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裝置知識 > 現成品裝置設計

現成品裝置設計

發布時間:2022-04-22 17:39:16

1. 藝術中的裝置作品指的是什麼

就是指的「裝置藝術」,一般簡稱「裝置」。
這是個概念很模糊的東西,是後現代藝術興起之後的產物,說實話我雖然是搞藝術理論的,對這個只是有個籠統的概念,根據顧丞峰的《裝置藝術》一書,大致可以給出這么些解釋:
裝置藝術屬於非架上藝術,這點可以肯定的。藝術大致分架上和非架上,架上大概就是指的傳統藝術類型,而「架上」這個詞源也很繞脖子,在西方沒有明確的詞彙對應。非架上指的就是現代藝術以來出現的裝置藝術、行為方式以及視像方式;
杜尚這個人對裝置藝術的出現有決定性的作用,也是一個坐標點。他的《泉》,大概是第一件真正意義上的裝置作品。從這意義上說,「裝置」就是將現成品直接放入與它原本世界完全不同的語境之中,使其成為一種悖論和困惑。它往往具有某種符號性的價值,用實物材料去承擔人造符號的意義負載和藝術指稱。波伊斯是現當代知名的藝術家,他的不少作品就是典型的裝置作品,你可以去了解一下
想說周全實在不容易,只會更混亂,就說這么多吧,希望沒誤導你。說通俗點,裝置就是把一些日常用品經過某些藝術構思展示出來,或者製作一些構造物來表達一定的觀念的藝術作品, 它或是現成品的,或是仿製現成品的,或是一種符號性的提煉,它是工業社會的產物,是對機械復制時代的一種抗爭和戲謔。
我個人覺得它就是現代意義上的「社會雕塑」,或許只是我不理解它的真諦~

2. 談談數字媒體藝術與新媒體藝術的區別

數字媒體藝術是一個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的綜合性學科,集中體現了"科學、藝術和人文"的理念。這一術語中的數字反映其科技基礎,媒體強調其立足於傳媒行業,藝術則明確其所針對的是藝術作品創作和數字產品的藝術設計等應用領域。
該領域目前屬於交叉學科領域,涉及造型藝術、藝術設計、交互設計、計算機語言、計算機圖形學、信息與通信技術等方面的知識。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等現代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它建立在數字技術的核心基礎上,亦稱數碼藝術。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像CG(computer graph)。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它主要是指那些利用錄象、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當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

3. 什麼是數字媒體裝置藝術

數字媒體藝術專業是一個寬口徑的以技術為主,藝術為輔,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新專業。
裝置藝術是指藝術家在特點的時空環境里,將人類日常生活中的已消費或者未消費過的物質文化實體、進行藝術性的有效的選擇、利用、改造、組合,以令其演繹出新的展示個體或群體豐富的精神文化蘊含的藝術形態。簡單來說,裝置藝術就是「場地+材料+情感」的綜合展示藝術。

本專業的畢業生需要掌握信息與通信領域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具備數字媒體製作、傳輸與處理的專業知識和技能,並具有一定的藝術修養,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與技能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該專業旨在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以及美術修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利用計算機新的媒體設計工具進行藝術作品的設計和創作的復合型應用設計人才。使學生能較好地掌握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媒體製作軟體,具有較好的美術鑒賞能力和一定的美術設計能力,能應用新的數字媒體創作工具從事平面設計、網路媒體製作、游戲、動畫製作、數碼視頻編輯和數字化園林景觀設計等方面工作的專業技術人才。

本專業方向為電視台、數字電影製作公司、互動娛樂公司、廣告公司、電視頻道及欄目包裝部門、電視劇製作部門、動畫公司及其它各影視製作機構等單位培養具有較高影視製作理論水平和數字藝術素養,能夠駕馭最先進的數字影視技術,熟悉數字影視製作的生產流程,在CG技術與藝術領域具有較高造詣,能進行數字影視節目策劃與創作、數字電影電視特效製作、電視片頭設計與製作、電視欄目及頻道包裝的科學和藝術相結合的復合型高級人才。

4. 新媒體藝術設計和數字多媒體藝術的區別

新媒體藝術設計和數字多媒體藝術的區別:

1、專業方向不同。

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是綜合了多種學科的合成藝術,藝術與當代最前沿的科學相結合。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培養方想是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既懂技術又懂藝術、能利用計算機新的媒體設計工具進行藝術作品的設計和創作。

2、學習內容不同。

新媒體藝術主要學習數字技術、生物科技、量子理論、經濟學、語言學等可以成為藝術實現的媒介的學科。數字多媒體藝術主要學習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能熟練掌握各種數字媒體製作軟體,具有較好的美術鑒賞能力和一定的美術設計能力。

3、就業方向不同。

新媒體藝術專業首都師范大學在國內美術方面是非常強的,美術學、藝術設計、動畫都是該校非常好的專業,該校非常重視藝術類專業的發展。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劃分為三個專業方向,數字游戲設計、數字影視製作和網路媒體設計。

(4)現成品裝置設計擴展閱讀

隨著計算機技術、網路技術和數字通信技術的高速發展與融合,傳統的廣播、電視、電影快速地向數字音頻、數字視頻、數字電影方向發展,與日益普及的電腦動畫、虛擬現實等構成了新一代的數字傳播媒體。

該專業教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各種數字媒體製作軟體,培養較好的美術鑒賞能力和一定的美術設計能力,應用新的數字媒體創作工具從事平面設計、網路媒體製作、游戲、動畫製作、數碼視頻編輯和數字化園林景觀設計等方面專業技術人才。

數字媒體藝術是藝術類專業,與傳統意義上的「藝術」所不同的,數字媒體藝術專業定位學科領域有一定的交叉和細化,是關於媒體領域的,表現方式為數字化的,也就是「換筆」了的藝術類專業。

5. 影象裝置藝術起源

有點深奧,so,sorry,I don't know!

6. 關於裝置藝術的問題

裝置藝術始於60年代,也稱為「環境藝術」。作為一種藝術,它與六七十年代的「波普藝術」、「極少主義」,「觀念藝術」等有聯系。在短短幾十年中,裝置藝術已經成為當代藝術中的時髦,許多畫家、雕塑家都給自己新添了「裝置藝術家」的頭銜。在西方已經有專門的裝置藝術美術館,例如英國倫敦的裝置藝術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由1983年的一棟樓發展到2000年的四棟樓。紐約新興的當代藝術中心,幾乎就是一個裝置藝術展覽館,在它的庭院中,修築了露天裝置藝術的專用隔間。美術院校也開始開設裝置藝術課程。在英國,哈德斯費爾得大學已經設有專門的裝置藝術學士學位。在西方當代美術館的展覽中,裝置藝術也占據了相當重要的位置。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1969年至1996年期間,就舉辦了67次裝置藝術展覽。近年在美國美術院校畢業的碩士生很多人都成了裝置藝術家。

在藝術上,裝置是對傳統藝術分類的挑戰。每個時期的藝術分類是特定的社會和歷史狀態的產物。19世紀,美術家們試圖用各種方式對藝術進行分類,有的以主體的感覺器官如視覺器官或聽覺器官來分類;有的把藝術分為空間藝術或時間藝術,有的把藝術分類成再現藝術或非再現藝術。這種探索藝術分類新方式的努力,首先說明在18世紀法國美術學家阿貝·馬托的分類原則上所建立的藝術分類已不能系統地界定日趨紛繁復雜的藝術現象。人們在不斷從新的角度深究藝術的本質和各種藝術門類之間的關系,正像朱狄在《當代西方美學》中所指出,現當代藝術「粉碎了每一種藝術已往所具有的,為多數人所認可的那種傳統尺度和界標。這一變化首先帶來的是們不再像過去那樣,在傳統標準的意義上對各種藝術進行分類,而不得不去重新研究各門藝術的特徵究竟發生了什麼變化,繼續進行對某一種藝術形式的獨特本質進行研究,或在此基礎上轉入對構成各種藝術的最共同的本質加以研究。」裝置藝術自由使用各門類藝術手段,表明人類表達思想觀念的藝術方式是無法用機械的分類來界定的。由於現代藝術表現手段和材料的令人眼花繚亂的變化,依靠不斷更新藝術分類原則,把規律化強加給無規律變化的藝術現象,不但無助於認識日日更新的藝術,到頭來只會弄得人們無所適從。不受限制地綜合使用多門類的藝術形式,是現代藝術追求表現廣度,深度和強度的必然產物。
在展覽和收藏方面,裝置藝術藐視美術博物館的權威。很多裝置藝術最初都是在「非正式」的展覽場所,即不是博物館也不是畫廊的地方展出。例如舊金山的卡帕街裝置藝術中心就是由分散的一棟棟經過翻修的民房組成。在西方,博物館的藝術基本上是中產階級的藝術。沒有受過高等教育的廣大勞動階層,去美術館畫廊的微乎其微。由於裝置藝術把展覽的場所搬到室外,移進翻修過的民居、廢棄的廠房、簡陋的倉庫,以「平民化」的面目出現,實際上具有藝術普及的意味,把藝術帶給那些幾乎不進畫廊、美術博物館的勞動人民。同時,裝置藝術還反對美術博物館用象牙之塔把藝術與生活隔離。它不僅「平民化」,還直接進入生活。有的室外裝置以聲響雕塑組合的形式出現,有的建成奇異的園林,有的又像夢幻世界的建築,有的則用來裝飾大樓外牆,真正成為人們可觀可游,可坐可卧的生活環境。但是裝置藝術進入市民的生活環境,往往不是出於烏托邦式的藝術理想,而是經濟原因。很多美國城市都有公共環境藝術基金,這些基金是裝置藝術家的重要贊助資金來源之一。

裝置藝術一般具有以下特徵:
1.裝置藝術首先是一個能使觀眾置身其中的、三度空間的「環境」,這種「環境」包括室內和室外,但主要是室內。
2.裝置藝術是藝術家根據特定展覽地點的室內外的地點、空間特地設計和創作的藝術整體。
3.就像在一個電影場里不能同時放映兩部電影一樣,裝置的整體性要求相應獨立的空間,在視覺、聽覺等方面,不受其它作品的影響和干擾。
4.觀眾介入和參與是裝置藝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裝置藝術是人們生活經驗的延伸。
5.裝置藝術創造的環境,是用來包容觀眾、促使甚至迫使觀眾在界定的空間內由被動觀賞轉換成主動感受,這種感受要求觀眾除了積極思維和肢體介入外,還要使用它所有的感官:包括視覺、聽覺、觸覺、嗅覺,甚至味覺。
6.裝置藝術不受藝術門類的限制,它自由地綜合使用繪畫、雕塑、建築、音樂、戲劇、詩歌、散文、電影、電視、錄音、錄像、攝影等任何能夠使用的手段。可以說裝置藝術是一種開放的藝術手段。
7.為了激活觀眾,有時是為了擾亂觀眾的習慣性思維,那些刺激感官的因素往往經過誇張、強化或異化。
8.一般說來,裝置藝術供短期展覽,不是供收藏的藝術。
9.裝置藝術是可變的藝術。藝術家既可以在展覽期間改變組合,也可在異地展覽時,增減或重新組合。
自然,裝置藝術本身也在變化,例如,當代裝置藝術不再是對傳統的博物館展覽的一種反叛,相反,已經成為博物館的寵兒。最初以反對博物館永久收藏為其宗旨的「環境藝術」(也就是裝置藝術),也被「招安」,進入博物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名單。再以美國聖地亞哥當代藝術博物館為例,在它舉辦的67次裝置藝術展覽中,有58件被博物館收購,成為永久收藏品。

裝置藝術在中國是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被認識和興起的。因為,美國著名的波普藝術家勞申柏格曾於80年代來中國美術館辦了一次展覽。由此點燃了中國藝術家對裝置藝術形態的興趣火種。以致經過十多年的探索、實踐發展,裝置藝術越來越不僅為眾多的中國藝術家和民眾所認識、理解、認可與接受。而且,"裝置藝術在90年代前期的中國美術中,已作為極有實力和潛力的藝術形式,積極的、深刻的表現著世界之今日中國之今日以及個人之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的發展,也有其內在的因素。一方面,當代國際藝術的整體性發展對中國藝術家的刺激和推動。
另一方面,中國社會實行改革開放以後,經濟發達、國人生活水平提高、綜合國力增強,社會結構中的某些方面的觀念也呈現出工業或後工業社會的情勢。所以,裝置藝術在中國還是有了長足的發展。中國裝置藝術家在裝置藝術探索中,分別對當下經驗、文化遷徙、觀念派生等方面均作出了較有深度的挖掘與表現。而在藝術形式方面分別對分析的立體主義以來的,特別是針對後現代藝術中多元的形式進行探索,並將中國當代精神注入其中進行有機的媒合與升華。由此可見,在逐漸推進工業化發展的中國,在材料、特質越來越現代化並日趨豐富之同時,人們的觀念變遷、文化取向、生活態度與方式必將日趨現代意義上的多元化。為此,作為進入工業社會的國度里,將藝術「走向物化」對於中國美術而言已不再遙遠。同時,在一個創造物質、追求物質、享用物質的現狀與前景中,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必將越來越快地取代中國探索性藝術中領銜主角之地位。如果是這樣,那麼,待到中國的經濟與歐美的經濟相近之期,首先與世界藝術直接交流與媲美的藝術形式,那亦必推動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因為,綜合材料與裝置藝術不但對中國美術發展具有前景,對於世界美術發展同樣具有前景。
裝置藝術是自1910年馬賽爾·杜尚(Marcel Duchamp )的現成品藝術以來不斷演進、幾乎可稱主流性的當代藝術樣式之一。中國自80年代中期部分前衛藝術家掀起裝置藝術熱以來,幾經波折而持續未絕。進入90年代,也由模仿引進轉入本土創造和融入社會、自出心杼的中國化新階段。很難仍以80年代的眼光說今日裝置藝術在中國仍然是機械移植、文化超前、無法與讀者溝通的洋雜耍。例如,王天德將宣紙墨染後鋪陳於桌、椅、筆硯、酒瓶等的「水墨菜單」,宮林將碗碟鞋子等裱糊以舊報紙組合而成的「媒體」等作品,都有著較為明顯的民間性、地域性、現代化和文化深度;而不啻為大型裝置藝術的邸乃壯的「大地走紅」1994年開始在許多大中城市公園巡展,旅美華人陳強主持的「黃河的渡過」綜合藝術活動的各段水樣陳列於山東的黃河水體工程紀念碑,這些又都佐證著裝置藝術等綜合藝術並非是與中國格格不入的洋擺設,而是有現實可接受度的。
裝置藝術是當代中國現代前衛藝術中重要的藝術樣式。裝置藝術的美學特徵正是以對傳統藝術的反詰與超越為其特徵。主要表現為:超越藝術與客體世界;藝術與觀眾二元對立的彌和性;藝術家的設計、作品的自足、觀眾的參與三位一體的藝術活動性;意義闡釋上超越有限生活意象的多義性;社會參與、反思與批判性等。裝置藝術因多採取生活用品和工業品等而與大眾生活意象相聯系;以其對大眾生活意象的反詰與超越而獲得了大眾化和貴族化的雙重品格。但裝置藝術也有著非藝術化、生活化、品味低俗的負面可能。杜絕膚淺,走向深沉與文化性,是作為觀念化藝術的中國當代裝置藝術的應有取向。

7. 4.現成品藝術和裝置藝術是如何誕生的

現成品藝術和裝置藝術是如何誕生的,他們都是靠藝術人製作所以誕生的。

8. 卓凡的主要個展

《我要寫字——卓凡行為藝術》個展(人工裝置) 策展人:利博爾-塞奇卡(捷克) 展地:捷克駐華大使館 2011年10月8日北京
《我要拈花——拈花八式》個展(人工裝置) 策展人:趙寂惠 展地:中國陳設委總部 2011年9月29日北京
《我要拈花——卓凡裝置展》個展(人工裝置) 策展人:邱志軍 展地: 福建美術館福建省福州市 2011年9月24日福建
《機械復制時代的人工裝置》個展(人工裝置) 策展人:胡斌 展地: 廣州53美術館 廣東省廣州市 2011年8月6日廣州
《尚品》個展(人工裝置) 策展:高燕 展地:798藝術區紅三房 2011年6月18日北京 《食言者》個展(人工裝置) 策展:利博爾-塞奇卡(捷克) 展地:捷克駐華大使館 2010年10月1日北京
《自動全自動——卓凡人工裝置藝術展》個展(人工裝置) 策展:張海濤 展地:宋庄美術館 2010年8月1日北京 1、《捷豹速度》機械裝置——展覽主題:創客嘉年華 策展團隊:創客嘉年華組委會 展地:中華世紀壇 展地:北京市朝陽區長安街 2012年4月
2、《我要捉影》 機械裝置——展覽主題:ART北京影像展 策展:趙力吳秋罨 展地:北京中國農展館 2012年4月
3、《我要抓住》 機械裝置---展覽主題:任我行國際新媒體展 策展人:顧振清 展地:北京工體--北京市東城區 2012年6月25日 北京
《我要馴獸》----雕塑展覽主題:閱水成川 策展人:范迪安 展地: 中國美術館北京市東城路朝陽門內街2011年9月25日 北京 1、《我要馴獸——豹子》---機械裝置——展覽主題:清晰的地平線——1978年以來的當代雕塑 策展人:何桂彥 展地: 寺上美術館--北京市順義區火寺路 2011年11月 北京
2、《我要馴獸——熊》---機械裝置——展覽主題:龍生九子 策展:吳鴻 展地:紅星畫廊 中展德美 2011年11月
3、 《紅霧》---裝置藝術---展覽主題:復感 動觀 2011海峽當代藝術雙年展 策展人:范迪安 黃才郎 展地(一): 中國美術館 展地(二): 國立台灣美術館 展 地:北京市東城路朝陽門內街 台灣台中市路台中市 五權西路 2011年3月7日 北京 2011年6月10日 台中
5、《我……》系列(我·很用力……我·很高興……)裝置藝術---展覽主題:《異體·異在——「生理實驗」當代藝術專題展》 策展人:胡斌 展地: 廣州53美術館廣東省廣州市2011年2月27日 廣州
6、《呢喃·自在之蓮……》---裝置藝術---展覽主題:超驗—當代藝術家實驗展 策展人:寧佳 展地:以太空間 展地:北京市朝陽區三里屯路11號院N2-43號 2011年1月2日 北京
7、《X光片·運動……》---裝置藝術---展覽主題:超現實波普 主辦:中華文促會、卓達三溪堂 策展:彭峰 承辦:流動藝術北京紅風匯 展地:天津卓達三溪堂雕塑園區三溪塘 2011年1月 天津
8、《X光片·我很用力……》---裝置藝術---展覽主題:藝術日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成立暨當代藝術邀請展 展覽委員會:杭間 杜大愷 石沖 陳輝 島子 張敢 策展:島子 展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當代藝術研究所 中國當代藝術基金會 2011年1月 北京 1、《自動化﹒我很高興》--- 裝置藝術---展覽主題:軌跡與質變 北京電影學院60周年院慶當代藝術邀請展 暨第二屆北京電影學院國際新媒體藝術三年展 策展:劉旭光 王鴻海 展地:北京電影學院 2010年10月 成都
2、《產生泡沫的速度是……》---裝置藝術 展覽主題:「隋建國和他的學生」當代藝術展 策展:劉禮賓 展地:成都A4畫廊 2010年8月 成都
3、《懸掛》---裝置藝術 展覽主題:首屆多媒體藝術展 策展:吳秋龑 展地:798創意廣場 2010年7月 北京
4、《狂奔》---裝置藝術---展覽主題:集美首屆國際當代藝術作品展 策展:王新輪 展地:集美大學 2010年6月 廈門
5、《奔跑的捷豹》---裝置藝術---展覽主題:北京首屆動畫藝術節 策展: 孫 炎 展地:北京王府井步行街 2010年7月 北京
6、《旋轉﹒產生泡沫的速度是》---裝置藝術---展覽主題:當代藝術青年批評家邀請展 策展:杭春曉 展地:北京時代美術館 2010年6月 北京
7、《霧爆……》---互動影像—裝置作品---展覽主題:「獨白」當代藝術展 策展:盛 葳 展地:成都A4畫廊 2010年5月 成都
8、《西紅柿》---影像作品---展覽主題:2010年ART北京 策展:吳秋龑 展 地:北京農業展覽館
2010年4月 北京
9、《喘息》---互動裝置藝術---展覽主題:2010北京車展之「同做公益人 南登陸大廳主場開幕式」 策展:羅 明 展 地:北京新國際展覽中心 2010年4月 北京
10、《懸掛的高度3米3》---現成裝置藝術---展覽主題:「不確定的可能性」——798及周邊青年群落展 策展:張海濤 夏彥國 展地:宋庄美術館 2010年元旦 北京 1、《捷豹。速度》(互動雕塑—機械裝置作品)展覽主題:經驗驚艷 中國當代藝術展 策展:盛葳 何桂彥 展地:北京中汽南方捷豹旗艦4S店 2009年10月 北京
2、《對視》 (互動造型裝置作品)展覽主題:「製造生活」策展:劉曉輝 展地:中間藝術館(北京市海淀區杏實路65號) 2009年10月 北京
3、《白布·清洗成白布的時間是……》(互動圖片—裝置作品) 展覽主題:北京大學首屆實驗短片展之中國青年影像藝術家實驗電影(影像)作品展 策展:沈朝方 展地:北京大學 2009年10月 北京
4、《旋轉.被牽動的奧古斯都右臂》(互動雕塑裝置作品) 展覽主題:「岸·月亮河首屆學院雕塑展」 策展:田華豐 展地:月亮河美術館(北京通州) 2009年10月 北京
5、《觸感·這個手指捅爛番茄的力度是……》(互動影像—置作品)展覽主題:「回憶未來?未完成」實驗媒體藝術展——青年策展人邀請展(第五屆中國宋庄文化藝術節)策展:吳秋龑 展地:小堡美術館 2009年9月 北京
6、《東方即白· 被捅痛而驚醒的雄獅》(互動雕塑機械裝置作品)展覽主題:「再實驗:智性與意志的重申」青年藝術家推薦展(2009北京798藝術節之主題展 )策展:鮑棟 杜曦雲 劉禮賓 展地:798藝術區 2009年9月 北京
7、《每分鍾·脊骨抽動的頻率是……》 (互動現成品裝置作品)展覽主題:「同行」——德中當代藝術展 策展:鄒躍進 王春辰 展 地: 武漢市美術館 2009年9月 武漢
8、《 你,最高的肺活量是……》 (互動影像—裝置作品) 展覽主題:「國際新媒體藝術展——我們的能力」及研討會 策展:全丙森(韓國) 王春辰 展 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09年7月 北京
9、《每分鍾:這部車的激情頻率為18次每分鍾》(互動造型裝置作品) 展覽主題:「各搞各的」 當代藝術展 策展:顧振清 展 地:台北現代美術館 2009年2月 台北
10、《每分鍾:來回抽動的頻率為30次每分鍾》(互動現成品裝置作品) 展覽主題:「無法——草場地的春天」展 策展:顧振清 展 地:荔空間 2009年3月 北京 1、《刺痛》(互動現成品裝置作品)展覽主題:中央美術學院教師作品展 展 地: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 2008年12月 北京
2、《每分鍾:這部車的呼吸頻率為22次每分鍾》(互動造型裝置作品) 展覽主題:「中國幻想」展 策展:黃篤 展 地:鑄造美術館 2008年11月 北京
3、《這部車輪胎的直徑比是61:55:50:39》 (現成品改造作品) 展覽主題:「圖畫手工」展 策展:閻 安 展 地: 偏鋒藝術中心 2008年9月 北京
4、《透視》(現成品改造作品)展覽主題:「空白·北京」巡迴展 策展:周 翊(美籍) 展 地:北京豐聯廣場.北京中間美術館.北京華聯廣場 2008年7月 北京 《材料研究》(現成品改造作品)展覽主題:中央美術學院2006年「研究生畢業」展 展 地:中央美術學院王府井美術館 2006年5月 北京
2004年《四環.晴》(雕塑作品)展覽主題:中央美術學院「賓虹意象」展學院之光展 展 地:中央美術學院多功能主展廳 2004年4月 北京
2003年《門》(空間裝置作品)展覽主題:「界限」當代藝術展 策展:呂勝中 展地: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研究所展廳 2003年5月 北京
2003年《結構》(材料作品)展覽主題:中央美術學院「工作室聯」展 策展:隋建國 展地: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通道展廳 2003年10月 北京
2002年 藝術活動《蘋果樹》(材料作品)展覽主題:中央美術學院「畢業創作」展 展 地:中央美術學院多功能主展廳 2002年6月 北京
2002年《記憶1》(金屬材料作品)展覽主題:中央美術學院「通道畫廊」巡迴展 策展:文 樓 展 地: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通道展廳 2002年4月 北京
2001年 藝術活動《手》(雕塑作品) 策展:孫 偉 展覽主題: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生作品展」 展 地: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通道展廳 2001年10月 北京

9. 新媒體藝術和藝術美體,多媒體藝術的區別

你好,我學過美術,現在的專業是環境藝術設計。

你說的三個專業文科生都可以,它對人文素養都有要求的。

應該如何定義新媒體藝術?

新媒體藝術的先驅羅伊·阿斯科特(ROY ASCOTT)說:新媒體藝術最鮮明的特質為連結性與互動性。了解新媒體藝術創作需要經過五個階段:連結、融入、互動、轉化、出現。首先必須連結,並全身融入其中(而非僅僅在遠距離觀看),與系統和他人產生互動,這將導致作品與意識轉化,最後出現全新的影像、關系、思維與經驗。我們一般說的新媒體藝術,主要是指電路傳輸和結合計算機的創作。然而,這個以硅晶與電子為基礎的媒體,目前正與生物學系統,以及源自於分子科學與基因學的概念相融合。最新穎的新媒體藝術將是「乾性」硅晶計算機科學和「濕性」生物學的結合。這種剛剛崛起的新媒體藝術被羅伊·阿斯科特稱之為「濕媒體」(MOIST MEDIA)。

就藝術本身而言,新媒體藝術源於20世紀60年代的觀念藝術,以及由早期未來主義宣言、達達式行為和70年的代表演藝術等。溝通與合作,成為藝術家在新媒體藝術創作中關注的焦點,他們不斷探索新的行為模式與新的媒材,企圖發掘創造新思維、新的人類經驗,甚至新世界的可能性。許多藝術家對於讓觀眾參與到作品中深感興趣,而藝術作品本身的定義也不再決定於它的實體形式,更多在於它的形成過程。總之,整個20世紀對於新科學的隱喻與模式的著迷,尤其是世紀初的量子物理和世紀末的神經科學與生物學,大大地激發了藝術家的想像力。

新媒體藝術的表現形式很多,但它們的共通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使用者經由和作品之間的直接互動,參與改變了作品的影像、造型、甚至意義。他們以不同的方式來引發作品的轉化——觸摸、空間移動、發聲等。不論與作品之間的介面為鍵盤、滑鼠、燈光或聲音感應器、抑或其它更復雜精密、甚至是看不見的「板機」,欣賞者與作品之間的關系主要還是互動。連結性乃是超越時空的藩籬,將全球各地的人連系在一起。在這些網路空間中,使用者可以隨時扮演各種不同的身份,搜尋遠方的資料庫、信息檔案、了解異國文化、產生新的社群。

再者,新媒體藝術不同於現成品藝術、裝置藝術、身體藝術、大地藝術。新媒體藝術是一種以「光學」媒介和電子媒介為基本語言的新藝術學科門類,新媒體藝術是建立在以數字技術為核心的基礎上的。其實新媒體藝術說白了就是數碼藝術,或者說網路媒體,也叫第四媒體。(人們按照傳播媒介的不同,把新聞媒體的發展劃分為不同的階段——以紙為媒介的傳統報紙、以電波為媒介的廣播和基於電視圖像傳播的電視,它們分別被稱為第一媒體、第二媒體和第三媒體。1998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聯合國新聞委員會上提出,在加強傳統的文字和聲像傳播手段的同時,應利用最先進的第四媒體——互聯網(Internet)。自此,「第四媒體」的概念正式得到使用。 )其表現手段主要為電腦圖形圖象。cg(computer graph)即許多業內人親切地對其簡稱道的CG。其實新媒體藝術的范疇具有「與時俱進」的確定性,眼下他主要是指那些利用錄象、計算機、網路、數字技術等最新科技成果作為創作媒介的藝術品。因此新媒體藝術已經在不經意中深入到了現代藝術的各個領域中去了。

將網路媒體稱為「第四媒體」,是為了強調它同報紙、廣播、電視等新聞媒介一樣,是能夠及時、廣泛傳遞新聞信息的第四大新聞媒介。從廣義上說,「第四媒體」通常就是指互聯網,不過,互聯網並非僅有傳播信息的媒體功能,它還具有數字化、多媒體、實時性和交互性傳遞新聞信息的獨特優勢。因此,從狹義上說,「第四媒體」是指基於互聯網這個傳輸平台來傳播新聞和信息的網路。「第四媒體」可以分為兩部分,一是傳統媒體的數字化,如人民日報的電子版,二是由於網路提供的便利條件而誕生的「新型媒體」,如新浪網。

在中國IT產業和歐美新媒體藝術的雙重沖擊下,中國的新媒體藝術開始在近乎朦朧的狀態下起步。
新媒體藝術,不但中國的大眾感到陌生,就是中國的藝術家們也並沒有完全理解和認同。但是,和世間一切事物的發生與發展一樣,新媒體藝術也不是等你完全理解和接受,才走進你的世界,不論你喜歡不喜歡,它總是按著自己的規律破門而入。新媒體藝術在中國的發展大約始於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開始出現一批較優秀的作品和成熟的藝術家。1996年9月,在杭州中國美術學院畫廊,舉辦了名為《現象與影像》的中國第一次錄像藝術展。這個展覽包括十幾件錄像裝置和幾個錄像帶作品,集中了中國第一代錄像藝術的開拓者。該展在國內外獲得了巨大反響,各地傳媒以極大幅面加以報道,更有《文藝報》把這一事件評為當年中國美術十大新聞。該展被許多批評家定位為中國當代藝術中重要的里程碑。

到了今天,新媒體藝術已經發展成單頻錄像帶作品、錄像裝置作品、多媒體光碟和網路藝術的大家族。與之配套的各種培訓、服務和研究機構也應運而生。培訓中心如歐洲的EDA,研究機構如法國的皮埃爾·夏爾費國際影視創作中心,英國的LUX CENTER,德國的ZKM等。此外還有許多半贏利的製作中心,以低於商業價格的水平向藝術家開放。對新媒體藝術的資助,大量來自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基金,如柏林錄像節由蘋果電腦資助,漢堡錄像節由西門子資助,卡賽爾文獻展的技術部分由IBM和SONY贊助。對新媒體藝術的支持提升了公司的文化形象,展示了新媒體的藝術魅力與技術潛能,在新媒體藝術與新技術之間形成了良性循環的關系。

從新媒體藝術在歐美的發展,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這種藝術形式的產生,一開始就與商業利益緊密地掛在一起,所以,它更多的不是展示藝術,而是展示新技術產品,參觀這種新媒體藝術展,給人的感覺更象是參觀商品展銷會。而在未來新媒體藝術將逐漸融入媒體技術當中;新媒體藝術家將轉化成媒體技術專家,或者被媒體技術專家取代;新媒體藝術將更加商業化;新媒體藝術將為媒體技術的存在而存在,為媒體技術的發展而發展。這就是叫人迷惘和困惑的理由。但是,不論新媒體藝術今後的走向會怎樣,它必然會隨著IT產業和INTERNET的發展而存在和發展下去。我們不必急於給新媒體藝術下什麼樣的結論。
新技術還將迅猛的發展下去,對藝術與設計的影響和參與,也會越來越深入,藝術與科學共同作用於我們的生活,或者說藝術與科學的界限將會越來越模糊,這可能是一種無法迴避的現實。但是,我們也不能就此把藝術與科學等同起來,認為新技術將使藝術變成科學,或者科學成為藝術。技術追求統一性、標准化、定型化,因為只有這樣才符合工業化的大批量生產;藝術追求個性化、獨創性、求異性,因為只有這樣才能夠滿足人類的審美情趣。我們可以把一種新技術作為創造藝術的手段,我們卻不能把一種新藝術當成技術發明的方法。

就業方向
這個就比較多了,因為新媒體是跨媒體,把視頻、程序、平面、音樂、網路等多種媒體資源整合在一起的。個人建議選擇一個主攻方向,其餘為輔,因為這每一塊都夠你鑽研的了。而且一個項目並不是你一個人來做。

多媒體藝術

多媒體藝術是20世紀誕生的藝術形式,主要包括以計算機、數碼技術、錄像和膠片技術相結合完成的藝術作品,它既是純藝術的一種,也是電影、電視、廣告和音樂畫面的常用手段之一。以數碼技術為基點,兼容攝影、錄像、視頻、聲音、裝置、互動等綜合手段進行創作的「多 媒體藝術」,近年來在世界各個領域迅速成長,並受到社會特別是藝術界的關注,同時也受到教育界的廣泛關注。相對於傳統藝術而言,多媒體藝術利用了電影、電視、攝影、網路等技術,形成自己的獨特藝術場,當代科技的進步積極推動了多媒體藝術的發展,具有其當代性和時效性。它是一個「能夠使人產生許多聯想的藝術形式,它建立了一個人性化地親密接近藝術和技術的環境和態度,意味著我們可以把藝術家看做是網路的調解人和探索者。

多媒體藝術的主要特徵體現在如下幾點:
其一,具有強有力的虛擬性。這種虛擬性表現為通過多謀體藝術構建非真實的幻象,對當下問題予以非真實的假想、虛構;
其二,具有深刻的觀念性;
其三,具有廣泛的公共性。多媒體藝術利用電視、錄像、互聯網等多種手段積極地投入到大眾文化與消費文化之中,走出了個人的私密性與狹隘感,對公共文化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其四,具有很強的時效性與流行性。多媒體藝術往往善於抓住時髦的話題與文化熱點問題,及時有效、快捷地進行報道與傳播,它的藝術符號極易與流行文化接軌,從而成為一種帶有先鋒性與前衛感的藝術樣式。

多媒體藝術的生效與成功勢必在一個系統的文化結構與網路中顯現。所以建立了一個生態系統顯得尤為急迫。
首先,官方的認可與接納十分重要;
其次,它又依賴於金錢資本,策劃人、贊助商、藝術公司及畫廊也對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第三,如何使多媒體藝術和大眾文化有機地共振,形成有效的良性循環也是一個不可迴避的問題。
也就是說,它應該處理好精英意識與通俗文化的關系,不走極端,達到共生、共存的文化狀態。當今審美的泛化與流行不僅僅波及日常生活的淺表層面,它同樣滲化到更深的文化結構之中。

美學不再僅僅屬於象牙塔,它的對象也不再僅僅是一種「美的精神」,抑或娛樂的後現代繆斯,而且它還是時現實的一種新認知。這種認知在本原土發端於一種泛化、開放的審美意識,這里的「審美」所指並不僅限於是美與真,它更多地指向虛擬性和可變性,互動性就是虛擬性和可變性的一種表現。我們可以確定,虛擬性與可變性正是媒介文化的後現代特徵。審美在本質上要改變人的生存狀態,因而排斤內容、只要形式的審美態度實不可取。審美的最高境界,依然是要改變異化的社會現實與人性價值,提高人類生活質量與審美水平,其倫理目的不證自明。美學必須超越藝術本體論命題,涵蓋日常生活與傳統文化,消解審美與反審美、藝術與反藝術的矛盾,形成一種生態美學系統。

就業方向
現在數字媒體藝術的畢業生也逐漸多了,主要看你研究什麼方向了。
影視製作方向就去廣告公司啊,特效傳媒公司,電視台等等
網路多媒體方向還可以去IT公司,搞網路方面的視頻廣告網站等
游戲設計方向現在准備單列了,
去游戲公司等等。
就業方向是很多的,重點是自己的知識技能和綜合素質。

藝術美體
關於藝術美體查了半天也沒什麼詳盡完整的資料。綜合分析了一下,應該是(或者在一個藝術的環境里)用藝術的方法,比如韻律、線條、色彩等表現在年輕健康的人體(多是女性)的身上,並通過一定的方法,比如攝影、繪畫等藝術形式表現出來,達到一種人體的藝術美感。。

這個和上面的新媒體藝術和多媒體藝術差別就大的多了。就業面也相對較窄,從事者也少一些。

信息設計

簡單的說就是人們對信息進行處理的技巧和實踐,通過信息設計可以提高人們應用信息的效能。雖然信息設計總是與計算機科學和信息技術聯系在一起,但就信息設計本身也尤其歷史來源可循。

繼承自平面設計
信息設計初期作為平面設計的一個子集,經常被穿插在平面設計的課程當中。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英國倫敦的平面設計師特格拉姆第一次使用了「信息設計」這一術語。當時使用該術語的目的僅為區別於傳統的平面設計以及產品設計等平行設計專業。從那時起,信息設計就真正地從平面設計中脫離出來。信息設計的主旨是「進行有效能的信息傳遞」,與提倡「精美的藝術表現」的平面設計確立了不通的發展方向。 在60年代初70年代末,Typographic Research雜志(原Visible Language雜志)發表了一系列有關信息設計的研究文章。雜志社的編輯Merald Wrolstad也組織了一系列名為Visible Language的學術會議,與會人員包括了:設計師、心理學家、語言學家、界面工程師等。 在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信息設計」是多學科交叉研究的領域。當時已有不少平面設計師開始使用「信息設計」這一術語,並自1979年《Information Design Journal》雜志創刊後,就更確定了「信息設計」一詞在學術界的地位。 Easterby & Zwaga (1984)、 Duffy & Waller (1985)都對信息設計這一專業的確立有卓越貢獻,Schriver (1997)更是信息設計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 到了八十年代,信息設計逐漸涉及到文本類信息內容和語言領域,此時就需要在設計過程中加入更多的用戶測試,這在傳統平面設計中是極為罕見的。

繼承自數據統計
20世紀70年代,Edward Tufte 開設了一門稱為「統計圖形學」(statistical graphics)的課程,之後又與另一位信息設計領域的先驅人物John Tukey共同發展了這一課程。1982年 Edward Tufte 出版了第一本信息設計專業書籍《 The Visual Display of Quantitative Information》,其中大部分的內容都來自於為該課程所准備的教材。當時整本書的出版引起了非常大的轟動,業內充滿了對這本中內容的肯定「傑出」「優美」「開創性」。他在書中提出了對非專業人士的關注以及信息設計對演說表達的重要性。 從此,那些專注於統計圖表和量化信息領域的人也開始使用信息設計這一詞彙。 由於信息設計常被那些專業人士在研究中使用,所以又得到一個外號「文檔設計」(document design),在美國尤其常見。 在技術交流領域,信息設計被定義為:針對特定的目標用戶,對一系列信息建構合理的邏輯結構,根據不同的信息量和信息類型,信息設計的具體應用非常多。 1.大規模信息,它意味著判斷內容的相似性,並根據不同的信息受眾和目標對信息進行不同類型的劃分。 2.中等規模信息,這意味著要對信息內容進行有效組織,確保「摘要」「概念」「例子」「參考信息」以及「概念定義」的完整性。以及在每組信息下都能有可供查閱的信息組織原則。 3.合適規模信息,它包括對主題進行有邏輯的開發,對重要信息的強調,清晰的書寫規范,明確的信息傳遞線索,分頁設計,字體選擇以及適當的留白。 類似的設計技能被應用到網站設計當中,由於在網站的設計實踐中融合了更多的約束條件和可實現的功能,所以這類信息設計人員又獲得了另一個稱號「信息架構師」(information architect)。 因此,在計算機技術和信息技術領域,信息設計往往也被當成是信息架構,即對信息的系統,資料庫和數據結構進行設計。從這個意義上看的話,計算機領域中和信息技術領域中的信息設計還包括建構數據模型和過程分析。

人和科技互動的專業很多。現代社會強調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現代設計就是要讓人充分享受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成果。你所說的新媒體藝術和多媒體藝術就是典型的例證。其他的比如游戲製作、影視製作、三維動畫動漫等。

朋友你的分多問題也不少啊。頗費了一番功夫,希望你能滿意。
GOOD LUCK.

10. 中國著名的裝置藝術家

徐冰 蔡國強
前段時間我們還有這門功課
裝置與藝術
老師就是要我們查這兩個人

閱讀全文

與現成品裝置設計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汽車裝置都有什麼作用是什麼 瀏覽:625
驅動裝置的功能和作用是什麼情況 瀏覽:526
天然氣管道2個閥門 瀏覽:799
貴陽機械設備製造有限公司怎麼樣 瀏覽:567
小車儀表盤里的黃燈是什麼意思 瀏覽:554
預作用系統有無末端試水裝置 瀏覽:909
東莞中柯五金製品 瀏覽:308
空間裝置畢業設計感想 瀏覽:282
如何繞過qq設備鎖 瀏覽:226
來暖氣了打開閥門順序 瀏覽:262
五金件振動研磨拋光機廠家直銷 瀏覽:221
設備基礎垂直運輸怎麼計算 瀏覽:250
製冷站系統圖紙怎麼看 瀏覽:843
軸承外徑平均直徑怎麼算 瀏覽:860
全自動氮吹裝置自動升起樣品盤 瀏覽:456
斷橋鋁窗戶五金件什麼牌子好 瀏覽:822
gps工具箱導入電腦版 瀏覽:422
中國有哪些機械技術是借鑒日本 瀏覽:436
家用天然氣閥門在哪裡 瀏覽:94
儀器能量是什麼 瀏覽: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