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斯金納經常使用的實驗裝置

斯金納經常使用的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06-03 20:49:43

❶ 舉例說明經典條件反射,操作式學習實驗,內臟反應的學習實驗在��

經典條件反射 經典條件反射(又稱巴甫洛夫條件反射),是指經典條件反射一個刺激和另一個帶有獎賞或懲罰的無條件刺激多次聯結,可使個體學會在單獨呈現該一刺激時,也能引發類似無條件反應的條件反應。
經典條件反射最著名的例子是巴甫洛夫的狗的唾液條件反射。
巴甫洛夫的經典條件反射學說
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經典性條件反射的人。他在研究消化現象時,觀察了狗的唾液分泌,即對食物的一種反應特徵。他的實驗方法是,把食物顯示給狗,並測量其唾液分泌。在這個過程中,他發現如果隨同食物反復給一個中性刺激,即一個並不自動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鈴響,這狗就會逐漸「學會」在只有鈴響但沒有食物的情況下分泌唾液。一個原是中性的刺激與一個原來就能引起某種反應的刺激相結合,而使動物學會對那個中性刺激做出反應,這就是經典性條件反射的基本內容。
條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個事項,兩個屬於刺激,兩個屬於機體的反應。一個是中性刺激,它在條件反射形成之前,並不引起預期的、需要學習的反應。這是條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實驗中就是鈴響。第二個刺激是無條件刺激(UCS)。它在條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預期的反應:條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現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對於無條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應叫作無條件反應(UCR)。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條件反射之前就會發生的反應。由於條件反射的結果而開始發生的反應叫作條件反應(CR),即沒有肉,只有鈴響的唾液分泌反應。當兩個刺激緊接著(在空間和時間上相近),反復地出現,就形成條件反射。通常,無條件刺激緊跟著條件刺激出現。條件刺激和無條件刺激相隨出現數次後,條件刺激就逐漸引起唾液分泌。這時,動物就有了條件反應。一度中性的條件刺激(鈴響)現在單獨出現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中性刺激與無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的結合稱為強化,強化的次數越多,條件反射就越鞏固。條件刺激並不限於聽覺刺激。一切來自體內外的有效刺激(包括復合刺激、刺激物之間的關系及時間因素等)只要跟無條件刺激在時間上結合(即強化),都可以成為條件刺激,形成條件反射。一種條件反射鞏固後,再用另一個新刺激與條件反射相結合,還可以形成第二級條件反射。同樣,還可以形成第三級條件反射。在人身上則可以建立多級的條件反射。
當條件刺激不被無條件刺激所強化時,就會出現條件反射的抑制,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條件反射建立以後,如果多次只給條件刺激而不用無條件刺激加以強化,結果是條件反射的反應強度將逐漸減弱,最後將完全不出現。例如,對以鈴聲為條件刺激而形成唾液分泌條件反射的狗,只給鈴聲,不用食物強化,多次以後,則鈴聲引起的唾液分泌量將逐漸減少,甚至完全不能引起分泌,出現條件反射的消退。
巴甫洛夫認為,消退是因為原先在皮質中可以產生興奮過程的條件刺激,現在變成了引起抑制過程的刺激,是興奮向抑制的轉化。這種抑制稱為消退抑制。巴甫洛夫指出,消退抑制是大腦皮質產生主動的抑制過程,而不是條件刺激和相應的反應之間的暫時聯系已經消失或中斷。因為如果將已消退的條件反射放置一個時期不做實驗,它還可以自然恢復;同樣,如果以後重新強化條件刺激,條件反射就會很快恢復,這說明條件反射的消退不是原先已形成的暫時聯系的消失,而是暫時聯系受到抑制。消退發生的速度,一般是,條件反射愈鞏固,消退速度就愈慢;條件反射愈不鞏固,就愈容易消退。
在條件反射開始建立時,除條件刺激本身外,那些與該刺激相似的刺激也或多或少具有條件刺激的效應。例如,用500赫的音調與進食相結合來建立食物分泌條件反射。在實驗的初期階段,許多其他音調同樣可以引起唾液分泌條件反射,只不過它們跟500赫的音調差別越大,所引起的條件反射效應就越小。這種現象稱為條件反射泛化。以後,只對條件刺激(500赫的音調)進行強化,而對近似的刺激不給予強化,這樣泛化反應就逐漸消失。動物只對經常受到強化的刺激(500赫的音調)產生食物分泌條件反射,而對其他近似刺激則產生抑制效應。這種現象稱為條件反射的分化。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他的研究公布以後不久,一些心理學家,如行為主義學派的創始人華生,開始主張一切行為都以經典性條件反射為基礎。雖然在美國這一極端的看法後來並不普遍,但在俄國以經典性條件反射為基礎的理論在心理學界在相當長的時間內曾占統治地位。無論如何,人們一致認為,相當一部分的行為,用經典性條件反射的觀點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釋。
巴甫洛夫認為學習是大腦皮層暫時神經聯系的形成、鞏固與恢復的過程。
巴甫洛夫認為「所有的學習都是聯系的形成,而聯系的形成就是思想、思維、知識」。他所說的聯系就是指暫時神經聯系。他說:「顯然,我們的一切培育、學習和訓練,一切可能的習慣都是很長系列的條件的反射。」巴甫洛夫利用條件反射的方法對人和動物的高級神經活動作了許多推測,發現了人和動物學習的最基本的機制。
例如:一定頻率的節拍器聲響(條件刺激CS)與肉粉(無條件刺激US)多次結合,原先只由肉粉(US)引起狗的唾液分泌(無條件反應UR),現在節拍器單獨出現可以引起類似的唾液分泌反應(CR)。也就是說當CS—CR之間形成了鞏固的聯系時,學習出現了。我們可以說,在此情境中狗學會了聽一定頻率的節拍器聲響。
經典條件反射特徵:
獲得:將條件刺激與無條件刺激多次結合呈現,可以獲得條件反應和加強條件反應。如將聲音刺激與餵食結合呈現給狗,狗便會獲得對聲音的唾液分泌反應。
消退:對條件刺激反應不再重復呈現無條件刺激,即不予強化,反復多次後,已習慣的反應就會逐漸消失,如學會對鈴聲產生唾液分泌的狗,在一段時間聽到鈴聲而不餵食之後,可能對鈴聲不再產生唾液分泌反應。
恢復:消退了的條件反應,即使不再給予強化訓練,也可能重新被激發,再次出現,這被稱為自然恢復作用。
泛化:指某種特定條件刺激反應形成後,與之類似的刺激也能激發相同的條件反應,如狗對鈴聲產生唾液分泌反應後,對近似鈴聲的聲音也會產生反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便是獲得與泛化的最好例證。
以上4種特徵在行為療法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問答:試述經典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異同。
答:巴甫洛夫經典條件反射是在非條件反射的基礎上建立的,是暫時性的神經聯系,建立聯系的基本條件是強化過程。斯金納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又稱工具性條件反射,是通過動物自己的某種活動,某種操作才能得到強化而形成的某種條件反射。它們的共同點在於都十分強調強化的作用,不同的強化方式效果不同,因此它們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都依賴於強化。它們的不同點在於:(1)經典條件反射的無條件刺激物十分明確,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無條件刺激物不明確,一般認為是機體自身的一些因素促使機體操作動作的。(2)經典條件反射中動物往往是被動接受刺激,而在形成操作條件反射過程中,動物是自由活動的,通過自身的主動操作來達到目的。(3)在經典條件反射中,強化刺激引起非條件反應,而在操作性條件反射中,非條件反應不是由強化刺激引起的,相反非條件反應引發了強化刺激。

操作條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
操作條件反射,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命名,是一種由刺激引起的行為改變。操作條件反射與經典條件反射不同,操作條件反射與自願行為有關,而巴甫洛夫條件反射與非自願行為有關。
斯金納從20世紀20年代末就開始對動物學習的實驗研究。他的動物實驗裝置被稱為「斯金納箱」。早期的斯金納箱結構簡單,在一個木箱內裝有一個操作用的按鍵或杠桿,還有一個提供食物強化的食盒。動物一觸按鍵或按壓杠桿,食物盒就出現一粒食物,對動物的操作行為給予強化,從而使動物按壓杠桿的動作反應概率增加。斯金納認為,這種先由動物做出一種操作反應,然後再受到強化,從而使受強化的操作反應的概率增加的現象是一種操作性的條件反射。這種反射與巴甫洛夫的經典性條件反射不同。經典性條件反射是由條件刺激引起反應的過程,寫成公式是S→R;而操作性條件反射是首先做某種操作反應,然後得到強化的過程,寫成公式為R→S。由此,斯金納進一步提出,人和動物有機體有兩種習得性行為:一種是應答性行為,通過建立經典式條件反射的方式習得;另一種是操作性行為,通過操作式條件反射獲得。據此,斯金納又進一步提出兩種學習:一種是經典性條件反射式學習,另一種是操作性條件反射式學習。兩種學習形式同樣重要,而操作式學習則更能代表實際生活中人的學習情況。由此看來,斯金納認為學習過程就是分別形成兩種條件反射的過程。
斯金納在後來的實驗研究中,不斷改進「斯金納箱」的結構,使它能夠通過電路控制編制強化程序,還能夠自動記錄動物的操作反應次數。斯金納採用這種裝置進行了一系列強化程序的實驗研究。斯金納認為,強化是增加某個反應概率的手段,強化在塑造行為和保持行為中是不可缺少的。50年代,斯金納還以他的強化理論為依據,提倡程序教學,對當時各國教學改革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斯金納學習理論的主要錯誤是,他同桑代克和華生一樣,堅持了機械主義的觀點,完全摒棄了對學習的認識過程的研究,同時也抹殺了學習的主觀能動作用。他簡單地用操作性條件反射來解釋人類的學習,帶有極大的片面性。
操作條件反射,有時稱為工具條件反射或工具學習,第一位研究者是桑代克 (1874-1949),他觀察貓試圖逃出迷箱的行為。第一次貓花了很長時間才逃出來。 有了經驗以後,無效的行為逐漸減少而成功的反應逐漸增加,貓成功逃出迷箱所用的時間也越來越少。桑代克的效果律解釋:成功的反應產生滿意的結果,被經驗 被"stamped in",出現也更頻繁。不成功的反應,產生討厭的結果, 被stamped out,出現頻次下降。一些結果增強行為,而一些結果減弱 行為。斯金納 (1904-1990)在桑代克觀點的基礎上建立了基於強化和懲罰的更詳細的操作條件反射理論

❷ 斯金納箱是什麼意思怎麼運用在實踐教育中

斯金納箱是心理學實驗裝置。行為主義者斯金納1938年發明,並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 該裝置實際是對桑代克迷箱的改進,後被用於研究動物學習能力和自我刺激與合作行為等心理學研究。已採用了電子線路,使用更方便。

❸ 斯金納箱的實驗內容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 St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 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實驗1: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按下按鈕,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自發學會了按按鈕。
這個實驗比「給狗狗搖鈴餵食」的巴普洛夫實驗更進了一步,建立行為。
何為學習?就是指將行為與操作者的需求建立相倚性聯系。換句話說,使行為者感覺到「行為」與「獎勵」是有聯系的。
只要通過將行為與獎勵不斷重復、建立聯系,就可以培養起操作者的行為模式。
獎勵可以培養行為習慣,很棒吧?那麼看實驗2。
2. 行為與懲罰
實驗2:將一隻小白鼠放入一個有按鈕的箱中。每次小白鼠不按下按鈕,則箱子通電。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按按鈕。
但遺憾的是,一旦箱子不再通電,小白鼠按按鈕的行為迅速消失。
「懲罰」,作為獎勵的邪惡雙生子,可以迅速建立行為模式。然而,懲罰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它建立起來的行為模式,來得快,去得也快。一旦懲罰消失,則行為模式也會迅速消失。
從長遠來看,懲罰對於行為的制止並不會起到顯著作用。現實生活中,因為懲罰帶來的凡勃倫效應,有時甚至會使懲罰起反作用。
凡勃倫效應:美國學者凡勃倫認為,與產品越降價、需求越增多的一般規律不同,特定的產品越漲價,需求越增多。部分上流階層的消費目的在於,炫耀自己的社會地位和成功,滿足虛榮心,所以價格越高,需求則增加。相反,如果降價,體現上流階層的界限變得模糊,所以需求減少。
如果想要控制行為者不去進行某個行為時,應找到該錯誤行為的「獎勵物」,移除該獎勵,從而制止其錯誤行為。
然而,即使是獎勵,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也會逐漸消失(雖然消失得稍慢一些)。而且這樣太浪費食物了!那該怎麼辦呢?
接下來是實驗3。
3.固定時間獎勵
實驗3: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由一開始的一直掉落食物,逐漸降低到每1分鍾後,按下按鈕可概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一開始不停按鈕。過一段時間之後,小白鼠學會了間隔1分鍾按一次按鈕。
當掉落食物停止時,小白鼠的行為消失。
嘖嘖,失敗了。沒有培養起小白鼠連續按按鈕的行為,反而使小白鼠「偷懶」了。為什麼?因為行為者知道短期內行為不會再得到獎勵。……好吧。最關鍵的實驗4。
4. 概率型獎勵
實驗4: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多次按下按鈕,概率掉落食物。
結果: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按鈕。
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隨著概率越來越低,小白鼠按按鈕的學習行為沒有變化,直至40-60次按按鈕掉落一個食物,小白鼠仍然會不停按按鈕,持續很久一段時間。
(同樣的,用鴿子做實驗,平均每5分鍾獲得變化時距的食物強化的鴿子,每秒能做出2-3次反應,連續反應長達15小時)
這個實驗模擬了為什麼「賭博」——如簡單的老虎機,或者更復雜的賭博——會給予人類以依賴感,或者說,成癮性。
由於概率性給予結果,行為者很難直觀地判斷機制是否失效,所以單次的失敗不會給予明顯的「懲罰」效果,終止行為者的習慣,從而行為者的學習行為會一直持續下去。
然後是一個有趣的實驗5。
5. 迷信的小白鼠?
實驗5:好吧,其實實驗5還是實驗4,概率型斯金納箱。
結果:這些小白鼠有很多培養出了奇特的行為習慣,比如撞箱子、比如作揖、比如轉圈跳舞。
這是因為掉落食物前,小白鼠正好在進行這些行為,於是產生了「迷信」。
許多游戲中傳出的謠言,比如「在中午抽獎容易得到大獎」,或者「帶滿一背包幸運兔腳可以獲得更好的裝備」之類,其原理與之相同。

❹ 斯金納箱是什麼

斯金納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學實驗裝置。行為主義者斯金納1938年發明,並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其基本結構:在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杠桿(大多是一塊金屬板),在杠桿旁邊有一個承受食物的小盒緊靠著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釋放器,其中貯有顆粒形食物。動物在箱內按一下杠桿,即有一粒食物從小孔口落入小盒內,動物可取食。一隻白鼠禁食24小時後被放入箱內,開始它在箱內探索,偶爾按壓了杠桿,獲得食丸。白鼠開始可能並沒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復後,就形成了壓桿取食的條件反射。以後稍有改進,如外包隔音箱,食物釋放裝置由程序控制等,可測試動物能否學會按三次杠桿以得到食物,或間隔一定時間按壓杠桿才能得到食物。對不同物種的動物,其設計稍有不同。 現在瑞沃德有在代理那些比較好的品牌,可以咨詢下

❺ 斯金納的鴿子實驗是什麼

斯金納箱試驗用鴿子和小白鼠都實驗過。其中一個實驗叫概率型獎勵,將一隻很餓的小白鼠放入斯金納箱中,多次按下按鈕,概率掉落食物。結果:小白鼠學會了不停按鈕。當不再掉落食物時,小白鼠的學習行為消失速度非常慢。

隨著概率越來越低,小白鼠按按鈕的學習行為沒有變化,直至40-60次按按鈕掉落一個食物,小白鼠仍然會不停按按鈕,持續很久一段時間。

同樣的,用鴿子做實驗,平均每5分鍾獲得變化時距的食物強化的鴿子,每秒能做出2-3次反應,連續反應長達15小時。

1944年,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開始使用火箭攻擊英國,而盟軍當時還沒有類似的武器,因此斯金納又開始了他的試驗研究。他的研究(今天看來非常古怪)是一個絕對保密的軍事研究。他打算訓練鴿子,讓它們用啄的動作來控制火箭的飛行。後來這個控制由雷達來指揮,沒有用鴿子。

(5)斯金納經常使用的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斯金納在心理學研究方面的成就卓著。他發展了巴甫洛夫和桑代克的研究,揭示了操作性條件反射的規律。他設計的用來研究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實驗裝置 「斯金納箱」,被世界各國心理學家和生物學家廣泛採用。

他在哈佛大學的鴿子實驗室名垂青史。他根據對操作性條件反射和強化作用的研究發明了「教學機器」並設計 了「程序教學」方案,對美國教育產生過深刻影響,被譽為「教學機器之父」。

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

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 (刺激)型名稱來自英文Stimulation。

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

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❻ 欺詐游戲里提到的斯金納恐怖心理實驗是什麼

即斯金納箱。

斯金納箱(Skinner box)是心理學實驗裝置。行為主義者斯金納1938年發明,並於動物操作條件作用實驗。

其基本結構:在箱壁的一邊有一個可供按壓的杠桿(大都是一塊金屬板),在杠桿旁邊有一個承受食物的小盒緊靠著箱壁上的小孔,小孔外是食物釋放器,其中貯有顆粒形食物。動物在箱內按一下杠桿,即有一粒食物從小孔口落入小盒內,動物可取食。

一隻白鼠禁食24小時後被放入箱內,開始它在箱內探索,偶爾按壓了杠桿,獲得食丸。白鼠開始可能並沒有注意到食物落下,但若干次重復後,就形成了壓桿取食的條件反射。以後稍有改進,如外包隔音箱,食物釋放裝置由程序控制等,可測試動物能否學會按三次杠桿以得到食物,或間隔一定時間按壓杠桿才能得到食物。

對不同物種的動物,其設計稍有不同。該裝置實際是對桑代克迷箱的改進,後被用於研究動物學習能力和自我刺激與合作行為等心理學研究。已採用了電子線路,使用更方便。

(6)斯金納經常使用的實驗裝置擴展閱讀:

實驗意義: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

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於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後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

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在教學方面教師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並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❼ 行為學家斯金納創造了斯金納箱,並且在自己兒子身上做實驗,實驗的結果是什麼他兒子後來如何

斯金納箱(Skinner box)
創始人: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1904—1990)是新行為主義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他1904年3月20日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東北部的一個車站小鎮。
實驗理論: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操作性條件反射
實驗內容:操作性條件反射這一概念,是斯金納新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核心。斯金納把行為分成兩類:一類是應答性行為,這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反應;另一類是操作性行為,是有機體自身發出的反應,與任何已知刺激物無關。與這兩類行為相應,斯金納把條件反射也分為兩類。與應答性行為相應的是應答性反射,稱為S(刺激)型(S型名稱來自英文 Stimulation);與操作性行為相應的是操作性反射,稱為R(反應)型(R型名稱來自英文Reaction)。S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刺激直接關聯,R 型條件反射是強化與反應直接關聯。斯金納認為,人類行為主要是由操作性反射構成的操作性行為,操作性行為是作用於環境而產生結果的行為。在學習情境中,操作性行為更有代表性。斯金納很重視R型條件反射,因為這種反射可以塑造新行為,在學習過程中尤為重要。
斯金納關於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的實驗,是在他設計的一種動物實驗儀器即著名的斯金納箱中進行的。箱內放進一隻白鼠或鴿子,並設一杠桿或鍵,箱子的構造盡可能排除一切外部刺激。動物在箱內可自由活動,當它壓杠桿或啄鍵時,就會有一團食物掉進箱子下方的盤中,動物就能吃到食物。箱外有一裝置記錄動物的動作。斯金納的實驗與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的不同在於:(1)在斯金納箱中的被試動物可自由活動,而不是被綁在架子上;(2)被試動物的反應不是由已知的某種刺激物引起的,操作性行為(壓杠桿或啄鍵)是獲得強化刺激(食物)的手段;(3)反應不是唾液腺活動,而是骨骼肌活動;(4)實驗的目的不是揭示大腦皮層活動的規律,而是為了表明刺激與反應的關系,從而有效地控制有機體的行為。
斯金納通過實驗發現,動物的學習行為是隨著一個起強化作用的刺激而發生的。斯金納把動物的學習行為推而廣之到人類的學習行為上,他認為雖然人類學習行為的性質比動物復雜得多,但也要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操作性條件反射的特點是:強化刺激既不與反應同時發生,也不先於反應,而是隨著反應發生。有機體必須先作出所希望的反應,然後得到「報酬」,即強化刺激,使這種反應得到強化。學習的本質不是刺激的替代,而是反應的改變。斯金納認為,人的一切行為幾乎都是操作性強化的結果,人們有可能通過強化作用的影響去改變別人的反應。在教學方面教師充當學生行為的設計師和建築師,把學習目標分解成很多小任務並且一個一個地予以強化,學生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逐步完成學習任務

閱讀全文

與斯金納經常使用的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前輪羊頭裡面軸承怎麼拆 瀏覽:979
機械制圖100j7什麼意思 瀏覽:510
河北油墨廢水處理設備哪裡賣 瀏覽:707
集分水器上面帶什麼閥門 瀏覽:937
承德市五金機電 瀏覽:874
達爾優機械師驅動怎麼調最正確 瀏覽:503
浙江五金製品有限公司地址 瀏覽:961
電力傳動內燃機車的傳動裝置 瀏覽:396
軸承取不下來用什麼方法 瀏覽:772
機械設備安全措施包括哪些 瀏覽:132
汽車儀表盤遮光墊怎麼固定香水 瀏覽:689
南岸茶園消防器材專賣店在哪裡 瀏覽:709
長虹洗衣機滾筒軸承怎麼拆卸 瀏覽:951
西安廣場健身器材哪裡能買到 瀏覽:329
壁櫥需要多少五金件 瀏覽:660
冰箱倒置後不製冷了怎麼辦 瀏覽:892
暖氣有自家閥門嗎 瀏覽:704
180博大電動工具價格表 瀏覽:533
深圳市高成機械設備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336
機械效率什麼時候要乘以繩子段數 瀏覽:6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