5~8天 固液有機廢物全部為商品有機肥 小 機械化程度高、
人工0.1個/噸 充分利用生物能、處理每立方能耗在2kwh左右 400 180
畜禽糞水沼氣
厭氧發酵 沼渣有惡臭、沼液
仍為有害廢棄物 氣溫太低不能
發酵 20~40天 產沼氣、沼渣沼液還要進一步處理 小 無 無 / /
畜禽糞便槽式發酵 生產過程有惡臭、
生產環境條件差 氣溫太低不能
發酵 25~30天 固體有機廢物產商品有機肥、液體有機廢物無法處理 比較大 半機械化程度高、人工0.5個/噸 較高 400 100
生物床養殖技術 廢棄物積累容易形成二次污染、易滋生疾病、生病毒變易 夏天環境溫度高、發酵生物能產能大、圈內溫度高嚴重影響豬的生存 1年以上 產物為有機肥、不是商品有機肥 前期投入小、後期處理成本高 機械化程度低、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人工3個/噸 較高 需加工才能符合商品要求 /
烘乾膨化乾燥處理
畜禽糞便 有臭氣產生 不受溫度影響 2~6天 高溫烘乾致使產物
肥效低 一次性投資大、需處理尾氣、處理成本大 機械化程度高 非常高 / /
生態工程學技術 組合工藝、有臭氣、難以達到完全無害化 視組成工藝而定 視工藝
而定 可生產有機基肥和沼氣 投入成本大 機械化程度低 適中 / /
四. 設備比較
設備名稱 設備功能
物料進出 控溫供氧 除濕能耗 翻堆能耗 佔地面積 自動化程度
多棱多層發酵塔 機械化、連續可控 自動化 生物能強風壓除濕、外供能源處理每立方2千瓦/小時 零能耗翻堆 每10立方米物料佔地
一平方米 全自動
多段豎爐式發酵塔 斷續不可控 無 無除濕功能 零能耗翻堆 每4立方米物料佔地
一平方米 半機械化
條槽式翻堆機發酵池 周期性、不可控 自動化 無除濕功能 翻堆機翻堆每立方50千瓦/小時 每1.8立方米物料佔地
一平方米 半機械化
螺旋攪拌式發酵倉 機械化、連續可控 無 無除濕功能 螺旋機組翻堆每立方100千瓦/小時 每4立方米物料佔地
一平方米 機械化
水平卧式達諾滾筒發酵倉(國外) 機械化、連續可控 無 無除濕功能 滾筒翻堆每立方151千/瓦小時 每0.5立方米物料佔地一平方米 自動化
膨化烘乾機 機械化、連續可控 自動化 非常高 滾筒式翻堆 較少 自動化
『叄』 高溫堆肥是怎麼操作的
高溫好氧堆肥是在有氧條件下,利用好氧微生物的生命代謝作用,氧化、還原、合成等過程對有機固體廢棄物進行生物降解和生物合成,有機物降解速率快且徹底、腐熟時間短、無害化程度高、無中間產物和臭味、環境條件好和堆肥產品肥效高等優點,可在最短時間內達到無害化處理、達到變廢為寶的目的,促進環境保護,推動生態環境建設。
影響好氧堆肥的因素主要有有機質含量、濕度(含水率)、碳氮比、發酵過程的氧濃度、溫度與pH值等,其中供氧、堆料含水率、溫度是最主要的發酵條件。一次發酵過程能否如期順利完成,調整好上述影響發酵的因素是關鍵。
好氧堆肥過程要保持溫度,微生物的活性受到溫度影響很大,因此必須有效控制中溫階段、高溫階段、腐熟階段等各階段的溫度。
好氧堆肥過程中必須使物料充分接觸空氣,促進酵母菌、時黴菌、芽孢桿菌等好氧微生物積極參與發酵活動,微生物參與發酵過程中,又反過來促使堆體溫度會快速升高,劇烈時堆溫最高可以達到80、90℃以上。因此必須確保風機有效運行,加強通風控制。
溫度控制可採用堆肥溫度控制櫃,可根據堆肥的規模選擇簡潔的控制櫃,也可以選擇智能程度更高的比較復雜的溫度控制櫃。
簡易堆肥溫度控制櫃
『肆』 簡述固體廢棄物預處理的都有方法,特點及設備
1固體垃圾收集轉運設備
『伍』 固體有機廢物堆肥化設備與技術標準是哪個部門制定的
固體有機廢物堆肥化設備與技術標準是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監督實施。固體廢物是三廢中最難處置的一種,因為它含有的成份相當復雜,其物理性狀體積、流動性、均勻性、粉碎程度、水份、熱值等等也千變萬化。固體廢物的污染防治辦法,首先是要控制其產生量,如逐步改革城市燃料結構包括民用與工業用,控制工廠原材的消耗定額,提高產品的使用壽命,提高廢品的回收率等。其次是開展綜合利用,把固體廢物作為資源和能源對待,實在不能利用的則經壓縮和無毒後填地或投海。
《中華人民共和國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第四條 固體廢物污染環境防治堅持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原則。任何單位和個人都應當採取措施,減少固體廢物的產生量,促進固體廢物的綜合利用,降低固體廢物的危害性。
『陸』 好氧堆肥的介紹
好氧堆肥是在有氧條件下,好氧菌對廢物進行吸收、氧化、分解。微生物通過自身的生命活動,把一部分被吸收的有機物氧化成簡單的無機物,同時釋放出可供微生物生長活動所需的能量,而另一部分有機物則被合成新的細胞質,使微生物不斷生長繁殖,產生出更多生物體的過程。
『柒』 施肥器有幾種
本篇文章為大家分享一下想要完成水肥一體化如何選擇施肥器。水肥一體化顧名思義就是澆水和施肥是同步完成。傳統施肥就是把肥料放在桶里,然後提著桶把肥料灑在土壤中,或者是澆水灌溉的時候,把肥料和倒入水中一起沖施,這樣做特別費時、費工,而且肥料損失嚴重,利用效率特別低。水肥一體化就能很好的規避這些缺點,想要完成水肥一體化,施肥器是關鍵,要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施肥器。
一、 文丘里施肥器
文丘里施肥器與進水主管道進行連接,通過調節閥門的大小使得閥門前後形成壓力差,之後一部分水流就會流向文丘里施肥器的支管,水流快速經過支管產生負壓吸力,溶解的肥料就會通過吸肥管吸上來與水融合在一起完成水肥一體化。
優點:
1、 成本低,文丘里施肥器是所有施肥器價格最便宜的。
2、 結構簡單,使用方便。文丘里施肥器安裝簡單,使用過程不需要特別的復雜操作。
缺點:
1、 進水主管道水壓如果非常低,進入支管的水流速度就會很慢,這樣就不能形成負壓吸力,肥料不能被吸上來。
2、 會造成水流壓力大量損失,尤其是使用滴灌和噴灌,一定要注意灌區的面積,不適合大面積使用。
3、 不能完成精量調整施肥或施葯的濃度。例如我們要施入EC值為2.5的水肥濃度,或者施入500倍的葯液濃度,文丘里施肥器都是不能實現的。
二、 壓差式施肥罐
壓差式施肥罐上有加肥口和密封裝置、進水管和出肥管以及控制閥門這幾部分。通過調節控制閥門,使得閥門兩端形成壓力差,部分水流進入施肥罐中,此時施肥罐中的水壓變大,肥料從出肥口流出與主管道的水混合完成水肥一體化。
優點:
1、 價格比較便宜,成本低。
2、 對進水的水壓要求相對比較低,在水壓比較低的情況下也可以使用。
缺點:
1、 水流壓力大量損失,尤其是使用滴灌和噴灌,一定要注意灌區的面積,不適合大面積使用。
2、 施肥罐中不斷進入水,施肥濃度會不斷降低,水肥濃度不均勻,更不能完成精量施肥。
三、 比例施肥器
比例施肥器是以水壓為動力是的施肥器中的比例施肥裝置工作,實現肥料按比例與水進行混合。
優點:
1、水壓不會影響施肥比例,這一點比文丘里施肥器和壓差式施肥罐有明顯優勢。
2、以水壓為動力,是的施肥器工作,在沒有電的環境中使用非常適合。
3、可以精確的調整施肥或者施葯的濃度。
缺點:
1、 質量參差不齊,一些質量較差的比例施肥器工作一段時間後,控制比例施肥的彈簧等裝置非常容易損壞。
2、 價格相對高一些,尤其是進口的比例施肥器價格更高。
四、計量泵施肥器
計量泵施肥器是把吸肥管直接與進水主管道相連接就可以了。打開計量泵施肥器電源,通過調節施肥器的參數,來精確的控制吸肥量,從而實現精準控制施肥濃度。
優點:
1、 可以完成精量施肥或施葯。例如無土栽培中的需要精準把握施肥濃度,劑量泵施肥器就可以實現這一點。
2、 可以實現自動化施肥,計量泵施肥器可以配合其他設備完成全自動施肥,基本上可以接近施肥機的功能。
缺點:
計量泵施肥器價格相對高一些,幾百元價格不等,一些農民朋友還是不能接受的。
五、施肥機
施肥機是最專業的施肥設備,施肥機由感測器、計量泵、水泵、施肥罐等裝置構成,可以調節肥料營養液的EC值和pH值,實現精確精量施肥,常用於無土栽培蔬菜花卉種植。
優點:
1、 自動化程度高,調節好施肥機的參數後,就可以完成全自動施肥。2、精量施肥,直接可以調節EC值和pH值,滿足不同植物以及同一植物不同生育時期的精量供給。
缺點:
1、價格昂貴,一般大型溫室使用較多。
2、操作復雜,要求專業技術人員操作,起點較高。
以上是我為大家介紹的5種施肥設備,大家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以及每種施肥器的特點綜合考慮,選擇適合自己施肥器。
『捌』 生活垃圾的堆肥處理 具體怎麼做啊或是在哪裡能找到相關資料
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包括廚余物、廢紙、廢塑料及磚瓦渣土等。其主要特點是成分復雜、有機物含量高,可造成大氣、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等環境問題,最終威脅人類健康和生存安全。
近年來歐洲在垃圾堆肥領域所普遍採用的好氧靜態隧道堆肥技術該技術的優點是工廠自動化程度高、環保系數高、設備相對不容易過度磨損,使用壽命較長,而且每個隧道內部工藝都可以直接獨立控制。
生活垃圾包括廚余垃圾。而廚余垃圾堆肥處理,可採用厭氧發酵方法或好氧發酵方法。
工藝
現代堆肥發展在90年代的時候,國內基本掌握了堆肥的技術,工藝也慢慢變得成熟。
90年華北設計院污泥與生活垃圾堆肥中期實驗;
97年北京科學研究院研製污泥動態發酵器;
99年中國農機院發出最早的槽式翻堆機;
02年中國農大研發復合微生物接種劑
目前常見的4種工藝:反應器堆肥發酵;槽式發酵;靜態曝氣堆肥發酵;動態條垛堆肥。
1、反應器堆肥:在一個容器或幾個容器進行,能夠有效地控制溫度,水分,從而監控堆肥發酵程度。
2、動態條垛堆肥:通過人工或機械定期翻堆,來確保堆體好氧狀態。
3、槽式發酵堆肥:槽式堆肥是將堆料混合物放置在長槽式的結構中進行發酵的堆肥方法,槽式堆肥的供氧依靠攪拌機完成,攪拌機沿槽的縱軸移行,在移行過程中攪拌堆料。堆肥槽中堆料深度為1.2~1.5米,堆肥發酵時間為3~5周。
4、靜態條垛堆肥:無需翻堆,能夠確保堆體有效的達到高溫和病原菌體滅活,縮短堆肥周期。
『玖』 被動曝氣堆肥系統
這個裝置,是堆肥設備的一種
這種形式也稱條垛式堆肥
垛底插入了穿孔管,由於堆肥過程溫度比較高,外界溫度底,可以形成對流,把空氣吸入堆肥料內,如果穿孔管如圖所示,自然通風,稱為准好氧堆肥。
如果穿孔管連起來用風機供氣,稱為好氧堆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