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21080微重力實驗裝置

21080微重力實驗裝置

發布時間:2022-05-18 10:31:38

『壹』 中國發射了哪些宇宙探測器

1 CZ-1 F-01 1970.04.24 東方紅一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播送東方紅樂曲
2 CZ-1 F-02 1971.03.03 實踐一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運行8年多
3 CZ-2 F-01 1974.11.05 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失敗 光學偵察衛星
4 CZ-2C F-01 1975.11.26 第1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3天後返回
5 CZ-2C F-02 1976.12.07 第2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3天後返回
6 CZ-2C F-03 1978.01.26 第3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3天後返回
7 CZ-2C F-04 1982.09.09 第4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8 CZ-2C F-05 1983.08.19 第5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9 CZ-3 F-01 1984.01.29 東方紅二號實驗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失敗 發射成功,星未入軌
10 CZ-3 F-02 1984.04.08 東方紅二號實驗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定點東徑125°上空
11 CZ-2C F-06 1984.09.12 第6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12 CZ-2C F-07 1985.10.21 第7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13 CZ-3 F-03 1986.02.01 東方紅二號甲實驗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定點東徑103°上空
14 CZ-2C F-08 1986.10.06 第8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15 CZ-2C F-09 1987.08.05 返回式衛星(搭載法國微重力實驗裝置)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5天後返回
16 CZ-2C F-10 1987.09.09 第10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A)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8天後返回
17 CZ-3 F-04 1988.03.07 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中星1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定點東徑87.5°上空
18 CZ-2C F-11 1988.08.05 返回式衛星(搭載德國微重力實驗裝置)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8天後返回
19 CZ-4 F-01 1988.09.07 風雲一號極軌氣象衛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20 CZ-3 F-05 1988.12.22 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中星2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定點東徑110.5°上空
21 CZ-3 F-06 1990.02.04 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中星3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定點東徑98°上空
22 CZ-3 F-07 1990.04.07 亞洲1號通信衛星(美國休斯公司)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1
23 CZ-2E F-01 1990.07.16 巴基斯坦科學實驗衛星/澳星模擬星 LE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2,外星3
24 CZ-4 F-02 1990.09.03 風雲一號B/大氣1號甲/乙(氣球衛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三星
25 CZ-2C F-12 1990.10.05 第12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A)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8天後返回
26 CZ-3 F-08 1991.12.28 東方紅二號甲通信衛星(中星4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失敗 發射成功,星未入軌
27 CZ-2D F-01 1992.08.09 第13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B)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15天後返回
28 CZ-2E F-02 1992.08.14 澳塞特星B1通信衛星(澳大利亞)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4
29 CZ-2C F-13 1992.10.05 瑞典弗利亞科學衛星/返回式衛星一號甲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一箭雙星.運行7天後返回成功,外星5
30 CZ-2E F-03 1992.12.21 澳星B2通信衛星(澳大利亞) GTO 四川西昌(XSLC) 失敗 衛星爆炸
31 CZ-2C F-14 1993.10.08 第15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A)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衛星未返回
32 CZ-3A F-01 1994.02.08 實踐四號小衛星/誇父一號模擬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一箭雙星
33 CZ-2D F-02 1994.07.03 第16顆返回式衛星(尖兵1號B)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15天後返回
34 CZ-3 F-09 1994.07.21 亞太一號通信衛星(亞太衛星公司)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6
35 CZ-2E F-04 1994.08.28 澳塞特星B3通信衛星(澳大利亞)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7
36 CZ-3A F-02 1994.11.30 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中星5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衛星未能定點
37 CZ-2E F-05 1995.01.26 亞太二號通信衛星(亞太衛星公司) GTO 四川西昌(XSLC) 失敗 爆炸
38 CZ-2E F-06 1995.11.28 亞洲二號通信衛星(美國休斯公司)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8
39 CZ-2E F-07 1995.12.28 艾科斯達一號通信衛星(美國)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9
40 CZ-3B F-01 1996.02.15 國際通信衛星708號(國際通信衛星組織) GTO 四川西昌(XSLC) 失敗
41 CZ-3 F-10 1996.07.03 亞太一號甲通信衛星(亞太衛星公司)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10
42 CZ-3 F-11 1996.08.18 中星7號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失敗
43 CZ-2D F-03 1996.10.20 返回式衛星(搭載日本微重力實驗裝置)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光學偵察衛星,運行15天後返回
44 CZ-3A F-03 1997.05.12 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中星6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45 CZ-3 F-12 1997.06.10 風雲二號A靜止氣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46 CZ-3B F-02 1997.08.20 馬部海衛星(菲律賓)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11
47 CZ-2C F-15 1997.09.01 銥星模擬星(美國摩托羅拉) LE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12,外星13
48 CZ-3B F-03 1997.10.17 亞太二號R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14
49 CZ-2C F-16 1997.12.08 銥星(美國摩托羅拉) LE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15,外星16
50 CZ-2C F-17 1998.03.26 銥星(美國摩托羅拉) LE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17,外星18
51 CZ-2C F-18 1998.05.02 銥星(美國摩托羅拉) LE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19,外星20
52 CZ-3B F-04 1998.05.30 中衛一號通信衛星(購自美洛-馬公司)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21
53 CZ-3B F-05 1998.07.18 鑫諾一號通信衛星(購自法國)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22
54 CZ-2C F-19 1998.08.20 銥星(美國摩托羅拉) LE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23,外星24
55 CZ-2C F-20 1998.12.19 銥星(美國摩托羅拉) LE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25,外星26
56 CZ-4 F-03 1999.05.10 風雲一號/實踐五號小衛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300公斤的CAST968小衛星公用平台
57 CZ-2C F-21 1999.06.12 銥星(美國摩托羅拉) LE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27,外星28
58 CZ-4B F-01 1999.10.14 中巴資源一號/巴西小衛星SCAI-1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29
59 CZ-2F F-01 1999.11.20 神舟一號飛船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60 CZ-3A F-04 2000.01.26 中星22號(烽火一號軍用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61 CZ-3 F-13 2000.06.25 風雲二號B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62 CZ-4B F-02 2000.09.01 中國資源二號A(尖兵3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實時圖像傳輸衛星
63 CZ-3A F-05 2000.10.31 北斗導航試驗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64 CZ-3A F-06 2000.12.21 北斗導航試驗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65 CZ-2F F-02 2001.01.10 神舟二號飛船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66 CZ-2F F-03 2002.03.25 神舟三號飛船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67 CZ-4B F-03 2002.05.15 風雲一號/海洋1號小衛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CAST968小衛星公用平台
68 CZ-4B F-04 2002.10.27 中國資源二號B(尖兵3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實時圖像傳輸衛星
69 CZ-2F F-04 2002.12.30 神舟四號飛船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70 CZ-3A F-07 2003.05.25 北斗一號試驗備份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71 CZ-2F F-05 2003.10.15 神舟五號飛船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中國第一次載人航天.楊利偉,19小時
72 CZ-4B F-05 2003.10.21 中巴資源一號02星/創新一號微小衛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外星30
73 CZ-2D F-04 2003.11.03 第18顆返回式衛星(尖兵4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新一代返回式衛星,運行18天後返回
74 CZ-3A F-08 2003.11.15 中星20號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75 CZ-2C/SM 2003.12.30 探測一號小衛星 SS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中歐「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
76 CZ-2C F-23 2004.04.18 試驗一號小衛星/納星一號納衛星 SS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一箭雙星.第1顆質量小於30kg的納衛星
77 CZ-2C/SM 2004.07.25 探測二號小衛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78 CZ-2C F-25 2004.08.29 第19顆返回式衛星(尖兵2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運行27天後返回
79 CZ-4B F-06 2004.09.09 實踐六號A星/B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
80 CZ-2D F-05 2004.09.27 第20顆返回式衛星(尖兵4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運行18天後返回
81 CZ-3A F-09 2004.10.19 風雲二號C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82 CZ-4B F-07 2004.11.06 中國資源二號C(尖兵3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實時數據型遙感衛星
83 CZ-2C F-26 2004.11.18 試驗二號小衛星 SS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替代亞太一號甲衛星
84 CZ-3B F-06 2005.04.12 亞太六號(法國阿爾卡特空間公司)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31
85 CZ-2D F-06 2005.07.06 實踐七號衛星 SS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86 CZ-2C F-27 2005.08.02 第21顆返回式衛星(尖兵2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運行27天後返回
87 CZ-2D F-07 2005.08.29 第22顆返回式衛星(尖兵4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運行18天後返回
88 CZ-2F F-06 2005.10.12 神舟六號飛船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費俊龍 聶海勝,5天
89 CZ-4B F-08 2006.04.27 遙感衛星一號(尖兵5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合成孔徑雷達偵查衛星
90 CZ-2C F-28 2006.09.09 實踐八號衛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航天育種研究返回式科學技術試驗衛星
91 CZ-3A F-10 2006.09.13 中星22號A(烽火一號A軍用通信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92 CZ-4B F-10 2006.10.24 實踐六號02組衛星A星/B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93 CZ-3B F-07 2006.10.29 鑫諾二號通信直播衛星(DFH-3平台)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衛星天線、太陽能帆板未能打開
94 CZ-3A F-11 2006.12.08 風雲二號D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95 CZ-3A F-12 2007.02.03 北斗導航試驗衛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96 CZ-2C F-29 2007.04.11 海洋一號B衛星 GT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97 CZ-3A F-13 2007.04.14 北斗導航衛星01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98 CZ-3B F-08 2007.05.14 奈及利亞通信衛星一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中國首次衛星整星出口.外星32
99 CZ-2D F-08 2007.05.25 遙感衛星二號(尖兵6號)/浙大皮星一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一箭雙星,數字成像光學偵察衛星
100 CZ-3A F-14 2007.05.31 鑫諾三號衛星(DFH-4平台)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101 CZ-3B F-09 2007.07.05 中星6B(購自法國)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33
102 CZ-4C F-01 2007.09.19 中巴(巴西)資源一號02B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三級發動機具有二次點火功能.合成孔徑
103 CZ-3A F-15 2007.10.24 嫦娥一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月球探測器
104 CZ-4C F-02 2007.11.12 遙感衛星三號(尖兵7號)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105 CZ-3C F-01 2008.04.25 天鏈一號01星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中國首顆數據中繼衛星
106 CZ-4C F-03 2008.05.27 風雲三號A SS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中國首顆第二代極軌氣象衛星
107 CZ-3B F-10 2008.06.09 中星9號電視直播衛星(購自法國) GTO 四川西昌(XSLC) 成功 外星34
108 CZ-2C F-30 2008.09.06 環境減災A/B 環境與災害監測預報小衛星 LEO 山西太原(TSLC) 成功 一箭雙星,兩顆光學衛星
109 CZ-2F F-07 2008.09.25 神舟七號飛船/伴飛微小衛星 LEO 甘肅酒泉(JSLC) 成功 翟志剛(出艙)、劉伯明、景海鵬, 3天

『貳』 在空間生命及微重力科學領域,我國研製了哪些先進的實驗裝置

在空間生命及微重力抄科襲學領域,我國研製了一批先進的實驗裝置,進行了數十項空間實驗。其中微重力液滴熱毛細遷移的空間實驗和理論研究,達到國際領先水平;空間細胞培養、細胞電融合、蛋白質結晶、空間生物效應和空間連續自由流電泳,以及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進行的金屬合金、氧化物晶體、半導體光電子材料的生長實驗,也取得了豐碩的科學成果,部分已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叄』  微重力測量

15.3.1基本原理

微重力測量(Microgravimetry)是在重力測量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個新興分支學科。因此,微重力位場基礎理論、概念等與重力學基本上是相同的,具有其共性,但在特殊性上,突出「微」的性質和特點。它是基於地球引力場基礎上,研究不同岩性密度的變化來解決一些特殊地質問題的勘探方法。

微重力測量與常規重力測量不同,是能夠達到微伽級精度的重力測量。為保證得到微伽級精度的分析解析結果,其關鍵在於野外勘測作業的方法、技術上與常規的勘探測量有許多不同的要求、特殊措施和規定,比常規重力測量要復雜得多。在地質等自然條件上,地形、地貌、近儀物體、溫度、壓力、振動、固體潮等因素的影響;在觀測操作技術上,儀器及底盤的放置、調節操作、測點高程等因素都需要專門考慮;記錄方法也需要專門的規定。對於微重力觀測得到的數據,除與常規重力觀測數據改正相同的項目之外,為確保達到微伽級的觀測數據的質量要求,還需要進行近物體影響的改正和在一定范圍內的建築物影響的改正。

眾所周知,在地球表面及附近空間的一切物體都具有重量,這是物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P0點是地球上任一點,在P0處有一質量為m0的質點(物體),見圖15-3,它受到質量為 M的地球對質點m0產生的引力F(M,mo);同時,質點 m0還受隨地球作自轉而產生的慣性離心力C(m0)的作用,慣性離心力的方向垂直於地球自轉軸指向外。引力與慣性離心力的矢量合成的合力G(M, m0)就是重力。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圖15-3地球重力場

重力的方向在不同的地點其指向略有不同。由於所以重力 G(M,m0)的方向大致指向地心。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質點 Poo不0 僅受地球物質的吸引,還受到太陽、月亮等其他天體物質的吸引。運動中的地球在日、月引力的作用下,重力也還會出現周期性的隨時間而變的微小變化。

存在重力作用效應的空間稱為重力場。

為了便於對地球內部物質分布進行比較研究,將單位質量所受的重力作為研究標准,稱為重力場強度或重力加速度,對重力加速度的測量簡稱為重力測量。重力測量可分為絕對測量和相對測量。絕對重力測量測的是重力的全值,稱為絕對重力值;相對重力測量測的是各點相對於某一基準點的重力差。相對重力測量是現代測量的主要形式。

地球表面上的重力加速度隨著地點的不同有所變化。根據測量得到的地面上的重力變化來研究地下的地質構造特點,勘探礦藏、地下人工建築物體以及一些人類活動遺跡,是微重力探查的主要內容。由於岩石受力變形,地下洞穴等的差異會產生微重力場的變化,通過研究這種變化可以達到勘查地質災害的目的,如滑坡、塌陷、地面沉降等。

一般地表重力加速度的變化原因主要有:

(1)地球的實際形狀比較復雜,是一個北極稍突出、南極縮入,赤道半徑較兩極半徑稍大的類似梨狀的扁球體,並且地面是起伏不平的;

(2)地球繞一定的旋轉軸自轉;

(3)地球內部,特別是地殼岩石圈層及其附近的物質,密度分布不均勻,這是地球歷史上多次復雜的地質作用造成的結果,因此這種不均勻與地質構造、礦產分布有著密切的關系;

(4)人類的歷史活動在接近地表形成的遺跡和人工建築物體的存在,造成局部地區密度分布的微小變化。

15.3.2觀測方法

測量重力的方法可分為動力法和靜力法。動力法是觀測物體在重力作用下的運動,直接測定的量是時間和路程;靜力法是觀測物體的平衡,直接測定的量是物體因重力變化而發生的線位移和角位移。

圖15-4重力儀簡單工作原理

採用靜力法進行相對重力測量是重力勘探的主要方法,所用的儀器為重力儀。根據測量方式的不同,重力測量又有重力測量和重力垂直梯度測量之分。重力測量是指直接測取測點的重力加速度(絕對值或相對值);重力垂直梯度測量是指測量地球重力沿鉛垂方向的變化率。

圖15-4是重力儀簡單工作原理圖。彈簧原長為 S0,其上端固定在支架上,下端懸掛一個質量為 M的負荷。在重力gG的作用下,彈簧

長度由 So伸長到 SG,於是有

式中:K為彈簧的彈力系數。如果將它移到另一點 A,在該點重力gA的作用下彈簧的長度為SA,則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在S0不變的情況下,A、G兩點的重力差可由下式決定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

是儀器的常數,相當於彈簧長度變化一個單位時的重力變化值,稱為重力儀的格值;△S為在A、G兩點上彈簧長度的長度變化。所以,在格值C已知的情況下,若能准確測出彈簧長度在兩點的變化值,就可以求出這兩點的重力差。

當基準點上的絕對重力值已知時,通過相對重力測定也可求出觀測點的絕對重力值,即: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15.3.3技術要求

15.3.3.1微重力測量的分類與布點原則

在工程上,微重力測量一般可分為兩類:①剖面測量,剖面一般垂直於線型地下結構(如斷層、背斜、向斜和隱伏河道)的設定走向;②面積測量,主要探測地下地質體大小、形態和分布。無論剖面或面積測量,重力測點位置的相對高程必須用測地方法來確定。

用以進行勘探的野外程序取決於勘探的目的和有關數據校正的要求,微重力勘探的測量是相對於局部地區的參考點而進行的,並不需要確定絕對重力值。至於面積測量中的比例尺,可按工程的需要確定,1:200至1∶1000不等。

微重力測量的布點原則:

(1)將所探測的對象或異常布置在測線或測區的中心;

(2)測線或測區內應盡可能覆蓋在與探測對象有關的地質體附近;

(3)測線方向應盡量垂直於探測對象的走向,並盡可能與已知的地質剖面一致;

(4)測點距應小於可信異常寬度的1/2~1/3,保證至少有四個測點能反映出上述異常;

(5)測線距不大於地質體在地面上投影長度的1/2~1/3。

15.3.3.2微重力測量中的測地工作

(1)測地工作的任務

測地的主要任務在於:①按照微重力勘測設計的要求在工區布設測線或測網(面積測量),確定測點的坐標,以便繪制圖件並作正常重力(緯度)校正;②測定測點的高程,以便進行空間(高度)、中間層校正(當然還要求測定岩土密度);③在地形起伏地區,需作相應比例尺的地形測量,以便進行地改。

(2)測地工作的方法與要求

測地工作方法與要求為:①用經緯儀或測距儀測量重力點的坐標,該坐標可以附屬於國家網(點)或是獨立坐標;②用水準儀或測距儀測量重力點的高程,精度可按Ⅳ等水準的要求,該高程應附屬於國家高程系統;③在做地形測量時,如果在重力點附近(0~4m)高程精度為1cm左右,在4~10m處的精度為2cm左右,10~100m為5cm左右,100m以上可以稍差,最後算得的地改精度有可能達到3×10-8m·s-2;④在進行地下微重力測量時,除按上述要求測定點位和高程外,還需對平硐的各處截面進行位置和高程的測量,以便作平硐改正;⑤在靠近建築物如牆壁、石柱、儀器墩作微重力測量或梯度測量時,需對它們的相對位置、形狀、大小等進行測量,以便作近儀物體和建築物的改正。

15.3.3.3微重力測量野外記錄的要求與記錄的內容

(1)微重力測量記錄本的記錄項目

微重力測量的記錄本記錄的項目,根據其特點應包括如下內容:①光學位移靈敏度;②讀數線;③運輸方式;④儀器名稱和編號;⑤縱水泡二端讀數;⑥橫水泡二端讀數;⑦重力讀數時間和讀數;⑧地面(測點樁)和儀器底邊距離;⑨氣壓、氣溫和儀器內溫;⑩外界干擾描述,包括風和震動;(1點)位描述;(12測)點位周圍地形、地貌描述。

(2)近儀物體測量記錄本的記錄項目

由於近儀物體的測量和測區內的地形地貌測量可以同步進行,因此近儀物體記錄本也可以用於近區的實地地形地貌測量。該記錄本應記錄如下內容:①工區內平面草圖,該草圖包括所有被測物體的平面圖和編號,並且有方位;②每個被測物體的素描圖及編號,該編號要和平面草圖的編號一致,並且有方位;③若被測物體的素圖被分割成若干個正規幾何體,則每個分割體要畫出詳細圖件,分割體的編號與素圖的編號一致,而且和記錄紙中的編號一致,詳圖內各幾何體標上位置標記和密度標記,以提供測量時用,並且要有方位。

15.3.4微重力觀測數據的整理

由於微重力測量要求有很高的精度,即達到微伽級的精度,因此在觀測時以及做各種處理計算、分析解釋之前需要進行許多校正、改正和處理。

15.3.4.1觀測數據的處理及改正

一個測點的觀測值gi可用下式來表達: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gi為換算後的測點上的重力值;f(zi)為根據格值表及標定值(線性、二次項)將讀數值zi換算成重力值的換算(格值)函數;Cm為磁場系數,可從實驗室標定;mg為磁場強度,如在每個測點上嚴格將儀器定向朝北及避開強磁場干擾,則此項可以忽略;CT為溫度系數,可從實驗室標定,mT為溫差,一般此項亦可忽略;δ為潮汐因子,它因地區而異,一般取為1.16,GT為觀測時刻的固體潮理論值;P為周期誤差個數;A為周期誤差振幅,

為周期誤差角頻率,Tn為周期,φn為其相位,這些可在基線場內標定得到,但目前一般標定得不夠准確,故多不採用它們作改正;αp為氣壓系數,△P為實測氣壓與標准氣壓P(H)之差。最後一項為氣壓變化而引起儀器擺桿平衡位置(重力讀數)的變化,這可以在減壓艙內進行實驗,並可求出改正系數 CpP,若已知氣壓變化 mp,即可求得此項改正。不過根據一些重力儀器的試驗,此項影響很小,在微重力測量中可以略去。

15.3.4.2正常重力改正、高度(空間)改正和中間層改正

(1)正常重力改正:對於微重力測量,通常可以對基點指定一參考緯度,然後用下式計算所有其他測點的緯度校正: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gZL以μGal為單位;△L為距基點(或參考點)的南北向距離,以m為單位;φ為參考緯度;如果要校正的測點在基點之南則用正號,如果在北則用負號。

(2)高度(空間)校正:由於微重力測量是相對於一任意參考高程的(基點的高程,或大地水準面的高程,或平均海平面的高程),而且只需相對於參考高程的測點高程,所以高度(空間)校正公式為: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gZFA以μGal為單位;△h為需要校正的測點和參考高程之間的高程差,以m為單位;正號用於比參考高程高的測點,負號則用於比參考高程低的測點。

(3)中間層校正(即布格校正):對於中間層布格校正,要選擇一參考高程,最好是與高度(空間)校正相同的參考高程,並將每一個測點同參考高程之間用無限水平板的物質來近似,則布格校正公式為: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式中:ΔgZ布校以μGal為單位;ρ為平板的密度(g/cm3);Δh是被校正測點和參考高程之間的高程差,以m為單位;當測點高於參考高程時取負號,反之取正號。

15.3.4.3地形改正

地形改正對於微重力測量極為重要,是影響重力異常計算的主要因素。地形改正主要的計算方式有以下三種。

(1)表面積分法:表面積分法的基本原理是將重力地形改正的體積分計算,按高斯定理轉變為關於地形面及地形改正點所有水準面的表面積分算式,並採用三角形面擬合地形起伏,每個三角形單元的積分用高斯公式數值求積。該方法的優點在於精度較高,計算速度快,靈活性較大,它可以用於遠區、中區和近區改正。

(2)FFT地改計算:FFT地改計算方法即快速傅氏變換地形改正計算方法,特點是公式簡單,易於在計算機上快速實現。

(3)分區計演算法:分區計演算法是將地形改正范圍分為近區、中區、遠區。近區採用斜頂面三稜柱模型,中區和遠區採用方柱體公式。

15.3.4.4近儀物體對微重力測量影響的改正

(1)觀測儀器墩的重力效應改正:觀測儀器墩是最近儀器的物體,對於重力測量的影響不可忽略,一般採取圓柱體、截頭圓錐體、方柱體作為幾何體模型進行改正。至於儀器周圍的牆壁或崖岩體,則可以用方柱體(立方、長方形柱體)等模型組合而成,根據其實測密度計算重力效應並進行改正。

(2)建築物影響的改正:微重力測量經常在建築物群中,甚至在建築物腳下和建築物內部進行。巨大的建築物質量的影響,也可稱其為「近儀質量」的影響。由於一般的建築物形狀多是規則的幾何體,在考慮其影響時,可將建築物分解成若干個長方體(包括斜長體)、圓柱體、圓球、稜柱體的組合。如果將建築物劃分的足夠細,並以相應的規則體(長方、圓柱、球體等)的效應理論公式計算出各自的重力值、重力垂直梯度值等,就可以較精確地計算出建築物的總體重力效應、重力場分布及相應的改正值。

15.3.5微重力測量的數據處理

微重力數據處理的主要目的是:

(1)消除因重力測量和對重力測量結果進行各項校正時引進的一些誤差,或消除與勘探目的無關的某些近地表小型密度不均勻體的干擾;

(2)從多種地質因素所引起的疊加異常中,劃分出與重力勘探目標有關的異常;

(3)根據重力勘探問題的需要,進行位場轉化。

15.3.5.1曲線平滑

曲線平滑處理用以消除野外重力測量觀測誤差和對測量結果進行各項校正時引起的誤差。

(1)徒手平滑法:有經驗的技術人員根據異常曲線的變化規律,直接平滑異常曲線。徒手平滑應注意平滑前後各相應點重力異常值的偏差不應超過實測異常的均方誤差,而且盡可能使平滑前後異常曲線所形成的面積相等,重心不變。

(2)多次平均法:把兩個相鄰點的重力異常平均值作為兩點中點的異常值,直到最後達到期望的平滑程度時再徒手光滑曲線。

(3)剖面異常的平滑公式:包括線性平滑公式和二次曲線平滑公式。

線性平滑公式: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某一點的平滑值是在剖面上以該點為中心取奇數點的算術平均值。由m=1、2、3……可分別得3、5、7……點平滑公式。

二次曲線平滑公式:包括五點和七點平滑公式。

五點平滑公式為: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七點平滑公式為:(4)平面異常的平滑公式:線性平滑公式(見前)。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五點平滑公式: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九點平滑公式:

地質災害勘查地球物理技術手冊

15.3.5.2區域異常與局部異常的劃分

區域異常一般是由相對埋藏較深,或分布范圍大的剩餘質量所引起;局部異常一般由相對淺或小的地質體所引起。在進行地質解釋,尤其是進行定量解釋之前,需對疊加異常進行處理,劃分出區域異常和局部異常。其常用方法有:

(1)圖解法:圖解法分為平行直線法和平滑曲線法兩種,平行直線法適用於區域重力異常沿水平方向呈線性變化的地區;平滑曲線法適用於區域重力異常等值線不能用平行直線而只能用曲線表示。

(2)數值計演算法:包括偏差法、圓周法、網路法等。

(3)多項式擬合法、趨勢分析法。

15.3.5.3位場的轉換

位場轉換主要為了便於進行反問題的處理,主要內容包括:

(1)由觀測平面上的重力觀測值換算同一平面上的重力異常二階、三階偏導數(Vxz、Vzz、Vzz2)等各階系數,即重力異常的導數換算。

(2)由觀測平面上的重力觀測值換算異常源以外任意點上的△g、Vxz、Vzz、Vzz2等為重力異常的解析延拓。

15.3.5.4微重力測量數據反演方法

微重力測量數據的反演是微重力異常定量解釋的基礎。反演前必須對疊加異常作認真分析,並設法提取與勘探目標有關的重力異常,這樣才可能對引起異常的地質體作出定量解釋。

(1)解析法:我們知道,地質體的△g、Vxz、Vzz和Vzz2是其產狀要素、剩餘質量及觀測點坐標的函數。反之,如果把地質體的產狀要素或剩餘質量等表示成重力異常(或其導數)及觀測點坐標的函數,則當這些地質體產生的△g(或其各階導數)為已知時,便可以根據這種函數關系求出地質體的產狀要素及剩餘質量等參數。計算方法包括△g異常曲線求解和Vxz、Vzz、Vzz2曲線求解。

(2)切線法:利用異常曲線特徵點的切線,用圖解的方法求取物體頂部(或中心)的近似埋藏深度。

(3)選擇法:根據實測重力異常的剖面異常曲線或重力異常平面圖上重力異常等值線分布和變化的基本特徵,結合工作地區的地質和其他地球物理資料,給出引起這種重力異常的地質體的模型,並利用解正問題的方法計算模型體的理論異常,再把理論異常與實測異常進行對比,當兩者在所允許的誤差范圍內時,則所給定的地質體的模型即為所求的解。

(4)直接法:直接利用剖面曲線或平面圖上重力異常的分布,通過積分運算來求解異常體的某些參數,如三度體的剩餘質量、質心坐標或二度體的橫截面積和質心坐標等。

(5)密度分界面的反演:根據實測的重力異常確定地下密度分界面的起伏,對於研究地質構造十分重要。要使這一工作取得良好的效果,必須具備以下條件:①用來進行反演計算的重力異常是由密度界面起伏所引起;②界面上下物質層的密度分布比較均勻,且已知它們的密度差;③在工區內至少有一個或幾個點的界面深度為已知。求解密度界面的方法有:線性公式求解法、二級近似公式求解法、壓縮質面法等。

(6)淺層應力場反演:以彈性力學平衡方程為理論基礎推導出計算地殼淺層應力場的計算公式,並利用地表實測重力資料來反演淺部應力場,以此來探討一些地質體的力學機理和穩定性趨勢。

15.3.6微重力異常地質解釋

微重力異常的地質解釋可分為定性解釋和定量解釋。定性解釋是根據重力異常基本特徵和已知的地質和其他地球物理資料,對引起重力異常的地質原因作出判斷。定量解釋是在條件具備的情況下,對一些有意義的異常進行定量計算,求出地質體的某些產狀。

解釋重力異常之前,必須認真考慮重力異常的等效源以及由此而帶來的重力勘探反問題的多解性。因此在進行資料解釋時要盡可能獲取更多信息,以縮小解的范圍。

(1)充分利用工作區的已知地質條件,如地層及岩石的種類、構造產狀等,以使反問題的解盡量符合客觀實際;

(2)岩石密度資料不僅是布置重力勘探工作的依據,也是解重力勘探反問題的重要參數,應當認真收集和分析利用,必要時可採集標本進行直接測定或通過地表重力數據和井中測量數據間接測定;

(3)充分利用鑽井資料,從中收集各種地層的准確厚度和各種岩石的物理性質,以便獲取解釋異常所需的重要資料;

(4)各種地球物理資料可以對重力異常的解釋起補充和旁證的作用,應充分利用。

15.3.7成果的表達形式

微重力測量的成果形式主要有:重力異常平面等值線圖和重力異常剖面曲線圖;各種偏導數平面等值線、剖面曲線圖;解析延拓平面等值線圖、剖面圖;各種推斷解釋圖件等。

15.3.8展望

微重力測量是一種新興的勘探方法,雖然其野外測量及資料處理比較復雜,但具有不受地形限制、不受各種電磁影響、異常體反映靈敏度高的特點,在地質災害勘探方面能夠發揮更積極的作用,如地面塌陷、滑坡、泥石流、崩塌、地裂縫、庫岸、地面沉降的地質調查等各方面均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15.3.9儀器設備

微重力勘探的儀器設備見表15-4。

表15-4微重力測量儀器一覽表

『肆』 微重力科學實驗衛星「實踐10號」有哪些科學實驗

「實踐十號」主要是通過提供空間微重力環境,做「地面上做不了的實驗和研究」。實踐十號衛星工程項目首席科學家胡文瑞院士說,在空間微重力這種極端環境條件下,很多物理規律會發生變化,能開展許多新的研究。

「實踐十號」此次搭載的19個科學實驗是從200多個項目中公開遴選出來的,主要集中在前沿的流體力學和材料科學、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其中還包括和法國、日本等國際合作的項目。胡文瑞院士表示,此次空間實驗預期會產生一大批科研成果。

此前,我國科學家在地面上通過落塔、飛機和探空火箭等方式模擬微重力環境做了一些實驗,但這些方式只能模擬很短的時間,再長就需要藉助衛星和空間站。

衛星和空間站雖然都能提供較長期的空間微重力環境,但是相比之下,空間站就顯得不夠「理想」也不夠「經濟」。胡文瑞院士給記者算了一筆賬:國際空間站上做一個類似的實驗要耗資兩千萬美元,而實踐十號上的科學實驗,平均成本在百萬美元量級。另外,空間站由於存在機械等其他干擾,因此所模擬的微重力環境也不如「實踐十號」理想。

『伍』 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的概況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為適應我國空間科學發展的需要、發展我國載人航天工程及相關科學研究事業,國家863計劃第一屆航天領域專家委員會決定組建國家微重力實驗室和國家計算流體力學實驗室。1994年原國防科工委(現總裝備部)原則批准在中國科學院建立「國家微重力實驗室」(National Microgravity Laboratory)。1995年正式批文、在中國科學院建立「國家微重力實驗室」。1998年國家微重力實驗室實驗樓建成,國外購置設備和國內自行研製設備相繼通過驗收。2003年4月總裝備部對國家微重力實驗室進行了全面驗收,實驗室工作進入正常運轉。
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現已成為我國微重力科學研究的核心實驗室,為國家載人航天工程做出了重大貢獻,獲得集體和個人兩項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參加和組織我國微重力科學的學科發展論證;負責組織並完成實踐8號衛星留軌艙系統的微重力科學實驗,取得一批重要學術成果;正在負責實踐10號科學實驗衛星載荷總體和科學研究總體、國家載人航天工程二期應用系統流體物理分系統的工作。鑒於其突出工作業績,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獲2005年國家人事部和中國科學院聯合頒發的先進集體獎,為發展我國微重力科學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學術上進行創新性研究的同時,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積極參與國際微重力科學活動、開展卓有成效的國際合作與交流,是國際上有重要影響的微重力科學研究中心和用戶支持中心。
作為微重力科學研究中心,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目前的研究領域涉及微重力科學的主要方向,包括微重力流體物理(簡單流體的運動、多相流和復雜流體),微重力燃燒科學(燃燒機理和空間站防火),空間材料科學(凝固過程、晶體生長和模型化研究),空間生物技術與生命科學(生物力學、細胞-分子生物學和納米生物技術),在流體物理、燃燒、生物力學和先進診斷技術,以及與材料科學和生命科學的交叉與融合等領域開展了有特色的創新性研究工作,2000-2007年期間已在重要學術刊物發表論文374篇,出版專著(章節)12部。同時,國家微重力實驗室還與國內基礎物理界同行合作,努力促進我國空間基礎物理的發展。國家微重力實驗室近年來承擔了多項國家重大項目,已完成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科學實驗衛星等空間實驗項目11項,並承擔中國科學院知識創新工程和大型裝備等項目20餘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和面上項目20餘項以及其它研究項目5項,項目經費合計約1.4億元。在國家重大需求層面,「十一∙五」期間國家微重力實驗室已有5項空間實驗列入國家載人航天工程(第二期)、7項空間實驗列入實踐10號衛星計劃、2項空間實驗列入中俄合作利用國際空間站俄國艙的有人操作實驗計劃、3項空間實驗列入微重力火箭計劃。
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現有固定資產7585萬元,引進和自行研製了儀器設備百餘台(套),具備較完善的開展微重力科學地基研究的實驗體系,包括開展微重力流體物理研究的流體動力學、分散體系、光學診斷和測試、三維顯微粒子圖象測速等實驗系統;開展微重力熱科學研究的兩相流、微重力燃燒等實驗系統;開展空間材料科學研究的半導體晶體、氣相外延、金屬合金成核過冷、非透明介質、透明晶體生長等實驗系統;開展生物力學和空間生物技術研究的蛋白質晶體生長、空間細胞生長和組織培養、連續流電泳、微管吸吮、激光顯微光鑷、原子力顯微等實驗系統;以及開展納米生物技術研究的光學橢偏成像系統等,共同組成了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的研究平台。作為微重力科學用戶支持中心,國家微重力實驗室建成了可進行短時微重力地面實驗的百米落塔設施,其中落艙系統的微重力時間為3.5 s、微重力水平可達10-5×g量級,落管系統的微重力時間為3.26 s,微重力水平優於10-6×g, 可為用戶提供各種技術支持和服務。

『陸』 天舟一號:微重力環境下胚胎幹細胞生存命運有何不同

編者按:

即將發射的天舟一號,除了要與天宮二號交會對接、實施推進劑在軌補加,還要開展一系列空間科學實驗和技術試驗的任務。

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是載人航天工程空間應用系統的總體單位,代表中國科學院抓總負責載人航天空間科學與應用任務的規劃、實施及成果產出與推廣,具體承擔工程研製的組織管理,系統設計、集成、測試,可靠性保障,在軌技術支持,有效載荷運控管理,數據獲取及應用成果的推廣服務等系統技術支持、支撐、保障、服務工作。

在此特別感謝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工程與技術中心的支持!

4月中下旬,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將發射,並將與天宮二號對接。

已經進入良好運轉狀態的天宮二號,是我國打造的第一個空間實驗室。而天舟一號雖然是貨運飛船,但仍然搭載了不少科學實驗。其中一項就是中國科學院動物所段恩奎團隊負責的「微重力環境下胚胎幹細胞培養實驗」項目。

幹細胞生物學是21世紀矚目的研究領域之一,是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研究的上游學科。幹細胞的重要功能是維持和控制細胞的再生能力,它具有自我更新復制能力和多分化潛能,它可分化為多種組織細胞類型。

空間微重力效應是否影響幹細胞增殖和分化?能否利用空間微重力獨特的條件開展幹細胞大規模擴增和組織工程構建呢?這些問題是目前空間生物學研究的前沿和熱點的問題。

「科普中國」是中國科協攜同社會各方利用信息化手段開展科學傳播的科學權威品牌。

本文由科普中國融合創作出品,轉載請註明出處。

『柒』 國家微重力實驗室的實驗室成員

序號 姓名 性別 專業 學位 職稱 類別 1 胡文瑞 男 流體力學 大本 院士 研究 2 龍 勉 男 生物力學 博士 研究員 研究 3 康 琦 男 實驗力學 博士 研究員 研究 4 劉秋生 男 流體力學 博士 研究員 研究 5 王育人 男 材料科學 博士 研究員 研究 6 靳 剛 男 光學 博士 研究員 研究 7 陳啟生 男 微重力流體力學 博士 研究員 研究 8 趙建福 男 流體力學 博士 研究員 研究 9 魏炳忱 男 材料科學 博士 研究員 研究 10 解京昌 男 實驗力學 學士 研究員 研究 11 李 凱 男 流體力學 博士 研究員 研究 12 段俐 女 實驗力學和光學 博士 研究員 研究 13 王雙峰 男 工程熱物理 博士 副研 研究 14 戴國亮 男 物理化學 博士 副研 研究 15 霍波 男 固體力學 博士 副研 研究 16 於 泳 男 物理化學 博士 副研 研究 17 徐升華 男 膠體和光學 博士 副研 研究 18 尹兆華 男 流體力學 博士 副研 研究 19 呂守芹 女 生物力學 博士 副研 研究 20 徐建省 男 控制理論與工程 博士 助研 研究 21 陳 涉 男 應用物理 碩士 助研 研究 22 閆存極 男 物理化學 博士 助研 研究 23 劉榮 男 流體力學 博士 助研 研究 24 孫樹津 男 生物力學 博士 助研 研究 25 張 夏 男 工程熱物理 博士 助研 研究 26 萬士昕 男 電子工程 大本 高工 技術 27 韋明罡 男 發動機設計與製造 大本 高工 技術 28 張 璞 女 光電 博士 高工 研究 29 阿 燕 女 物理分離 碩士 高工 研究 30 高宇欣 男 無線電技術 大專 高級實驗師 研究 31 陳 娟 女 運動生理 學士 高級實驗師 研究 32 林 海 男 計算機軟體及應用 本科 工程師 研究 33 胡 良 男 機電一體化 學士 工程師 研究 34 孟永宏 男 光電工程 碩士 工程師 研究 35 章 燕 女 生物力學 碩士 工程師 研究 36 徐麗敏 女 財務會計 大專 職員七級 管理 37 殷宏亮 男 實驗技術 高中 高級工 技術 38 管旭東 男 實驗技術 高中 高級工 技術

『捌』 我國研製發射的衛星顆數

我國一共發射了53顆。

自從1970年4月24日中國第一顆「東方紅」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以來,經過30年的發展,中國的衛星研製水平和製造技術不斷提高,成功開發研製出了多種衛星,形成了不同的應用衛星系列,使一顆顆中國衛星在太空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我國用長征系列運載火箭先後發射了50多顆衛星,其中,科學技術實驗衛星9顆,返回式遙感衛星17顆,通信廣播衛星9顆,氣象衛星2顆,資源遙感衛星2顆,導航定位衛星2顆,測量大氣密度的氣球衛星2顆,國外衛星10顆。這些衛星的成功升空,不僅體現了我國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水平,使我國跨入了世界航天大國的行列,而且對促進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以及提高國際地位等方面,都發揮出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科學技術實驗衛星

在我國發射的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中,前8顆是從酒泉發射中心發射的,最後一顆是從西昌發射中心發射的。9顆衛星中,「東方紅一號」和「實踐一號」兩顆衛星是用「長征一號」火箭運載升空的。「技術實驗衛星一號」、「技術實驗衛星二號」和「技術實驗衛星三號」這3顆衛星是由「風暴一號」運載火箭送上太空的。接著,「風暴一號」還將另外三顆實驗衛星,即「實踐二號」、「實踐二號甲」和「實踐二號乙」採用一箭三星的辦法,一舉發射成功。第9顆衛星為「實踐四號」,它是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上太空的一顆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這9顆衛星不但在太空運行正常,而且為我國衛星新技術的發展以及空間物理探測作出了積極貢獻。

如我國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從1965年下半年起,經過4年多的研製,於1970年初完成了衛星的總裝測試和各種空間環境試驗。為了讓全世界人們能用肉眼直接看到衛星在太空的邀游英姿和聽到它發出的宏亮聲音,採用的技術方案是: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入軌後,末級火箭將跟著衛星在空間上運行,還特意在本級火箭上加上「觀測裙」,以提高火箭的亮度;同時,在衛星的殼體內裝有《東方紅》樂曲發生器和轉播系統。為了發射這顆衛星,還專門研製了「長征一號」三級運載火箭,衛星發射場也是在原導彈發射試驗場基礎上改建和擴建的,還在全國各地新建了不少地面觀測台站。所有這一切,雖然事先都作過論證和進行過必要的試驗,但最後是否成功,還有待4月24日的飛行試驗。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成功全面考核和驗證了衛星、火箭、發射場和測控網各大系統的有效性和協調性。衛星入軌後,衛星上各個系統都工作正常,實現了「看得見,聽得到,抓得著」的要求,從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我國科學技術實驗衛星首次取得的重大成就。

1994年2月9日,我國的第9顆科學技術實驗衛星——「實踐四號」搭載「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發射成功,這是我國在科學技術實驗衛星的研製方面取得的又一重大成果。「實踐四號」空間探測衛星的主要探測目的是測量近地空間的帶電粒子環境,研究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根據太空帶電粒子的分布場情況,衛星選擇了一條近地點高200公里,遠地點高36000公里、傾角28度的較理想的運行軌道。在近地點,衛星處於輻射帶邊線以下,隨著衛星向高軌道方向運行,衛星將進入輻射帶並穿越輻射最強的區域,最後到達輻射帶外邊緣以外地區。這樣,衛星大約每天有兩次機會能測到輻射帶沿高度分布的一個完整剖面。為了達到預定的探測目的,衛星上共配備了高能電子探測器、高能質子和重離子探測器、等離子體探測器、電位監視器和單粒子事件探測器等5項計6台探測儀器。由於配備的儀器考慮比較周到,可使探測的帶電粒子成份比較完整,除電子、質子外,還有重離子;探測的能量也比較寬,幾乎覆蓋了對航天器有影響的所有能量范圍;在探測空間環境帶電粒子參數的同時,還能監視環境對衛星的效應。

「實踐四號」的發射成功,不僅為太空帶電粒子和航天器相互作用過程的研究提供了完整的、可相互印證的第一手數據。而且使我們對充滿於太空中的帶電粒子所組成的「輻射帶」、「電離層」、「等離子層」和「太陽風」等以及它們對航天器的影響有了新的認識,從而為最終達到減輕和消除它們對航天器的損傷邁出了可喜的一步。

返回式遙感衛星

我國已發射的17顆返回式遙感衛星都是從酒泉基地發射升空的近地軌道衛星。70年代的3顆衛星是用「長征二號」火箭運載升空的;80年代的8顆和90年代的第12,14顆是用「長征二號丙」火箭送上太空的;90年代的第13,16,17等3顆衛星則是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依次發射成功的。這16顆衛星均成功地返回降落在四川預定的落區。其中,1992年、1994年和1996年11月4日返回大地的這3顆衛星屬於我國第二代返回式衛星,衛星上所載的新型遙感器具有國際先進水平,解析度達到幾米,遙感圖像清晰,標記齊全,信息量為第一代返回式衛星的13倍。唯一比較遺憾的是,1993年10月8日用「長征二號丙」火箭發射的第15顆衛星未按預定計劃返回祖國懷抱,它在茫茫太空不知所措地游盪了三年半後,於1996年3月12日墜落於大西洋南部海域。

由於我國發展應用衛星,首要目的是為了打破世界航天大國對空間技術的壟斷,為戰略方針服務,研製返回式衛星,掌握回收技術,成為我國優先要予以攻克的一項重要課題。因此,早在60年代,黨中央就原則批准把返回式偵察衛星作為發展重點。在研製第一顆衛星的同時,就把偵察衛星所需的光學照相機、紅外照相機、特種膠卷、姿態控制等關鍵技術,列入了預先研究計劃。70年代初,我國第一顆返回式照相偵察衛星正式列入國家計劃後,中央領導同志在「文化大革命」的混亂年代,對這顆衛星的研製給予了特別關注。1975年11月15日,這顆返回式衛星及「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完成技術陣地測試工作,隨即轉運發射陣地。11月26日按時發射,衛星准確進入預定軌道,軌道近地點高度173公里,遠地點高度483公里,軌道傾角63度,不僅入軌精度符合設計要求,而且衛星在太空運行47圈後,又按遙控站發出的返回調姿遙控指令,安全返回。使我國初次嘗試了衛星發射升空後又順利返回地面的喜悅。1976年12月,在粉碎「四人幫」的大喜日子裡,我國又一顆經過改進設計的返回式衛星圓滿完成發射、偵察和回收任務。1978年1月,我國再一次進行了一次返回式衛星的發射,3天之後,返回。

1982年9月9日,我國新研製的實用型返回式衛星獲得成功。從此,返回式衛星進入了更加實用化的階段。在整個80年代,一共發射了8顆衛星,每次都獲得成功,這使我國成為繼美國、前蘇聯之後,世界上僅有的三個真正掌握返回式衛星研製和發射技術的國家之一。不僅創造了100%發射成功的歷史記錄;而且返回式衛星的質量、水平也逐年增高。隨著航天市場商業化的進程加快,從1987年的8月起,我國返回式衛星作為微動試驗平台開始步入國際市場,先後承擔了法國、德國和瑞典等國家的搭載試驗,在國際上產生了越來越重要的影響。

1994年7月3日我國發射的第16顆返回式衛星成效巨大,我國專家在衛星上試驗了一種「全姿態捕獲新技術」,獲得了使衛星在任何姿態下都能恢復正常運行的圓滿效果。更令人難忘的是,1996年10月20日下午3時20分,我國「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從沉寂了兩年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托起第17顆返回式衛星成功地送上太空。衛星按預定軌道在繞地球飛行239圈,旅行15天後。在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的精確控制下,准確地於四川省的蜀中地區「下凡」。這顆衛星不僅創造了在太空邀游15天的新記錄,而且共進行了17類搭載試驗,這也是過去從未有過的。在17類搭載物中,有中國科學院搭載的一個重10千克的多功能生物培養箱,箱中分裝著許多實驗器,其中還特意放置了一隻用於進行心肌觀察和失重狀態下病理反應實驗的不足一個雞蛋大的小烏龜。生物箱中另一項實驗是細胞學中的神經細胞元生長發育實驗,神經元取自一隻剛到這個世界的幼鼠的腦細胞。生物箱中還搭載著兩種植物:一種是具有抗癌作用的石雕柏(俗稱蘆筍);另一種是已長到1~2厘米高的蘿卜苗。這兩種植物實驗的目的主要是研究其空間的變異機理及微重力下的其它反應。此外,還利用生物箱進行了水生生物及微生物的實驗。

在17類搭載實驗中,空間育種雖是一項例行實驗,但很引人注目。因為1978年以來,我國在返回式衛星中相繼多次搭載過的水稻、小麥,蔬菜、花卉,中葯類計400多個品種的種子,經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的70多個單位參與的地面試駿,證明利用太空持殊環境對種子進行處理,再返回地面選育、試種,均取得良好效果,開拓了一條科學育種的新途徑。

第17顆返回式衛星還肩負有諸如國土普查、資源探測、地質地震調查、農村水利建設、城市規劃和科學試驗等多項任務。不僅試驗了新型電子技術,還完成了6項具有可控溫場的材料試驗,其中,有一項是金屬材料在空間加溫到攝氏970度後熔化、觀察其在微重力下的重新凝固現象,獲得了很滿意的結果。在搭載中,還進行了多項材料實驗和鋰電池的空間試驗等。作為衛星研製單位的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也不錯過這次機會,利用衛星搭載實驗,對高動態GPS自主導航定位系統進行了研究,以及在太空對光碟進行了首次應用試驗,碩果累累。

但最激動人心的是在這顆衛星的回收艙里還放有兩件最珍貴的物品,一件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另一件是香港特別行政區區旗。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在舉世矚目的「九七」香港回歸前夕,利用第17顆衛星,實現「五星·紫荊翔太空」,表達了「航天人」對迎接香港回歸祖國和祖國統一大業的拳拳之心。

通信廣播衛星

我國已升空的9顆通信廣播衛星中,前7顆都是用「長征三號」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的。除第一顆「試驗衛星一號」和第7顆「實用通信衛星五號」未能進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之外,另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以及「實用通信衛星一號」、「實用通信衛星二號」、「實用通信衛星三號」、「實用通信衛星四號」等5顆衛星都按預定計劃依次進入赤道上空的3.6萬公里高的地球靜止軌道,並分別定點於東經125度、103度、87.5度、110·5度和98度的位置上。第8顆和第9顆都稱之為「東方紅三號」的通信衛星,是由「長征三號甲』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運載升空的。可惜的是,1994年11月30日發射的第7顆,也就是「東方紅三號」通信衛星的首次發射,由於衛星上的姿控發動機有泄漏現象,燃料提早耗盡,致使衛星未能在預定位置定點。

由於以衛星為中繼站的現代衛星通信技術通常工作在微波頻段,通信容量大,通信方式既不易受電離層、對流層和氣象條件的影響,也不受山川、河流、海洋、沙漠等地理條件的限制,衛星通信還具有傳輸距離遠、傳輸質量高、遠距離通信價格便宜和可實現多址連接等優點,所以自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後,我國通信部門就迫切希望自己的試驗通信衛星能早日問世,以改變我國通信技術落後的狀態,為此,我國早在1970年6月,即開展了對通信衛星及其運載火箭的獨立自主研究。

1975年6月後,國家成立衛星通信工程領導小組,並在領導小組之下成立了技術協調組,負責整個工程大總體的技術協調。經過1976年的大總體方案設計和總體協調,確立了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的具體方案。1977年初,衛星各分系統的方案性樣機研製出來後,即向國際電訊聯盟提供了有關資料。同年3月8日,國際電聯向全世界正式宣布中國衛星通信工程計劃,並相繼有日本、印度尼西亞等國家與我國進行了協調。為了加快工程進展步伐,1977年9月,該工程被列為航天戰線三大重點任務之一。衛星的研製開始出現揚鞭催馬的大好勢頭。經過廣大科技人員的多年辛勤勞動和忘我戰斗,至1983年,試驗通信衛星的研製工作已臨近尾聲。

1984年3月28月,我國自行研製的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運往發射陣地。4月8日傍晚,夜色開始籠罩大地,只見銀白色的運載火箭噴射著桔紅色的火龍漸漸從發射架上升,向天際飛去。19時40分,運載火箭三級准確入軌,衛星與運載火箭分離後,衛星按預定程序起旋至37轉/分。衛星在大橢圓轉移軌道上飛行良好。4月10日8時47分,地面發出遙控指令命令衛星的遠地點發動機點火,衛星進入准靜止軌道。4月16日18時27分57秒,衛星成功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從此,在茫茫宇宙上空.增添了一顆由中國人研製的一顆新星,即「東方紅二號」通信衛星、衛星直徑2.1米,總高3·1米,重461公斤;衛星上裝有2台轉發器,使用C波段開展電話、電視及廣播業務。從此,使我國通信廣播衛星的研製及應用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國於1984年、1986年、1988年、1990年又成功地發射了5顆靜止軌道通信廣播衛星。幾年的運行證明,衛星性能符合設計要求,並於1986年開始,利用自己研製的通信衛星,首批開通了北京、拉薩、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廣州等城市的衛星通信。隨後,又為中央電視台和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多套節目、電視教育和雲南、貴州、新疆等省的一些地方電視台節目提供服務,大大提高!

了全國的電視覆蓋率。此外,還開通了利用通信衛星作為中繼站的對外廣播,並為郵電、水利、金融等部門提供了數字、圖片、文字傳真和數據報表傳送等通信手段,使其真正成為提高國民經濟建設效益的「倍增器」。

值得一提的是,從理論上講,雖然在地球同步軌道上的頻段衛星軌道位置有120個之多,但就某一個國家而言,真正可利用的位置卻十分有限。我國准備佔用和已經佔用的位置也僅有東經100度附近的可數的幾個。其中,東經110.5度這一軌道位置,我國與日本已發生過爭議,盡管這個位置早已為我國的「東方紅二號甲」衛星使用過。另外,專家們認為,曾為我國第一顆試驗通信衛星佔用的125度這一位置對我國特別重要,因為定點於這個位置的衛星,其波束覆蓋我國全部領土,特別是對我國東南沿海發達地區,更能接收到十分良好的信號。但按照國際電聯的有關規定,我國對東經125度位置的使用權將因我國第一顆試驗衛星即將「壽終正寢」於1997年11月份到期,在此之前,如果我國不發射新的通信衛星去佔用,將產生兩種很不利的結局:要麼花巨額外匯去購買或租用一顆非國產衛星去占據這一位置;要麼拱手交出,坐視別國去搶占這一位置。在這種無形的電波之戰日趨白熱化的關鍵時刻,我國經過10年嘔心瀝血研製的「東方紅三號」國內通信、廣播、電視傳輸衛星於1997年5月12日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紅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准確地定點於東經125度赤道上空,為我國通信事業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

「東方紅三號」衛星裝有24個C頻段轉發器。其中6個中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視傳輸、18個低功率轉發器用於電話、電報、傳真、數傳等通信業務。它可連續向全國同時傳輸6路彩色電視節目和8100路電話,壽命8年,可滿足2000年前後全國各地收轉電視和廣播以及通信的要求。該衛星為箱形星體結構,由結構、電源、熱控、測控、姿態和軌道控制、推進及通信等7個分系統組成。太陽電池陣為定向帆板結構,翼的最大跨度達18.1米,最大高度為5.71米,全星採用比較先進的模塊化的總體構形方案。所以「東方紅三號」的研製成功,標志著我國通信衛星技術已得到飛速發展,為我國擠進競爭激烈的通信衛星市場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氣象衛星

了解、掌握氣象,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條件之一。它對人類社會的生產、交通和日常生活的關系都十分密切,並日趨重要。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氣象變化萬千,由於交通不便,過去主要靠建在各地的為數有限的地面氣象觀測站,測出當地的風速、氣溫、氣壓、降雨量、日照和溫度等氣象六要素,然後將這些數據用有線和無線通信手段集中到氣象中心(局)進行綜合分析,做出預報。但由於受到海洋、沙漠、高原、高山、海島的影響,在相當大的國土上無法觀測天氣情況,每次集中到氣象中心的數據有限,集中和分析、處理數據的手段又比較落後,很難及時准確地向全國各地預報台風、暴雨、寒流和高溫的來臨,往往由於防患措施跟不上而造成不應有的生命財產損失。

自1960年4月1日美國發射世界上第一顆氣象衛星後,衛星居高臨下,能鳥瞰世界各地,每隔半小時就可以獲得一次將近一億平方公裡面積的雲圖資料,不僅可以晝夜不停地測出和提供大面積的溫度、濕度、壓力、風力等定量的遙感氣象資料,而且這種觀測不受自然條件、地理環境和國界、時空的限制。氣象衛星這種用常規氣象觀測方法不能比擬的優越性顯露出來後,我國氣象工作者對研製我國自己的氣象衛星的呼聲日益高漲,並得到黨中央的大力支持,正式列入了國家計劃。

我國研製的第一顆氣象衛星為極地軌道氣象衛星,命名為「風雲一號」。主要任務是獲取全球氣象資料,並向全世界氣象衛星地面台站發送氣象信息。同時也獲取海洋資料,為海洋部門服務。「風雲一號」衛星本體是1.4米XI.4米XI.2米的六面體。星體外側對稱安裝6塊太陽能電池帆板,帆板展開後衛星總長達8.6米。衛星運行在高度為901公里、傾角99度、周期102分鍾的太陽同步軌道上,每天繞地球運行14圈。衛星結構上的顯著特點之一是採用了長壽命的三軸姿態控制系統,使衛星上的兩台可見光和紅外掃描輻射儀(掃描寬度可達3000公里)能始終對准地球,對地指向精度小於1.0度,星下點解析度達1.l公里。1988年9月7日,我國用「長征四號」運載火箭,從山西太原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將「風雲一號」送入預定軌道。從發回的氣象信息看,專家們認為圖像清晰,紋理清楚,層次豐富,及時准確。

繼第一顆試驗性氣象衛星發射成功之後,1990年9月3日,我國從太原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四號」火箭又成功地發射了一顆氣象衛星。因這顆衛星的結構、軌道和功能,與第一顆衛星基本相近,故稱之為「風雲一號乙」氣象衛星。當衛星飛臨我國上空時,烏魯木齊氣象衛星地面站一馬當先,向北京傳送了第一幅反映前蘇聯亞洲地區的衛星雲圖資料,人們興奮地從電視天氣預報節目中看到不僅有可見光雲圖,又新添了紅外雲圖,雲層、湖泊、河流和山巒清晰可辨,完全可與先進國家的衛星雲圖相媲美。

繼「風雲一號」之後,我國於1987年即著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風雲二號」的研製工作。作為一顆新型氣象衛星,其結構、性能與「風雲一號」都有較大差別。它的外形為直徑2.1米、高1.6米的圓柱體,表面粘貼有近2000個太陽能電池片,使用壽命約為3年。由於該衛星裝有多通道掃描輻射計、S波段數傳和雲圖等兩個波段的轉發器,UHF波段數據收集和天氣圖廣播轉發器指標達到國內通道100個,國際通道33個;等效全輻射功率又分為原始主圖、展寬雲圖和天氣圖等三種情況,功能比較齊全,需要解決一系列工程難題。

1994年初,衛星在測試中發生故障後,作為該項任務的承製單位對衛星諸多方面進行了質量攻關,並通過和各有關單位的密切配合,大力協同,嚴把質量關,終於使這顆凝聚著我國航天戰線全體人員10年心血的新星有了可靠的質量保證。

1997年6月10日,我國利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從西昌發射中心順利地將「風雲二號」送上太空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於6月17日最終定位於東經105度離地球赤道3.6萬公里的高空。由於「風雲二號」比「風雲一號」視野更為廣闊,功能更強,用途更廣,它投入業務運行後,將為廣大用戶提供展寬數字圖像、天氣圖傳真以及各種經過處理的氣象產品,並將在自然災害監測和氣候變化研究中發揮重要作用。我國繼1988年和1990年相繼發射兩顆太陽同步軌道氣象衛星後,1997年又成功地將一顆地球靜止軌道氣象衛星送上預定軌道,並且已發回清晰雲圖,可以連續監測天氣變化情況,這標志著我國氣象衛星研製和發射已步入國際先進水平,從此,我國的氣象衛星事業和對衛星資源的應用能力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承攬國際商業衛星

在改革開放大潮的沖擊下,負責我國航天技術發展工作的決策者,於1984年開始考慮中國航天如何走出國門,進入國際市場的問題。

1985年5月,我國以參加日內瓦國際空間商業會議為契機,組成了一個4人代表團出席會議。當代表團團長在會上向世界航天界的各國代表作了《中國為世界提供發射服務可能性》的報告時,人們的臉上頓時充滿驚訝的表情,緊接著就是會場秩序的一陣騷動和互相交頭接耳的議論。第二天,一份法文報紙登出一條問號加驚嘆號的消息,標題竟是:「羽毛未豐的中國航天技術要參加國際競爭!?」

這就是中國航天准備走向世界放出的第一個試探性氣球。為了使國際上更多的廠商能了解中國的航天技術水平,同年6月,中國又參加了在巴黎舉行的國際航天技術展覽會。由於經過精心准備,中國航天技術展這次卻大顯風采,起到了意想不到的轟動效應。緊接著,1985年10月26日,我國以航天部的名義正式向全世界宣布:「中國運載火箭投放國際市場。承攬國外衛星發射業務。」從此,中國航天敞開了數十年緊閉的大門,決定在世界航天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

也許是天公有意作美,當我國向世界宣布要進入國際市場的消息後僅三個月,美國「挑戰者號」太空梭發生爆炸,機毀人亡;不久,美國為了填補因太空梭停止營業而留下的運載工具空白,趕緊研製的「大力神」和「德爾它」運載火箭也相繼失事。而歐空局的「阿麗亞娜」運載火箭也發射失敗。這時,急不可耐的西方各大衛星公司,開始把眼光投向中國,從而為我國進入世界衛星發射市場創造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難得機會。

1986年1月,中國同瑞典國家空間公司正式簽訂協議,用中國的「長征二號丙」火箭為該公司搭載發射一顆郵政衛星。這是我國與國外最早接觸、簽署的一份正式發射衛星的協議。

1987年的8、9月間,我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兩顆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在8月份發射的那顆衛星上,搭載了法國馬特拉公司的兩個微重力實驗裝置;這是我國首次實現用航天技術向國外用戶提供服務,成為中國正式進入國際航天市場的一個標志。

1988年9月,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正式對外開放。從此,這個深山峽谷的神秘面紗被揭開,旅遊者和參觀者絡繹不絕,接洽衛星發射任務的客戶也接踵而至。1990年4月7日,由中國長城工業總公司承包,我國用「長征二號」運載火箭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了「亞洲一號」衛星,定點於東經105·5度的赤道上空,這顆由美國製造的衛星是當時世界上同類型衛星中使用最廣,技術最成熟的一顆中小型衛星,工作壽命9·5年。「亞洲1號」衛星的發射成功,為我國發射國際商業衛星提供了經驗,同時也增添了我們走向國際市場的信心。

為了履行1988年11月1日,中國和美國休斯頓公司使用中國「長征二號E」發射供澳大利亞使用的兩顆「HS-601」衛星(簡稱澳星)的正式合同,1992年8月14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地用自己研製的大推力火箭,順利地將這顆重型的「澳賽特BI」通信衛星發射升空。當閃閃發亮並裝飾著美、澳、中三國國旗的乳白色的太空巨龍「長二捆」於14時凌晨7時多一點從發射台上徐徐升起,直沖九重雲霄時,為此而奮斗不懈的我國航天戰士,如釋重負,興高采烈,相互祝賀。1994年8月28日,在全世界的注目下,我國又用「長征二號E」將美國休斯公司為澳大利亞研製的「澳賽特B3」通信衛星一舉送入太空。「澳星」的多次發射圓滿成功,標志著我國已擁有發射重型衛星的實力,無疑對我國承攬國際商業衛星是一個巨大的推動力。

從1990年4月至1997年6月的10年間,我國分別承攬了10顆國際商業衛星的發射任務。它們分別是瑞典的「弗利亞科」科學試驗衛星,亞洲衛星通信有限公司的「亞洲1號」、「亞洲2號」通信衛星,亞太通信衛星有限公司的「亞太1號」、「亞太1號A」通信衛星,巴基斯坦的「巴達爾1」科學實驗衛星,澳大利亞的「澳賽特BI」、「澳賽特BZ」、「澳賽特B3」通信衛星以及美國的「艾科斯達1號」通信衛星。為了使我國航天技術在世界市場上站穩腳跟,以優質,高效、安全的服務參與世界競爭。近幾年來,我國對各個衛星發射場的設備、設施進行了現代化的更新改造,使發射的實時指揮更趨現代化,數據的採集處理能力明顯增強,指揮顯示更精確直觀,其綜合發射能力已成為國際第一流水平。這充分說明,我國的航天事業正一步一步地走向世界,在激烈競爭的世界衛星發射市場中主宰沉浮的命運,已牢牢掌握在我們自己手中。

『玖』 中科院有個微重力實驗塔,它的基本原理是什麼呢

微重力又稱為零重力,從嚴格意義上講,應是「零重量」。由於太空和地球表面環境有很大的不同,地球表面為1G重力環境,而太空處於真空狀態。在太空生活與工作的航天員,由於要長期處於這種微重力環境,吃、穿、住、行等都要適應這種狀態。在微重力環境中,你會有完全不同於地面的感覺。由於缺乏重力,航天員最先感覺到的就是身體是飄浮的。飛船艙內的東西,如果不用帶子固定,都要飄著。航天員要想行走,只能用雙手推拉艙壁來幫助身體移動。若是在艙外,則需要用特製的出艙活動裝置來幫助航天員「走動」。在缺乏重力的情況下,人身體上所有與重力有關的感受器都發生了變化。四肢已感覺不到重量,人體感覺不到頭部的活動。這種異常的感覺使航天員造成定向錯覺,當用手推拉航天器艙壁時,感覺不到自己是前後運動,而是會認為航天器在前後運動,自己是靜止不動的。非常有意思的是,在微重力環境下,航天員們個個『武功』大增,他們可以輕松地做許多在地面很難完成甚至不可能完成的動作。如用一個指頭拿大頂、隨意做各種翻滾動作等。 這種微重力環境會使航天員出現頭暈、目眩、惡心、睏倦等症狀,對體內器官會造成影響。航天員一旦進入微重力狀態,由於缺乏重力的向下吸引,全身體液會向上半身和頭部轉移,出現頸部靜脈鼓脹,臉變得虛胖,鼻腔和鼻竇充血,鼻子不通氣。而體液的轉移會使航天員出現血漿容積減少,血液濃縮,導致貧血。 微重力環境對於人體的肌肉、骨骼也有一定的影響。目前世界各國已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並採取了一定的防護措施,經過多次試驗,有些已取得明顯的效果,但有的病症目前還不能有效解決。需要進一步地去探索和研究。

『拾』 1987年8月5日,我國發射了一顆裝有( )馬持拉公司的兩個微重力試驗裝置的科學探

1987年的8、9月間,我國成功地發射並回收了兩顆科學探測和技術試驗衛星。在8月份發射的那顆衛星上,搭載了法國馬特拉公司的兩個微重力實驗裝置
是法國,沒錯

閱讀全文

與21080微重力實驗裝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機械識圖中C表示什麼 瀏覽:298
東莞藝神五金製品廠 瀏覽:100
某個同學用下圖所示裝置探究實驗 瀏覽:811
樓道暖氣閥門半開 瀏覽:228
德山五金市場在哪裡 瀏覽:46
鑽石牌座扇軸承怎麼拆視頻 瀏覽:169
小電流裝置作用 瀏覽:46
太陽能下水管道閥門 瀏覽:92
建築公司租賃設備沒有發票怎麼辦 瀏覽:479
廣西電子稱重儀表多少錢一台 瀏覽:109
樓道暖氣片閥門開關示意圖 瀏覽:665
軍用超聲波有什麼用 瀏覽:191
機械設備抵債協議怎麼寫 瀏覽:283
浩工閥門質量怎麼樣 瀏覽:612
上海市五金批發市場商品培 瀏覽:821
在繼電保護配電自動化裝置 瀏覽:609
連接電路器材是什麼 瀏覽:944
電梯上什麼裝置起超速保護作用 瀏覽:470
新桑塔儀表盤怎麼改時間 瀏覽:582
水箱自動清洗裝置改造 瀏覽: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