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請利用圖所示的實驗裝置,設計一個實驗,測動滑輪的機械效率,請寫出主要實驗步驟、畫出實驗數據記錄表。
(1)將彈簧測力計調零,然後用彈簧測力計測出鉤碼所受到的重力G,並記錄到實驗數據記錄表中。(或用調好的彈簧測力計測出鉤碼所受到的重力G,並記錄在表格中。) (2)按示意圖組裝實驗器材。 (3)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上拉動繩子自由端,使彈簧測力計從圖中的位置A'勻速豎直上升到位置B',鉤碼從位置A勻速上升到位置B。用彈簧測力計測出繩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F,用刻度尺測出AB間的距離h,A'B'間的距離s,將F、s和h的數值記錄到實驗數據記錄表中。 (4)根據 |
Ⅱ 小雪和小紅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一起組裝好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他們分別記下了鉤碼和彈簧
(1)實驗時應豎直向上勻速拉動測力計.
(2)有用功不可能等於總功,滑輪組效率不可能為100%,因此實驗數據有錯誤;
由圖1所示滑輪組可知,其承重繩子的有效股數n=3,鉤碼上升的高度h=0.1m,
則測力計移動的距離s=nh=3×0.1m=0.3m,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0.2錯誤.
(3)滑輪組的效率η=
×100%=
×100%=
×100%≈66.7%.
(4)由表中實驗數據可知,使用同一滑輪組提升鉤碼,提升鉤碼上升的高度相同而鉤碼重力不同,滑輪組效率不同,鉤碼重力越大,滑輪組效率越大,由此可得:使用同一滑輪組,增加鉤碼的重力可以提高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5)小雪僅根據兩組實驗數據就得出結論,實驗次數太少,結論具有偶然性與片面性,為得出普遍結論,應進行多次實驗,測出多組實驗數據.
(6)①繩子與滑輪間、滑輪與輪軸間存在摩擦力,滑輪組繞法不同,提升相同重物時的摩擦力不同,可以影響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②實驗時,對測力計讀數錯誤,或提升物體高度讀數錯誤,或沒有沿豎直方向勻速拉動測力計都會造成滑輪組效率不同甚至錯誤.
故答案為:(1)豎直;(2)有用功不可能等於總功;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0.2;(3)66.7;(4)增加鉤碼的重力;(5)實驗次數太少;(6)①滑輪組繞法不同,提升相同重物時的摩擦力不同;②測力計讀數錯誤;提升物體高度讀數錯誤.
Ⅲ 小明和小強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試驗中,一同組裝好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他們分別記下了鉤碼和彈簧測
(1)根據二力平衡知,只有豎直向上勻速直線拉動彈簧測力計時,拉力才等內於彈簧測力容計的示數;
(2)動滑輪被3根繩子承擔,拉力移動的距離就是物體和動滑輪移動距離的3倍,因此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錯了,應為0.3m;
(3)該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η=
×100%=
×100%=
×100%≈66.7%;
(4)相同條件下,鉤碼的重由1N增加到4N時,有用功增大,有用功在總功中的比值越大,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將增大.
故答案為:
(1)勻速;
(2)測力計上升的高度計算錯誤,應該是0.3m;
(3)66.7%;
(4)增大.
Ⅳ 小雪和小紅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一起組裝好了如圖甲所示的實驗裝置,他們分別記下了鉤碼和彈
(1)測量滑輪組的實驗中應該豎直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
(2)動滑輪被專5根繩子承擔,拉力屬移動的距離就是物體和動滑輪移動距離的5倍,因此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錯了,應為0.5m;
(3)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
=
×100%=80%;
(4)使用滑輪組時,做的額外功不變,增加鉤碼的重,增大了有用功,因此機械效率會變大;
(5)圖乙與動滑輪相連的繩子段數為2段,則改變繞法,即與動滑輪相連的繩子段數為3段時,根據「奇動偶定」的原則繞線,繩子的起始端系在動滑輪的掛鉤上.如圖:

故答案為:(1)勻速豎直;
(2)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錯了,應為0.5m;
(3)80%;
(4)變大;
(5)如上圖.
Ⅳ 初中物理中,滑輪組怎樣組裝.
在動滑輪與定滑輪數目等同的情況下 遵循規則 奇動偶定 即 繩子段數N為奇數時 最後一段繩子掛在動滑輪上 為偶數則掛在定滑輪上
當數目不等時 最後一段繩子應該掛在數目多的滑輪上
Ⅵ 小雪和小紅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一起組裝好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他們分別記下了鉤碼和彈簧測
(1)測量拉力時測力計不是勻速地移動會影響測力計讀數的准確; (2)動滑輪被5根繩子承擔,拉力移動的距離就是物體和動滑輪移動距離的5倍,彈簧測力計提升高度應為0.5m; (3)有用功:W 有 =Gh=2N×0.1m=0.2J 物體移動的距離:s=5h=5×0.1m=0.5m 拉力做的總功:W 總 =Fs=0.5N×0.5m=0.25J 滑輪組的機械效率為:η= = =80% (4)使用滑輪組時,做的額外功不變,增加鉤碼的重,增大了有用功,因此機械效率會變大 故答案:(1)勻速;(2)彈簧測力計提升高度應為0.5m;(3)80%;(4)變大 |
Ⅶ 小明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組裝好如圖1所示的實驗裝置.並分別記下了鉤碼和彈簧測力計的位置
(1)當勻速向上提升重物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才等於繩子自由端的拉力;
(2)圖中滑輪組繩子股數為5股,鉤碼提升的高度為h=0.1m,所以繩子自由端移動距離s=5h=5×0.1m=0.5m,而表中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為0.4m,所以出現了錯誤;
(3)滑輪組的機械效率:
η=
×100%=
×100%=
×100%=
×100%=
×100%=80%;
(4)在圖2實驗中,克服木塊的摩擦力做的功為有用功,而他錯誤地認為克服物體重力做的功是有用功,造成計算結果不合理;
(5)木塊受的摩擦力:
f=0.3G=0.3×2N=0.6N,
小紅的實驗裝置效率:
η=
×100%=
×100%=
×100%=
×100%=60%;
(6)小明和小紅使用的是相同的滑輪組,額外功相同,但是有用功不同,根據η=
=
可知,兩人的機械效率不同.
故答案為:(1)勻速;(2)因為繩子股數為5股,所以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應該為0.5m;(3)80%;(4)在此實驗中克服木塊的摩擦力做的功為有用功,不是克服重力做的功;(5)60%;(6)額外功相同,但是有用功不同.
Ⅷ 小洋和小紅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一起組裝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他們分別記下了鉤碼和彈簧測力計
(1)測量滑輪組的實驗中應該豎直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
(2)動滑輪被5根繩子承擔,拉力移動的距離就是物體和動滑輪移動距離的5倍,因此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錯了,應為0.5m;
(3)滑輪組的機械效率:η=
=
=
=
=
=80%;
(4)使用滑輪組時,做的額外功不變,增加鉤碼的重,增大了有用功,因此機械效率會變大;
(5)滑輪組的機械效率和物體重、動滑輪重有關,如果動滑輪重不變,物體越重,機械效率越高.因此對滑輪組機械效率產生影響的主要因素有鉤碼重和動滑輪的重.
故答案:(1)勻速豎直;(2)彈簧測力計提升的高度錯了,應為0.5m;
(3)80%;(4)增大;(5)鉤碼重和動滑輪的重.
Ⅸ 小明和小紅在測滑輪組機械效率的實驗中,一起組裝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實驗時為了減少實驗誤差,小紅應
(1)拉力移動的距離就是物體和動滑輪移動距離的5倍,動滑輪被5根繩子承擔,應從動滑輪開始繞線;
(2)有用功W有=Gh=2N×5cm=0.1J;總功W總=FS=0.6N×25cm=0.15J;
機械效率η1=
=
=66.7%;η
2=
=
=80%
(3)根據所求機械效率我們可以發現增加鉤碼的重機械效率變大,因此提升的鉤碼重若增加到8N,機械效率會變大.
故答案:(1)

;
(2)0.1J;0.15J;66.7%;80%;(3)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