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要使裝置中的銅片溶解而鋅片不溶解,請在下圖中完成實驗裝置圖。
其實這是電鍍原理,陽極(正極)是溶解到溶液中,陰極(負極)是金屬離子沉積的。所以鋅棒接負極餓,銅棒接正極。
⑵ 溶解時的吸熱放熱現象實驗裝置為什麼不加保溫裝置
溶解時的吸熱放熱現象實驗裝置為什麼不加保溫裝置
溶解熱測定
實驗裝置可以測定放熱反應熱效應,通過比較溶劑溶解前後的溫度差異,然後根據Q=CmΔt來求出熱量的轉化值,不過這樣導致散失的熱量無法統計,可以定性分析,但不是用於定量分析。
物質的溶解:
物質的溶解往往同時進行著兩個過程:一是晶格破壞,為吸熱過程;二是離子的溶劑化,為放熱過程。溶解熱是這兩種熱效應的總和。最終是吸熱還是放熱,則由這兩種熱效應的相對大小來決定。
本實驗在定壓、不做非體積功的絕熱體系中進行時,體系的總焓保持不變,根據熱平衡,即可計算過程所涉及的熱效應。
⑶ 在葯品溶解、液體過濾和溶液蒸發這些實驗中都要用到的儀器是什麼。它在這些基本操作中的作用分別是
玻璃棒。 溶解:攪拌,加速溶解。 過濾:引流。 蒸發:作用有二,一是攪拌使其受熱均勻防止液體因受熱不均而飛濺,二是轉移蒸發結晶物體。 另外很高興你能喜歡彼岸花
⑷ 溶解焓測定實驗裝置能否用於測定放熱反應的熱效應
不能。本實驗裝置採用電熱補償法測量反應的熱效應,其原理是用電加熱器提供
熱流對體系的熱損耗進行補償,適合求測吸熱反應的熱效應。
⑸ 初中化學的相關顏色,溶解度,除雜質,實驗裝置,真的很難。
其實顏色問題直到高中也只會考到幾個,如:藍色Cu2+
黃色
Fe3
+
淺綠色
Fe2
+
紫色Mno4
除雜要記住
不能生成新雜質
至於實驗裝置只有那幾類
記住世上沒有解不了的問題,除非你不想
⑹ 四年級科學上冊第2單元水裡有什麼實驗
第一課 水能溶解一些物質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一些物質容易溶解在水中,有些物質不容易溶解在水中。
不容易用過濾的方法把溶解了的物質從水中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食鹽、沙、麵粉在水中的容易溶解和不容易溶解的現象,
能使用過濾裝置分離幾種固體與水的混合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體驗研究溶解與不容易溶解現象的樂趣,激發進一步探究溶解問題的興趣。在觀察比較活動中,能夠意識到細致的觀察才會使描述更准確。嚴格按照規范利用溶解裝置進行實驗。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麵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麵粉在水裡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准備】分組材料:食鹽1、沙1、麵粉1、裝水燒杯3、筷子1、玻棒1、水槽1、漏斗1、濾紙3、鐵架台1。(沙在使用前淘干凈。)
【教學過程】
一、食鹽在水裡溶解了
1.學生觀察實驗:取一小匙食鹽和一小匙沙,分別放入兩個盛水的玻璃杯內,不攪拌,靜靜觀察,比較食鹽和沙在水中的變化。過一會再攪拌,觀察它們的變化。
2.學生匯報觀察現象:食鹽在水裡的變化是怎樣的?沙在水裡呢? (注意糾正學生的匯報:食鹽在水裡容易溶解,沙在水裡不容易)
3.組織討論:哪些現象使我們可以判斷出"鹽在水裡容易溶解"?哪些現象能使我們判斷"沙在水裡不容易溶解"?(板書食鹽的溶解現象和沙不容易溶解現象。)
二、 麵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1.教師講解:食鹽在水裡很容易溶解,形成了的溶液我們可以叫做食鹽溶液;沙在水中不容易溶解,我們則把它叫做沙和水的混合物。那麵粉在水中會怎樣呢?
2.學生實驗:取一小匙麵粉,放入一個盛水的玻璃杯內,靜靜觀察一會兒,看看麵粉在水裡的變化,然後再用筷子輕輕攪拌一會兒,觀察麵粉在水中的變化。
3.組織匯報:麵粉在水中容易溶解嗎?把它放置一會兒我們還能觀察到什麼現象?
4.教師引導描述:麵粉水中是什麼樣的狀態?
5.討論:麵粉、沙、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有什麼相同和不同?麵粉在水中溶解了嗎?
6.教師引導:為了作進一步的觀察,我們可以採用過濾的方法。演示折紙和過濾實驗的規范操作,注意不要將液體濺到濾紙外,倒入漏斗中的液體液面要略低於濾紙的上沿。
7.學生實驗:分別做過濾食鹽溶液和沙和水的混合物以及麵粉和水的混合物,並觀察濾紙,匯報觀察結果。
8.交流實驗結果,整理對溶解的新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上。(提醒學生注意:溶解的溶不是熔也不是融。)
教學後記:
第二課 水是怎樣溶解物質的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溶解是指物質均勻地、穩定地分散在水中,且不能用過濾的方法或者沉降的方法分離出來。
過程與方法:
觀察和描述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過程,並想像食鹽的溶解過程。
情感、態度、價值觀:
認識到實驗中細致觀察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描述食鹽、麵粉等物質溶解現象的主要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食鹽、沙、麵粉在水裡的變化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教學准備】
分組材料:裝水燒杯4、筷子1、高錳酸鉀1、小葯勺、食鹽1、沙1、麵粉1。
【教學過程】
一、 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
1.引導想像:食鹽在水中的溶解過程。
2.教師講解:為了清晰地觀察到溶解的過程,我們用一種有顏色的物質來做溶解實驗。教師出示高錳酸鉀。(教師取放演示要規范,這是學生首次接觸化學葯品)
3.引導觀察描述:高錳酸鉀是一種什麼樣的物質?
4.學生實驗:在一個裝水的燒杯內,輕輕地放入幾小粒高錳酸鉀,先靜觀高錳酸鉀在水中的分散現象,然後用筷子輕輕攪拌一下水,繼續觀察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注意學生對觀察到的細節地描述)
6.學生匯報:高錳酸鉀在進入水的前中後有什麼樣的變化?它在水中溶解了嗎?它與食鹽在水中的溶解有什麼異同?
二、 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
1.觀察記錄實驗:進一步觀察食鹽、沙、麵粉和高錳酸鉀在水中的溶解情況,比較它們在水中有什麼相同與不同。(觀察結果可直接記錄在書上的表格中)
變成的微粒大小
在水中的分布
是否沉澱
能用過濾的方法分離嗎
是溶解還是沒溶解
2.小組交流:修正描述和記錄。
3.全班討論交流:物質是否在水裡溶解了,我們能觀察和區別嗎?我們是怎樣觀察和區分的呢?
4.整理記錄:學生對溶解特徵的認識記錄在科學筆記本。
⑺ 溶解熱測定 實驗裝置是否可以測定放熱反應熱效應
溶解熱測定 實驗裝置可以測定放熱反應熱效應,通過比較溶劑溶解前後的溫度差回異,然後根答據Q=CmΔt來求出熱量的轉化值,不過這樣導致散失的熱量無法統計,可以定性分析,但不是用於定量分析。
物質的溶解:
物質的溶解往往同時進行著兩個過程:一是晶格破壞,為吸熱過程;二是離子的溶劑化,為放熱過程。溶解熱是這兩種熱效應的總和。最終是吸熱還是放熱,則由這兩種熱效應的相對大小來決定。
本實驗在定壓、不做非體積功的絕熱體系中進行時,體系的總焓保持不變,根據熱平衡,即可計算過程所涉及的熱效應。
物質的溶解往往同時進行著兩個過程:
一是晶格破壞,為吸熱過程;
二是離子的溶劑化,為放熱過程。
溶解熱是這兩種熱效應的總和。最終是吸熱還是放熱,則由這兩種熱效應的相對大小來決定。
⑻ 溶解所需要的儀器或裝置
(1)要熟悉常見儀器的名稱和作用,①長頸漏斗②量筒; (2)Ⅰ:實驗室製取氧氣的葯品是氯酸鉀和二氧化錳或高猛酸鉀,反應條件加熱,所以發生裝置選B,氧氣的密度大於空氣的密度,收集裝置選擇C; Ⅱ:實驗室製取氫氣的葯品是稀硫酸和鋅粒,反應條件是在常溫下,所以發生裝置選A,氫氣的密度小於空氣的密度,收集裝置選擇D; Ⅲ:配製50g 5%的氯化鈉溶液:稱量氯化鈉需要托盤天平,量取水需要量筒,氯化鈉需要在燒杯中溶解,為了加速氯化鈉的溶解,需要用玻璃棒進行攪拌,所以配製50g 5%的氯化鈉溶液需要用到的玻璃儀器是:EGH. 故答案為:(1)①長頸漏斗②量筒; (2)Ⅰ、B和C;Ⅱ、A和D;Ⅲ、EGH.
⑼ 對處理難溶氣體的吸收實驗裝置
由收集裝置可知,當該氣體的密度比空氣小時,可以把集氣瓶中的空氣順利排出;吸收裝置中,導管連接了一個漏斗,目的是為了防止倒吸,說明該氣體易溶於水.
故選C.
⑽ 如果要把溶解在水中的食鹽分離出來可以下用什麼樣的實驗裝置
量小蒸發皿即可。