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甲、乙兩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探究硝酸與鐵反應的產物. 文獻記載:I.在濃硝酸和活潑金屬反應
(1)常溫時,鐵和濃硝酸反應生成一層緻密的氧化物薄膜,阻止了鐵和濃硝酸進一步反應,即產生鈍化現象,所以滴入濃硝酸加熱前沒有明顯現象, 故答案為:常溫時,鐵遇濃硝酸形成緻密氧化膜,阻止反應進一步發生; (2)生成-3價氮的化合物是氨氣,氨氣極易溶於水生成氨水,氨水電離生成銨根離子,檢驗銨根離子的方法是:取少量反應後A中溶液於試管中,向其中加入濃NaOH溶液,加熱,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試管口.若試紙變藍,則A中生成NH 4 + ,故答案為:取少量反應後A中溶液於試管中,向其中加入濃NaOH溶液,加熱,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試管口.若試紙變藍,則A中生成NH 4 + ; (3)取少量B中溶液,加熱,棕色溶於變淺,有無色氣體逸出,且該氣體在空氣中變為紅棕色,應為可逆反應FeSO 4 +NO?Fe(NO)SO 4 (棕色)是放熱反應,升高溫度,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導致Fe(NO)SO 4 (棕色)降低,所以溶液顏色變淺,故答案為:棕色溶液變淺(或綠),無色氣體逸出,且在空氣中變為紅棕色;FeSO 4 +NO?Fe(NO)SO 4 (棕色)△H<0正反應放熱,加熱後,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4)二氧化氮和水反應生成的一氧化氮能使硫酸亞鐵溶液變成棕色,所以不能證明鐵和濃硝酸反應過程中NO生成,為排除生成的NO干擾,把濃硝酸換成稀硝酸,稀硝酸和銅反應生成無色的一氧化氮,沒有二氧化氮生成,則A中氣體是無色的,且B中溶液變為棕色,則說明生成的一氧化氮和硫酸亞鐵反應生成棕色,從而說明A中無色氣體是一氧化氮, 故答案為:濃硝酸換成稀硝酸;A中沒有紅棕色氣體生成,B中溶液變為棕色; (5)亞鐵離子的特徵反應是:亞鐵離子和鐵氰化鉀溶液反應生成藍色沉澱,鐵離子的特徵反應是:鐵離子和無色的硫氰化鉀溶液反應血紅色溶液,故選cd. |
Ⅱ 甲、乙兩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進行實驗,探究硝酸與鐵反應的產物。 文獻記載:Ⅰ.在濃硝酸與活潑金屬反應過
(1)常溫時,鐵遇來濃硝酸形成緻密氧化膜源,阻止反應進一步發生(答「鈍化」也可) (2)取少量反應後A中溶液放入試管中,向其中加入濃NaOH溶液,加熱,用濕潤的紅色石蕊試紙接近試管口。若試紙變藍,則A中生成N  Fe(NO)SO 4 (棕色)ΔH<0,正反應放熱,加熱後,平衡向逆反應方向移動 (4)濃硝酸換成稀硝酸A中沒有紅棕色氣體生成,B中溶液變為棕色 (5)D
Ⅲ 為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甲、乙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分別進行了實驗探究.(1)甲同學:點燃紅磷立即伸
(1)磷和氧氣在點燃的條件下生成五氧化二磷,故答案為:4P+5O2 點燃 | .
Ⅳ 甲、乙兩同學欲驗證乙醇的性質,現做如下實驗:Ⅰ.甲同學做乙醇的催化氧化實驗並考查催化劑的催化機理,
Ⅰ.(1)打開分液漏斗活塞後,A中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H2O2
MnO2
.
2H2O+O2↑,B是吸收氧氣中的水蒸氣;C是加熱乙醇得到乙醇蒸氣進入M, 故答案為:2H2O2
MnO2
.
2H2O+O2↑;乾燥O2;使D中乙醇變為蒸氣進入M中參加反應; (2)M處發生的反應是乙醇的催化氧化反應生成乙醛,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H3CH2OH+O2 Cu
△ 2CH3CHO+2H2O, 故答案為:2CH3CH2OH+O2 Cu
△ 2CH3CHO+2H2O; (3)銅絲做催化劑,和氧氣反應生成氧化銅,和乙醇反應又生成銅,熱部分的銅絲由於間歇性地鼓入空氣而交替出現變黑,變紅的現象;催化劑參加反應過程,催化作用需要一定的溫度, 故答案為:受熱部分的銅絲由於間歇性地鼓入氧氣而交替出現變黑、變紅的現象;參加;溫度; Ⅱ.(1)測乙醇沸點實驗時應考慮必須使乙醇充分汽化,乙醇的沸點(78.5℃),水浴溫度應超過乙醇的沸點,使乙醇變為蒸汽,所以水浴的溫度應保持在100℃, 故答案為:A; (2)測乙醇沸點時為什麼不把整個試管浸在水裡是因為若將整個試管浸在沸水裡,所測的溫度為沸水的溫度,而不是乙醇蒸氣的溫度; 封閉系統受熱後,將會發生過熱、沖料、爆炸、著火(酒精可燃)等意外事故,盛乙醇試管的塞子上留有豁口是使試管內外大氣相通,壓強相等; 故答案為:因為若將整個試管浸在沸水裡,所測的溫度為沸水的溫度,而不是乙醇蒸氣的溫度;盛乙醇試管的塞子上留有豁口是使試管內外大氣相通,壓強相等;
Ⅳ 為測定空氣中氧氣的含量,甲、乙兩同學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分別進行了實驗探究.(1)甲同學:點燃紅磷立即
(1)因為紅磷燃燒消耗空氣中的氧氣,氧氣約占空氣體積的 ,故集氣瓶中吸入水的體積約占集氣瓶容積的 ; (2)測空氣中氧氣的含量主要是根據物質燃燒消耗空氣中的氣體造成氣壓減小,減小的體積就是氧氣的體積,故生成物中不能有氣體,用碳代替紅磷,碳燃燒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氣體,瓶內氣壓不變,故不會進入水; 答案:(1) ;(2)碳燃燒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氣體,瓶內氣壓不變;
Ⅵ 甲乙兩個同學共同做「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①兩位同學用砝碼盤(連同砝碼)的重力
①勻速直線運動,遠小於②0.343 ③A
Ⅶ 甲乙兩個同學共同做「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裝置如圖1所示.①兩位同學用砝碼盤(連同砝碼)的重力
①「驗證牛頓第二定律」的實驗中,為使繩子拉力為小車受到的合力,應先平衡摩擦力,方法是將長木板的一端適當墊高,在不掛砝碼盤的情況下,小車能夠自由地做勻速直線運動,另外為使繩子拉力等於砝碼盤(連同砝碼)的質量,必須滿足滿足砝碼盤(連同砝碼)的質量m遠小於小車的質量M的條件. ②由勻變速運動的推論△x=aT2得,將計數點0到4分成0到2和2到4兩部分,其中t=2×(5×0.02s)=0.2s,△x=(17.47-8.05)-8.05cm=1.37cm,代入上式解得a=0.343m/s2 ③乙同學通過給小車增加砝碼來改變小車的質量M,故小車的質量應為M+m,作圖時應作出a- 圖象,故選A 故答案為:勻速直線,遠小於,②0.343 ③A
Ⅷ 甲乙兩名同學在實驗室里做如下兩個實驗
前者發生化學反應,有碳酸鈣難溶物生成,所以變渾濁; 後者因為氫氧化鈣的溶解度與溫度成反比,升高飽和石灰水的溫度,有氫氧化鈣固體析出,所以變渾濁,屬於物理變化.
Ⅸ 以下為甲、乙兩同學為證明植物蒸騰作用而設計的試驗裝置,試分析:
個人認為,甲更抄合理,因為甲中的塑料薄膜隔絕土壤,防止土壤中的水分蒸發而影響實驗結果,排除干擾,但是美中不足的是,沒有設置對照組,而且實驗對象太少,不能排除偶然性,干擾試驗結論。 而乙,較明顯是不合理的,暫且不說甲中的不足乙也有,而且,乙中的塑料透明袋上出現水珠,並不能明不能說明就是植物的蒸騰作用的結果,有可能是植物中的水分蒸發,凝結成小水珠。 所以,要說合理,還是甲較為合理。
Ⅹ 為測定空氣里氧氣的含量,甲、乙兩個同學同時用如圖所示的裝置分別進行了實驗探究.(1)該實驗中觀察到
(1)紅磷燃燒產生五氧化二磷,紅磷燃燒產生發出黃光,放出大量的熱,產生大量地白煙,打開止水夾後燒杯中的水進入廣口瓶中大約占廣口瓶容積的五分之一;故答案為:紅磷在空氣中燃燒發出黃光,放出大量的熱,產生大量地白煙,集氣瓶內的水面上升約五分之一;磷+氧氣 點燃 |
與有甲乙兩同學做了如下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實驗裝置的安裝
發布:2025-09-23 11:56:17
瀏覽:10
摩擦軸承怎麼分
發布:2025-09-23 11:55:32
瀏覽:958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