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誰在開國大典上,親自按動升旗按鈕
1949年10月1日,在開國大典上,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親自按動升旗電鈕,從此,五星紅旗就高高飄揚在。。
⑵ 在開國大典上是誰按動按鈕把第一面五星紅旗高高升起
當然是毛澤東了,按當時的說法是跟著毛主席的路線走,不會錯的,所以毛主席是第一個升國旗的人
⑶ 建國以來升旗任務都是由誰來承擔著的
1976年以前天安門升旗由北京供電局工人執行
從1977年底開始,由中國人民解放軍北京衛戍區警衛第二師的官兵承擔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升旗的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以前的節日升旗改為每日升旗。由兩名身著65式綠軍裝的解放軍戰士執行升旗任務,一人引路,一人扛旗,經過長安街時,還得給機動車讓行,升旗的過程簡單,場面也不夠庄嚴。
武警部隊「天安門國旗班」
1982年12月28日,原武警北京總隊第六支隊十一中隊五班進駐天安門,擔負升降國旗和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城樓、金水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及迎賓儀式的現場警衛光榮任務。從此,我國有了第一套規范的國旗升降儀式。原來的2人升旗改為3人升旗,其中1人擎旗,2人護旗,正步前進。同時,統一了著裝,為83式武警服裝,編制出了升降旗的時間表。1983年2月1日,當3名武警戰士穿著統一的服裝,護衛著國旗通過長安街時,來往的行人都停止了腳步,舉目肅立,仰視著國旗冉冉升起,第一次感受到了升國旗的庄嚴與神聖。從此這個班被人們稱作「天安門國旗班」。
1982年,國旗升降儀式落在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北京總隊肩上,國旗班正式成立。三人升旗儀式進行革新,中間一人扛旗,一左一右兩個護旗手佩戴手槍護衛國旗。
成立「天安門國旗護衛隊」
1990年10月1日,新中國第一部《國旗法》施行,要求升國旗時必須奏國歌,讓升旗儀式更加庄嚴隆重。原來的國旗桿周圍都是封閉的,升降國旗時,戰士們需要跳進跳出,既不方便又不雅觀。經有關部門批准,國旗基座於1991年2月23日開始改建。改建後,國旗桿升高至30米,國旗也改為長5米、寬3.3米的特號旗。
與此同時,在「天安門國旗班」的基礎上,正式成立「天安門國旗護衛隊」,對升旗儀式進行了第二次改革,即在原3人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名帶隊警官和32人的護旗方隊。每逢重大節日和每月逢「1」(即每月1日、11日、21日)時,還有62名軍樂隊員現場演奏國歌,再加上2名升旗手,總共100人,使升旗的儀式更加庄嚴隆重。並從當年5月1日起實行新的升旗儀式。
1991年5月1日清晨,伴隨《歌唱祖國》那激動人心的旋律,36名身著禮賓服的國旗護衛隊隊員精神抖擻地護衛著國旗走出天安門城樓,正步邁過長安街。在他們身後,是颯爽英姿的武警軍樂隊,62名軍樂隊官兵在行進中演奏《歌唱祖國》。這時,整個廣場一片歡騰,掌聲經久不息。新的升旗儀式在天安門廣場亮相後,很快成為首都的特殊一景。從這時候開始,凡來北京的人,絕大多數都把升旗儀式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內容。
⑷ 我和我的祖國作品主要內容反映了哪些現實問題
該片既有取材史實的真實人物,如開國大典自動升旗裝置設計師、香港回歸儀式升旗手、原子彈研究人員、舍己扶貧基層幹部、備飛護航女飛行員;也有大膽創設的藝術形象,如上海里弄小男孩、北京計程車司機、迷途知返的失足青年等。
這些在大事件中鮮為人知的小人物,默默無聞而又矢志不渝地將「小我」的人生篇章,無私地融入共和國的「大我」華章中。他們所承載的奉獻、犧牲、拼搏、捍衛、堅守的時代精神,穿越時空,歷久彌新,凝聚成為「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隔」的堅強信念,也生動地表達著「歷史是人民寫就的」價值主題。
(4)揭秘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升旗裝置設計者擴展閱讀
電影官方資料顯示,《我和我的祖國》的出品方為華夏電影、博納影業、阿里影業出品,影片由《前夜》《相遇》《奪冠》《回歸》《北京你好》《白晝流星》《護航》七個故事構成。
分別涉及了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奧運會奪冠並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2008年8月8日北京奧運會開幕式。
2016年神舟十一號飛船返回艙成功著陸、2015年9月3日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閱兵及2017年7月30日朱日和閱兵等事件。
⑸ 開國大典上,設計自動升旗的人是誰
林治遠
⑹ 開國大典上的趣事
唱國歌,升國旗,閱兵勢
⑺ 我和我的祖國主要人物是誰
《我和我的祖國》主要人物有林治遠、高遠、方敏、陳冬冬、朱濤、蓮姐、張北京、沃德樂、哈扎布等。
1、林治遠
演員 黃渤
貧困的流浪少年,沃德樂的弟弟,涉世未深的他和哥哥曾在青春年少時期做過荒唐錯事,而被扶貧工作者老李收留。為了怕哥哥被抓走,怕哥哥自此無法回頭,他義無反顧地站了出來,天真想替哥哥背鍋頂罪。而神舟十一號的降落,改變了他和哥哥的生活,改變了他們的命運,也讓他們看到了新的希望。
⑻ 升國旗的小故事
1949年10月2日,也就是開國大典的第二天,由北京市供電局工人陳紅年擔任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任務。因為開國大典時升旗用的電動升旗裝置,是由當時冀北電力公司北平分公司設計的,所以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的20多年裡,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的任務就很自然地落在了北京市供電局的身上。
1951年9月30日下午,電力公司一位領導把胡其俊叫到一邊,說組織上決定交給他一個光榮任務,從明天起接替陳紅年在天安門廣場升降國旗。
胡其俊聽後又是高興,又是激動,又是擔心。高興、激動的是自己這個在舊社會吃不飽飯的窮苦人,成了新中國國旗的升旗手;擔心的是這是由毛主席親自升起過的五星紅旗,由自己來擔負升旗任務,怕不能勝任。
第一次升國旗恰逢新中國誕生後的第二個國慶日,天安門廣場將舉行開國大典以來每年一次的盛大閱兵和群眾遊行。頭天傍晚,胡其俊從天安門廣場管理處領來國旗,晚上根本無法入睡,不時地起身看看鬧鍾,生怕第二天晚了。天剛蒙蒙亮,他便急急忙忙地穿好衣服,一氣兒跑到廣場的旗桿底下,仔仔細細地將國旗系好、展平,然後遙望天邊,等著太陽出來。當第一次順利完成任務時,胡其俊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比喝了半斤二鍋頭還帶勁。
⑼ 我和我的祖國他沖上屋頂扶起什麼
我和我的祖國他沖上屋頂扶起了信號天線。1984年8月8日,中國女排在奧運會奪冠,首獲世界大賽三連冠。
而與此同時的上海石庫門弄堂,黑白電視機擺在弄堂中間,前排馬扎、中間椅子、後面踮起腳尖,鄰居們層層疊疊聚在一起觀看那場振奮人心的比賽,房頂的天線時不時需要有人手動尋找信號,每當中國隊得分,歡呼聲彷彿能穿破天際。
我和我的祖國其他情況簡介。
我和我的祖國由陳凱歌擔任總導演,張一白、管虎、薛曉路、徐崢、寧浩、文牧野聯合執導,(按出場順序)黃渤、張譯、吳京、杜江、葛優、劉昊然、陳飛宇、宋佳領銜主演的劇情片。
導演徐崢拍攝《奪冠》的過程中,將兒時對上海的記憶情景再現,而美術指導郜昂和他的美術團隊並沒有經歷過20世紀80年代初的上海生活,但為了還原歷史風貌,他們查閱了大量資料,了解當時的生活細節,還從老弄堂里回收鍋碗瓢盆、布衣、窗簾等時代舊物,盡量不在視覺信息層面出現問題,從衣食住行和弄堂形態層面,還原一個原汁原味的老上海弄堂風情。
⑽ 開國大典的電動國旗是誰做的
開國大典電動旗桿設計師林治遠做的。
林治遠,號裕民。1913年2月9日出生於天津,廣內東潮容陽人。北京市政設計研究院總工程師(教授級高級工程師)、副院長;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國工程設計大師、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旗桿設計者。
1949年開國大典毛主席親手升起第一面五星紅旗所用的旗桿,由林治遠親手設計施工完成。
(10)揭秘開國大典上的自動升旗裝置設計者擴展閱讀
天安門國慶工程指揮部對旗桿製作進行了具體分工,自動升旗方案由林治遠來具體落實。
林治遠接到任務後,與有關技術人員一起研究自動升降的開關設施。他們首先設計出這樣一個方案:國旗自動升降,升降速度與國歌演奏時間一致,國歌奏完後,國旗升到頂端並自動停止。
根據這個方案,技術人員設計出了一個簡單的機械設施來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鋼絲繩兩端各焊了一個鋼球來控制升降開關,只要升降速度設施碰到兩端的鋼球,便會自動停止升降並自動斷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林治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